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陕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省国土资源厅,为了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和处置,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陕西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编修本预案。,陕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省国土资源厅,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陕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五大体系“一案(应急预案)三制(应急体制、机制、应急管理法制)”、救援队伍、物资保障、应急平台和科技支撑。,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从9个方面,24项指标搞好应急建设工作。,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陕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四个环节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陕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依法处理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是有关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突发事件应法”63-68条和“省办法”57-58条,对国家公职人员等违反规定处置突发事件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和处理规定。,一、总则,(一)险情和灾情等级划分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按危害程度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级。(特别重大,重大、较小、一般)(1)险情特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或潜在经济损失1亿元(含)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含)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含)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含)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含)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2)灾情特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含)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中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1-2人,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二)工作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和处置工作。分级管理,属地为主。按照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当地政府为主的管理原则,做好应对工作。,二、应急机构与职责,(一)应急指挥机构省人民政府设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联席会议)(以下简称省应急指挥部),领导全省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负责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防御、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其机构组成如下总指挥长主管副省长副指挥长省人民政府主管副秘书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成员省国土资源厅、省应急管理办公室、省发展和改委员会、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等单位。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主任由省国土资源厅主管厅长兼任。省军区司令部、武警陕西省总队和省人民政府各应急联动部门和单位确定的联络员为办公室成员。,(二)应急联动部门与职责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应急调查、核查险(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潜在威胁、影响范围以及诱发因素;组织应急监测,实时掌握险情灾情动态,及时分析、预测发展趋势,随时根据险情灾情变化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措施并报告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指导地质灾害监测、评价和预报,与同级气象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组织应急治理项目,指导当地政府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省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各部门之间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指挥联络。气象部门负责提供灾害预警所需的气象资料信息,监测天气变化,及时提供天气预报和雨情信息,同国土资源部门共同会商、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三)应急专家队伍与职责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和处置技术咨询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会商咨询,指导救灾工作。对灾情及趋势进行应急评估,提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意见,为应急指挥部决策提出咨询意见或建议。省级、设区市级、县(区、市)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队伍应由一定数量的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同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队伍的日常管理。,三、预防和预警机制,(一)预报预警制度地质灾害预报由县(区、市)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同级气象主管部门联合发布,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同时通过电视、电话、广播等媒体向社会发布。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要求,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三、预防和预警机制,(二)预报预警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汛情和气象信息,实现各部门间的共享。负责预报预警单位要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和临灾预报预警。,(三)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由同级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等组成的专家组会商,提出预报等级意见,按程序审批后,由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联合预报机构在第一时间发布。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1-2级时,不向公众发布;当预报预警等级达到3级以上时,通过电视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当预报预警等级为4级或气象台短时预报(1-6小时)降雨量大且持续时间长时,联合预报机构通过电视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同时用电话或手机短信息,直接向可能发生灾害的县(区、市)、乡(镇)人民政府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四)预警预防行动各级人民政府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地质灾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对可能达到3级以上的,及时报告应急指挥部,统一协调部署,提出预警措施和应对方案并通报相关成员单位。,应急响应行动,(1)当预报等级为5级(红色,最高级别)时,24小时内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警报),群测群防组织应通知基层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加强巡查,加密监测隐患体和降雨量的变化,一旦发现地质灾害临灾征兆,应立即发布紧急撤离信号,并组织疏散受灾害威胁人员,转移重要财产,并将有关重要信息快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启动相应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三、预防和预警机制,(2)当预报等级为4级时(橙色),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预报),群测群防组织应通知基层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加密监测,将监测结果及时告知受灾害威胁对象,提示其注意防范,做好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准备。(3)当预报等级为3级(黄色)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注意),群测群防组织应通知基层群测群防监测人员注意查看隐患点变化情况。,三、预防和预警机制,(4)当预报等级为2级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不发布)(蓝色)。(5)当预报等级为1级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小(不发布,专家留意)(空白色)。,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地质灾害气象等级一定风险(蓝色预警)风险高黄色预警风险较高橙色预警风险很高红色预警,(五)应急响应行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分为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Ⅰ级)、大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Ⅱ级)、中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Ⅲ级)和小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Ⅳ级)四个响应等级。,三、预防和预警机制,(1)应急响应启动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事发地设区市、县(区、市)级人民政府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本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先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并在第一时间报告省人民政府应急指挥部。省人民政府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省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派出应急工作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将有关情况迅速报告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涉及跨越我省行政区域的、超出省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或者需要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报请国务院启动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省应急指挥部在国务院指挥机构或工作组的指导下,做好现场处置工作。,四、其他地灾防治应急,一些发达国家,灾害预防和治理以及深入到灾害点和社区提出公助、共助、自助的减灾理念,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政府、企业、社团和公民个人的权力、职责和义务;强化应对灾害防治中自救、互救、公救的合作关系。更多地发挥非政府组织、企业及社区公众在防灾减灾救灾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非工程措施可能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其他地灾防治应急,社会组织/NGO纳入统一的应急救援体系志愿者人多成“灾”;素质不够;准备不足。地震灾区志愿者登记汶川半个月芦山当天/物质先集中再分发。,五、临灾处置,1、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所(一处或几处)2、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广播、锣鼓、击鼓、吹号、吹哨子等,人多时需要戒严或交通管制等)3、公布责任人(含必要模拟演练等)4、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六、灾后应急自救,1、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2、及时将灾情报告政府(偏远地区道路、通讯毁坏时,尽快派人报告,以便尽快开展救援)3、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危险,划定危险区,六、灾后应急自救,4、查看天气、收听广播、电视,关注降雨情况5、组织搜寻受伤和被困人员,六、应急抢险处置,1、开挖排水和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出危险区(夯实、铺垫塑料布防渗等)2、及时封堵裂隙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渗入3、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坡的滑动4、在后缘实施简易的减载工程,七、遇到山洪泥石流的紧急对策,迅速登临坚实的山坡等高处躲避;千万不能沿洪水流动的上下方向跑,千万不要涉河水过河。万一落水要寻找并抓住漂浮物如门板,大的塑料泡沫等。不要停留在低洼处,不要在桥洞内躲雨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让水流侧面冲击车体,弃车而逃常为高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