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 次 前言 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产品型号和规格2 5 技术要求2 6 试验方法4 7 检验报告5 8 标志、 包装、 运输和贮存6 附录A 覆盖层厚度测定方法 7 A . 1 仪器7 A . 2 测定步骤7 A . 3 结果表述8 附录B 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测定方法 6 B . 1 试件制备9 B . 2 仪器中、 设备9 B . 3 测定步骤9 B . 4 结果表述9 附录C 黏合强度测定方法 1 2 C . 1 试件制备1 2 C . 2 仪器、 设备1 2 C . 3 覆盖层与带芯之间黏合强度测定步骤1 2 C . 4 带芯内部黏合强度测定步骤1 2 C . 5 曲线处理1 2 C . 6 数据处理1 2 C . 7 结果表述1 2 附录D 撕裂力测定方法 1 4 D . 1 试件制备1 4 D . 2 仪器、 设备1 4 D . 3 测定步骤1 4 D . 4 曲线处理图1 5 D . 5 结果表述1 5 附录E 表面电阻测定方法 1 6 Ⅰ E . 1 试件1 6 E . 2 导电液1 6 E . 3 仪器1 6 E . 4 测定步骤1 6 E . 5 结果表述1 7 附录F 滚筒摩擦试验方法 1 8 F . 1 试件1 8 F . 2 仪器、 设备1 8 F . 3 除烟抽风系统1 8 F . 4 试验步骤1 8 F . 5 结果表述1 9 附录G 酒精喷灯燃烧试验方法 2 0 G . 1 试件数量2 0 G . 2 试件制备2 0 G . 3 仪器、 设备2 0 G . 4 试验步骤2 1 G . 5 结果表述2 2 附录H 巷道丙烷燃烧试验方法 2 3 H . 1 试件制备2 3 H . 2 装置和设备2 3 H . 3 试样与燃烧器的安装2 7 H . 4 试验初始温度2 7 H . 5 试验次数2 7 H . 6 试验步骤2 7 H . 7 试验中止2 7 H . 8 试验损毁程度判定2 7 H . 9 上升温度值2 8 H . 1 0 阻燃带坏长度的计算2 8 H . 1 1 排气温度规范2 8 H . 1 2 结果表示2 8 Ⅱ 前 言 本标准的第5章为强制性的, 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是对MT9 1 42 0 0 2 煤矿用织物整芯阻燃输送带 的修订,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 MT9 1 42 0 0 2。 本标准与MT9 1 42 0 0 2相比较, 主要变化如下 技术要求中调整了塑料面阻燃带覆盖层厚度的考核指标 2 0 0 2年版的5 . 3; 本版的5 . 3 ; 技术要求中调整了覆盖层和带芯间的黏合强度试验考核指标 2 0 0 2年版的5 . 7; 本版的5 . 7 ; 技术要求中增加了带芯内部黏合强度试验考核指标 本版的5 . 7 ; 技术要求中调整了阻燃带丙烷燃烧试验考核指标 2 0 0 2年版的5 . 1 0 . 3; 本版的5 . 1 0 . 3 ; 试验方法中调整了滚筒摩擦试验方法 2 0 0 2年版的6 . 9; 本版的6 . 9 ; 试验方法中调整了巷道丙烷燃烧试验方法 2 0 0 2年版的6 . 1 1、6 . 1 2; 本版的6 . 1 1 。 本标准的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和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提出。 本标准由煤炭行业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 安徽天地人集团、 安徽中意胶带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 奥伦胶带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顾亚民、 王利平、 王平、 宋长江、 乔晋峰。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MT1 4 71 9 8 7; MT1 4 71 9 9 2; MT1 4 71 9 9 5; MT9 1 42 0 0 2。 