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 E C S 2 2 52 0 0 7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改造 技术规范 T echnicalcodefor moving ,incline 一 rectifying , story-increasing andreconstructionofbuildings 中国计划出版社 中国工程建设标 准化协会标准 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改造技术规范 T echnicalcodefor moving ,incline - rectifying , story 一 increasing andreconstructionofbuildings C E C S 2 2 52 0 0 7 主编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施行日期2 00 8 年 5月1日 中国计划出版社 2 0 0 8北京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建筑物移位 纠倾增层 改造技术规范 C E C S 2 2 52 0 0 7 北京交通大学主编 中国计划 出版社 出版 ( 地址北京市西城 区木择地北里 甲n号国宏大厦C座4层) (邮政编码1 0 0 0 3 8电话6 3 9 0 6 4 3 36 3 9 0 6 3 81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廊坊市海涛印刷有 限公司印刷 85 0 X 1 1 6 8毫米1/3 2 4印张1 0 0千字 2 0 0 8年2月第 一 版 2 0 0 8年2月第一 次印刷 印数1 一 5 1 0 0册 统 一 书号1 5 80 1 7 7 0 3 1 定价2 5.0 0元 .J名. ..J. 月 lJ青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2 0 0 3〕建标协字第2 7号文关 于印发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 0 0 3年第 一 批标准制、修订项 目 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我国大量既有建筑物已经接近或达到了自身的设计使用年 限,因此,通过病害处理 或改造加固合理延 长其使用寿命,已成为 具有现实社会经济意义 的重要工程建设任务,也 是 我 国建设资源 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 会 的重要措施,编制本规 范 正是 为 了适 应 这 一 社会经济形势发展 的需要。 本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规定、检测及鉴定、移位工程、纠倾 工程、增层工程、结构改造、地基基础加固、质量检验与验收等。 根据国家计委[1 9 86〕1 6 4 9号文关于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 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荐性工程建设标 准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现 批准发布协会标准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改造技术规范编号为 C E C S 2 2 52 0 0 7,推荐给工程设计、施工、质量检测等单位采用。 本规范 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 基 基 础专业委员会 C E C S/T C 2 7)归口管理,北京交通大学隧道与岩土工程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3,邮政编码1 0 0 0 4 4)负责解释。在 使用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径寄解释单位。 