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书书书 振 动 与 冲 击 第 39 卷第 18 期J O U R N A LO FV I B R A T I O NA N DSH O C KV o l . 39 N o . 18 2020 基金 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1402089);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A 2017502015;A 20205020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2020M S113) 收稿日期 2019 - 04 - 12 修改稿收到日期 2019 - 06 - 28 第一作者 沈振峰 男,硕士生,1994 年生 通信作者 张新春 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0 年生 负泊松比内凹环形蜂窝结构的冲击响应特性研究 沈振峰1, 张新春1, 白江畔1, 吴鹤翔2 (1.华北电力大学 机械工程系,河北 保定 071003; 2.东北林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40) 摘 要为了降低最大峰值应力和维持良好的冲击载荷一致性,在内凹六边形蜂窝(C H H )的基础上,基于机械超 材料的设计理念,提出了一种新型负泊松比内凹环形蜂窝(R C H )结构模型。利用显式动力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面内冲击 载荷作用下胞元微结构对该内凹环形蜂窝材料的变形行为、动态冲击应力和能量吸收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了 冲击速度和相对密度,内凹环形蜂窝结构的冲击动力学响应还依赖于胞元微结构;在中低速冲击作用下,内凹环形蜂窝亦 表现出明显的负泊松比效应;与传统内凹六边形蜂窝不同,在相同冲击速度下,内凹环形蜂窝的最大峰值应力明显降低, 并且具有良好的冲击载荷一致性;基于一维冲击波理论,还给出了内凹环形蜂窝材料的动态平台应力经验公式,理论计算 结果和有限元结果吻合较好。 关键词负泊松比(N P R );内凹环形蜂窝(R C H );冲击响应;能量吸收;微结构 中图分类号 O 347 文献标志码 AD O I 10. 13465/ j . c nki . j v s . 2020. 18. 011 D yn ami cr e s p on s ec h ar ac t e r i s t i c s of r e - e n t r an t c i r c u l arh on e yc omb s w i t hn e gat i veP oi s s on s r at i o SH E NZ he nf e ng1, Z H A N GX i nc hun1, B A I J i angp an1, W UH e x i ang2 (1.D e pa r t m e nt o f M e c ha ni c a l E ng i ne e r i ng , N o r t h C hi naE l e c t r i cP o w e r U ni v e r s i t y , B a o di ng 071003, C hi na ; 2.Sc ho o l o f C i v i l E ng i ne e r i ng , N o r t he a s t F o r e s t r yU ni v e r s i t y , H a r bi n 150040, C hi na ) A b s t r ac t I n o r de r t or e duc et hem a x i m umpe a k s t r e s sa nd m a i nt a i n be t t e r l o a d uni f o r m i t y , ano v e l 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 ho ne y c o m b (R C H ) m o de l w i t h ne g a t i v eP o i s s o nsr a t i o(N P R ) w a spr o po s e d, us i ngt hes t r uc t ur eo f c o nc a v e he x a g o na l ho ne y c o m b (C H H) f o rr e f e r e nc ea nd ba s e d o n t hede s i g n c o nc e pt o f m e c ha ni c a l m e t a m a t e r i a l .U s i ngt he e x pl i c i t dy na m i cf i ni t ee l e m e nt a na l y s i s(D F E A ), t hei nf l ue nc eo f c e l l m i c r o - s t r uc t ur eo n t hede f o r m a t i o n be ha v i o r , dy na