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书书书 犐 犆 犛9 1. 1 0 0. 3 0 犙1 2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犌 犅8 0 7 62 0 0 8 代替G B8 0 7 61 9 9 7 混 凝 土 外 加 剂 犆 狅 狀 犮 狉 犲 狋 犲犪 犱 犿 犻 狓 狋 狌 狉 犲 狊 2 0 0 8 1 2 3 1发布2 0 0 9 1 2 3 0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Ⅳ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代号 2 5 要求 2 6 试验方法 4 7 检验规则 9 8 产品说明书、 包装、 贮存及退货 1 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混凝土外加剂性能检验用基准水泥技术条件 1 2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混凝土外加剂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 离子色谱法) 1 3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混凝土外加剂信息 1 5 表1 受检混凝土性能指标 3 表2 匀质性指标 4 表3 试验项目及所需数量 5 表4 外加剂测定项目 9 Ⅰ 犌 犅8 0 7 62 0 0 8 前 言 本标准第5章的表1中抗压强度比、 收缩率比、 相对耐久性为强制性的, 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代替G B8 0 7 61 9 9 7 混凝土外加剂 , 与G B8 0 7 61 9 9 7相比, 主要差异在于 增加了高性能减水剂和泵送剂, 并制定了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增加了产品代号一章; 对高性能减水剂、 高效减水剂和普通减水剂划分了类型, 即某类外加剂可分早强型、 标准型和 缓凝型; 取消了合格品, 在原一等品性能指标的基础上, 对产品技术指标进行了调整; 参考E N 9 3 4 2 2 0 0 1及J I SA6 2 0 42 0 0 6等标准, 调整了匀质性项目的技术指标( 如 含固量、 含水率、 密度等) , 增加了部分产品的混凝土试验的项目( 如 坍落度和含气量1h的经时变化 量) ; 删除了原标准中钢筋锈蚀的测试方法, 制定了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混凝土外加剂中氯离子含量 的测定方法; 提高了混凝土外加剂性能检验专用基准水泥的比表面积。 本标准附录A、 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浙江五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 上海市建筑 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 中心、 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 黑龙江省寒地科学研究院、 广东佛山瑞龙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市 雍阳减水剂厂、 江苏海润化工有限公司、 江西武冠新材料公司、 湛江外加剂厂、 四川柯帅外加剂有限公 司、 北京兴发水泥有限公司、 格雷斯中国有限公司、 山东华伟银凯建材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 研究院中间试验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田培、 王玲、 缪昌文、 宋永良、 孙振平、 姚利君、 郭京育、 朱长华、 张燕驰、 崔金华、 冯金之、 朱卫中、 仲以林、 张俊超、 徐兆桐、 罗建成、 何浩孟、 帅希文、 李全华、 张书强、 贾吉堂、 朱广祥、 白杰、 高春勇、 林晖。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 B8 0 7 61 9 8 7,G B8 0 7 61 9 9 7。 Ⅲ 犌 犅8 0 7 62 0 0 8 引 言 各种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改善了新拌和硬化混凝土性能, 促进了混凝土新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工业 副产品在胶凝材料系统中更多的应用, 还有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 已经逐步成为优质混凝土必不可 少的材料。