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地理.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北京自然地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3页
北京自然地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3页
北京自然地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3页
北京自然地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43页
北京自然地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序 北京自然地理出书,令人激奋 早在六十年代前期,我系就组织教师为高年级开设了“北京自然地理” 讲座。1 9 7 9 年以来,系里把“北京自然地理”作为一门正式选修课程。这门 课程,是在我系众多师生多年来深入实际,对北京地区不断进行野外考察, 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认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开出的,引起全系师生 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为了体现我系为首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突出我系教学与科研紧 密结合的工作特点, 在多年开课讨论和不断充实教材的基础上, 1 9 8 6 年将 “北 京自然地理”教材通篇加以整理,从内容结构到文图细节,作了全面修订, 终于 1 9 8 7 年完成这部具有北京地理特点的区域自然地理专著。可以说,这部 书稿是以我系教师为主、众多师生通力合作的一项教学和科研成果。它得来 不易,出版可贵 根据首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需要,对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 条件进行全面的和深入的研究,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北京自然地理一书 的出版,不仅为培养北京市的中学地理师资提供了一部必备教材和参考书, 而且为因地制宜做好首都城乡建设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科学依据。 研究地理环境及其区域组成,不能只就其中的个别要素进行研究,还必 须研究其整体的特征和规律。研究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不能仅求达到对各自 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还必须研究区域自然条件在区域经济开发 和国土整治中的一系列问题。北京自然地理一书的作者们,力求朝这个 方向迈进了,但是否达到应有的地步,尚待广大读者评述。 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观察,地理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只通过各个地 理要素特性简单相加的方法来描述,是不能揭示地理环境系统的深刻本质 的。地理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形态各异,但其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是 它们所共有的,并且是它们之间联系的基本纽带。因此,对地理环境系统 “三 流”运动规律的研究,已成为现代地理学基础理论在宏观研究上的重要方向。 就区域地理的研究来说,如能通过区域整体结构和“三流”的研究分析,去 把握区域整体的本质特性,以及区域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机制效应;而 后,再通过区域对比研究,为区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提供地理依据,那么, 区域地理(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研究, 必然会大有可为,大有用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北京自然地理一书出版,应视为我系研究北京 地理迈出的第一步。随着首都城乡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势必还应对处于变 化中的北京地理环境作继续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取得更新更优的北京地理 成果。这可算作我对北京自然地理作者们的一点希望。 