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 C S1 3.1 0 0 D0 9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 MT /T3 8 22 0 1 1 代替MT3 8 21 9 9 5 矿用烟雾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 G e n e r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o fm i n e s m o k e s e n s o r 2 0 1 1 - 0 4 - 1 2发布2 0 1 1 - 0 9 - 0 1实施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 布 目 次 前言 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型号命名1 5 技术要求2 6 试验方法4 7 检验规则6 8 标志、 包装、 使用说明书、 运输和贮存7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闪光装置及光干扰试验方法 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主要技术参数测试方法 1 0 Ⅰ MT/T3 8 22 0 1 1 前 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是对MT3 8 2-1 9 9 5进行修订 本标准与MT3 8 2-1 9 9 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对原标准第1章的适用条件进行了修订, 规范了产品命名; 第2章增加对G B/T9 9 6 9、G B4 2 0 8、MT/T7 7 2和AQ1 0 4 3几个标准的引用; 第2章将引用文件G B1 9 1修改为G B/T1 9 1,C B1 0 1 1 1修改为G B /T1 0 1 1 1; 第2章删除对MT2 1 0和MT2 1 1两个标准的引用; 增加第3章术语和定义; 增加第4章型号命名; 增加5. 1.2“ 传感器及其关联的设备应经过国家授权的防爆检验机构联检, 与传感器配套的关联 设备应具有有效期内的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 的要求; 5. 4修改传感器输出信号制式 将有源开关信号高电平输出状态, 拉出电流为2 mA, 输出电压大 于0. 5 V修改为输出电压大于5 V; 并增加数字量输出制式; 5. 6.3将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修订为不大于2 0 s, 将传感器动作值由0 1. m g/m 3 修改为5o b s/m; 5. 7将最大传输距离由1 k m修订为2 k m; 6. 1.2试验主要用仪器设备增加烟雾探测器; 6. 6工作温度试验试验方法修改为“ 试验后立即测试其灵敏度和响应时间” 。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提出。 本标准由煤炭行业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修订单位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 安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 江苏三恒科技 集团有限公司、 淮南启迪电子有限公司、 淮南润成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陈福民、 张安然、 杨大明、 胡继红、 蒋玉华、 杨同学、 孙超、 石发强、 付建涛、 曹利 波等。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MT3 8 21 9 9 5。 Ⅱ MT/T3 8 22 0 1 1 矿用烟雾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矿用烟雾传感器 以下简称传感器 的术语和定义、 型号命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 验规则、 标志、 包装、 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用烟雾传感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后,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T1 9 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 B/T2 4 2 3 . 