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泸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泸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2120352035年)年) (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 泸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二〇二二年九月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2 第一节 自然资源状况...................................................................................................... 2 (一)基础条件................................................................................................................ 2 (二)资源禀赋................................................................................................................ 2 (三)生态本底情况........................................................................................................ 4 第二节 工作成效.............................................................................................................. 6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8 (一)重大机遇................................................................................................................ 8 (二)面临挑战................................................................................................................ 9 第四节 重大风险.............................................................................................................. 9 第二章 问题与评价............................................................................................................ 11 第一节 综合评价............................................................................................................ 11 第二节 主要问题............................................................................................................ 11 第三章 总体要求................................................................................................................ 13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3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3 第三节 规划目标............................................................................................................ 14 (一)总体目标.............................................................................................................. 14 (二)分期目标.............................................................................................................. 15 (三)指标体系.............................................................................................................. 15 第四节 主要任务............................................................................................................ 17 (一)全域国土空间...................................................................................................... 17 (二)生态空间.............................................................................................................. 18 (三)农业空间.............................................................................................................. 19 (四)城镇空间.............................................................................................................. 20 (五)三类空间冲突区域.............................................................................................. 21 第四章 总体布局................................................................................................................ 24 第一节 生态修复格局.................................................................................................... 24 第二节 生态修复分区.................................................................................................... 27 (一)濑溪河土地综合治理与水土流失防治修复区.................................................. 28 (二)长江生态屏障建设与人居环境提升修复区...................................................... 29 (三)大小槽河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31 (四)赤水河下游土地综合治理与水土流失防治修复区.......................................... 