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5 年 5 月 May 2015 岩矿测试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Vol. 34,No. 3 346 ~352 收稿日期 2014 -03 -28;修回日期 2015 -05 -05;接受日期 2015 -05 -25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 201411089 作者简介黄园英, 博士,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水资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E- mailyuanyinghuang304163. com。 通讯作者刘菲,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为有机物污染监测与地下水污染治理研究。E- mailfeiliu cugb. edu. cn。 文章编号 02545357 2015 03034607 DOI 10. 15898/j. cnki. 11 -2131/td. 2015. 03. 015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纳米 Ni - Fe 颗粒对四氯化碳快速脱氯的 机理 黄园英1,王倩2,韩子金2,刘菲2* 1.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 100037; 2.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纳米铁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高反应活性, 能快速将氯代烯烃还原成无毒氯离子、 乙烯和乙烷, 但对于 氯代烷烃的脱氯仍能产生大量的氯代中间或最终产物, 可以通过合成制得纳米双金属提高脱氯速率和减少 氯代中间产物。本文利用扫描电镜测得实验室制备的纳米 Ni - Fe 2, 质量分数 颗粒直径为 20 ~60 nm, 通过批实验方式对纳米 Ni - Fe 降解四氯化碳的反应动力学性质、 产物、 持久性能和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纳米 Ni - Fe 体系主要最终产物为 42 CH4和 17 CH2Cl2。与铸铁屑和纳米铁相比, 纳米 Ni - Fe由于催化脱氯加氢, 显著提高了氯代烃脱氯速率, 同时降低了有毒氯代产物的产量, 且 Ni 作为催化剂 不会进入水体引起二次污染。纳米 Ni - Fe 颗粒在空气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虽然降解四氯化碳的最终产物 CH4与纳米 Pd - Fe 相比少 13, 但由于价格便宜, 有望在工程上应用于氯代有机化合物水土污染治理。 关键词扫描电镜; 纳米 Ni - Fe 颗粒; 四氯化碳; 脱氯机理 中图分类号P575. 2; TB383文献标识码A 氯代有机化合物, 包括四氯化碳 CCl4 和三氯甲 烷 CHCl3 具有 “三致效应” 或 “可疑三致效应” , 由于 生产工艺和处理排放等各方面的原因, 使得氯代烃通 过挥发、 泄漏等途径进入水体、 空气、 土壤等周边环境 中。目前常用于处理氯代有机化合物污染水体的方 法是通过活性炭吸附和气提。但这些过程只是将污 染物分离或浓缩, 或者只是将污染物从一相转移到另 一相, 并没有使污染物得到破坏而实现无害化。自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许多污染物 能与铁 或铁氧化物 发生还原反应 [ 1 -3 ]。零价铁对 氯代烃 RCl 还原脱氯过程中, 铁失去电子, 发生腐 蚀作用, 作为还原剂, 而氯代脂肪烃通过从零价铁表 面直接获得电子被还原脱氯, 方程式见 1 。 Fe RCl H →Fe 2 RH Cl - 1 虽然零价铁能够去除氯代有机化合物污染水体, 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挑战 ①反应过程中产生比母体更 毒的氯代中间产物 [ 4 ]; ②由于在铁表面形成氧化层, 所以导致随着反应时间增加, 反应速率逐渐降低 [ 5 ]; ③还原脱氯速率比较低, 这样目标污染物完全还原就 需要很长的停留时间, 工程造价成本增加。为了克服 这些问题, 已有学者提出了使用双金属体系。如 Cheng 等 [ 6 ]发现微米级 Ni - Fe 或 Pd - Fe 能大幅度 提高三氯乙烯 TCE 脱氯速率。Wang 等 [ 7 ]认为在四 氯化碳还原过程中, Ni 的催化作用使得三氯甲烷脱 氯产物中含有更多的甲烷 CH4 。除了一些含铁双 金属之外, 还有其他双金属能够降解持久性有机氯代 化合物。对于双金属体系, 以钯为催化剂时脱氯效果 最好 [ 8 -13 ], 但钯是贵重金属, 与镍相比其工程应用成 本较高。另外通过增加比表面积也能提高脱氯速率。 纳米铁颗粒因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高的反应活性而 备受关注。