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 试验方法 试验A 低温 G B/T2 4 2 3 . 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 试验方法 试验B 高温 G B/T2 4 2 3 . 4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 试验方法 试验D b 交变湿热1 2h1 2h循 环 G B/T2 4 2 3 . 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 试验方法 试验E a和导则 冲击 G B/T2 4 2 3 . 1 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 试验方法 试验F c 振动 正弦 G B3 8 3 6 . 12 0 0 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 通用要求e q v I E C 6 0 0 7 9 01 9 9 8 G B3 8 3 6 . 42 0 0 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4部分 本质安全型“i” e q v I E C 6 0 0 7 9 1 1 1 9 9 9 G B4 2 0 8 外壳防护等级I P代码 G B/T9 9 6 9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 B/T1 0 1 1 1 随机数的产生及其在产品质量抽样检验中的应用程序 G B/T1 3 8 1 3 煤矿用金属材料摩擦火花安全性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 AQ1 0 4 3 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标识 MT/T1 5 4 . 1 0 煤矿用安全仪器仪表产品型号编制和管理办法 MT2 1 01 9 9 0 煤矿通信、 检测、 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基本试验方法 MT/T7 7 21 9 9 8 煤矿监控系统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 1 烟雾 s m o g 因过热或燃烧而产生的雾状气溶胶。 3 . 2 减光率 l i g h t - r e d u c i n gr a t e 减光率表示烟雾浓度的大小, 是指光线被烟雾阻挡而受影响的程度, 又称遮蔽率, 单位为o b s/m。 4 型号命名 根据MT/T1 5 4 . 1 0, 传感器型号命名方法规定如下 1 MT/T3 8 22 0 1 1 5 技术要求 5 . 1 一般要求 5 . 1 . 1 传感器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并按经规定程序和国家授权的检验部门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 制造。 5 . 1 . 2 传感器及其关联的设备应经过国家授权的防爆检验机构联检, 与传感器配套的关联设备应具有 有效期内的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 5 . 1 . 3 传感器应采用防爆型式为本质安全型。 5 . 2 传感器正常工作环境条件 a 环境工作温度 04 0℃; b 相对湿度 小于或等于9 8; c 大气压力 8 01 1 6k P a; d 风速 小于或等于8m/s。 5 . 3 传感器能承受的最恶劣的贮运条件 a 高温6 0℃; b 低温-4 0℃; c 振动 加速度5 0m/s 2; d 冲击 峰值加速度5 0 0m/s 2。 5 . 4 传感器输出信号制式 传感器输出信号制式应从下列规定中选取 a 有源开关量输出信号, 在高电平输出状态, 拉出电流为2mA时, 输出电压应不低于3V; 在低 电平输出状态, 灌入电流为2mA时, 输出电压应不高于0 . 5V; b 电流信号1mA/5mA; c 无源开关量输出状态, 在断开 截止 时, 两输出端之间的漏电阻应不小于1 0 0k Ω; 在闭合 导 通 , 且灌入电流为2mA时, 输出端电压应不高于0 . 5V; d 数字输出型 传输速率为12 0 0b p s、24 0 0b p s、48 0 0b p s、96 0 0b p s, 电平不小于3V。 5 . 5 外观和结构 5 . 5 . 