主 编 单 位北京交通大学 参编 单 位(按首字笔 画排序) 大连久 鼎特种建筑工程有 限公 司 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华铸地基技术有限公司 广州市胜特建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广州市鲁班建筑防水补强有限公 司 山东建筑大学 山西省信息工程设计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 司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机械施工有限公 司 东南大学 同济大学 江苏东南特种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国贸工程设计院(北京) 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 浙江省岩土基 础公司 黑龙江省四维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 司 主要起 草人唐业清林立岩 (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万 墨林王祯叶观宝卢明全刘波 许丽江伟李今保李宁吴如军 李启民寿光李国雄李虹何新东 张鑫周志道苗启松杨桂芹徐学燕 袁海军崔江余湛壮丽黄兴棣惠云玲 韩继云蓝戊己楼永林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2 0 0 7年8月1 4日 目次 1 总则 ⋯ ⋯ ( 1 2 术语和符号 , ⋯⋯ ( 2 2.1 术语 , ⋯ ⋯ (2 2.2 符号 ⋯⋯ (3 3 基本规定 ⋯ ⋯ (6 4 检测与鉴定 , ⋯ ⋯ (8 4,1 一 般规定 , ⋯⋯ (8 4.2 检测 , ⋯ ⋯ ( 8 4.3 鉴定 ⋯ ⋯ (9 5 移位工程 ⋯ ⋯ (1 1 5.1 一 般规定 ⋯ ⋯‘二 (1 1 5.2 移位工程设计 ⋯ ⋯”” 二 (1 _1 5.3 移位工程施工 ⋯ ⋯ ( 1 6 5.4 质量控制 ⋯ ⋯ (1 8 6 纠倾工程 ⋯ ⋯ ( 2 0 6.1 一 般规定 ⋯ ⋯ ( 2 0 6.2 纠倾工程设计 ⋯ ⋯ (2 1 6.3 纠倾工程施工 ⋯ ⋯ (2 4 6.4 古建筑物纠倾 ⋯ ⋯ (2 8 6.5 防复倾加 固 ⋯ ⋯ (2 9 6.6 质量控制 ⋯ ⋯ (3 0 7 增层工程 ⋯ ⋯ ( 3 1 7.1 一 般规定 ⋯ ⋯ ( 3 1 7.2 增层设计 ⋯ ⋯ (3 1 7.3 直接增层 ⋯ ⋯ ( 3 2 1 7.4 外套增层 , ⋯⋯” ” 二’ ”““ 3 4 7.5 室 内及地下增层 ⋯ ⋯ (3 5 7.6 地基基础设计 一’⋯”’ ’二”““ 3 7 7.7 质量控制 , ⋯⋯ (3 9 8 结构改造 ⋯ ⋯”⋯” ” “ 4 0 8.1 一 般规定 ⋯⋯ (4 0 8.2 结构改造设计 ... ⋯ ⋯ (4 0 8.3 结构改造方法 , ⋯ ⋯ ( 4 2 9地基基 础加固 ⋯ ⋯ ( 4 7 9.1 一 般规定 ⋯ ⋯”” ’ 4 7 9.2基础加 固 ⋯ ⋯ (4 7 9.3 基础托换 ⋯ ⋯ ( 4 8 9.4 地基加 固 ⋯ ⋯ (4 9 1 0 质量检测与验收 ⋯ ⋯ ( 5 2 1 0.1 一 般规定 ⋯⋯’ “ 5 2 1 0.2 质量检测 ⋯ ⋯ (5 3 1 0.3 质量验收 ⋯ ⋯ (5 3 附录A建筑物移位工程分类 ⋯ ⋯ ( 5 5 附录B建筑物常用纠倾方法选择 一 ( 5 6 附录C建筑物增层地基 承载力原位测试 ⋯⋯ ( 5 8 附录D裂缝修补方法 ⋯ ⋯ ( 6 0 附录E地基基础加固方法选择与应用 ⋯ ,. ’ ⋯ ⋯ ( 6 3 本规范用词说明 ⋯ ⋯ (6 5 附条文说明 ⋯ ⋯ (6 7 1 总则 1.0.1 为在建筑物(含构筑物)的移位、纠倾、增层和改造等工程 的设计、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经 济适用、技术先进、确保质量 、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 于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 和改造等工程 的设 计、施工、质量检测与验收。 