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颗粒流方法的堆积层滑坡运动过程模拟_赵洲.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基于颗粒流方法的堆积层滑坡运动过程模拟_赵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颗粒流方法的堆积层滑坡运动过程模拟_赵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颗粒流方法的堆积层滑坡运动过程模拟_赵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颗粒流方法的堆积层滑坡运动过程模拟_赵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颗粒流方法的堆积层滑坡运动过程模拟_赵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5 卷 第 6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5 No.6 2017 年 12 月 COAL GEOLOGY PFC2D; meso parameters; motion process 堆积层滑坡是一种典型的滑坡地质灾害, 是第四 纪以来各种成因下未固结的松散堆积层中的滑坡[1]。 特殊的物源性质和复杂的形成条件使得该类滑坡的 变形破坏特征和发育规律有别于黄土滑坡、岩质滑 坡等其他类型滑坡。 堆积层滑坡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到目 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堆积层滑坡的成因机制、发 育规律和防治措施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方法 多限于定性和半定量方法。贺可强等[2-4]以弹塑性理 论与损伤力学原理为基础,结合统计学与运动学速 ChaoXing 112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度和位移等多源信息进行了堆积层滑坡稳定性研 究,提出了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预测模型。周中 等[5]通过野外实验监测晴隆隧道口堆积层滑坡土体 水分,空隙水压,应力状态,土体变形和地表位移 等特征, 分析了该滑坡的降雨入渗规律与土–水作用 机理。于永贵[6]、邢林啸[7]、汤罗圣[8]等人运用统计 学方法与有限元法对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形成机 理、发育规律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自 的预测模型。 王卫[9]采用 FLAC3D数值模拟对降雨和 开挖作用下的梁平高速公路天宝堆积层滑坡稳定性 进行了研究, 并对此类滑坡提出了防治参考。 汪丁建 等[10]基于 GA 模型研究了降雨型堆积层滑坡的稳定 性。郑立宁等[11]采用颗粒流方法对膨胀性碎屑堆积 体在开挖情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与有限元 研究结果对比显示,颗粒流方法更加可靠真实。这 些工作研究主要集中于降雨型堆积层滑坡的发育规 律、形成机制和失稳模式等内容的研究,研究方法 多以定性分析和半定量统计分析为主。而对于堆积 层滑坡破坏模式的定量研究与破坏后运动过程的定 量研究较少。 陕南山区位于陕西省南部,地质构造复杂,岩 体破碎,气候特殊,地质环境脆弱,易于堆积层滑 坡的发生[12-13]。本文以陕南山区勉县杨家湾十组堆 积层滑坡为研究对象, 采用离散元颗粒流方法PFC 对该滑坡的破坏模式与运动过程进行定量分析与模 拟研究, 为该滑坡防治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1 颗粒流离散元理论 颗粒流离散元PFC[14-15]是将用以模拟实际岩 土颗粒的一定数量的规格圆盘ball与用以模拟边 界条件的一定规格墙体wall相组合, 并结合合适的 接触模型,形成一定的模拟系统。在受力体系下, 通过颗粒介质的运动和位置的更新以及颗粒间接触 的相互作用来模拟颗粒介质体的变形演化等特性。 通过非连续数值方法模拟复杂的大变形实际问题, 将一定的材料与物理问题通过数学的数值方法求 解,为实际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便捷科学的理 论[16]。在静态或准静态问题中,主要以胡克定律为 主导理论;在运动问题中,主要以牛顿第二定律为 主导理论[17]。因此在滑坡的整体研究过程中,前期 变形主要以胡克定律为主,通过颗粒与颗粒或颗粒 与墙之间的接触重叠量计算颗粒的不平衡力,随不 平衡力的不断积累增加,滑坡前期变形加剧,直至 整体破坏运动。在运动时期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主, 根据模型体系的不平衡力计算颗粒的加速度,从而 更新颗粒的速度与位置。其基本思路如图 1 所示。 图 1 颗粒流基本思路图 Fig.1 Basic ideas of particle flow 2 滑坡概况 杨家湾滑坡位于陕西省勉县杨家湾村十组凹型 斜坡上,属丘陵地貌。滑坡圈椅状地貌明显,整体 地形为凹形。滑坡平面马蹄形,主滑方向 125,滑 坡体约长160 m, 宽 150 m, 厚4.0 m, 体积约9.6104 m3, 属小型膨胀土滑坡。滑坡后缘以公路边陡坎为界, 滑坡前缘以居民房后陡坎为界;滑坡左右边界以明 显陡坎为界,坎高 0.53.0 m。在边界外侧无变形迹 象,为原始地貌。滑坡后缘标高 498500 m,前缘 标高 475 m,前后缘高差约 23 m,斜坡长 160 m, 平均坡度 8。滑坡坡面呈陡缓相间折线形,斜坡中 部较陡,人工改造成梯田;斜坡前后缘地形相对较 缓,坡度约 5,为居民居住区,局部因修建房屋形 成 2.03.0 m 的陡坎。滑坡前部有一水库,滑坡后部 有一灌溉渠,渠中常年有水图 2。 