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改造作用对塔中油气藏的影响.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调整改造作用对塔中油气藏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调整改造作用对塔中油气藏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调整改造作用对塔中油气藏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调整改造作用对塔中油气藏的影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调整改造作用对塔中油气藏的影响.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3 2 卷第 1 期 2 01 0年 2,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o . ma 1 o f S o u t h w e s t P e t r o l e u m U n l v e r s l t }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E d i t i o n V0 1 . 3 2 No. 1 F e b. 2 O1 0 文章编号 1 6 7 4 5 0 8 6 2 0 1 0 0 l 一 0 0 3 3 0 7 调整改造作用对塔中油气藏的影响 庞 宏 一 , 庞雄奇 一 , 石秀平 , 向才富 1 . 中困石油大学 北京 盆地 与油藏研究 中心 , 北京 昌平 1 0 2 2 4 9 ; 2 . 教育部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 北京 昌平 1 0 2 2 4 9 摘要 在西部复杂叠合盆地中, 油气藏形成后的调整改造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对塔中地区调整改造事件的分析, 认 为塔 中地区经历 了3~ 4期调整改造 , 分别为 奥陶纪、 志留纪的破坏性改造、 印支一 燕 山期的调 整性改造 、 喜 马拉雅期 的建设性改造。在塔 中地 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断层 的局部 活动 和圈闭的局部 迁移。调整改造 对塔 中地 区油气藏的 影响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 1 导致 了多种相 态油气并存 ; 2 导致 了油 气的再分 配; 3 导致 了油气藏的现今分布 格局。 目前塔 中地 区发现的油气藏 大部分是从 下伏地 层调整上 来的次生油 气藏, 在后期 构造调 整较 弱的塔 中 1 0号 带、 塔 中 I 号坡折 带西部地 区下伏奥陶系、 寒武系有 良好的勘探 潜力。 关键词 叠合盆地 ; 塔里木 ; 调整改造; 次生油气藏; 油气藏 ; 构造运动 中图分类号 T E l 2 2 文献标识码 A D O I 1 0 . 3 8 6 3 / j . i s s n . 1 6 7 4 5 0 8 6 . 2 0 1 0 . O 1 . 0 0 6 我国的含油气盆地大多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 , 早期形成 的油气藏普遍经历 了后期 的调整改造作 用。贾承造等 1 9 9 5 最早讨论 了塔里木盆地海相油 气藏 的 调 整 改 造 再 成 藏 现 象 , 罗 宏、 陈 正 辅 1 9 9 6 认为塔北 已发现的油气藏中次生油藏 占有很 大比例 , 并对调整改造的过程进行 了初步的探讨 ; 梁狄刚等 1 9 9 9 对塔中 4油 田的油气藏进行 了详细 的解剖 , 对其油气成藏 、 调整改造、 再 聚集过程进行 了初步的分析 。 