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广元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广元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 年)年) 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稿 广元市人民政府 二○二二年六月 I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1 一、自然资源状况................................................................................................. 1 二、工作成效......................................................................................................... 4 三、机遇与挑战..................................................................................................... 8 第二章 评价诊断...................................................................................................... 12 一、生态本底....................................................................................................... 12 二、基础评价....................................................................................................... 13 三、问题诊断....................................................................................................... 17 第三章 总体要求...................................................................................................... 24 一、指导思想....................................................................................................... 24 二、基本原则....................................................................................................... 24 三、战略目标....................................................................................................... 26 四、规划指标....................................................................................................... 27 第四章 总体格局...................................................................................................... 29 一、修复格局....................................................................................................... 29 二、生态修复分区............................................................................................... 30 三、重点区域....................................................................................................... 32 第五章 主要任务...................................................................................................... 33 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格局............................................................... 33 二、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35 三、推进重要生态系统提质增量....................................................................... 37 四、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40 五、提升依山顺水的人居品质........................................................................... 41 六、大力推广绿色产业发展............................................................................... 43 七、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建设............................................................................... 45 第六章 重点工程...................................................................................................... 47 一、东河生态廊道建设示范重点工程............................................................... 47 二、南河生态廊道建设示范工程....................................................................... 48 三、清江河生态廊道建设示范工程................................................................... 49 四、白龙江生态廊道建设示范工程................................................................... 51 五、亭子湖生态治理修复工程........................................................................... 52 六、嘉陵江上游生态农旅示范区建设工程....................................................... 53 七、青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工程................................................................... 55 八、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工程................................................... 56 九、盆北丘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58 十、翠云廊古柏景观长廊建设工程................................................................... 59 十一、剑阁西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提升工程....................................................... 60 十二、东河苍溪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61 十三、市城区城镇生态修复工程....................................................................... 63 十四、嘉陵江苍溪段生态廊道建设示范工程................................................... 64 II 十五、旺苍河谷城镇生态修复工程................................................................... 66 十六、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工程........................................................... 67 第七章 投资估算........................................................................................................ 70 一、 测算依据..................................................................................................... 70 二、 投资测算..................................................................................................... 71 三、资金筹措....................................................................................................... 71 第八章 效益分析...................................................................................................... 73 一、生态效益....................................................................................................... 73 二、经济效益....................................................................................................... 73 三、社会效益....................................................................................................... 75 第九章 实现路径...................................................................................................... 76 一、积极参与碳中和........................................................................................... 