近年来, 国家基础建设保持高速增长, 铁路、 公路、 机场、 煤矿、 市政工程、 核电站、 大坝等工程 对混凝土外加剂的需求一直很旺盛, 我国的混凝土外加剂行业也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减水剂是混凝土外加剂中最重要的品种, 按其减水率大小, 可分为普通减水剂( 以木质素磺酸盐类 为代表) 、 高效减水剂( 包括萘系、 密胺系、 氨基磺酸盐系、 脂肪族系等) 和高性能减水剂( 以聚羧酸系高性 能减水剂为代表) 。2 0 0 7年各种减水剂总产量约2 8 4. 5 4万t, 其中普通减水剂为1 7. 5 1万t, 占6. 2%; 高效减水剂为2 2 5. 6万t, 占7 9. 3%; 高性能减水剂为4 1. 4 3万t, 占1 4. 6%。 高性能减水剂具有一定的引气性, 较高的减水率和良好的坍落度保持性能。与其他减水剂相比, 高 性能减水剂在配制高强度混凝土和高耐久性混凝土时, 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较高的性价比。国外从 2 0世纪9 0年代开始使用高性能减水剂, 日本现在用量占减水剂总量的6 0%~7 0%, 欧、 美约占减水剂 总量的2 0%左右。高性能减水剂包括聚羧酸系减水剂、 氨基羧酸系减水剂以及其他能够达到本标准指 标要求的减水剂。我国从2 0 0 0年前后逐渐开始对高性能减水剂进行研究, 近两年以聚羧酸系减水剂为 代表的高性能减水剂逐渐在工程中得到应用。因此, 本标准增加了早强型、 标准型和缓凝型三种型号的 高性能减水剂, 并针对该类减水剂的技术特点, 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具体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Ⅳ 犌 犅8 0 7 62 0 0 8 混 凝 土 外 加 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水泥混凝土中外加剂的术语和定义、 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包装、 出厂、 贮存 及退货等。 本标准适用于高性能减水剂( 早强型、 标准型、 缓凝型) 、 高效减水剂( 标准型、 缓凝型) 、 普通减水剂 ( 早强型、 标准型、 缓凝型) 、 引气减水剂、 泵送剂、 早强剂、 缓凝剂及引气剂共八类混凝土外加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T1 7 6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G B/T8 0 7 4 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勃氏法 G B/T8 0 7 5 混凝土外加剂的定义、 分类、 命名和术语 G B/T8 0 7 7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 B/T8 1 7 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 B/T1 4 6 8 4 建筑用砂 G B/T1 4 6 8 5 建筑用卵石、 碎石 G B/T5 0 0 8 0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 B/T5 0 0 8 1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 B J8 2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J G3 0 3 6 混凝土试验用搅拌机 J G J5 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 G J6 3 混凝土用水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G B/T8 0 7 5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高性能减水剂 犺 犻 犵 犺狆 犲 狉 犳 狅 狉 犿 犪 狀 犮 犲狑 犪 狋 犲 狉 狉 犲 犱 狌 犮 犲 狉 比高效减水剂具有更高减水率、 更好坍落度保持性能、 较小干燥收缩, 且具有一定引气性能的减 水剂。 3. 2 基准水泥 狉 犲 犳 犲 狉 犲 狀 犮 犲 犮 犲 犿 犲 狀 狋 符合本标准附录A要求的、 专门用于检验混凝土外加剂性能的水泥。 3. 