前人 对油 气 藏调 整 改 造作 用 研 究 的例 子 很 多 , 但调整改造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和意义还 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主要 以塔中为实例 , 进一步深 入探讨调整改造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1 区域地质概 况 塔 中低凸起 位于塔里木盆地 中央隆起 带中部 , 面积约 2 . 21 0 k m , 是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大型古 隆起 , 具有 油气长期运 聚的优越石 油地 质条件 。 自北向南可分为 塔中 l 号坡折带 、 塔中 1 0号构造 带 、 中央主垒带和塔中 1~8号潜 山构造带 图 1 。 从塔 中 I 号坡折带到中央主垒带构造位置依次增 高。有中下寒武统和 中上奥陶统两套烃 源岩 ; 发育 寒武系、 奥陶系、 志留系和石炭 系七套储盖组合 , 其 中前三套以碳酸盐岩为主 , 后 四套 以碎屑岩为主。 目前在这七套储盖组合 中均发现 了工业油 流, 总体 表现为“ 南油北气”、 “ 下气上油” 的特征 见图 1 、 图 2 。据第三轮资源评价结果, 塔 中低凸起油气资源 量为l 3 . 2 4 1 0 t , 其中石油 9 . 4 7 1 0 t , 天然气l4 7 3 2 1 0 m , 勘探潜力巨大。 2 塔中地区的调整改造事件 塔中地区具有 多期运移聚集 、 多期调整破坏和 再分配的多期次成藏特征。通过对塔中地区典型油 气藏解剖, 认为塔 中地区的油气藏主要经历 了3~ 4 期调整改造 图 3 , 而晚期气侵是本 区最重要 的调 整, 与现今的油气勘探关系密切。 2 . 1 奥陶系桑塔木末期的调整改造 奥陶系末期的油气藏调整受控于桑塔木末期强 烈的抬升剥蚀 , 而这种抬升剥蚀是全盆地范围内的, 从区域构造背景上来说 , 这次构造运动与南天山洋 闭合、 西昆仑弧陆碰撞等密切相关 , 在塔中地区形成 了强烈的构造不整合面 , 在进行详细地震剖面解释 的基础上 , 根据趋势外延的方法可 以得 出桑塔木末 期 的抬升剥蚀量至少应在2 0 0 0 m左右 图3 d 。 {收稿 日期 2 0 0 9 0 42 2 基金项 目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 7 3 项 目 2 0 0 6 C B 2 0 2 3 0 8 。 作者简介晓 宏 1 9 8 2一 , 男 汉族 , 湖北崇阳人,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地质资源 与地质工程研究 西南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图 1 塔中地区构造地质背景及油气藏平面分布图 Fi g .1 G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c t ur e b a c k g r o u n d a nd d i s t r i b ut i o n o f hy d r o c a r b o n r e s o ur o o f Ta z h o n g 8 r e A l 地层 攫 岩 性 储 量 界 系 统 组 段 / m 剖面 0 5 0 0 0 1 0 0 0 0 I 5 0 0 0 2 0 0 0 6 含灰岩段 上 石 砂 泥岩段 隆 明 I 5 2 0 古 炭 上泥岩段 生 系 £ 6 7 0 探 明 I 界 中泥岩段 垃 脚 0 7 睬明 ■■■ l 志 上泥岩段 留 红色 泥岩殷 l 8 8 系 柯 坪 塔 上 1 亚 段 3 5 3 ■ 探 明 I 格 蛆 二藩 I l l 睬 唾 一 桑 塔 太 组 下 6 8 3 上 I空 l 良1 段 【 2 3 { 罐q l 奥 统 良 良2 段 古 理 陶 塔 良3 段 格 系 组 良4 段 生 良 5 段 ⋯ I 鹰 瞟 嚷 ● l 下 山 界 组 0 ① 标准灰岩段 统 蓬莱 【7 8 ② 下泥岩段 坝 组 ③ 东河砂岩段 I空 钼 E l ④ 依木干他乌组 寒 上 武 白 仅培 ⑤ 砂泥岩 段 云 参1 钻穿 一油 1 0 t 系 38 8 n 段 j 口 气 t l i 图2 塔中地区所发现油气资源分布柱状图 Fi g . 