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振 动 与 冲 击 第 39 卷第 21 期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Vol. 39 No.21 20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5171) 收稿日期 2019 -06 -18 修改稿收到日期 2019 -08 -06 第一作者 李志超 男,博士生,1987 年生 通信作者 康英姿 女,博士,副教授,1970 年生 斜向载荷下多胞方管结构的压溃特性研究 李志超1, 康英姿1, 甄 冉2, 李瑞龙2, 上官文斌1 (1. 华南理工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广州 510640; 2. 山东美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 潍坊 262200) 摘 要建立了计算多胞方管能量吸收特性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双胞管的轴向压溃变形试验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 确性。 利用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在斜向加载下多胞方管结构的压溃特性,结果表明在大角度的斜向加载下,多胞 方管会发生全局弯曲,导致能量吸收能力的显著下降。 提出了分层多胞方管结构,在斜向加载下分层多胞方管结构有较 大的能量吸收能力和压溃力效率。 此外,在大角度的斜向加载下,分层多胞方管可以避免发生全局弯曲。 通过复杂比例 评价方法,评价了传统方管、多胞方管和分层多胞方管的斜向综合碰撞性能,确定了分层多胞方管 L5 具有最优的斜向碰 撞性能。 关键词 能量吸收; 多胞薄壁方管; 斜向加载; 有限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 U467. 14 文献标志码 ADOI10. 13465/ j. cnki. jvs. 2020. 21. 013 Collaps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ell square tube structure under oblique load LI Zhichao1, KANG Yingzi1, ZHEN Ran2, LI Ruilong2, SHANGGUAN Wenbin1 (1.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 2. Shandong Meichen Industry Group Co. , Ltd. , Weifang 262200, China) Abstract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calculating energ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ell square tube structure was established, and axial collapse tests of double⁃cell tubes were used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established model. The developed model was used to study collaps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ell square tube structure under oblique load. Results showed that multi⁃cell square tube structure can have the global buckling deformation under oblique loads with angles of 20and 30 to cause significant drop of its energy absorption capacity. Thus, a layered multi⁃cell square tube structure was proposed. It was shown that the layered multi⁃cell square tube structure has a larger energy absorption capacity and crushing force efficiency under oblique loading; under oblique loads with large angles, it can avoid the global buckling deformation. Using the complex proportion assessment method, oblique comprehensive impact performances of traditional square tubes, multi⁃cell ones and layered multi⁃cell ones were evaluated to determine the layered multi⁃cell square tube L5 having the optimal oblique impact performance. Key words energy absorption; multi⁃cell square tube; oblique loa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薄壁结构因具有高效的能量吸收能力被广泛应用 于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1]。 