Ⅲ 煤矿用织物整芯阻燃输送带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用织物整芯阻燃输送带的术语和定义、 产品型号、 规格、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 验规则、 标志、 包装、 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用织物整芯阻燃输送带 以下简称阻燃带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T3 3 8 工业用甲醇G B3 3 82 0 0 4,A S TM D 1 1 5 21 9 9 7,MO D G B/T3 9 4 . 1 工业酒精 G B/T5 2 81 9 9 8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G B/T5 2 81 9 9 8,e g vI S O 3 71 9 9 4 G B/T9 8 6 7 硫化橡胶耐磨性能的测定 旋转辊筒式磨耗机法 G B/T9 8 6 71 9 8 8,e g v I S O4 6 4 91 9 8 5 MT1 8 2 酒精喷灯燃烧器的结构与技术要求 MT3 1 8 煤矿用阻燃输送带接头检验规范 MT/T3 1 8 . 1 煤矿用阻燃输送带机械接头 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 1 阻燃性 f i r e - r e s i s t a n tp r o p e r t i e s 指阻燃带具有通过下述试验的能力 a 经滚筒摩擦试验, 试件应完全不可燃; b 经酒精喷灯燃烧试验, 试件应完全不可燃的或是能自行熄灭的; c 经丙烷燃烧试验, 试件上的火焰应能自行熄灭。 3 . 2 额定力 r a t e df o r c e 阻燃带整体纵向额定拉伸强度的1 0乘以试样中部宽度基本值所得的力。 3 . 3 橡胶覆盖层 r u b b e r c o v e r 阻燃带覆盖层中橡胶含量占橡胶和塑料总和的8 0以上的覆盖层。 3 . 4 峰点 p e a k 记录曲线上斜率由正变负的位置。 3 . 5 完整曲线 w h o l e c u r v e 从常规撕裂段第一峰点到最末峰点之间的曲线段。正常撕裂段是除去撕裂开始时可能有的峰值递 1 增段的曲线其余部分。 4 产品型号和规格 4 . 1 产品型号 型号示例 产品型号按阻燃带整体纵向拉伸强度来划分为6 8 0 S、8 0 0 S、1 0 0 0 S、1 2 5 0 S、1 4 0 0 S、1 6 0 0 S、1 8 0 0 S、 2 0 0 0 S、2 2 4 0 S、2 5 0 0 S、2 8 0 0 S、3 1 0 0 S和3 4 0 0 S, 共1 3种。 4 . 2 规格 4 . 2 . 1 宽度 阻燃带宽度见表1。 表1 阻燃带宽度单位为毫米 序号 1234567891 01 1 宽度 4 0 05 0 06 5 08 0 010 0 012 0 014 0 016 0 018 0 020 0 020 0 0以上 4 . 2 . 2 长度 阻燃带出厂的单卷长度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其极限偏差为订货长度的-0 . 52。 5 技术要求 5 . 1 外观质量 阻燃带表面应平整, 无影响使用的明疤、 缺胶和裂痕。带芯应由覆盖层完全封闭, 以防受潮变质。 5 . 2 阻燃带宽度极限偏差 阻燃带宽度极限偏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阻燃带宽度单位为毫米 公称宽度 8 0 0≥8 0 0 极限偏差 7 带宽的1 5 . 3 覆盖层厚度 5 . 3 . 1 阻燃带上、 下橡胶覆盖层厚度均应不小于1 . 5mm。 5 . 3 . 2 阻燃带上、 下塑料覆盖层厚度均应不小于1 . 0mm。 5 . 4 拉伸强度 阻燃带的全厚度拉伸强度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阻燃带拉伸强度单位为牛每毫米 型 号 6 8 0 S8 0 0 S1 0 0 0 S 1 2 5 0 S 1 4 0 0 S 1 6 0 0 S 1 8 0 0 S 2 0 0 0 S 2 2 4 0 S 2 5 0 0 S 2 8 0 0 S 3 1 0 0 S3 4 0 0 S 纵向≥ 6 8 08 0 010 0 012 5 014 0 016 0 018 0 020 0 022 4 025 0 028 0 031 0 034 0 0 横向≥ 2 6 52 8 03 0 03 5 04 0 04 5 0 5 . 