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T 111—2011 矿用防爆型低压交流真空电磁起动器.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MT-T 111—2011 矿用防爆型低压交流真空电磁起动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MT-T 111—2011 矿用防爆型低压交流真空电磁起动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MT-T 111—2011 矿用防爆型低压交流真空电磁起动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MT-T 111—2011 矿用防爆型低压交流真空电磁起动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MT-T 111—2011 矿用防爆型低压交流真空电磁起动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次 前言 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分类与命名2 5 特性2 6 正常工作条件4 7 结构和性能要求5 8 试验方法1 3 9 检验规则1 5 1 0 标志、 包装、 运输、 贮存1 7 Ⅰ MT/T1 0 91 9 9 6 前 言 本标准的第7 . 1 . 1 b 、d 、e 、f 、i 、k 、l 条, 第7 . 1 . 5条, 第7 . 1 . 7条, 第7 . 1 . 8条, 第7 . 1 . 1 0条, 第 7 . 2 . 1条, 第7 . 2 . 2条, 第7 . 2 . 3 . 1条, 第7 . 2 . 1 2条, 第7 . 2 . 1 5条, 第7 . 2 . 1 6条, 第7 . 2 . 1 9条为强制性 的, 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 B/T 1 . 12 0 0 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MT 1 1 11 9 9 8 矿用防爆型低压交流真空电磁起动器 与MT 1 1 11 9 9 8相比, 主要变 化如下 删除了第3章符号与代号章节 见1 9 9 8年版的3 . 2和3 . 3 ; 修改了断续周期工作制的操作条件 见表1, 1 9 9 8年版的表2 ; 删除了机械环境 见1 9 9 8年版的表3 ; 删除了按外壳防护等级分 见1 9 9 8年版的4 . 1 . 4 ; 修改了易近部件极限温升 见表6, 1 9 9 8年版的表8 ; 删除了断续周期工作制绕组的操作条件 见1 9 9 8年版的表9 ; 修改了隔离开关或隔离换相开关的分断能力 见表1 2, 1 9 9 8年版的表1 5 ; 删除了过载继电器整定值校正内容 见1 9 9 8年版的表2 1中序号2 6 ; 删除了运输储存试验内容 见1 9 9 8年版的表2 1中序号3 5 ; 修改了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项目 见表1 8, 1 9 9 8年版的表2 1 。 增加了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项目中的技术要求内容 见表1 8, 1 9 9 8年版的表2 1 。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煤炭行业煤矿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上海矿用电器厂、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 徐州煤矿机械厂、 电光防爆电气有 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乔光荣、 富康荣、 刘汉霆、 王彩燕、 高小桦、 闫昌东、 石向才。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MT 1 1 11 9 8 6、MT 1 1 11 9 9 8。 Ⅱ MT/T1 0 91 9 9 6 矿用防爆型低压交流真空电磁起动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矿用防爆型低压交流真空电磁起动器 以下简称起动器 的术语和定义、 分类与命名、 特性、 结构和性能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志、 包装、 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额定频率5 0 H z、 电压至1 1 4 0 V1 2 0 0 V 及以下的电路中对三相鼠笼型异 步电动机直接或远距离起动和停止、 反转和变速控制, 同时对电动机及有关电路进行保护的起动器。 