76 二、加快生态价值实现....................................................................................... 76 三、推广先行示范模式....................................................................................... 79 第十章 保障措施...................................................................................................... 81 一、强化组织协调推进....................................................................................... 81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81 三、健全规划传导体系....................................................................................... 81 四、强化资金保障措施....................................................................................... 82 五、建立各项目储备库....................................................................................... 83 六、加强科技支撑力度....................................................................................... 83 七、严格评估监管制度....................................................................................... 84 八、构建多元参与格局....................................................................................... 84 I 前 言 广元市位于我国横断山地与秦岭山地过渡地带、 四川盆地北 部、嘉陵江上游、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处于“两屏三带”中的黄 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区,属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 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亚热带、温带多种古老植物发源地之一,是第四纪冰川期 多种生物的“避难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广元 作为“千里嘉陵第一城”,担负着筑牢嘉陵江乃至长江上游生态 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使命。 广元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战 略地位突出,必须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 复和保护,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 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 发展道路,发挥新发展时期广元拥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 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高 生态系统质量,维持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广元市自 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 广元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 II 规划 秉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思想, 围绕建成 “川 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北向门户枢纽、中国生态康 养旅游名市、历史文化名城”,抓住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 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战略机遇, 厚植文 化、生态优势,打造全国最干净的城市,进一步筑牢秦巴山区国 家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充分衔接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 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规 划 (2019-2035 年) 、 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 (2020-2035 年) 、 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年)、广元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纲要、 广元市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 年)等相关规划, 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提出广元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工程部署和保障措施。 规划围绕“两轴一带一心、四廊七区多点”广元市生态 修复总体格局,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 7 方面主要任务,部署了 16 个重点工程。到规划期末,广元市生态系统持续健康稳定,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高,革命老区精神得到弘扬,基础设施 建设完善,助推乡村振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 就。 规划基准年为 2020 年,规划期 2021 年至 2035 年,近期到 2025 年、中期到 2030 年、远期到 2035 年。 1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一、自然资源状况 广元市幅员面积 1.63 万平方公里,现辖利州、昭化、朝天 3 区和旺苍、青川、剑阁、苍溪 4 县。广元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星 罗棋布、人文历史悠久厚重,乡村田园景观怡人、自然山水钟灵 毓秀,境内物种丰富,不胜枚举。“十三五末”,全市实现地区 生产总值 1008.01 亿元,同比增长 4.2,增速居全省第 5 位、川 东北经济区第 1 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3337 元,居川东北经济 区第 1 位。全市常住人口 230.57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08.45 万人,城镇化率 47.04。 (一)自然地理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 广元市地处四川省北部,北与甘肃省、陕西省交界;南与南 充市为邻;西与绵阳市相连;东与巴中市接壤。处于四川北部边 缘,山地向盆地过渡地带,为川陕甘结合部中心城市,素有“川 北门户”、“蜀北重镇”、“巴蜀金三角”之称,是四川省北部 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地。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地处米仓山、龙门山和盆北低山三大地貌单元交 汇地带,境内山脉起伏,坡度较大,同时江河切割,形成雄伟瑰 丽的大山大川的大地景观。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阳光充足、 四季分明, 年降雨量 964.6 毫米, 日照数 1114.1 小时, 年平均气温 16.6℃,无霜期 312 天,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和农 业气候类型,为生物物种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2 河流水系。河流水系。流域属长江重要干流嘉陵江水系,有白龙江、清 江河、南河、东河、西河、木门河等大中小支流 75 条,水资源 丰富,天然落差较大,形成河川径流充沛,水系纵横交错的网络 格局。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境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城镇河谷及以南以紫色 土和水稻土为主。以北土壤类型复杂,包括黄棕壤、黄褐壤、石 灰岩等。受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与母质的不同,在一定区域内形 成错综复杂、参差错落的土壤类型。 (二)资源禀赋资源禀赋 森林资源富饶森林资源富饶。森林覆盖率达 57.22,森林蓄积 5939 万立 方米,活立木蓄积 6308 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 1508 万亩。全市 共有米仓山、唐家河、翠云廊古柏等 13 个自然保护区,剑门关、 苍溪等 10 个森林公园。广元核桃基地总面 200 万亩,总产量突 破 20 万吨;油橄榄基地总面积 16.3 万亩,总产量 5000 余吨。 森林生态产品的不断延伸,森林康养产业蓬勃发展,延长了林业 休闲旅游产业链,促进了户外运动和相关设施建设,不断发挥森 林食品和中医药的优势。 蓬勃发展的生态林不仅成为嘉陵江上游 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也为濒危动植物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和避难 所。 生物资源种类多样。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境内特有种、孑遗种、濒危种众多,物 种丰富多样,是四川省重要的物种基因库。目前广元市境内有大 熊猫、川金丝猴、四川羚牛等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5 种,黑熊、 小熊猫、红腹锦鸡、画眉等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92 种。有红豆杉、 珙桐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9 种,台湾水青冈、独叶草等 3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48 种。 