3 基准混凝土 狉 犲 犳 犲 狉 犲 狀 犮 犲 犮 狅 狀 犮 狉 犲 狋 犲 按照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配制的不掺外加剂的混凝土。 3. 4 受检混凝土 狋 犲 狊 狋 犮 狅 狀 犮 狉 犲 狋 犲 按照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配制的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 1 犌 犅8 0 7 62 0 0 8 4 代号 采用以下代号表示下列各种外加剂的类型 早强型高性能减水剂H PWR A; 标准型高性能减水剂H PWR S; 缓凝型高性能减水剂H PWR R; 标准型高效减水剂HWR S; 缓凝型高效减水剂HWR R; 早强型普通减水剂WR A; 标准型普通减水剂WR S; 缓凝型普通减水剂WR R; 引气减水剂A EWR; 泵送剂 P A; 早强剂A c; 缓凝剂R e; 引气剂A E。 5 要求 5. 1 受检混凝土性能指标 掺外加剂混凝土的性能应符合表1的要求。 2 犌 犅8 0 7 62 0 0 8 表1 受检混凝土性能指标 项 目 外加剂品种 高性能减水剂 H PWR 高效减水剂 HWR 普通减水剂 WR 早强型 H PWR A 标准型 H PWR S 缓凝型 H PWR R 标准型 HWR S 缓凝型 HWR R 早强型 WR A 标准型 WR S 缓凝型 WR R 引气减水剂 A EWR 泵送剂 P A 早强剂 A c 缓凝剂 R e 引气剂 A E 减水率/%, 不小于 2 52 52 51 41 48881 01 2 6 泌水率比/%, 不大于 5 06 07 09 01 0 09 51 0 01 0 07 07 01 0 01 0 07 0 含气量/% ≤6. 0≤6. 0 ≤6. 0≤3. 0 ≤4. 5≤4. 0 ≤4. 0≤5. 5 ≥3. 0≤5. 5 ≥3. 0 凝结时间之差/ m i n 初凝 终凝 -9 0~ +9 0 -9 0~ +1 2 0 >+9 0 -9 0~ +1 2 0 >+9 0 -9 0~ +9 0 -9 0~ +1 2 0 >+9 0 -9 0~ +1 2 0 -9 0~ +9 0 >+9 0 -9 0~ +1 2 0 1h经时变化量 坍落度/mm ≤8 0 ≤6 0 含气量/% ≤8 0 -1. 5~ +1. 5 -1. 5~ +1. 5 抗压强度 比/%, 不小于 1d1 8 01 7 0 1 4 0 1 3 5 1 3 5 3d1 7 01 6 0 1 3 0 1 3 01 1 5 1 1 5 1 3 0 9 5 7d1 4 51 5 01 4 01 2 51 2 51 1 01 1 51 1 01 1 01 1 51 1 01 0 09 5 2 8d1 3 01 4 01 3 01 2 01 2 01 0 01 1 01 1 01 0 01 1 01 0 01 0 09 0 收缩率比/%, 不大于 2 8d1 1 01 1 01 1 01 3 51 3 51 3 51 3 51 3 51 3 51 3 51 3 51 3 51 3 5 相对耐久性(2 0 0次) /%, 不小于 8 0 8 0 注1表1中抗压强度比、 收缩率比、 相对耐久性为强制性指标, 其余为推荐性指标。 注2除含气量和相对耐久性外, 表中所列数据为掺外加剂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的差值或比值。 注3凝结时间之差性能指标中的“-” 号表示提前, “+” 号表示延缓。 注4相对耐久性(2 0 0次) 性能指标中的“≥8 0” 表示将2 8d龄期的受检混凝土试件快速冻融循环2 0 0次后, 动弹性模量保留值≥8 0%。 注51h含气量经时变化量指标中的“-” 号表示含气量增加, “+” 号表示含气量减少。 注6其他品种的外加剂是否需要测定相对耐久性指标, 由供、 需双方协商确定。 注7当用户对泵送剂等产品有特殊要求时, 需要进行的补充试验项目、 试验方法及指标, 由供需双方协商决定。 3 犌 犅8 0 7 62 0 0 8 5. 2 匀质性指标 匀质性指标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 匀质性指标 项 目指 标 氯离子含量/%不超过生产厂控制值 总碱量/%不超过生产厂控制值 含固量/% 犛>2 5%时, 应控制在0. 9 5犛~1. 0 5犛; 犛≤2 5%时, 应控制在0. 9 0犛~1. 1 0犛 含水率/% 犠>5%时, 应控制在0. 9 0犠~1. 1 0犠; 犠≤5%时, 应控制在0. 8 0犠~1. 2 0犠 密度/ ( g/c m 3) 犇>1. 1时, 应控制在犇0. 0 3; 犇≤1. 1时, 应控制在犇0. 0 2 细度应在生产厂控制范围内 p H 值应在生产厂控制范围内 硫酸钠含量/%不超过生产厂控制值 注1生产厂应在相关的技术资料中明示产品匀质性指标的控制值; 注2对相同和不同批次之间的匀质性和等效性的其他要求, 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注3表中的犛、犠和犇分别为含固量、 含水率和密度的生产厂控制值。 