本标准有关过载保护的条款不适用于装入电动机内部的埋入式过热保护装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 B/T 1 5 62 0 0 7 标准电压 G B/T 1 9 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 B/T 7 6 2 标准电流等级 G B/T 2 4 2 3 . 42 0 0 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 试验方法 试验D b 交变湿热 循环 G B/T 2 9 0 0 . 1 82 0 0 8 电工术语 低压电器 G B/T 2 9 0 0 . 3 52 0 0 8 电工术语 爆炸性环境用设备 G B 3 8 3 6 . 12 0 0 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 通用要求 G B 3 8 3 6 . 22 0 0 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2部分 隔爆型“d” G B 3 8 3 6 . 32 0 0 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3部分 增安型“e” G B 3 8 3 6 . 42 0 0 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4部分 本质安全型“i” G B/T 4 0 2 6 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方法和安全规则 设备端子和特定导体终端标识及字母数 字系统的应用通则 G B/T 5 5 9 02 0 0 8 矿用防爆低压电磁起动器 G B/T 1 0 1 1 12 0 0 8 随机数的产生及其在产品质量抽样检验中的应用程序 G B 1 4 0 4 8 . 12 0 0 6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1部分 总则 G B 1 4 0 4 8 . 42 0 0 3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机电式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 G B 1 4 0 4 8 . 52 0 0 8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5 - 1部分 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 机电式 控制电路电器 MT/T 1 5 4 . 2 煤矿用电器设备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 MT 1 7 51 9 8 8 矿用隔爆型电磁起动器用电子保护器 MT/T 4 1 2 隔爆型电气设备低压接线端子 3 术语和定义 G B/T 2 9 0 0 . 1 82 0 0 8、G B/T 2 9 0 0 . 3 52 0 0 8和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 适用于本文件。 3 . 1 交流真空电磁起动器 a l t e r n a t i n g v a c u u m 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 s t a r t e r 由交流真空电磁接触器与过载保护元件等组合成的起动器。 1 MT/T1 0 91 9 9 6 4 分类与命名 4 . 1 分类 4 . 1 . 1 起动器按其用途分为 a 真空起动器 亦称不可逆真空起动器 ; b 可逆真空起动器; c 多回路真空起动器; d 双速真空起动器; e 其他真空起动器。 4 . 1 . 2 起动器按其控制方式分为 a 就地控制; b 远距离控制; c 程序控制; d 自动控制。 4 . 1 . 3 起动器按其防爆型式分为 a 隔爆型真空起动器; b 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真空起动器; c 隔爆兼增安型真空起动器。 4 . 2 命名 起动器命名可用下列项目来说明, 其型号应符合MT/T 1 5 4 . 2的规定 a 起动器的类别; b 主电路的额定值; c 操作方式 例如电磁操作 ; d 其他 如使用类别、 极数等 。 以上项目中, a 与b 应考虑, 其余由各自产品确定。 5 特性 5 . 1 额定电压 5 . 1 . 1 额定工作电压Ue 按G B/T 1 5 62 0 0 7的规定, 为3 8 0、6 6 0、1 1 4 0 V。 5 . 1 . 2 额定绝缘电压Ui 起动器的额定绝缘电压与介电性能试验和爬电距离有关, 在任何情况下, 最大额定工作电压值都不 应超过额定绝缘电压值。对于尚未明确规定额定绝缘电压的起动器, 可将额定工作电压的最大值作为 额定绝缘电压值。 