例如纳米铁对氯代烃降解时标准化后的 脱氯速率比微米级铁颗粒高 1 ~2 个数量级 [ 14 -18 ]。 Schrick 等 [ 19 ]报道了实验室合成的纳米 Ni - Fe 对三 氯乙烯的脱氯速率比商业级的铁粉高 280 倍。研究 表明纳米 Ni -Fe 比纳米铁对三氯乙烯或四氯乙烯脱 氯能力更强, 且最终产物为乙烷 [ 19 -23 ]。但是目前关 于纳米 Ni -Fe 对氯代烷烃的脱氯研究还很少, 尤其 在脱氯产物和脱氯机理方面还存在争议 [ 3, 23 -26 ]。 643 本研究以纳米 Ni - Fe 作为反应介质, 通过批试 验, 考察实验室合成的纳米 Ni - Fe 2 对四氯化 碳降解动力学过程和产物情况; 同时与纳米铁和铸 铁屑 75 ~100 目 相比较, 评价不同材料对四氯化 碳脱氯产物的差异。通过脱氯产物情况和持续性能 测试, 进一步探讨纳米 Ni - Fe 对四氯化碳脱氯机理 及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 1材料制备 1. 1铸铁屑制备 为了去除铁屑表面的氧化膜, 铸铁屑先用0.05 mol/L 盐酸洗5 ~6 遍, 再用超纯水冲洗5 ~6 遍, 在制 备过程中尽量减少与空气接触, 保存于干燥器中备用。 1. 2纳米铁制备 将 1. 6 mol/L 硼氢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等体积 1. 0 mol/L 氯化铁溶液中便可制得纳米铁颗粒[27 ]。 Fe3 被还原的过程如下 Fe H2O 3 6 3BH - 4 3H2O→Fe↓ 3B OH 310. 5H2 2 1. 3纳米 Ni -Fe 制备 向方程式 2 获得的黑色铁颗粒中加入适量氯 化镍 - 乙醇溶液, 在室温下, 通过磁力搅拌器搅拌, 反应 10 min。由于 Ni2 被还原并沉积在铁表面, 这 样便可在铁表面镀上一薄层镍, 即制得纳米 Ni - Fe 颗粒, 反应方程式见 3 Ni2 Fe→Ni↓ Fe2 3 由上面反应获得的铁颗粒分别用大量去氧去离 子水和无水乙醇至少洗 3 遍, 在 100 ~105℃烘 4 h, 于干燥器中保存备用。以上所有操作都是在氮气流 中进行。 2三种材料脱氯反应实验 2. 1主要试剂 氯化 铁 FeCl3 6H2O, 97和 硼 氢 化 钠 NaBH4, 98 均为分析纯。浓盐酸为优级纯, 甲醇 和无水乙醇为色谱纯。 含有200 μg/mL 三氯甲烷、 50 μg/mL 四氯化碳 的氯代烃的甲醇混和标准溶液 购自中国环境监测 总站标准物质研究所 ; 二氯甲烷 CH2Cl2 单标 购自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 甲烷和氮气混合标准 气体, 甲烷浓度为 20. 26 mg/L 购自北京市华元气 体公司 。 2. 2批实验方法 批试验在 120 mL 细口玻璃瓶中进行。在每一 个反应瓶中, 用注射器取 50 μL 溶解在甲醇中的四 氯化碳储备液于50 mL 去离子水中, 瓶中装有0. 4 g 纳米颗粒或 10 g 铸铁屑 75 ~100 目 , 反应液起始 浓度为 20 mg/L。细口瓶用聚四氟乙烯盖子压盖 后, 于 20 1 ℃ 室温下, 将反应瓶置于转速为 170 r/min水浴振荡器中振荡。平行试验操作步骤与上 面相同, 反应瓶中不加金属颗粒即为控制样。在8 h 内, 控制样有机物的质量分析表明批试验瓶中四氯 化碳总质量变化范围是起始总碳质量的 80 ~ 110。在控制样中有机物浓度的变化是由于反应 瓶差异和气相色谱测定时所产生的误差。因此在实 验过程中有机化合物的损失或挥发可不予考虑。 2. 3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 每隔一段时间取样, 使用 HP - 6890 气相色谱 仪 美国 Agilent 公司 采用顶空法测定。氯代烃 一氯甲烷除外 浓度用带有 HP - 5 弹性石英毛细 管色谱柱 30 m 0. 25 mm 0. 25 μm和电子捕获 检测器 ECD 测定。气相色谱分析条件如下。 HP -6890 部分 进样口温度 160℃, 色谱柱柱 流量 1. 0 mL/min, 炉温70℃, 保留时间10 min; 检测 器 ECD 温度 300℃。顶空部分 瓶区温度 50℃, 定 量环温度 60℃, 传输线温度 70℃, 瓶平衡时间 10 min, 注射时间 1. 00 min, 振摇时间 5 min, 载气为高 纯氮气, 载气流量 30 mL/min。顶空中的甲烷浓度 用带有 HP - PLOT/Al2O3毛细管色谱柱 50 m 0. 53 mm 15. 0 μm 和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 直 接手动进样测定, 载气为氮气 99. 999 , 进样口 温度 150℃, 色 谱 柱 柱 流 量 5. 3 mL/min, 炉 温 100℃, 保留时间 10 min, 检测器 FID 温度 160℃。 本实验并未检测一氯甲烷 CH3Cl 浓度。水溶 液中 Ni2 浓度通过 Elan600 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 谱仪 美国 PerkinElmer 公司 测得。