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35).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武威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3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武威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3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武威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3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武威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3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武威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3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1 - 武威市地质灾害防治武威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十四五””规划规划 ((20212025 年)年) 武威市自然资源局武威市自然资源局 二〇二二年 - 2 - 目 录 总则.....................................................................................................- 4 - 第一章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 - 6 - 一、地质灾害现状.........................................................................- 7 - 二、“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10 - 三、地质灾害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2 - 第二章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总体目标........................................- 15 - 一、指导思想...............................................................................- 15 - 二、规划原则...............................................................................- 15 - 三、总体目标...............................................................................- 16 - 第三章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和重点防范分区....................................- 18 - 一、地质灾害易发分区.............................................................. - 18 -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分区...................................................... - 19 - 三、地质灾害一般防范区.......................................................... - 19 - 第四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 20 - 一、调查评价...............................................................................- 20 - 二、监测预警...............................................................................- 21 - 三、工程治理...............................................................................- 22 - 四、应急支撑...............................................................................- 23 - 五、能力建设...............................................................................- 24 - 第五章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 - 28 - 一、对标对表,精准识别.......................................................... - 29 - 二、系统谋划,科学推进.......................................................... - 30 - 三、科学选址,合理安置.......................................................... - 31 - 四、协同推进,保障民生.......................................................... - 32 - - 3 - 第六章 资金筹措和效益分析............................................................ - 34 - 一、投资估算...............................................................................- 34 - 二、资金渠道...............................................................................- 34 - 三、效益分析...............................................................................- 34 - 第七章 保障措施.................................................................................- 36 -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协同合力..........................................- 36 - 二、落实防灾理念,强化政策指导..........................................- 36 - 三、创新工作机制,提升防治水平..........................................- 37 - 四、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工程建设..........................................- 37 - 五、加强资金保障,完善投入机制..........................................- 38 - 六、加强信息更新,提升智能水平..........................................- 39 - 七、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公众参与..........................................- 39 - 八、加强应急保障,完善联动机制..........................................- 40 - 第八章 环境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 41 - 一、环境影响分析.......................................................................