褚亚平 一九八八年一月,写于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 编 者 的 话 北京自然地理是北京市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研究北京自然地理环境的 综合性区域地理专著。作者是在多年讲授“北京自然地理”和参加“北京市 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编写而成的。 它主要阐述了北京市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性、结构、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区 域分异等问题。 北京市自然地理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如何正确地认识北京自然地 理环境的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是北京市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书编著的目的,就是为本市地理教育工作者研究乡土地理提供参考;为本 市地理系学生学习北京乡土地理提供教材;为本市农业部门规划农业生产, 进行国土整治和国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北京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由杨作民执笔;第二 章北京地质基础,由李景波执笔;第三章北京地貌,由杨作民、王一峋执笔; 第四章北京气候,由姜长贵执笔;第五章北京水文,由张仲德、王润琴执笔; 第六章北京土壤,由王容芳执笔;第七章北京植被,由洪淑惠、孟德政执笔; 第八章北京农业综合自然区划,由许焕林、王一峋执笔;第九章北京环境, 由史儒林执笔。书内插图由吕云庄、史春芳、陈艳春、张弘芬清绘。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北京市农业区划委员会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在此,深致谢意。意。 由于水平所限,错误在所难免,竭诚欢迎批评指正。 霍亚贞 杨作民 孟德政 1 9 8 7 年 4 月 北京自然地理 第一章 北京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一、地理位置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所在地。北京是一座历 史悠久,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现在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全 国交通运输的枢纽。 北京市的四界是北接滦平、丰宁、赤城和承德等县;西临怀来,涿鹿 等县;南临涞水、涿县、永清、固安、廊坊及天津市的武清等县、市;东与 大厂、香河、三河、兴隆和天津市的蓟县等县为邻(图 1 -1 )。 图 1 -1 北京的四邻 北京市的地理座标,以天安门地理座标为准,是东经 1 1 5 2 3 ′1 7 ″, 北纬 3 9 5 4 ′2 7 ″。天安门广场的海拔是 4 4 . 4米。北京中轴线的磁偏角是 西偏 6 1 7 ″。北京市南起北纬 3 9 2 8 ′,北到 北纬 4 1 0 5 ′,西起东经 1 1 5 2 5 ′,东至东经 1 1 7 3 0 ′,南北横跨纬度 1 3 7 ′,东西经度相间 2 0 5 ′。由于北京市地处中纬地带,使得北京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暖温带、 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对北京市其它的自然要素有深刻的影响。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北以燕山山地与内蒙古高原接壤,西以太 行山与山西高原毗连,东北与松辽大平原相通,东南距渤海约 1 5 0 公里,往 南与黄淮海平原连片。北京傍山面海,腹地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 极为重要,汉族与少数民族自古在这里融汇交流,共同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 表 1 - 1 北京市县、区土地面积核实对比分析表 单位平方公里 土地面积 区县名称原 市 统 计 局 统计结果 中国科学院地 理所新量结果 新老之差 密云县 怀柔县 延庆县 昌平县 顺平县 平谷县 通 县 大兴县 房山县 门头沟区 朝阳区 海淀区 丰台区 东城区 西城区 宣武区 崇文区 石景山区 总 计 2 , 3 3 5 . 6 2 , 5 5 7 . 3 1 , 9 8 0 . 0 1 , 4 3 0 . 0 9 8 0 . 0 1 , 0 7 5 . 0 8 7 0 . 0 1 , 0 1 2 . 0 1 , 8 6 6 . 7 1 , 3 3 1 . 3 4 7 0 . 8 4 2 6 . 0 3 0 4 . 2 2 4 . 7 3 0 . 0 1 6 . 5 1 5 . 9 8 1 . 8 1 6 , 8 0 7 . 