资源描述:
第 3 2卷 增刊 2 0 1 0年 1 1月 石 油 钻 采 工 艺 0I L DRI LLI NG PRODUCT1 0N TECHN0L0GY Vo 1 . 3 2 S up . No v .2 01 0 文章编号 1 0 0 0 7 3 9 3 2 0 1 0 S O 一0 0 0 1 0 6 华南 陆缘南部 三水 盆地油气地质 条件与有利 勘探 方 向 龚晓峰 何家雄 张景茹 , 陈 胜红 柏 杨 王 晨 1 .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 实验室 , 广 东广州5 1 0 6 4 0 ; 2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 0 0 0 4 9 ; 3 . 中海石油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 广东广州 5 1 0 2 4 0 摘要三水盆地 l 9 5 8年开始油气勘探以来, 发现 了宝月、 竹山岗两个小油气田, 根据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预测其石油和天 然 气地质储 量分另 一l 为 5 2 . 3 1 0 t 和 6 5 l 3 . 5 1 0 m3 。迄今 为止 , 该 区通过断断续续开发生产采 出的油气数 量尚不足其油气储量 的 1 0 %, 因此 , 三水盆地油气勘探 开发 尚有一定的潜力。通过全面分析该区油气地质条件 , 指 出中下始新统布心组二段生 油、 布 心组三段下部储油 、 布 心组 三段上部及上 始新 统西布组 中下部为盖层 所构成的生储 盖组合为盆地最理想的 油气成藏组合类型 , 其有利 油气勘探 方向依 次为古近 系油气勘探领域 、 “ 新 生古储 ” 的古潜 山勘探 领域和晚古生代 一 早 中生代煤成 气勘探领域。 关键词 华南三水盆地;生储盖组合类型;油气勘探领域 ;有利勘探方向 中图分类号 P 6 1 8 . 1 3 文献标识 码 A Ge o l o g i c a l c o ndi t i o ns a n d f a v o r a bl e e x pl o r a t i o n po t e nt i a l i n Sa ns h ui Ba s i n l y i n g i n t he s o u t h o f t he c o n t i n e n t a l m a r g i n o f S o ut h Chi na G O N G Xi a o f e n g , H E J i a x i o n g , Z H A N G J i n g r u , C H E N S h e n g h o n g , B AI Y a n g , W AN G C h e n , 1 . K e yL a b o r a t o r y o fMa r g i n a l S e a G e o l o g y , C AS , Gu a n g z h o u 5 1 0 6 4 0 , C h i n a ; 2 . G r a d u a t eS c h o o l o fC A S , B e ij i n g1 0 0 0 4 9 , C h in a ; 3 . S h e n z h e nC o m p a n y , C NO 0e Gu a n g z h o u 5 1 0 2 4 0 , C h i n a Abs t r ac t Si nc e t he e x pl or a t i o n a c t i v i ty wa s c a i e d ou t i n Sa ns hu i Ba s i n i n 1 95 8, t he t wo fie l ds ofBa o yu e a nd Zh us ha n ga n g h a ve b e e n d i s c o v e r e d . Ba s e d o n r e l e v a n t i n f o r m a t i o n , t h e p r e d i c t e d g e o l o g i c r e s e r v e o f o i l a n d g a s i s 5 2 3 , 0 0 0 t a n d 6 5 , 1 3 5 , 0 0 0 m r e s p e c t i v e 一 1 y . T o d a t e , a c c u mu l a t e d o i l g a s o u t p u t i s b e l o w 1 0 % o f r e s e r v e s .