5 . 1 . 3 额定冲击耐受电压U i m p 应符合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4 . 3 . 1 . 3的规定。 5 . 2 电流 5 . 2 . 1 额定工作电流Ie 或额定工作功率Pe 起动器的额定工作电流由制造厂规定, 并与额定工作电压、 频率、 工作制、 使用类别、 约定封闭发热 电流、 过载继电器的额定电流及外壳防护型式有关。在规定的额定工作电压下, 额定工作电流可用起动 器所能控制的电动机的最大额定输出功率来代替或补充, 制造厂应提供电动机功率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额定工作电流值应符合G B/T 7 6 2的规定 除非产品标准另有规定 。 2 MT/T1 0 91 9 9 6 5 . 2 . 2 约定发热电流It h 应符合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4 . 3 . 2 . 1的规定。 5 . 2 . 3 约定封闭发热电流It h e 应符合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4 . 3 . 2 . 2的规定。 5 . 3 额定频率 起动器的额定频率采用电源频率5 0 H z。 5 . 4 额定工作制 应符合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4 . 3 . 4的以下规定 a 8 h工作制 连续工作制 见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4 . 3 . 4 . 1的规定 ; b 不间断工作制 见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4 . 3 . 4 . 2的规定 ; c 断续周期工作制 见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4 . 3 . 4 . 3的规定 。 断续周期工作制由流过电流值、 每小时的操作循环次数 见表1 和负载因数 通电持续率 来确定。 负载因数 通电持续率 标准值为4 0。 表 1 断续周期工作制的操作条件 使用类别 断续工作制 工作级别 每小时操作循环数 次/h 每一次闭合、 断开 操作循环时间 s 短时操作频率 次/h A C - 4 1 2 3 0 1 2 0 1 2 3 0 1 2 0 3 0 0 1 2 0 3 0 1 8 0 A C - 3 3 0 03 0 01 2 6 0 06 0 06 用于断续周期工作制的起动器, 过载继电器和电动机之间的热时间常数的不同有可能使热继电器 不适用于作过载保护。此时起动器的过载保护问题, 由制造厂与用户协商。 5 . 5 额定接通与分断能力 对不同使用类别 见表7 的要求按7 . 2 . 3 . 1的规定。 5 . 6 耐受过载电流的能力 用于通断电动机的起动器能耐受正常起动和加速电动机正常转速和运行过载引起的过载电流造成 的热效应, 具体要求按7 . 2 . 5的规定。 5 . 7 额定限制短路电流 应符合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4 . 3 . 6 . 4的规定。 5 . 8 使用类别 应符合G B 1 4 0 4 8 . 12 0 0 6附录A中的A C - 3、A C - 4的规定。 5 . 9 隔离开关的性能 起动器中隔离开关或隔离换相开关性能要求按7 . 2 . 8的规定。 5 . 1 0 控制电路 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4 . 5 . 1适用。其中先导电路电压应不高于3 6 V, 宜采用本质安全电路。 5 . 1 1 辅助电路 应符合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4 . 6的规定。 5 . 1 2 保护装置的种类和特性 5 . 1 2 . 1 保护装置种类 5 . 1 2 . 1 . 1 起动器应具备以下保护装置 3 MT/T1 0 91 9 9 6 a 过载保护; b 断相保护; c 短路保护; d 欠压保护; e 主电路漏电闭锁保护; f 通断操作过电压保护。 5 . 1 2 . 1 . 2 起动器根据需要可装设以下装置的一种或数种 a 控制电路绝缘监视保护; b 温度保护; c 显示; d 其他保护。 5 . 1 2 . 2 保护装置的特性 5 . 1 2 . 2 . 1 过载保护 过载保护应符合7 . 2 . 9的规定。 5 . 1 2 . 2 . 2 短路保护 5 . 1 2 . 2 . 2 . 1 起动器内主回路应装有熔断器组成的短路保护装置 a 熔断器的额定电压; b 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和熔体的额定电流及熔断特性; c 额定短路分断能力 该值被认为是保护起动器的额定限定短路电流值 。 5 . 1 2 . 2 . 2 . 