1.0.3 建筑物的移位、纠倾、增层 和改造等工程,应 因地制宜 、就 地取材、节约资源,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1.0.4 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 和改造等工程 的检测 鉴定、设计、 施工、质量检测与验收,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 标准 的规定。 2 术语 和符号 2.1 术语 2.1.1 移位工程movingengineering 将建筑物从原位置移动到新位置 的工程,包括平移、升降、爬 升和转动等。 2.1.2 托盘结构体系 pallet structural system 移位施工中,在建筑物底部设计水平截面 的上部,通过梁与加 强支撑等结构,形成托住上部结构并与其 一 同移动的整体结构体 系。 2.1.3 底盘结构体系 chassisstructural system 移位施工中,在建筑物底部某 一 水平截面 的下部,采用 梁、板 并与基 础连接,形成能承受建筑物移位时的移位荷载,并满足地基 承载能力 的承载结构体系。 2.1.4 纠倾工程 incline 一 rectifyingengineering 对已倾斜的建筑物采用有效方法 予 以扶正,并进行纠倾前的 加固和纠倾后 的防复倾加固工程。 2.1.5 回倾速率incline revertingS peed 建筑物 纠倾时,水平变位 的每日回倾值。 2.1.6 直接增层 direct story 一 increasing 增层后新增荷载全部通过原结 构传至原基 础和地基。有不改 变承重体系和改变承重体系两种处理方式。 2.1.7 外 扩 结 构增 层 stor 犷increasingusing extension S trllC tllre 在原结构外增设基础、墙和柱,并与原结构有可靠连接形成整 体结构,增层后新增荷载全部由新 的整体结构承受。 2 2.1.8 外套结构增层story 一 increasingusing outer structure 在原结构外增设与其完全脱开 的外套结构,增 层后 新增荷载 经外套结构传至新的基础和地基。 2.1.9 室内增层 indoorstor 犷increasing 利用原有建筑室内空间进行的增层,增层后新增荷载可通过 原结构传至原基础,也可传至新设基础。 2.2 符号 2.2.1 几何参数 A基础底面面积; A 。水平移位时滑板水平面积; a 纠倾时预留沉降值; b 纠倾方向建筑物宽度; d 辊轴直径; 。 ’ 倾斜建筑物的偏心距; H 楼层层高。对底层柱取基础顶 面到 一 层楼盖顶 面之 间 的距离,其它各层取上 、下两层楼盖顶 面之间的距离; H , 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H ;、H i分别为第£层土在原建筑物修建前和增层时的土层厚 度; I。、I。 分别为梁、柱 毛截面 的惯性矩(可不考虑钢筋的影响); L 梁 的跨度; Z 辊轴长度; Z。 框架柱计算长度; s地基最终沉降量; , 增层后新增荷载引起的地基沉降量; S v建筑物设计沉降量、抬升量; S几 建筑物纠倾需要调整 的沉降量、抬升量; S H,建筑物水平偏移值; 3 S H建筑物纠倾水平变位设计控制值; △ 原荷载产生 的残余变形; W 基础底 面的抵抗矩。 2.2.2 物理力学性指标 E cb 、E cc分别为梁、柱混凝土 的弹性模量; E s‘、口s*分别为第i层土在原建筑物修建前和增层时的地基 压 缩模量。 2.2.3 作用效应和抗力 F k荷载效应标准 组合时,建筑物 上部结构传至基 础顶面 的竖 向力; 广辊轴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fak 建筑物增层设计时地基 的承载力特征值; 仁几〕原建筑物设计时采用的地基 承载力特征值; 认基础 自重 和基础上的土重标准值; M il相应 于荷载效应标准 组合时,倾斜建筑物水平荷载作 用 于基础底面的力矩值; 城倾斜建筑物作用 于基 础底 面 的力矩值; N 滑板承受的竖向作用力设计值; N 。单个千斤顶额定荷载值; 尸、 每根实心辊轴的承压力标准值; p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平均压应力; pma、相应 于荷载效 应 标 准 组合时,基 础 底 面边缘最大压 应 力; pmin相应 于荷载效应 标 准 组合时,基 础 底 面边缘最 小 压应 力; pz 第i层 土在原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产生 的附加应力; △p*增层荷载在地基中产生的附加应力; Q k建筑物总荷载标准值; 卫托盘梁的水平移位阻力; 4 W 、第艺根托盘梁底 的竖向荷载。 