滑坡区内存在高角度逆冲活断层和褶皱构造, 且继承性的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存在发生中、强 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根据勘察资料显示, 滑坡区地下水 主要为第四 系松散覆盖层中孔隙潜水,受大气降水与地表水补 给。地层主要为新近系泥岩和第四系中 、 下 更 新 统冲洪积物图 3。 a. 粉质黏土红褐色为主,土体结构松散,局 部有架空现象,土质呈斑块状,掰开后形如石榴粒, 可见明显的灰白色膨胀土矿物,网格状裂缝十分发 育,裂隙面光滑。 b. 泥岩黄褐色,薄层中厚层,泥质胶结, 夹新近系砂岩薄层。 3 细观力学参数的确定 PFC 数值模拟所赋予的岩土体颗粒的参数为细 观参数,其与实际的岩土体力学宏观参数没有直接 的标准量化关系。因此,必须使用双轴试验进行宏 细观参数标定, 以此获取滑坡模拟的细观参数[18-19]。 获取细观参数的主要步骤为首先根据有关岩 土体宏细观参数相关性研究经验给出该滑坡岩土体 的初始细观参数[20-21],然后根据建立滑坡模型的颗 粒尺寸与接触模型修改 PFC 内置的双轴试验模型, ChaoXing 第 6 期 赵洲等 基于颗粒流方法的堆积层滑坡运动过程模拟 113 图 2 滑坡特征 Fig.2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 图 3 滑坡剖面图 Fig.3 Landslide section 并对初始细观参数进行模拟,获取 4 个不同围压下 的偏应力–应变曲线, 并以此为依据绘制对应莫尔圆 与莫尔–库伦破坏包络线, 获取对应数值宏观力学参 数,通过多次调试,使得双轴模拟所获取的宏观力 学参数与实际室内实验所获取的力学参数相近,此 时的细观参数才是滑坡数值模拟的所需细观参数。 由于该堆积层滑坡主要的破坏诱发因素是降 雨,其滑体以粉质黏土为主。因此,我们主要研究 饱和状态下的滑体失稳机制与运动过程,直接对降 雨引起的粉质黏土饱和状态强度参数进行双轴试验 标定,对滑床岩土体泥岩的细观参数,直接利用 已有研究成果中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21]。 对粉质黏土进行双轴标定时, 首先建立初始模 型图 4,由于计算机内存和运行速度的原因,按 一定比例适当放大颗粒半径[22]。 其颗粒半径等于滑 坡模型颗粒半径,接触模型选择线性刚度模型kn 与 ks、 库伦摩擦模型fric与平行粘结模型parallel bond相结合的接触模型。对模型固结并赋于初始 细观参数之后利用伺服机制进行加载, 通过大量的 调试,在表 1 细观参数下进行双轴试验模拟,提取 偏应力–应变曲线,如图 5 所示,并运用莫尔–库伦 理论绘制莫尔圆与莫尔–库伦破坏包络线,计算粉 质黏土的宏观强度参数黏聚力 C 和内摩擦角φ 图 6。 图 4 双轴试验模型 Fig.4 Biaxial test model 表 1 滑坡岩土体颗粒细观参数 Table 1 Particle parameters of landslide 细观参数 粉质黏土 泥岩 颗粒密度/kgm-3 1 930 2 200 粒径/m 0.20.3 0.30.5 法向接触刚度/MPa 28.0 50.0 切向接触刚度/MPa 28.0 50.0 摩擦系数 0.35 1.0 法向黏结刚度/MPam-1 100.0 500 切向黏结刚度/MPam-1 100.0 500 黏结半径系数 0.5 0.5 法向黏结强度/kPa 100.0 500.0 切向黏结强度/kPa 75.0 350.0 根据莫尔–库伦包络线, 可计算对应的双轴试验 模拟宏观强度参数,计算结果如表 2 所示。表中各 模拟参数值均在实测饱水状态下不排水剪切试验所 得宏观力学参数范围之内,因此表 1 中的细观参数 可用于该滑坡模拟。 ChaoXing 114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图 5 偏应力–应变曲线 Fig.5 Deviatoric stress-strain curve 图 6 莫尔圆与莫尔–库伦破坏包络线 Fig.6 Mohr’s circle and Mohr Kulun damage envelope 表 2 粉质黏土模拟宏观值与实测宏观值对比表 Table 2 Comparison of macroscopic and measured mac- roscopic values of silty clay 黏聚力 C/kPa 内摩擦角/ 类型 实测值 模拟值 实测值 模拟值 参数 11.015.2 12.13 10.515.7 12.50 4 滑坡颗粒流模型建立 采用 PFC2D 5.0 与 AutoCAD 相结合的方法建立 滑坡墙wall和颗粒ball模型。构建步骤如下 a. 根据图 3 剖面,在 AutoCAD 中建立 11 的 无填充滑坡主剖面图,并保存为 dxf 格式。 b. 在 PFC2D 5.0 中运用 geometry import 与 wall import geometry命令将dxf格式文件导入并生成墙体。 c. 结合表 1 参数运用 ball distribute 命令在相应 位置生成对应规格岩土体颗粒。 d. 对生成的岩土体颗粒赋于表 1 密度、接触刚 度等参数。此时,粉质黏土与泥岩间接触面处的细 观参数通过软件自动计算获取并赋值,其黏结强度 为上下层的黏结强度均值,摩擦系数为上下层的最 小值。之后运用 solve aratio 1e-6 命令进行内部应力 平衡,使得颗粒填充更接近实际情况。 根据上述步骤生成的滑坡模型如图 7 所示,长 284 m,高 40 m。颗粒总数 10 581 个,其中,粉质 黏土颗粒 1 921 个,粒径 0.20.3 m;泥岩颗粒 8 660 个,粒径 0.30.5 m。在生成的滑坡模型特征性位置 设置一定半径的测量圆measure,见图 7 中圆点, 从右往左编号ID依次为 1,2,3,4。其主要用以 监测measure hist对应位置的坡体应力stressxx 和 stressyy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并以此分析滑坡的破坏 和运动特征。 