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 r e e x i s t s g r e a t p o t e n t i a l t o t a p i n o i l a n d g a s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S a n s h u i Ba s i n . On t h e b a s i s o f o v e r a l l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g e o l o g i c c o n d i t i o n s i n t h i s a r e a , t h i s p a p e r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c r u d e o i l o r i g i n a t e d f r o m s e c o n d s e c t i o n i n Bu x i n l a y e r o f me d i u m b o t t o m E o c e n e s e r i e s a n d wa s s t o r a g e d a t b o t t o m o f t h i r d s e c t i o n . An d i t i s a l s o f o u n d t h a t u p p e r p a r t o f t h i r d s e c t i o n i n B u x i n l a y e r a n d me d i u m l o we r p a r t o f Xi b u l a y e r i n u p p e r Eo c e n e s e r i e s a r e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r e a of c r u d e o r i g i n a t i on a nd s t o r a g e, whi c h i s t h e o pt i m a l hy dr o c a r bo n r e s e r voi n The pr i o r i t y f or be ne fic i a l e x pl o r a t i o n i s s u c c es s i v e l y p a l e o ge ne s e r i e s f o r ma t i on ,b u r i e d h i l l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c oa l f o rm ed ga s i n Ne op a l e o z oi c Ea r l i e r - M e s oz o i c Er a. Ke y wo r ds Sa ns h ui b a s i n i n So u t h Ch i n a; i n t e g r a t i on of or i gi na t i o n;s t o r a ge a nd c a pp i n g;o i l a nd g as e xp l o r a t i on a r ea ; f a vo r a bl e e xp l o r a t i on di r e c t i o n 1 区域地质概 况 三水盆地地理上处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发 达地区。盆地范围北起清远市区, 南至佛山市南海 区 九江镇及顺德区与容奇镇之间, 东南部至番 禺区屏 山 一 带与东莞盆地相毗邻 , 西抵肇庆市高要县 的广利 、 永安, 东达广州黄埔港。盆地中白垩 一 古近系沉积残 存面积为 3 3 7 5 k m 。因盆地周 围主要生储油层裸露 地表 , 不具基本的油气地质条件 , 故有效勘探面积约 基金项 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 目 编号 2 0 0 7 C B4 1 1 7 0 5 0 1 、 2 0 0 9 CB 2 1 9 5 0 1 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 龚晓峰 , 1 9 8 5年 生。 