传统薄壁结构 的种类较多,根据截面形状的不同分为圆管、方管、椭 圆形管等。 传统薄壁结构具有较好的吸能特性,但是 其吸收冲击能量的能力有限。 增加壁厚、改变结构尺 寸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薄壁结构的能量吸收能 力,但是也增加了初始峰值力和质量。 为了较大程度 地增加薄壁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多胞结构引起了广 泛的关注[2]。 在轴向加载下,与传统薄壁结构相比,在 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多胞结构能够吸收更多的冲击 能量[3⁃4]。 在多胞结构斜向吸能特性的研究方面,Fang 等[5⁃6] 研究了多角度加载下传统方管与多胞方管的吸能特 性,并分析了胞的数量对吸能特性的影响。 Qiu 等[7]对 多角度加载下六边形管、六边形双管和六边形多胞管 的吸能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Azimi 等[8⁃9]研究了多角 度加载下多边形多胞结构的压溃行为,并分析了结构 参数对吸能特性的影响。 上述研究表明,与传统薄壁 结构相比,在轴向和小角度斜向加载下多胞薄壁结构 具有更大的能量吸收能力。 但是,在大角度斜向加载 下,多胞结构更容易发生全局弯曲变形,且能量吸收能 力下降的幅度更大。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新型多胞结构,它能 够抵抗发生全局弯曲变形,使结构在大角度斜向加载 下仍然具有很好的吸能特性。 1 多胞方管与分层多胞方管薄壁结构 1. 1 多胞方管的截面形状 如图 1 所示,传统方管(M1)的长度为 250 mm,宽 度为 80 mm,壁厚为 3 mm。 多胞方管(M2⁃M6)的长度 和宽度与 M1 相同,且有相同的质量,但是有不同的壁 厚。 对于不同的多胞方管,包含传统方管个数不同,且 内部各方管的长度均为 250 mm。 为了便于分析和讨 论,本文定义多胞方管的命名规则为“M”代表多胞方 管,数字表示在多胞方管中包含的方管个数。 例如M6 表示有 6 个方管的多胞方管结构。 在薄壁结构的实际 设计中,材料的总使用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在保证 总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设计出具有更好吸能特性的薄 壁结构是研究的重要目标。 (a) M1 (b) M3 (c) M6 图 1 多胞方管的截面形状 Fig. 1 Cross⁃sectional shapes of multi⁃cell square tubes 1. 2 分层多胞方管的结构描述 如图 2 所示,分层多胞方管是由多胞方管改进后 得到的,它的截面形状与多胞方管相同。 主要区别在 于在分层多胞方管中,内部各方管的长度不同。 从分 层多胞方管的最外层到内部,各层方管的长度依次为 250 mm、5 250/6 mm、4 250/6 mm、3 250/6 mm、 2 250/6 mm 和 250/6 mm。 定义分层多胞方管的命 名规则为“L”代表分层多胞方管,数字表示分层多胞 方管中包含的方管个数。 例如L3 表示有 3 个方管的 分层多胞方管,从外部到内部,3 个方管的轴向长度分 别为250 mm、5 250/6 mm 和 4 250/6 mm。 分层多 胞方管有相同的质量,但是有不同的厚度和内部方管 个数。 (a) M1 (b) L3 (c) L6 图 2 分层多胞方管的几何结构示意图 Fig. 2 Geometrical configuration of layered multi⁃cell tubes 2 多胞结构的压溃特性 2. 1 多胞方管的有限元模型与验证 多胞方管的材料是 AL6060⁃T4,其力学性能参数 为弹性模型 70 000 MPa,屈服应力 71 MPa,泊松比 0. 3[10]。 如图 3 所示,为多胞方管在不同加载角度下的 有限元边界条件,定义刚性墙的质量为 600 kg,冲击载 荷的初始速度为 10 m/ s[11]。 本文讨论加载角度为 10 ~30的范围内,多胞方管的动态吸能特性。 铝材料对 应变率是不敏感的,在模拟中应变率的影响可以忽略。 如图 4 所示,为模拟多胞方管斜向压溃特性的有 限元模型。 采用减缩积分的 Belytschko⁃Tsay 4 节点壳 单元进行模拟。 在保证计算精度的情况下,选用 2. 0 2. 0 mm 的四边形网格。 