5 拉断伸长率 阻燃带的全厚度拉断伸长率应符合表4的规定。 5 . 6 撕裂力 阻燃带的撕裂力应符合表5的规定。 2 MT/T9 1 42 0 0 8 5 . 7 黏合强度 阻燃带覆盖层和带芯间的黏合强度及带芯内部的黏合强度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4 阻燃带拉断伸长率 型 号 6 8 0 S8 0 0 S1 0 0 0 S 1 2 5 0 S 1 4 0 0 S 1 6 0 0 S 1 8 0 0 S 2 0 0 0 S 2 2 4 0 S 2 5 0 0 S 2 8 0 0 S 3 1 0 0 S3 4 0 0 S 纵 向 ≥1 5 横 向 ≥1 8 注阻燃带的纵向全厚度额定力伸长率不得大于4。 表5 阻燃带撕裂力单位为牛 型 号 6 8 0 S8 0 0 S1 0 0 0 S 1 2 5 0 S 1 4 0 0 S 1 6 0 0 S 1 8 0 0 S 2 0 0 0 S 2 2 4 0 S 2 5 0 0 S 2 8 0 0 S 3 1 0 0 S3 4 0 0 S 撕裂力≥ 11 0 012 0 016 0 0 表6 阻燃带覆盖层和带芯间的黏合强度及带芯内部的黏合强度单位为牛每毫米 试 验 项 目覆盖层与带芯间带 芯 内 部 黏合强度平均值 ≥4 . 0 0 黏合强度最小值 ≥3 . 2 5≥6 . 5 5 . 8 橡胶覆盖层物理机械性能 橡胶覆盖层物理机械性能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 橡胶覆盖层物理机械性能 项 目指 标 拉伸强度/MP a ≥1 0 . 0 拉断伸长率/ ≥3 5 0 磨耗量/mm3 ≤2 0 0 5 . 9 表面电阻值 试件上、 下两个表面的表面电阻算术平均值均不得大于3 . 01 0 8Ω。 5 . 1 0 阻燃性 5 . 1 0 . 1 滚筒摩擦试验 每块试件经滚筒摩擦试验时, 其任何部位不得发生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现象, 滚筒表面温度不得大 于3 2 5℃。 5 . 1 0 . 2 酒精喷灯燃烧试验 试件经酒精喷灯燃烧试验,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6块具有完整覆盖层试件, 在移去喷灯后, 所有试件上的有焰燃烧时间的算术平均值和无焰 燃烧时间的算术平均值均不得大于3 . 0s。其中每块试件上的有焰燃烧时间和无焰燃烧时间 单值均不得大于1 0 . 0s。 b 对1 8块剥去覆盖层试件, 在移去喷灯后, 所有试件上的有焰燃烧时间的算术平均值和无焰燃 烧时间的算术平均值均不得大于5 . 0s。其中每块试件上的有焰燃烧时间和无焰燃烧时间单 值均不得大于1 5 . 0s。 5 . 1 0 . 3 巷道丙烷燃烧试验 对于每件试样, 如它们能通过以下两项要求中的任一项便视为该阻燃带合格。其要求如下 a 每件试样的未损坏长度不得小于6 0 0mm; b 未损坏长度不得小于5 0mm; 最大平均温升不得大于1 4 0℃且损失带长度不大于12 5 0mm。 当试验在燃烧过程中由于危及人和设备而提前终止时, 该阻燃带的巷道丙烷燃烧试验即被视为不 3 MT/T9 1 42 0 0 8 合格。 5 . 1 1 阻燃带接头强度 对机械接头强度或胶粘接头强度任选一种进行考核。 5 . 1 1 . 1 阻燃带机械接头强度 5 . 1 1 . 1 . 1 对1 0 0 0 S 含 以下型号的阻燃带, 阻燃带机械接头的强度不得小于带体额定拉伸强度 的7 0。 5 . 1 1 . 1 . 2 对1 2 5 0 S 含 至1 6 0 0 S 含 型号的阻燃带, 其机械接头的强度不得小于带体额定拉伸强度 的6 5。 5 . 1 1 . 1 . 3 对1 8 0 0 S 含 至2 0 0 0 S 含 型号的阻燃带, 其机械接头的强度不得小于带体额定拉伸强度 的6 0。 5 . 1 1 . 1 . 4 对2 0 0 0 S以上型号的阻燃带, 其机械接头的强度不得小于带体额定拉伸强度的5 5。 5 . 1 1 . 2 阻燃带胶粘接头的强度 阻燃带胶粘接头的强度不得小于带体额定拉伸强度的9 0。 5 . 1 2 阻燃带接头运行寿命 5 . 1 2 . 1 对机械接头强度或胶粘接头强度任选一种进行考核。 