中科院广 州地球化学研 究所 , 海油石油地质专业在读硕士生。E - ma i l g o n g x i a o f e n g c d s i n a . c o m。 2 石油钻采工艺 2 0 1 0年 1 1月 第 3 2卷 增刊 为 1 0 0 0 k m , 盆地展布为不规则的菱形 , 由北东向和 东西向的区域构造作用控制了盆地的外形轮廓。 区域地质 调查及部分钻井资料表 明, j水盆地 向垩系一古近系沉积基底 主要为上古生界石炭 、 二 叠系浅海相碳酸盐岩与含煤砂 、 页岩及 中生界三叠 系内陆碎屑岩 系, 大片出露于盆地 的东北部和西南 部。外罔局部地区露头见泥盆系呈北东向狭长展布。 大体 上显示 出从西北到东南地层时代越来越新的趋 势。盆地 白垩系及古近系属 内陆湖盆沉积 , 累计厚 度在 5 5 0 0 m左右。根据岩性 、 岩相及古生物特征 , 初步划分为下 白垩统白鹅洞组 、 J . 垩统 水组 、 古 近系古新统大郎山组 、 下始新榔统布心组 、 上始新统 西布组及渐新统华涌组 6个地层单元 ’ 。 2 基本油气地质条件 2 . I 盆地基本构造格局 水盆地属在 l卜 . 古生界浅海相碳酸盐岩及中生 界火成岩结晶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陆相断陷盆 地 , 总体呈菱形展布 , 主要由如下构造单元构成 J 。 1 大坑坳 陷, 位于盆地西北部 , 是在泥盆一石炭 系向斜构造基底上受东西 向广一三断裂控制的北东 向坳陷, 中间平缓 , 向东倾伏 , 坳陷深度在 1 0 0 0 m以 J 。 2 官窑斜坡 , 位于盆地东北部 , 呈北西向展布, 重力正异常或平坡 区, 外有残 I 【 J ’ 内侧 以断裂 、 陡坡 和坳陷相连。 3 白坭斜坡和平洲斜坡 , 分别位 于盆地 西南侧 和东南侧 , 平洲斜坡西与盐步石湾坳陷相毗邻 。 4 盐步石湾坳陷, 呈北东向狭长状展布 , 面积约 3 2 0 k m , 以盐步附近沉降沉 积较 深 , 沉积充 填厚度 达 3 0 0 0 m, 在佛I 】 J 市附近存在鞍部。 5 大沥一官山隆起 , 呈 l t ; J l; 东向延伸, 分隔了东 南侧的盐步石湾坳陷和西北部 的丹灶坳陷。 6 南边丹灶坳陷, 位于盆地 中部 , 为近南北向展 l布的坳 陷, 是盆 内最 主要的构造单元 , 面积约为 7 0 0 k m 。受到官窑一石碣 、 石涌一太平两条北西 向断裂 所控制 , 因而其东北和西南边界沿着上述断裂呈北 北西方向延伸 , 坳 陷最深达 4 0 0 0 m【 。由于该坳陷 展布规模大、 沉积较厚, 为盆地的主要生烃坳陷 , 。 2 . 2 油气生成条件 油气勘探及研究表明, ■水盆地古近系烃源岩 主要为下始新统布心组二段 , 该段地层展布规模大 , 沉积充填较厚。下始新统布心组二段烃源岩主要为 一 套较厚湖相沉积的暗色泥岩, 以南深 2井为例 , 其 暗色泥岩厚 2 3 9 . 5 m, 占该段地层厚度 的 9 4 . 7 %;而 水深 1 2井该段 的暗色泥岩则高达 9 8 %。根据该 区 1 9口井统计 , 下始新统布心组二段地层平均厚度为 2 5 0 1 T I , 其中暗色泥岩平均厚度达 2 0 0 m, 即暗色泥岩 高达 8 0 % 以上。必须指 的是 , 在盆地东北部马头 岭地 区布心组二段 已相变为泥灰岩 、 石灰岩及少量 残存 的未变质泥岩 , 厚度较薄 , 分布范 围也小, 一般 厚度为 4 0 ~ 1 0 0 m。 下始新统布心组二段上覆的布心组三段以深灰 色钙质泥岩与灰 白、 浅灰色砂岩互层为主 , 沉积厚度 一 般 为 2 9 4 ~ 4 5 0 m, 平均厚度 为 3 2 7 . 5 m, 其 中暗色 泥岩平均厚度 为 1 6 7 I T I , 占地层厚度的 5 1 %, 属潜 在 的烃源岩 。 下始新统布心组二段下伏 的布心组一段地层 , 钻穿该套地层的探井较少, 全段地层厚度为 1 1 0 ~ 2 7 0 n l , 其 中暗色泥岩占 4 4 . 5 %, 亦属潜在烃源岩 。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 明, 下始新统布心组一段 和 段以及上始新统西布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 低 , 除个别样品有机质丰度较高外 有机碳 T O C和 总烃分 布为 1 。 