8 2 , 2 2 4 . 8 2 , 1 2 8 . 7 1 , 9 9 2 . 7 1 , 3 4 3 . 1 1 , 0 1 5 . 5 9 4 5 . 1 9 1 2 . 3 1 , 0 4 0 . 2 2 , 0 0 9 . 4 1 , 4 5 5 . 1 4 5 4 . 2 4 2 8 . 7 3 0 0 . 5 2 5 . 6 3 0 . 6 1 8 . 9 6 1 6 . 6 8 5 . 2 1 6 , 4 2 7 . 2 - 1 1 0 . 8 - 4 2 8 . 6 1 2 . 7 - 8 6 . 9 3 5 . 5 - 1 2 9 . 9 4 2 . 3 2 8 . 7 1 4 2 . 7 1 2 3 . 8 - 1 6 . 6 2 . 7 - 3 . 7 0 . 9 0 . 6 2 . 4 6 0 7 3 . 4 - 3 8 0 . 6 注1 . 新量算的面积比市统计局面积少 3 8 0 . 6 平方公里。 2 . 怀柔、平谷、密云、昌平、朝阳、丰台等六个县区市统计局面积大于 新量算的面积,其余 1 3 个县区小于新量算的面积。 3 . 此表依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1 9 8 2 年 关于核实北京市土地面积的调 查报告,系经作者适当更改编成。 4 . 房山区的面积包括原燕山区的面积在内。 二、行政区划 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来,市辖范围几经扩大。1 9 5 2 年,将河北省宛 平县划归北京市。 1 9 5 6 年,将昌平县划归北京市。 1 9 5 8 年 3 月 7 日,将通县、 顺义、大兴、良乡、房山五个县区划归北京市。同年 1 0 月 2 0 日,又将怀柔、 密云、平谷、延庆四个县划归北京市。 目前北京市东西宽约 1 6 0公里,南北长约 1 7 6公里,全市总面积达 1 6 , 4 2 7 . 2 平方公里(表 1 -1 )。其中山地约占 6 1 . 2 9 %,平原约占 3 8 . 7 1 %。 全市总人口 9 4 7 万人 1 ,其中男性 4 8 2 万人,女性 4 6 5 万人,市镇总人口 1 ①1985 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6 2 8 万人,乡村总人口 3 1 9 万人,人口密度 5 6 4 人/ 平方公里。 图 1 - 2 北京市政区略图 全市共划分十八个市辖区县,其中城区有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 区,近郊有丰台、朝阳、海淀三个区。远郊有大兴、通县、顺义、昌平、房 山、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和门头沟十个区县。另外,还有石景山特区。 (见图 1 -2 )。 第二章 北京的地质基础 北京山区外露的基岩,包括从新生代到太古代的绝大部分岩层和不同时 期的火成岩,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平原部分,大多被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 近年来,随着地震地质、工程地质和地热地质工作的开展,通过物探和钻孔 资料,对平原下的基岩和地质构造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北京地区的地层 北京的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缺少震旦系、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 下石炭统、三迭系及上白垩统外,其它地层都有发育(见附图 I ),总厚度 达六万米以上。 岩石类型也很齐全,包括各种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大部分岩石出 露在西部和北部山地,平原区则广泛分布着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一)太古界 太古界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密云县境和怀柔县东北部,延庆、昌平、平 谷等县亦有零星分布。 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程度及混合岩化等特征分为两个群共七 个组。密云群为本区出露最老的地层,分三个组,由老至新为沙厂组、大漕 组、阳坡地组,总厚度达三万余米。张家坟群分四个组,由老至新为石城组、 椴树梁组、山神庙组、宋营子组,总厚八千余米。(见表 2 -1 )它们的走向 为北东至北东东,从总体外观上看,似呈向西北倾斜的单斜 表 2 - 1 北京太古界划分表 构造。据近年工作结果表明,存在较复杂的紧密同斜褶皱。 密云群的变质程度较深,以各种类型的片麻岩为主,并夹有麻粒岩、混 合岩。张家坟群变质程度较浅,以片岩、片麻岩为主,石英岩、大理岩次之, 混合岩化不发育。两群均含铁矿。密云群有一同位素年龄值为 2 3 2 4 亿年, 张家坟群没有年龄资料。两群之间为断层接触。