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去除碳酸盐法研究滇黔地区“白泥塘层”硅质成分的来源_江冉.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应用去除碳酸盐法研究滇黔地区“白泥塘层”硅质成分的来源_江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应用去除碳酸盐法研究滇黔地区“白泥塘层”硅质成分的来源_江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应用去除碳酸盐法研究滇黔地区“白泥塘层”硅质成分的来源_江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应用去除碳酸盐法研究滇黔地区“白泥塘层”硅质成分的来源_江冉.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应用去除碳酸盐法研究滇黔地区“白泥塘层”硅质成分的来源_江冉.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 年 5 月 May 2016 岩矿测试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Vol.35,No. 3 236 ~244 收稿日期 2016 -01 -15; 修回日期 2016 -05 -05; 接受日期 2016 -05 -20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 全国重要矿产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1212011121037 ; 中国分矿种 组 矿产地质总结 研究 12120114039601 ; 中国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 中国矿产地质志 1212011220369 作者简介 江冉, 硕士研究生, 矿物学、 岩石学、 矿床学专业。E- mail 1150142773 qq. com。 通讯作者 付勇, 副教授, 从事沉积矿床学研究。E- mail byez1225163. com。 文章编号 02545357 2016 03023609 DOI 10. 15898/j. cnki. 11 -2131/td. 2016. 03. 004 应用去除碳酸盐法研究滇黔地区 “白泥塘层” 硅质成分的来源 江冉1,付勇1, 2*,王富良1,裴浩翔2,徐志刚2,温宏利3,周文喜1 1.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 3.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 100037 摘要 滇黔地区的 “白泥塘层” 与锰矿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前人对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时关注的主要是硅 质灰岩全岩, 并非硅质成分本身, 而硅质岩全岩能否真实地反映“白泥塘层” 中硅质的来源有待研究。本文 以滇黔地区“白泥塘层” 硅质灰岩为研究对象, 用盐酸去除硅质灰岩中的碳酸盐矿物, 获得成分较为单一的 硅质组分, 采用 ICP - MS 和 ICP - OES 测定全岩与去除碳酸盐的硅质组分中的微量元素, 通过对比两者的微 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白泥塘层” 中硅质的来源问题。结果表明 去除碳酸盐的硅质组分的 Th/U 0. 02 ~0. 05, 低于全岩的 Th/U 值 0. 08 ~0. 2 , Eu/Eu*0. 86 ~1. 54 均值 1. 15 , 显示为正 Eu 异常, 此特 征不同于全岩 全岩的 Eu/Eu*0. 87 ~0. 93, 均值 0. 90, 显示为弱的负 Eu 异常 ; 硅质组分及全岩的稀土 含量均表现为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 但硅质组分中的轻稀土所占比重大于全岩。以上特征确切地表明了 “白泥塘层” 硅质灰岩中的硅质成分来自于热水, 对于解释二叠系时期锰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关键词 “白泥塘层” ; 硅质组分; 碳酸盐矿物; 热水成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光谱法 中图分类号 P588. 245; O657. 63; O657. 