5 5 % 和 3 0 0 rag / L , 大 部分 暗色泥岩 有机质丰度 T OC平均 0 . 5 8 %、 氯仿沥青 “ A” 平均 含量 0 . 0 1 2 3、 总烃含量平均为 5 2 . 4 4 mg / L 均未达 到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标准 。造成布心组一段和布 心组 二 三 段有机质丰度低 的主要控制因素, 是 由于布 心组一段沉积之时 , 湖盆范围较小 , 沉积速率较慢 , 有机质因埋藏慢而被氧化 ;布心组三段沉积速率虽 较快 , 但当时湖盆萎缩趋于消亡 , 导致有机质丰度较 低3 , 4 J 。 下始新统布心组二段沉积时 , 是湖盆发育 的全 盛时期 , 湖相沉积范 围大 、 生物繁茂 , 沉积埋藏速率 较快 , 有机质丰度较高。该段暗色泥岩中有机碳含 量最小为 0 . 1 9 %, 最高达 1 . 7 8 %, 一般为 0 . 7 %~ 1 . 5 %。 氯仿沥青 “ A” 含量最低 , 为 0 . 0 1 l %, 最高为 0 . 2 2 8 %, 中值为 0 . 1 03。总烃含量 为 1 7 ~ 1 5 7 8 mg / L, 中值 6 4 3 mg / L。剖面上 , 布心组二段泥 岩有机质丰度具有 自 卜 而下随埋藏深度S D t i 而逐渐增大的特点。由表 1 所示j水盆地始新统布心组二段与中国东部陆相盆 地古近系烃源岩的对比结果, 可以看出, 该区布心组 二段泥岩有机质丰度及烃产率等主要生烃参数与邻 区北部湾盆地洞西南凹陷和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 营凹陷、 冀 中凹陷及辽河西部 凹陷 的陆相烃源岩 的 有机质丰度及烃产率基本相 当, 达到好的烃源岩标 龚晓峰等 华南陆缘 南部三水盆地油气地质条件与有利勘探 方向 3 准, 表明该区具有 良好 的生烃成油的物质基础 。 表 1 三水盆地 生油岩有机质丰度及烃产率 与中国东部陆相盆地对比 盆 凹 层位有 一 烃 c 三水盆地 布心组二段 生油岩有 机质成熟 演化 生烃门槛偏浅 、 有机质成熟度总体偏低 , 处在正常成 熟生烃 的油窗范围。氯仿沥青 “ A”/ 有机碳 、 总烃 / 有机碳等表征有机质在热作用下的烃转化率参数 , 均随深度加深, 有机质成熟度增加 , 烃转化率逐渐增 大而达到生烃 门槛值 总烃 / T OC大 于 1 . 5 % 以上 , 相 应深度 为 1 0 0 0 m 以下 。虽 然有机 质成熟 生烃 在 5 0 0 m 附近已经开始 , 但 尚未达到生烃 门槛。真 正开始成熟大量生油的门槛深度应在 1 0 0 0 m 以下 , 1 2 0 0 1 1 1 附近出现成熟生烃高峰, 此处 , 总烃 / T 0 C大 于 2 %、 氯仿沥青 “ A”/ T OC大于 5 % 以上 , 表 明有 机质进入了正常成熟大量生烃 的油窗阶段。 必须强调 的是 , 布心组二段生油岩现今 生油门 限深度为 1 0 0 0 i n , 大量生油峰值深度为 1 2 0 0 r n , 成 油主带范围为 1 0 0 0 ~ 1 4 0 0 m。门限深度及成油主带 如此之浅, 显然与邻 区北部湾盆地涠西南生烃 凹陷 及 中国东部第三系陆相断陷盆地的大部分生烃凹陷 差异颇大 。分析其原 因, 主要是 由于该 区生油岩沉 积时和沉积后火 山活动频繁, 盆地大部分 区域均有 火成岩分布 , 增强 了盆地古地温场亦 即提高 了大地 热流值 , 促进和加快 了沉积有机质成熟演化的生烃 过程。另外 , 盆地后期构造抬升导致烃源岩上 覆的 部分地层剥蚀严重, 使得原来埋藏较深的烃源岩经 后期抬升剥蚀 而变浅 , 故成熟生烃 门槛则大 幅度变 浅。已有研究表明 , 三水盆地始 新统布心组二段烃 源岩沉积后受后期构造运动抬升作用的影响, 其上 覆地层剥蚀厚度达 8 0 0 ~ 1 0 0 0 m, 而该套烃源岩在始 新世末期及以后曾经可能达到的最大埋藏深度为 2 5 0 0 ~ 2 7 0 0 m , 这与邻区海上的北部湾盆地始新统 烃源岩成熟生烃门槛基本一致。 根据据始新统布心组二段暗色泥岩烃源岩地球 化学分析结果, 其镜质体反射率见 为 0 . 7 % ~ 0 . 8 %, 烃 源岩热解色谱最高热解温度达 4 2 8 - 4 3 1 oC, 表明其有 机质处在正常成熟生烃的油窗范围。