图 7 滑坡初始模型 Fig.7 Initial model of landslide 5 滑坡破坏及运动过程模拟与分析 5.1 破坏过程模拟及分析 对初始滑坡模型进行速度与位移清零,然后赋 于滑坡颗粒黏结强度等细观参数,并删除坡面与岩 土体分界面墙体之后,同时运用 set gravity 9.81 命 令对滑坡模型施加重力作用,使得坡体颗粒在重力 作用下滑移,图中滑坡轮廓线只起参考作用。 滑坡在施加重力后,循环 2 000 步时滑坡发生 变形,且坡脚出现剪切变形现象。4 000 步时滑坡坡 脚产生剪切破坏,在坡体压力作用下滑坡整体滑移 图 8a, 最大颗粒位移为 3.38 m, 位于坡脚处。 80 000 步时滑坡基本停止运动并堆积于坡脚处图 8b,只 有少量的颗粒低速运动。 颗粒最大位移为 140.47 m, 但滑坡整体最大位移为 56.5 m。 运用测量圆对坡脚、坡中和坡顶的 x 和 y 方向 应力进行监测图 9。由图 9a 可知,在 1 号测量圆 位置由于初始阶段滑体向下发生蠕滑变形,挤压坡 脚,使得坡脚 x 和 y 方向的应力都大幅增加,但因 坡体比较缓,所以 x 方向的应力增加量为 y 方向的 2 倍。在 1016 s 内应力达到峰值。24 s 以后,滑坡 达到基本平衡状态,应力转变为静止土压力,主要 应力来源于重力作用和侧压,此时,y 方向应力大 于 x 方向应力,约为 x 方向的 1.5 倍。由图 9b、9c 和 9d 可知,由于滑坡整体破坏,使得 2、3 和 4 号 测量圆位置应力持续降低,6 s、12 s 和 18 s 时,4 号、3 号和 2 号测量圆位置处滑坡体先后整体滑离 滑床,所以应力归零。 5.2 运动过程模拟及分析 在颗粒运动过程中运用 ball hist 命令监测图 7 位置坐标为 A167.22,12.65、B148.14,14.41、 C111.24, 21.53、 D66.18, 29.95和 E28.35, 34.98 5 个颗粒的位移与水平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对指定 位置附近颗粒位移与水平速度进行监测图 10图 11。由图 10 可知,由 A 至 E 颗粒最大位移依次递 增。 A 颗粒由于从 5 s 起一直被埋于滑坡堆积体最下 ChaoXing 第 6 期 赵洲等 基于颗粒流方法的堆积层滑坡运动过程模拟 115 图 8 滑坡位移图单位m Fig.8 Landslide displacement map 图 9 应力变化曲线 Fig.9 Stress variation curve 层,所以之后其位移恒定不变,为 10 m。B 颗粒一直 运动于滑坡前缘,23 s 时稳定于 70 m。C 颗粒一直运 动于滑坡体中下段上层,22 s 时稳定于 73 m。D 颗粒 一直运动于滑坡体中上段上层,18 s 时稳定于 90 m。 E 颗粒一直运动于滑坡体后缘上层,20 s 时位移达到 峰值 113 m,随后,在滑坡体稳定时段内,其反向顺 势滑移, 使得位移有所减小, 最后在 26 s 时稳定于 102 m。从初始阶段曲线斜率可以看出,各颗粒运动速率 基本相等,滑坡表现为整体快速滑动,滑速约为 5.5 m/s。由图 11 可知,A 颗粒 0.5 s 时达峰值 2.6 m/s,B 颗粒 0.75 s 时达峰值 6.4 m/s,C 颗粒 0.8 s 时达峰值 7.4 m/s,D 颗粒 12 s 时达峰值 9.6 m/s,E 颗粒 17 s 时 达峰值 13 m/s。由于监测颗粒与其周围颗粒间的碰撞 和位于表层时反向滑移, 所以监测速度显示负值情况。 因此,由颗粒 A 至颗粒 E,颗粒水平速度依次递增, 且达到速度峰值所用时间依次递增。 图 10 颗粒位移监测曲线 Fig.10 Particle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curve 综上所述,该滑坡破坏模式主要为在强降雨作 用下,使得滑坡体饱和且强度降低,滑坡发生蠕滑 变形,随着强度不断的减小,蠕滑变形量的增加, 滑坡体挤压坡脚,4 000 步时坡脚产生剪切破坏,并 向上牵引发展,使得滑坡顺粉质黏土与泥岩接触面 发生整体滑动, 产生滑坡。 滑坡运动至 80 000 步时, 基本停止滑动,并堆积于坡脚,整体水平滑移距离 56.5 m。整个滑坡破坏模式表现为牵引渐进式破坏, 模拟结果与实际变形情况基本一致。因此该模拟结 果可为该滑坡的防治提供参考。 ChaoXing 116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图 11 颗粒水平速度监测曲线 Fig.11 Monitored curve of horizontal velocity of particles 6 结 论 a. 对滑坡岩土体细观力学参数进行了标定, 计算 出滑坡岩土体的宏观力学参数模拟值, 与实测值对比, 认为标定的细观力学参数符合滑坡模拟试验要求。 b. 通过滑坡破坏过程模拟分析,认为该滑坡在 破坏初始阶段以蠕滑变形为主,滑坡体挤压坡脚, 直至坡脚产生剪切破坏,并向上牵引发展,使得滑 坡整体顺接触面破坏下滑并堆积于坡脚,表现为典 型的牵引式渐进破坏,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c. 通过滑坡运动过程模拟分析, 认为滑坡在破坏 的前期各部分运动速度基本相同; 其后从坡脚至坡顶, 滑体各部分运动速度迅速增大,但达到峰值速度的时 间从坡脚至坡顶也逐次递增,从而表现为时间上的滞 后性,这与典型的牵引式滑坡运动特征相符合。 致谢感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 院杨鹏高级工程师在滑坡野外调查与勘察过程中的指 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贺可强, 阳吉宝, 王思敬. 堆积层边坡位移矢量角的形成作用 机制及其与稳定性演化关系的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 报,2002,212185–192. HE Keqiang,YANG Jibao,WANG Sijing. Study on the ing mechanism of displacement vector angle and stabil- ity evolution relation of accumulative-ation slope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2, 212185–192. [2] 贺可强, 周敦云, 王思敬. 