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 J D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日 G B500 2 6 一 2 0 0 7 工程测量规 范 C ode for engineeringsurveying 2 0 0 7 一 1 0 一 2 5 发布 2 0 0 8 一 0 5 一 0 1 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住房和 城 乡 建 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目 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家标准 工程测 量 规 范 C odefor engineeringsurveying G B 5 0 0 2 6 一 2 0 0 7 主编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 民共和 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 200 8 年 5月1日 中国计划 出版社 2 0 0 8北京 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程 测 量 规 范 G B5 0 0 2 6 一 2 0 0 7 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网址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握地北里甲1 1号国宏大厦C座4层 邮政编码10 0 0 3 8电话0 1 06 3 9 0 6 4 3 3( 发行部)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d匕京世知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85 0 mmx11 6 8mml/3 2 9印张2 2 7千字 2 0 0 8年4月第1版2勺1 2年6月第5次印刷 统 一 书号1 5 80 0 5 8 9 7 3 定价5 0 .0 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侵权举报电话0 1 06 3 9 0 6 4 0 4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本社出版部调换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建 设部公告 第7 4 4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的公告 现 批准工程 测 量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 为G B 5 0 0 2 6 一 2 0 0 7,自2 0 0 8年5月1 日起实施 。其 中,第5.3.4 31)、7.1.7、 7.5.6、1 0.1.1 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 工程测 量规范 G B5 0 0 2 6 一 9 3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 中国计划 出版社 出版发 行。 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0 0 七年十月二+五日 月 U青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 0 0 2〕85号文关于印发 “2 0 0 1 一 2 0 0 2 年度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 ” 的通知要求,由主编单 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 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会 同 国内有色冶金 、石 油、化工、水利、电力、机械、航务、城建等行业 的勘察、设计、科研单 位组成修订组,对原 国家标准 工 程测量规范 G B50 0 2 6 一 9 3进行 全面修订 而成。 修订过程中,开展 了专题研究,调查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工程 测量的实践经验,吸收了该领域的有关科研 和技术发展 的成果,并 以多种方式在全 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修改意见,经修订组多次讨论、 反复修改,先后形成 了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最后经审查定稿。 修订后,本规范共有 1 0章7个附录,增加 了术语和符号、地下 管线测 量 两章内容和附录A精度要求较高工程 的 中误差评定方 法。删去了绘图与复制 一 章。 修订新增的主要内容包括 1.卫星定位测量; 2.G P S 拟合高程测量; 3.纸质地形 图数字化; 4.数字高程模型( D E M ; 5.桥梁施工测量; 6.隧道施工测量; 7.地下工程变形监测; 8.桥梁变形监测; 9.滑坡监测。 删去 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三角点造标要求; 2.因瓦尺基线丈量 和Z m横基尺视差法测距 的要求。 补充调整 的主要 内容包括 1.将三角网、三边 网、边角网测量,合并统称为三角形 网测量; 2.将灌注桩、界桩 与红线测 量 的内容并人工业 与 民用建筑施 工测量。 规范以电子记 录、计算机成图、计算机数据处理为修编主线, 并同时保留手工测量作业的方法。