1 传感器的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划痕, 外壳表面防腐漆应牢固, 金属部件不应有锈蚀和变形, 插接件 应牢固。 5 . 5 . 2 传感器的结构应保证调试、 维修和安装方便与可靠, 传感器应设有便于悬挂和支撑的结构。 5 . 5 . 3 传感器应设有便于调校的自检结构。 5 . 5 . 4 传感器的元器件应清洁、 无腐蚀现象; 印制电路板和接线装置应安装牢固; 印制电路板上的焊点 应美观、 无虚焊, 并应涂覆三遍绝缘漆。 5 . 6 主要技术参数 5 . 6 . 1 传感器宜在1 22 4V D C电压下能正常工作, 工作电流应满足设计要求。 5 . 6 . 2 灵敏度和响应时间 当烟雾浓度达到5o b s/m时, 传感器应动作, 且响应时间小于等于2 0s。 2 MT/T3 8 22 0 1 1 5 . 7 传输距离 使用电缆的单芯截面积为1 . 5mm 2 时, 传感器与关联设备或配接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应至少为 2k m, 关联设备或配接设备的输出信号值应符合5 . 6 . 2的规定。 5 . 8 工作稳定性 传感器经2d的工作稳定性试验, 其性能应符合5 . 6 . 2的规定。 5 . 9 电气安全 5 . 9 . 1 绝缘电阻 传感器的绝缘电阻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绝缘电阻参数 测试部位 常态 MΩ 交变湿热试验后 MΩ 本安端与外壳 ≥1 0≥1 . 5 5 . 9 . 2 工频耐压 传感器在常态和交变湿热试验后应通过5 0 0V、 5 0H z, 历时1m i n的工频耐压试验, 试验中应无火 花、 飞弧和击穿现象, 且漏电流应小于或等于5mA。 5 . 1 0 环境适应性 5 . 1 0 . 1 传感器在工作温度试验, 其性能应符合5 . 6 . 2的规定。 5 . 1 0 . 2 传感器经贮存温度试验后, 其外观、 性能应符合5 . 5 . 1、5 . 6 . 2的规定。 5 . 1 0 . 3 传感器经振动试验后, 其外观、 性能应符合5 . 5 . 1、5 . 6 . 2的规定。 5 . 1 0 . 4 传感器经冲击试验后, 其外观、 性能应符合5 . 5 . 1、5 . 6 . 2的规定。 5 . 1 0 . 5 传感器经运输试验后, 其外观、 性能应符合5 . 5 . 1、5 . 6 . 2的规定。 5 . 1 0 . 6 抗干扰试验 烟雾传感器, 经尘气流试验后, 不得发出误报警。光电感烟型烟雾传感器经环境光线试验后, 不得 发出误报警。 5 . 1 0 . 7 传感器经交变湿热试验后, 其外观、 性能和电气安全应符合5 . 5 . 1、5 . 6 . 2和5 . 9的规定。 5 . 1 1 防爆要求 5 . 1 1 . 1 传感器宜采用矿用本质安全型的防爆结构, 且满足G B3 8 3 6 . 12 0 0 0、G B3 8 3 6 . 42 0 0 0的 规定。 5 . 1 1 . 2 传感器中任何与本质安全性能有关的元件, 应符合G B3 8 3 6 . 42 0 0 0中第7章的规定, 在正常 工作和故障状态下, 不得在超过元件在设计中规定最大电流、 电压和功率额定值的三分之二的情况下 工作。 5 . 1 1 . 3 传感器外壳防护性能应符合G B4 2 0 8中防护等级I P 5 4的规定。 5 . 1 1 . 4 传感器外壳材质采用轻合金时, 应符合G B3 8 3 6 . 12 0 0 0第8章的要求。 5 . 1 1 . 5 传 感 器 采 用 塑 料 外 壳 时, 外 壳 表 面 绝 缘 电 阻 应 不 超 过1 G Ω, 外 壳 阻 燃 性 能 应 符 合 G B3 8 3 6 . 12 0 0 0中第7 . 4条的规定。 5 . 1 1 . 6 传 感器与关联 设备通过不 小于2k m电缆 单芯 截面积为1 . 5 mm 2 连 接 后, 应 能 通 过 G B3 8 3 6 . 42 0 0 0中1 0 . 11 0 . 4规定的火花点燃试验。 5 . 1 1 . 7 传感器在正常和故障状态下其最高表面温度应小于或等于1 5 0℃。 5 . 1 1 . 8 印刷电路板的制作及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应符合G B3 8 3 6 . 42 0 0 0中第6章的规定。 5 . 1 1 . 9 传感器的本安参数应在产品标准中进行明确规定, 主要包括 a 最高输入电压UI; 3 MT/T3 8 22 0 1 1 b 最大输入电流II; c 最大内部电感LI; d 最大内部电容CI。 6 试验方法 6 . 1 试验条件 6 . 1 . 1 环境条件 除有特殊规定外, 一般试验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 a 环境温度 1 53 5℃; b 相对湿度 4 57 5; c 大气压力 8 61 1 0k P a。 6 . 1 . 