降雨型堆积层滑坡的加卸载响应比 特征及其预测作用与意义[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 23162665–2670. HE Keqiang,ZHOU Dunyun,WANG Sijing. Features of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predication of colluvial landslide induced by rainfall[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4,23162665–2670. [3] 贺可强, 白建业, 王思敬. 降雨诱发型堆积层滑坡的位移动力 学特征分析[J]. 岩土力学,2005,265705–709. HE Keqiang,BAI Jianye,WANG Sijing. Analysis of dis- placement dynamic features of colluvial landslide induced by rainfall[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5,265705–709. [4] 贺可强, 郭璐, 陈为公. 降雨诱发堆积层滑坡失稳的位移动力 评价预测模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34增刊 24204–4215. HE Keqiang,GUO Lu,CHEN Weigong. Research on dis- placement dynamic uation and forecast model of colluvial landslides induced by rainfall[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 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5,34S24204–4215. [5] 周中,傅鹤林,刘宝琛,等. 堆积层滑坡野外模拟试验方案设 计[J]. 公路,2006,51174–79. ZHOU Zhong,FU Helin,LIU Baochen,et al. Design of field simulation test of accumulation landslide[J]. Highway,2006, 51174–79. [6] 于永贵. 三峡库区万州、 开县段堆积层滑坡发育规律及破坏模 式[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7] 邢林啸. 三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成因机制与预测预报研究[D].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2. [8] 汤罗圣. 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稳定性与预测预报研究[D]. 武 汉中国地质大学,2013. [9] 王卫. 堆积层滑坡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J]. 铁道建筑, 20156121–124. WANG Wei. The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collu- vial landslide[J]. Railway Engineering,20156121–124. [10] 汪丁建,唐辉明,李长冬,等. 强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稳定 性分析[J]. 岩土力学,2016,372439–445. WANG Dingjian, TANG Huiming, LI Changdong, et al. Stability analysis of colluvial landslide due to heavy rainfall[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16,372439–445. [11] 郑立宁,谢强,胡启军,等. 含膨胀性细粒碎屑堆积体开挖稳 定性数值模拟[J]. 铁道学报,2012,341183–87. ZHENG Lining,XIE Qiang,HU Qijun,et al. Numerical modeling of excavation stability of debris accumulation body with expansive fine grain[J].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 ety,2012,341183–87. [12] 刘辉. 堆积层滑坡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 西安西安工业 大学,2012. [13] 赵洲. 陕南山区县域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 西安西安 科技大学,2012. [14] CUNDALL P A,STRACK O D L. A discrete numerical model for granular assemblies[J]. Geotechnique,1979,29147–65. [15] CUNDALL P A,HART R D. Numerical modeling of discon- tinua[J]. Engineering Computations,1992,92101–113. [16] 郑立宁,谢强,柳堰龙,等. 基于颗粒流的膨胀土路基破坏特 征分析[J]. 铁道工程学报,2011,28332–36. ZHENG Lining,XIE Qiang,LIU Yanlong,et al. Analysis of failure properties of expansive soil subgrade with particle flow simulation[J]. 