5 . 1 2 . 2 机械接头的运行寿命平均值不得小于1 0万周转。 5 . 1 2 . 3 胶粘接头的运行寿命平均值不得小于2 5万周转。 5 . 1 3 织物接头 5 . 1 3 . 1 横向接头 带芯不得有横向接头。 5 . 1 3 . 2 纵向接头 带芯不得有纵向接头。 5 . 1 3 . 3 拼合接头 成卷供应的阻燃带, 不得有拼合接头。 6 试验方法 6 . 1 样品采取方法 在阻燃带制成2 4h后, 采取样品。 6 . 2 外观质量检查 采用目测方法检查。 6 . 3 宽度测量方法 采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钢直尺或卷尺进行测量。 6 . 4 覆盖层厚度测定方法 覆盖层厚度测定按附录A的规定执行。 6 . 5 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测定方法 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测定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 6 . 6 黏合强度测定方法 黏合强度测定按附录C的规定执行。 6 . 7 撕裂力测定方法 撕裂力测定按附录D的规定执行。 6 . 8 表面电阻测定方法 表面电阻测定按附录E的规定执行。 6 . 9 滚筒摩擦试验方法 4 MT/T9 1 42 0 0 8 滚筒摩擦试验按附录F的规定执行。 6 . 1 0 酒精喷灯燃烧试验方法 酒精喷灯燃烧试验按附录G的规定执行。 6 . 1 1 巷道丙烷燃烧试验方法 巷道丙烷燃烧试验按附录H的规定执行。 6 . 1 2 阻燃带接头强度和接头运行寿命试验方法 阻燃带接头强度和接头运行寿命试验按MT3 1 8和MT/T3 1 8 . 1的规定进行。 6 . 1 3 磨耗量试验方法 磨耗量试验按G B/T9 8 6 7的规定进行。 6 . 1 4 橡胶覆盖层物理机械性能试验方法 橡胶覆盖层物理机械性能试验按G B/T5 2 81 9 9 8的规定进行, 试样尺寸采用4型 狭小平行部分 宽为2 . 0mm0 . 1mm 哑铃状裁刀裁切试样。 7 检验规则 7 . 1 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阻燃带制造厂名称; b 阻燃带的型号、 规格和生产日期; c 试验日期; d 试验室温度; e 试验室相对湿度; f 试验结果; g 检验结论; h 检验者。 7 . 2 出厂检验 7 . 2 . 1 阻燃带应经制造厂的质量检验部门负责检验, 以每10 0 0m为一批 不足10 0 0m也视为一批 至少进行一次检验, 检验合格并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 7 . 2 . 2 出厂检验项目见表8。 7 . 3 型式检验 7 . 3 . 1 有下列情况之一, 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时的试制定型鉴定; b 正式生产后, 如结构、 材料、 工艺有较大改变, 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正常生产时, 定期或积累一定产量后, 应每两年进行一次检验; d 产品停产两年后, 恢复生产时;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不符合时; f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7 . 3 . 2 型式检验项目见表8。 7 . 3 . 3 型式检验的试样应从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抽取, 抽样基数为2 0 0m, 样品数量为1 2m。 7 . 4 判定规则 重要项目, 有一项不合格时, 应另取双倍试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检, 如仍不合格, 则判定该产品不 合格。一般项目, 如有两项不合格, 可另取双倍试样进行复检, 如仍不合格, 则判定该产品不合格。 5 MT/T9 1 42 0 0 8 表8 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项目 序号检 验 项 目要 求试验方法 出 厂 检 验 全 检抽 检 型式检验备 注 1 外观质量 5 . 