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泽南B煤层气区块勘查实施方案.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安泽南B煤层气区块勘查实施方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安泽南B煤层气区块勘查实施方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安泽南B煤层气区块勘查实施方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安泽南B煤层气区块勘查实施方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安泽南B煤层气区块勘查实施方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目录录 1 概况-------------------------------------------------------------------------------1 1.1 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1 1.2 探矿权基本情况---------------------------------------------------------3 1.3 勘查目的和任务---------------------------------------------------------9 2 勘查区地质情况---------------------------------------------------------------11 2.1 区域地质概况-----------------------------------------------------------11 2.2 以往地质工作-----------------------------------------------------------44 2.3 勘查认识程度-----------------------------------------------------------47 3 勘查实施方案----------------------------------------------------------------- 49 3.1 勘查部署遵循的原则--------------------------------------------------49 3.2 技术路线、勘查依据和方法-----------------------------------------50 3.3 工作量和资金投入-----------------------------------------------------62 3.4 预期成果-----------------------------------------------------------------68 3.5 与其它油气矿产的协调情况-----------------------------------------70 4 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方案-------------------------------------------------- 71 4.1 勘查、试采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评估--------------------------------71 4.2 勘查、试采区域生态修复工程--------------------------------------78 4.3 生态修复工作部署与经费估算--------------------------------------91 5 保障措施------------------------------------------------------------------------97 5.1 组织管理-----------------------------------------------------------------97 5.2 资金保障措施-----------------------------------------------------------98 5.3 安全保障措施-----------------------------------------------------------99 5.4 环保措施--------------------------------------------------------------- 104 5.5 质量保证--------------------------------------------------------------- 107 6 附图与附表------------------------------------------------------------------- 111 6.1 地理位置图------------------------------------------------------------ 111 6.2 勘查程度图------------------------------------------------------------ 112 6.3 勘探部署图------------------------------------------------------------ 113 6.4 主要可采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114 6.5 综合柱状图------------------------------------------------------------ 117 6.6 安泽南区块主要煤层煤层气资源量估算表---------------------118 1 1 1 概况概况 1 1.1.1 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1.1.1 位置 安泽南 B 区块行政区划隶属古县的永乐乡、南垣乡,安泽县的冀氏镇、马壁 乡和浮山县的寨疙瘩乡管辖(图 1-1)。