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41卷第6期 2013年12月 煤田地质与勘探Vol. 41 No.6 Dec. 2013 COALGFOl正阳Y coalbed methane enrichment; units classification; geological dynamical conditions 煤层气的富集受其生成、储集、运移和保存条 件的影响,在一定区域内,煤层气的富集在横向和 垂向上呈现分区分带特征I]。煤层气富集单元的划 分对于煤层气的战略选区和勘探目标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但是,目前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研究比较薄 弱,划分方案也比较混乱,导致煤层气勘探评价与 排采情况不完全符合,制约了当前煤层气的开发。 沁水盆地是我国目前煤层气勘探程度和研究程 度最高的盆地,许多研究者以资源评价为目的,从 资源的行政区划管理和开发角度考虑对沁水盆地内 的煤层气富集单元进行划分[2-4]。然而,这样的划分 思路和方法与煤层气的富集机制缺乏内在的有机联 收稿日期2012-09-14 系。作者认为,在研究区域内,煤层气因生、储、 保、运条件的差异所形成的在含气性和可采性等方 面具有相似特征的区带即为煤层气富集单元。因此, 本文从控制煤层气富集的地质动力条件入手,分析 地质动力条件下的煤层气富集特征,并对沁水盆地 煤层气富集单元进行划分。 1 沁水盆地煤层气地质条件 沁水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盆地总面积约2.6 万kni2,煤炭资源量2.7xI011t,埋深小于2km的煤 层气地质资源量可达3.98102旷。沁水盆地是一个 在古生界基底上形成的λ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4157;51204134);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2013JK.0863);西安科技大学 博士启动基金资助项目(2012QDJ021);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201143 作者简介徐刚(1981一),男,河南南阳人,博士,讲师,从事煤与瓦斯共采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ChaoXing 第6期徐刚等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 23 盆地,在盆地边缘发育一些较大规模的断裂,内部以 次级裙皱为主。其中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 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集中分布于盆地的西北部、西南 部及东南部边缘;盆地东北部及腹部地带断裂稀少。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21)为沁水盆地的主要含煤地层,煤层气勘探开发 的主要目标煤层为山西组3号煤层和太原组15号煤 层,其中又以3号煤层勘探开发程度较高。3号煤 的变质程度普遍较高,煤级均在肥煤以上,平面上 具有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特点(图1)。盆地南北两 端受深部岩浆活动的影响,煤阶为无烟煤和贫煤;盆 地中部煤阶分布与埋深有关,轴部埋深最大,变质程 度最高,煤阶为无烟煤;由中心向东西两翼埋深变浅, 变质程度降低。3号煤层埋藏深度总体趋势是由盆地 的中心位置向四周变浅(图1),中心部位埋藏深度大 于2恼,但分布面积有限,在晋中断陷,煤层埋藏 深度一般大于2km,最深处可达5km以上。煤层埋 深变化在南北两端不大,在东西两翼变化较大。 图l沁水盆地3号煤层埋深等值线及煤阶分布[SJ Fig. I Buried depth and coal rank distribution of seam 3 in Qinshui basin 2 沁水盆地地质动力控制特征 2.1 构造控制 构造动力条件是控制煤层气富集的根本要素, 不仅控制着含煤盆地及含煤地层的形成和演化,而 且控制着煤层气生成、聚集和产出过程的每一环节[句。 构造动力条件包括构造演化史及其古今构造应力场、 储层的埋藏历史及其埋深等气 2.1.1 构造演化控制特征 研究表明,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史(表1)分为4个 阶段[8)。总体上来说,沁水盆地经历了埋深增加、 稳定波动和快速剥蚀的历史,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 特征,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地层回返抬升程度和抬升 时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煤层气富集程度产生明 显差别。