6 试验方法 6. 1 材料 6. 1. 1 水泥 采用本标准附录A规定的水泥。 6. 1. 2 砂 符合G B/T1 4 6 8 4中Ⅱ区要求的中砂, 但细度模数为2. 6~2. 9, 含泥量小于1%。 6. 1. 3 石子 符合G B/T1 4 6 8 5要求的公称粒径为5mm~2 0mm的碎石或卵石, 采用二级配, 其中5mm~ 1 0mm占4 0%,1 0mm~2 0mm占6 0%, 满足连续级配要求, 针片状物质含量小于1 0%, 空隙率小于 4 7%, 含泥量小于0. 5%。如有争议, 以碎石结果为准。 6. 1. 4 水 符合J G J6 3混凝土拌和用水的技术要求。 6. 1. 5 外加剂 需要检测的外加剂。 6. 2 配合比 基准混凝土配合比按J G J5 5进行设计。掺非引气型外加剂的受检混凝土和其对应的基准混凝土 的水泥、 砂、 石的比例相同。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水泥用量 掺高性能减水剂或泵送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为3 6 0k g/m 3; 掺其他外加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单位水泥用量为3 3 0k g/m 3。 b) 砂率 掺高性能减水剂或泵送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的砂率均为4 3%~4 7%; 掺其他 外加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的砂率为3 6%~4 0%; 但掺引气减水剂或引气剂的受检混 凝土的砂率应比基准混凝土的砂率低1%~3%。 c) 外加剂掺量 按生产厂家指定掺量。 4 犌 犅8 0 7 62 0 0 8 d) 用水量 掺高性能减水剂或泵送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2 1 0 1 0)mm, 用水量为坍落度在( 2 1 01 0)mm时的最小用水量; 掺其他外加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 的坍落度控制在( 8 01 0)mm。 用水量包括液体外加剂、 砂、 石材料中所含的水量。 6. 3 混凝土搅拌 采用符合J G3 0 3 6要求的公称容量为6 0L的单卧轴式强制搅拌机。搅拌机的拌合量应不少于 2 0L, 不宜大于4 5L。 外加剂为粉状时, 将水泥、 砂、 石、 外加剂一次投入搅拌机, 干拌均匀, 再加入拌合水, 一起搅拌 2m i n。外加剂为液体时, 将水泥、 砂、 石一次投入搅拌机, 干拌均匀, 再加入掺有外加剂的拌合水一起搅 拌2m i n。 出料后, 在铁板上用人工翻拌至均匀, 再行试验。各种混凝土试验材料及环境温度均应保持在 ( 2 03)℃。 6. 4 试件制作及试验所需试件数量 6. 4. 1 试件制作 混凝土试件制作及养护按G B/T5 0 0 8 0进行, 但混凝土预养温度为( 2 03)℃。 6. 4. 2 试验项目及数量 试验项目及数量详见表3。 表3 试验项目及所需数量 试验项目外加剂类别试验类别 试验所需数量 混凝土拌 合批数 每批取 样数目 基准混凝土 总取样数目 受检混凝土 总取样数目 减水率 泌水率比 含气量 凝结时间差 1h经时 变化量 坍落度 含气量 抗压强度比 收缩率比 相对耐久性 除早强剂、 缓凝剂外 的各种外加剂 各种外加剂 高性能减水剂、 泵送剂 引气剂、 引气减水剂 各种外加剂 引气减水剂、 引气剂 混凝土 拌合物 硬化混凝土 硬化混凝土 31次3次3次 31个3个3个 31个3个3个 31个3个3个 31个3个3个 31个3个3个 36、9或1 2块1 8、2 7或3 6块1 8、2 7或3 6块 31条3条3条 31条3条3条 注1试验时, 检验同一种外加剂的三批混凝土的制作宜在开始试验一周内的不同日期完成。对比的基准混凝 土和受检混凝土应同时成型。 注2试验龄期参考表1试验项目栏。 注3试验前后应仔细观察试样, 对有明显缺陷的试样和试验结果都应舍除。 6. 5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 6. 5. 1 坍落度和坍落度1犺经时变化量测定 每批混凝土取一个试样。坍落度和坍落度1小时经时变化量均以三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表示。三 次试验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有一个超过1 0mm时, 将最大值和最小值一并舍去, 取中间值 作为该批的试验结果; 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1 0mm时, 则应重做。 