地理坐标范围为北纬 3558′01″~ 3601′28″,东经 11204′47″~11210′36″。东西长 8.8km,南北宽 6.5km,呈四边形展布,面积为 26.412km 2。 1.1.2 交通 本区块交通以公路为主,区块东部有安泽-长子县道穿过,沿该县道向北 10km 到达安泽县城,可与 309 国道相接。另外,在区块北部有长-临高速公路和 晋中南铁路,区块东部有规划的安泽-沁水的省内高速公路,区内各村镇有乡镇 公路相连(图 1-1)。 图图 1-11-1山西省安泽南区块交通位置图山西省安泽南区块交通位置图 安泽南安泽南 B B 区块区块 2 1.1.3 自然地理情况 (1)地形地貌 本区块地处太行山西麓,属于剥蚀侵蚀中山区,地形相对复杂,沟谷纵横, 切割较为强烈,海拔高程 831~1371m,最大相对高差 541m,最高点位于区块的 南部,最低点位于区块东北角沁河河谷。区内基岩较出露,其东北部黄土层覆盖 较多,地势变化较大,一般高差为 100~200m,属中山区,为黄土、基岩剥蚀型 山岳地貌(图 1-2)。 图图 1-21-2安泽南地区地面特征图安泽南地区地面特征图 (2)河流水系 本区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黄河支流沁河从区块东侧流过,区内南部为王村 河,北部为兰村河,均属季节性河流,水流分别在兰村及王村汇聚后向东汇入沁 河。区内主要沟谷均属季节性小型沟河。 (3)气候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美誉。年平 均气温 9.4℃,年平均降水量为 539.1mm 左右,高于临汾市平均值 80mm,空气相 对湿度 66,全年无霜期 172 天左右,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 (4)地震 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本区地震基本烈度 为 VII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0.15g,本区属相对稳定区。 4.经济情况 本区块主要位于我省临汾市安泽县境内,当地的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主要 种植玉米和小麦,是全省优质玉米生产基地;第二产业主要是煤炭,全县煤炭资 源面积达 1944km 2,储量达 240 多亿 t,是我省重要的产煤县之一,是稀有的优 3 质主焦煤,其煤层气储量多达 4400 多亿 m 3,有待进一步开发。近年来,安泽县 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安泽、富裕安泽、幸福安泽”的奋斗目标,以争 创中部百强县为主攻方向,全力加快转型跨越发展。通过对区内煤层气资源的开 发希望能对当地的经济建设拓宽新的方向, 对太岳山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一 定的推动作用。 1 1.2.2 探矿权基本情况探矿权基本情况 安泽南区块原为煤层气矿业权空白区,区内未设置煤炭及油气矿业权,现因 森林公园需要剔除,于是将安泽南煤层气区块划分为安泽南区块 A 和安泽南 B 区块(图 1-3)。 4 图图 1-31-3山西省安泽南区块四邻关系图山西省安泽南区块四邻关系图 2017 年 8 月 17 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发布 “2017 年山西省煤层气勘查区块 探矿权招标出让公告”,2017 年 11 月 2 日公示结果,我公司正式中标”山西省安 泽南煤层气区块”,并获得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的探矿证(图 1-4),后因 5 疫情影响,矿区探矿证又延续 3 个月(图 1-5)。 图图 1-41-4 第一次办理探矿证第一次办理探矿证 图图 1-51-5 第一次延续探矿证第一次延续探矿证 区块东部与中石油的沁南煤层气区块、南部与中石油的马必煤层气区块相 邻。 区块及周边矿业权情况详见四邻关系图 1-3。 B 区块范围 2000 坐标见表 1-1。 6 表表 1-1-1 1安泽南安泽南 B B 区块区块拐点直角坐标一览表(拐点直角坐标一览表(CGCSCGCS20002000 坐标系统)坐标系统) 序号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经纬度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3 度带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6 度带 东经北纬XYXY 1 11204′47.621766″ 03558′01.174180″3982419.41937597409.6733982419.41919597409.673 2 11204′47.606563″03601′27.685366″3988785.20537597338.7683988785.20519597338.768 3 