- 41 - 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43 - 第九章 附则.........................................................................................- 44 - - 4 - 总则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 会高质量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 书记从国家安全、生命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的政治高度, 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 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 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 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 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 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等地质灾害工作防治要求。 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并专题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甘肃省立足 实际情况和地方特点,出台了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 案(2020-2022 年)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等文件,为本省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武威地区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域内深大断裂发育,地质 环境条件复杂,以泥石流、崩塌、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较为频发, 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武威市第五次党代会等明 确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 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 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坚持党的领导,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 同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护人民群众 生命财产安全;坚持预防为主,努力把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 最低; 坚持改革创新,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 5 - 坚持新发展理念,建立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为加 快推进“六个新武威”建设提供地质环境安全保障。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 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 重要指示精神, 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和文件精神,充分衔接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 (2020-2022 年) 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甘 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武威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武 威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2022-2026 年)等, 结合武威市地质灾害现状和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武威市地质灾 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 规划对象规划对象包括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危害或威胁人民生 命和财产安全及生存环境质量的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和现象。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武威市所辖行政区域,包括凉州区、民勤县、古 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规划总面积 32351.69 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以 2020 年为基准年,2021-2025 年为规划期。 - 6 - 第一章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 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 现辖凉州区、 民勤县、 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 总面积 32351.69 平方千米。至 2021 年末,武威市常住人口 144.33 万人,其中, 城镇人口 69.6 万人, 乡村人口 74.73 万人1。 武威市区位条件优越, 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古、西通新疆,处于亚欧 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兰新、干 武铁路,G30、金武高速,G312 国道贯穿全境。区域上处于黄土、 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势整体呈南高北低,海拔在 1020~4872 米之间。祁连山横贯全市南部,处于腾格里、巴丹吉 林“两大”沙漠和蒙新、青藏、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 形地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地构造有北祁连多字型构造系、 陇西帚状构造系和河西构造系三个构造体系。受多次构造运动的 影响,域内发育有北西向和近东西向的深大断裂。这些断裂导致 域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以泥石流、崩塌、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 较为发育,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 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监测统计,武威市境内现有地质灾害隐 患点 78 处,其中泥石流 38 处,崩塌 26 处,滑坡 14 处,共计威 胁人口 8191 人,威胁财产约 5.40 亿元。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人类活动和地震、洪涝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对地质环 境的扰动较大,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坚持地质灾害 1 以上数据来源自武威统计年鉴(2021 年) - 7 - 隐患点现状调查评估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与国土空间规划 “双评估、双评价”中的地质灾害评价相结合,科学编制地质灾 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切实做好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 地质灾害防治整体能力水平,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 供有力支撑。 