比如沁水南部晋城地区在新近纪末3号煤 层埋藏最浅时仍然可保持400~800m的埋深,后又 接受O~lOOm的沉积物,现今的含气量在22旷It; 而西部的霍山地区在古近纪末时,3号煤层埋藏最 浅,只有0-200m,后接受200-500m的新近系和 第四系沉积,现今的含气量只有6m3/t。因此,煤 系回返抬升程度、抬升时间早晚和长短直接决定了 现今煤层中含气量的大小。 2.1.2 构造对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影响煤储层渗透率的因素很多,从构造的角度 主要包括3方面构造样式、构造曲率、最大主应 力差[10)。构造样式中,以向斜轴部最差,单斜带渗 透率次之,断层带和榴皱复合叠加带渗透率较好; 构造曲率以中等为好,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渗透率 的增加;对最大主应力差,有在一定深度范围内煤 储层原始渗透率随主应力差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 而主应力的变化情况可以通过煤储层埋藏深度表 现出来,当煤储层埋藏深度超过临界值时,随着主 应力差的减少会出现渗透率急剧下降的现象。根据 孟召平对沁水盆地地应力与3号煤层埋藏深度的研 究[II)在650m以浅,煤储层地应力处于伸张带; 在650~IOOOm,地应力处于由伸张带转化为压缩带 的过渡带;在I000 m以深,煤储层地应力转化为压 表1沁水盆地3号媒层构造演化阶段划分i’l Table 1 Tectonic evolvement stage of seam 3 in Qinshui basin 地质时代构造运动期次古地热场特征阶段生气量/(m3C1逸散特征埋藏阶段特征 煤层形成一晚三叠世海西晚期一印支期正常 4。”70 微弱的扩散散失煤层埋深增大 早保罗世一中保罗世燕山早期正常50-70 扩散散失煤层埋深稳定/波动 晚保罗世一白里世燕山中一晚期异常高热130160 盖层突破和渗流散失煤层埋深显著减小 古近、新近纪一第四纪喜山期正常生气停止扩散散失煤层埋深减小 ChaoXing 24 煤田地质与勘探第41卷 缩带。通过对沁水盆地埋藏深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统计后发现(图2)当埋藏深度超过650m时,渗 透率低于o.osx10-3m3;当埋藏深度超过I000 m 时,渗透率几乎为零。因此,从渗透率的角度来 评估煤层气开发条件可确定出埋藏深度的临界值 定为650m和I000 m。 101 亏10 i 0 10-r - 垂她年 -10- 10-J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I 000 煤层埋藏深度Im 图2沁水盆地煤储层渗透率与埋藏深度之间的关系 Fig.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 reservoir permeability and buried depth in Qinshui basin 2.2 热力场控制特征 热动力条件及其控制下的生气特征,是煤层气 富集或逸散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沁水盆地煤层气 富集的古地热场具有“多期热源叠加”的特征[12)。沁 水盆地大部分地区以深成热变质作用为主,受二次 生娃作用的影响,不同地区煤的生短强度分异加剧 (图3)。古地热场控制煤层气富集的生短因素主要 包括3个方面二次生短作用发生的地质时期,二 次生短过程和生经阶段,生腔作用停止后煤储层的 埋藏历史[13)。根据上述因素,可将沁水盆地二次生 短特征与煤层气生成保存条件之间的关系分为3 种类型(表2)。盆地南北两端由于燕山中-晚期岩 浆活动使煤层受热温度达170~280℃,地温梯度普 遍超过6℃/km,煤的变质程度达到3号无烟煤阶 段,煤储层含气量也大幅度增加,并且煤层从未 暴露于逸散带中,现今的含气量达27旷It,为煤 层气富集区。 4 阳城 3 沁自草 、之p、 Jid幸 l憔汾n 汾西 。时 杭州 240 160 80 0 绝对年龄/Ma 图3沁水盆地南部晚古生代煤的热演化历史 Fig. 3 The thermal history of Late Paleozoic seams in the south of Qinshui basin 表2沁水盆地媒层气富集的古地热场控制因素评价 Table 2 Controlling factors of ancient geothermal field for coalbed methane enrichment in Qinshui basin 地区 二次生经作用特征 生经强度生经阶段 阳城一翼城强湿气,干气 临汾一洪洞较强湿气 安泽较强湿气 沁源一沁县较强湿气,干气 霍州哥哥无 2.3 水动力控制特征 足够的地下水流体势能形成较高的煤储层压 力,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与保存,同时,水的不可 压缩性对裂隙起着支撑作用,能使煤储层保持较高 的渗透性[14-15]。