31文献标识码 A 滇黔地区的含锰层下均发育了一套以硅质岩、 硅质 灰 岩 为 主 的 硅 质 岩 建 造,习 称“白 泥 塘 层” [1 -3 ], 其中硅质成分占 20 ~30, 碳酸盐岩占 70 ~80[2 ]。该套硅质灰岩作为遵义锰矿的底 板, 与锰矿的形成具有密切的联系 [3 -8 ], 为锰矿的形 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3 -5 ]。研究硅质灰岩的成因对认 识遵义锰矿的成矿作用可以提供新的信息, 但就目 前来看, 前人对 “白泥塘层” 硅质灰岩成因的研究程 度还较为薄弱。刘志臣等 [7 ]对遵义锰矿区“白泥塘 层” 硅质灰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 , “白泥塘 层” 硅质灰岩的成因可能属于热水沉积成因。但从 其研究的对象来看, 刘志臣等关注的是硅质灰岩全 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并不是硅质成分本身。硅质灰 岩含有一定成分碳酸盐岩, 硅质岩全岩能否真实地 反映 “白泥塘层” 中硅质的来源, 这一问题有待研 究。皮道会等 [9 ]研究发现黑色岩系中有机质的稀 土元素特征与全岩的稀土元素特征有很大的不同。 裴浩翔等 [10 ]对道坨矿区锰矿石全岩及其中的菱锰 矿进行了分离提取实验, 发现锰矿石全岩的稀土元 素特征与菱锰矿的稀土元素特征亦存在较大区别, 而菱锰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可能是后期所形 成。由此可见, 全岩与有机质和菱锰矿的地球化学 特征有较大差别。 为了真实地反映硅质灰岩中硅质成分来源问 题, 本文以遵义南茶锰矿“白泥塘层” 硅质灰岩为研 究对象, 利用盐酸浸泡硅质灰岩样品, 得到成分较为 单一的硅质成分, 并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ICP - MS 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ICP - OES 测定全岩与去除碳酸盐的硅质组分中的微 量元素, 通过对比去除碳酸盐处理后的样品与全岩 的微量元素特征, 探讨硅质灰岩中硅质成分的来源 问题。 1研究区地质背景 南茶锰矿床是近年来在遵义铜锣井地区发现的 又一中型锰矿床, 该矿床位于贵州遵义县城南约 12 632 ChaoXing km, 属于铜锣井锰矿床黄土坎矿段的一部分。其大 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西部, 黔中台沟的北东端。区 域构造上则处于铜锣井背斜南东倾末端的南延部分。 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 奥陶系、 二叠系和三叠系。 二叠系茅口组为锰矿的主要赋存层位, 根据岩性组 合、 结构、 构造和岩相特征, 该层可分为 3 个岩性段 1 段为灰、 浅灰色厚层至块状生物灰岩, 并夹泥质条 带灰岩, 偶夹白云质灰岩及燧石条带、 团块; 2 段为 灰、 深灰、 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含炭硅质灰岩 为本次 研究的对象, 即 “白泥塘层” ; 3 段为生物屑灰岩、 黏 土岩、 薄层条带状菱锰矿、 含黄铁矿质菱锰矿。 图 1南茶锰矿区地质略图 Fig. 1Geological map of Nancha manganese ore 1寒武系; 2奥陶系; 3二叠系上统梁山组; 4二叠系中统栖霞组; 5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6二叠系下统龙潭组; 7三叠系; 8锰矿; 9断层; 10背斜。 2实验部分 本文所研究的硅质灰岩取自遵义南茶锰矿 zk1103 钻孔, 该岩性段内共取样 5 件, 样品间距为 50 ~70 mm, 选取的样品均为新鲜且未经风化的岩石。 将其破碎5 ~10 目后放入玛瑙研磨器中进一步研磨 到200 目左右, 分别采用 ICP - MS 和 ICP - OES 进行 硅质灰岩全岩及去除碳酸盐后硅质组分的微量元素 测定, 分析测试均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完成。 2. 1仪器及主要试剂 X - Series Ⅱ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美国 Thermo 公司 , Optima 8300 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 射光谱仪 美国 PerkinElmer 公司 。 烘箱, 50 mL 平底聚丙烯离心管, 25 mL 聚四氟 乙烯坩埚, 封闭溶样罐。 硝酸、 氢氟酸、 盐酸均为优级纯。内标元素为 10 μg/L 的 Rh、 Re 溶液。 