m i ci m pa c t s t r e ng t h a nd e ne r g y a bs o r pt i o n a bi l i t y o f t he 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 ho ne y c o m b w a s num e r i c a l l y s t udi e d unde r i n- pl a nei m pa c t l o a di ng .T her e s ul t ss ho wt ha t a pa r t f r o m t hei m pa c t v e l o c i t ya nd t her e l a t i v ede ns i t y , t hedy na m i c c r us hi ngpr o pe r t i e so f R C H sa l s ode pe nd upo n t hec e l l m i c r o - s t r uc t ur epa r a m e t e r s .U nde rl o wa nd m o de r a t ev e l o c i t y i m pa c t , R C H ss ho wt her e m a r ka bl ene g a t i v eP o i s s o n sr a t i oe f f e c t o f a ux e t i cm a t e r i a l .H o w e v e r , unl i kec o nv e nt i o na l c o nc a v ehe x a g o na l ho ne y c o m bs , t hem a x i m umpe a k s t r e s s e so f R C H sde c r e a s eo bv i o us l ya t t hes a m ei m pa c t v e l o c i t y . M o r e o v e r , i t ha s g o o d i m pa c t l o a d uni f o r m i t y .B a s e d o n t he o ne - di m e ns i o na l s ho c k w a v e t he o r y , t he e m pi r i c a l f o r m ul a f o r t hedy na m i cpl a t e a u s t r e s s o f R C H s w a s g i v e n, a nd t het he o r e t i c a l r e s ul t s a r ei n g o o d a g r e e m e nt w i t h t hef i ni t ee l e m e nt m o de l r e s ul t s . K e y w or d s ne g a t i v eP o i s s o n sr a t i o (N P R ); 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ho ne y c o m b(R C H); i m pa c t r e s po ns e ; e ne r g y a bs o r pt i o n; m i c r o - s t r uc t ur e 由于具有独特的变形特性,高的压痕阻力和比强度/刚度,以及良好抗冲击能力,负泊松比多孔材料与 结构在军工、航空航天和机械工程等工程领域有着广 泛的应用前景[1 - 2]。随着对拉胀多孔材料研究的进一 步深入,为了提高其力学性能和多功能性,不同微结构拉 胀多孔材料不断涌现。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拉胀多孔材 料的非均匀性能够极大地改变其冲击动力学特性,胞元 微结构的改变对材料宏/微观动态应力演化的影响更加 ChaoXing 显著。因此,如何建立胞元微结构与拉胀多孔材料宏观 冲击失效行为间的内禀关系,在保证良好的抗冲击性能 的基础上进而实现能量吸收可调控性设计的目的,也是 拉胀多孔材料动力学性能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 近年来,关于拉胀多孔材料与结构冲击动力学性 能的大量研究业已展开,并在微结构与其宏观冲击性 能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张新春 等[3 - 4]系统地研究了负泊松比内凹蜂窝和手性蜂窝结 构的面内冲击动力学性能,给出了拉胀蜂窝材料的宏/ 微观变形、密实应变、动态平台应力和比能量吸收能力 与微结构参数间的关系;L i u等[5]分析了不同应变率下 内凹蜂窝材料的冲击响应和能量吸收特性,并指出内 凹蜂窝材料的能量吸收能力不敏感于结构不规则度; 邓小林等[6]还讨论了负泊松比正弦曲线蜂窝结构在不 同冲击速度下的动力响应特性;Q i a o等[7]分析了均匀 和功能梯度双箭头蜂窝材料的抗冲击性能,并解释了 这种负泊松比蜂窝材料的应力增强效应的产生机理; 韩会龙等[8 - 9]数值研究了冲击载荷下星形节点负泊松 比蜂窝结构的面内冲击动力学响应和能量吸收机理; H u等[10]讨论了胞元几何参数对内凹六边形蜂窝结构 负泊松比效应和平台应力的影响;N a s i m等[11]提出了 一种新型周期性负泊松比多孔结构,研究了微结构对 该拉胀结构能量吸收性能的影响,实验与有限元模拟 结果吻合较好;I ng r o l e等[12]还提出了一种设计新颖的 面内性能增强拉胀结构,研究了不同蜂窝结构变形和 失效模式;基于旋转三角形模型,卢子兴等[13]对不同旋 转角负泊松比蜂窝材料的面内动态压溃行为进行了研 究;通过对不同内凹角微结构的巧妙组合,Wa ng等[14] 还提出了一种新型多内凹角的拉胀蜂窝结构以提高其 面内抗冲击特性。