采用 LS⁃DYNA 中的 MAT 24 号材料模型表征铝材料的力学行为。 图 3 多胞方管结构的斜向加载有限元边界条件 Fig. 3 Finite element boundary condition under oblique loading 图 4 多胞薄壁方管的有限元模型 Fig. 4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multi⁃cell tube 为了准确地模拟薄壁方管的压溃特性,采用单个 自接触模拟多胞薄壁方管的自接触,采用自动点对面 接触模拟刚性墙与多胞薄壁方管的接触。 动、静摩擦 因数均设为 0. 2 和 0. 3。 为了验证多胞薄壁方管的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正确 性,本文引用 Zhang 等[12]的双胞薄壁结构轴向压溃试 验结果。 如图 3 所示,当加载角度 θ = 0时,是轴向加 载。 如图 5 所示,为在准静态轴向加载下,双胞薄壁结 构轴向压溃变形的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 由图 5 可 知,双胞薄壁结构以渐进折叠的变形模式吸收能量,计 算和试验获得的变形模式是一致的。 如图 6 所示为轴向加载下,试验和计算得到的双 胞薄壁结构的轴向压溃载荷⁃位移曲线。 表 1 所示为轴 向加载下,试验和计算得到的初始峰值力(Fmax)和平均 69振 动 与 冲 击 2020 年第 39 卷 (a) 试验结果 (b) 计算结果 图 5 双胞薄壁结构的轴向压溃变形 Fig. 5 Deformation mode of double⁃cell tube under axial loading 力(Fmean)。 由图 5、图 6 和表 1 可知,本文所建立的有 限元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多胞结构的压溃变形过程, 可用于后续斜向加载的研究。 图 6 双胞薄壁结构的轴向压溃载荷⁃位移曲线 Fig. 6 Force⁃displacement curve of double⁃cell tube under axial load 表 1 试验值与计算值对比 Tab. 1 Comparison of results obtained from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 试验结果/ kN计算结果/ kN误差/ % FmaxFmeanFmaxFmeanFmaxFmean 19. 4910. 5220. 1010. 873. 133. 33 2. 2 多胞方管与分层多胞方管的变形模式 2. 2. 1 多胞方管 由表 2 可知,当加载角度为 10时,多胞方管结构 以渐进折叠的变形模式吸收能量。 当加载角度为 20 或 30时,传统方管(M1)发生了渐进折叠的变形模式, 而多胞方管均发生了全局弯曲。 随着多胞方管的胞数 增加,在加载端产生的折叠波瓣数减小,参与吸能的结 构材料减少。 2. 2. 2 分层多胞方管 由表 3 可知,当加载角度等于 10或 20时,分层多 胞方管均发生了渐进折叠的变形模式。 说明在加载角 度为 10或 20时,分层多胞方管都具有较好的能量吸 收能力。 当加载角度为 30时,除 L6 发生了类似渐进 折叠的变形模式外,其余结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全 局弯曲变形。 与多胞方管相比,在发生全局弯曲前分 层多胞方管中有大量的材料参与变形和吸能。 并且, 随着分层多胞方管的胞数增加,参与吸能的材料增加, 生成的折叠波瓣数增加。 表 2 斜向加载下传统方管与多胞方管的变形模式 Tab. 2 Deformation modes of square tube (M1) and multi⁃ cell ones (M3 and M6) subjected to oblique loading 模型102030 M1 M3 M6 对于多胞方管结构,沿管轴向方向结构的强度是 相同的。 斜向加载时,距离加载端越远的部分,受到的 弯矩载荷越大,越容易发生弯曲变形。 对于分层多胞 方管结构,沿管轴向方向结构的强度是逐渐增加的,且 随着分层多胞方管的层数增加,结构在加载端与固定 端的强度差增大。 斜向加载时,在固定端附近发生弯 曲变形需要的弯曲载荷增大。 分层多胞方管的设计思 想类似于等强度梁。 表 3 斜向加载下分层多胞方管的变形模式 Tab. 3 Deformation modes of layered multi⁃cell tubes (L3 and L6) subjected to oblique loading 模型102030 L3 L6 2. 3 多胞方管与分层多胞方管的吸能特性 2. 3. 1 多胞方管 如图 7 所示,为斜向加载下传统方管(M1)和多胞 方管(M3 和 M6)的压溃力⁃位移曲线。 当加载角度为 10时,相对于 M1, M3 和 M6 有更小的初始峰值力和 载荷幅值波动范围。 随着多胞方管的胞数增加,载荷 幅值波动范围减小。 当加载角度为 30时,M1 仍然能 够承载较大的载荷,而 M3 和 M6 仅在某一范围内可以 承载较大的载荷,超过该范围承载能力急剧下降。 对 于 M3 和 M6,载荷承载范围分别为 0 ~ 60 mm 和 0 ~ 50 mm。 