2.2.4 计算参数及其它 a。、al分别为所考虑的柱段上、下节点处梁柱的线刚度比; n 顶升点个数; k 安全 系数; 产 地基 承载力提高系数; U 增层时地基土 的固结度; 办 沉降经验系数。 3基本规定 3.0.1对 既有建筑物进行移位、纠倾、增层和改造设计时,应保证 建筑物在预期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具有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 设计统 一 标准 G B 50 0 6 8 规定的可靠度。 3.0.2既有建筑物的可靠性 应包 括其安全 性、适 用性、耐久性 及 其抗灾害能力。 3.0.3 在既有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 和改造等工程设计前,应进 行现场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必要时对地基 和结构补充进行勘察和 检测。 3.0.4对 既有建筑物进行移位、纠倾、增层 和改造等工程设计前, 应根据本规范和现行有关标准对结构可靠性进行鉴定。地震设防 区尚应进行结构抗震能力鉴定。 3.0.5 实施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 和改造的工程,应符合满足规 划、消防、环保、资源利用等有关标准 的要求。 3.0.6 实施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 和改造等工程 时,宜按上部结 构、基础 和地基 的共同作用,进行计算和验算。 3.0.7建筑物移位、纠倾、增 层 和改 造等工程 应控制过量沉降和 不均匀沉降,控制标 准应符合本规范和相关标准 的规定。 3.0.8工程 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应经 论 证 和技术经济分析 后确 定。 3.0.9既有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 和改造等工程的施工,应由具 有相应特种专业工程资质的单位承担。 3.0.1 0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 和改造等工程 的报批、开工应执 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 3.0.1 1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 和改造等工程 的施工全过程,应 6 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监测。 3.0.1 2工程施工期和竣工后,应按本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 行质量检验与验收。 4 检测与鉴定 4.1 一 般 规 定 4.1.1 建筑物的移位、纠倾、增层 和改造工程开始前,应先对原建 筑物进行现状调查 和可靠性鉴定,位于地震 区的建筑,尚应进行抗 震能力的鉴定。可靠性及抗震鉴定内容应满足设计要求。 4.1.2 检测鉴定前应先进行现场调查,收集勘察报告、设计图、竣 工图、使用情况与环境条件等相关资料。 4.2 检测 4.2.1 既有建筑物的移位、纠倾、增层 和改造工程相应的检测项 目宜符合表4.2.1的规定 。当原建筑物 的工程 图纸资料不 全 时, 尚应对原建筑物的结构布置、构件截面尺寸等进行测绘,并绘制工 程现状 图。 表4.2.1既有建筑移位、纠倾、增层和改造的的检测项 目 检测项 目移位工程纠倾工程增层工程 改造加固 工程 地 基 基 础 场地类别和地基土状况⑧了丫△ 地基稳定性②J丫 △ 地基承载力(原位或土工试验)②了丫 △ 基础、桩 的工作状况 △了 丫△ 地基变形及上部结构反应 △了 了△ 上 部 承 重 结 构 结构布置合理性 丫△了丫 结构使用情况核查了 △ 丫了 主要构件 材料强度 了△丫丫 结构裂损了了丫丫 实测资料确定。 4.3.4 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鉴定后,应给出建筑物现状的鉴 定结论,提出移位、纠倾、增层 和改造等工程中是否需 要进行结构 补强加固的建议。 