密云群可能相当于河北太行 山地区的阜平群(见表 2 -2 ) 表 2 -2 中国前寒武年代地层划分表(年代单位亿年) 年代表 晚元古代 中元古代元古代 早元古代 晚太古代 太古代 太古代 地层表 震旦系 青白口系 蓟县系 长城系 滹沱群 五台群 阜平群 迁西群 造山运动 蓟县运动 8 晋宁运动 1 6 吕梁运动 2 2 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 中 早 6 . 1 1 0 2 8 2 5 1 9 1 . 密云群(A r m y ) 主要分布于密云县北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本市出露最老、变质最深的 岩层,属于中深及深区域变质程度,岩性为各类片麻岩及麻粒岩,普遍受较 强的混合岩化作用。下分三组 (1 )沙厂组(A r s )分布于密云县墙子路、大城子、沙厂、穆家峪等地, 其次在平谷县关上、万庄子,怀柔,昌平县南口附近及延庆县红石湾等处也 有零星出露。 岩性以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混合岩化发育,主要为 阴影状、条带状,其次为星占状。出露总厚度约 1 7 3 4 6 米。 (2 )大漕组(A r d )分布于沙厂以北,龙潭沟沙岭子以南。包括东 庄禾、太师屯、放马峪以西、上甸子、不老屯、石城以东一带。 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大量花岗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角 闪岩和斜长角闪岩等,且纵向和横向变化较稳定,出露厚度约 9 7 3 4 米。 (3 )阳坡地组(A r y )分布于半城子黄土坎以西、白马关杨房 子以南、冯家峪赶河厂以东地区。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角斜片麻岩 为主。纵向变化较大,横向变化较小,厚约 4 6 9 2 米。 密云群的三组从下到上,变质程度由深变浅、混合岩化由强到弱。各组 段之间均为连续过渡的接触关系。 2 . 张家坟群(A r z j ) 主要分布于密云西北部及怀柔中部地区,围绕云蒙山花岗岩体,呈向北 突出的弧形分布。为一套以片麻岩、片岩为主,下部含较多的石英岩、大理 岩的浅变质岩石。地层的成层性较好,延伸稳定,混合岩化作用较弱。属浅、 中深区域变质。其大型构造为短轴背斜。自下而上可分为四组 (4 )石城组(A r s h )围绕云蒙山岩体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岩体的东 侧及北测,即密云县石城至张家坟一带,西侧仅零星出露。岩性以黑云母石 英片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夹石英岩为主。岩层由东向西变 薄,与云蒙山岩体呈侵入接触,使其出露不全。出露最大厚度为 4 8 6 米,与 下伏密云群阳坡地组之间为断层接触关系。 (5 )椴树梁组(A r d n )分布于密云县贾峪、椴树梁、二道城至四合堂及 怀柔县梧桐豪等地,即围绕云蒙山岩体的东、北、西三面成环状分布。岩性 以石英岩、大理岩为主,还夹有板岩和片岩,顶部夹有一层很薄的赤铁矿层。 岩层厚度约为 6 5 9 米。在最底部的局部地点(密云沙坨子)见厚三至四米的 不稳定的同生砾岩,被认为是底砾岩。 (6 )山神庙组(A r s s )主要分布在云蒙山岩体的北部、西北部,西从怀 柔崎峰茶、琉璃庙至大北沟门一带,东经百庙子、四合堂,东止于冯家峪之 西,呈弧形带状分布。岩性主要为黑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及角 闪斜长片麻岩,夹有透镜状或似层状磁铁石英岩型铁矿层。岩层总厚度为 1 6 3 1 5 2 6 4 米。 (7 )宋营子组(A r s y )分布于山神庙组的北部及西部,即密云县白马关 以西,榆树底至怀柔县大蒲地沟、马圈子、德田沟一带。西部以干沟门 琉璃庙崎峰茶断层与山神庙组相接触。北部则由断层开始向东延续到白 马关以南。岩性以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总厚度 1 5 1 9 1 9 5 8 米,自西向东逐渐变薄。 综上所述,张家坟群变质呈度浅,其沉积韵律较明显,原岩成分由泥砂 质硅质钙质泥砂质泥质,构成一大沉积旋回,每组以至每 一段可形成更小的旋回,反映当时地壳运动频繁,海水逐渐加深又逐渐变浅 的沉积环境。 (二)元古界 北京的元古界缺失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分布很广,约占全市山区面 积的三分之一。密云、平谷、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和房山等区县均有 出露,以平谷县和天津市的蓟县一带发育最好,成为我国北方的标准地层剖 面,也是世界上典型剖面之一。在蓟县沉积厚度达 1 1 0 0 0 米,向西延至昌平 及西山等地,厚度逐渐变薄。北京平原区下的元古界基岩分布也较广。 元古界的特点是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发育的第一个盖层,是一套巨厚 的、完整的,没有变质的沉积岩系。底部、下部岩性以碎屑岩(砾岩、砂岩 和页岩)为主,夹有白云质灰岩及火山岩(安山岩、玄武岩),中上部以化 学岩(白云质灰岩、页岩等)为主,夹有少量的粉砂岩。