各组分的检出 限 μg/L 为 四氯化碳 0. 022, 三氯甲烷 0. 076, 二 氯甲烷 0. 083, 甲烷 0. 96, Ni2 10, 完全能够满足本 研究的分析质量要求。 3纳米 Ni -Fe 颗粒表征和脱氯机理研究 3. 1扫描电镜对纳米 Ni -Fe 颗粒的表征 用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仪 Autosorb - 1 型, 美 国 通过氮气吸附法测得铸铁屑和纳米金属颗粒的 比表面积。通过扫描电镜微型貌图 S - 4300F, 日 本 观察纳米 Ni - Fe 颗粒的大小分布特征。 图 1 为新鲜制得的纳米金属颗粒的扫描电镜 图, 由SEM可知纳米颗粒平均粒径范围为20 ~ 60 743 第 3 期黄园英, 等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纳米 Ni - Fe 颗粒对四氯化碳快速脱氯的机理第 34 卷 图 1纳米铁 a 和纳米 Ni - Fe 颗粒 b 的扫描电镜图 Fig. 1SEM images of nanoscale Fe particles aand nano- scale Ni- Fe particles b nm。纳米铁微型貌表现为光滑“纤维状” , 而纳米 Ni - Fe 2 更明显地表现为“颗粒状” , 可能是由 于铁本身的磁性, 导致颗粒相互团聚形成链状结构。 铸铁屑、 纳米铁、 纳米 Ni - Fe 的比表面积分别 为 13. 47、 49. 16、 52. 61 m2/g, 纳米 Ni - Fe 颗粒的 BET 比表面积比铸铁屑 75 ~10 目 高 3. 9 倍, 也略 高于纳米铁颗粒, 表明纳米 Ni - Fe 颗粒具有更高的 反应活性。 3. 2纳米 Ni -Fe 对四氯化碳脱氯机理研究 3. 2. 1纳米 Ni -Fe 反应动力学性质 分析纳米 Ni - Fe 对四氯化碳模拟溶液降解情 况, 图2 表明纳米 Ni - Fe 双金属对四氯化碳有明显 的脱氯作用 当反应进行 0. 2 h 时, 四氯化碳的去除 率为56; 反应进行到1 h, 此时反应系统中四氯化碳 去除率为99.75, 即基本降解完全。绘制 ln C/C0 -t 曲线, 得出该反应条件下纳米Ni -Fe双金属对四 氯化碳降解的回归方程为 ln C/C0 - kobst - 4. 370 0. 49 t 式中 C 为 t 时刻反应液中四氯化碳的浓度; C0为控 制样中四氯化碳浓度; 反应速率常数 kobs 4. 370 0. 49 h -1; 半衰期 t 1/2 0. 16 0. 02 h, 回归系数 R2 0. 987 n 5 , 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为了更好地与其他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将 kobs 与 t 1/2都标准化成 kSA 与 t 50 - N, 标准化后的比表面 积反应速率常数 kSA和半衰期 t50 - N分别为 10. 92 1. 23 mL/ m2h 和 0. 06 0. 01 h。Lien 等[28 ]报 道的纳米铁和商业铁 粒径 10 μm 降解四氯化碳 时标准化后的 kSA分别为 0. 53 mL/ m2h 和0. 10 mL/ m2h , 表明纳米 Ni - Fe 对四氯化碳脱氯速 率是纳米铁的 20 倍, 是商业铁的 109 倍, 即在纳米 铁表面镀上适量的镍能大幅度提高脱氯速率。 图 2纳米 Ni - Fe 降解四氯化碳时 C/C 0- t 与ln C/C0- t 变化曲线 Fig. 2Dechlorination curves of carbon tetrachlorideby nanoscale Ni- Fe particles 反应液平行样分别记为 “纳米 Ni - Fe1” 和 “纳米 Ni - Fe2” 。 3. 2. 2纳米 Ni -Fe 脱氯产物 纳米 Ni - Fe 对四氯化碳进行脱氯时, 其脱氯产 物随时间变化曲线见图 3。由图 3 可知, 随着反应 时间增加, 反应体系中四氯化碳浓度迅速下降, 同时 CHCl3浓度快速升高, 在反应 0. 5 h 时 CHCl3浓度达 到最大, 占总碳 31, 但在 4 h 时 CHCl3又基本被完 全降解, 此时四氯化碳去除率大于 90。在降解过 程中, 检测到 17 CH2Cl2、 42 CH4和大量的 Cl - 产生, 且 CH2Cl2浓度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变化不 大, 表明纳米 Ni - Fe 对 CH2Cl2没有明显的脱氯效 果。纳米 Ni - Fe 降解四氯化碳的最终产物主要为 少量的 CH2Cl2和大量的良性化合物 如 CH4和 Cl - 等 。另外, 在本实验结束时测得反应液中 Ni2 浓 度低于方法检出限, 所以用 Ni 作为催化剂不会因 Ni2 进入水体中而引起二次污染。 843 第 3 期 岩矿测试 http ∥www. ykcs. ac. cn 2015 年 图 3纳米 Ni - Fe 降解四氯化碳的产物随时间变化情况 Fig. 3The reduction products of CCl4with nanoscale Ni- Fe with experimental time 3. 