16 . 2√ 一般项目 2 宽度极限偏差 5 . 26 . 3√ 一般项目 3 覆盖层厚度 5 . 36 . 4 √√ 重要项目 4 拉伸强度 5 . 46 . 5 √√ 重要项目 5 拉断伸长率 5 . 56 . 5 √√ 重要项目 6 撕裂力 5 . 66 . 7 √√ 重要项目 7 黏合强度 5 . 76 . 6 √√ 重要项目 8 橡胶覆盖层物理机械性能 5 . 86 . 1 4、6 . 1 5 √√ 重要项目 9 表面电阻 5 . 96 . 8 √√ 重要项目 1 0 滚筒摩擦试验 5 . 1 0 . 16 . 9 √√ 重要项目 1 1 酒精喷灯燃烧试验 5 . 1 0 . 26 . 1 0 √√ 重要项目 1 2 巷道丙烷燃烧试验 5 . 1 0 . 36 . 1 1 √ 重要项目 1 3 接头强度 5 . 1 16 . 1 3 √√ 重要项目 1 4 接头运行寿命 5 . 1 26 . 1 3 √ 重要项目 注“√” 表示需要进行检验的项目; “ ” 表示不需要进行检验的项目。 8 标志、 包装、 运输和贮存 8 . 1 每条阻燃带沿纵向每隔1 0m内应有一个字体高度不小于2 0mm的永久标志。 标志示例 8 . 2 阻燃带用木芯或铁芯卷取, 捆扎要牢固整齐, 每件应有包装覆盖物, 包装上应拴有技术检验部门签 发的合格证。 8 . 3 阻燃带在运输和贮存中, 应保持清洁, 避免阳光直射、 雨雪浸淋; 防止与酸、 碱、 油类、 增塑剂等影响 产品质量的物质接触, 并距离热源1m以外。 8 . 4 贮存时库房内温度宜保持在-1 0℃4 0℃之间, 相对湿度宜保持在5 08 0之间。 8 . 5 阻燃带贮存中应成卷放置, 不得折叠, 存放期间每季翻动一次。 6 MT/T9 1 42 0 0 8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覆盖层厚度测定方法 A . 1 仪器 游标卡尺或其他量具, 其最小分度值为0 . 0 2mm, 准确度为1级。 A . 2 测定步骤 A . 2 . 1 试件应从原卷阻燃带中取样, 测定时按图A . 1所示的A C切割边逐点进行。 A . 2 . 2 如图A . 2所示的7条等分线最近的芯体波峰处, 按图A . 3所示, 测定沿试件表面至织物波峰的 垂直距离。 A . 2 . 3 用肉眼观察, 表面如有局部薄的覆盖层 不包括试件边缘2 5mm , 则应对该区内相邻的4个织 物波峰点t a、 t b、t c、t d位置进行测定, 见图A . 3。 单位为毫米 图A . 1 测量厚度用试件切割示意图 单位为毫米 图A . 2 测定覆盖层厚度示意图 7 MT/T9 1 42 0 0 8 单位为毫米 图A . 3 测定覆盖层厚度 A . 3 结果表述 应记录和计算下列测定结果 a 记录测得的7个上覆盖层厚度值, 然后计算出7个值的算术平均值, 取小数点后两位, 修约至 小数点后一位; b 记录测得的7个下覆盖层厚度值, 然后计算出7个值的算术平均值, 取小数点后两位, 修约至 小数点后一位; c 对任何局部薄的区域, 记录测得的4个覆盖层厚度值t a、t b、t c、t d, 然后计算出4个值的算术平 均值, 取小数点后两位, 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 8 MT/T9 1 42 0 0 8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测定方法 B . 1 试件制备 B . 1 . 1 试件应按图B . 1所示的形状和尺寸, 并用断面如图B . 2所示的冲刀冲割。 B . 1 . 2 冲割的试件覆盖层应完整无损, 冲割面要整齐、 平滑。当覆盖层很厚时, 夹装部位覆盖层可以剥 去, 以免试件试验时在夹具中滑动。 B . 1 . 3 试件冲割时, 在离带边至少5 0mm处冲割。 B . 1 . 4 试件冲割时, 纵向试件的轴线应与阻燃带的纵轴线平行, 横向试件轴线应与阻燃带的纵轴线 垂直。 B . 1 . 5 在试件中心两侧, 对称划两条与纵轴线垂直标线, 初始标距L0为1 0 0mm, 见图B . 1。 B . 1 . 6 试件从样品上冲下后, 应在温度2 3 ℃2 ℃, 相对湿度4 57 5的环境中放置1 6h后开始 试验。 B . 1 . 7 试件数量 纵向试件3块, 横向试件3块, 共6块。 B . 2 仪器、 设备 B . 2 . 1 拉力试验机 拉力试验机的准确度为1, 其测量范围应满足所测试件极限值的要求。 