坍落度及坍落度1小时经时变化量测定值以mm表示, 结果表达修约到5mm。 5 犌 犅8 0 7 62 0 0 8 6. 5. 1. 1 坍落度测定 混凝土坍落度按照G B/T5 0 0 8 0测定; 但坍落度为( 2 1 01 0)mm的混凝土, 分两层装料, 每层装入 高度为筒高的一半, 每层用插捣棒插捣1 5次。 6. 5. 1. 2 坍落度1犺经时变化量测定 当要求测定此项时, 应将按照6. 3搅拌的混凝土留下足够一次混凝土坍落度的试验数量, 并装入用 湿布擦过的试样筒内, 容器加盖, 静置至1h( 从加水搅拌时开始计算) , 然后倒出, 在铁板上用铁锹翻拌 至均匀后, 再按照坍落度测定方法测定坍落度。计算出机时和1h之后的坍落度之差值, 即得到坍落度 的经时变化量。 坍落度1h经时变化量按式( 1) 计算 Δ犛 犾=犛 犾0-犛 犾1 h (1) 式中 Δ犛 犾 坍落度经时变化量, 单位为毫米(mm) ; 犛 犾0 出机时测得的坍落度, 单位为毫米(mm) ; 犛 犾1 h 1h后测得的坍落度, 单位为毫米(mm) 。 6. 5. 2 减水率测定 减水率为坍落度基本相同时, 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单位用水量之差与基准混凝土单位用水量 之比。减水率按式( 2) 计算, 应精确到0. 1%。 犠R= 犠0-犠1 犠0 1 0 0( 2) 式中 犠R 减水率,%; 犠0 基准混凝土单位用水量, 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 k g /m 3) ; 犠1 受检混凝土单位用水量, 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 k g /m 3) 。 犠R以三批试验的算术平均值计, 精确到1%。若三批试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 差超过中间值的1 5%时, 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 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减水率。若有两个 测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1 5%时, 则该批试验结果无效, 应该重做。 6. 5. 3 泌水率比测定 泌水率比按式( 3) 计算, 应精确到1%。 犚犅= 犅t 犅c 1 0 0( 3) 式中 犚犅 泌水率比,%; 犅t 受检混凝土泌水率,%; 犅c 基准混凝土泌水率,%。 泌水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如下 先用湿布润湿容积为5L的带盖筒( 内径为1 8 5mm, 高2 0 0mm) , 将混凝土拌合物一次装入, 在振 动台上振动2 0s, 然后用抹刀轻轻抹平, 加盖以防水分蒸发。试样表面应比筒口边低约2 0mm。自抹面 开始计算时间, 在前6 0m i n, 每隔1 0m i n用吸液管吸出泌水一次, 以后每隔2 0m i n吸水一次, 直至连续 三次无泌水为止。每次吸水前5m i n, 应将筒底一侧垫高约2 0mm, 使筒倾斜, 以便于吸水。吸水后, 将 筒轻轻放平盖好。将每次吸出的水都注入带塞量筒, 最后计算出总的泌水量, 精确至 1g , 并按式( 4) 、 式 ( 5) 计算泌水率 犅= 犞W (犠/犌) 犌W 1 0 0( 4) 6 犌 犅8 0 7 62 0 0 8 犌犠=犌1-犌0 (5) 式中 犅 泌水率,%; 犞W 泌水总质量, 单位为克(g) ; 犠 混凝土拌合物的用水量, 单位为克(g) ; 犌 混凝土拌合物的总质量, 单位为克(g) ; 犌W 试样质量, 单位为克(g) ; 犌1 筒及试样质量, 单位为克(g) ; 犌0 筒质量, 单位为克(g) 。 试验时, 从每批混凝土拌合物中取一个试样, 泌水率取三个试样的算术平均值, 精确到0. 1%。若 三个试样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大于中间值的1 5%, 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 去, 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泌水率, 如果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大于中间值的1 5%时, 则应 重做。 6. 5. 4 含气量和含气量1犺经时变化量的测定 试验时, 从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个试样, 含气量以三个试样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若三个试 样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0. 