2. 3氯代烷烃脱氯机理探讨 纳米 Ni - Fe 对氯代烷烃 RCl 还原脱氯实 际上是一个表面控制的电化学过程, 即 Fe0失去电 子变成 Fe2 , 同时氯代烷烃获得电子后转化为烃 类, Cl 原子生成 Cl - 释放到溶液中, 反应式见 1 。 从热力学角度来说, 用零价铁作为电子供体, 将 四氯化碳序惯氢解成 CHCl3、 CH2Cl2和 CH3Cl 和 CH4是完全可能的[24 ]。 此反应相当于铁腐蚀过程, 氯代烷烃作为氧化 剂。然而, 在水溶液中其他的铁溶解反应也能够 完成。方程式 4 为好氧, 方程式 5 为厌氧条件下 发生的反应 2Fe0 O24H →2Fe 2 2H2O 4 Fe02H →Fe 2 H2 5 在以上 2 个反应中, 结果都将使溶液 pH 升高, 同时产生具有脱氯作用的还原剂 如 Fe2 和 H2 。 但当没有催化剂存在时, H2不能成为有效的还原 剂, 溶解性 Fe2 对氯代烷烃的脱氯是非常慢的。 Feng 等 [3 ]给出了零价铁还原脱氯途径。氯代 烷烃的还原脱氯可能通过单电子转移而进行的, 通 过产生烷基自由基同时释放出氯离子, 烷基自由基 很快从溶液中获得第 2 个电子和 1 个质子。 本研究中, 纳米 Ni - Fe 降解四氯化碳时检测到 42 CH4, 若纳米 Ni - Fe 双金属颗粒通过序贯氢解 由四氯化碳脱氯为 CHCl3, 再由 CHCl3脱氯后生成 CH2Cl2, 而本实验表明由CH2Cl2并不能得到CH4或者 说由 CH2Cl2脱氯最后生成 CH4速率非常缓慢。由图 3 可知, 反应时间从 0. 5 h 增加至 1 h 时, CHCl3减少 量远大于 CH2Cl2增加量, 所以通过以上两方面可推 断纳米 Ni -Fe 对四氯化碳脱氯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序 贯加氢过程, 或许是四氯化碳先脱氯生成 CHCl3 , 然 后 CHCl3一部分进一步脱氯生成 CH2Cl2, 还有一部分 CHCl3通 过 生 成 CCl2自 由 基,最 后 转 化 成 CO [ 19, 27 -28 ], 即本研究中纳米Ni -Fe降解四氯化碳的 主要最终产物为42 CH4和 17 CH2Cl2, 其余 41 的碳主要是形成了非氯代产物。据 Lien 等 [ 29 ]实验结 果为在 pH 8. 4 时 Cu - Al 对四氯化碳脱氯时碳平 衡仅为28, 其中 CH4占23, 剩余72的碳则可能 转化为 CO。一些研究者 [ 30 -31 ]报道在高的 pH 条件 下, 四氯化碳的光化学反应可以观测到类似的结果。 4纳米 Ni -Fe 降解四氯化碳性能研究 4. 1纳米 Ni -Fe 与铸铁屑和纳米铁的性能比较 为了比较纳米 Ni - Fe、 纳米铁和铸铁屑对四氯 化碳降解时产物的差异, 考虑到铸铁屑本身具有更 低的反应活性同时其比表面积仅为纳米材料的1/4, 所以本次试验铸铁屑投加量为 10 g, 是纳米材料的 25 倍, 其他条件皆相同。纳米 Ni - Fe 降解四氯化 碳时, 检测到 CHCl3最大量为31, 而铸铁屑和纳米 铁分别为 40和 60。由图 4 可知, 实验结束时, 即反应 8 h, 纳米 Ni - Fe 产生的 CHCl3很快又被完 全降解, 而铸铁屑和纳米铁体系中 CHCl3仍超过 30, 且对 CHCl3脱氯速率依次为 纳米 Ni - Fe > 纳 米铁 > 铸铁屑; 纳米 Ni - Fe 体系产生 42 CH4 , 分 别为铸铁屑体系和纳米铁体系的5. 2倍和 2. 2 倍。 相比于铸铁屑和纳米铁体系, 纳米 Ni - Fe 对四氯化 碳能快速脱氯, 产生更少的氯代中间产物, 生成的主 要最终产物为 42 CH4和 17 CH2Cl2。 4. 2纳米 Ni -Fe 与纳米 Pd -Fe 的性能比较 纳米 Ni - Fe 对四氯化碳能够快速脱氯。与 Lien 等 [28 ]报道的纳米 Pd - Fe 相比, 纳米 Ni - Fe 产 生无毒 CH4 42 和毒性更小的 CH2Cl2 17 分 别比纳米 Pd - Fe 少 13和 2, 由此也可推断钯的 脱氯效果要比镍更好, 但钯是贵重金属, 相对于镍来 说价格更昂贵, 不适合在工程上应用。 4. 3纳米 Ni -Fe 的持久性能研究 向同一个反应瓶中连续 4 次添加污染物, 检验 纳米 Ni/Fe 的稳定性并估计阻碍脱氯反应继续进行 可能的产物。图 5 为连续 4 次向装有 8 g/L 纳米 Ni/Fe 的反应瓶中加入 6. 9 μmol 四氯化碳, 该体系 降解产物与时间变化曲线 由于实验过程中并未监 测 CH4, 所以图中未显示 。在前 3 个循环添加中, 943 第 3 期黄园英, 等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纳米 Ni - Fe 颗粒对四氯化碳快速脱氯的机理第 34 卷 四氯化碳都能够迅速地被完全降解, 但在第 4 个循 环中, 四氯化碳仅有极少量降解, 主要是在前 3 个循 环中纳米 Ni - Fe 双金属颗粒绝大部分被消耗, 即没 有更多提供电子的能力。在第 1 ~2 个循环中, 随着 四氯化碳浓度不断降低, 同时检测到 CHCl3, 且在 0. 5 h达到最大量 占总碳 25 , 随后也被完全降 解; 而 CH2Cl2浓度不断增加, 最大达 27。