B . 2 . 3 拉力试验机的夹持器 工作速度为1 0 0mm/m i n1 0mm/m i n, 在拉伸过程中, 试件夹持良好, 既无打滑, 又无夹断现象。 B . 3 测定步骤 B . 3 . 1 试验时室温应为2 3℃2℃, 相对湿度为4 57 5。 B . 3 . 2 将试件两端分别夹于试验拉力机的两个夹持器上, 试件纵向中心线应与施力线方向一致。 B . 3 . 3 夹持器以1 0 0mm/m i n 1 0mm/m i n的恒速对试件进行连续拉伸, 直至试件断裂为止, 在此过 程中应自动记录拉力值。 B . 3 . 4 试件在断裂前的最大拉力值即为所测的拉断力F1。 B . 3 . 5 当拉力增至试件断裂时, 记录两标线间的距离L1。 B . 3 . 6 试件断裂应发生在1 0 0mm标距之间, 若被测试件发生打滑或断裂发生在标距以外, 则该试件 作废, 另取试件重作试验。 B . 4 结果表述 结果的计算方法如下 a 拉伸强度按式1 计算 σF 1 B 1 式中 σ 拉伸强度, 单位为牛每毫米N/mm ; F1 每块试件的拉断力, 单位为牛N ; B 每块试件的宽度, 单位为毫米mm 。 b 拉断伸长率按式 2 计算 εL 1-L0 L0 1 0 0 2 9 MT/T9 1 42 0 0 8 式中 ε 拉断伸长率, 单位为百分数 ; L0 试件初始标距, 单位为毫米mm ; L1 试件拉断时的标距, 单位为毫米mm 。 c 分别计算每组三块试件的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单值, 并计算出每组试件拉伸强度的算术 平均值和拉断伸长率的算术平均值。 单位为毫米 A型试样 B型试样 图B . 1 测定拉断强度试件示意图 01 MT/T9 1 42 0 0 8 图B . 2 冲刀断面示意图 11 MT/T9 1 42 0 0 8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黏合强度测定方法 C . 1 试件制备 C . 1 . 1 试件为矩形条状, 宽为2 5mm1mm, 长为3 0 0mm, 其边缘要切割整齐。 C . 1 . 2 试件共8块, 其中4块纵向切割 覆盖层与带芯之间、 带芯内部各2块 ,4块横向切割 覆盖层与 带芯之间、 带芯内部各2块 。 C . 2 仪器、 设备 C . 2 . 1 拉力试验机 准确度为1, 具有自动记录功能。 C . 2 . 2 夹持器 应能保证试件固定良好, 试验时不打滑。 C . 3 覆盖层与带芯之间黏合强度测定步骤 C . 3 . 1 切割好的试件应放在温度2 3℃2℃和相对湿度6 55的环境中至少2 4h, 同时试验也应 在此环境中进行。 C . 3 . 2 试验时, 先从试件一端将一个覆盖层与带芯剥离约7 5mm, 并把分开的两部分分别夹持在拉力 试验机的两个夹持器中, 以1 0 0mm/m i n 1 0mm/m i n的速度移动夹持器将试件分离的两部分再剥离 1 0 0mm, 同时记录仪自动绘出剥离力记录曲线。试验时, 对试件未剥开的部分不予固定。 C . 3 . 3 在同一试件的另一端按上述程序对另一覆盖层进行试验。 C . 4 带芯内部黏合强度测定步骤 C . 4 . 1 切割好的试件应放在温度2 3℃2℃和相对湿度6 55的环境中至少2 4h, 同时试验也应 在此环境中下进行。 C . 4 . 2 试验时, 先从试件一端从带中间切开约7 5mm, 并把分开的两部分分别夹持在拉力试验机的两 个夹持器中, 以1 0 0mm/m i n1 0mm/m i n的速度移动夹持器将试件分离的两部分再剥离1 0 0mm, 同 时记录仪自动绘出剥离力记录曲线。试验时, 对试件未剥开的部分不予固定。 C . 5 曲线处理 C . 5 . 1 利用剥离曲线确定其平均剥离力, 方法如下 见图C . 1 a 在记录曲线上标出9条与时间轴垂直的直线, 它们把完整曲线在该轴上的投影 图中A B线 段 分为1 0等份。标出分别与这9条直线最接近的9个峰点。根据峰点位置的高低, 找出9个 峰值的中值, 作为平均剥离力。 b 当上述9条直线中某条附近的曲线较平坦, 以至该直线到最近峰点的距离也大于相邻直线间 距的二分之一时, 取该直线与曲线的交点对应的黏合力作为用于求中值的力值。 C . 5 . 2 找出完整曲线的最高峰值和最低峰值。 C . 6 数据处理 黏合强度为剥离力与试件宽度的比值, 单位为牛每毫米。 C . 