在元古代地层中发 现只有少量微古植物和迭层石等化石,但沉积矿产丰富,有铁、锰、钾、磷 等矿产和石灰岩、白云岩等各种建筑石材。 元古界下分三个系,发育完全,共分 1 2 个组 2 6 个段,基本上可与蓟县 标准剖面进行对比(见表 2 -3 )。 表 2 -3 北京元古界划分表 厚 度(米)界系组(代号)段 八大岭北京小区平谷 景儿峪组Zqi176 204170 长龙山组Zqc120 191137 青 白 口 系 Zq 下马岭组Zqx331 232 12 52 73 174 77 170 铁岭组Zjt239 252 43 231 64 134 洪水庄组Zjh138 14244 雾迷山组Zjw4216 808 370 1418 212 572 137 578 41 273793 502 352 658 511 984 蓟 县 系 Zj 杨庄组Zjy329 8161322 123 234 高于庄组Zcg4124 481 111 393 50 274 45 290 231 412 344 421 426 525 40 263 大洪峪组Zcd267 2853356 246 139 450 团山子组Zct176 356 9163 269 串岭沟组Zcch131 10510610 81 上 元 古 界 Pr8 中 元 古 界 Pt2 长 城 系 Zc 常州沟组Zcc335 329 115 404 59 227 67245 384 121 208 160 509 8 10 16 19 亿年 1 . 长城系(Z c ) 主要分布于昌平、南口、密云及平谷县一带,延庆县的红旗甸、马蹄湾 等地也有出露。本系下部以碎屑沉积岩为主,由石英岩、杂色页岩过渡到灰 岩;中部为石英岩、硅质白云质灰岩夹安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上部为碳酸 盐岩,构成两个显著的沉积旋回,共划分为五组十一段 (1 )常州沟组(Z c c )主要由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及石英岩组成。底砾 岩一般不稳定,在西部昌平、延庆县等地一般不发育,而在东部密云、平谷 县一带就比较发育,尤其在密云县聂家峪、平谷县大华山一带最发育,厚有 8 1 3米。本组岩层厚度变化较大,可分三段。第一、二段,灰白,浅红色 薄厚层含长石,或长石石英砂岩。厚 5 9 2 2 7 米。第三段,下部为白色 巨厚层石英岩及灰绿、灰色中层石英岩状砂岩,交错层发育、常具底砾岩。 中部为紫、淡绿、灰黑、绿灰色薄中层粉砂岩及细粒石英砂层,或呈互 层,夹粗粒石英砂岩;上部为白、灰白或黄褐色厚层巨厚层石英岩,有 时会褐铁矿斑点,并夹有石英砂岩,厚 3 5 3 2 9 米。本组顶部含古植物及其 碎片。厚度东厚西薄的趋势,底部有时含磷、金矿化与下伏太古界片麻岩系 呈角度不整合关系。 (2 )串岭沟组(Z c c h )下部为灰白、黄绿、灰黑色硅质页岩、白云质页 岩、硅质粉砂岩,底部夹泥质白云岩透镜体;上部主要为灰黄、黄绿色硅质 页岩或白云质页岩与黑绿色砂质页岩,偶夹泥质白云岩,底部为白灰色厚层 石英岩及石英砂岩或细砂岩。厚度为 3 1 1 0 5米。含有大量微古植物化石。 有多层含钾页岩,含氧化钾品位达 7 1 3 %。 (3 )团山子组(Z c t )本组与下伏串岭沟组呈连续沉积。下部为灰白、 灰色硅质白云质灰岩,夹白云质粉矿岩,粉砂岩中含泥质白云岩透镜体;中 部为淡紫红色硅质白云岩与黄绿色页岩、紫色板岩、粉砂岩互层,白云岩有 时具纹带及结核构造,上部为灰白、浅灰色中层硅质白云岩,有时含砂质。 厚度为 7 6 3 5 6米。含微古植物化石和迭层石,如喀什迭层石 K u s s i e l l a , 格鲁纳迭层石 C r u n n e r i a 。 (4 )大洪峪组(Z c d )本组与下伏团山子组呈假整合接触关系。下部为 灰白、黄褐色中层粗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中部以灰白、灰色 中层硅质白云岩为主,上部为浅黄、灰白色石英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灰 色硅质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顶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硅质白云岩及白 云质板岩。在密云县东智一带,底部出现一层安山岩。本组厚约 6 7 2 8 5 米, 含迭层石锥迭层石 C o n o P n y t o n 等及微古植物。 (5 )高于庄组(Z c g )它与下伏大洪峪组呈假整合接触关系,根据岩性 特征,可分四段 第一段灰白、浅灰、灰黑色厚巨厚层硅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 底部为白色厚层石英砂岩,厚约 4 5 2 9 0 米。 第二段灰白、灰、灰黑色板状硅质含锰白云岩与中层硅质含锰白云岩 互层,夹巨厚层硅质含锰白云岩,底部为含锰页岩。“蓟县式锰矿”层位, 厚 5 0 2 7 4 米。 第三段灰白、灰黑色薄中层白云岩,常呈页片状、板状,局部纹 带构造发育。厚 1 1 1 3 9 3 米。 第四段浅灰、灰色中一厚层硅质白云岩和白云岩,含燧石团块及稀疏 的燧石条带,夹含沥青质白云岩。厚 1 3 4 4 8 1 米。 本组厚度巨大,岩性稳定,不但顶、底界线清楚,且四段岩性特征均较 明显,易于区分。本组富含迭层石,及微古植物化石。 