以上研究对于深入认识负泊松比多 孔材料的宏/微观变形机制及能量吸收设计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负泊松比变形特性 的解释、能量吸收机理、冲击性能增强效应等方面的讨 论。然而,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微结构效应和惯性效应 将主导拉胀多孔材料的冲击动态响应特性。研究表 明,通过对微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善多孔 材料的冲击载荷一致性和能量吸收效率[15 - 16]。因此, 如何针对传统材料,设计出高能量吸收效率和良好冲 击载荷一致性的拉胀多孔材料新构型也是拉胀多孔材 料与结构动力学性能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 基于机械超材料的设计理念,通过改进传统内凹 蜂窝微结构,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负泊松比内凹环形 蜂窝结构模型。以内凹环形蜂窝为研究对象,利用显 式动力有限元方法对该负泊松比蜂窝结构的变形模 式、冲击载荷一致性、平台应力和能量吸收效率等进行 了研究。本研究可为拉胀多孔材料与结构动力学性能 集成一体化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1 模型构建 1. 1 几何结构 针对传统内凹六边形蜂窝结构,基于机械超材料 的设计理念[17],并结合内凹多孔结构的负泊松比变形 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负泊松比内凹环形蜂窝模型,胞 元构造过程如图1所示。与传统内凹蜂窝不同,利用 环状结构取代原传统内凹结构的倾斜胞壁,使得试件 变形更加稳定。由于初始曲率的存在,该内凹环形结 构变形首先以弯曲为主导;当环形结构拉伸至近似直 线时,变形以拉伸为主。这种由弯曲主导向拉伸主导 的转变过程,可使内凹环形蜂窝的等效模量增大[18]。 随着微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3D打印技术日益成熟, 复杂蜂窝结构制备难度大大降低,这为该新型负泊松 比蜂窝结构的制造提供了技术保证。新颖内凹环形蜂 窝结构代表性体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 中h为连接内凹环形胞元长度的一半,t为环形蜂窝的 胞壁厚度,m为胞元结构两竖直胞壁间的距离,R为内 凹环形结构的曲率半径。本文中,保持m 4. 6 m m不 变,通过改变内凹环形蜂窝结构的曲率c (即c 1/ R ) (见图2(a ))及竖直胞壁长度l的大小(见图2(c )),可 得到不同微结构构型的负泊松比内凹环形蜂窝试件。 根据内凹环形蜂窝结构的几何关系,h可由式(1)给出 h 1 c- 1 c 2 -m 2 ■ 4 h0(1) 式中, h0为相邻两竖向胞元距离的一半。在模型构建 过程中,本文保持h0 0. 3 m m不变。此外,内凹环形 蜂窝胞元微结构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关系为 1 c- 1 c 2 -m 2 ■ 4 < l 2 (2) 图1 负泊松比内凹环形蜂窝胞元的构造过程 F i g . 1 T hec o ns t r uc t i v epr o c e s s o f 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 ho ne y c o m b w i t h ne g a t i v eP o i s s o ns r a t i o(N P R ) 图2 负泊松比内凹环形蜂窝的代表性体积单元 F i g . 2 T her e pr e s e nt a t i v ev o l um ee l e m e nt o f 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 ho ne y c o m b w i t h ne g a t i v eP o i s s o ns r a t i o(N P R ) 09振 动 与 冲 击 2020年第39卷 ChaoXing 根据多孔材料理论,负泊松比内凹环形蜂窝结构 的相对密度可由式(3)给出 Δ ρρ * / ρ s ∑ N i 1 2hil i4 c i a r c s i n c imi 2 t i L1L2 (3) 式中 ρ *为内凹环形蜂窝的密度; ρ s为基体材料的密 度; N为试件胞元的总数; c i为第i 个胞元环形结构的 曲率; l i为第i 个胞元竖直胞壁长度; L1和L2分别为 试件的宽度和长度。