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2011, 28332–36. 下转第 122 页 ChaoXing 122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45卷 [4] 刘大野, 陈立云, 徐会. 矿井单位涌水量比拟法在矿井涌水量 预测中的应用[J]. 中国煤炭地质,2010,221041–44. LIU Daye,CHEN Liyun,XU Hui,et al. Application of mine specific capacity analogue in mine water inflow predic- tion[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10,221041–44. [5] 朱愿福,王长申,李彦周,等. 改进的灰色系统理论预测矿井 涌水量[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4,42444–49. ZHU Yuanfu,WANG Changshen,LI Yanzhou,et al. Prediction of mine water inflow with modified grey system theory[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4,42444–49. [6] 窦贤明,杨永国,徐伟伟,等. 基于遗传算法和 BP 神经网络 的矿井涌水量预测[J]. 中国煤炭地质,2009,211037–66. DOU Xianming, YANG Yongguo, XU Weiwei, et al. Prediction of mine inflow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and BP neural net- work[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09,211037–66. [7] 陈玉华,杨永国,彭高辉,等. 矿井涌水量混沌时间序列分 析与预测[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8,36434–36. CHEN Yuhua,YANG Yongguo,PENG Gaohui,et al. Chaotic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for mine water inflow[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08,36434–36. [8] 汪伟,罗周全,王益伟,等. 基于混沌理论的矿井涌水量预测 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451–56. WANG Wei, LUO Zhouquan, WANG Yiwei, et al. Research into mine water inflow forecast based on chaotic theory[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13,23451–56. [9] 安欣,贾进章. 矿井涌水量时间序列 ARIMA 预测模型[J]. 辽 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7785–790. AN Xin,JIA Jinzhang. Time serier prediction of mine water in- flow of ARIMA model[J].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 sityNatural Science,2015,347785–790. [10] TAKENS F. Dynamical systems and turbulence[M]. Berlin Springer-Verlag Press,1981366–381. [11] 马红光,李夕海,王国华,等. 相空间重构中嵌入维和时间延 迟的选择[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384335–338. MA Hongguang,LI Xihai,WANG Guohua,et al. Selection of embedding dimension and delay time in phase space reconstruc- tion[J].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2004,384 335–338. [12] 胡瑜, 陈涛. 基于C-C 算法的混沌吸引子的相空间重构技术[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2,265425–430. HU Yu,CHEN Tao. Phase-space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haotic attractor based on C-C [J]. Journal of Electronic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2012,265425–430. [13] 张华强, 张晓燕. 