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 范 由建设部负责管理 和对 强制性条文 的解 释,中国有 色金 属 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 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 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西影路4 6号,邮政编码7 1 0 0 5 4 ,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 编 单 位中国有 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编 单 位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 限公 司 西 安长庆科技工程有 限责任公 司 北京 国电华北 电力工程有 限公 司 中国化学工程南京岩土工程公司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湖南省 电力勘测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王百发牛卓立郭渭 明 (以下按姓氏笔 画为序) 丁吉峰王双龙王博刘广盈何军 杨雷生张潇周美玉郝埃俊徐柏松 翁向阳褚世仙 2 目 1 总则 ⋯ ⋯ 气 ⋯ (1 2 术语 和符号 ⋯ ⋯ (2 2.1 术语 ⋯ ⋯ (2 2.2 符号 , ⋯ ⋯ (3 3 平面控制测量 ⋯ ⋯ (6 3.1 一 般规定 , ⋯ ⋯ (6 3.2 卫星定位测量 ⋯ ⋯ (6 3.3 导线测量 ⋯⋯ (1 1 3.4 三角形 网测量 .. ⋯⋯ (2 0 4 高程控制测量 ⋯⋯ ( 2 6 4.1 一 般规定 , ⋯⋯ (2 6 4.2 水准测量 ⋯ ⋯ ( 2 6 4.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 ⋯ ⋯ (3 0 4.4G P S拟合高程测量 ⋯⋯ ( 3 1 5 地形测量 ⋯ ⋯ ( 3 3 5.1 一 般规定 , ⋯⋯ ,.’ ⋯⋯ (3 3 5.2 图根控制测量 . . ⋯ ⋯ (3 7 5.3 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 , ⋯⋯ (4 1 5.4 纸质地形 图数字化 , , ⋯⋯ (4 9 5.5 数字高程模型( D E M ) ⋯⋯ (5 1 5.6 一 般地区地形测 图 , ⋯ ⋯ (5 4 5.7 城镇建筑区地形测图 ⋯⋯ (5 5 5.8工矿区现状图测量 ⋯⋯ (5 6 5.9 水域地形测量 ⋯ ⋯ (5 8 l 5.1 0地形 图的修测与编绘 , ⋯ ⋯ (6 1 6 线路测量 , ⋯ ⋯ (6 4 6.1 一 般规定 ⋯ ⋯‘, ⋯⋯ (6 4 6.2 铁路、公路测量 ⋯⋯ (6 5 6.3 架空索道测量 ⋯⋯ ( 6 9 6.4 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 ⋯⋯ ( 6 9 6.5 架空送 电线路测量 , ⋯ ⋯ ( 7 1 7 地下管线测量 ⋯⋯ (7 4 7.1 一 般规定 ⋯ ⋯ (7 4 7.2 地下管线调查 ⋯⋯ (7 4 7 . 3 地下管线施测 , ⋯⋯ (7 6 7.4 ,地下管线 图绘制 ⋯ ⋯ ( 7 7 7.5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 ⋯ ( 7 8 8 施工测量 ⋯ ⋯ ( 80 8.1 一 般规定 ⋯ ⋯ (80 8.2 场区控制测量 ⋯ ⋯ (81 8.3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 ⋯ ( 83 8.4 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 ⋯ ⋯ ( 89 8.5 桥梁施工测量 , ⋯ ⋯ ( 9 2 8.6 隧道施工测量 ⋯ ⋯ ( 9 6 9 竣工总 图的编绘与实测 , ,, ⋯⋯ (1 0 。) 9.1 一 般规定 ⋯⋯ , ⋯ ⋯ ( 1 0 0 9.2 竣工总图的编绘 ⋯⋯ (1 0 0 9.3 竣工总图的实测 , ⋯ ⋯ (1 0 2 1 0 变形监测 ⋯⋯ ( 1 0 4 1 0,1 一 般规定 . .. , ⋯⋯ (1 0 4 1 0.2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 ⋯⋯ (1 0 6 1 0.3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 ⋯ ( 1 0 8 1 0.4 基本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 ⋯ (1 1 0 2 1 0.5 工业与 民用建筑变形监测 ⋯⋯ 1 0.6 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 , ⋯ ⋯ 1 0.7 地下工程变形监测 1 0.8 桥梁变形监测 1 09 滑坡监测 . ... . .. . .. ... ... ... . .. ... ... . .⋯ ⋯ 1 0.1 0 数据处理与变形分析 附录 A 精度要求较高工程 的中误差评定方法 ⋯ ⋯ 附录B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 的埋设规格 ⋯⋯ 附录C方向观测法度盘 和测微器位置变换计算公式 ⋯⋯ 附录D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 附录E建筑方格 网点标石规格及埋设 ⋯⋯ 附录F建(构)筑物 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 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 , ⋯ ⋯ 附录G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 ⋯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 .. . . . . .. . . . . .. . ..⋯⋯ 附条文说明 1 1 6 1 2 1 1 2 4 1 2 9 1 3 1 1 3 2 1 3 4 1 3 6 1 3 9 1 4 1 1 4 5 1 4 6 1 4 7 1 4 9 1 5 1 1 总则 1.0.1 为了统 一 工程测量 的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使工程测量产品满足质量可靠、安全适用的原则,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程建设领域的通用性测量工作。 1.0.3 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并以二倍中误 差作为极 限误差。对 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 ,可按附录A的方法 评定观测精度。 注本规范条文 中的中误差、闭合差、限差及较差,除特别标 明外,通常采用省略正 负号表示。 1.0.4工程测量作业所使用的仪器 和相关设备,应做到及 时检查 校正,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检修。 1.0.5 对工程中所引用的测量成果资料,应进行检核。 1.0.6 各类工程 的测 量工作,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 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卫星定位测量 satellite positioning 利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 同时接 收多颗定位卫 星信号 ,确 定地 面点相对位置 的方法 。 ‘ 2.1.2 卫星 定位测量控制网 satellite positioning controlnet 二 work 利用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建立 的测量控制网。 2.1.3 三角形 网triangular network 由 一 系列 相连 的三角形构成 的测量控制网。它是对已往三角 网、三边 网和边角网的统称。 2.1.4 三角形 网测量triangular controlnetwork survey 通过测定三角形网中各三角形的顶点水平角、边的长度 ,来确 定控制点位置 的方法。它是对已往三角测 量、三边 测量 和边角网 测量 的统称。 2.1.5 2 , 级仪器 2 , , classinstrument 2 1 1 级仪器是指 一 测回水平方向中误 差标称 为2 ’的测角仪器, 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 1 “级 仪器 和 6 “级 仪器的定 义方法相似。 2.1.6smm级仪器smmclassinstrument smm级仪器 是指当测 距 长度为I km时,由电磁波测 距仪器 的标称精度公式计算的测 距 中误 差 为 smm的仪器,包 括测 距仪、 全站仪。 lmm级仪器 和1 0mm 级仪器 的定义方法相似。 2.1.7 数字地形 图digitaltopographicmap 将地形信息按 一 定的规则和方法采用计算机生成 和计算机数 2 据格式存储的地形 图。 2.1.8 纸质地形 图papertopographicmap 将地形信息直接用符号、注记 及等高线表示并绘制在纸质或 聚酷薄膜上的正射投影 图。 2.1.9 变形监测 ’ deation monitoring 对建(构)筑物及其地 基、建筑基 坑或 一 定范围内的岩体及 土 体的位移、沉降、倾斜、挠度、裂缝 和相关影响因素(如地下水、温 度、应力应变等)进行监测,并提供变形分析预报的过程。 2.2 符号 A - G P S接 收机标称 的固定误 差; a 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的固定误 差; B - G P S接收机标称的 比例误 差 系数、隧道 开挖 面宽度; b 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的 比例误差系数; C 照准差; D 电磁波测距边长度、G P S 一 R T K 参考站 到检查 点 的距离、送 变 电线路档距; D g测距边在高斯投影 面上 的长度; D H测 区平均高程 面上 的测距边长度; D P测线 的水平距离; D 。归算到参考椭球 面上 的测距边长度; d - G P S网相邻点 间的距离、灌注桩 的桩径; D S O S、D S I、D S 3 水 准仪型号; 九 方 位角闭合差; H 水深、建(构)筑物 的高度、安装 测量管道垂直 部分长度 、桥梁索塔高度、隧道埋深; H m 一 一 测距边两端点 的平均高程; 月。) 测 区的平均高程; h 高差、建筑施工的沉井高度、地 下管线的埋 深、隧道高度; hd基本等高距; hm测区大地水准 面高出参考椭球面 的高差; i 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辆的夹角; K 大气折光 系数; L 水准测段或路线长度、天车或起重 机轨道长 度、桥的总 长 、桥的跨径、隧道两开挖洞口间 长度、监测体或监 测断面距隧道 开 挖工作面 的前后距离; Z 测点至线路中桩 的水平距 .离 、桥梁所跨越 的 江(河流、峡谷)的宽度; 几卜 一- 测 图 比例尺分母、中误差; 从碗 高差全中误差; M △高差偶然中误差; m 中误 差; mD测距中误 差; mH地下管线重复探查 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mv地下管线重复探查 的埋 深 中误差; m 。方位角 ’ 中误 差; m 。 测角中误差; N 附合路线或闭合环 的个数; n 测站数、测 段数、边数、基线数、三角形个数、 建筑物结构的跨数; 尸 测量 的权; R 地球平均曲率半径; R A参考 椭 球体在 测 距 边 方 向法截弧 的曲率半 径; R m测距 边中点处在参考椭球面 上的平均曲 率 半径; S 边长、斜距、两 相邻细 部 点 间 的距 离、转点桩 至中桩 的距离; T 边长相对中误 差分母; W 闭合差; w,、w ,、W 坐标分量闭合差; W ,、W g、W j 、W b 分别 为 方位角条件、固定角条件、角 一 极条 件、边(基线)条件 自由项的限差; ym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平均值; a 垂直角、地 面倾角、比例系数; 占h对向观测的高差较差; 占1、2 测 站点1向照准点 2观 测方 向的方向改化 值; △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 △d长度较差; △H 复查点位与原点位的埋深较差; △S 复查点位与原点位间 的平面位置偏差; ’ △a 丰 卜 偿式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 产 单位权 中误差; , 基线长度中误差、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值。 3 平面控制测量 3.1 一 般 规 定 3.1.1 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 形网测量等方法 。 3.1.2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 的划分,卫 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 二、三、四等和 一 、二级,导线及 导线 网依次为三、四等和 一 、二、三 级,三角形 网依次为二 、三、四等和 一 、二级。 3.1.3 平 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 列原则 1 首级控制网的布设 ,应因地制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 家坐标系统联测 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2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 途 和精 度要求合理确定。 3 加 密控制 网,可越级布设 或同等级扩展 。 