11205′43.015092″03600′43.925515″3987451.48537598741.3163987451.48519598741.316 4 11205′51.336010″03600′19.100703″3986688.63637598958.3233986688.63619598958.323 5 11206′03.465776″03600′07.879909″3986346.19637599266.0193986346.19619599266.019 6 11206′21.019005″03600′05.112515″3986265.87237599706.6293986265.87219599706.629 7 11206′26.892717″03600′20.973837″3986756.44837599848.1933986756.44819599848.193 8 11206′27.784592″03600′27.872314″3986969.33937599868.1113986969.33919599868.111 9 11206′31.816199″03600′29.581600″3987023.17437599968.4823987023.17419599968.482 10 11206′41.099092″03600′29.336611″3987018.27137600201.0473987018.27119600201.047 11 11206′51.987081″03600′25.060879″3986889.59137600475.2373986889.59119600475.237 12 11206′53.739709″03600′16.282008″3986619.49537600522.2333986619.49519600522.233 7 13 11206′52.571388″ 03559′59.910643″3986114.53337600498.7353986114.53319600498.735 14 11207′31.604626″03559′44.469391″3985649.81037601481.9003985649.81019601481.900 15 11207′39.166338″03559′55.766866″3986000.23037601667.2773986000.23019601667.277 16 11207′44.873081″03559′57.667905″3986060.48237601809.5383986060.48219601809.538 17 11207′53.239906″03559′55.978456″3986010.83737602019.7103986010.83719602019.710 18 11207′55.040937″03559′39.163828″3985493.07037602070.8383985493.07019602070.838 19 11208′02.325705″03559′29.304824″3985191.29937602256.8513985191.29919602256.851 20 11207′57.886533″03559′18.024889″3984842.31637602149.6933984842.31619602149.693 21 11208′08.093763″03559′05.931213″3984472.51837602409.7323984472.51819602409.732 22 11208′27.012238″03559′08.901038″3984569.59237602882.5983984569.59219602882.598 23 11208′32.534363″03558′58.815292″3984260.33137603024.5833984260.33119603024.583 24 11208′55.100245″03558′43.942274″3983808.53037603595.3093983808.53019603595.309 25 11208′57.510011″03558′37.125608″3983599.12637603658.1623983599.12619603658.162 26 11209′03.052600″03558′37.856384″3983623.28937603796.7593983623.28919603796.759 27 11209′09.638146″03558′40.644954″3983711.19237603960.7403983711.19219603960.740 8 28 11209′22.241086″ 03558′40.082304″3983697.58737604276.7013983697.58719604276.701 29 11209′27.948982″03558′49.826601″3983999.64037604416.1383983999.64019604416.138 30 11209′28.215654″03558′55.703475″3984180.86737604420.6673984180.86719604420.667 31 11209′34.601917″03558′57.676355″3984243.58037604579.9393984243.58019604579.939 32 11209′49.488294″03559′01.513603″3984366.30237604951.4733984366.30219604951.473 33 11209′56.935640″03558′58.210257″3984266.70937605139.2653984266.70919605139.265 34 11209′58.193857″03558′39.713730″3983696.95237605177.5993983696.95219605177.599 