33 (五)永宁河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35 (六)赤水河-大娄山土地综合治理与石漠化防治修复区.........................................36 第五章 重点工程................................................................................................................ 39 第一节 南翼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工程................................................................ 40 第二节 长江流域岸线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41 第三节 濑溪河-龙溪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44 第四节 永宁河流域中下游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46 第五节 赤水河下游土地综合整治与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工程.................................... 48 第六节 大槽河-小槽河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重点工程...............................................49 第七节 生态网络建设与生态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51 第六章 投资效益................................................................................................................ 53 第一节 投资需求............................................................................................................ 53 第二节 资金筹措............................................................................................................ 54 第三节 效益分析.............................................................................................................54 第七章 保障措施................................................................................................................ 57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 57 第二节 建立政策体系.................................................................................................... 57 第三节 落实规划传导.................................................................................................... 57 第四节 强化资金保障.................................................................................................... 58 第五节 加强科技支撑.................................................................................................... 58 第六节 严格评估监管.................................................................................................... 59 第七节 鼓励公众参与.................................................................................................... 59 附表泸州市重大工程部署表.............................................................................................60 1 前言 泸州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 空间本底复杂多样, 有“中 国酒城”之称,是四川首港、川渝滇黔结合部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山 水园林城市。泸州市大力奉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以生态优先、绿色 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长期以来, 泸州市坚持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开展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推进成渝双城经济绿色发展,加快 建设成渝地区“绿美生态高地”,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新格局。 为落实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三中、 四中、 五中、 六中全会精神, 依据全 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四川省国土 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年)泸州市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 年) 相关要求,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组织编制了泸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作为泸州市国土空间 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立足泸州国土空间本底条件和优势特点,综合考量地理区 位、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国土利用,合理识别泸州市国土空间的生态问题,总 计生态文明建设中发展不充分的现实因素, 为 2021-2035 年泸州市国土空间生态 修复打下坚实基础,定下行动旋律。 规划范围包括泸州市级行政辖区内全部区域。规划年限为 2021-2035 年,近 期至 2025 年,中期至 2030 年,远期展望至 2035 年。基准年为 2020 年。 2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自然资源状况 (一)基础条件 地理位置重要,市域人口众多。地理位置重要,市域人口众多。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四川盆地南缘, 地处永宁河、赤水河,沱江与长江交汇点,也是川滇黔渝联接交点,向北到成都 268km, 向东到重庆 221km。 地理坐标介于北纬 2739′-2920′, 东经 1058′-10628′ 之间,辖区面积约 12232.34km2,是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南翼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 查数据,截至 2020 年 11 月,泸州市常住人口为 425.41 万人。 地形地貌复杂地形地貌复杂,, 生态地位重要生态地位重要。。 泸州市处于川东南平行褶皱岭谷区南端与大 娄山的复合部,为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兼有盆中丘陵和盆周山 地的地貌类型。全市地貌大体上可分为北部浅丘宽谷区、南部低中山区、中部丘 陵低山区和沿江河谷阶地区。区域生态战略地位突出,地处全省“四区九川”生态 修复总体格局的关键位置(乌蒙山大娄山区),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 长江干流水土保持与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区、 成都平原人居环境提升与盆地丘陵 水土流失防治区,具有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 气候条件温和气候条件温和,,四季立体分明四季立体分明。。市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北部为南亚热带 季风湿润气候;南部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具有山 区立体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 17.1℃~18.5℃,年平均降雨量 748.4~1184.2 毫米,受四川盆地地形影响,泸州市夏季多雷雨,冬季多为连绵阴雨天气;多轻 雾天气,全年少有大风,多为 0-2 米/秒的微风。