2. 2全岩样品微量元素分析 准确称取 0. 10000 g 误差小于 0. 00020 g 样 品于封闭溶样器的聚四氟乙烯内罐中, 加入1 mL 硝 酸和 1. 5 mL 氢氟酸后, 将其装入封闭溶样罐, 于 190℃烘箱中保温 24 h。冷却后取出聚四氟乙烯内 罐, 置于 160℃的电热板上敞口蒸干, 以除去其中的 氢氟酸。待溶液蒸干后, 在罐中加入4 mL 50的盐 酸 保证酸度在 10 , 再次装入封闭溶样罐, 于 732 第 3 期江冉, 等 应用去除碳酸盐法研究滇黔地区 “白泥塘层” 硅质成分的来源第 35 卷 ChaoXing 150℃下封闭溶样 5 h。冷却至室温后定容至 20 mL, 用 ICP - OES 测量 Mn、 Fe 含量, 然后从定容的 25 mL 溶液中取出 2 mL 稀释 5 倍后用 ICP - MS 测 量微量元素含量。 2. 3去除碳酸盐的硅质组分微量元素分析 准确称取 0. 5 g 样品置于离心管中, 加入 10 盐酸, 浸泡至见冒小气泡为止 说明硅质灰岩中的 碳酸盐部分已被溶解完全 。然后加水洗涤并在离 心机上以 4000 r/min 速率离心 10 min, 该过程重复 2 次。离心完毕后将处理后的样品转移至滤纸中, 放于烘箱内烘干 0. 5 h, 得到去除碳酸盐后的样品。 对其微量元素的测定步骤与 2. 2 节全岩测定相同。 全岩和去除碳酸盐的硅质组分的分析结果的单 位均为 μg/g, 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小于 5, 质量监 控结果表明样品分析质量满足研究要求。 图 2 a 去除碳酸盐硅质组分与全岩微量元素蛛网图; b 去除碳酸盐硅质灰岩与全岩稀土元素配分图 Fig. 2 a The race element spider diagrams of the whole rock and siliceous composite of removing carbonate minerals; b The NASC normalized REEs patterns of the whole rock and siliceous composite of removing carbonate minerals 1全岩; 2去除碳酸盐硅质组分; 3白泥塘层硅质岩[7 ]; 4铜锣井锰矿石; 5格学锰矿石; 6水城锰矿石; 7纳雍锰矿石[5 ]。 3结果与讨论 硅质岩的形成条件较为苛刻, 不仅需要有丰富 的硅质来源, 同时需要特殊的沉积环境。姚旭等 [11 ] 指出扬子地区二叠系硅质岩形成于缺氧的闭塞沉积 环境, 因此在讨论“白泥塘层” 硅质组分来源时, 确 定其沉积环境对于硅质岩的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 义。此外 , “白泥塘层” 作为遵义锰矿的底板 [2 ] , 确 定其沉积环境对于探讨遵义锰矿成因具有一定指示 意义。本文对硅质灰岩全岩及去除碳酸盐后硅质组 分的元素测试结果列于表 1, 以下对微量元素和稀 土元素的特征作一分析。 3. 1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和硅质组分 来源指示意义 3. 1. 1硅质灰岩与全岩中微量元素特征 南茶锰矿赋矿层下伏硅质灰岩经过去除碳酸盐 处理后, 测试结果显示 去除碳酸盐后的样品 V、 Mo、 U 值较高, 分别为 169. 98 ~ 249. 40 μg/g、 2. 97 ~ 5. 47 μg/g、 1. 53 ~ 8. 08 μg/g; Ni/Co 11. 60 ~ 13. 76; Th/U 0. 02 ~ 0. 05; V/Cr 2. 91 ~ 3. 33; V/ V Ni 0. 90 ~0. 93; Sr/Ba 0. 46 ~0. 72。与 全岩的数据对比, Ni/Co、 V/Cr、 V/ V Ni 值相当, 但在 Sr、 Th、 U 值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具体表现 为 全岩的 Sr 值为 880. 20 ~ 1472. 0 μg/g, Th 值为 0. 40 ~ 1. 95 μg/g; 而去除碳酸盐的硅质组分其 Sr 值为 3. 45 ~ 4. 56 μg/g, Th 值为 0. 02 ~ 0. 08 μg/g。 由微量元素蛛网图 图 2 也能看出这一差异, 在 Sr 值处, 去除碳酸盐硅质组分高于全岩, Th 值的下降 幅度高于全岩, 而 U 值的下降幅度不大。 3. 1. 2硅质灰岩与全岩中微量元素的指示意义 通常情况下, Al、 Ti、 Th、 Zr 等元素常被用于指示 陆源碎屑物质 [12 ]。研究区内去除碳酸盐后的硅质 组分 Ti、 Th、 Zr 的值较低, 明显低于其对应的澳大利 亚后太古平均页岩 PAAS, Ti 值为 600 μg/g, Th 值 为14. 6 μg/g, Zr 值为210 μg/g , 表明该区 “白泥塘 层” 硅质组分沉积时陆源碎屑物质的加入量较低。 