2 Co l u mn o f h y d r o c ar b o n r e s o u r c e s o f Ta z ho ng a r e a 需要详细说 明的是 , 抬升剥蚀量的趋势外延不是全 部地层的趋势外延 , 而是在分析桑塔木地层的地层 结构时 , 根据层序地层的一般原则 , 将桑塔木内部地 震反射截面与下伏 T g 5平行的地震反射截面作为参 考点进行趋势外延 , 因此所反映的抬升剥蚀量具有 相当大的可靠性。从生 、 排烃史 的角度来看 , 在加里 东期烃源岩就开始大量生、 排烃 , 这次大规模 的 构造抬升对油气藏的调整改造主要起破坏作用。 2 . 2志留纪末期的调整改造 志留纪末期的抬升剥蚀对油气藏调整改造有重 大的影响 , 其构造格局 由早期 的西高东低转变成与 现今大致相似的东高西低 图 3 c 。这种强烈 的 抬升所形成的构造高差导致了油气的向东运移且逐 渐被破坏 , 形成大量 的沥青砂 。同时 , 在油气不 断稠化的过程中, 可能会形成沥青的封堵 , 从而局部 形成沥青侧向封堵油气藏 。目前来 自寒武系第一期 原生保留的塔中6 2井稠油油藏的存在, 就是一个很 好的例子 图 3 c 。这次大规模的构造抬升对油 气藏的调整改造主要起破坏作用。 2 . 3 印支期、 燕山期的调整改造 印支期 、 燕山期构造趋于稳定, 构造活动主要表现 为小规模和局部的断层活动, 这种调整改造导致海西 期 形成的混源油气藏在局部的调整、 改造 图3 b 。 第 1 期 庞 宏, 等 调整改造作用对塔中油气藏的影响 3 5 0 一 l 一 2 三 一 3 \ 辎 避一 4 5 6 7 0 1 王 蠢一 嫩 一 3 4 性 篓 萼 妻一萋 一 ∞ 塔塔 中 中 a 现今 塔 萋 举;I N E 器 塔塔 审 中 豁 C 志留纪末期 圈油 口气 囤沥 青 0 一 l 一 2 S 一 3 辎 避 一 4 5 6 0 1 至 交 一 2 建 一 3 - 4 堪 由 性4 萋军 爹 ∽ 一NE釜 攀举 0 _』 塔 b 白垩纪末期 d 奥陶纪末期 圈水 曰剥 蚀 线 圈断 层 图3 塔中地区油气藏调整改造事件图 F i g . 3 Th e ma i n a d j u s t me n t o f h y d r o c a r b o n r e s o u r c e s i n T a z h o n g a r e a 这种调整改造现象对油气藏的作用既可以是建设性 的 塔 中 l 2井志留系 , 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关键是 要看圈闭与油气运移以及调整改造关键时刻的匹配 关系。 2 . 4 喜马拉雅期的调整改造 燕山期以来, 构造活动较弱, 只是在局部地区有 断裂发育。前人研究表 明, 塔中地 区的喜马拉雅期 气侵主要来源于原油裂解气 , 而不是干酪根裂解气 , 因此 , 塔中地区的天然气气侵理论上应属于油气 的 调整改造。随着地层埋深的增加 , 下伏古油藏达到 裂解气阶段 , 形成的凝析气沿断裂向上调整 , 对上覆 地层进行气侵 图 3 a 。 此次调整改造 气侵 对塔中油气藏来说具有 建设性的意义 , 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 1 提高了次 生气藏油气的储量。经分析 , 现今原油与天然气 日产 能随着干燥系数的增加有逐渐增加 的趋势 , 说明晚期 气侵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气的产量和产能; 2 改 善了原油的物性。晚期气侵对改善原油和天然气的 性质至关重要 。经分析 , 随着天然气产能的增加 , 原 油的密度和黏度都大幅度降低, 因此 晚期气侵从一 定 的程度上改善了原油的物性 ; 3 伴随的硫酸盐 热化学还原作用 T S R 改善 了碳酸盐岩储层。塔 中 地区晚期气侵 的特点之一是大部分伴 随着 T S R作 用 , T S R反应的一般反应式为 ∑C H C a S O O H 2 SC O 2C a C O 3 。在此 次过程 中释放 出 H S和 C O 酸性气体, 溶于水后对碳酸盐岩进行溶蚀 , 改善 碳酸盐岩储层。经分析, 储层物性随 H S含量增加而 变好。