2 . 蓟县系(Z j ) 本系分布较长城系广泛,除蓟县地区发育较好外,平谷县、密云县、怀 柔县、昌平县、延庆县和房山区一带出露较全、门头沟区显著变薄。以一套 巨厚的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夹少量砂质页岩。根据岩性特征分为四组。 (6 )杨庄组(Z j y )底部为白云质石英砂岩及砂质白云岩,有时见紫色 泥质页岩、燧石团块白云岩及紫红色巨厚层白云岩;下部及中部为浅灰、浅 紫红色中层含砂泥质白云岩及含砂白云岩,会红、紫红、绿、黑及白色等彩 色燧石,彩色燧石呈块状或透镜体状;上部为土黄色白云质砂岩、石英砂岩 与青灰色结晶白云岩,后者含黑色燧石团块。厚 2 9 8 1 米。含迭层石及微古 植物。与下伏高于庄组呈假整合接触关系。在密云、平谷县见有底砾岩存在, 故以此面做为长城系与蓟县系的分界面。 (7 )雾迷山组(Z j w )以巨厚层燧石条带或团块状白云岩为主,岩性均 一,分布广泛,最大特点是含白云质灰岩增多,所含的条带也增多,常呈细 而密的纹带状规则地平行于层面排列。与下伏杨庄组呈整合接触,是元古界 中沉积最厚的一组,从 2 0 4 3 3 1 5 米。含有迭层石,如聚环迭层石 C o l l e n i a 。 本组代表性剖面昌平县德胜口万娘坟大宫门蓟县系高于庄组 雾迷山组剖面。 (8 )洪水庄组(Z j h )以黑色页岩和含白云质页岩为主,有时夹白云岩 透镜体。含砂岩质较多,有时见黄铁矿晶体,有的地区变质成为板岩或千枚 岩。岩层厚度虽小,但岩性稳定,与上覆、下伏地层岩性不同,地貌上呈负 地形为良好标志。因与上、下地层均呈过渡关系,故其顶、底部时而出现白 云岩夹层或透镜体。岩层一般厚 3 8 1 4 2 米。 (9 )铁岭组(Z j t )岩性稳定、沉积厚度变化不大。按岩性特征可分为 二段下段底部为绿、浅灰、灰紫色页岩夹薄层灰质白云岩,有时为浅灰 色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与页岩互层,下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 上部为浅灰、灰色含燧石条带和燧石结核的灰质白云岩,夹含锰灰质白云岩 及页岩;顶部为黑、绿色页岩,夹黄褐色含铁石英砂岩及鲕状赤铁矿(“四 海式铁矿”层位),有时为褐紫色含锰灰岩(相当“瓦房子式锰矿”层位)。 本段厚 4 3 2 3 1 米。 上段下部为灰白、浅灰、灰黑色灰岩、白云质灰岩,含燧石团块或硅 质条带,中部为灰白、青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有时含泥质条带灰岩;上部 为灰色薄层、部分为厚层白云质灰岩,含燧石团块及迭层石。本段厚 3 9 2 5 2 米。 岩层中(尤其是上段)富含迭层石贝加尔迭层石 B a i c a l i a 、蓟县迭层 石 C h i h s i e n e l l a 、墙迭层石 S c o P u l i m o r P h a 、铁岭迭层石 T i e l i n g e l l a 等。 3 . 青白口系(Z q ) 本系零星分布于密云县北白岩至太子务,怀柔县兴隆城、黄花城、延庆 县四海、三岔口、昌平县十三陵、房山区周口店西。以及门头沟区青白口及 四台子等地发育最好。下分三组 (1 0 )下马岭组(Z q x )本组特点为浅海相灰色、黑色、黄绿色粉砂岩一 页岩组成频繁、明显的沉积韵律。岩性变化较稳定。沉积厚度 1 1 6 4 5 8 米, 由东向西有逐渐增厚的趋势,青白口以北最厚。本组与下伏铁岭组呈明显不 整合接触(在下马岭村附近的太子墓、芹峪一带,有人称芹峪运动),顶部 曾受不同程度的剥蚀。 代表性剖面门头沟区下马岭村北长石岭西坡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剖面。 (1 1 )长龙山组(Z q c )本组底部为含砾粗石英砂岩;下、中部为灰白色 薄厚层石英砂岩(局部为长石石英砂岩),夹黄绿色页岩及粉砂岩,交错 层理发育;上部为黄褐、灰绿色薄中层含砾铁质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与粉 砂岩互层含海绿石;顶部为暗紫、灰绿及黄绿色页岩。与下马岭组假整合在 不同层位上。厚约 2 0 1 9 1 米。 (1 2 )景儿峪组(Z g j )底为石英粗砂岩(含灰岩角砾),呈现沉积间断 特点;下部为灰色中至厚灰层岩或白云质灰岩;中部为黄绿色薄层泥灰岩或 白云质泥灰岩夹灰色灰岩透镜体;上部为灰白、灰黄、紫红、黄绿色薄层板 状泥灰岩、白云质泥灰岩,致密细腻,具有泥质条带及缝合线构造。与下伏 长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厚约 7 6 2 0 4 米。 (三)下古生界 北京山区下古生界,广泛分布于北京西山地区,北山和东北山区则只有 零星分布。出露于西山门头沟区的有三处即下苇甸一带及其以东地区,组 成下苇甸穹隆构造及九龙山向斜的北翼;苇子水、太子墓、青白口、双石头、 李家庄一线,呈北东向带状分布;灵山东部椴水沟一带。 出露于房山区的亦有三处即周口店西、黄山店、银水沟、南窖、磁家 务,呈马蹄形,组成北岭向斜的翼部;煤岭之北,晓幼营西的谷积山背斜; 蒲洼、长操到东庄子一带,东与谷积山背斜寒武系奥陶系相连,南与北岭向 斜下古生界衔接,大体呈北东向分布。 北山地区寒武系出露很少,零星分布在昌平县城东北文殊峪、怀柔县九 渡河、河防口、二道关、延庆珍珠泉以及密云县西智等地,且中、上寒武统 多缺失或不全。