5%时, 将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 取中间值作 为该批的试验结果; 如果最大值与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0. 5%, 则应重做。含气量和1h经时变 化量测定值精确到0. 1%。 6. 5. 4. 1 含气量测定 按G B/T5 0 0 8 0用气水混合式含气量测定仪, 并按仪器说明进行操作, 但混凝土拌合物应一次装满 并稍高于容器, 用振动台振实1 5s ~2 0s。 6. 5. 4. 2 含气量1犺经时变化量测定 当要求测定此项时, 将按照6. 3搅拌的混凝土留下足够一次含气量试验的数量, 并装入用湿布擦过 的试样筒内, 容器加盖, 静置至1h( 从加水搅拌时开始计算) , 然后倒出, 在铁板上用铁锹翻拌均匀后, 再按照含气量测定方法测定含气量。计算出机时和1h之后的含气量之差值, 即得到含气量的经时变 化量。 含气量1h经时变化量按式( 6) 计算 Δ犃=犃0-犃1 h (6) 式中 Δ犃 含气量经时变化量,%; 犃0 出机后测得的含气量,%; 犃1 h 1小时后测得的含气量,%。 6. 5. 5 凝结时间差测定 凝结时间差按式( 7) 计算 Δ犜=犜t-犜c (7) 式中 Δ犜 凝结时间之差, 单位为分钟(m i n) ; 犜t 受检混凝土的初凝或终凝时间, 单位为分钟(m i n) ; 犜c 基准混凝土的初凝或终凝时间, 单位为分钟(m i n) 。 凝结时间采用贯入阻力仪测定, 仪器精度为1 0N, 凝结时间测定方法如下 将混凝土拌合物用5mm( 圆孔筛) 振动筛筛出砂浆, 拌匀后装入上口内径为1 6 0mm, 下口内径为 1 5 0mm, 净高1 5 0mm的刚性不渗水的金属圆筒, 试样表面应略低于筒口约1 0mm, 用振动台振实, 约 3s ~5s, 置于(2 02)℃的环境中, 容器加盖。一般基准混凝土在成型后3h~4h, 掺早强剂的在成型 7 犌 犅8 0 7 62 0 0 8 后1h~2h, 掺缓凝剂的在成型后4h~6h开始测定, 以后每0. 5h或1h测定一次, 但在临近初、 终凝 时, 可以缩短测定间隔时间。每次测点应避开前一次测孔, 其净距为试针直径的2倍, 但至少不小于 1 5mm, 试针与容器边缘之距离不小于2 5mm。测定初凝时间用截面积为1 0 0mm 2 的试针, 测定终凝 时间用2 0mm 2 的试针。 测试时, 将砂浆试样筒置于贯入阻力仪上, 测针端部与砂浆表面接触, 然后在( 1 02)s内均匀地使 测针贯入砂浆( 2 52)mm深度。记录贯入阻力, 精确至1 0N, 记录测量时间, 精确至1m i n。贯入阻力 按式( 8) 计算, 精确到0. 1MP a。 犚= 犘 犃 (8) 式中 犚 贯入阻力值, 单位为兆帕(MP a) ; 犘 贯入深度达2 5mm时所需的净压力, 单位为牛顿(N) ; 犃 贯入阻力仪试针的截面积, 单位为平方毫米(mm 2) 。 根据计算结果, 以贯入阻力值为纵坐标, 测试时间为横坐标, 绘制贯入阻力值与时间关系曲线, 求出 贯入阻力值达3. 5MP a时, 对应的时间作为初凝时间; 贯入阻力值达2 8MP a时, 对应的时间作为终凝 时间。从水泥与水接触时开始计算凝结时间。 试验时, 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个试样, 凝结时间取三个试样的平均值。若三批试验的最大值或最 小值之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3 0m i n, 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 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凝 结时间。若两测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3 0m i n组试验结果无效, 则应重做。凝结时间以m i n表示, 并 修约到5m i n。 6. 6 硬化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 6. 6. 1 抗压强度比测定 抗压强度比以掺外加剂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同龄期抗压强度之比表示, 按式( 9) 计算, 精确到1%。 犚犳=犳 t 犳c 1 0 0( 9) 式中 犚犳 抗压强度比,%; 犳t 受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单位为兆帕(MP a) ; 犳c 基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单位为兆帕(MP a) 。 