一、地质灾害现状一、地质灾害现状 (一)(一)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全市地质灾害分布密度和发生频率由 北向南呈递增趋势,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凉州区和天祝县,崩塌主 要分布在天祝县,滑坡在凉州区、古浪县和天祝县均有分布。依 据我市“三县一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查明 我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78 处(其中自然资源部门监管 60 处, 有责任主体 18 处)。按地质灾害类型划分,其中泥石流 38 处; 崩塌 26 处;滑坡 14 处。按地质灾害险情等级划分,大型 1 处, 中型 30 处,小型 47 处,其中大型泥石流 1 处,中型泥石流 24 处,小型泥石流 13 处;中型崩塌 4 处,小型崩塌 22 处;中型滑 坡 2 处,小型滑坡 12 处。按行政区划划分,凉州区共发育地质灾 害 39 处, 天祝县发育地质灾害 31 处, 古浪县发育地质灾害 7 处, 民勤县发育地质灾害 1 处。 (二)(二)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植被、人口 分布情况、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域内地质灾害分 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空间)特征和易发规律,分布特征如下 1.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 8 - (1)沿地貌交界带、河谷岸线呈带状分布 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条件控制,我市东北部地质灾害发 育较少,而滑坡、崩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构造剥蚀中低 山区与山前倾斜平原区交界地带及河谷岸线,表现出空间区域上 的不均匀性特征。 造成这一空间区域上的不均匀性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形地 貌差别,我市东北部多为沙漠地貌,地质灾害不发育,中部平原 地区为泥石流的主要堆积区,西南部山区为泥石流的主要形成流 通区,该区构造强烈物源丰富,为灾害的发生提供形成条件,在 西营河流域,泥石流集中呈带状分布,密集发育,泥石流沟多数 集中在凉州区金山镇、康宁镇、古城镇、金塔镇、谢河镇、西营 镇、张义镇、柏树镇;天祝县的华藏寺镇、安远镇、打柴沟镇等 地;古浪县古浪镇、民权镇和裴家营镇等。平原及河谷地区人类 活动强烈,为主要承灾体分布区。 (2)集中分布于人为活动强烈的地段 大量人口及人类工程活动集中于泥石流沟沟口,人类活动范 围和泥石流流通区、堆积区重叠。如凉州区金山镇的大口子沟、 小口子沟等沟谷,沟谷较深,沟内多年形成的落石、风化石、浮 土较多,易被降雨冲蚀,增加其流量及重度。同时因修建公路等 项目建设取石取砂造成沟岸高陡直立, 容易引起沟岸坍塌; 河道、 沟谷两岸居住的居民,随意向沟岸倾倒生活垃圾及杂物等,长期 以往,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松散物质基础。 同时,道路、引水灌渠建设工程切削坡脚或放坡过陡,破坏 斜坡岩土结构及应力平衡,导致滑坡、崩塌发生或老滑坡复活, - 9 - 如国道 G312 线、天互公路、县道十(十八里堡)条(条山)公 路、青祁段沿线因公路建设中,切削坡脚或放坡过陡,形成高陡 边坡,致使斜坡岩土体结构破坏及应力平衡,从而导致斜坡失稳 和崩塌发生, 如我市大多数崩塌集中在天祝县华藏寺镇、 哈溪镇、 天堂镇、祁连镇和旦马乡等乡镇;水库建成蓄水后,在库水浸润、 动静水压力作用下,易引发库岸崩塌及滑坡。 2.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泥石流形成的水动力条件主要来自降水,我市全年降水多集 中于 6-9 月份,占年降水量的 70.9-74.9。降水强度大、降水集 中是区内降水的主要特点。据近十年气象数据,市域范围内日最 大降雨量 97.9 毫米(2018 年 8 月 2 日,凉州区南营水库),最大 小时降雨量 61.3 毫米(2012 年 7 月 29 日,天祝县安远镇)。根 据武威市地质灾害详查及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显示,因降雨诱 发的地质灾害多达 54 处,占总数的 87%。如 2007 年 7 月底,武 威市持续降雨,市域内多条泥石流沟爆发,其降雨量均超过成灾 临界值,市域内降雨具备泥石流形成的雨强条件。 滑坡和崩塌多因降水、地震、人类工程活动引发。从其时间 分布特征来看,往往降水多的年份是滑坡、崩塌多发的年份,滑 坡大多发生于雨季,据我市 2019 年地质灾害详查及 2021 年地质 灾害风险调查资料统计,约有 80以上滑坡发生于 6-9 月份,如 2007 年 7 月底,武威市持续降雨,凉州区张义镇张义桥南侧发生 滑坡。加之武威市地处祁连山-河西走廊地震带,地震频发,历史 上武威市及邻接地区有明确记载的地震多达 47 次。其中 5.0-5.9 级地震 32 次,6.0-6.9 级地震 7 次,7.0-7.9 级地震 1 次,8 级地 - 10 - 震 1 次。如 1927 年的古浪八级大地震,震源深度 12 公里,波及 甘肃、青海、陕西等地,造成武威 4 万余人死亡,倒塌房屋 4 万 多间,引发区内多处滑坡,其中灯山滑坡,造成 1 个村庄被掩埋。 2022 年 1 月 8 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发生 6.9 级地震, 震源深度 10 公里, 该地震对武威市影响较大, 导致域内多处山体有潜在滑坡、 崩塌危险。 二、二、““十三五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期间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 救灾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 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市部署要 求,在省自然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 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参与,结合 武威实际夯实“测”的基础,做足“防”的文章,下足“治”的 功夫, 建立了与防灾形势相适应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监测预警、 群测群防、综合治理、应急联动等构成的综合防治体系。补短板、 强弱项,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推进基 础调查和群测群防建设工作,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 建设, 累计投入资金 5122.25 万元, 实施了 8 个工程治理项目和 3 个避险搬迁项目,圆满完成了武威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 规划的预期目标任务,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显著,地质灾害隐患 点数量由原来 95 处降至 78 处,受灾害威胁群众由 36656 人降至 8191 人, 受威胁财产由 211509 万元降至 53955.5 万元, 广大人民 群众生命财产得到了安全保障。 - 11 - (一)调查评价作用逐步凸显(一)调查评价作用逐步凸显 依据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关于下达 2019 年中央财政自然灾害 防治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第一批)资金计划的通知(甘资财发 〔2019〕44 号)文件的精神,于 2019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1 月开 展了“三县一区”15 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通过地质灾害 详细调查,摸清了市域内地质灾害底数,形成了“三县一区”地 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及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自 2016 年以来, 我市每年组织技术支撑单位对全域开展汛前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 并形成排查成果报告,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二)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 健全市、县(区)、乡(镇)、村、组和监测人的“51”群 测群防网络体系,逐级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和监测责任人 责任,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牌、制定防 灾救灾应急预案。