2 试验用主要仪器设备 试验用主要仪器设备及要求如下 a 直流稳压电源 输出电压范围93 0V, 输出电流不小于3 0 0mA; b 示波器 量程1 0 0MH z; c 数字万用表 四位半, 准确度等级小于或等于1; d 探测器 准确度等级0 . 0 2o b s/m; e 秒表 分辨率大于0 . 1s; f 游标卡尺 精度0 . 0 2mm; g 粉尘风洞 试验断面面积应大于传感器端面面积的1 0倍; 风速范围为08m/s; 风速稳定性 小于或等于0 . 5、 均匀性应小于或等于1 . 5; 粉尘范围为05 0 0 m g /m 3; 粉尘稳定性小于 或等于1 . 0、 均匀性应小于或等于5; h 闪光装置 要求见附录A。 6 . 1 . 3 传感器经2 0m i n预热后方能试验。 6 . 2 外观及结构检查 用目测和手感的方法对5 . 5的要求逐条进行检查。 6 . 3 主要技术参数测试 具体试验方法见附录B。 6 . 4 传输距离测试 将2k m仿真电路串接在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线上, 如图1所示。按6 . 3的方法测试传感器性能。 图1 6 . 5 工作稳定性试验 将调整好的传感器连续通电2d, 每2 4h按6 . 3的方法测试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时间。 4 MT/T3 8 22 0 1 1 6 . 6 环境适应性试验 6 . 6 . 1 工作低温试验 a 按G B/T2 4 2 3 . 1中试验A b规定的方法进行; b 严酷等级 -1 03℃; c 持续时间2h; d 试验中传感器通电, 试验后立即测试其灵敏度和响应时间。 6 . 6 . 2 工作高温试验 a 按G B/T2 4 2 3 . 2中试验B b规定的方法进行; b 严酷等级 4 02℃; c 持续时间2h; d 试验中传感器通电, 试验后立即测试其灵敏度和响应时间。 6 . 6 . 3 贮存低温试验 a 按G B/T2 4 2 3 . 1中试验A b规定的方法进行; b 严酷等级 -4 03℃; c 持续时间1 6h; d 试验中传感器不通电, 不包装, 不进行中间测试。试验后在6 . 1 . 1规定的条件下恢复2h, 再检 查其外观, 并测试其灵敏度和响应时间。 6 . 6 . 4 贮存高温试验 a 按G B/T2 4 2 3 . 2中试验B b规定的方法进行; b 严酷等级 6 02℃; c 持续时间1 6h; d 试验中传感器不通电, 不包装, 不进行中间测试。试验后在6 . 1 . 1规定的条件下恢复2h, 再检 查其外观, 并测试其灵敏度和响应时间。 6 . 6 . 5 振动试验 a 按G B/T2 4 2 3 . 1 0中试验F c规定的方法进行; b 严酷等级 扫频范围1 01 5 0H z, 加速度幅值5 0m/s 2, 每轴线上的扫描循环5次; c 试验中传感器不通电, 不包装, 不进行中间测试。试验后检查外观, 并测试其灵敏度和响应 时间。 6 . 6 . 6 冲击试验 a 按G B/T2 4 2 3 . 5中试验E a规定的方法进行; b 严酷程度 峰值加速度5 0 0m/s 2, 脉冲持续时间1 1m s, 每个方向3次 共1 8次 ; c 试验中传感器不通电, 不包装, 不进行中间测试。试验后检查外观, 并测试其灵敏度和响应 时间。 6 . 6 . 7 运输试验 a 按MT2 1 0中4 . 5 . 2的方法进行; b 严酷程度 频率4H z, 加速度3 0m/s 2, 试验时间2h; c 试验中传感器不通电, 不包装, 不进行中间测试。试验后检查外观, 并测试其灵敏度和响应 时间。 6 . 6 . 8 抗干扰试验 在粉尘试验风洞中置入通电的传感器, 逐步增大风速至8m/s, 并使粉尘浓度达到约1 0 0m g/m 3, 在 此状态下持续1 0m i n, 观察传感器是否报警。 光电感烟工作原理的传感器还应将传感器安装在闪光装置内, 先使闪光装置的每只灯依次按“ 通电 1 0s 断电1 0s ” 的固定程序, 连续通断1 0次。再使相对安装的每对灯依次重复同样过程。然后, 使 5 MT/T3 8 22 0 1 1 4只灯同时通电, 至少持续时间1m i n。试验期间, 观察并记录试样的工作状态。 6 . 6 . 9 交变湿热试验 a 按G B/T2 4 2 3 . 4中试验D b规定的方法进行; b 严酷等级 温度4 02℃, 相对湿度9 33, 周期1 2d; c 试验中传感器不通电, 不包装, 不进行中间测试。试验后, 在6 . 1 . 1规定的条件下恢复2h, 再 进行电气安全试验, 检查外观, 并测试其灵敏度和响应时间。 6 . 6 . 1 0 绝缘电阻测试 按MT2 1 01 9 9 0中第7章的规定的方法进行。 6 . 6 . 1 1 工频耐压 按G B3 8 3 6 . 42 0 0 0中1 0 . 6规定的方法进行。 6 . 7 防爆试验 6 . 7 . 1 传感器的防爆性能试验方法按G B3 8 3 6 . 