根据式(3),并结合式(2)中的几 何限制关系,表1给出了不同微结构负泊松比内凹环 形蜂窝材料的相对密度。 表1 不同曲率下内凹环形蜂窝的相对密度(t 0. 2 mm) T ab . 1 R e l at i ved e n s i t i e s of r e - e n t r an t c i r c u l arh on e yc omb s 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c u r vat u r e s (t 0. 2 mm) c0. 130. 190. 250. 310. 370. 43 l / m 0. 30. 2970. 311 l / m 0. 60. 1870. 1940. 2040. 217 l / m 1. 20. 1210. 1250. 1300. 1370. 1480. 186 l / m 1. 80. 0970. 0990. 1030. 1080. 1150. 141 1. 2 有限元模型 图3给出了面内冲击内凹环形蜂窝试件的计算模 型示 意 图。采 用 显 式 动 力 有 限 元 方 法 并 借 助 A B A Q U S/ E X P L I C I T进行冲击动力学特性模拟。基体 材料采用金属铝,并假定为理想弹塑性模型,服从M i - s e s屈 服 准 则。主 要 材 料 参 数 为弹 性 模 量E s 69 G P a ,屈服强度σ y s 76 M P a ,密度ρs 2 700 kg / m 3, 泊松比μ 0. 3,取强化模量为零。计算过程中,试件置 于固定端刚性板上,冲击端刚性板以恒定速度沿y方 向冲击试件,刚性板采用R 3D 4单元进行离散,其弹性 模量E s 210 G P a ,密度ρs 7 800 kg / m 3。 试件中各胞 壁采用S4R壳单元进行离散,为了保证收敛和计算精 度,沿厚度方向取5个积分点。对于计算中可能的接 图3 负泊松比内凹环形蜂窝结构计算模型示意图 F i g . 3 D i a g r a m m a t i cs ke t c he s o f t hec a l c ul a t i ngm o de l f o r 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 ho ne y c o m bs w i t h ne g a t i v e P o i s s o ns r a t i o(N P R ) 触,将刚性板与试件间定义为面-面自动接触,摩擦因 数为0. 02;试件内部各胞元间定义为通用接触,且无摩 擦。当刚性板沿竖向冲击试件时,试件底端固定,左右 两侧自由,边界条件与Z ha ng等的研究完全相同。试 件在x和y方向分别取16个和15个胞元。另外,为保 证变形的平面应变状态,试件所有节点的面外位移均 被固定。 1. 3 模型可靠性分析 内凹环形蜂窝结构冲击端的名义应力和名义应变 可由下式给出,分别为 σ F A (4) ε δ δ 0 (5) 式中 F为冲击端刚性板与试件之间的作用力; A为试 件初始横截面积; δ为刚性板的压缩位移; δ 0为试件原 始高度。因此,可得到不同面外厚度(即不同b )内凹环 形蜂窝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如图4所示。从图4 可知,不同面外厚度内凹环形蜂窝的动力响应曲线变 化趋势几乎相同。可见,面外厚度对内凹环形蜂窝结 构面内冲击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很小。为计算方便,本 文取面外厚度为单位厚度。平台应力是描述多孔材料 动力响应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将名义应 力-应变曲线中第一个峰值应力与密实化应力所对应 的名义应变之间的平均应力称为动态平台应力,即 σ pd 1 ε d -ε 0∫ εd ε0σ (ε )dε (6) 式中 ε 0为与初始应力峰值相对应的初始应变,在整 个冲击过程中 ,ε 0值很小,文中取ε0 0; ε d 为密实应 变。为避免人为因素选择的影响,本文中密实应变由 能量吸收效率方法给出,如表2所示。 图4 不同面外厚度内凹环形蜂窝的名义应力-应变曲线 F i g . 4 N o m i na l s t r e s s - s t r a i n c ur v e s o f 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 ho ne y c o m bs w i t h di f f e r e nt o ut - pl a net hi c kne s s e s 良好的网格尺寸既能保证一定的计算精度,又能 大幅提高计算效率。网格尺寸对内凹环形蜂窝平台应 力和计算时间的影响,如图5所示。从图5可知,当网 格尺寸为0. 35 m m时,试件的平台应力逐渐趋近一稳 19第18期 沈振峰等负泊松比内凹环形蜂窝结构的冲击响应特性研究 ChaoXing 定值,并且计算时间较短。考虑到计算效率和计算结 果的精确性,本文模型的网格大小选用0. 35 m m 。 表2 不同曲率下内凹环形蜂窝的密实应变(t 0. 2 mm) T ab . 2 D e n s i f i c at i ons t r ai nof r e - e n t r an t c i r c u l arh on e yc omb s 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c u r vat u r e s (t 0. 