5 移 位工程 5.1 一 般 规 定 5.1.1 在城市规划、改造、拆建过程中,对 于具有移位价值和条件 的建筑物和保护性建筑物等,在进行可行性论证时,应优先采用移 位保护方案。 5.1.2 建筑物移位前应采取永久或临时加固措施。建筑物移位 后其结构可靠性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1.3 移位工程 可 包括水平移位(直线移 位、折线移位、曲线移 位)、升降移位(抬升、下降)和组合移位。建筑物移位工程 可按附 录A分类。 5.1.4 移位路线和新基础场地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5.1.5 移位工程设计时应控制移位过程中的不均匀沉降 、新旧基 础 的差异沉降以及新址地基 的沉降或差异沉降的影响。 5.2移位工程设计 5.2.1 移位工程设计应包括托盘结构体系设计、底 盘结构体系设 计、基础设计、施力 系统设计和连接设计等。 5.2.2 托盘、底盘结构体系和施力系统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水平移位设计时,托盘 结构体系(图5. 2.2 一 1、5.2.2 一 2 )应 根据上部结构传递的荷载、水平牵引力、顶推力等进行设计;转动 移位时,托盘结构体系应根据转动扭 矩 的影响、转动角度 的大 小 和移动距离,采用先移动后转动或沿曲线底盘结构体系移动的 方案。 墙 体 辊_轴 托盘 框} \、 一 架 } 柱 {辊 轴 钢 板 底盘 钢 板 b) 框架结构建筑 水平移位辊轴均匀分布构造示意 框 架 柱 一 板 } 一 一 板 / 钢 一 「 仔 一 钢 / 定 二 不 一 动 / 固 左 汉 又 活 托盘 底盘 图5.2.2 一 2 b) 框架结构建筑 水平移位辊轴集 中分布构造示意 2 升降移位设计时,通过托盘 和底盘组成 一 对上下结构的受 力体系,中间应设 置千斤顶 和临时支垫装置(图5.2.2 一 3)。 3 托盘结构体系应 通 过托换 方式构成,当基 础 梁 埋 深 较 大 时,可在基 础梁上设置混凝土底 盘结构体系。 托盘结构体系、千斤 顶、支垫装置 和 底 盘结构体系 应构成稳定 的升降传力体系(图 5.2.2 一 4)。 4 砌体结构可根据墙段传递荷载 的分布布置顶升点 。顶升点 间距不宜大于1.sm,并应避开 门、窗、洞口和承重构件薄弱位置。 5 框架结构应根据柱荷载大小布置顶升点,千斤顶布置宜对 称,顶升点数量可按下式估算 临时支垫 及 千斤 预位置 a) 砌体结构建筑 h) 框架结构建筑 图5.2.2 一 3 千斤顶平面布置 千斤顶 框架梁 托盘梁 临睦芝 撑毛 丘 鱼 框架柱 托换牛腿 连系梁 l陆时支垫 士0 .0 0 0 \ 、乙 底盘 笋 钢瀚慰赶派盘 承台 a) 砌体结构建筑b) 框架结构建筑 图5.2.2 一4 顶升梁、千斤顶、底座布置 ,Q k n一龙二 丁 万 ~ 丈 丫a 5.2.2 式 中 n 千斤顶数量; Q k顶升时建筑物总荷载标准值(kN; N 。单个千斤顶额定荷载值(kN; k 安全系数,取2.0。 6 组合移位设计时,在同 一 个移位体系内,同时设置水平、升 降移位装置,水平、升降移位可先后分别进行。当升降位移较小而 水平位移较大时,亦可做成斜滑道同时进行。 7 组合移位设计时,应防止建筑物在移位过程可能发生 的水 平偏移和偏转。 5.2.3 托盘结构体系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托盘设计前应对现有建筑物进行实际测量,确定实际构造 和尺寸; 2 永久荷载、活荷载值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 B50 0 0 9采用或按实际荷载取值;风荷载和地震力在设计建筑物 新址 时按新建建筑物取值;建筑物移动过程中风压按1 0年 一 遇取 值,平移过程中可不考虑地震力; .3托盘结构体系设计时,应考虑上部结构移位过程中水平和 竖向荷载的分布和传递,根据移位时 的最 不利组合,进行强度、刚 度和稳定性计算。 5.2.4 底盘 和基础结构体系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新址基础按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设计,移动过程中底 盘结构和基础设计的荷载分项 系数均取1; 2 底盘结构体系 的受力分析应 根据建筑物移位时荷载的最 不利组合进行。底盘结构体系除应 进行强度、刚度和沉降计算外 尚应针对移位时 的特殊构造要求进行计算。 