建立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 与的联系协调机制,及时会同气象、水务及应急等部门落实地质 灾害预警会商、信息共享等预警预报措施,规范预报会商和发布 程序,稳步推进人防、技防、应急、预警、处置等各项工作;截 至 2020 年底,共发布市级预警信息 62 条,切实提高了受威胁群 众的自防自救能力。 (三)综合治理成效逐步显现(三)综合治理成效逐步显现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祁连山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要求,瞄准重点区域,精准治理, 共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 8 个,累计投入中央专项资金 4686.25 万元。实施天祝县安远镇野狐湾泥石流治理工程和古浪 - 12 - 县黑松驿镇不稳定斜坡治理项目,有效地保护了 700 人的生命安 全和 8000 万的财产安全;累计投入资金 3286.25 万元,对天祝县 祁连镇、哈溪镇、安远镇、打柴沟镇、西大滩镇、朵什镇、松山 镇和天堂镇境内地质灾害进行了综合治理;投入资金 436 万元, 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 3 个, 共搬迁受威胁群众 70 户。 这些 治理项目不仅消除了域内地质灾害隐患,还对整个祁连山山水林 田湖草生态系统修复起到巨大推进作用,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 效益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应急防灾能力逐步提升(四)应急防灾能力逐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市自然资源局先后与省有色局工勘院、省 地矿局三勘院、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九队、省核地质二一二大队等 技术支撑单位签订地质灾害技术服务协议,建成地质灾害应急专 家库,入库专家 47 人;先后投资 500 多万元配备 5 架无人机,辅 助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隐患排查工作;同时还投资近 700 万 元搭建了地质灾害移动指挥平台, 远程应急指挥功能已初步显现; 我市累计组织开展各类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51 次,参加人数 4313 人次; 累计主办和协办省级、 市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班 9 次, 累计培训人员 500 余人次。 三、地质灾害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三、地质灾害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当前我市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特点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 要求相比,仍然面临严峻形势和诸多挑战。 (一)(一)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 1. .极端天气条件引发的极端天气条件引发的次生次生地质灾害态势依然严峻地质灾害态势依然严峻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凸显,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 - 13 - 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孕育暴雨的不确 定性因素加大,局地突发性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强降雨 和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概率加大,自然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 总体形势更加严峻。 2. .人类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频率不断增长人类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频率不断增长 “十四五”期间,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大规模的人 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和改造将不断加剧,可能会引发或 加剧地质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劈山修路、切坡建房,城 镇地区不合理用地, 挤占行洪通道等人为活动引发的滑坡、 崩塌、 泥石流地质灾害仍将呈现增长态势。 3. .地质灾害防治涉及避险搬迁工作复杂,实施难度大地质灾害防治涉及避险搬迁工作复杂,实施难度大 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的投入不 断增大,我市利用专项资金对一批治理效益比差、治理难度大的 灾害点实施了避险搬迁项目,2016-2018 年我市通过易地扶贫搬 迁,共建成移民安置点 47 个,实际搬迁安置移民 14440 户 57662 人,搬迁群众通过易地搬迁拔除穷根,脱离了长期以来威胁其生 命的各类地质灾害。但由于近年来土地成本增加,部分受威胁群 众对长期居住地的依赖及宗教信仰等问题不愿搬离,个别区域涉 及自然保护区等因素制约, 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较为困难。 (二)地质灾害防治(二)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方面的问题问题 1. .防治资金投入不足防治资金投入不足。。我市地质灾害点相对较多,防治任务 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大额投资,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多年来用 于地质灾害防治的项目资金十分有限,存在地质灾害防治欠账较 多,监测预警设施缺乏,重大治理、搬迁工程难以落实等问题。 - 14 - 多年来,基层群测群防人员汛期工作补贴、各基层自然资源所基 本的应急车辆等依然未能得到解决,基层工作人员不能第一时间 赶赴现场,群测群防体系作用潜力较大。 2. .技术力量较为薄弱技术力量较为薄弱。。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需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引进、 消化、吸收和应用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人员、 群测群防员培训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对一些地质灾害认识不到 位,尽早发现防范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各县区自然资源局 普遍存在专业管理、技术人员不足,监测预警仪器、设备、方法、 措施落后,群测群防队伍不够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高科技支撑能 力严重不足等问题。 3. .信息管理程度不高信息管理程度不高。。