因此,地下水动力条件在煤层气富 集成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地下水由高向 低流动的动力学原理,在低水位区域能够形成“低 洼”的滞水中心[16),并具有较高的储层压力,形成煤 层气水动力封闭区。 从沁水盆地水位等直线图4可以看出,地下水 流向为由浅部盆缘到深部的盆内,径流的强弱总体 上沿盆缘由浅至深表现出分带性,在中深部,径流 条件变差或为滞流区。沁水盆地地下水系统主要有 娘子关泉地下水系统、辛安泉地下水系统、延河泉 煤层埋深800m 煤层气富集评价(相对) 中止阶段 以浅的时限/Ma 干气末期 。~10 较好 干气初期 。中等 干气早期 027 中等 干气中期。较好 湿气中期47 较差 地下水系统和晋祠泉地下水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 独立的补一径一排条件,形成了若干个相对“低洼”的 滞水中心,这些滞水区及其边缘地带可为煤层气的 富集提供了有利的水文地质条件。 3 煤层气富集单元及特征 3.1 沁水盆地地质构造区划 沁水盆地现代构造格局总体趋势是南北分 区、东西分带,整体上、为一个东西两翼较陡而南 北两翼较缓的大型复式向斜,尽管总体上构造较 为简单,但内部的构造分异依然十分明显。根据 构造样式特征,将沁水盆地划分为4个地质构造 区划(图5)盆内平缓榴皱区、盆缘缓斜带、盆缘 陡裙带和晋中断陷盆地。其中,综合考虑构造样 ChaoXing 第6期徐刚等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 25 式和渗透率因素,将3煤层埋深大于650m的区 域划为盆内平缓裙皱区,其他各个地质区划以盆 地边界或断层为限。 0 50km L__」一-」 图4沁水盆地山西组水位等值线图[I] Fig. 4 Water level contour of Shanxi ation in Qinshui basin I盆内平缓槽皱区 E盆缘缓斜带 E盆缘陡槽带 W晋中断陷盆地 1、2、3、4煤 治层气富集单元 0 50km L一--」一_j 图5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 Fig. 5 Coalbed methane enrichment unit classification 3.2 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 煤层气的富集是构造、热、水等诸多宏观地质 动力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11],但是热动力条件和水 动力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构造动力条件的控制, 并在不同时空层次上对构造动力条件的控制结果加 以影响和改造。因此,本文主要是在地质构造区划 的基础上对煤层气富集单元进行划分。 笔者认为,煤层气富集单元的边界可分为水动 力边界、风氧化带边界、断层边界和物性边界,其 中物性边界即渗透率边界。在对沁水盆地进行构造 区划的基础上,依据煤层气富集单元边界,对本区 煤层气富集单元进行划分,可将沁水盆地划分为9 个煤层气富集单元1-1、1-2、11-1、11-2、11-3,11-4、 III-1、III-2、IV-1)(图5)。在盆内平缓裙皱区,以物 性边界,即以埋深等直线1000 m为边界划分为2 个煤层气富集单元(1-L1-2);在盆缘缓斜带,北翼 盆缘缓斜带以风氧化带边界划分为2个煤层气富集 单元(11-1、11-2),南翼盆缘缓斜带以晋获断裂边界 划分为2个煤层气富集单元(11-3、11-4);东翼盆缘 陡裙带和西翼盆缘陡榴带各为一个煤层气富集单元 III-2、III-1);晋中断陷盆地以断层边界为一个煤层 气富集单元(IV-1)。 3.3 煤层气富集单元特征 根据煤层气富集单元特征(表3),可以确定出煤 层气开发的有利区域。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是构造 动力条件、热动力条件和水动力条件3方面综合作 用以及时空匹配的结果。因此,通过这3方面条件 的合理配置,并对可采性进行分析评价(17],在本区 选出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区为阳城-晋城西部、寿阳 -阳泉;煤层气开发的较有利区为西翼斜坡沁源、东 翼斜坡璐安和中部安泽一带;其他地区目前暂不具 备煤层气开发的条件。 4结论 a.以沁水盆地形成的构造动力条件为基础,将 盆地划分为4个构造区带,分别是盆内平缓裙皱区、 盆缘缓斜带、盆缘陡榴带和晋中断陷盆地。 b.在对沁水盆地进行构造区划的基础上,结合 热动力条件、水动力条件以及煤层气富集单元边界, 将沁水盆地划分为9个煤层气富集单元,并对可采 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得到2个煤层气开发有利区 和3个较有利区。 c.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是构造动力条件、热 动力条件和水动力条件综合作用以及时空匹配的 结果,这3个条件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煤层气开 发的最有利区。