另外 , 根据该区 宝月 、 竹 山岗两个油 田产出原油 的饱和烃气相色谱 分析结果 , 无论是南 2 、 南 8及宝 3等井原油, 还是宝 1 2 、 宝 1 9 及南 1 等井的原 油, 其反映成熟度 的 O E P 值均在成熟的液态窗范 围, OE P值为 1 . 0 8 ~ 1 . 2 0 , 表明 其原油成熟度处于正常成熟的液态油窗阶段 J 。 2 . 3 油气储集层特征 三水盆地古 近系始新统不仅泥岩较发育 , 亦有 较厚 的砂岩储集层并 与其组成 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类 型。这些砂岩储集层 的矿物组成 , 主要 以石英 占 优势, 其含量高达 4 0 % ~ 6 0 %, 其余为长石及其他矿 物成分 。砂岩分选与磨圆度 中等 , 一般含有 5 %~ 3 0 % 的钙质和泥质胶结物 。砂岩储层的胶结类型多属孔 隙式 , 尚有裂缝性及 溶洞 型等其 他类型 的储集层 。 以下重点对该 区孔 隙性砂岩储集层 和泥灰岩 、 石灰 岩裂缝性及溶洞型等储集层特征进行分析与阐述 。 2 . 3 . 1 孔隙型砂岩储集层孔 隙型砂岩储集层主要 分布在盆地西北部宝月一石潭地区以及盆地中部和 南部一带。以下始新统布心组 段砂岩最为发育, 属 于湖相j角洲前缘沉积。在盆地西北部, 布心组j 段下部是一个 比较完整 的砂坝沉积 , 砂体总厚度达 5 8 ~ 8 8 . 5 m, 单层 厚度为 6 ~ 1 0 1T l , 以细一 中砂岩 、 含砾 粗砂岩为主, 大体沿盆地周围向湖盆 中心扩展, 多呈 弧形分布。砂坝主体在宝月竹山岗一带 , 其孔隙度 一 般达 1 0 %~ 1 4 %, 最高达 1 9 %- 2 0 %, 渗透率一般可 达 5 0 - 4 7 0 1 0 。 } .t in2 , 最 高 者 达 6 9 3 ~ 1 8 1 2 1 0 。 p m2 。在某些局部构造高部位形成的 I I I 2 及 Ⅳ1 、 I V2 层等主力油气层 , 储集物性较好 , 其孔隙度和渗透率 均可达到上述高值范围;而某些油气层如 I 、 I I 油组 及 Ⅳ 油组 下部, 则储集 物性 条件较差 , 其孔 隙度仅 3 %~ 5 %, 渗透率一般小 于 1 0 ~ 2 0 1 0 。 p m , 油气产 能较低。 布心组三段各油组区域上的发育展布, 以盆地 西北部的宝月 、 竹山岗地区发育较全 , 而向南 、 北 、 东 3 个方 向则明显变薄 , 其砂岩显著减少, 储集物性变 差 。其 中, 布心组 三段 I 、 I I 油组砂岩体 , 在乐平和沙 头圩地区已不存在。在下东鲁及石潭地区, 布心组 三段下部虽然岩性较粗 , 砂岩储集物性尚好 , 但由于 盖层条件差 , 加之处 在较低 的构造位置亦缺乏构造 4 石油钻采工艺 2 0 1 0年 1 1 月 第 3 2卷 增刊 圈闭, 故未形成有效的油气储集及成藏组合类型。 布心组二段及布 心组一段 主要 以泥质岩类 为 主, 砂岩分布较局 限, 砂岩不发育 、 层数少且单层厚 度小, 岩性偏细 , 储集物性差 。其 中布心组二段 V油 组在宝月一带仅分布有j小层低渗油层 ;而布心组 一 段的砂岩则仅局限于盆地南部 的冯村 、 丹灶等地 区 2 . 3 . 2 裂缝性和溶洞型储集层裂缝性储集层主要 分布在盆地东北部沙头圩~马头岭一带 , 展 范 围 约 2 0 k m。 。以泥灰岩 、 石灰岩及泥岩裂缝 类型储油 形式 现。该套裂缝型储集层主 分布在 心组二 段地层 , 由于该段地层泥质烃源岩 为该区主要烃源 岩 , 故盆地东北部沙头圩一 马头岭一带发育的这套 裂缝类 型储集 层, 具有 自生 自储性质 , 其 j上覆布 心组三段封盖层配合 即可构成 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类 。该区石灰岩裂缝储集层分布厚度一般为 4 9 ~ 6 l m, 最厚达 1 0 0 m左右 , 且与泥岩 、 泥灰岩相 问出现。 石灰岩裂缝储集层的纵向缝发育 , 日 . 多为张性 , 最长 达 5 . 4 6 m 水 l 4井 , 一 般 长 1 - 2 m。裂缝 的缝 问 小品洞较多 , 层问缝也较发育。必须指 , 该区有一 种裂缝具有封 闭性 , 由于多为方解石脉充填 , 故储集 物性极差。该 区溶洞类 储集层主要分布在沙头圩 及马头岭地区, 其 中, 始新统布心组二段石灰岩溶洞 及古新统大郎 山组砾状灰 岩溶洞类型 的储集层较 发育 , 且已在水深 9井石灰岩溶洞类型储集层 中获 得高产 C O , 气流 钻井时放空 3 . 5 m , 产量 高达几 十万立方米 以上。