3.1.4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 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 大于2.scm/km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 1 采用统 一 的高斯投影3 o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 采用高斯投 影 3 o 带,.投影 面为测 区抵偿高程 面或测 区平 均高程 面 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 ,投影 面为1 9 85国家高 程基准面 的平 面直角坐标系统。 3 小测 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 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 4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 区,可沿用原有 的坐标系统。 5 厂 区内可采用 建筑坐标 系统。 3.2 卫星定位测量 (工)卫星定位测量 的主要技术要求 3,2.1 各等级卫星定位测 量控制网 ’ 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6 3.2.1的规定。 表3.2.1卫 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平均边长 km 固定误差A mm 比例误差系数B mm/ km 约束点间的}约束平差后 边长相对 中误差}最弱边相对 中误差 铆 一 铆 二等 三等 } 4 1 0 镇1 0慕黔提器 四等 1 0簇1 01/1 0 0 0 0 0 1镇l/4 0 0 0 0 一 级 蕊1 02 01/4 0 0 0 0 1簇l/2 0 0 0 0 二级0.5 11 0镇4 0成1/2 0 0 0 0 1镇l/1 0 0 0 0 3。2。2 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 ,按(3.2.2 )式计算。 。 一 丫矛干而 丁 万 ~ 3.2.2 式中 3。2。3 a 基线长度中误差( mm; A 固定误差( mm; B 比例误差 系数( mm/km ; d 平均边长( km)。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 网观测精度 的评定 ,应满足下列要求 控制 网的测量中误差,按(3. 2.3 一 1 )式计算; 阴 一 福严」 一 3.2.3 一 1 式 中 m 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 mm; N 控制网中异步环 的个数; n 异步环 的边数; W 异步环环线全长 闭合差( mm)。 2 控制 网的测量 中误 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 7 要求,并符合( 3.2.3 一 2 )式 的规定、 m镇a3.2.3 一 2 n)卫星定位测量控 制 网的设计、选 点与埋石 3.2.4 卫 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 星状况、接收机 的类 型和数量以及测 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 2 首级 网布设时,宜联测 2个以上高等级 国家控制点或地方 坐标 系的高等级控制点;对控制网内的长边 ,宜构成大地 四边形或 中点多边形。 3 控制网应由独立 观测 边构成 一 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 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 宜多于 6 条。 4 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 基线数的1.5倍。 5 加 密 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 可采用 比较灵 活 的布网方式。 6 对 于采用G P S - - R T K测 图的测区 ,在控制网的布设中应顾 及参考站点的分布及位置。 3.2.5 卫 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 有利于加 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 一 个通视方向.。 2 点 位 应 选 在 视 野 开 阔,高度 角 在 1 5 。 以上 的范围 内,应 无 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 强 烈 干扰接收卫星信号 的干扰源 或强烈 反射卫星信号 的物体。 3 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 3.2.6 控制点埋 石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并绘制点之记。 1 1 1G P S观测 3.2.7G P S控制测量作业 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7 的 规定。 8 表3.2.7 G P 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等级 二等三等 四等 一 级二级 接收机类型双频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仪器标称精度 1 0 1 1 1 1 1 1Z ppm1 0 nlm sppm 1 0 n江 nl sppm 1伍刊泊十5 P f劝1 0 n孔十角卿 观测量载波相位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 卫星高度 角( “ 静态异1 51 5 妻1 5妻1 5妻1 5 快速静态妻1 5妻1 5 有效观测 卫星数 静态5544 4 快速静态 5多5 观测时段 长度( min 静态3 0 9 02 0 6 01 5 4 51 0 3 01 0 3 0 快速静态 1 0 1 51 0 1 5 数据采样 间隔(s 静态 1 0 3 01 0 3 01 0 3 01 0 3 01 0 3 0 快速静态 51 55 1 5 点位几何图形强度 因子P D O P 簇6镇6镇6镇88 3.2.8 对 于规模较大 的测 区,应编制作业计划。 3.2.9G P S控制测量测站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 电池 的 容量、接收机 的内存 和可储存空 间是否充 足 。 2 天线安置 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Z mm;天线高的量 取应精 确至 lmm。 