35 11210′01.292852″03558′12.609721″3982862.43237605265.2363982862.43219605265.236 36 11210′08.676996″03558′13.938636″3982905.61037605449.7673982905.61019605449.767 37 11210′19.568997″03558′14.733718″3982933.39337605722.3863982933.39319605722.386 38 11210′29.613991″03558′23.084845″3983193.83537605970.9783983193.83519605970.978 39 11210′35.992450″03558′22.832873″3983187.99537606130.8873983187.99519606130.887 40 11210′34.230514″03558′01.170550″3982519.74737606095.2983982519.74719606095.298 9 本次延续探矿权矿种为煤层气, 由于国家森林公园将山西省安泽南区块一分 为二,分别命名为安泽南煤层气区块 A、安泽南煤层气区块 B,因此本报告申请 延续探矿权名称山西省安泽南煤层气勘查 B,申请登记面积 26.412 平方千米, 申请年限 5 年(表 1-2)。 表 1-2 探矿权申请基本信息表 项目内容 探矿权名称安泽南煤层气区块 B 探矿权性质延续 矿种煤层气 申请登记面积(平方千米)26.412 申请年限(年)5 年 1 1.3.3 勘查目的和任务勘查目的和任务 1.3.1 勘查目的 本次矿权延续的勘查工作将在前期煤层气勘探成果及以往煤田工作的基础 上,通过钻井、录井、测井、试井、压裂、排采及采样测试等综合手段,查明该 区煤层气(兼顾页岩气与致密砂岩气)赋存特征与富集规律,获取小井网煤层气 产能,计算区块内煤层气探明的、控制的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落实煤层气可采 性, 探索适于本区块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工艺,为下一步煤层气探矿权转采矿权及 后期规模化开发提供依据。 1.3.2 勘查任务 依据煤层气资源勘查技术规范(GB/T29119-2012)和煤层气储量估算 规范 (DZT0216-2020)等相关要求规范,确定本次勘查工作的主要目的任务如 下 (1) 基本查明勘查区内石炭-二叠煤系层序地层, 沉积、 构造特征, 含煤性, 聚煤及赋煤特征。 (2)基本查明勘查区主要煤储层厚度、埋深、煤岩特征、化学及工艺性质。 (3)基本查明主要煤层煤体结构、孔隙结构、渗透率等物性特征;储层压 力、破裂压力、闭合压力、原地应力、原地应力梯度等储集特征;吸附/解析特 10 征。 (4)基本查明勘查区主要煤储层含气性、气体成分、分布特征等。 (5)基本查明勘查区主要煤储层顶底板岩性及其力学性质、煤系水动力条 件、构造条件,研究沉积、构造、水文等控气因素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 (6)兼顾煤系地层中页岩气与致密砂岩气赋存特征研究,探索煤层气、页 岩气、致密砂岩气共探共采开发体系。 (7)探索适合当地地质条件、煤岩力学特征、孔渗特征、储层压力响应等 边界条件下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和排采制度。 (8)进行小井网产能评价,落实煤层气可采性。 (9)计算勘查区内石炭-二叠煤系主要煤层煤炭资源量。 (10)计算勘查区内煤层气探明的、控制的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为后期煤 层气规模化开发提供依据。 11 2 2 勘查区地质情况勘查区地质情况 2 2.1.1 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地质概况 安泽南区块位于沁水煤田西翼中南部, 沁水盆地是华北地台内的大型含煤盆 地。华北地台在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构造形变以后形成了稳定的结晶基底。早 古生代早期广布陆表海沉积,中期整体抬升,缺失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沉积。加 里东运动使华北地台成为与外海局部相连的近海, 中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泥炭沼泽 大面积持续发育,沉积环境稳定,成煤物质充分,形成层位稳定、厚度较大的煤 层。晚二叠世受印支海西运动的影响,华北地台整体抬升,海水自北向南逐步 退出, 连续沉积了晚二叠纪世及三叠纪厚度较大的陆相碎屑岩,形成含煤岩系的 盖层,有利于含煤岩系的保存。燕山运动形成华北地台次级板块的分布格局,新 生代以后在隆起背景的基础上产生剪张作用,形成现在的格局。 2.1.1 地层 沁水盆地变质基底主要为太古界中深变质岩系, 上覆中元古界和显生宇沉积 盖层。地层出露良好,沁水盆地中部主要为中生界三叠系,其中在部分堑垒结构 中保留有部分侏罗系,东西两侧为上古生界二叠系和石炭系。沁水盆地及周缘赋 存的地层有太古界、中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缺失晚奥陶系至早石 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及古近系沉积。沁水盆地及周缘区域地层简表见表 2-1。 