由图 8 可知,相对于 M1,在小角度斜向加载下 (10),多胞方管具有更小的初始峰值力、更大的能量 79第 21 期李志超等 斜向载荷下多胞方管结构的压溃特性研究 (a) 10 (b) 30 图 7 斜向加载下多胞方管的力⁃位移曲线 Fig. 7 Force⁃displacement curves of square tube (M1) and multi⁃cell ones (M3 andM6) under oblique loading (a) 初始峰值力 (b) 能量吸收能力 (c) 压溃力效率 图 8 斜向加载下多胞方管的压溃特性 Fig. 8 Crush performance comparisons of square tube (M1) and multi⁃cell ones (M2 to M6) under oblique loading 吸收能力和压溃力效率,吸能特性更好。 并且,随着多 胞方管的胞数增加,吸能特性进一步地增加。 但是,在 大角度斜向加载下(20和 30),多胞方管更容易发生 全局弯曲,导致能量吸收能力和压溃力效率均显著地 减小,甚至远不如 M1。 2. 3. 2 分层多胞方管 如图 9 所示,为不同加载角度下,传统方管(M1) 和分层多胞方管(L3 和 L6)的力⁃位移曲线。 当加载角 度为 10时,相对于 M1,L3 和 L6 具有更小的初始峰值 力。 在整个压溃变形过程中,分层多胞方管都具有较 大的载荷承载能力,而且载荷幅值的波动范围较小。 (a) 10 (b) 30 图 9 斜向加载下分层多胞方管的力⁃位移曲线 Fig. 9 Force⁃displacement responses of square tube ( M1) and layered multi⁃cellones( L3andL6 )tubesunder oblique loading 当加载角度为 30时,对于 L3,载荷的承载范围为 0 ~ 120 mm,随后载荷承载能力快速下降。 对于 L6,整个 压溃变形过程中都具有较大的载荷承载能力。 由图 10 可知,相对于 M1,当加载角度为 10和 20 时,分层多胞方管有更小的初始峰值力、更大的能量吸 收能力和压溃力效率。 当加载角度为 30时,除 L2 和 L3,其余分层多胞方管均具有更好的斜向吸能特性。 且随着分层多胞方管的胞数增加,结构的吸能特性增 加。 因此,本文提出的分层多胞方管结构,能够改善多 胞结构在大角度斜向加载下的能量吸收特性。 使多胞 结构在斜向加载下,均具有较好的吸能特性。 (a) 初始峰值力 (b) 能量吸收能力 (c) 压溃力效率 图 10 斜向加载下分层多胞方管的压溃特性 Fig. 10 Crush performance comparisons of square tube (M1) and layered multi⁃cell ones (L2 to L6) under oblique loading 2. 4 壁厚对多胞方管吸能特性的影响分析 2. 4. 1 多胞方管 对于薄壁结构,厚度是影响其吸能特性的重要因 素。 为了说明不同壁厚的分层多胞方管同样具有非常 好的斜向吸能特性,本文选用了三种壁厚(2. 0 mm、2. 5 mm 和 3. 0 mm)进行对比分析。 由图 11 可知,增加多胞方管的壁厚,初始峰值力 和能量吸收能力都显著增加。 对于三种壁厚,随着多 胞方管的胞数增加,初始峰值力和能量吸收能力都表 现出相似的规律。 因此,多胞方管的斜向压溃特性并 不会因为壁厚的改变而改变,壁厚改变的只是初始峰 值力和能量吸收能力的数值。 2. 4. 2 分层多胞方管 由图 12 可知,增加分层多胞方管的壁厚,初始峰 值力和能量吸收能力都显著增加。 对于三种壁厚,胞 数对分层多胞方管斜向压溃特性的影响相同。 在 10 斜向加载下,相对于 M1,分层多胞方管都具有更小的 初始峰值力、更大的能量吸收能力。 在 30斜向加载 下,除 L2 和 L3 外,其余分层多胞方管都具有更好的斜 向吸能特性。因此,相对于多胞方管,分层多胞方管能 89振 动 与 冲 击 2020 年第 39 卷 (a) 10 (b) 30 图 11 壁厚对多胞方管斜向压溃特性的影响 Fig. 11 Effect of wall thickness on the oblique crushing performances of multi⁃cell tubes (a) 10 (b) 30 图 12 壁厚对分层多胞方管斜向压溃特性的影响 Fig. 12 Effect of wall thickness on the oblique crushing performances of layered multi⁃cell tubes 够克服大角度斜向加载时发生全局弯曲的问题,改善 结构的吸能特性。 3 分层多胞方管的结构参数分析 3. 1 确定最优综合性能分层多胞方管 复杂比例评价方法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 可以综合考虑不同性能指标、不同加载角度的影响,确 定最优的多胞方管类型。 由上述分析可知,对于不同的壁厚,多胞方管表现 出相同的斜向压溃特性。 因此,本文选用厚度为 3 mm 的结构进行综合性能评价。 如表 4 所示,Qi是考虑不 同性能指标和加载角度时第 i 中设计方案的综合性能 值,其值越大,表明相关设计方案越好;Ui是第 i 种设 计方案的综合性能评分,得分越高,相关设计方案越 好。 由表 4 可知,L5 具有最优的斜向综合碰撞性能。 