2019 年,泸州市气温正常略偏 高,降水正常略偏少,日照正常略偏少。年内低温冷害、高温干旱、风雹、雷暴、 雾霾等气象灾害较常年偏轻;连阴雨、暴雨洪涝接近常年,是 2019 年造成经济 损失最大的气象灾害。 (二)资源禀赋 3 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土壤类型丰富质佳。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土壤类型丰富质佳。泸州市全市土地总面积 12232.34 km2,其中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占比为耕地 32.67、园地 2.49、林地 53.95、 草地 0.16、建设用地 7.19、水域 3.46、其他用地 0.09。从土壤肥力看, 全市共有 6 个土类,11 个亚类、32 个土属和 87 个土种。北部丘陵低山紫色母岩 区以物理风化为主,形成的土壤以幼年土为主;南部低中山老岩层区以化学风化 为主, 形成富铝化过程明显的黄壤, 其土壤肥力高、 土层深厚、 矿物质含量丰富、 胶质优势明显。 河流一干多支,地下水资源丰沛。河流一干多支,地下水资源丰沛。水资源本地可利用量 17.3 亿立方米,过 境可利用量 135.7 亿立方米, 总共约 153 亿立方米。 但受用水红线指标控制 (15.1 亿立方米),用水量不足可利用量的 10。境内河流同属以长江为主干,由 4 级支流组成树枝状水系;河流属于暖季河流,径流主要靠夏季降水补给。河流地 下水藏量丰富, 达 10.65 亿立方米/年, 以南部叙永、 古蔺两县熔岩底中山区最富, 长江以南构造裂隙水较丰,长江以北风化带裂隙水贫乏,地下水开采 3.25 亿立 方米/年。 物种资源丰富物种资源丰富,, 稀有种众多稀有种众多。。 全市森林面积 849.70 万亩, 森林覆盖率 46.31; 森林蓄积 2610 万立方米,调查有珍稀植物珙桐、水杉等 46 种。一级保护树种分 布情况为水杉、银杏全市各区县均有栽培;珙桐主要分布在合江县福宝林区, 古蔺黄荆林区。南方红豆杉分布于合江、叙永和古蔺山区。水松杉科主要分布在 合江、古蔺。统计有中药材天麻、五倍子、佛手、黄檗、杜仲、安息香等 1444 种。飘溢“王者香”的佛兰、四季兰(三星蝶、荷瓣、梅兰、梅瓣)、双鼻双舌、 多瓣多鼻等兰草为珍稀名品。 物种资源宝贵,孑遗种、濒危种众多。物种资源宝贵,孑遗种、濒危种众多。泸州境内有野生动物 214 种,分属 25 目 65 科。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豹在合江、叙永、古蔺等地曾有发现,云豹 在古蔺、叙永曾有发现,野牦牛偶有所见。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 28 种,赤狐、 弥猴等物种偶有所见。辖区天然水域中有淡水鱼类品种 169 种。长江上游特有鱼 类有 32 种,国家 I 级保护品种有 3 种中华鲟、达氏鲟、白鲟,国家Ⅱ级保护 4 品种有 4 种,省级重点保护品种有 12 种。泸州长江段 133 公里及一级支流沱江、 永宁河、赤水河为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能源矿产储量巨大,砂石土矿资源丰富。能源矿产储量巨大,砂石土矿资源丰富。全市范围内容已发现矿产共 4 类 37 种,查明有一定资源量的 24 种。当前泸州市境内主要矿产资源包括煤、硫铁 矿、石灰岩、砂岩、页岩以及页岩气、煤层气,其中累计探明资源量煤炭 43.00 亿吨、页岩气 4.47 万亿立方米、煤层气 65.2 亿立方米、硫铁矿 8.24 亿吨、石灰 岩矿 5.69 亿吨、砂岩矿 1800.00 万吨、页岩矿 4030.00 万吨。 自然山水优美自然山水优美、、风景名胜众多风景名胜众多。。泸州自然山水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拥有画 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古蔺黄荆省级自然保护区、 凤凰湖国家湿地公园和佛宝、 玉蟾山、黄荆十节瀑布、丹山、玉龙湖、笔架山、天仙洞、九狮山等风景名胜区。 (三)生态本底情况 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生态系统类型丰富,, 森林生态占主导森林生态占主导。。 泸州市分布有 6 类生态系统 森林 (面 积占比 49.14,下同)、农田(35.16)、城镇(7.16)、灌丛(4.81)、 湿地(3.48)、草地(0.16)、以及其他(裸地、裸岩等,0.09)。森林生 态系统是泸州市的最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服务与功能中占据主 导地位(见图 1-1)。 森林生态功能良好,系统服务功能优良。森林生态功能良好,系统服务功能优良。全市森林面积 849.70 万亩,森林 覆盖率达到 46.31,其中天然林占比达 18.31(约 155.58 万亩);森林蓄积 2610 万立方米,面积和蓄积均居全省前列。“十三五”期间,泸州市森林覆盖率 年增长 0.2以上。通过天然林二期保护工程实施,森林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 显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林区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桫椤、珙桐、红豆 杉等珍稀树种数量明显增加,大量的珍贵药材和经济林木如杜仲、黄柏、黄连等 也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如野牦牛、赤狐、弥猴等物种偶有 所见;穿山甲、岩羊、野羊等珍禽异兽常出没林间;随处可见白鹭等鸟类活动。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良。 5 耕地分布相对集中,农田生态较为良好。耕地分布相对集中,农田生态较为良好。耕地面积占市域国土空间的 32.67,主要集中分布在泸县、龙马潭区北部、江阳区西部、合江县西部,其余 地区呈零散状分布。园地面积 304.95 平方公里。优质耕地及园地主要分布在在 江阳区、纳溪区、合江县丘陵地区以及叙永县、古蔺县南部。近 10 年来全市耕 地面积减少 115.40 万亩,主要是退耕还林和被改用为园地、养殖地等;25以上 坡耕地占比达 12.3,平均田坎系数达 16.6,耕地碎斑有所增加。 江河湖库水质基本稳定江河湖库水质基本稳定,, 水生态状况持续改善水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江河湖库地表水水质状况基 本稳定,2020 年,设置的 26 个监测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 69.2,较去年下 降 0.3。市县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全面达标,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 源地达标率为 91.1,较去年提高 8.1。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保护成效显著,达氏鲟、胭脂鱼、岩原鲤、长吻鮠等重要水生生物物种数量 保持稳定,结合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工作,2019 年,泸州市出台了泸州市打 赢碧水保卫战实施方案,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 6 图1-1 泸州市生态本底图 第二节 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泸州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奋斗目标,全面落实主体 功能区要求,努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持续推进了 河湖保护修复、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综合整 治、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 9 项 约束性指标,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 总体保持稳定,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筑。 生态安全底线基本形成生态安全底线基本形成。。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划定川东南石漠化敏感 7 区生态保护红线 721 平方公里。 