安泽南勘查区内基岩出露简单,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二叠系中统上石盒 子组、上统石千峰组及第四系地层。 根据以往地层资料及勘查钻孔接露情况,本区主要发育岩石地层有奥陶系 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上统本溪组、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二 叠系中统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 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 第四系。现对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奥陶系(O) 中统峰峰组(O2f) 钻孔揭露厚度为 127.30m, 岩性为灰色、 灰红色石灰岩, 上部含不规则裂隙, 充填有方解石及铝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下部具方解石充填的斜交裂隙。 12 表表 2-12-1沁水盆地及周缘区域地层简表沁水盆地及周缘区域地层简表 界系统组符号厚度 (m)岩性描述分布 新 生 界 第四系Q0-330砾石,黄土及砂层,左权县羊角一带有玄武岩。 分布于新生代断陷盆地、 山前黄 土丘陵地带及山间盆地中,厚度 不等。 新近系N5-263棕红色粘土,底部为底砾岩。 主要在太原、榆社、武乡等地出 露。 三 叠 系 上 统 延长组T3y30-138浅肉红、灰绿色中厚中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灰岩。 三叠系在沁水盆地内呈NE-SW向 大面积分布,其出露区主要见于 萧河、漳河、沁河中上游地区, 露头良好,地层发育较为齐全。 中 统 铜川组T2t396-591紫红色砂质泥岩夹中细粒长石砂岩 二马营组T2e400灰褐色中粗粒长石砂岩,夹紫红色、灰绿色泥岩 下 统 和尚沟组T1h131-474灰紫色薄中层状细粒长石砂岩夹紫红色泥岩。 刘家沟组T1l115-597 浅灰、紫红色薄中层细粒长石砂岩,夹紫红色页岩、砾岩, 在细砂岩中夹磁铁矿条带。 古 生 界 二 叠 系 上 统 石千峰组P3sh100-450黄绿色厚层状长石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 顶部有淡水灰岩。 二叠系在本区均有发育, 层序齐 全、 沉积连续, 在盆地边缘出露。 中 统 上石盒子组P2s360-450 上部灰绿色砂岩、砂质泥岩,中部灰绿色中粗粒石英砂岩夹 黄绿、紫红色细砂岩,下部灰紫色、黄绿色砂质泥岩夹细砂 岩。 下石盒子组P2x90-140 黄绿、灰绿、土黄色中、粗粒砂岩及砂质泥岩、长石杂砂岩 底部有薄煤 下 统 山西组P1s35-72 灰白色、灰黄色中细粒砂岩,灰色、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 岩及 1~8 层煤组成。 太原组C2-P82-147灰白色砂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灰岩及煤层组成。 13 界系统组符号厚度 (m)岩性描述分布 1t 石 炭 系 上 统 在本区稳定分布,出露区主要分 布于盆地四周, 盆内全部被上覆 地层覆盖。 本溪组C2b0-35灰、灰绿色铁铝岩、铝质岩、耐火粘土等 奥 陶 系 中 统 峰峰组O2f0-176灰黄色白云质泥灰岩夹一层泥灰岩, 泥灰岩中均含有石膏层。 集中出露于盆地西部和东部的 吕梁山区和太行山区。 上马家沟组O2s170-308 下部白云质泥灰岩、局部含石膏层;中部为豹皮状灰岩;上 部为灰岩夹薄层泥灰岩。 下马家沟组O2x37-213 底部多为石英砂岩、砾砂岩;中部多为灰岩、白云质灰岩; 上部多为灰岩夹豹皮状灰岩、薄层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 下 统 亮甲山组O1l64-209 中厚层灰岩夹薄层白云岩, 厚层状含燧石结核条带状白云岩、 泥质白云岩和燧石层。 冶里组O1y49 浅灰色厚层白云岩,含燧石白云岩,下部泥质及竹叶状白云 岩。 寒 武 系 上 统 凤山组Є3f38-109厚层状结晶白云岩,竹叶状白云岩 自东向西有超覆沉积现象,沉积 厚度也相应具有逐渐变薄趋势, 主要出露于盆地两侧的吕梁和 太行山区。 长山组Є3c6-35 灰色中厚层叶状灰岩夹薄绿色页岩、泥质白云 岩,竹叶状白云岩。 崮山组Є3g15-42 薄层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黄绿色页岩互层,泥质条 带白云质灰岩,鲕状灰岩。 中 统 张夏组Є2z65-244 灰青色中厚层状鲕状灰岩,白云质鲕状灰岩,底部薄层灰岩、 泥质条带灰岩、页岩。 徐庄组Є2x32-169 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灰岩互层、中下部猪肝色页岩夹 薄层细砂岩、灰岩。 下 统 毛庄组Є1mz4.8-92紫红色页岩夹薄层灰岩、泥岩,顶部青色鲕状灰岩。 馒头组Є1m35-86黄绿色页岩、泥灰岩、底部为黄色含砾砂岩 14 界系统组符号厚度 (m)岩性描述分布 辛集组Є1f29-54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夹致密灰岩,下部红色石英砂岩。 中 元 古 界 长 城 系 中 统 串岭沟组Ch1ch217-591 肉红色含砾砂岩、含海绿石石英岩状砂岩、灰绿色含钾长石 页岩。 见于霍山隆起区的古县-洪洞, 呈 NNE 向长条状展布,南部边缘 零星露头 常州沟组Ch1c250-789 砾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紫红色 泥岩。 