3 观测中,应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 。 4 作业同时,应做好测站记 录 ,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 号、仪器高、开关机时间等相关 的测站信息 。 WG P S测量数据处理 3.2.1 0 基线解算,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 时间,不宜少 于 3 0 min 。 9 2 解算模式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 ,也可采用多基线解算模 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 G P S控制测量外业 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 j 且 3 , 1 .2.3 和复测基线检核,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同步环各坐 标分量 闭合差 及 环 线全 长 闭合差,应满足 3.2.1 1 一 1 ) 一 (3.2.1 1 一 5 )式的要求 wx 、争 wy、争 w、 争 w 一 刃破耳丽丁户丙 w、攀 3.2.1 1 一 1 3.2.1 1 一 2 3.2.1 1 一 3 3.2.1 1 一 4 3.2.1 1 一 5 式中 n 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 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 mm)。 2 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 及 环线全 长闭合差,应满足 3.2.1 1 一 6) 一 (3.2.1 1 一 1 0)式 的要求 W x 簇2而。 (3.2.1 1 一 6 wy 镇 2而。(3.2.1 1 一 7 W 簇2而。(3.2.1 1 一 s w 一 丫树夏 一干评 , w夏(3.2 .n 一 9 W簇2梅万a 3.2.1 1 一 1 0 式中 n 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 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 mm)。 3 复测基线 的长度较差,应满足( 3.2,1 1 一 1 1)式的要求 1 0 △d2万a 3.2.1 1 一 1 1 3.2.1 2 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检核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 析,并舍弃不合格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所构成异步环 的边 数不应超过 3.2.4条第3款 的规定。 否则,应 重 测该基 线或有关 的同步图形。 ‘ 3.2.1 3 外业观测数据检验合格后,应按3. 2.3条对G P S网的观 测精度进行评定。 3.2.1 4G P S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W G S 一 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 并提供各 观测点在W G S 一 84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 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关的精度信息等。 2 无约束平差 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 ,不应超过相应等 级 的基线长度中误差的3倍。 3.2.1 5G P S测量控制 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中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平 差。 2 对 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 以强制约束,也 可加权约 束。约束点 间的边长相对 中误 差 ,应满足 表3.2.1中相应等级 的 规定。 3 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二维或三维坐 标 、基线 向量 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 的精度 信息 。需要 时,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 。 4 控制网约束平差 的 最 弱 边 边长相对中误差 ,应满足表 3.2.1中相应等级 的规定。 3.3 导 线 测 量 3。3.1 定。 (工) 导线测量 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级 导线测 量 的主要 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3.1 的规 表3.3.1导线测最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导线 长度 km 平均 边长 km 测角 中误差 测距 中误差 mm 测距相对 中误差 测 回数 方位角 闭合差 “ 导线全长 相对闭 合差 1 “级 仪器 2 “级 仪器 6 “级 仪器 三等1 431.82 01 / 〕 5 0 0 0 06l0 3.6石成1/5 5 0 0 0 四等 91.52.5l81/80 0 0 046 5而1/3 5 0 0 0 一 级 40.551 5l/3 0 0 0 024 1 0石簇1/1 5 0 0 0 二级2.4 0.2 581 51/1 4 0 0 013 1 6而镇1/1 0 0 0 0 三级 1.20。11 2l51/7 0 0 012 2 4石成l/5 0 0 0 注1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 区测 图的最大比例尺 为1 1 0 0 0时,一 、二、三级 导 线 的 导 线 长 度、平 均 边 长 可 适 当放 长,但最大长 度 不 应大于 表 中规 定 相 应 长 度 的 2倍。 3.3.2 当 导 线 平 均 边 长 较 短 时,应 控制导线边数不 超 过 表 3.3.1相应等级 导线长 度 和平均边 长算得 的边数;,当导线长度 小于表3. 3.1规定长度的1邝 时,导线全 长的绝 对 闭合差 不应 大于1 3 cm 。 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