重要野生动物和高等植物群落等主要陆地生态系 统得到有效保护,长江流域泸州段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岩溶石漠化治理与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岩溶石漠化治理与水土保持效果显著。。近年来,泸州林业部门大力开展石漠 化治理,走出了一条较为符合南方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治理的路子。。叙永县、古蔺 县作为四川省石漠化治理工作重点县,自 2011 年已连续九年实施了岩溶地区石 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叙永县治理岩溶土地面积达 419.8km, 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 224.98km。古蔺县治理岩溶区面积 374.13km,治理石漠化面积 254.32km。生 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十三五”以来,通过实施革命老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 工程、坡耕地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等项目,实施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753 平方公里,年减少土壤流失量约 72 万吨,年增加降水有 效利用量约 434 万立方米。 森林绿化质量稳步提升。森林绿化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泸州市森林覆盖率年增长 0.2以 上,营造林 192 万亩,森林蓄积增加 160 万立方米,全市年均实施营造林 38 万 亩,管护国有林和集体公益林 357.89 万亩,兑现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 302.75 万 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61.47 万亩。全市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均 居全省前列。 河湖保护恢复卓见成效河湖保护恢复卓见成效。。“十三五”以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统筹开展 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持续加强良好水体保护和小流域污染综 合治理,长江干流、赤水河、永宁河等水体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沱江、濑溪河达 到Ш类水质标准, 小流域水质逐步改善。 到 2020 年底, 沱江、 濑溪河水质已由“十 二五”时期是Ⅳ类标准改善为Ш类标准。全面完成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问题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立、治”完成率高于 95;全面完成玉带河及其 支流黑臭水体整治;加快推进长江、沱江、赤水河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 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问题整治。 矿山生态环境逐步向好。矿山生态环境逐步向好。系统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完成长江干支流沿岸 10 8 公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严格监管全市在建及生产矿山,切实履行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义务。积极推进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绿色矿山建设 新格局逐步形成。 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持续开展城乡土地整治、环境污染治理以及自然灾 害防治等工作,人居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十三五”期间,泸州作为省级海绵 城市试点城市,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约 39.8 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 23, 有力助推长江干流泸州段水质由Ⅲ类提升为Ⅱ类;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 率达 40.8;叙永县建设成为第一批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县城)。城乡土地要素 配置水平和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一)重大机遇 全球多边协作凝聚环境治理新动力。全球多边协作凝聚环境治理新动力。在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背景下, 作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切实履行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致力于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助力绿色国际合作,为持续推进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带来 更大的发展空间。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发展新方向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发展新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根本大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以实 现“碳达峰”“碳中和”为重要目标。泸州生态本底良好,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要 注重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持续增加森林生态空间、 石漠化修复治理面积,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为泸州“两山”转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和根本遵循。 重要战略聚合开创美丽泸州新阶段重要战略聚合开创美丽泸州新阶段。。“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 9 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叠加,将进一 步提升我市在全国全省大局中的战略位势, 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美丽泸州与公园 城市建设。推进我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主要抓手,也是支撑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重要途径,将有利于 形成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 (二)面临挑战 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泸州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对自然资源要素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 推动经济 社会发展和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矛盾仍然存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 巨, 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面临挑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对生态保 护修复提出更高要求。 