说明T S R作用改善了碳酸盐岩储层。 目前在塔中 I 号坡折带上奥陶统整体发现了凝 析气藏 , 在塔 中 I 号坡折带、 塔中 1 0号构造带、 塔 中 3 6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主垒带下奥陶统均发现凝析气藏 , 主要是喜马拉雅 期气侵造成的油气调整改造的贡献 。 3 塔中地区调整改造作用的表现形式 3 . 1 断层的局部活动 断层的局部活动导致了下伏地层中油气藏的调 整破坏和上覆地层中油气藏 的调整聚集。叠合盆地 中存在多期构造活动和构造应力场的变迁 , 后期应 力场的变迁和构造活动均会导致先前断层应力场条 件的改变, 从而改变断层的疏导性 。 在塔中 I 号坡折带过塔 中 4 5 2井 和塔 中 4 9井 的连井剖面 图 4 上 , 能见到明显的断层在二叠纪 末期活动的证据 , 该断层活动引起 了油气藏的后期 调整改造 顺断层方向油气显示丰富 , 导致这两 口 探井失利。 塔中4井区 Cm 油藏与 c I 油藏具有 同源性 , 并 有相似的成熟度 , 均为中等成熟原油 , 说明其原油是 烃源岩在同一热演化阶段所形成的产物。据油源对 比的结果 , 上述油藏的原油均主要来 自中下寒武统 烃源岩。根据古油水界面来看 , 塔中4油 田C 油藏 早期的古油水界面为 一 2 6 1 0 m, 现今的油水界面为 一 2 5 5 5 m, 油水界面向上发生了调整 , 且塔中4 油田 一 2 . 0 互 \ 嫩一 2 .5 西部 的一条大断层在二叠纪有局部活动 图 5 。因 此可 以判断 , 塔 中4油田由于断层的局部活动, 晚期 发生了调整 ; 同时塔中 4井区 cⅢ 油藏和 c 油藏的 原油性质有向上原油密度逐渐增大的规律 , 其分布 符合油气差异运聚原理 。C I 油藏的油是 c Ⅲ 油藏在 燕 山期通过断层调整上去的。所 以断层的局部活动 是塔中地区调整改造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中 0 1 0 2 0 3 0 4 0 5 0k i n 古 若 4 _ 0 叠 莒 .s 塔 由 塔 中 盆 囤回围困圈 油 气 水 显示 断裂 图 4局部 断层活动对塔 中 4 9井、 塔 中 4 5 2井的调整改造 F i g . 4 T h e a d j u s t me n t o f l o c a l f a u l t a c t i v i t y o n T a z h o n g 4 9 we l l a n d Ta z ho ng 4 5 2 we ll 喜 糖 藿 薹 魏 举萋 薹 举 善 一 N W 举麦 中 塔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塔 中 中 塔 中 一 塔 士 喜 害 荟 蕊 量 蓖 由 誊 墨 兰 害 蚕 至 主 富 髫 P P 一 、 // 二 一 、 CI 一 、 二. \、 、\ - 一 ., 一 ~ / ● r 。●一 ,一 一 ‘ 三 一 - ‘ _ 一 一 一 I 一 ’● 1 一 Cl ● _ 一 ~ - r “ 一 一 田 3 ~ _ 】 ‘ 一 j ≈, / ● 二一 Ol √ 三 。 _ F o . 回 日 目 目 困 0 l 0 2 0 3 0 4 0 5 0 k m 气藏 古油水界面线 泥岩 生屑灰岩 断裂 ~ 图5 局部断层活动对塔中4井区的调整改造 Th e a d j u s t me n t f o r l o c a l f a ult a c ti v i ty i n fl u e n c e o n T a z h o n g 4 z o n e 3 . 2圈闭的局部变迁 早期形成 的圈闭被油气充满后, 由于构造运动 造成 了圈闭的局部变迁 , 区域地层倾 斜 , 溢 出点太 高 , 使得该溢出点之下的原 圈闭的油气通过该部位 流失 , 使原油藏的聚集量减少甚 至完全破坏 。塔 中地区由于圈闭的变迁产生的构造调整造成油气藏 破坏的例子很多。 在塔 中 1 6井 区, 同为塔 中 1 6号 圈闭 的塔 中 F 第 1 期 庞 宏, 等 调整改造作用对塔中油气藏的影响 3 7 1 6 9井和塔中 1 6 2井之所 以失利, 主要是因为这两 口井所在的背斜构造在海西期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期 并不存在 图 6 b 、 图 6 c 。