2 mm) c0. 130. 190. 250. 310. 370. 43 v 3 m/ s0. 7230. 6960. 7050. 6450. 6170. 601 v 10 m/ s0. 7530. 7260. 6970. 6810. 6590. 640 v 50 m/ s0. 8220. 8130. 7860. 7760. 7570. 725 v 100 m/ s 0. 8550. 8460. 8320. 8220. 8070. 781 v 150 m/ s 0. 8810. 8760. 8690. 8600. 8510. 817 图5 网格尺寸对内凹环形蜂窝平台应力和计算时间的影响 F i g . 5 E f f e c t s o f t hem e s hi ngl e ng t h o n t hepl a t e a u s t r e s s e s a nd c o m put i ngt i m ef o r 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 ho ne y c o m bs 2 计算结果与讨论 2. 1 变形模式 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微结构效应和惯性效应将主 导多胞材料的宏/微观动态变形行为。图6给出了不 同曲率内凹环形蜂窝在不同冲击速度下的面内宏观变 形模式(ε 0. 32),其中阴影部分表示未变形蜂窝试 件。在低速冲击下(υ 10 m/ s ),曲率大小对蜂窝试件 的变形模式影响较大。当曲率较小时(c 0. 19),靠近 冲击端的胞元首先发生变形,随后更多的变形主要集 中在试件底部,试件的负泊松比变形效应相对不明显 (见图6(a ))。但随着曲率的增加(c 0. 43),试件表 现出显著的负泊松比变形效应,试件胞元横向收缩剧 烈,并且变形模式呈现出整体性(见图6(b))。随着冲 击速度的增加(υ 50 m/ s ),由于内凹环形蜂窝微结构 惯性效应的影响,首先在冲击端形成局部变形带,在此 变形过程中试件仍然会呈现出负泊松比的特性,并展 示出“颈缩”现象,但不如低速冲击时明显(见图6 (d))。随着冲击速度的进一步增大(υ 100 m/ s ),惯 性效应起主导作用,不同曲率试件表现出逐层压溃的 变形模式,局部变形明显,负泊松比变形效应消失,其 变形模式与传统正泊松比蜂窝结构类似。 研究发现,内凹环形蜂窝试件的变形模式与冲击 速度和胞元微结构(比如,曲率c )密切相关。在中低速 冲击时,曲率越大,试件的负泊松比效应越明显;随着 冲击速度增加,惯性效应逐渐增强,曲率对变形模式的 影响相对减弱,但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试件的变形模 式逐渐呈现出一致性。 图6 不同冲击速度下内凹环形蜂窝结构的宏观变形模式 F i g . 6 M a c r o s c o pi cde f o r m a t i o n m o de s o f 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 ho ne y c o m bs unde r di f f e r e nt i m pa c t v e l o c i t i e s 2. 2 冲击载荷一致性 如何降低峰值应力和提高平台应力以获得更好的 冲击载荷一致性是多孔材料动力学设计的关键问题。 在工程应用中,冲击载荷效率C LE是评价多孔材料载 荷一致性的重要指标,可由式(7)给出 C LE σ pd σ m a x 100(7) 式中 σ m a x为冲击过程中的最大峰值应力; σpd为平台 应力。对于良好的能量吸收结构,应具有相对较小的 峰值应力σ m a x和高的冲击载荷效率C LE 。 由于σ pd≤ σ m a x,因此,0 <C LE ≤1。 而对于理想能量吸收结构, C LE 1。 当冲击速度v 50 m/ s ,图7给出了内凹六边形蜂 窝(C o nc a v eH e x a g o na l H o ne y c o m b, C H H )和内凹环形 蜂窝(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 H o ne y c o m b, R C H )结构的名 义应力-应变曲线对比(c 0. 19)。从图7可知,在相 同冲击条件下,内凹环形蜂窝的最大峰值应力小于传 统内凹六边形蜂窝。究其原因,由于环形结构的引入, 在冲击过程中,内凹环形结构变形首先以环状结构的 弯曲为主,将产生由环状结构变为倾斜直线的过渡,其 29振 动 与 冲 击 2020年第39卷 ChaoXing 图7 两种蜂窝结构的名义应力应变曲线(v 50 m/ s ) F i g . 7 N o m i na l s t r e s s - s t r a i n c ur v e s o f t w oho ne y c o m bs a t (v 50 m/ s ) 本质为弯曲变形模式向拉伸变形模式的过渡。这种由 弯曲主导向拉伸主导的转变过程,可使得内凹环形蜂窝 试件吸收了部分冲击能量,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峰值 应力。 