5.2.5 施力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移位过程 可采用牵引、顶推和牵引顶推组合等三种施力方 式。牵引式可适 用于荷载较小 的建筑物水平 移位或爬 升;顶推式 应用于各种建筑的水平 移位和竖 向移位;荷载较 大 时可采用牵引 顶推组合施力方式。 2 水平 移位设计时,每条 托 盘 梁 的移位阻力工 可采用 下式 计算; 1 4 卫 一 如砚 (5.2.5 一 1 式 中 T 托盘梁的水平移位阻力; k经验系数,由试验或施工经验确定, 一 般取1.5 一 3.0; 产 摩擦系数,钢材滚动摩擦系数取0.0 5 一 。.1,聚四氟 乙烯与不锈钢板 的滑动摩擦系数取。.0 5 一 0.0 7,其 它滑动摩擦系数根据实际材料确定,爬升时尚应考 虑 自重所产生的阻力; W 第i根托盘梁底的竖向荷载。 3 施力设备实际总荷载能力应大于每根 托 盘梁的水平移位 阻力T;之 和。施力作用点的位置应靠近托盘梁底 面。 4 水平移位时,辊轴可采用实心钢辊轴或厚壁钢管混凝土辊 轴,单轴承载力宜通过试验确定,也可用下式计算每根实心辊轴的 承压力标准值尸、 P , .尧 还 垂 3 5 5.2.5 一 2 式中关 一一 辊轴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 N /mmZ; d 辊轴直径( mm; l 辊轴长度( mm)。 5 水平移位时,滑板的水平面积A。,应根据滑板采用的低摩 阻材料 的耐压性能计算 N 八n 二 - 丁 I 5.2.5 一 3 式中关 -- 一 滑 板 材料抗压强度设计值 ( N /mm “ ,根据试 验 确 定; N滑板 承受的竖向作用力设计值( N )。 6竖向移位设计时,应合理布置升降点,使每点的作用荷载 在施力设备的额定工作荷载范围内,且有不小 于2倍的安全储备。 5.2.6 移位建筑物就位后,连接构造应满足强度、稳定性 和抗震 设计的要求,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5 1 多层砌体结构(高宽比不大于2,层数小 于6层)的墙体和 基础间的缝隙,可采用不低于C 2 0细石混凝土充填密实; 2 框架结构、层数超过6层或高宽比大于2的砌体结构,连 接形式和构造应经计算确定; 3 移位工程就位后 ,当托盘结构体系需拆 除 时,砌体结构构 造柱 和框架结构柱中的纵向钢筋应与底盘结构体系 中的预设锚固 筋可靠连接; 4 在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9度地 区,可在托盘结构体系和 底盘结构体系之 间设置减震装置设 防。 5.3 移位工程施工 5.3.1 移位工程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 ,并 应对移位过程可能出现 的各种不利情况制定应急措施。 5.3.2 底盘结构体系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前应设置建筑物标高标志线; 2 施工时应严格按 经 过审定的移位工程技术方案和施工组 织设计的要求,分段、分批施工; 3 在建筑物原址施工底盘结构体系时,必须根据开挖、托换、 桩基施工等对原建筑物造成 的不利影 响进行处理; 4 底 盘结构体系施工时,应 按 设计要求设 置滚动或滑动装 置。底盘梁的表面应平整、光滑,平整度用Z m直尺检查时的允许 偏差应为士 Z mm,且 整体高差不宜超过smm; 5 移位路线和新址 的地基基础施工时,应先检验槽底土质与 勘察结果 和设计要求是否符合,并遵守相关施工标准的规定。 5.3.3 托盘结构体系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托盘结构体系施工应对称进行,使建筑结构受力均匀。每 条梁宜 一 次浇筑完成,如需分段,接茬处应按施工缝处理; 2 托盘结构体系施工时,原结构与托盘结构体系相连接的界 面应表面凿毛、清理 干净,并涂刷界面处理剂; l6 3 托盘梁主筋应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连接构造应符合现行 国家有关标准 的要求,托盘梁 的施工缝宜避开剪力最大处; 4 在卸载支撑处宜设测力装置,并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测; 5 对施工时开凿 的墙洞,在建筑物就位后应及 时进行修复处 理。 