表 4 斜向加载下传统单胞方管、多胞方管和分层多胞 方管的综合性能排名 Tab. 4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ranking of square tube, multi⁃cellstructuresandlayeredonesunder oblique loadings 模型QiUi排名 M10. 085 974. 576 M20. 088 376. 665 M30. 083 372. 337 M40. 075 865. 859 M50. 074 965. 0810 M60. 074 464. 6411 L20. 080 169. 558 L30. 097 684. 784 L40. 109 795. 303 L50. 115 21001 L60. 114 899. 662 如表 5 所示,为相对于 M1, M2 和 L5 在斜向碰撞 性能方面的改善程度。 由表 5 可知,尽管 M2 的斜向综 合性能优于 M1,但是也不能保证在不同加载角度下 M2 都具有更好的碰撞性能。 相对于 M1,L5 的初始峰 值力均大幅度减小、压溃力效率和能量吸收能力均大 幅度增加。 综上所述,采用分层多胞方管结构可以有 效地改善结构的斜向综合性能。 表 5 相对于 M1, M2 和 L5 的斜向碰撞性能改善程度 Tab. 5 Improvement in oblique crushing performances for M2 and L5 when compared to M1 模型加载角度 相对 M1 的变化/ % 初始峰值力总吸能压溃力效率 M2 10-7. 239. 6018. 14 20-16. 297. 3528. 24 304. 94-19. 20-23. 00 L5 10-39. 001. 9167. 07 20-31. 3720. 3075. 29 30-12. 3623. 3740. 77 3. 2 结构参数对吸能特性的影响分析 如图 13 所示,对于分层多胞方管 L5,影响其吸能 特性的主要参数有壁厚(t1~ t5)和长度差值(R)。 上 述参数的取值范围壁厚(t1~ t5)为 1 ~ 2 mm,长度差 值(R) 为 0. 06L ~ 0. 22L(L 为多胞方管的长度 250 mm)。 如表 6 所示,根据各因素的水平数,利用正交试 验设计方法设计了 18 组模拟计算方案。 如图 14 所示,为各层方管的壁厚(t1~ t5)和长度 差值(R)对 L5 的吸能特性的影响。 由图14(a)可知,R 对初始峰值力的影响最大,增加 R,初始峰值力显著减 小。 t1~ t5对初始峰值力的影响程度不如 R,增加壁 厚,初始峰值力增大。由图 14(b)可知,在两种加载角 99第 21 期李志超等 斜向载荷下多胞方管结构的压溃特性研究 (a) (b) 图 13 影响分层多胞方管压溃特性的主要结构参数 Fig. 13 Main parameters affecting cru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L5 表 6 正交试验设计 Tab. 6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水平数 设计变量 Rt1t2t3t4t5 10. 0611111 20. 1422222 30. 22 (a) 10 (b) 30 图 14 结构参数对分层多胞方管 L5 的吸能特性的影响 Fig. 14 Effect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on the oblique energ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5 度下,增加 t1~ t5都可以提高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但 是影响程度不一样。 t1对能量吸收能力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 t2、t3、t4和 t5。 此外,R 对能量吸收能力的影响 也较大,但是在两种加载角度下,R 的影响不一样。 4 结 论 (1) 相对于多胞方管,在大角度斜向加载下(20 和 30),分层多胞方管仍然具有较大的能量吸收能力 和载荷承载能力。 即使发生了全局弯曲,在失效前分 层多胞方管仍然可以吸收大量的冲击能量。 且随着分 层多胞方管的胞数增加,发生全局弯曲前参与吸能的 材料和生成的波瓣数都增加。 (2) 利用复杂比例评价方法,确定分层多胞方管 L5 具有最优的斜向综合性能。 相对于传统方管 M1,在 斜向加载下,分层多胞方管 L5 具有更小的初始峰值 力、更大的能量吸收能力和压溃力效率。 (3) 通过结构参数分析可知,对于分层多胞方管 L5,影响其吸能特性的主要参数为各层方管的壁厚 (t1~ t5)和长度差值(R)。 t1和 R 对 L5 吸能特性的影 响最大,然后依次是 t2、t3、t4和 t5。 参 考 文 献 [ 1] 张秧聪, 许平, 彭勇,等. 高速列车前端多胞吸能结构的 耐撞性优化[J]. 