在水 1 4井 ‘ 新统大朗 山组石灰 岩溶洞类型储集层亦获得 了高产天然气流 钻井时 放空 3 . 2 5 m 。 2 . 4 生储盖组合类型 水 盆地生储盖组 合类型 主要 下始新统 布 心组砂泥岩互层及 卜始新统西布组泥岩所构成 。其 中, 下始新统布心组二段暗色泥质烃源岩平均厚度 达 2 0 0 m, 占该段地层平均厚度 8 0 % 以上 , 且有机质 丰度高 、 生源母质以 Ⅱ为主 , 处在成熟生烃的油窗范 同, 是该 区主要烃源岩;布心组二段 覆 的下始新 统布心组j 三 段下部发育的中细砂岩和布心组二段缝 洞型灰岩为该区的主要储集层 , 属该区主要油气产 层 ;而分布广泛的布心组 段上部泥岩及上始新统 西布组 中下部泥岩 分布厚度 为几十米至百余米 , 则为该 区油气的区域封盖层 , 对该区油气纵 向 l 运 聚富集成藏起到 了重要封盖作用。因此 , 一水盆地 最理想 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类型 , 主要 由下始新统布 心组二段泥岩烃源岩生油 、 其上覆 的布心组三段下 部砂岩储集层储油 、 最上部的布心组三段上部泥岩 及上始新统西布组中下部泥岩作为盖层所组成 , 进而构成 了下生上储的成藏组合类型及油气运聚成 藏模式 图 1 。必须强调 的是 , 该 区主要烃源岩下 始新统布心组二段在渐新世华涌组沉积时期已进人 生油窗并发生了大规模 的油气运移, 而上覆布心组 j段 的构造圈闭在该时期前或同期业 已形成 , 亦即 陔区油气大量生成及大规模运聚成藏 的时间与含油 气圈闭的形成时间基本 同步或略早 于该区油气大规 模运聚成藏时期 , 故该 区油气运聚成藏条件较好 , 油 气运聚成藏时间与 圈闭发育形 成时期配置好 , 有利 于减少油气运聚损耗 、 促进油气富集成藏。 图 1 三水盆地油藏模 式 据傅 学斌 , 2 0 0 4 , 修改 2 . 5 油气保存条件初步分析 1 北东及北西 向两组张性正断裂是 三水盆地 最重要 的构造变形方式 , 尤其是北东 向断裂更加 突 ,对该 区不同类型含油气构造圈闭及油气运 聚 富集场所 的构建起到了重要 的控制作用 。区域构造 地质分析表明 , 北东或北北东向构造线强烈发育, 其 是广东珠江 角洲地 区乃至整个华南区基底构造变 形的基本构造格架特点。在上述 区域地质背景下 , 水盆地 白垩纪一古近纪北东向断裂继承了前 白垩 纪基底构造格局 , 形成 了在该北东 向断裂控制下 的 竹山岗和宝月两个局部 断块构造及其圈闭, 为油气 藏形成提供 了运聚富集的场所。 2 三水盆地竹山岗、 沙头圩 、 宝月构造等油气藏 富集 区, 处在盆地 中心地下水 动力系统较为稳定 的 区带 , 故油气藏保存 良好。在三水盆地的边缘斜坡 区的水动力系统异 常活跃 区带 , 由于地面水与地下 水交替十分频繁 , 水动力条件异常活跃和强烈, 不能 形成油气聚集 , 油气藏难 以形成 。例如盆地东部马 头岭地区 , 该区的鼻状构造是一个 由东南 向西北倾 没的局部构造 , 东侧受北东向断层切割 , 出露二叠系 煤系地层 , 由于处在地下水动力系统异常活跃的区 带 , 地表水与深部地层水交替频繁 , 不具备较稳定的 水动力条件 , 故 难以成为油气富集成藏的场所。在 该区钻探的南浅 1 井在井深 8 8 0 m试 油, 水矿化度 龚晓峰等华南陆缘南部三水盆地油气地质条件与有利勘探方向 5 与地面水近似 , 未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 3 三水盆地 白垩系一古近系各组段沉积时均 有不同程度 的火 山活动 , 以玄武岩 、 粗面岩 、 流纹岩 及火 山碎屑岩为主。按火 山岩产 出的层位 和类 型, 可划分 为 4个 喷发旋 回、 1 3个 喷发期 、 近百 次喷发 活动 , 但频繁 的火山活动尤其是喜 山期 的火山活动 尚未对油气藏形成产生破坏作用。三水盆地印支期 的火 山活动 主要 以侵人为主 , 火 山活动较强烈 ;而 燕 山期则是广东大陆火山活动最频繁和最强烈的时 期 , 共有 5次喷发活动并与侵入岩浆活动相问出现 , 表现为多期性 。进入喜山运 动时期 , 火 山活动已大 大减弱 , 活动期次及强度均 明显降低 , 且已由早期强 烈的火山活动逐渐转变为以断裂作用为主 , 火 山活 动大大减弱。这对该时期形成的油气藏及油气藏保 存并没有产生破坏作用 。