2 起动器内装有继电器作过流保护时 a 过电流继电器的整定电流 或整定电流范围 ; b 时间-电流特性; c 起动器的极限分断能力。 5 . 1 2 . 2 . 2 . 3 与短路保护电器S C P D 的协调配合 a 短路保护电器S C P D 的型式, 按7 . 2 . 1 1与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4 . 8的规定; b 额定值和特性值, 按7 . 2 . 1 1与G B 1 4 0 4 8 . 42 0 0 3中5 . 8的规定。 5 . 1 2 . 2 . 3 主电路漏电闭锁 主电路漏电闭锁应符合7 . 2 . 1 2的规定。 5 . 1 2 . 2 . 4 断相保护 断相保护应符合7 . 2 . 1 0的规定。 5 . 1 2 . 2 . 5 通断操作过电压保护 通断操作过电压按7 . 2 . 1 3和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4 . 9的规定。 5 . 1 2 . 2 . 6 欠压保护 欠压保护按G B 1 4 0 4 8 . 12 0 0 6的规定。 5 . 1 2 . 2 . 7 其他保护 其他保护的特性由产品标准规定。 6 正常工作条件 起动器应能在以下条件下运行 a 周围环境温度一般为-5 ℃4 0 ℃, 若环境温度范围不同时, 应在铭牌上标明, 以最高环境 温度为基准来计算温升; b 海拔高度不超过2 0 0 0 m; c 周围空气相对湿度不大于9 52 5 ℃时 ; 4 MT/T1 0 91 9 9 6 d 在有瓦斯、 煤尘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中; e 在无破坏绝缘的气体或蒸汽的环境中; f 与水平面的安装倾斜角一般不超过1 5 , 但机载产品应不小于主机的最大工作倾斜角; g 能防止滴水的地方; h 污染等级为3级; i 安装类别为Ⅲ类。 7 结构和性能要求 7 . 1 结构要求 7 . 1 . 1 起动器的隔爆外壳 起动器的隔爆外壳应符合下述规定 a 外壳应由隔爆型主腔和接线盒组成。外壳应具有托架, 同时也能适应于固定安装。 b 外壳的隔爆接合面配合间隙、 宽度、 粗糙度应符合G B 3 8 3 6 . 22 0 0 0的规定。 c 接线盒应便于接线, 并留有适合于导线弯曲半径的空间。应考虑到正确连接导线后, 其电气间 隙、 爬电距离应符合相应防爆型式专用标准的规定。应有足够数量的、 符合G B 3 8 3 6 . 12 0 0 0 和G B 3 8 3 6 . 22 0 0 0规定的引入装置。 d 隔爆外壳应能承受G B 3 8 3 6 . 22 0 0 0规定的外壳静压试验, 试验达到规定的压力后应维持 1 0 2 0 s, 试验后隔爆外壳不得产生永久性变形。 e 起动器的隔离开关或隔离换相开关与隔爆外壳之间应装设可靠的机械联锁, 保证三极同步并 只有当隔离开关或隔离换相开关处于断开位置时, 主腔才能打开; 当主腔打开后, 以正常的操 作方法不能使隔离开关或隔离换相开关闭合。 f 隔离开关或隔离换相开关与真空接触器之间应有可靠的电气联锁, 保证只有真空接触器控制 电路断开时, 隔离开关或隔离换相开关才能转换位置。 g 隔离开关或隔离换相开关的手柄操作机构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手柄在闭合和断开位置应有清 晰的指示和可靠的定位。 h 对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按钮操作的起动器, 应确定停止按钮为红色。 i 起动器的内外保护接地端子应符合G B 3 8 3 6 . 12 0 0 0中第1 5章的规定。 j 起动器上的接线端子应符合G B 1 4 0 4 8 . 12 0 0 6或MT/T 4 1 2的规定。接线端子识别与字母 数字标志应符合G B/T 4 0 2 6的规定。 k 起动器中本质安全电路的结构应符合G B 3 8 3 6 . 42 0 0 0的规定。 l 起动器的输出端断电后, 如外壳内仍有带电部件, 应加设防护性绝缘盖板, 并注明“ 带电” 或“ 有 电” 字样的警告标志。 7 . 1 . 2 可逆起动器 可逆真空起动器除应具有7 . 1 . 1规定的隔离换相开关的电气联锁和机械联锁外, 还应符合下列规 定 a 电气联锁应保证两台接触器中一台闭合后, 另一台的线圈电路被断开; b 机械联锁应保证两台接触器的主触头不能同时被接通的可能性。 7 . 1 . 3 防蚀 起动器上所有黑色金属零部件 电磁铁的工作表面除外 均应有可靠的防蚀措施。主腔与接线盒内 壁应涂耐弧漆。 7 . 1 . 4 防松 起动器上所有螺栓与螺母均应有防止自行松脱的措施。 5 MT/T1 0 91 9 9 6 7 . 1 . 5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7 . 1 . 5 . 1 电气间隙 7 . 1 . 5 . 1 . 1 起动器按污染等级3级、 安装类别Ⅲ和额定冲击耐受电压来确定主腔内最小电气间隙, 见 表2的规定。如电气间隙小于表2数值时, 则应进行冲击耐受电压试验。若电气间隙等于或大于表2数 值时, 可不进行冲击耐受电压试验。