Sr/Ba 值在全岩及去除碳酸盐硅质组分中的巨大差 异主要表现在 Sr 值的差异上 表 1 。这可能是因 为在富 Ca 矿物中 碳酸钙 常容纳 Sr, 而硅质岩中 Sr 的含量低所造成的。 Ni/Co 值被认为是表征海水化学特征的一项指 数 [13 -14 ], 该值越大, 代表沉积物形成于越缺氧的环 境。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黄铁矿能发现 Co、 Ni 的存 在, 且 Ni/Co >1。因此, 当 Ni/Co >1 时代表了缺氧 环境, Th/U <1 则代表了相对氧化的环境 [15 ]。南茶 地区硅质灰岩全岩与去除碳酸盐后的硅质组分整体 上 Ni/Co 值分别介于 11. 60 ~ 13. 76 及 10. 02 ~ 832 第 3 期 岩矿测试 http ∥www. ykcs. ac. cn 2016 年 ChaoXing 表 1去除碳酸盐后硅质组分与全岩的微量元素 包括稀土元素 数据 Table 1Trace elements data including rare earth elements in siliceous components removing carbonate minerals and total rock 微量元素 去除碳酸盐样品 10 -6 未去除碳酸盐样品 10 -6 Jhl -28Jhl -29Jhl -30 -2Jhl -31Jhl -32Jhl -28Jhl -29Jhl -30Jhl -31Jhl -32 Ti152.54152.80127.7099.30153.84330.80196.60226.00146.30328.50 V223.20185.46201.80169.98249.40510.90356.60387.90381.30573.40 Cr70. 4263. 6660.6451.6873.18155.40101.90120.8083.48153.80 Co1. 971. 871.350.952.285.764.103.852.736.58 Ni23.7421.7217.1413.0226.9861.2641.0945.5629.1469.60 Cu5.704.383.602.036.1411.064.805.791.1312.88 Zn46.98116.7450.8865.4259.56109.70163.9091.01110.90128.30 Ga0.810.820.640.580.852.621.891.521.263.22 Sr3. 944. 374.563.454.48914.901472.001274.001459.00880.20 Zr25.6422.6412.8929.0417.5967.5835.2621.7233.2940.50 Mo4. 485. 244.082.975.4720.3113.7715.419. 7924.98 Ba8.528.446.315.848.9041.4727.7225.2518.1543.51 Th0. 060. 080.060.020.071.811.201.170.401.95 U1.531.731.895.568.088.925.996.795.269. 88 Sr/Ba0. 460. 520.720.590.5022.0653.1050.4680.3920.23 Ni/Co12. 0811. 6012.7113.7611.8410.6410.0211.8310.6610.58 Th/U0. 040. 050.030.020.040.200.200.170.080.20 V/Cr3.172.913.333.293.413.293.503.214.573.73 V/ V Ni0. 900. 900.920.930.900.890.900.890.930.89 La1.030.940.590.241.4925.9722.7517.5715.3427.45 Ce0. 720. 770.430.240.9420.9215.9112.659. 95821.72 Pr0.090.130.060.030.124.7974.1033.0662. 5294.969 Nd0. 280. 460.170.110.3416.9813.5310.228. 46617.08 Sm0.040.070.020.010.053.562.8552.1361.6623.718 Eu0. 01060.01280.00880.00560.01060.7580. 5720.4380.3530.791 Gd0.050.070.040.020.064.113.1722.5471.894.428 Tb0. 00720.00920.00640.0030.0080.4380.3280.2520.1920.449 Dy0.060.070.060.020.073.1262.4031.8341. 4213.335 Ho0.01340. 01660.01360.00480.01580.5390. 4020.3140.2410.582 Er0. 