为了研究胞元微结构对内凹蜂窝材料冲击载荷一 致性的影响,图8给出了不同冲击速度下两种蜂窝结 构的冲击载荷效率C LE对比。从图8可知,对于相同 的冲击速度,内凹环形蜂窝的冲击载荷效率明显高于 内凹六边形蜂窝。但随着冲击速度越大,冲击载荷效 率越小。内凹环形蜂窝结构的冲击载荷效率由10 m/ s 时的29. 2下降到100 m/ s时的11. 5,内凹六边形 蜂窝结构的冲击载荷效率由10 m/ s时的均值25. 1 下降到100 m/ s时的8. 6。曲率亦是影响冲击载荷效 率的重要因素,在中低速冲击下,随着曲率的增加,冲击 载荷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明显;在高速冲击下 (v 100 m/ s ),随曲率的增加,冲击载荷效率明显增加。 图8 不同冲击速度下两种蜂窝结构的冲击载荷效率 F i g . 8 C r us hi ngl o a d e f f i c i e nc yo f t w oho ne y c o m b s t r uc t ur e s unde r di f f e r e nt i m pa c t v e l o c i t i e s 2. 3 平台应力 平台应力是描述多孔材料动力响应特性的一个非 常重要的指标。对于内凹环形蜂窝结构,其动态平台 应力可由式(3)得到。图9为不同冲击速度下内凹环 形蜂窝动态平台应力随曲率的变化关系。对于相同的 曲率,冲击速度越高,内凹环形蜂窝结构的动态平台应 力越大。在相同冲击速度下,内凹环形蜂窝的动态平 台应力随曲率的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并且冲击速度 越高,增加的趋势越明显。 图9 不同曲率内凹环形蜂窝的动态平台应力 F i g . 9 D y na m i cpl a t e a u s t r e s s o f 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 ho ne y c o m bs w i t h di f f e r e nt c ur v a t ur e 除曲率c外,胞壁厚度t和l / m也对内凹环形蜂窝 的动态平台应力有重要影响。图10(a )给出了不同冲 击速度下内凹环形蜂窝的动态平台应力与胞壁厚度之 间的关系。在相同的冲击速度下,内凹环形蜂窝的动 态平台应力随胞壁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冲击速度越大, 增幅越明显。当胞元结构参数不变时,平台应力与冲 击速度的平方几乎成正比。图10(b)给出了不同冲击 速度下内凹环形蜂窝的动态平台应力与l / m的关系曲 线。在相同的冲击速度下,内凹环形蜂窝的动态平台 应力随l / m的增大逐渐减小,冲击速度越大,减幅越明 显。可见,内凹环形蜂窝结构的平台应力取决于冲击 速度和胞元微结构参数。 基于一维冲击波理论,Q i u等[19]给出了不同冲 击速度下多孔材料的平台应力与相对密度间的关 系,即 σ pd A σ y sΔ ρ 2 Δ ρ ρ sv 2 1 -B Δ ρ (8) 式中, A和B为拟合系数,其值取决于多孔材料的微结 构。研究表明,式(8)可应用于拉胀多孔材料。基于式 (8)和最小二乘拟合,可得内凹环形蜂窝冲击端平台应 力与冲击速度和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 39第18期 沈振峰等负泊松比内凹环形蜂窝结构的冲击响应特性研究 ChaoXing 图10胞壁厚度和l / m对内凹环形蜂窝材料平台应力的影响 F i g . 10 E f f e c t s o f c e l l w a l l t hi c kne s s a nd l / mo n t hepl a t e a u s t r e s s f o r 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 ho ne y c o m bs σ pd 0. 24σ y sΔ ρ 2 Δ ρ ρ sv 2 1 -1. 25Δ ρ (9) 保持l / m 1. 2和t 0. 2 m m不变,通过改变曲率 c ,得到了不同微结构内凹环形蜂窝模型。图11给出了 不同曲率下内凹环形蜂窝材料平台应力与冲击速度间 的关系。在给定冲击速度下,随着c的增加,平台应力 明显增加。作为对比,图11还给出了式(9)的理论计 算结果,用实线表示。从图11可知,两者吻合较好,从 而也证明了式(9)的有效性。 2. 4 能量吸收及分布 在动态冲击中,通常采用比能量吸收(E m)来评估 多孔材料的吸能特性,可由式(10)给出 图11不同曲率内凹环形蜂窝的平台应力与冲击速度间的关系 F i g . 11 V a r i a t i o n o f pl a t e a u s t r e s s e s w i t h r e s pe c t t o i m pa c t v e l o c i t y f o r 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 ho ne y c o m bs w i t h di f f e r e nt c ur v a t ur e s E m E z M (10) 式中 M为多孔材料的总质量; E z为多孔材料的总吸 收能量,可由式(11)给出 E zV∫ εd 0σ (ε )dε (11) 式中,V为多孔材料的表观体积,可通过VL1L2b 求得。