太 古 界 石家栏组Ar3s507 黑云片岩、绿泥片岩、角闪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片 麻岩,局部夹大理岩,混合岩化 15 (2)石炭系(C) 上统本溪组(C2b) 为一套滨海、浅海相含煤沉积岩系,平行不整合覆盖于奥陶系中统之上,顶 界止于太原组底部的 K1砂岩。上部为深灰色泥岩、灰岩,薄层状,均匀层理, 含大量动物化石碎屑,斜裂隙发育,次生方解石充填,块状构造,夹灰黑色炭质 泥岩、砂质泥岩和煤线。下部为灰色铝质泥岩和含铁泥岩,其中铝质泥岩含少量 植物化石,局部见斜裂隙,方解石及黄铁石充填;含铁泥岩均匀层理含较多褐红 色铁质斑块和黄铁矿。本组厚度 3.75~29.34m,平均 14.22m。区内未出露。 太原组(C2-P1)t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 主要由深灰灰黑色砂岩、 粉砂岩、 砂质泥岩、 泥岩、煤层及石灰岩组成,K1石英砂岩底-K7砂岩底。含煤 9 层,其中 910 号煤 层全区稳定可采,11 号煤层大部可采;含灰岩 3~4 层。该组地层动植物化石丰 富。 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 厚 71.05~124.90m, 平均厚 100.36m。 区内未出露。 (3)二叠系(P) 下统山西组(P1s) 本组为一套以河流三角洲相为主的含煤沉积岩系,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 顶界止于下石盒子组底部的 K8砂岩。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细粒砂岩与灰 黑色、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含煤层 4~5 层,其中 2、3 号煤层 为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本组厚 21.05~43.10m,平均厚 31.76m。区内未出露。 中统下石盒子组(P2x) 为一套内陆河、湖相沉积岩系,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顶界止于 K10砂岩。 以灰绿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或粉砂岩互层为主,局部夹 2~3 层浅灰、灰绿 色中、细粒砂岩,下部偶见煤线。底界 K8为灰色中~细粒砂岩,石英为主,岩 屑次之, 分选较好, 次圆状~次棱角状。 本组厚度 79.30~119.40m, 平均 103.71m。 中统上石盒子组(P2s) K10砂岩底-K14砂岩底,厚 512.70~582.95m,平均 552.05m。按岩性组合特 征可分为下、中、上三段。主要岩性为黄、黄绿色砂岩,及紫色泥岩组成。中部 夹铁质结核或透镜体或薄层状燧石条带,底部为一层黄绿色中砂岩与下伏地层连 续沉积。 16 上统石千峰组(P3sh) K14砂岩底-K15砂岩底,地层厚度约 90m 左右。下部为鲜红色粉砂岩、泥岩互 层,含薄层状泥灰岩;上部暗紫色泥岩为主,间夹条带灰质结核,发育好时为淡 水灰岩,局部呈薄层状。该组出露面积较广,主要是山梁的两侧。与下伏地层整 合接触。 (4)三叠系(T) 下统刘家沟组(T1l) 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 122.35m,出露于深沟谷及山梁两侧一带。岩性以厚层 状紫红色中细粒砂岩为主,夹紫红色粉砂岩和泥岩。整合覆于石千峰组之上。 (5)第四系(Q) 中更新统(Q2) 广泛分布于山坡及山梁,厚度一般 0~93m 左右,为灰黄色、黄褐色亚粘土、 亚砂土,夹 3~7 层棕红色古土壤层。 上更新统(Q3) 主要分布于北部槐沟-北寨村-兰村带的一带兰河沟中及南部的西漫沟-核桃 庄-王村一带王村河两侧,厚度一般 10m 左右,为浅黄、灰黄色粘土,亚粘土。 全新统(Q4) 分布于区外北东部的沁河及南部的兰河中。厚度一般 0~5m 左右,其岩性为 砂、砾石、亚砂土、粘土等混杂堆积物。 2.1.2 构造 沁水盆地是在华北地台古生界基底基础上形成的沉积盆地, 其位于吕梁隆起 带以东、太行山造山带以西,五台山隆起带以南、中条隆起带以北。 沁水盆地的主体构造为被断裂所围限的四周翘倾的次级褶皱发育的巨型复 向斜, 其东西两侧边缘均向外侧逆冲,反映了该断块是一个受水平挤压而形成的 褶皱(图 2-1)。盆地东部为晋获断裂,是沁水盆地东部的控制性构造,发育长 治断陷;西部受汾渭裂陷带的晋中裂陷、霍山断裂和浮山断裂的控制。盆地内部 次级褶皱发育,以致该区的南部和北部以南北褶皱为主,局部近东西、北东和弧 形走向的褶皱;中部则以北北东向褶皱发育为主。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 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正断层多以阶梯和堑垒状组合出现,集中分布于盆地西北 17 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边缘。总体而言,沁水盆地构造简单,煤系地层分布稳定。 图图 2-12-1沁水盆地构造纲要图沁水盆地构造纲要图 早元古代末期,整个华北地区完成了区域变质,形成了统一的华北古板块陆 壳基底。晚元古代山西陆台形成,于寒武纪至中奥陶世,地壳稳定沉降并接收沉 积。自晚奥陶纪开始,加里东运动致使本区隆起,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 系、下石炭统地层。