5.3.4 截断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托盘结构体系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方可开始截断墙 或柱; 2 截断施工前应检查托换结构的可靠性,再进行截断施工; 3 截断施工的顺序应按施工方案进行; 4 截断施工时应严 密监 测 墙、柱、托 盘 和底 盘结构体系 的受 力状态及变化; 5 截断施工宜采用减少对相邻部位结构损伤的方式; 6 截断施工时对水、电、暖气和煤气等管线,应妥善保护处 理。 5.3.5 水平移位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移位前托 盘 和底盘结构体系 应 通 过 阶段 性 施工质量 验 收; 2 移位前应对移动装 置、反力装置、卸荷装置 、动力系统、控 制系统、应急措施等各方面进行检查,并消除 一 切移位障碍物; 3应首先进行试验性移位,检测施力系统的工作状态 和可靠 性,检验相关参数和移位可行性; 4 移位施工应遵循均匀、缓慢、同步的原则,移动速度不宜大 于6 0 mm/min,并应及 时纠正前进 中产生 的偏移; 5 移动摩擦面应平整、直 顺、光洁,不 应 有 凸起、翘 曲和 空 鼓,并应 选 择摩擦系数较小的材料。移位时 可 在 滑移面辅以润 滑剂; 6 施力设备应有测力装置,并应保证同步平移精度; 7 平移到位后,应及 时对建筑物的位置 和倾斜度进行检测, 1 7 并应做阶段验收。 5.3.6升降移位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 根据荷载情况在顶 升 点 上 、下 部位设 置 托盘 梁,避免原 结构局部裂损; 2 应按设计要求设置顶 升设备,并应安装牢固、垂直; 3 顶升设备应保证同步顶升精度,避免托盘结构体系裂损、 变形; 4 顶升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临时支撑的稳定; 5 顶升或下降应均匀、同步、施力缓慢,且应标志明确。 5.3.7 连接和恢复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连接施工; 2 恢复施工时应预 留水、暖、电等管线的孔洞; 3 因移位产生的原结构裂损应进行修补或加固。 5.3.8施工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进行沉降和裂缝监测。对于特别重要的建筑物,还应对 结构内力进行监测; 2 测点应布置在对移位较敏感或结构薄弱 的部位,测点的数 量和监 测频率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3 应对建筑物各轴线移位的均匀性、方向性进行监测,有偏 移或倾斜应及时调整处理; 4 应对托盘和底 盘结构体系进行监测,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 处理; 5 根据具体情况规定预警值、报警值,并及时反馈监测结果; 6 现场应设专职人员监测整个移位过程,及时发现和排除影 响移位正常进行的因素。 5.4 质 , 控 制 5.4.1 建筑物就位后的水平位置偏差应控制在士 4 0 mm以内。 5.4.2 建筑物就位的标高偏差应控制在士3 0 mm以内。 1 8 5.4.3 建筑物就位后 不应存在影响安全 的裂缝 。对影 响结构安 全的裂缝应及时采取修补或加固措施,对不 影响结构安全 的裂缝 亦应进行修补。 6纠 倾工程 6.1 一 般 规 定 6.1.1 倾斜建筑物应使结构角点棱线单向最大水平偏移值或中 轴线水平偏移值(S H I )符合纠倾合格标准。 6.1.2 对竣工验收2年以内的倾斜建筑物,纠倾合格标准应符合 有关新建工程标准 的要求。对竣工验收超 过 2年的倾斜建筑物, 纠倾合格标 准应符合表6.1.2的规定。 表6.1.2纠倾合格标准 建筑类型建筑高度( m 纠倾合格标准 建筑物 H g簇2 4 2 4 H g毛6 0 6 0 H g1 0 0 1 0 0 H g簇1 5 0 S H0.oo4 5 H S H成0.0 0 3 5 H S H成0.oo2 5 H g sH成0.ooZ H g 构筑物 H 。成2 0 2 0 H g镇5 0 S Q H g镇1 0 0 1 0 0 统 一 书号1 5 80 1 7 7 0 3 1 定价2 5.0 0元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 口 口 口 口 . . .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