可用测量间隙的方法来加以验证。 表 2 主腔内电气间隙 由电源系统额定电压确定的 相对相电压 交流有效值 V 额定冲击耐受电压推荐值Ui m p k V 最小电气间隙 mm 5 00 . 50 . 8 1 0 00 . 80 . 8 1 5 01 . 51 . 5 3 0 02 . 53 . 0 6 0 04 . 05 . 5 1 0 0 06 . 08 . 0 1 2 0 08 . 01 4 . 0 7 . 1 . 5 . 1 . 2 起动器接线盒内电气间隙应符合G B 3 8 3 6 . 32 0 0 0中4 . 3的规定。 7 . 1 . 5 . 1 . 3 起动器内辅助电路和控制电路的电气间隙 a 与主电路额定工作电压相同或接至主电路的辅助电路和控制电路的电气间隙应符合表2的规 定; b 不与主电路额定工作电压相同, 也不接至主电路的辅助电路和控制电路可有不同电气间隙, 其 电气间隙应按其额定工作电压符合表2的规定。 7 . 1 . 5 . 1 . 4 隔离开关或隔离换相开关的触头在断开位置时, 同一极的断开触头之间的电气间隙, 及冲 击耐受电压应符合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7 . 2 . 3 . 1的规定。 7 . 1 . 5 . 2 爬电距离 7 . 1 . 5 . 2 . 1 起动器主腔内爬电距离按污染等级3级、 额定绝缘电压或工作电压及材料组别所确定的爬 电距离应大于或等于表3的规定值。 表 3 主腔内爬电距离 额定绝缘电压或工作电压Ui 交流有效值 V 爬电距离 mm ⅠⅡⅢa Ui≤4 01 . 41 . 61 . 8 4 06 3 A 2 hIe6 3 A 冷态 2 0 21 . 1 502 0 m i n 热态 2 0 7 . 2 . 1 1 短路保护性能 起动器的短路保护应主要采用两相或三相熔断器来实现。其额定短路分断能力应不低于起动器安 装点的预期短路电流。起动器按其额定工作电流确定的预期试验电流见表1 5。 11 MT/T1 0 91 9 9 6 表 1 5 相应于额定工作电流的预期试验电流“r” 额定工作电流A C - 3 Ie A 预期电流“ r” a k A Ie≤1 60 . 6 1 6Ie≤6 31 . 5 6 3Ie≤1 2 52 . 5 1 2 5Ie≤2 0 03 . 0 2 0 0Ie≤4 0 04 . 5 4 0 0Ie≤6 3 06 . 0 6 3 0Ie用户与制造厂协商 注 预期短路电流“ r” 是最小预期试验电流, 若制造厂同意或用户要求也可提高预期电流或按G B 1 4 0 4 8 . 42 0 0 3 中表1 2的规定进行。 a 试验点的预期短路电流应根据有关型式最大预期短路电流, 且仅当试验电流q大于“r” 电流时, 才进行试验电流 试验。 起动器采用过电流继电器做过电流保护时, 应具有极限分断能力, 极限分断能力值按表1 6的规定。 表 1 6 极限分断电流 额定工作电流Ie A 极限分断电流 k A Ur/Uec o s φ 通电时间 s 间隔时间 s 试验次数 Ie≤1 6 1 6Ie≤6 3 6 3Ie≤8 0 8 0Ie≤1 2 5 1 2 5Ie≤2 0 0 2 0 0Ie≤4 0 0 4 0 0Ie≤6 3 0 0 . 6 1 . 5 2 . 0 2 . 5 3 . 0 4 . 5 6 . 0 1 . 00 . 6 50 . 0 50 . 0 50 . 21 8 03 起动器的极限分断能力与适当的短路保护电器S C P D 应协调配合, 使之在保护特性上合理, 一般 应作后备保护。制造厂应推荐一种适用的短路保护电器 S C P D , 并提供有关特性。本标准采用G B 1 4 0 4 8 . 42 0 0 3中8 . 2 . 5中“2” 型协调配合。 用电子保护器作短路保护时, 其特性参数按MT 1 7 51 9 8 8中5 . 2 . 2的规定。 7 . 2 . 1 2 主电路漏电闭锁保护性能 起动器的主电路对地绝缘电阻降低到表1 7动作值时, 应实现主电路漏电闭锁。当对地绝缘电阻上 升到动作值1 . 5倍时, 应解除主电路漏电闭锁。 表 1 7 主电路漏电闭锁保护性能 主电路额定工作电压 V 单相漏电闭锁整定值 k Ω 动作值允许误差 3 8 072 0 6 6 02 22 0 1 1 4 04 02 0 21 MT/T1 0 91 9 9 6 7 . 2 . 1 3 通断操作过电压保护 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7 . 2 . 6适用, 并补充如下 起动器通断操作过电压保护应采用RC阻容保护等形式, 过电压值 一般为2Ue 及验证在产品标 准中规定。 7 . 2 . 1 4 其他保护 起动器的其他保护性能在企业产品标准中规定。 7 . 2 . 1 5 起动器的湿热性能 湿热性能应符合G B 3 8 3 6 . 12 0 0 0中的规定 严酷温度为4 0 ℃, 周期1 2 d 。在试验结束后 3 0 m i n内对各回路进行介电性能试验, 工作电压应能承受规定工频耐压的8 0,1 m i n试验, 无绝缘击 穿和闪络现象。且隔爆面无锈蚀现象。 7 . 2 . 1 6 防爆性能 隔爆外壳应能承受G B 3 8 3 6 . 