振动与冲击, 2017, 36(12)31⁃36. ZHANG Yangcong,XUPing,PENGYong,etal. Crashworthiness optimization of high⁃speed train front multi⁃ cell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s[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17, 36(12)31⁃36. [ 2] TRAN T N, BAROUTAJI A. Crashworthiness optimal design of multi⁃cell triangular tubes under axial and oblique impact loading [ J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2018, 93 241⁃256. [ 3] CHEN S, YU H, FANG J. A novel multi⁃cell tubal structure with circular corners for crashworthiness [ J].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8, 122 329⁃343. [ 4] LI W, LUO Y, LI M, et al.A more weight⁃efficient hierarchicalhexagonalmulti⁃celltubularabsorber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18, 140 241⁃249. [ 5] FANG J, GAO Y, SUN G, et al. On design of multi⁃cell tubes under axial and oblique impact loads[J].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5, 95 115⁃126. [ 6] ZOU X, GAO G, DONG H, et al. Crashworthiness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optimisation of multi⁃cell square tubes under axial andobliqueloads [ J ].InternationalJournalof Crashworthiness, 2017, 22(2)129⁃147. [ 7] QIU N, GAO Y, FANG J, et al. Crashworthiness analysis and design of multi⁃cell hexagonal columns under multiple loading cases[J].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 Design, 2015, 10489⁃101. [ 8] AZIMI M B, ASGARI M, SALARIPOOR H. A new homo⁃ polygonalmulti⁃cellstructuresunderaxialandoblique impacts;consideringtheeffectofcellgrowthin crashworthin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ashworthiness, 2019(6) 1⁃18. [ 9] PIRMOHAMMAD S,NIKKHAHH.Crashworthiness investigation of bitubal columns reinforced with several inside ribs under axial and oblique impact loads[J]. Proc I Mech E, Part D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18, 232 (3) 367⁃383. [10] HANSSEN A G, LANGSETH M, HOPPERSTAD O S. Static and dynamic crushing of square aluminium extrusions with aluminium foam filler [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00, 24(4) 347⁃383. [11] YING L,DAIM,ZHANGS,etal.Multiobjective crashworthiness optimization of thin⁃walled structures with functionally graded strength under oblique impact loading[J].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7, 117 165⁃177. [12] ZHANG X, ZHANG H. Energy absorption of multi⁃cell stub columnsunderaxialcompression [ J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3, 68156⁃163. 001振 动 与 冲 击 2020 年第 39 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