现今的背斜构造主 要在喜马拉雅期形成的 图 6 a , 因此 背斜构造 的晚期定型是导致塔中 1 6 9井和塔 中 1 6 2井油气的 海拔 / k m 一 2 . 1 釜 喾 攀 釜 签 茔 誉 毒 罱 暑 昌 器 2 盆 P 、 ‘ ]巳 口 C l 口 ● 二 晾 宙 一 _ 。 ~ L 0 S 一 ,I ~ 一 一 一 ’ 0 l { J 低产和失利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例子来 自中古 3 l井区 图 7 。中古 3 1 井在石炭系 C 中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 , 测井解释 出 2 3 1 3 3 油层 ; 奥陶系 良三段油斑 0 . 1 m, 荧光 4 . 8 4 m, 测试点火焰高 1 . 0~1 . 5 m, 持续 3 ra i n , 但是试油 塔 塔 性 塔塔 塔 塔 塔 海 / k m拔砉 砉 藿 塞 耋 耋熹 重 P _ Cf 。~ / 一 目 啊 一 C 。3 s 一 l L 一 i ~ , 少 一 一 - O l \ L 1 塔塔 性 塔塔 塔 塔 塔 海 拔 主 皇 宝 尘窖 忠 / k in g 昌器 2 志 盆 C a 现今 b 三叠纪前 C _ 叠纪前 E 呈 芙 键 圈 闭 线[ i 断 裂 囡显 示 国灰 岩目泥 岩 日油 水 界 面 线 图 6圈闭晚期定型对塔中 1 6井区的调整改造 F i g . 6 T h e a d j u s t me n t f o r p a r t i a l r e l o c a t i o n o f t r a p s i n fl u e n c e o n T a z h o n g】 6 z o il e 海 拔 0 0 . 5 ~ 1 . 0 I . 5 a 现今 P P P ~一 - cI . C I CI / 。 l ; 、 l O ,s - - C C / - 一 ~ 、‘£;、 , 一 r、 s 海拔 0 ~ 0 . 5 ~ 1 . 0 b 第 j纪 前 C CI 一 C 一 一 c 专 一 / c i叠 纪前 [ 断 裂目泥 岩[ 油 藏囵遭 破 坏 油 藏 d 二叠纪 前 0 l 0 2 0 3 0 4 0 5 0k m 图 7 圈闭晚期定型对 中古 3 1井的调整 改造 F i g . 7 T h e a d j u s t me n t f o r p a r t i a l r e l o c a t i o n o f t r a p s i nfl u e n c e O i l Z h o il g g u 3 】w e l l 3 8 西南石 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没有工业油气流 , 仅见沥青和少量油花 , 累计采稠油 0 . 9 3 m 。结合油气藏剖面的演化历史可见 , 中古 3 1 井区在海西期大规模成藏时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背 斜 , 并形成了油气藏 图 7 d , 但是该背斜在二叠 纪末期到第三系沉积前发生了调整 , 背斜形态消失 , 导致早期所形成油气藏的调整破坏 图 7 c 、 图 7 b , 而现今的背斜在新生代形成 图7 a , 由于 后期供烃不足 , 导致 了中古 3 1井未形 成大规模油 藏。这是圈闭的局部变迁导致该期油气藏被破坏的 实例 使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在后期发生调整 。 4 调整改造作用对塔中油气藏的影响 塔中油气藏调整改造过程主要可分为破坏性阶 段 、 调整性阶段和建设性阶段三个阶段 , 对应的时期 分别为奥陶系~志留系末期 、 印支一燕山期和喜马 拉雅期。这种多期次的调整改造 , 必然对油气藏的 形成与分布有重大影响。经分析, 主要有 以下三个 方面。 4 . 1 导致 了多种油气相态共存 塔中地区油气显示级别多样 , 既有正常黑油 、 凝 析油、 弱挥发油 , 又有稠油、 沥青和天然气。