22 0 0 0中规定的动压试验和内部点燃不传爆性能试验, 试验后不得 产生影响隔爆性能的变形和损坏。 7 . 2 . 1 7 抗电磁干扰要求 除非企业产品标准另有规定, 起动器的抗扰度应符合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7 . 3 . 2的规定。 7 . 2 . 1 8 电子器件高 低 温电老化性能 起动器中的电子元器件高 低 温、 电老化筛选按MT 1 7 51 9 8 8中5 . 4 . 2和5 . 4 . 3规定。老化后应 测试, 测试参数在企业产品标准中规定。 7 . 2 . 1 9 起动器的本安参数 起动器若为本质安全型, 其本安参数由产品标准规定, 但应符合G B 3 8 3 6 . 42 0 0 0的规定。 7 . 3 元器件技术性能 起动器的组成元器件 真空接触器、 隔离开关、 变压器、 热继电器、 熔断器、 按钮等 技术性能除应满 足本标准的要求外, 尚需符合各自标准要求。 8 试验方法 8 . 1 验证结构要求 8 . 1 . 1 外壳耐压试验和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 起动器的外壳耐压试验和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按G B 3 8 3 6 . 22 0 0 0的规定进行。其中静压试验 水压试验 按G B 3 8 3 6 . 22 0 0 0中1 5 . 1 . 2 . 1的规定进行。 8 . 1 . 2 隔爆接合面 外壳的隔爆接合面检查, 用塞尺、 游标尺、 分离卡、 粗糙度样板等工具进行。 8 . 1 . 3 电缆引入装置 电缆引入装置的夹紧试验按G B 3 8 3 6 . 12 0 0 0附录D中D 3 . 1的规定进行, 密封试验按G B 3 8 3 6 . 2 2 0 0 0附录D中D . 2 . 1的规定进行。 8 . 1 . 4 透明件 透明件抗冲击和热剧变试验按G B 3 8 3 6 . 12 0 0 0中2 3 . 4 . 3 . 1和2 3 . 4 . 6 . 2的规定进行。 8 . 1 . 5 隔离开关或隔离换相开关 隔离开关的手柄指示及操作位置、 操作按钮检查用目测和操作进行检查。 8 . 1 . 6 保护接地、 警告标志、 防蚀和防松 保护接地端子、 输出端断电后带电部件警告标志、 防蚀要求和防松要求用目测检查。 8 . 1 . 7 接线端子的绝缘套管扭转试验 接线端子的绝缘套管扭转试验按G B 3 8 3 6 . 12 0 0 0及MT/T 4 1 2的规定进行。 8 . 1 . 8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按G B 1 4 0 4 8 . 12 0 0 6的规定进行。 31 MT/T1 0 91 9 9 6 8 . 1 . 9 绝缘材料的相比漏电起痕指数C T I 测定 绝缘材料的相比漏电起痕指数 C T I 测定按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7 . 2 . 3 . 4的规定进行。如起动器 采用的绝缘材料已提供了相比漏电起痕指数的数据, 则不必重复进行。 8 . 1 . 1 0 橡胶密封圈老化试验 橡胶密封圈老化试验按G B 3 8 3 6 . 12 0 0 0附录D中D . 3 . 3的规定进行。 8 . 1 . 1 1 电气联锁与机械联锁 隔离开关的电气联锁与机械联锁、 可逆起动器的电气联锁与机械联锁试验, 按G B 3 8 3 6 . 12 0 0 0和 G B/T 5 5 9 02 0 0 8有关规定进行。 8 . 2 验证性能要求 8 . 2 . 1 温升 温升试验按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8 . 3 . 3 . 3及本标准的规定进行。 8 . 2 . 2 介电性能 介电性能试验按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8 . 3 . 3 . 4的规定进行。当电气间隙大于或等于表2数值时, 可不进行冲击耐电压试验, 但应进行工频耐压试验。 8 . 2 . 3 接通与分断能力 接通与分断能力试验按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8 . 3 . 3 . 5和G B 1 4 0 4 8 . 42 0 0 3中9 . 3 . 3 . 5的规定进 行 a 接通试验在7 5和1 1 0线圈额定电压下各进行2 5次; b 接通和分断试验按表7规定操作。连续两次断开操作的间隔时间在考虑过载继电器或电子保 护器复位特性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短。间隔时间见表8。 8 . 2 . 4 无载操作性能 动作特性范围 无载操作性能 动作特性范围 试验按G B 1 4 0 4 8 . 12 0 0 6中8 . 3 . 3 . 6的规定进行。 8 . 2 . 5 约定操作性能 有载操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