目前开发的实际情况与分析结论 一致。 ChaoXing 26 煤田地质与勘探第41卷 表3沁水盆地媒层气富集单元特征及可采性 Table 3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le recovery of different coalbed methane enrichment units 热动力水动力平均含气量平均渗透率 控制特征控制特征/m3-C1 /I0-3m3 榆社一带埋藏深,煤变质程度高,渗透性极差强深成变质滞流区16 极低 安泽北部埋藏适中,煤变质程度中等,渗透性较差强深成变质缓流区 太原埋藏浅,煤变质程度低,煤层曾经暴露于 弱深成变质交替区 西山煤田煤层气逸散带中,含气量低。 寿阳一阳泉水动力 埋藏适中,煤变质程度高,渗透性好。岩浆热变质 阳城一晋城封闭 晋城高平埋藏浅,煤变质程度中等,含气量低。弱深成变质交替区 沁源一带缓流区或 埋藏适中,煤变质程度中等,渗透性较好。深成变质 左权一和顺滞流区 地质构造煤层气 区划富集单元 I盆内平I -1 缓榴皱区I -2 地理位置构造动力控制特征 TI-I E盆缘缓 Il-2 斜带 Il-3 Il-4 E盆缘 ill-I 陡裙带 ill-2 N普中断 N-I 陷盆地 榆次一平遥埋藏深,煤变质程度高,渗透性差。强深成变质缓流区 14 0.05 6 0.02 12.52 0.24 16.74 0.85 5.6 8.3 0.15 8.26 0.1 14.5 百一差阳一差栩栩差- Z一差 参考文献 [I]曹新款,朱炎铭,王道华,等郑庄区块煤层气赋存特征及控 气地质因素[巧.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391 16-19. [2]张建博,王红岩,赵庆波.中国煤层气地质[M].北京地质 出版社,2000. [3]赵靖舟,时保宏中国煤层气聚集单元研究现状[几新疆石油 地质,2004,255 546-549. [4]叶建平,秦勇,林大杨中国煤层气资源[M].徐州中国矿 业大学出版社,1998. [5]王红岩.山西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层气成藏特征及构造控制作 用[DJ.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5. [6]方爱民,候全林,猎宜文,等构造对煤层气藏的控制作用[C]// 宋岩,张新民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理论基础阳].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5. [7]吴财芳,秦勇,傅雪海,等.煤层气成藏的宏观动力能条件及 其地质演化过程一以山西沁水盆地为例[月.地学前缘,2005, 123 299-308. [8]桑树勋,xtJ焕杰,李贵中,等.煤层气生成与煤层气富集I 有效阶段生气量与煤层气富集[月.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 256 14-17. [9]吴永平,李仲东,王允诚.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的成因机理及 受控因素[月.煤炭学报,20064475-479. [10]秦勇,姜波,王继尧,等.沁水盆地煤层气构造动力条件藕合 控藏效应[巧.地质学报,2008,8210 1355-1342. [11]孟召平,回永东,李国富.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渗透性与地 应力之间关系和控制机理问自然科学进展,2009,1910 1142-1148. [12]杨起,汤达帧华北煤变质作用对煤层含气量和渗透率的影 响[几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253 273-278. [13]秦勇,宋党育,王超.山西南部晚古生代媒的煤化作用及其控 气特征[月.煤炭学报,1997,223 230-235. [14]秦勇.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与述评[月.高校地质学报, 2003, 93 339-358. [15]李树刚,赵鹏翔,潘宏字,等.不同含水量对煤吸附甲烧的影 响[巧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31例379-383. [16]张新民,庄军,张遂安.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阳].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2. [17]潘建旭,王延斌,倪小明,等资源条件与煤层气垂直井产能 关系一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潘庄区块为例[月.煤田地质与 勘探,2011,394 24-27.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