7 结果表述 应分别记录和计算下列试验结果 21 MT/T9 1 42 0 0 8 a 每块试件的上、 下覆盖层与带芯之间平均剥离力和最小剥离力; b 每块试件的上、 下覆盖层与带芯之间平均黏合强度和最小黏合强度; c 上述两组试件的上、 下覆盖层与带芯之间平均黏合强度的算术平均值和最小黏合强度中的最 小值; d 每块试件的带芯内部平均剥离力和最小剥离力; e 每块试件的带芯内部平均黏合强度和最小黏合强度; f 带芯内部平均黏合强度和最小黏合强度。 图C . 1 剥离曲线处理示意图 31 MT/T9 1 42 0 0 8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撕裂力测定方法 D . 1 试件制备 D . 1 . 1 应按图D . 1、 图D . 2切割试件, 并在试件一端切开长约1 0 0mm, 以形成撕裂试验的两个装夹头。 D . 1 . 2 切割时, 试件边缘距阻燃带边缘间距不得小于5 0mm, 同时与切割边间距不得大于1 8mm。 D . 1 . 3 切割时, 试件的纵轴线应与阻燃带的纵轴线平行, 且在每块试件的上覆盖层, 按图D . 2所示标以 “T” 字样。 D . 1 . 4 切割时, 试件间保持较大的切割间距。 D . 1 . 5 试件从样品上冲下后, 应放在温度2 3℃2℃和相对湿度5 05的环境中至少7 2h。 D . 2 仪器、 设备 同C . 2。 D . 3 测定步骤 D . 3 . 1 试验时, 环境温度为2 3℃2℃, 相对湿度为5 05。 D . 3 . 2 将试件的两个装夹头分别夹于拉力机的两个夹持器上 见图D . 3 。试件装夹头的内边应装夹 在夹持器中部, 夹持器以5 0mm/m i n 5mm/m i n的等速作撕裂试验时, 自动记录试件撕裂1 0 0mm长 所需的力。 单位为毫米 图D . 1 撕裂试验用试件示意图 图D . 2 试件切割位置及标记 41 MT/T9 1 42 0 0 8 D . 3 . 3 试件夹持方式如图D . 3所示, 即3块按A向作撕裂试验,3块按B向作撕裂试验。 单位为毫米 图D . 3 撕裂试验安装方式 D . 4 曲线处理图 如图D . 4所示, 在记录曲线上标出9条与时间轴垂直的直线, 它们把完整曲线在该轴上的投影 图 中A B线段 分为1 0等份。标示出距这9条直线距离最近的9个峰点。找出9个峰点中到时间轴距离 为第五远的那一峰点, 其峰值即为9个峰值的中位数, 以该值作为这个试样的平均撕裂力。 D . 5 结果表述 应记录和计算下列测定结果 a 每块试件的撕裂力; b 组中3个撕裂力的算术平均值; c 组中3个撕裂力的算术平均值。 图D . 4 撕裂力曲线处理示意图 51 MT/T9 1 42 0 0 8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表面电阻测定方法 E . 1 试件 E . 1 . 1 试件应是从完整的阻燃带上切下, 长度和宽度不小于3 0 0mm, 厚度为阻燃带的全厚度。试件数 量为3块。 E . 1 . 2 试件应平滑, 无裂纹、 气泡和机械杂质等缺陷。 E . 1 . 3 用蘸有蒸馏水的干净绸布或纱布擦洗试件以后, 用洁净的干布片将试件擦干, 放置在干燥处 2 4h以上。 E . 1 . 4 试验前, 将试件放置在温度为2 3℃2℃, 相对湿度为6 55的环境中至少2h。 E . 1 . 5 在干净试件的表面上, 用导电胶 液 涂出图E . 1所示的面积, 大小相当于电极基面的尺寸。 单位为毫米 图E . 1 涂胶示意图 E . 2 导电液 导电液的成分m/m 分子量为6 0 0的无水聚乙二醇 4份 软皂 1/2 0 0份 水 1份 E . 3 仪器 E . 3 . 1 表面电阻测试仪 测量范围为1 0 3Ω1 01 0Ω, 准确度1 . 5级, 直流电源电压5 0V5 0 0V, 电压 的选择以在试件中的电能消耗不大于1W为前提。 E . 3 . 2 电极 用黄铜圆柱及同心圆环各一个作电极, 尺寸如图E . 2所示, 其中内电极的基面为圆形, 最 小质量为1 1 5g, 外电极的基面为环形, 最小质量为9 0 0g, 两电极的基面应磨平抛光, 用2根外包绝缘导 线分别连接到每个电极上。 E . 4 测定步骤 E . 4 . 1 测定条件 61 MT/T9 1 42 0 0 8 E . 4 . 1 . 1 试验电压5 0 0V2 0V,1 0 0V1 0V,5 0V1 0V。 E . 4 . 1 . 2 试验环境 温度为2 3℃2℃, 相对湿度为6 55。 E . 4 . 2 将试件放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