在第 3 个循环中, CHCl3量增加至70, 第4 个循环结束时 仍有 60, 而 CH2Cl2一直在 18 ~20 范围内, 表 明 CHCl3和 CH2Cl2存在累积过程。总之, 纳米 Ni - Fe 颗粒具有较好的持久性能。 图 4反应 8 h, 纳米 Ni - Fe、 纳米铁和铸铁屑降解四氯化 碳产生的 CHCl3、 CH2Cl2和 CH4比较 Fig. 4Comparison of CHCl3,CH2Cl2and CH4yields for CCl4 products pretreated with nanoscale Ni- Fe,nanoscale Fe,and cast iron 图 5纳米 Ni - Fe 双金属颗粒对四氯化碳转化的持续性能 Fig. 5Multi- spiking test for CCl4transation pretreated with nanoscale Ni- Fe bimetallic particles 与纳米 Pd - Fe 对 CHCl3脱氯的持久性能[28 ]相 比, 纳米 Ni - Fe 在第 1 ~2 个循环中对四氯化碳和 CHCl3在 1 h 内完全脱氯, 但在第 3 个循环中因纳米 Ni - Fe 已经基本消耗, 推测是本实验使用的纳米 Ni - Fe 固液比仅为 Pd - Fe 的 1/10, 所以观察到有 70 CHCl3和 20 CH2Cl2累积现象。 5结论 纳米 Ni - Fe 双金属对四氯化碳有明显的脱氯 作用, 生成的主要最终产物为 CH2Cl2和 CH4。纳米 Ni - Fe 对氯代烃具有较高的脱氯速率, 由于催化剂 Ni 的存在, 四氯化碳脱氯过程中产生更少的有毒中 间产物, 相反有更多的良性化合物生成。 虽然以钯为催化剂的脱氯效果更好, 但这种贵 重金属的工程应用成本较高, 而以镍为催化剂时, 纳 米双金属有望在工程上大规模地应用于含氯代有机 化合物的水土污染治理。由于纳米 Ni - Fe 降解四 氯化碳过程中发现仍有 CH2Cl2累积现象, 在今后的 研究中应尝试使用其他双金属 如Cu - Al等 材料 降解四氯化碳, 同时为了便于纳米材料回收, 建议今 后将纳米双金属材料负载于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 料或黏土矿物上, 用于水土中污染物的治理。 6参考文献 [ 1]Gillham R W, O’ hannesin S F. Enhanced Degradation of Halogenated Aliphatics by Zero- valent iron[J] . Ground Water, 1994, 32 958 -967. [ 2]Doong R A, Lai Y L. Effect of Metal Ions and Humic Acid on the Dechlorination of Tetrachloroethylene by Zerovalent Iron[ J] . Chemosphere, 2006, 64 371 -378. [ 3]Feng J, Lim T T. Pathways and Kinetics of Carbon Tetr- achloride and Chloro Reductions by Nano- scale Fe and Fe/Ni ParticlesComparison with Commercial Micro- scale Fe and Zn[ J] . Chemosphere, 2005, 59 1267 -1277. [ 4]Wei Y T, Wu S C, Chou C M, et al. Influence of Nanoscale Zero- valent Iron on Ge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oundwater and Vinyl Chloride DegradationA Field Case Study[ J] . Water Research, 2010 44 1 131 -140. [ 5]Lee C L,Lee H Y,Tseng K H,et al. Enhanced Dechlorination of Chlorobenzene by Microwave- induced Zero- valent IronParticle Effects and Activation Energy [ J] .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2011, 9 355 -359. [ 6]Cheng S F, Wu S C. The Enhancement s for the DegradationofTCEbyZero- valentMetals [J] . Chemosphere, 2000, 41 1263 -1270. [ 7]Wang J, Blowers P, Farrell J. Understanding Reduction of CarbonTetrachlorideatNickelSurfaces [J ]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38 5 1576 -1581. [ 8]Chen X, Yao X Y, Yu C, et