050. 050.040.010.061.4191.090.8440.6241.56 Tm0.00880. 010.00960.00280.01140.2110.1560.1240.0940.232 Yb0. 060. 070.060.020.081.2590.9580.7210. 561.441 Lu0.00960. 01260.01260.00380.01380.2440. 1870.1420.0990.267 Y0. 971. 010.700.520.9429.4423.2916.4614. 1832.42 ∑LREEs2. 18 2. 381.280.642.9572.9959.7246.0838.3175.73 ∑HREEs0. 25 0. 310.240.090.3111.358.706.785.1212.29 ∑LREEs/∑HREEs8.647.645.24 7.379.526.436.876.807. 486.16 REEs Y17. 0118. 4811.166.2320.99113.7791. 7169.3257.61120.44 Y/Ho72. 7060. 8051.69107.7559.5254.6257.9452.4258.8455.70 Pr/Pr*1.241.311.321.051.251.421.551.511.531.45 Ce/Ce*0.480.490.490.640.450.430.380.390.360.43 Eu/Eu*1.050.861.351.540.920.920.890.870.930.90 11. 83 之间, 明显高于阈值, 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为 一缺氧环境。 V/Cr 值是环境变化的重要化学指标之一 [15 ]。 当 V/Cr <2 时指示一个氧化环境, V/Cr >2 则指示 缺氧的环境, 代表沉积物表面存在含 H2S 的水 柱 [15 ]。研究区内硅质灰岩及硅质组分的 V/Cr 值均 超过了 2, 也指示了其沉积时的环境为缺氧环境。 V 倾向于富集于 Fe、 Mn 还原带之下、 次氧或缺 氧环境的沉积物中 [16 ], 通常采用 V/ V Ni 值来 指示水体的氧化还原环境。当 V/ V Ni 0. 83 ~1 时为硫化环境; V/ V Ni 0. 57 ~ 0. 83 时为 缺氧环境; V/ V Ni 0. 46 ~0. 57 时为弱氧化环 932 第 3 期江冉, 等 应用去除碳酸盐法研究滇黔地区 “白泥塘层” 硅质成分的来源第 35 卷 ChaoXing 境; V/ V Ni < 0. 46 时为氧化环境 [15 ]。南茶地 区硅质灰岩全岩、 去除碳酸盐后的硅质组分的 V/ V Ni 值分别介于 0. 89 ~ 0. 93 及 0. 90 ~ 0. 93 之间, 同样说明了其沉积时所处的环境为缺氧环境。 沉积物中的 Th/U 值可以作为判断氧化 - 还原 状态的指标 [17 ]。在正常的氧化条件下, U4 易氧化 成为 U6 而迁移出沉积物, 海洋页岩应具有平均页 岩的 Th/U 值 3. 8, 综合了上地壳成分 或者更高值 强氧化环境 Th/U 值为 8 , 而在典型缺氧环境地 层水体中, U 易被还原而赋存下来, 造成 Th/U 值下 降, 此时 Th/U 值常介于0 ~2 之间 [18 ]。研究区内硅 质组分的 Th/U 值介于 0. 02 ~ 0. 2 之间, 表明其沉 积时的环境为缺氧环境。此外, 在正常的深海沉积 物中, 由于沉积速率缓慢使得其能从海水中汲取大 量的 Th, 沉积岩中的 Th 含量增高, 最终导致 Th 含 量高于 U; 而在热水沉积物中, 因沉积堆积过快, Th 不能被沉积物充分吸收而造成沉积体系富 U 贫 Th, 因此热水沉积的 Th/U <1, 而非热水沉积岩的 Th/U >1[19 ]。在刘志臣等[7 ]所测硅质岩全岩中, Th/U 0. 21 ~2. 31, 变化幅度较大, 均值为 1. 013, 与本文 实测值存在差异。虽然研究区内全岩及去除碳酸盐 硅质组分的 Th/U 值均小于 1, 但硅质组分的 Th 及 U 值相比于全岩表现出来的特征 Th 值下降幅度 大, U 值下降较小 更能充分反映硅质组分的来源可 能来自于热水。 3. 2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和硅质组分 来源指示意义 3. 2. 1硅质灰岩与全岩中稀土元素特征 由表 1 及图 3 可知, 硅质组分的∑LREEs 0. 64 ~ 2. 95 μg/g, ∑HREEs 0. 09 ~ 0. 31 μg/g, Y/Ho 51. 69 ~ 107. 75,Pr/Pr* 1. 05 ~ 1. 32, Ce/Ce*0. 45 ~0. 64, Eu/Eu 0. 86 ~1. 54, 显示为 正 Eu 异 常。全 岩 的 ∑ LREEs 38. 31 ~ 75. 73 μg/g, ∑HREEs 5. 12 ~ 12. 29 μg/g, Y/Ho 52. 