即使是 同一个油藏 , 也常发现多种油气相态共存 , 这主要是 多期次的调整改造的结果。晚加里东期 形成 的油 气 , 经历了奥陶系一志留系的大规模的抬升破坏 , 形 成 了稠油和沥青 ; 印支一燕 山期油气的再次充注, 形 成了正常的黑油油藏 ; 喜马拉雅期大规模的气侵 , 由 于气侵量的差异 , 导致部分早期形成 的常规油藏分 别变为轻质油藏 、 弱挥发性油藏和凝析气藏。 4 . 2 导致了油气的再分配 断裂的发育和活动强度 、 区域的翘倾 、 储层物性 的变化和圈闭的迁移是导致多次油气再分配的关键 因素。新生断裂的发育和先存断裂的活化可导致深 部 已聚集油气的突发性穿层运移并在浅部聚集 , 形 成次生油气藏, 例如塔 中 4井 区的石炭系油藏 图 4 ; 油气藏形成以后 , 区域 的翘倾也可导致油气 的 再分配。早期塔中地 区构造格局为西高东低 , 油气 在西部大量聚集 , 志留系沉积时 , 发生翘倾 , 使得构 造格局变为西低东高 , 这种跷跷板运动必然导致油 气从西向东进行转移, 例如塔 中 6 2井志留系油藏。 储层物性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 的是塔 中地 区碳酸盐 岩层系 , 该层系中的油气分布大部分靠近断裂 , 大量 油气聚集的成藏期主要在喜马拉雅期 , 主要是由于 后期断裂 、 岩浆和酸性液体对储层 的改造 , 改善了储 层的物性 , 形成了次生油气藏 , 例如塔 中 8 2井奥陶 系凝析气藏; 圈闭的迁移主要是 由于构造变动引起 的, 早期形成的油气可能由于圈闭的迁移, 使得油气 散失 , 后期不易保存 , 例如塔 中 1 6 2井 、 塔 中 1 6 9井 、 中古 3 1 井 图 6 、 图7 。 4 . 3 导致了油气藏的现今分布格局 塔 中地 区油气 藏的 现今 分布 格局 为“ 南北 分 带” 、 “ 东西分块” , “ 南油北气” 、 “ 上油下气” 。 “ 南北分带” 表现为受 N W 向构造带 的控制, 从 油气的平面分布特征来看 , 由北 向南构造位置逐渐 变高 , 含油气层系也逐渐向上迁移, 塔 中 I号坡折带 油气主要赋存于奥陶系 , 塔 中 1 0号构造带油气主要 赋存在志留系和石炭系, 塔 中主垒带油气主要赋存 于石炭系。这种油气的分布格局主要是由于断裂断 开的层系由北向南逐渐向上迁移造成的, 导致油气 由北 向南逐渐向上覆层系的垂向调整; “ 东西分块” 主要表现在 N E向断层对油气藏 的 分割作用 , 形成彼此分割的块状。就塔 中地区 目前 发现的油气藏个数 和产量来说 , 东部 要 比西部多。 主要是由于东部比西部构造 活跃 , 断裂发育 比较密 集 , 这一方面有利于碳酸盐岩的储层改善, 另一方面 有利于油气的垂向向上调整 普遍认为塔 中上覆层 系的油气主要来 自下伏层系油气的垂向调整 ; “ 南油北气” 、 “ 上油下气” 主要是指靠近北部塔 中 I 号坡折带外带主要为凝析气藏 , 远离塔 中 I号 坡折带主要为油藏; 下伏奥陶系主要为凝析气藏, 上 覆志留系、 石炭系主要 为油藏。造成这种油气分布 格局的主要原因是喜马拉雅期气侵调整不充分。 5 对塔 中油气 勘探 的启发 塔中地区油气藏经历 了多期调整改造再成藏的 复杂过程, 通过典型实例的分析, 给油气勘探的启发 是 1 确定的勘探对象不仅要保证现今有 良好的 圈闭 , 关键要看圈闭与油气运移关键 时刻 的匹配关 系及其随后的调整改造历史 ; 2 塔 中凝析气主要来 自本区下伏寒武系的油 裂解气 , 在后期构造调整较弱的塔 中 1 0号带 、 塔中 I 号坡折带西部地区下伏奥陶系 、 寒武系有 良好的 勘探潜力。 第 1 期 庞 宏 , 等 调整改造作用对塔 中油气藏的影响 3 9 6 结论 1 塔中地区的油气藏主要经历 了 3~ 4期调 整改造 , 而晚期气侵是本区最重要的调整 , 与现今的 油气勘探关系密切。 2 塔中地区多期构造活动和构造应力场的变 迁导致先前断层应力场条件的改变 , 从 而改变了断 层的疏导性和圈闭的局部变迁 , 引起 了油气藏的调 整改造 。 3 多期的调整改造导致 了塔中地区油气显示 级别多样 , 即使是同一个油藏 , 也常发现多种油气相 态共存 ; 导致了油气藏的多次再分配 , 次生油气藏普 遍发育 ; 导致了塔中地区“ 南北分带” 、 “ 东西分块” , “ 南油北气” 、 “ 上油下气” 的油气分布格局。 