结合式(3),M可表示为 M ρ *VΔ ρρ sV (12) 将式(11)和式(12)代入式(10),可得 E m ∫ εd 0σ (ε )dε Δ ρρ s (13) 图12给出了内凹环形蜂窝在不同冲击速度下的 比能量吸收情况。在低速冲击下(v 10 m/ s ),曲率对 试件能量吸收有重要影响。小曲率试件主要表现为前 程吸收(见图12(a ));而大曲率试件能量吸收效率的 增长速度逐渐增大,表现为后程吸收。随着冲击速度的 增加,内凹环形蜂窝的比吸能明显增强。在高速冲击下 (v 100 m/ s ),试件的比吸能随曲率的增大而增大(见图 12(c ))。可见,通过改变内凹环形胞元曲率和增加冲击 速度可以提升负泊松比蜂窝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 图12 冲击速度对不同曲率内凹环形蜂窝比能量吸收的影响 F i g . 12 E f f e c t o f i m pa c t v e l o c i t yo n t hee ne r g ya bs o r pt i o n pe r uni t m a s s o f 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 ho ne y c o m bs w i t h di f f e r e nt c ur v a t ur e s 为了进一步探究内凹环形蜂窝的能量吸收分布情 况,本文定义了内能分布系数 Φ , 即 Φ E I E z (14) 式中 E I为内凹环形蜂窝的内能; Ez为总吸收能量。 图13给出了不同冲击速度下内能分布系数Φ随 名义应变的变化关系。当曲率不变时(见图13(a )), 冲击速度对内能分布系数Φ的影响较大,随着冲击速 49振 动 与 冲 击 2020年第39卷 ChaoXing 度的增加,内能相应减小。内能分布系数Φ由低速冲 击(v 3 m/ s )时的0. 98左右逐渐减小到高速冲击 (v 150 m/ s )时的0. 51左右。在给定冲击速度下 (v 50 m/ s ),内能分布系数Φ对曲率对不敏感(见图 13(b))。可见,在相对较低的冲击速度下,以内能为 主;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惯性效应增强,内能的分布 比例相应减小。对于相同的冲击速度,内能分布系数 Φ随曲率c的增大有减小的趋势,但变化不明显。 图13 内凹环形蜂窝的内能分布系数与名义应变间的关系 F i g . 13 R e l a t i o n be t w e e n i nt e r na l e ne r g ydi s t r i bu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t a nd t heno m i na l s t r a i n o f r e - e nt r a nt c i r c ul a r ho ne y c o m bs 3 结 论 (1)内凹环形蜂窝材料的变形模式与冲击速度和 微结构曲率有关。在中低速冲击时,曲率越大,试件的 负泊松比效应越明显;随着冲击速度增加,曲率对变形 模式的影响减弱,其变形模式呈现出一致性。 (2)由于环状结构的引入,在相同冲击速度下,内 凹环形蜂窝的最大峰值应力明显降低,冲击载荷效率 高于传统内凹蜂窝结构,具有良好的冲击载荷一致性。 曲率是影响冲击载荷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曲率的增 加,试件冲击载荷效率呈现上升趋势。 (3)基于一维冲击波理论,给出了内凹环形蜂窝 的平台应力经验公式,理论计算结果和有限元结果吻 合较好,从而证明了经验公式的有效性。另外,还引入 内能分布系数,用来衡量冲击作用下不同曲率负泊松 比内凹环形蜂窝材料的能量吸收分布情况。 参 考 文 献 [ 1 ] L I MTC .A ux e t i cm a t e r i a l s a nd s t r uc t ur e s [M].Si ng a po r e Spr i ng e r , 2015. [ 2 ] SU N Y L , L IQ M.D y na m i cc o m pr e s s i v ebe ha v i o uro f c e l l ul a r m a t e r i a l s ar e v i e wo f phe no m e no n, m e c ha ni s ma nd m o de l l i ng [J ].I nt e r na t i o na l J o ur na l o f I m pa c t E ng i ne e r i ng , 2018,112 74 - 115. [ 3 ]张新春,祝晓燕,李娜.六韧带手性蜂窝结构的动力学响 应特性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6,35(8) 1 - 7. Z H A N GX i nc hun, Z H U X i a o y a n, L IN a .A s t udyo ft he dy na m i c r e s po ns 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