京东顺义县二十里长山也有零星露头。 北京山区下古生界岩性基本稳定,厚度不大,化石不够丰富,代表一种 典型的稳定浅海沉积。本区只有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而上奥陶统及志留 系(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都不存在。 下古生界主要岩性为砂岩、页岩、豹皮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 岩、鲕状(鱼子状)灰岩和纯厚石灰岩等,总厚约 1 6 0 0 余米。下古生界含有 赤铁矿、菱铁矿、含铜砂岩、含磷沉积岩,石灰岩和白云岩等沉积矿产。 从古生代开始出现大量的海生无脊椎的动物,有三叶虫、腕足类、头足 类、珊瑚和古杯海绵等生物。它们的遗体,成为化石保留在早古生代地层中。 根据化石和岩性特点,下古生界划分如表 2 -4 所示。 1 . 寒武系下分三个统 下寒武统(∈1)本统可分为三个组,自下而上是 (1 )昌平组(∈1 c h)即府君山组(∈1 f )主要由豹皮灰岩、白云质灰岩 及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石所组成。 岩性横向变化较大,但在苇子水、青白口、四马台、庄户台一线以西, 岩性相当简单,白云岩占绝对优势,北山地区的特点与西山相似,但石灰岩 的比例大大增加,可达 4 0 %。昌平组厚 表 2 -4 北京下古生界划分表 地层系统主要化石组合厚度 (米)岩性 系统组 上覆地层 C 2假整合 上马家沟组 O 2x 珠角石、阿门角石1 8 2灰黑色厚层岩为主 中 统 O 2 下马家沟组 O 2x 豆房沟角石、阿门 角石2 2 2白云质灰岩为主 亮 甲 山 组 O 1l 那三氏直录角石、 满州 角石、枕角石 1 6 8 2 5 2 白云质灰岩、豹皮岩 纹带状灰岩夹竹状灰 岩 奥 陶 系O 下 统 O 1 冶里组 O 1y小栉虫4 6 9 3泥质务带灰岩、豹皮灰 岩、竹叶状灰及页岩 风山组 ∈3f 泰勒氏虫、方头 虫、济 南虫 7 9 9 7竹叶状灰岩为主 泥质 条带灰岩 长山组 ∈3c 满苏虫、蒿里山 虫、长 山虫 2 9竹叶状灰岩、泥灰岩、 页岩上 统 ∈3c 崮山组 3g 蝙蝠虫 蝴蝶虫5 9紫色竹叶状灰岩为主 张夏组 ∈2z 德氏虫、小裂头虫、 青 地虫 3 3 2 6 7 鲕状灰岩为主 中 统 ∈2 徐庄组 ∈2x 毕雷氏虫、盾壳虫2 1 1 0 8 鲕状灰岩、紫色页岩、 夹泥灰岩 毛庄组∈1m0 馒头组∈1m 山东盾壳虫 褶颊虫5 0 1 8 5 紫红色页岩,砂质页岩 寒 武 系 ∈ 下 统 ∈1 昌平组∈1c 中华莱氏虫、古油 栉虫1 4 7 0豹皮状灰岩 下伏地层 Z假整合 度变化较大,最厚可达 9 5 米,最薄仅 1 3 . 5 米,总的来说北山厚度较大,一 般为 5 0 9 0 米。西山厚度较小,一般为 4 0 6 0 米。已发现的化石有中华 莱得利基虫、古油栉虫和软舌螺等。本组与下伏地层景儿峪组之间为平行不 整合的关系,两组之间可见波状起伏的接触面,但岩层产状均一致。 (2 )馒头毛庄组(∈1m m 0 )下部为角砾状泥灰岩,含角砾泥灰岩; 中部为紫红色页岩夹砂质页岩,泥质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砂 质页岩、页岩及绿色页岩,夹薄层细粒结晶灰岩。房山东部和中部地区因受 区域浅变质作用,岩性为千枚岩、板岩夹白云质大理岩等。本组厚 5 0 1 8 5 米。以丁家滩剖面为代表性剖面。含三叶虫山东盾壳虫 S h a n t a n g a s P i s 、 褶颊虫 P t y c n o P a r i a 等。 与昌平组(府君山组)为整合接触,但局部有沉积间断。房山区南窖可 见到底砾岩。 中寒武统(∈2)本统下分二组,自下而上是 (3 )徐庄组(∈2x )本组以鲕状灰岩为主,可划分为五个沉积韵律。每 个韵律起始于细砂岩,经鲕状灰岩与细砂岩或泥质条带灰岩互层,到大量的 巨厚层鲕状灰岩出现结束。含三叶虫及古正形贝等化石。以门头沟区丁家滩 剖面为代表性剖面。 (4 )张夏组(∈2z )本组下部以泥质条带泥灰岩夹页岩为主,有部分鲕 状灰岩,上部则以巨厚层鲕状灰岩为主,组成一个沉积旋回。其中下部又可 细分为四个韵律,每个韵律起始于页岩,随之钙质增高,出现泥质条带泥灰 岩与页岩互层,韵律之末,出现了鲕状灰岩与泥质条带灰岩互层。以丁家滩 剖面为代表,厚度为 3 3 2 6 7 米。含三叶虫化石。如德氏虫、叉尾虫等。 上寒武统(∈3) 上寒武统主要分布于西山地区,北山则多遭剥蚀,甚至可能没有沉积。 本统以京西下苇甸、丁家滩剖面为代表,下分三个组,自下而上是 (5 )崮山组(∈3g )下部为灰色泥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条带状结晶 灰岩夹竹叶状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结晶灰岩、 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少许钙质粘土岩, 厚 5 9 米。 含三叶虫化石, 如 蝙蝠虫、王冠头虫、中华蝴蝶虫等。 (6 )长山组(∈3c )以绿灰色泥灰岩、浅灰色泥质条带灰岩及竹叶状灰 岩为主,下部有时夹少许灰绿色钙质粘土岩;底部为浅玫瑰色细晶白云岩夹 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砾石,具有紫红色氧化圈。厚 2 9 米。岩层中夹几层生物 碎屑灰岩,富含三叶虫和腕足类化石。 (7 )风山组(∈t 3 f )上部为灰色中层含白云质灰岩、厚层泥质带灰岩 夹竹叶状灰岩及黑灰色薄板状灰岩;下部为灰色巨厚层泥质条带灰岩,局部 含白云质,夹大量竹叶状灰岩,底部见紫红色含云母铁质条带。厚 7 9 9 7 米。下部含三叶虫和腕足类化石。 2 . 奥陶系 北京奥陶系只有下奥陶统和中奥陶统,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都缺少上奥 陶统。 下奥陶统(O 1 ) 下奥陶统与下伏岩层(风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本统可划分两组,自 下而上是 ( l )冶里组(O 1 y )下部以浅灰、灰白色巨厚层细晶灰岩为主,其底部 为花斑状白云石化微晶灰岩,上部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灰岩,夹浅黄色 含白云质条纹灰岩、竹叶状灰岩及钙质页岩。厚度在 4 6 9 3 米,西山的东南 部及西部地区厚度显著变薄。顶部竹叶状灰岩透镜体中含三叶虫。 (2 )亮甲山组(O 1 l )下部为灰黑色厚层一巨厚层含燧石条带或团块灰 岩夹中层泥质条纹灰岩、竹叶状灰岩及少量白云质灰岩、页岩;上部以灰、 黑色中层白云岩、含灰质白云岩、粘土质白云岩为主,普遍含燧石团块或燧 石条带,其上多为玫瑰色燧石,其下多为黑色燧石,顶部白云岩局部为角砾 状。厚度 1 6 8 2 5 2 米,一般厚 2 0 0 米左右,西山的西部及东南部变薄。含那 三氏直隶角石,蛇卷螺、松旋螺和古杯海绵等化石。 中奥陶统(O 2 ) 本统广泛分布于西山,如双石头、青白口、苇子水一带,蒲洼、长操北、 鲁家滩一带,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在下苇甸、灰峪及周口店西、南窖、磁家 务、晓幼营一带也有分布。此外,京东廿里长山也有零星出露。 本统中部普遍发育一层角砾状灰岩,据此可分为下马家沟组和上马家沟 组。每组各构成一个明显的沉积韵律。韵律下部为角砾状灰岩;中部则以灰 岩和豹皮灰岩为主;上部为白云质灰岩与深灰色灰岩互层。 (3 )下马家沟组(O 2 x )一般厚 2 0 0米,色树坟厚 2 2 2米,柳林子、千 军台、色树坟至南辛房一带厚度较大,向东向西变薄,向南显著变薄为 8 0 1 2 5 米。含头足类和腹足类化石。 ( 4 )上马家沟组 (O 2 s )本组厚度以柳林子、千军台至南辛房一带较大, 向四周剥蚀程度增加,厚度较薄,西部双石头等地全部被剥蚀而缺失。色树 坟厚 1 8 2 米,一般厚约 2 0 0 米。含头足类阿门角石和链角石等化石。 (四)上古生界 北京上古生界包括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迭 统(山西组、红庙岭组)、上二迭统(双泉组)组成。没有泥盆系和下石炭 统沉积。(见表 2 -5 ) 上古生界沉积的特点,即从中石炭统海陆交替逐渐过渡到陆相沉积。主 要岩石有砾岩、砂岩、页岩、泥灰岩及煤层。总厚约 3 0 0 ~5 0 0 米。这时期产 有大量生物比石一纺锤虫、有孔虫、腕足类及植物等。沉积矿产有赤铁矿、 褐铁矿、铝土矿、耐火粘土及煤矿。上古生代是一个重要的煤和沉积矿产的 生成时期。 上古生界主要分布在西山,如百花山、髫髻山南坡,九龙山及香峪大梁 周围、周口店猫耳山一带,淤白及瓦窖附近也有零星出露,还有金鸡台、大 安山等处。它的分布基本上与奥陶系分布区相同,仅在庙安岭、髫髻山和妙 峰山以北被侏罗系掩盖,未见出露。此外在京东二十里长山钻孔中亦见晚古 生代地层。 1 . 石炭系 本区只有中、下统 (1 )中石炭统一本溪组(C 2 b )岩性以海相灰绿色页岩为主,局部夹砂 岩含砾,往往夹有煤线 1 2 层,一般不可采;中上部夹有泥灰岩 1 4 层。 保存有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底部普遍见有红色风化壳,常见有底砾岩和鸡 窝状“山西式铁矿”。在门头沟区(野溪、灰峪)、房山区(苇子水)等地 有硬质耐火粘土,铁矾土及铝土矿层。本组与下伏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下部泥质岩区域性变质作用较明显,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硬绿泥石晶体和 少许的绢云母,靠近底部变质成绿泥石角岩。在接近房山花岗闪长岩体处变 质甚深,如羊耳峪北到车场村和太平山一带,出现红柱石角岩(俗称“菊花 石”)、绢云母板岩、片岩,煤层变质成土状石 表 2 - 5 北京上古生界划分表 地层系统主要化石组厚度 (米)岩性 系统层 上覆地层 J 假整合 上 统 P 2 双泉组 P 2s朝鲜羽羊齿、平安瓣轮叶、双泉大 羽 羊齿、东方栉羊齿 0 2 1 8灰绿、紫色凝灰质板 岩 砂岩、夹砂岩和 砾岩 二 迭 系 P 下 统 P 1 红庙岭组P 1h 多脉带羊齿、椭圆 斜羽叶、剑瓣轮 叶 7 2 9 1 7 2 肉红、浅绿色石英砂 岩、 夹粉砂岩、叶 蜡石化页岩 石 炭 系 C 上 统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