al. Hydrodechlorin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in Contaminated Soil from an E- waste Recycling Area, Using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053 第 3 期 岩矿测试 http ∥www. ykcs. ac. cn 2015 年 and Pd/Fe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J]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4, 21 5201 -5210. [ 9]Wang Y, Zhou D M, Wang Y J, et al. Automatic pH Control System Enhances the Dechlorination of 2, 4, 4- Trichlorobiphenyl and Extracted PCBs from Contaminated Soil by Nanoscale Fe and Pd/Fe[J]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2, 9 448 -457. [ 10]Johnson T L, Scherer M M, Tratnyek P G. Kinetics of Halogenated OrganicCompoundReductionbyIron Metal[J]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6 2634 -2640. [ 11]Wang X Y, Chen C, Chang Y, et al. Dechlorination of ChlorinatedMethanesbyPd/FeBimetallic Nanoparticles[J]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1 815 -823. [ 12]Wei J J, Xu X H, Liu Y, et al. Catalytic Hydrodechlo- rination of 2, 4- Dichlorophenol over Nanoscale Pd/Fe Reaction Pathway and Some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J] . Water Research, 2006, 40 348 -354. [ 13] Xu J, Bhattacharya D. Modeling of Fe/Pd Nanoparticle- basedFunctionalizedMembraneReactorforPCB Dechlorin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J] .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8, 112 9133 -9144. [ 14]Ramos M A V, Yan W, Li X Q, et al. Simultaneous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of Arsenic by Zero- valent Iron NanoparticlesUnderstand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re- shell Structure[ J] .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2009, 113 14591 -14594. [ 15]Mohmood I, Lopes C B, Lopes I, et al. Nanoscale MaterialsandTheirUseinWaterContaminants RemovalA Review[J]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3, 20 1239 -1260. [ 16] Zhang M, He F, Zhao D, et al. Degradation of Soil- sorbed TrichloroethylenebyStabilizedZeroValentIron Nanoparticles EffectsofSorption,Surfactants,and Natural Organic Matter[J] . Water Research, 2011, 45 2401 -2414. [ 17]Song H, Carraway E. Reduction of Chlorinated Ethanes by Nanosized Zero- valent IronKinetics, Pathways, and Effects ofReactionConditions [J]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39 6237 -6245. [ 18]Karn B, Kuiken T, Otto M. Nanotechnology and In Situ RemediationA Review of the Benefits and Potential Risks[ J] .