42 ~ 58. 84, Pr/Pr* 1. 42 ~ 1. 55, Ce/Ce* 0. 36 ~ 0. 43, Eu/Eu* 0. 87 ~ 0. 93, 显示为弱的负 Eu 异 常。整体上来看, 当硅质灰岩经去除碳酸盐处理后, 其稀土元素相比于全岩也发生了明显的降低, 但去 除碳酸盐后的硅质组分中的轻稀土含量比重增大。 3. 2. 2硅质灰岩与全岩中稀土元素的指示意义 稀土元素在成岩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因此稀土配分模式、 Y/Ho 值、 Ce 异常及 Eu 异常等 可用于解译古环境信息 [20 -22 ]。海水的 Y/Ho 值 约 40 ~ 80 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但显著不同 于球粒陨石和平均页岩的 Y/Ho 值 约 27 [23 ]。通 常情况下, 如果沉积物的 Y/Ho 值接近 PAAS 值, 则 认为其受到了陆源碎屑物质的较大影响; 而当Y/Ho 值显著偏离 PAAS 值, 则认为其主要源于海水特 征 [24 -25 ]。南茶地区硅质灰岩全岩 Y/Ho 均值为 55. 90; 去除碳酸盐后的硅质组分 Y/Ho 均值为 70. 79, 均介于 40 ~80 之间, 表明了其沉积时受到陆 源碎屑物质的影响较小, 而主要是继承了海水特征。 由于在氧化条件下, Ce4 在沉积物中能够保持 稳定, 但当环境由氧化变为还原时, Ce4 则更倾向于 迁出而造成沉积物中 Ce 的亏损 [26 ]。因此, Ce 异常 通常作为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指标 [27 ], 被广泛用于 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化学沉积岩的研究中 [28 -30 ]。需 要指出的是, 由于海水中常具过量的 La, 因此采用 传统的 Ce/Ce*值计算方法[ Ce/Ce*2Cen/ Lan Prn ] 可能会导致 Ce 假象异常[24 ]。理论上, Nd 和 Pr 十分稳定, 并无异常现象, 因此可通过 Pr/Pr*来 判别 Ce 是否存在异常现象 真实 Ce 异常应也导致 Pr 的异常 Pr/Pr*< 0. 95 或 Pr/Pr*> 1. 05 , 当 0. 95 < Pr/Pr*<1. 05 时, 则 Pr 不具异常, 也表明了 Ce 的异常可能不真实。研究区内硅质灰岩全岩及 去除碳酸盐硅质组分的测试结果显示 Pr/Pr*值均 >1. 05, 表现为 Pr 异常, 说明了 Ce 异常是真实存在 的。当 Ce 显示为负异常时, 指示沉积环境属还原 环境; 当 Ce 显示为正异常时, 指示沉积环境属氧化 环境。南茶锰矿区硅质灰岩全岩与去除碳酸盐硅质 组分整体上呈现为中等 Ce 负异常, 反映其当时的 沉积环境可能为相对还原的状态, 这与前述微量元 素比值所揭示的现象是相一致的。Murray 等 [31 ]研 究表明现代大洋硅质岩和造山带古海洋硅质岩的 Ce/Ce*值从大洋中脊 0. 29 到大洋盆地 0. 55 , 再到大陆边缘沉积环境 0. 9 ~ 1. 30 呈递增规律。 研究区内去碳酸盐硅质组分的 Ce/Ce*值介于 0. 45 ~0. 64 之间, 均值为 0. 51, 与大洋盆地的 Ce/Ce*值 相近, 表明硅质沉积时处于靠近洋盆的深海海域。 南茶锰矿区去除碳酸盐硅质组分与硅质灰岩全 岩相比, 表现出不同的 Eu 异常特征, 如图3 所示, 但 我们在对其评价时应当注意其异常的真实性。这是 因为通过 ICP - MS 测试稀土元素含量时, Ba 的各 种复合物可能会干扰 Eu 的测量, 进而造成 Eu 异常 的假象 [32 ]。对于这种假象的判定, 可以通过 Ba 和 Eu/Eu*的相关关系来加以说明 当 Ba 与 Eu/Eu* 正相关时, 说明存在 Ba 的叠加干扰, Eu 的异常不可 靠; 反之则相对可靠。由图 3 可知, 研究区内硅质灰 042 第 3 期 岩矿测试 http ∥www. ykcs. ac. cn 2016 年 ChaoXing 图 3 a 硅质灰岩与全岩的 Ba - Eu/Eu* 相关性; b 去除碳酸盐硅质组分的 Ba - Eu/Eu*相关性; c 去除碳酸盐硅质组分 各数据指标变化图 Fig. 3 a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a and Eu/Eu*of carbonate and the whole rock; b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a and Eu/Eu*of siliceous composite of removing carbonate minerals; c Illustration of changes of data of siliceous composite of removing carbonate minerals 岩全岩的 Eu/Eu*与 Ba 相关性较差 相关系数为 0. 