12 0 0 0和G B3 8 3 6 . 42 0 0 0规定的方法, 由国家授权 防爆检验机构进行。 6 . 7 . 2 与本质安全性能有关的元件按G B3 8 3 6 . 42 0 0 0中第7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6 . 7 . 3 外壳防护性能试验按G B4 2 0 8中I P 5 4的规定方法进行。 6 . 7 . 4 轻金属材料的摩擦火花试验按G B/T1 3 8 1 3规定进行。 6 . 7 . 5 塑料外壳表面绝缘电阻试验按G B3 8 3 6 . 12 0 0 0中2 3 . 4 . 7 . 8规定的方法进行。 6 . 7 . 6 塑料外壳的阻燃试验按G B3 8 3 6 . 12 0 0 0中附录E规定的方法进行。 6 . 7 . 7 传感器火花点燃试验按G B3 8 3 6 . 42 0 0 0中1 0 . 11 0 . 4规定的方法进行, 传感器与关联设备 通过不低于2k m的模拟电缆 或单芯截面积为1 . 5mm 2 的电缆; 但应在该传感器关联设备明细中, 注 明该种电缆的生产厂家及型号 参数连接。模拟电缆应符合MT/T7 7 21 9 9 8附录A仿真的要求, 电缆 模拟参数按R1 2 . 8Ω/k m单芯、L0 . 8mH/k m单芯、C0 . 0 6μF/k m计算。 6 . 7 . 8 最高表面温度按G B3 8 3 6 . 42 0 0 0中1 0 . 5规定方法进行。 6 . 7 . 9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用游标卡尺进行。 6 . 7 . 1 0 本安参数测试按G B3 8 3 6 . 42 0 0 0规定的方法进行。 7 检验规则 7 . 1 检验分类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检验项目见表2。 7 . 2 出厂检验 应由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逐台进行, 检验合格并发给合格证后方可出厂。 7 . 3 型式检验 7 . 3 . 1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试制定型鉴定时; b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 材料、 工艺有较大改变, 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正常生产传感器三年一次; d 停产两年以上再次恢复生产时;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f 国家有关机构提出要求时。 7 . 3 . 2 型式检验应由国家授权的检验机构负责进行。 7 . 3 . 3 抽样 从出厂检验合格的传感器中按G B/T1 0 1 1 1规定的方法进行。抽样基数不少于1 0台, 抽样数量不 少于3台。 6 MT/T3 8 22 0 1 1 7 . 3 . 4 判定规则 受检传感器为三台。在检验中, 若有一台不满足5 . 5、5 . 6、5 . 7、5 . 8、5 . 9、5 . 1 1 . 6、5 . 1 1 . 7中的任一 项, 或有两台其他项目不合格, 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若不包括5 . 5、5 . 6、5 . 7、5 . 8、5 . 9、5 . 1 1 . 6、5 . 1 1 . 7 的项目, 其他项目中有一台不合格, 则对该项目加倍复检, 如仍有不合格, 则判该传感器为不合格。 表2 检验项目 序号检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出厂检验型式检验 1 外观及结构 5 . 56 . 2○a○ 2 主要技术参数 5 . 66 . 3○○ 3 传输距离 5 . 76 . 4○○ 4 工作稳定性 5 . 86 . 5○○ 5 工作低温 5 . 1 0 . 16 . 6 . 1 b ○ 6 工作高温 5 . 1 0 . 16 . 6 . 2 ○ 7 贮存低温 5 . 1 0 . 26 . 6 . 3 ○ 8 贮存高温 5 . 1 0 . 26 . 6 . 4 ○ 9 振动 5 . 1 0 . 36 . 6 . 5 ○ 1 0 冲击 5 . 1 0 . 46 . 6 . 6 ○ 1 1 运输 5 . 1 0 . 56 . 6 . 7 ○ 1 2 抗干扰 5 . 1 0 . 66 . 6 . 8 ○ 1 3 交变湿热 5 . 1 0 . 76 . 6 . 9 ○ 1 4 绝缘电阻 5 . 9 . 16 . 6 . 1 0※c○ 1 5 工频耐压 5 . 9 . 26 . 6 . 1 1△d○ 1 6 元件本安性能检查 5 . 1 1 . 26 . 7 . 2 ○ 1 7 外壳防护性能测试 5 . 1 1 . 36 . 