水资源丰沛、水环境质量优良。水资源丰沛、水环境质量优良。水资源总量为 79.6 亿立方 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 8.98 亿立方米。境内河流众多,径流丰 沛, 相对落差较大, 水能资源较为丰富, 理论蕴藏量 296 万千瓦, 技术可开发量 232.6 万千瓦。水能资源开发程度高,较大的水电 站如亭子口宝珠寺水电站已并网发电。 市内主要河流湖泊全年保 持Ⅱ类以上水质,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 标。 风能资源潜力大。风能资源潜力大。主要分布于嘉陵江、白龙江等河流两岸的 山脊地带,理论蕴藏量 260 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 200 万千瓦。 已建成投产风电总装机 41.92 万千瓦, 在建项目总装机 40.2 万千 瓦。 “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储备风电项目总装机 100 万千瓦左 右,力争实现“百万风电基地”的建设目标。 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土地利用类型丰富。 拥有55个土地利用二级地类中的45种, 林地面积位居四川省前列,林地占 67.32,其中乔木林地占 60.82,分布于全市范围,灌木林地占 6.50,主要分布于河谷 城镇以北,其中旺苍县最多;耕地占 21.54,其中旱地在全市 范围内分布较均匀,水田主要分布于河谷城镇以南;其他土地类 型占比较小,全市范围内零星分布。 矿产资源富集。矿产资源富集。境内已发现矿种 42 个,已开采 34 种,主要 有能源矿产(煤、天然气、地热、天然沥青),黑色金属(铁、 锰)、有色金属(金、钼、铝等),非金属辅助原料矿产(长石、 石膏、石英岩、脉石英等),非金属建材矿产(石灰岩、大理岩、 花岗岩、辉绿岩、页岩)。地热居全省第二,国家首批地热温泉 4 之乡,利州羊盘山天然沥青(新探明超过 5000 万吨)可望成为 全国最大储量基地。 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多彩。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多彩。广元境内拥有剑门蜀道、唐家河 世界级旅游资源 2 处,国家级文旅资源和品牌 162 个,省级文旅 资源和品牌 201 个。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8 个、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 4 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1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个、国家森林公园 3 个、国家地质公 园 1 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2 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1 个、全国红 色旅游经典景区 5 个。全市已建成国家 A 级旅游景区 47 个,其 中剑门蜀道剑门关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1 个、4A 级旅游景区 21 个; 建成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1 个、 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6 个、 省级旅游度假区 6 个; 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 范点各 1 个,建成中国农业公园 1 个。开发有麻柳刺绣、白花石 刻、剑门手杖等旅游商品 300 多种,培育红心猕猴桃、米仓山茶 叶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6 个,开发有剑门豆腐宴、青川山珍煲、 嘉陵江河鲜等“女皇味道”菜系和女皇蒸凉面、朝天核桃饼等地 方特色小吃。 二、工作成效 “十三五” 以来, 广元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立足新发展阶段, 构建新发展格局, 通过“开放合作、 保护转型、 统筹联动”加快打造“绿色广元、康养之都”的生态广元建设新 路径,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卫生优秀城市、国家园林 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四川省最早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市、四川 省唯一的国家气候适应型建设试点城市, 成功入列国家第二批生 5 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 5 个、国家级生 态村 1 个,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县)3 个、省级生态县区 3 个、 省级生态乡(镇)64 个。 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不断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不断完善。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 态立市的意见、 广元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 施方案,不断强化制度设计,率先在四川省建立环境保护和产 业发展协同机制,实行产业负面清单管理。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 动机制,签订环境执法联动协议,成功处置多起输入性和跨境环 境污染应急事件,确保了辖区生态系统安全。 生态底线明确,重点突出生态底线明确,重点突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初步为 XX 平 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XX,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地,集中于 青川西北部、旺苍东北部,是北部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中,红线范围内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为 XX。生态保护和建设 取得重大成效,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等地类的生 态功能明显增强,有效保护了省级以上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 104 种,省级以上重点保护陆生野生植物 35 种,生物多样性保 护显著强化。 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广元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 市,通过大力实施绿化全川行动,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建设,组织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规范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工作,五年来 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显著,林地保有量达 XX 万亩,森林面积 XX 万亩,蓄积量 XX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 XX,位 于四川省前列。 河湖湿地保护恢复成效明显。河湖湿地保护恢复成效明显。深入开展 “清河、 护岸、 净水、 6 保水”四项行动,积极推进河流、湖库数据信息入库录入,扎实 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在四川省率先完成市建成区 19 条黑臭 水体治理,市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白龙湖成为四川省境内面 积最大的Ⅰ类水体,全市地表水水环境质量优良比例持续保持 100,嘉陵江、南河等主要河流水质达Ⅱ类及以上,县级及以上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对于湿地生态治理与污 染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工程措施,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 效保护,大大改善了时间南河、柏林湖 2 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生 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保护步伐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步伐加快。调整优化生态保护红线,以大熊 猫、川金丝猴、四川羚羊以及古柏、红豆杉、珙桐、台湾水青冈 等为代表的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全市已建成自然 保护区 13 个,基本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骨干,包括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等不同类型保护地在内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 护网络体系,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呈稳中有升的态势。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显著。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显著。以小流域为单元,组织下辖项目县 区大力实施各类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 农耕措施相结合,深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综 合治理面积 15.08 万公顷,占全市面积 9.25,人为活动造成的 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土流失强度显著下降,水土保持功能明显 改善。 矿山生态环境逐步向好。矿山生态环境逐步向好。 系统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 土地复垦,全面开展嘉陵江沿岸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完成恢 7 复治理面积 548.58 公顷。