0177 , 而去除碳酸盐硅质组分的 Eu/Eu*与 Ba 表现负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9183 , 表明 Eu 的 异常值相对可靠。 理论上,Eu 只在高温的条件下 >250℃ 才能 从 3 价还原为 2 价 [33 ], 因此 Eu 异常通常只出现 于海底热液流体中 [34 ], 或者出现于岩浆、 火山及其 变质矿物中, 这在海洋热液相关的沉积物中十分常 见 [35 -36 ]。研究区内去除碳酸盐硅质灰岩样品的 Eu/Eu*测定值 介于 0. 86 ~ 1. 54 之间, 均值为 1. 15 与硅质灰岩全岩 δEu 值介于 0. 87 ~0. 93, 均 值为 0. 90 和刘平等 [5 ]所测值 0. 56 具有显著的不 同, 也与刘志臣等 [7 ]所测值存在明显差别 其认为 Eu 的异常不显著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后 三者的研究对象均为硅质岩或硅质灰岩全岩, 而本 文在经过去除碳酸盐处理后, δEu 呈现为正异常 δEu >1 , 表明其硅质组分有热水来源的特征。相 比之下, 去除碳酸盐后的硅质组分更能真实地反映 出 “白泥塘层” 硅质灰岩硅质的来源, 即应为热水 来源。 与此同时, 将本文实测稀土元素与前人所测的 “白泥塘层” 硅质岩进行对比后发现, 本文所测的硅 质灰岩全岩的稀土配分曲线与前人 [7 ]所做的“白泥 塘层” 硅质岩大体一致, 而与格学锰矿石、 水城锰矿 石、 纳雍锰矿石、 铜锣井锰矿石的稀土配分曲线也具 有相似的分布趋势, 表明它们可能为相似的成因, 这 也说明了“白泥塘层” 硅质岩与黔中台沟内锰矿床 的形成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142 第 3 期江冉, 等 应用去除碳酸盐法研究滇黔地区 “白泥塘层” 硅质成分的来源第 35 卷 ChaoXing 4结论 去除碳酸盐处理后的硅质组分与硅质灰岩全岩 研究结果显示, 硅质灰岩中硅质成分可能来自热水, 但在一些关键性的元素特征上, 去除碳酸盐处理后 的硅质组分与硅质灰岩全岩存在显著差异。如 经 过去除碳酸盐处理后的样品, 其硅质组分中 Sr、 Th 显著减少, 轻稀土比重增大; Th/U 测定值波动范围 0. 02 ~ 0. 2 小于前人所测硅质岩全岩 0. 21 ~ 2. 31 , 较低的 Th/U 值反映硅质组分可能来源于深 部; 去除碳酸盐处理后硅质灰岩的 Eu/Eu*值 0. 86 ~1. 54 , 表现为正 Eu 异常特征, 而本文实测硅质 灰岩全岩及前人所测硅质岩的 Eu/Eu*值表现为 Eu 的负异常或 Eu 的不显著异常, 由于硅质灰岩中含 有碳酸盐矿物成分, 因此本文通过去除碳酸盐的方 法所得的“白泥塘层” 硅质组分的各项指标参数可 能更能真实地反映出其沉积时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本文采用去除硅质灰岩中碳酸盐成分的方法, 获得了成分较为单一的硅质组分, 通过研究其微量 元素特征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遵义二叠系锰矿“白 泥塘层” 的硅质来源,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更 加清晰地重现硅质沉积时的一些重要特征, 所获得 的结论对于解释该时期锰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示 意义。 5参考文献 [ 1]贵州省地质矿产局编著. 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7 558 -560.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Guizhou Province. Regional Geology of Guizhou Province[M] .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87 558 -560. [ 2]刘巽锋, 王庆生, 高兴基等编著. 贵州锰矿地质[M] .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9 7 -56. Liu X F, Wang Q S, Gao X J, et al. Manganese Deposits of Guizhou[M] . Guiyang Guizhou People’ s Publishing House, 1989 7 -56. [ 3]陶平, 杜昌乾, 马荣, 等. 贵州及邻区二叠系锰矿地质 特征及成矿作用探讨[J] . 