保护修复系统性不足保护修复系统性不足。。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不完善, 山水林田湖草沙单一要素的专项规划难以解决系统性生态问题,落实整体保护、 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部分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目标、建设内 容和治理措施相对单一,忽视了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生态保护修复系 统性不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成效不明显。 “ “两山两山” ”转化新通道不畅转化新通道不畅。。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尚未形 成,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路径不畅,生态红利释放不足,生态产品价值实 现路径仍处于探索阶段,“两山”转化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生态产业发 展路径不明确,多元市场主体难以有效进入,全市丰富的生态和自然资源价值尚 未得到充分转化。 第四节 重大风险 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加剧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泸州市自然灾害频发,地 质灾害、洪涝灾害、极端天气等频率增加,影响面大,影响力强。自然条件变化 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越发凸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度,提高生 10 态保护修复任务难度,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巩固成本进一步增加。 人类活动干扰趋于复杂人类活动干扰趋于复杂,,生态系统承载压力增大生态系统承载压力增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 环境收到人类活动干扰,不同生态系统的变化越发复杂。局部森林生态系统抵抗 力稳定性下降,林木结构单一,树龄趋同,质量降低;农田生态系统趋于破碎, 用地结构、耕地农村布局混乱,农村劳动力骤减等问题突出;水生态系统承载压 力大,水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工程性缺水问题凸显。城镇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亟 需提升,排污减灾面临重大压力。 矿山开发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矿山开发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局部区域石漠化问题突出局部区域石漠化问题突出。。 在建矿山主要以 能源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为主,叙永、古蔺较多。矿产开采形式主要为地下开采和 露天开采两种形式,采矿及相关活动诱发并加剧了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矿山地质 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区内石漠化总面积为 1330.81km2,占流域总面积的 24.33,主要分布在叙永县、古蔺县南部地区。 石漠化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耕地资源减少,耕地单位产量减少,流域内截蓄 降水、调节径流的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 11 第二章 问题与评价 第一节 综合评价 生态保护重要性凸显生态保护重要性凸显,,极重要地区分布集中极重要地区分布集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区占全 市总面积的 51.06,极重要区占全市总面积的 12.16(泸州市“双评价”),集 中分布于佛宝生态保护区及黄荆、四川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为水系及 其周边区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1071.98km,占全市总面积的 8.76,合江县、 古蔺县、叙永县分布居多,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 生境质量整体较高生境质量整体较高,,自然生态系统局部脆弱自然生态系统局部脆弱。。泸州市全域生境质量均处于一 般及以上水平, 生境质量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古蔺县、 叙永县中部、 合江县东部, 这些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生态脆弱性整体以一 般脆弱为主。生态极脆弱区位于石漠化、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的古蔺县、叙永县南 部,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受到生态胁迫后易发生生态退化。 生态恢复力强弱不均,空间差异明显。生态恢复力强弱不均,空间差异明显。植被覆盖度高、自然生境完整性好、 人类活动相对较少的佛宝生态保护区及黄荆、 画稿溪生态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生态 恢复力强,而生态恢复力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沱江、古蔺河、赤水河等 河谷地区。 第二节 主要问题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单一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单一。。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地区疏林地、灌木林地面 积增加,残次林面积增大,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缓慢,全市中度及以上退化面 积占比达 21.95。森林生境破碎化程度高,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降低、连通性 不高,对生物迁移造成困扰,物种栖息地受阻。 石漠化问题仍较突出。石漠化问题仍较突出。全域石漠化区轻度及以上总面积为 1435.37km2,集 中分布在叙永县、古蔺县南部地区的古蔺河以南、赤水河以北的山地。水土流失 面积为 2862.85km2,中度以上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古蔺县、叙永县(第三次石漠 12 化监测数据)。 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减弱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减弱。。 部分地区高等级耕地流失过快, 补充耕地等级偏低, 耕地质量趋于下降。耕地斑块密度提高,耕地趋于破碎化,单位公顷上的耕地斑 块个数由二调时的 0.36 变为三调时的 0.56。15以上坡耕地面积约为 742 km2, 约占耕地面积的 18.8,主要分布在泸州市南部赤水河北岸古蔺、叙永两县,易 引发土壤流失,导致肥力降低。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复杂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复杂。。矿产资源富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数量较大,点多 面广,全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核查图斑数量为 3513 个,主要分布在古蔺县、叙 永县和泸县,约占全省总数量的 19.3。土地资源挖损与压占、地形地貌景观破 坏、 地下含水层破坏等诱发并加剧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地面沉陷坍塌、 地质灾害、 生态系统破坏频发。 生态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