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极大程 度地消除了地灾隐患,绿色矿山建设全面实施建设,改善了区域 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市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总面积 达 2612.6 公顷(其中公园绿地 587.6 公顷),建成区绿地率、绿 化覆盖率分别达到 38.7和 40.3,城市(县城)建成区人均公 园绿地面积 14.5 平方米。全市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 处理率达到 90以上,新建污水管网 412.04 千米,改造老旧污 水管网 113.75 千米,改造合流制污水管网 155 千米,全市城镇 基本具备污水收集能力,以生态、安全、活力的海绵建设塑造了 广元新的城市形象。 广元市是近年来四川省五个空气质量达标城 市之一, 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空气质量优良天气全年达到 363 天的 城市,被评为四川最干净城市。 生态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生态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1 个、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5 个、市 级现代农业园区 115 个,核心区面积突破 120 万亩。建成省级现 代林业示范区 1 个,市县级林业园区 55 个。建成世界最大红心 猕猴桃生产基地、全国最大黄茶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油橄榄种 植基地、 四川最优质高效核桃生产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高山露地绿 色蔬菜、 道地中药材、 土鸡生产基地, 开发麻柳刺绣、 白花石刻、 剑门手杖等旅游商品 300 多种,培育红心猕猴桃、米仓山茶叶等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6 个。在“十三五”期间,广元市单位 GDP 能耗下降 15,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19.5。 8 三、机遇与挑战 (一)重大机遇(一)重大机遇 ““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实施。 广元市作为嘉 陵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战略, 作为西部地区和四川发展绿色、生态、低碳农业优势区域与西部 绿色产品供给地, 坚持生态优先, 实现嘉陵江上下游水环境补偿, 进行跨(省域、流域)区域生态补偿的有益探索,确保一江清水 绵延后世。 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有效实施动计划有效实施。 广元市作为全球 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天然基因库”、“生命 家园”和岷山山系的“绿色明珠”,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的实现意义重大,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成效显著,境内拥有大 熊猫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自然公园,生物多样性 保护功能突出。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完成。 在体制试点基础上设立 和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 是党中央、 国务院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重要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所有、 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具体实践。大熊猫国家公园肩负着为建立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示范, 引领带动全国生 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历史使命。 青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 第一批国家大熊猫公园建设试点, 已建立大熊猫种群 DNA 档案、 开展大熊猫野外繁殖行为研究等 10 多个专项研究工作,实现大 熊猫种群精细化、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了具有广元特色、唐家 9 河特色的自然教育新模式。 加快落实加快落实 ““一干多支、 五区协同一干多支、 五区协同”” , 深入推进美丽四川建设。, 深入推进美丽四川建设。 广元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化大气、 水、 土壤污染防治, 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城 乡空气质量、江河湖库水质全面改善。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强化 河湖长制,加强长江上游生态治理和修复,落实长江十年禁渔, 对重点流域和重要湖泊湿地进行了生态保护治理。 广元已进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广元已进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广元市积极响应国家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力争将广元市建设成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 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广元市坚持“让森林走入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 化、道路林荫化、水系绿色化的森林城市;重点培养国内领先的 旅游康养产业集群, 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致力于将广元打造成为融合历史精华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文化 旅游名城和以商贸、 低碳生态示范为特色的经济繁荣、 社会安定、 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 全市全市人民对实现美好生活的生态产品需求不断提升。人民对实现美好生活的生态产品需求不断提升。 进入新 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已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绿色发展, 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人类文明永 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在加强保护前提下促进生态优势向新兴发展动力价值转 化,依托生态修复治理推动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模式转型发展,构 10 建高效、 集约与可持续利用的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方式, 建立绿色、 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和广阔 的现实需求。 (二)面临挑战(二)面临挑战 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 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面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 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面 临挑战。临挑战。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系统 性和协调性不足,科学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需要遵循山水林 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保护优先、 绿色发展等理念, 这对实施嘉陵江上游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 和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 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面临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 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面临压力。压力。随 着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北向东出桥头堡加快建设, 城镇化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空间不断扩张,自然生境退化程度以 及破碎化程度逐渐增高,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压力和挑战,各保 护区、绿地、水系等之间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网络,维护 生态安全格局的压力日益增大, 这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 完整性,实现生态服务价值,预防和控制区域环境灾害的发生提 出了新要求。 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系统提升的双向驱动,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系统提升的双向驱动, ““两两 山山””转化瓶颈亟需突破。转化瓶颈亟需突破。目前,生态保护修复管理体制、生态补 偿机制等方面尚不健全, 生态修复和保护多元投入长效机制还在 积极探索和创新,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 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面临新挑战, 亟需探索出绿水青山转化 金山银山新路径,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11 跨界型跨界型生态压力增大, 生态修复体制机制尚需完善。生态压力增大, 生态修复体制机制尚需完善。长期以 来,人地交互过程易产生区域跨界型和复合型生态问题,而自然 生态处于管理“碎片化”状态,各地工作存在分头推进、目标单 一、 标准各异等问题, 跨区域的联防联动和协同共治机制不完善, 在生态修复体制机制、技术模式等方面有待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