贵州地质,2005, 22 2 102 -108. Tao P, Du C Q, Ma R, et al. The Research on Geologic Feature and Metallogenesis of the Permian Manganese Ore Deposits in Guizhou and the Vicinages[ J] . Guizhou Geology, 2005, 22 2 102 -108. [ 4]林贵生, 李赟. 遵义锰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 J] . 中国锰业, 2006, 24 3 26 -30. LinGS,LiY.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 Prospectives of Zunyi Manganese Ores[J] . China’s Manganese Industry, 2006, 24 3 26 -30. [ 5]刘平, 廖友常, 殷科华, 等. 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水沉 积锰矿 以贵州二叠纪锰矿为例[J] . 中国地质, 2008, 35 5 992 -1006. Liu P,Liao Y C,Yin K H,etal.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Deposits Associated to Volcanic Activities Permian Manganese Deposit in Guizhou[J] . Geology in China, 2008, 35 5 992 -1006. [ 6]铁永洪, 刘志臣, 张远国, 等. 遵义锰矿地质特征及富 集规律[ J] . 矿业工程研究, 2013, 28 3 63 -67. Tie Y H,Liu Z C,Zhang Y G,et 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EnrichmentRegularityofZunyi Manganese Ore [J] . Mine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2013, 28 3 63 -67. [ 7]刘志臣, 张远国, 陈登, 等. 贵州遵义锰矿区“白泥塘 层” 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 矿物学 报, 2013, 33 4 665 -670. Liu Z C,Zhang Y G,Chen D,et a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andGeologicalSignificanceof ‘Bainitangceng’Siliceous Rocks in Zunyi Manganese OreFields,GuizhouProvince,China [J] .Acta Mieralogica Sinica, 2013, 33 4 665 -670. [ 8]杜小全. 黔北二叠纪锰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J] . 矿产勘查, 2011, 2 3 249 -253. DuXQ. MetallogenicConditionsandProspecting Direction for Permian Manganess Deposit in Northern Guizhou[ J] . Mineral Exploration, 2011, 2 3 249 -253. [ 9]皮道会, 刘丛强, 邓海琳, 等. 贵州遵义牛蹄塘组黑色 岩系有机质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J] . 矿物学 报, 2008, 28 3 303 -310. Pi D H, Liu C Q, Deng H L, et al. REE Geochemistry of Organic Matter from Black Shales of the Niutitang ation, Zunyi, GuizhouProvince [J ] .Acta Mineralogica Sinica, 2008, 28 3 303 -310. [ 10] 裴浩翔, 付勇, 徐志刚, 等. 贵州道坨锰矿菱锰矿的稀土 元素特征 [ J]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5, 35 1 76 -85. Pei H X,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