参考文献 [ 1 ] 贾承造 , 姚 慧君 , 魏 国齐, 等. 塔里 木盆 地构造 演化 与 区域构造地质[ 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 9 9 5 . [ 2 ] 罗红, 陈正辅. 塔里木盆地北部次生改造原油的地球 化学及其成因[ C ] / / 康玉柱. 中国塔里木盆地石油地 质文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1 9 9 6 . [ 3 ] 梁狄 刚. 塔里 木盆 地九 年油气 勘探 里程 与 回顾 续 [ J ] . 勘探家, 1 9 9 9 , 4 3 5 7 6 2 . [ 4 ] 刘震, 党玉琪, 李鹤永, 等.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气晚 期成藏特征 [ J ] . 西安石油 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7, 2 2 1 16 . [ 5 ] 郝芳, 邹华耀, 龚再升, 等. 新 晚期 构造运动的物质, 能量效应与油气成藏[ J ] . 地质学报, 2 0 0 6 , 8 O 3 4 2 4 43 0. [ 6 ] 徐汉林, 江同文, 顾乔元, 等.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 成藏研究探讨 [ J ]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8 , 3 0 5 1 72 1 . [ 7 ] 何琰, 牟中海, 唐勇.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油气成藏条 件与模式研究[ J ]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 2 0 0 7 , 2 9 4 3 43 8. [ 8 ] 谢继容, 张健 , 李国辉, 等. 四川 1 盆地须家河组气藏成 藏特点及勘探前景[ J ]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 , 2 0 0 8 , 3 0 6 4 0 4 4 . [ 9 ] 孙龙德. 塔里木盆 地碳酸盐 岩与油气 [ R] . 新疆 库 尔 勒 中国塔里木油 田分公 司, 2 0 0 5 . [ 1 0 ] 赵靖舟.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地区海相油气成藏期与 成藏史[ J ] . 科学通报, 2 0 0 5 , 4 7 增刊 1 1 6~1 2 1 . [ 1 1 ] 王飞宇, 张水昌, 张宝民, 等.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海相 烃源岩有机成熟度及演化史[ J ] . 地球化学, 2 0 0 3 , 3 2 5 4 6 1 4 6 8 . [ 1 2 ] 管晓燕, 庞雄奇, 张俊.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有效源岩 排烃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J ]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0 0 5 , 2 O 1 1 7 2 2 . [ 1 3 ] 张俊, 庞雄奇, 刘洛夫, 等.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 岩的分布特征与石油地质意义[ J ] . 中国科学 D缉 地球科 学 , 2 0 0 4 , 3 4 增刊 I 1 6 91 7 6 . [ 1 4 ] 窦立荣, 李治, 张宝红. 构造作用对油气藏的改造 [ J ] . 新疆石油地质, 2 0 0 3 , 2 4 5 3 9 6 3 9 9 . 编辑 张云云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