7 . 3 ○ 1 8 轻金属外壳摩擦火花试验 5 . 1 1 . 46 . 7 . 4 ○ 1 9 表面绝缘电阻 5 . 1 1 . 56 . 7 . 5 ○ 2 0 外壳阻燃性能 5 . 1 1 . 56 . 7 . 6 ○ 2 1 火花点燃 5 . 1 1 . 66 . 7 . 7 ○ 2 2 最高表面温度 5 . 1 1 . 76 . 7 . 8 ○ 2 3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5 . 1 1 . 86 . 7 . 9 ○ 2 4 本安参数 5 . 1 1 . 96 . 7 . 1 0 ○ 注 a为检验项目;b为不检验项目;c为常态检验项目;d为常态抽检项目。 8 标志、 包装、 使用说明书、 运输和贮存 8 . 1 标志 8 . 1 . 1 产品外壳明显处应有永久性 “E x” 和“MA” 标志, 且矿用安全标志标识的使用应符合AQ1 0 4 3 的规定。 8 . 1 . 2 产品外壳明显处应设置铭牌, 铭牌应包括如下内容 a 产品型号名称; b 防爆标志; c 防爆合格证号; d 安全标志编号; 7 MT/T3 8 22 0 1 1 e 主要技术参数; f 外壳防护等级; g 出厂编号; h 出厂年、 月、 日; i 制造厂名; j 质量。 8 . 2 包装 8 . 2 . 1 包装应采用复合防护保证类型, 具有防雨、 防潮、 防尘、 防振能力。 8 . 2 . 2 包装标志应符合G B/T1 9 1的规定。 8 . 2 . 3 包装箱内应有下列附件 a 装箱单; b 产品合格证; c 产品使用说明书 按G B/T9 9 6 9的规定编写 ; d 配件 含专用工具 。 8 . 3 运输 包装好的产品应能适应各种运输方式。 8 . 4 贮存 产品应贮存在通风良好, 无腐蚀性气体的库房中。 8 MT/T3 8 22 0 1 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闪光装置及光干扰试验方法 A . 1 装置要求 试验设备是一种形如正六面体的专用闪光装置 见图A . 1 。4个闭合面的内侧衬有光洁的铝箔,4 只环形荧光灯分别固定在4个闭合面内侧, 每只荧光灯功率为3 0W, 色温为32 0 0K42 0 0K, 直径约 为3 8 0mm, 荧光灯管的安装位置不得影响灵敏度的测量。传感器装在正六面体顶面的中心部位, 使光 线能从上下及两侧照射到传感器上。荧光灯的电气线路不得对传感器产生干扰。为使输出光线稳定, 灯管应老化1 0 0h, 使用20 0 0h后灯管应报废。 图A . 1 闪光装置 A . 2 试验步骤 按照规定时间预热后, 将连接好传感器放入闪光装置中, 使之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先使闪光装置的每只 灯依次按照“ 通电 1 0s 断电1 0s ” 的固定程序, 连续通断1 0次; 再使相对安装的每对灯依次重复同样 的过程; 最后使4只灯同时通电, 至少持续时间1m i n。试验期间, 观察并记录传感器的工作状态。 9 MT/T3 8 22 0 1 1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主要技术参数测试方法 B . 1 烟雾传感器检测装置 原理见图B . 1。 1 烟箱; 2 发烟试验台; 3 搅拌风扇; 4 探测器采样口; 5 传感器电源接线口; 6 传感器位置; 7 烟箱上箱; 8 模拟烟雾输入口。 图B . 1 烟雾传感器检测装置 烟箱尺寸为 10 0 0mm6 0 0mm5 0 0mm; 上箱尺寸为4 0 0mm3 0 0mm2 0 0mm。 B . 2 发烟源 棉绳阴燃。 B . 3 燃料 洁净、 干燥的棉绳, 质量约为5g。 B . 4 布置 将1 0根长为1 0 0mm、 直径为3mm的洁净、 干燥全棉绳。固定在直径为3 0mm的金属圆环上, 然 后悬挂在支架上 见发烟试验台图B . 2 。 01 MT/T3 8 22 0 1 1 图B . 2 发烟试验台 B . 5 点火 在棉绳下端点火, 点燃后立即熄灭火焰, 保持连续冒烟。试验必须在所有棉绳被点燃后才能开始。 注 a 试验用烟雾也可采用其他可产生烟雾浓度达到5o b s/m材料产生。 b 试验装置最好装有排气扇, 以便每次试验后迅速将烟箱内的烟雾排出。 B . 6 试验步骤 将传感器接上稳压电源, 将稳压电源的输出分别调传感器工作电压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检查传感器 是否能正常工作; 在未放烟雾传感器的检测装置中制造浓度为 51o b s/m的烟雾, 待烟雾均匀后放 入传感器, 并计时, 观察传感器是否动作, 记录传感器在上限值和下限值状态下从放入到动作的时间, 取 两者中较大值为传感器的响应时间。 11 MT/T3 8 22 0 1 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