受检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按G B/T5 0 0 8 1进行试验和计算。试件制作时, 用振动台振 动1 5s ~2 0s。试件预养温度为( 2 03)℃。试验结果以三批试验测值的平均值表示, 若三批试验中有 一批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值的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 5%, 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 取中间值 作为该批的试验结果, 如有两批测值与中间值的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 5%, 则试验结果无效, 应该重做。 6. 6. 2 收缩率比测定 收缩率比以2 8d龄期时受检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的收缩率的比值表示, 按( 1 0) 式计算 犚ε=ε t εc 1 0 0( 1 0) 式中 犚ε 收缩率比,%; εt 受检混凝土的收缩率,%; εc 基准混凝土的收缩率,%。 受检混凝土及基准混凝土的收缩率按G B J8 2测定和计算。试件用振动台成型, 振动( 1 5~2 0)s。 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个试样, 以三个试样收缩率比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计算精确1%。 8 犌 犅8 0 7 62 0 0 8 6. 6. 3 相对耐久性试验 按G B J8 2进行, 试件采用振动台成型, 振动1 5s ~2 0s, 标准养护2 8d后进行冻融循环试验( 快冻 法) 。 相对耐久性指标是以掺外加剂混凝土冻融2 0 0次后的动弹性模量是否不小于8 0%来评定外加剂 的质量。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个试样, 相对动弹性模量以三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6. 7 匀质性试验方法 6. 7. 1 氯离子含量测定 氯离子含量按G B/T8 0 7 7进行测定, 或按本标准附录B的方法测定, 仲裁时采用附录B的方法。 6. 7. 2 含固量、 总碱量、 含水率、 密度、 细度、 狆 犎 值、 硫酸钠含量的测定 按G B/T8 0 7 7进行。 7 检验规则 7. 1 取样及批号 7. 1. 1 点样和混合样 点样是在一次生产产品时所取得的一个试样。混合样是三个或更多的点样等量均匀混合而取得的 试样。 7. 1. 2 批号 生产厂应根据产量和生产设备条件, 将产品分批编号。掺量大于1%( 含1%) 同品种的外加剂每一 批号为1 0 0t, 掺量小于1%的外加剂每一批号为5 0t。不足1 0 0t或5 0t的也应按一个批量计, 同一批 号的产品必须混合均匀。 7. 1. 3 取样数量 每一批号取样量不少于0. 2t水泥所需用的外加剂量。 7. 2 试样及留样 每一批号取样应充分混匀, 分为两等份, 其中一份按表1和表2规定的项目进行试验, 另一份密封 保存半年, 以备有疑问时, 提交国家指定的检验机关进行复验或仲裁。 7. 3 检验分类 7. 3. 1 出厂检验 每批号外加剂的出厂检验项目, 根据其品种不同按表4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 表4 外加剂测定项目 测定 项目 外加剂品种 高性能减水剂 HPWR 高效减水剂 HWR 普通减水剂 WR 早强型 HPWR A 标准型 HPWR S 缓凝型 HPWR R 标准型 HWR S 缓凝型 HWR R 早强型 WR A 标准型 WR S 缓凝型 WR R 引气 减水剂 A EWR 泵送 剂 P A 早强 剂 A c 缓凝 剂 R e 引气 剂 A E 备注 含固量 液体外加剂 必测 含水率 粉状外加剂 必测 密度 液体外加剂 必测 细度 粉状外加剂 必测 9 犌 犅8 0 7 62 0 0 8 表4( 续) 测定 项目 外加剂品种 高性能减水剂 HPWR 高效减水剂 HWR 普通减水剂 WR 早强型 HPWR A 标准型 HPWR S 缓凝型 HPWR R 标准型 HWR S 缓凝型 HWR R 早强型 WR A 标准型 WR S 缓凝型 WR R 引气 减水剂 A EWR 泵送 剂 P A 早强 剂 A c 缓凝 剂 R e 引气 剂 A E 备注 p H 值 √√√√√√√√√√√√√ 氯离子 含量 √√√√√√√√√√√√√ 每3个月 至少一次 硫酸钠 含量 √√√√ 每3个月 至少一次 总碱量 √√√√√√√√√√√√√ 每年 至少一次 7. 3. 