上新世及第 四纪后期大规 模以喷发及溢 出为主的基性岩浆活动 , 也没有产生 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据有关研究表明, 喜山期火 山岩 的喷发规模 较小 , 其烘烤变质现象影响范 围亦 小 , 一般仅在 1 0 m范 围, 尤其是在远离火山岩分 布 区域则无影响, 说 明该 区喜 I 【J 期 的火成 活动对油气 藏形成及保存并没有产生破坏作用 J 。 3 油气资源潜力与有利勘探方向 3 . 1 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前景评价 前已论及 , 该 区油气勘探程度较低 , 迄今仅发现 宝月一竹 山岗两个小油气 田。该 区 目前采出的原油 和天然气亦甚少 , 因此 , 其剩余油气资源潜力尤其是 资源量及油气地质储量较大。根据中同海洋石油总 公 司南海西部研究 院何家雄等人研究成果 , 宝月一 竹 I I J 岗两个 油气 田原油 和天然气地质储 量分别为 5 2 . 31 0 t 和 6 5 1 3 . 51 0 m , 而迄今为止两个油气 田仅开发生产出 4 . 2 51 0 t 原油 和 7 0 01 0 m 天 然气 , 其仅占石油地质储量的 7 . 5 %和天然气地质储 量的 9 . 7 %, 亦 即迄今为止该区还有 9 0 % 以上的油气 资源即剩余油气储量没有被开发出来 。 目前 生产 的 4 . 2 51 0 t 原油 仅 占石 油 资源量 的0 .2 %; 开采出的 7 0 0 1 0 m 天然气亦仅占其天 然气资源量的 0 . 9 %, 而两个 油气 田的石油和天然气 地质储量亦仅分别 占其资源量的 2 . 4 % 和 8 . 6 %。这 就充分表明 目前该 区开发生产 的石油及天然气数量 非常少, 仅为油气资源量的 1 %, 尚有 9 9 %的剩余油 气资源没有被勘探开发出来 , 因此 , 其油气资源潜力 大 , 剩余油气储量可观。 必须强调指 出, 该 区油气 田勘探开发过程漫长 而崎岖 , 勘探开发程度甚低。油气 田大幅度减产 的 主要原 因, 并不是剩余可采油气储量不足, 而主要是 石油公 司停止 了该 区的油气勘探 1 二 作和油气 田开发 的地质研究 , 且在油气 田开发开采过程中, 没有采取 有效的开发增 产措施。因此, 根据 三水盆地油气勘 探开发历程 及油气资源潜力 和勘探开发 与研 究程 度 , 该区具有 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 , 不仅已开采 油气 田尚存在较大的生产能力 和储量规模 , 值得进 一 步挖掘和加大油气田开发的投人, 而且该区还存 在一些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和有利油气勘探方 向。 3 . 2 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根据j水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及油气地质研究程 度 , 结合油气勘探开发成果 与油气成藏地质 条件 的 综合分析 , 认 为该区有利油气勘探方 向主要有 以下 重要领域。 3 . 2 . 1 古近 系油气勘探领域 古近系始新统布心组 二段生油岩厚度大 、 有机质丰 富、 干酪根类型较好 , 处在正常成熟生烃的油窗阶段 , 与国内东部第三系 陆相烃 源岩类似 , 生烃潜力大;具有孔隙型砂岩和 碳 酸盐岩缝洞型等两种类 型储集层 , 即布心组二段 上覆的布心组三段下部二 三 角洲前缘砂坝及浊积砂体 等中细砂岩 和布心组二段碳 酸盐 岩浅滩缝洞型灰 岩 ;古 近纪 晚期 的断块差异活动 , 形成 了许多不 同 类型的断块圈闭和局部构造 , 且与该区生烃运聚成 藏时期基本同步或相 当, 为该 区油气运聚成藏提供 了良好的富集场所 , 因此 , 古近系油气勘探领域是该 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方 向及区域。 3 . 2 . 2 古潜山油气勘探领域三水盆地 前 向垩系 . 古近 系基底断裂发育 , 且基底 岩性 以某些易风化溶 蚀 的火成岩 、 变质岩及碳酸盐岩为主 , 形成了大量极 易风化 的不 同类 型基岩潜 山, 这些风化的基岩潜 山 主要分布在生油凹陷及其附近 , 在与其他运 聚条件 的配合下 , 古近系始新统布心组二段烃源岩生成 的 油气可沿不整合面和潜 山断面运移至不同类型的古 潜 山聚集 , 形成新生古储 、 上生下储 的古潜 山油气 藏 。