到中石炭统,海西运动使本区再次沉降,沉积了石炭二叠纪 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奠定了形成煤层气的物质基础。 到三叠系,印支运动致使该区再度隆起,残存侏罗系覆于不同地层之上。到 侏罗系,燕山运动致使本区以强烈的断裂为主,伴有褶皱;并且在燕山运动中期 形成太行山、太岳山经向构造体系,与南北端的降县-驾岭、阳曲-盂县纬向构造 安泽南安泽南 B B 区块区块 18 带联合控制,形成当今的沁水盆地。喜山运动为新构造运动,表现为新的断裂活 动及隆起,并伴有地震活动和岩浆活动(表 2-2)。 表表 2-22-2沁水盆地构造发展史沁水盆地构造发展史 安泽南区块总体构造形态,为一些轴向近似南北向的褶曲构造,断层发育较 少,根据先期勘探资料显示,各主力煤层褶曲走向大部分为北东-北北东方向, 少部分为近东西方向。 2.1.3 岩浆岩 沁水盆地岩浆活动不甚发育,但海西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岩浆岩对本区煤变 质及煤层气的生成也产生了一定的潜在影响。海西期岩浆岩主要分布于两处一 处位于太原西山煤田,另一处分布于阳泉市荫营及锁簧等地;燕山期岩浆侵入体 以岩脉形式主要分布于盂县下王西,燕山期火山岩为云岗喷发期玄武岩,见于古 19 县哲才-茹去一带;喜山期火山活动主要表现为玄武岩喷出,零星见于昔阳-平定 县之间及左权县东部。除暴露于地表或侵入煤系及其以上层位的岩体以外,区内 存在隐伏岩浆岩体的可能性很大。 根据已有资料和区内岩浆活动规律分析, 安泽、 阳城、晋城范围内可能存在较大规模的燕山期隐伏岩浆岩侵入体,侵位较深。 这些成煤期后的区域岩浆活动,使活动区地温升高,加快、提高了煤变质演 化程度,在原有煤层区域深成热变质作用的背景上叠加了局部异常热变质作用, 其综合作用造成了现今煤变质程度平面展布的基本面貌。 2.1.4 含煤地层、煤层、标志层 (1)含煤地层 区内含煤地层主要为太原组及山西组。其中太原组以海相灰岩多、煤层多而 厚度小为主要特征;山西组则以不含海相灰岩层,煤层少而厚度大为主要特征。 1)太原组(C2-P1)t 地层划分自 K1砂岩底至 K7砂岩底。与下伏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厚度 88.40~132.79m,平均 105.00m。由一套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灰黑色粉砂 岩、泥岩、灰岩和煤层组成。太原组共含煤层 8 层,煤层总厚 7.12m,含煤系数 6.04。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分为下、中、上三段 下段K1砂岩底到 K2石灰岩底,厚度 42.18~58.57m,平均 50.00m。主要由 灰白色砂岩、灰褐色粉砂岩、泥岩、铝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局部夹有 1~2 层石 灰岩或泥灰岩薄层。底部中、细粒石英砂岩(K1)呈灰白色,平均 3.70m。其上 局部发育有薄层石灰岩,但其厚度小,变化大,在横向和纵向上变为褐色泥岩、 深灰色含鲕铝土泥岩、灰色细砂岩及粉砂岩等。 K1砂岩之上为灰色铝土质泥岩、灰褐色泥岩、粉砂岩和主要稳定可采 10 (910)、11 号煤层,夹数层薄煤层及煤线,局部夹 1~2 层薄层石灰岩或泥灰 岩薄层以及厚度变化较大的中、细粒石英砂岩。 中段K2石灰岩底至 K4石灰岩顶,厚度 30.99~42.60m,平均 35.00m。主要 由 K2、K3、K4三层深灰色石灰岩和深灰色砂岩、灰褐色的泥岩、粉砂岩及 3~4 层薄煤层组成。底部 K2石灰岩致密坚硬,含燧石结核,其间夹薄层泥岩。 上段K4石灰岩顶至 K7砂岩底。厚度 15.23~31.62m,平均 20.00m。以褐色 泥岩、深灰色粉砂岩为主,夹灰色粗、中、细粒砂岩和 3~6 层薄煤层,局部含 20 有钙质泥岩薄层及 1~2 层菱铁矿。下部为中、细粒石英砂岩,中部为灰褐色粉 砂岩、泥岩夹有薄煤层和菱铁矿结核。其顶部为灰褐色粉砂岩、泥岩,局部夹海 相泥岩及不连续的菱铁矿层。 2)山西组(P1s) 地层划分自 K7砂岩底至 K8砂岩底,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厚度 35.88~52.50m,平均 45.12m。主要由深灰色的中~细粒砂岩、灰黑色泥岩、粉 砂岩及煤层组成。含有 3 层主要可采煤层,煤层总厚 5.78m,含煤系数 12.8。1 号煤层位于上部,只有零星可采点。2 号、3 号煤层位于中下部,全区稳定可采。 (2)煤层 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和太原组。含煤地层总厚约 141m,共含煤 14 层,煤层总厚 13.32m,含煤系数 9。山西组共含煤 5 层,煤层总厚 5.43m,含 煤系数 12; 其中 2、 3 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 太原组含煤 9 层, 煤层总厚 7.89m, 含煤系数 8,其中 10910号煤层、11 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可采煤层特征 见表 2-3。 表表 2-2-3 3可采煤层情况表可采煤层情况表 时代煤层 全层厚度 (m) 间距 (m) 夹矸层数 可采性稳定型 最小-最大 平均 最小-最大 平均 结构复杂 程度 山西组 P1s 2 0.78-3.05 2.451.30-11.30 5.99 0-1 简单 大部可采稳定 3 2.40-3.30 2.88 1 简单 全区可采稳定 17.87-41.42 25.29 太原组 C2-P1t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