基于混沌理论和 LSSVM 的蒸汽负荷预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41058–1066. ZHANG Huaqiang,ZHANG Xiaoyan. Steam load forecasting based on chaos theory and LSSVM[J]. System Engineer-Theory Practice,2013,3341058–1066. [14] GAUTAMA T,MANDIC D P,VAN HULLE M M. A dif- ferential Entropy based for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embedding parameters of a signal[C]//Proc of the Int Conf an Acoustic,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Hongkong,2003 29–32. [15] 邵良杉,马寒. 煤体瓦斯渗透率的 PSO-LSSVM 预测模型[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5,43423–26. SHAO Liangshan,MA Han. Model of coal gas permeability prediction based on PSO-LSSVM[J]. Coal Geology Explora- tion,2015,43423–26. [16] 乔立岩, 彭喜元, 马云形. 基于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的特征 子集选择方法[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6,2011–5. QIAO Liyan,PENG Xiyuan,MA Yunxing,et al. GA-SVM- based feature subset selection algorithm[J]. Journal of Electronic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2006,2011–5. [17] 郭瑞,徐广璐. 基于信息融合与 GA-SVM 的煤矿瓦斯浓度多传 感器预测模型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934–38. GUO Rui,XU Guanglu. Research on coal mine gas concentra- tion multi-sensor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ination fusion and GA-SVM[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13,239 34–38. 责任编辑 张宏 上接第 116 页 [17] Itasca Consulting Group Inc. PFC2DParticle Flow Code in 2Dimensions User’s Guide[M]. MinneapolisItasca Consulting Group,Inc,2002. [18] 黄磊,李喜安,蔡玮彬,等. 延安新区马兰黄土湿陷特性的 PFC2D模拟[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453119–124. HUANG Lei,LI Xi’an,CAI Weibin,et al. Simulation of col- lapsible characteristics of Malan loess in Yan’an new area by PFC2D[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7,453119–124. [19] 喆王云飞,王立平,焦华,等. 不同围压下砂岩的变形力学特 性与损伤机制[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5,43463–68. WANG Yunfei, WANG Liping, JIAO Huazhe, et al. Mechanical charactristics of deation and damage mechanism of sand- stone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J]. Coal Geology Ex- ploration,2015,43463–68. [20] 董启朋, 姚海林, 詹永祥. 基于颗粒流模型的颗粒材料宏细 观力学研究[J]. 人民长江,2016,47468–73. DONG Qipeng,YAO Hailin,ZHAN Yongxiang. Macro-meso- scopic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granular material based on parti- cle flow model[J]. Yangtze River,2016,47468–73. [21] 周博,汪华斌,赵文锋,等. 黏性材料细观与宏观力学参数相 关性研究[J]. 岩土力学,2012,33103171–3175. ZHOU Bo,WANG Huabin,ZHAO Wenfeng,et 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le mesoscopic and macroscopic me- chanical parameters of cohesive materials[J]. Rock and Soil Me- chanics,2012,33103171–3175. [22] 曹可达,谭慧明,王娇娇,等. 吸力贯入式平板锚旋转特性的 离散元数值模拟[J]. 中国科技论文,2015,107829–833. CAO Keda, TAN Huiming, WANG Jiaojiao, et al. DEM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keying characteristics of suction embedded plate an- chors[J]. Chinese Scientific Papers,2015,107829–833. 责任编辑 张宏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