近年来,我市开展了一些地质灾害防 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基础调查成果、群 测群防资料、普适型监测数据、防灾课题研究等成果资料,但全 市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滞后,仍存在地质环境数据管理和存 储分散,数据集成度较低,综合分析能力较弱,地质环境信息多 目标服务能力较低等突出问题,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的需要。急需加强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建立业务支撑、决策支 持和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地质环境管理和服务水平。 4. .防灾防灾意识亟须意识亟须增强增强。。我市直接威胁群众生命财产的大型地 质灾害发生频率较低,尤其是居住在地质灾害威胁区的群众众防 灾、减灾、救灾意识较为淡薄,自防自救能力不足,亟须开展识 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能力培养,加强各项防灾基础 建设,切实增强全社会防治应对地质灾害的综合能力。 - 15 - 第二章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 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及省第 十四次党代会对我省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省委、 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准确把握 “三新一高” 要求, 认真落实“一 核三带”“四强行动”发展部署,紧密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和 社会发展需求,以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目标,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依靠 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大力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 群测群防、工程治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综合防灾能力 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隐患”双控管理新机制,全面提 升地质灾害综合防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六 个新武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规划原则二、规划原则 (一)(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防灾减灾工程与经济社会 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优化防治布局,发挥各类政策 叠加效应,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16 - (二)(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点早期识别和源头管控,完善气象风险预 警、普适型监测和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将监测 预警手段、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措施深度融合,全面提高预防水 平和治理效能。 (三)(三)统筹部署,突出重点统筹部署,突出重点 统筹考虑防灾现状,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部署各项防灾减 灾工程任务。继续推进依山沿沟居民点、切坡建房、重大基础设 施等涉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加强中小型地质灾害隐 患综合治理。 (四)(四)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技术技术支撑支撑 创新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大力推进科学治理模式。积极引入 先进科技手段和方法,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提高装备水平,推进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五)(五)部门联动,全民参与部门联动,全民参与 推动形成多灾种共防、各部门协同、跨区域合作的综合防灾 减灾工作格局,完善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地质灾 害防治机制。 (六)(六)生态优先,绿色治理生态优先,绿色治理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相结合,探索系统科学的综合治理 措施,坚持保护优先、防治并举,不断强化治理措施,深入践行 绿色治理理念,提高综合治理水平。 三、总体目标三、总体目标 在全面总结我市 “十三五” 期间地质灾害防治成效的基础上, - 17 - 完成我市“三县一区”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开展地质灾害 风险隐患动态识别工作;年度地质灾害“三查”工作做到全面覆 盖。优化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监测点比例提 升至 45%以上;推进市级地质灾害精细化预警预报体系建设;运 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不断提升群测群防智能化、科 技化水平;优化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系统。大力实施地质灾害治 理项目。系统谋划、精准落位、全面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 迁,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强化宣传、教育、培训、演练,配 备现代化防灾装备,提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学习、借鉴和 引进省内外先进的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突破地质灾害防治关键 技术,提高科学防灾水平。通过合理规划部署,科学组织实施, 力争到“十四五”末,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 灾减灾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全面转变为可预见、有组织、能主动 和能防控的工作格局, 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武威提供有力保障。 - 18 - 第三章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和重点防范分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一、地质灾害易发分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在自然 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以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易发性、危险性评价为基础,充分考虑地 质灾害隐患点数量、稳定性及其危险点和次危险点密度,并根据 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现状、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因素, 将全市划分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地质灾害 不易发区 3 个区。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分布于凉州区西营河两岸谷地和黄羊河流 域,古浪县龙沟河两岸谷地、大靖河两岸谷地等区域,天祝县庄 浪河两岸谷地、石门河下游地带及金沙峡流域。