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9, 117 12 1823 -1831. [ 19]Schrick B,Blough J L,Jone A D,et al. Hydr- odechlorin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to Hydrocarbons UsingBimetallicNickel- IronNanoparticles [J] .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02, 14 5140 -5147. [ 20] Wu L F, Ritchie S M C. Removal of Trichloroethylene from Water by Cellulose Acetate Supported Bimetallic Ni/Fe Nanoparticles[ J] . Chemosphere, 2006, 63 285 -292. [ 21] Barnes R J, Riba O, Gardner M N, et al. Optimization of Nano- scale Nickel/Iron Particles for the Reduc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 Chlorin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 Solutions[ J] . Chemosphere, 2010, 79 448 -454. [ 22]黄园英, 刘菲, 汤鸣皋, 等. 纳米镍/铁和铜/铁双金属 对四氯乙烯脱氯研究[J] . 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7 1 80 -85. Huang Y Y, Liu F, Tang M G, et al. Dechlorination of Tetrachloroethene with Nanoscale Ni/Fe and Cu/Fe Bimetallic Particles[J] .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7, 27 1 80 -85. [ 23]Parchetii G K, Doong R. Dechlorination of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byBimetallicNi/FeImmobilizedon Polyethylene Glycol- grafted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s under Anoxic Conditions[J] . Chemosphere, 2012, 86 392 -399. [ 24]Helland B R, Alvarez P J J, Schnoor J L.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of Carbon Tetrachloride with Elemental Iron [ J]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995, 41 205 -216. [ 25]Xu W Y, Gao T Y. Dechlorination of Carbon Tetra- chloride by the Catalyzed Fe- Cu Process[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 19 792 -799. [ 26]Li T, Farrell J.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of Trichlor- oethene andCarbonTetrachlorideUsingIronand Palladized- iron Cathodes[J]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 34 173 -179. [ 27]Zhang W X, Wang C B, Lien H L. Treatment of Chl- orinated Organic Contaminants with Nanoscale Bimetallic Particles[ J] . Catalysis Today, 1998, 40 387 -395. [ 28]Lien H L, Zhang W X. Transation of Chlorinated Methanes by Nanos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