如沙头圩一马头岭一带 , 由于缺失 白垩 系沉积 , 长期风化剥蚀形成的断块潜 山构成了油气运聚成藏 的 良好场所 即潜 山圈闭 , 当其具备运 聚通道及保存 条件时即可形成古潜 山油气藏。由于古潜山处在构 造高部位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和风化淋滤作用, 必然 形成风化壳和储集空间异常发育的缝洞型储集层 , 亦 为古潜 山油气藏 形成提供 了极佳 的油气储集条 6 石油钻采工艺 2 0 l 0年 1 1月 第 3 2卷 增刊 件 , 往往能够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藏。 3 . 2 _ 3 高熟煤成 气勘探领域 区域地质背景及地层 沉积演化史和岩相古地理分析表 明, 中国南方古生 代泥盆纪 、 石炭纪 、 二叠纪和 中生代晚j叠纪及早侏 罗世的海侵 皆达到了 水一带 , 不仅沉积了海相地 层 , 而且还沉积了大套的海陆过渡相 的碎屑岩 、 碳酸 盐岩和分布较广泛的煤系地层。三水盆地晚古生代 、 甲 中生代海相、 海陆过渡相地层发育, 尤其是煤系地 层分布较普遍 , 该地层 中一般均夹有多套煤层 , 且富 含有机质 , 这些煤系有机质在 3 0 0 0多米厚的中新生 代沉积的覆盖下 , 有机质 已大量成熟生烃形成高熟 煤成气 , 尤其是在盆地岩浆活动较强烈的地区 , 煤系 烃源岩 成熟度偏高 , 可形 成高熟一过熟 的煤型气。 因此, 三水盆地前白垩系一古近系煤成气勘探 , 也是 该区重要的油气勘探方向和领域之一 ’ ” 。 4 结论与认识 1 i水盆地古近系烃 源岩主要 为始新统布心 组二段 , 其生油门限深度为 1 0 0 0 m, 大量生油门槛为 1 4 0 0 m。该 区生油 槛偏浅的原因 , 主要是生油岩 沉积时和沉积后盆地 曾发生过大量的火 山活动 , 增 强了该 区的古地温场 , 进 而促进 了有机质成熟生烃 过程 。加之盆地后期抬升剥蚀严重, 故导致该 区生 油『 J 限深度偏浅 。 2 三水盆地最理想 的生储盖组合类型, 主要 由 下始新统布心组 二段生油 、 布心组_ _ 三 段下部砂岩储 层和布心组二段碳酸盐岩储层储 油、 布心组 i段 上 部及 』 二 始新统西布组中下部泥岩盖层所构成。 3 j 三 水 盆地油气勘探有利方 向及莺要勘探领 域主要为 古近系油气勘探领域 、 “ 新生古储 ”的古 潜山勘探领域及晚古生代一早 中生代煤成气勘探领 域。 4 该 区具有 良好 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 , 已开采 油气田尚存在较大的生产能力和储量规模, 值得进 一 步挖掘和加大油气田开发的投入。 参 考文献 f 1 j 傅学斌, 王旭东, 李雪芹, 等 . 三水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分 析 『 J ]. 小型油气藏 , 2 0 0 4 , 9 3 1 1 . 1 6 . [ 2 ] 侯明才, 陈洪德, 黎治忠, 等 . 广东三水盆地沉积体系研 究 [ J ]. 地质通报 , 2 0 0 6 , 2 5 9 1 1 7 6 . 1 1 8 3 . [ 3 ] 翟光明 . 中国石油志 [ M]. 北京石油工业 出版社, 1 99 657 8 6 23 . [ 4] 刘春莲 , 石贵 勇, 秦红 , 等 . 广 东三水盆地古近 系布心组 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指示的氧化还原条件 『 J ]. 地层 学杂志 , 2 0 0 6 , 3 0 3 2 0 4 2 1 0 . [ 5] 刘春莲 . 三水盆地古近系湖相沉积岩的氧、 碳同位素地 球化学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J ] . 沉积学报, 2 0 0 4 , 2 2 1 . 36 40 . [ 6] 杨 长清 , 姚 俊祥 . 三水 盆地二氧 化碳 气成藏模式 [ J ]. 天然 气工业 , 2 0 0 4 , 2 4 2 3 6 4 0 . [ 7] 严俊君 , 金 之钧 . 广 东三水残 留盆地特征及 油气地质 条 件 [ J ]. 沉积学报 , 1 9 9 7 , l 5 3 1 4 1 1 6 0 . [ 8 ] 肖龙 , 周海民 , 董 月霞 , 等 . 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