总面积 2203.83 平方千米,占武威市总面积的 6.81%。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分布于凉州区中、东部的走廊平原和腾格 里沙漠,民勤绿洲四围的沙漠、戈壁地带,古浪县西北部的丘陵 和平原地带,天祝县东部的松山镇风化剥蚀平原和北部的祁连山 区。总面积 19237.61 平方千米,占武威市总面积的 59.46%。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分布于凉州区中部平原和腾格里沙漠一带, 民勤南部及中部,西南的昌宁盆地、南部武威盆地北部边缘的蔡 旗绿洲及红崖山北部,民勤绿洲一带,古浪县北部的广大沙漠区 域,天祝县南部和北部的祁连山山区。面积 10910.24 平方千米, 占武威市总面积的 33.73%。 - 19 -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分分区区 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区域发育程度的特 征,结合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以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 镇区、 人口密集区和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区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 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分布于凉州区西部部分区域乡镇村;民 勤县西北角,靠近内蒙古阿右旗边界的唐家沟到次井子一带;古 浪县古浪镇、定宁镇、十八里堡乡、黑松驿镇、黄羊川镇、民权 镇、大靖镇、裴家营镇及横梁乡等;天祝县旦马乡、祁连镇、大 红沟镇、哈溪镇、安远镇、朵什镇、西大滩镇、炭山岭镇、打柴 沟镇、华藏寺镇等乡镇。面积 445.16 平方千米。 三、地质灾害一般防范区三、地质灾害一般防范区 地质灾害一般防范区即除了重点防范区外的广大区域,面积 31906.53 平方千米。 - 20 - 第四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 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应急支撑和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五 个方面。根据我市各县区地质灾害现状并结合不同区域经济建设 与城镇发展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遵循系统观念和方法,围绕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原则和总体目标,在地质灾害防治区合理配置 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突出群测群防和监测预警,规划上述五 项防治任务的具体内容。 一、调查评价一、调查评价 (一)(一)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根据甘肃省风险普查办和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统一安排,2021 年底全面完成我市各县区 15 万(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 祝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任务,深入开展乡镇(街道)地质 灾害风险调查,充分运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物探、 钻探和山地工程等手段,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勘查、 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遥感识别、重点 地区高精度调查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进一步摸清地质灾害风险 隐患底数, 细化完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划定, 最终提交上述“三 县一区”的 15 万风险调查评价成果,完成成果汇交。 (二)(二)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动态识别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动态识别 以“三县一区”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 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 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变化情况,落 实防灾责任和防范措施,动态更新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构建 - 21 -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服务新格局,进一步弥补基层专业技术力 量短板,提升地质灾害动态识别能力;依托省市县(区)三级地 质灾害风险管控平台,及时更新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和风险数据 库,实现资源数据动态管理。 二、监测预警二、监测预警 (一)(一)专群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专群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完善以专业监测为主、群测群防辅助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 系。选择危险性大、危害程度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普适型 监测,通过布设监测仪器进行实时自动化监测,包括 GNSS、裂 缝仪、倾角仪、加速度计、雨量计、泥位计、入户报警器和户外 声光报警器等, 对监测数据实时分析, 研究地质体变形发展趋势, 进行合理有效治理。 规划在我市分期、 分批次开展 30 处专群结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建设。做好普适型监测仪器设备维护;统筹 气象、水利等部门雨量监测站数据,加密山区雨量监测站布设。 (二)(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完善市、县(区)、乡(镇)、村、组和监测人员“51”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体系。对已调查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 等 60 处(由自然资源部门监管)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群测群防, 可在隐患点位置布设简易监测报警仪器,安排隐患点附近群众对 灾害前兆和动态进行巡查和监测预警,群测群防人员配备卷尺、 钢钉、油漆、手提扩音器、报警铜锣、手电筒、雨衣、雨靴、记 录本等基本装备。结合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运用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APP 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最大限度降低泥石流、 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 22 - 1.落实群测群防责任人 建立市、县(区)、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及监测人 员的“5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组织和责任制体系,完善县(区)、 乡(镇)、行政村三级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县(区)级地质 灾害防治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指挥辖区地质灾害的防灾 减灾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