2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项目包括第5章全部性能指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b) 正式生产后, 如材料、 工艺有较大改变, 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正常生产时, 一年至少进行一次检验; d) 产品长期停产后, 恢复生产时;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f)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试验要求时。 7. 4 判定规则 7. 4. 1 出厂检验判定 型式检验报告在有效期内, 且出厂检验结果符合表2的要求, 可判定为该批产品检验合格。 7. 4. 2 型式检验判定 产品经检验, 匀质性检验结果符合表2的要求; 各种类型外加剂受检混凝土性能指标中, 高性能减 水剂及泵送剂的减水率和坍落度的经时变化量, 其他减水剂的减水率、 缓凝型外加剂的凝结时间差、 引 气型外加剂的含气量及其经时变化量、 硬化混凝土的各项性能符合表1的要求, 则判定该批号外加剂合 格。如不符合上述要求时, 则判该批号外加剂不合格。其余项目可作为参考指标。 7. 5 复验 复验以封存样进行。如使用单位要求现场取样, 应事先在供货合同中规定, 并在生产和使用单位人 员在场的情况下于现场取混合样, 复验按照型式检验项目检验。 8 产品说明书、 包装、 贮存及退货 8. 1 产品说明书 产品出厂时应提供产品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生产厂名称; b) 产品名称及类型; c) 产品性能特点、 主要成分及技术指标; d) 适用范围; e) 推荐掺量; f) 贮存条件及有效期, 有效期从生产日期算起, 企业根据产品性能自行规定; 01 犌 犅8 0 7 62 0 0 8 g)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安全防护提示等。 8. 2 包装 粉状外加剂可采用有塑料袋衬里的编织袋包装; 液体外加剂可采用塑料桶、 金属桶包装。包装净质 量误差不超过1%。液体外加剂也可采用槽车散装。 所有包装容器上均应在明显位置注明以下内容 产品名称及类型、 代号、 执行标准、 商标、 净质量或 体积、 生产厂名及有效期限。生产日期和产品批号应在产品合格证上予以说明。 8. 3 产品出厂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不得出厂 技术文件( 产品说明书、 合格证、 检验报告等) 不全、 包装不符、 质量 不足、 产品受潮变质, 以及超过有效期限。产品匀质性指标的控制值应在相关的技术资料中明示。 生产厂随货提供技术文件的内容应包括 产品名称及型号、 出厂日期、 特性及主要成分、 适用范围及 推荐掺量、 外加剂总碱量、 氯离子含量、 安全防护提示、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等。 外加剂的应用及有关事项参见附录C。 8. 4 贮存 外加剂应存放在专用仓库或固定的场所妥善保管, 以易于识别, 便于检查和提货为原则。搬运时应 轻拿轻放, 防止破损, 运输时避免受潮。 8. 5 退货 使用单位在规定的存放条件和有效期限内, 经复验发现外加剂性能与本标准不符时, 则应予以退回 或更换。 净质量和体积误差超过1%时, 可以要求退货或补足。粉状的外加剂可取5 0包, 液体的外加剂可 取3 0桶( 其他包装形式由双方协商) , 称量取平均值计算。 凡无出厂文件或出厂技术文件不全, 以及发现实物质量与出厂技术文件不符合, 可退货。 11 犌 犅8 0 7 62 0 0 8 附 录 犃 ( 规范性附录) 混凝土外加剂性能检验用基准水泥技术条件 基准水泥是检验混凝土外加剂性能的专用水泥, 是由符合下列品质指标的硅酸盐水泥熟料与二水 石膏共同粉磨而成的4 2. 5强度等级的P. Ⅰ型硅酸盐水泥。基准水泥必须由经中国建材联合会混凝土 外加剂分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确认具备生产条件的工厂供给。 犃. 1 品质指标( 除满足4 2. 5强度等级硅酸盐水泥技术要求外) 犃. 1. 1 熟料中铝酸三钙(C3A) 含量6%~8%。 犃. 1. 2 熟料中硅酸三钙(C3S) 含量5 5%~6 0%。 犃. 1. 3 熟料中游离氧化钙( f C a O) 含量不得超过1. 2%。 犃. 1. 4 水泥中碱(N a2O+0. 6 5 8 K2O) 含量不得超过1. 0%。 犃. 1. 5 水泥比表面积( 3 5 01 0)m 2/ k g 。 犃. 2 试验方法 犃. 2. 1 游离氧化钙、 氧化钾和氧化钠的测定, 按G B /T1 7 6进行。 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