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UDC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督 IF J J GB 5 0 7 7 3一2 0 1 2 蓄滞洪区设计规范 C o d e f o r d e s i g n o f fl o o d d e t e n t io n a n d r e t a r d in g b a s i n 2 0 1 2 一0 5 一2 8 发布2 0 1 2 一1 0 一0 1 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蓄滞洪区设计规范 C o d e f o r d e s i g n o f f l o o d d e t e n t i o n a n d r e t a r d i n g b a s i n CB 5 0 7 7 3一 2 0 1 2 主编部门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水 利 部 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 期 2 0 1 2 年1 0 月1 日 中国计划出版社 2 0 1 2 北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 1 3 9 3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蓄滞洪区 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 蓄滞洪区设计规 范为 国家标准,编号为 G B 5 0 7 7 3 -2 0 1 2 ,自2 0 1 2年 1 0月 1日起实施。其中,第 S . 2 . 1 0 条为强制性条文, 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发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0一二年五月二十八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 关于印发 2 0 0 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 范制订、 修订计划 第一批 的通知 建标〔 2 0 0 7 1 2 5 号 的要求, 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 总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 编制组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广泛调查研 究, 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本规范对蓄滞洪区建设 标准和蓄滞洪工程的规划设计等方面作了规定。 本规范共分8 章, 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 术语、 蓄滞洪区建设标 准、 基本资料、 蓄滞洪区工程布局、 蓄滞洪区防洪工程设计、 蓄滞洪 区安全设施设计和蓄滞洪区工程管理设计。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 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 释, 由水利部负责日常管理, 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 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 请各单位注意总结 经验, 积累资料, 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水利部水利水电规 划设计总院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 2 一1 号, 邮政编 码 1 0 0 0 1 1 , 电子邮件 j s b z g i w p . o r g . c n , 以供今后修订时 参考 。 本规范主编单位、 参编单位、 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 编 单 位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湖南省水科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参 编 单 位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 董必胜 徐迎春 洪 建 黎前查 曾定 黄 云仙 陈平 徐 贵 吴生平 陈锡炎 卢翔 刘晓群 刘福田 主要审查人 梅锦山 王翔 陈清镰 何佯徐 李小燕 程晓陶 胡一三 张金顺 雷兴顺 朱峰 黎昔春 刘毅 周新章 胡秋发 夏广义 胡恺诗 郑洪 程志远 廖小红 富曾慈 胡V il 润 邱绵如 金问荣 沈福新 刘洪帕 谭培伦 郑永 良 曾肇京 侯传河 王洪彬 卢承志 康辉 文 目次 3 蓄滞洪区建设标准 3 . 1 蓄 滞洪区风险等级 3 . 2 建筑物级别与设计标准 3 . 3 蓄 滞洪区安全建 设标准 4 基本资料 4 . 1 一般规定 4 . 2 气象水文 4 . 3 地形地质 4 . 4 蓄滞洪区基本情况 5 蓄滞洪区工程布局 5 . 1 一般规定 5 . 2 防洪工程 5 . 3 排涝工程 5 . 4 安全建设 6 蓄滞洪区防洪工程设计 6 . 1 蓄滞洪区围 堤和 穿堤 建筑物设 计 6 . 2 分洪控制工程设计 6 . 3 退洪控制工程设计 6 . 4 排 涝泵站设 计。 7 蓄滞洪区安全设施设计 7 . 1 安全区设计 7 . 2 安全台设计 1 2 4 4 4 6 7 7 7 7 9 10 10 10 1 1 11 13 13 1 3 1 6 1 6 1 8 1 8 19 1 则语 总术 J.n 安全楼设计 撤离转移设施设计 20 21 22 22 22 23 23 24 25 26 27 8 蓄滞洪区工程管理设计 8 . 1 一般规定 8 . 2 管理范围和 设施 设备 8 . 3 通信预 警系统 8 . 4 应急救生 8 . 5 疫情控制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 条文说 Co n t e n t s 1 G e n e r a l P r o v l s l o n s ‘1 2 Te r ms2 3 C o n s t r u c t io ns t a n d a r d s o f d e t e n t i o na n dr e t a r d i n g b a s i n ‘4 3 . 1 R i s k g r ade o f d e t e n t i o n a n d ret a r d i n g b a s i n4 3 ‘ 2 S t r u c t u reg r a d e a n dd e s i g ns t a n d a r d s ‘4 a . 3 R e f u g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t a n d a rds o f d e t e n t i o n a n d r e ta r d i n g b a s l n“6 4 B a s i c s 4 . 1 G e 能r a l r 叹u i r e m e n t 4 . 2 H y d r o m et e o r o fo g y 4 . 3 T o P o g xa p h y a n d g 即] o g y 4 . 4 Bas i c i n f o r m a t lo n o f d et e n t i o n a n d r e t a r d i n g b a s i n 5 P r 可 e c t l a ”u t i nd e t e n t i o na n dr e t a r d in gb a s i n 5 . 1 Ge ner a l r e 叨i r e m e n t 5 . 2 Flo o d c o n t r o l w o r k s 5 . 3 Wa t e r l o g g i 昭 d r a i 姗g e w o r k s 5 . 4 R e f u g e cons t r u c t lo n 6 D e s i g no f f l o o dc o n t r o l wo r k s i nd e t e n t i o na n d r e t a r d i n g b a s i n 6 . 1 压s ig n o f r e ta ln ing d ik e a n d d i k 仑 c r o s s i蛇 b u ild i n g in d e t e nti o n a n d r eta r d i 昭 b a s i n 7 7 7 7 9 10 10 10 11 11 13 6 . 2 D e s i g n o f f l o o d d iv e r s i o n c o n t r o ll in g wo r k s‘ 6 . 3 Des 讼 n o f flo o d fa l l c o n t r o l li n g w o r k s 13 1 3 1 6 6 . 4 D e s i g n o f 姗 t e r l o 韶1 昭 p u m p i n g s t a t l o n 7 D e s i g no f s a f e t yf a c i li t i e s i nd e t e n t i o na n d r e t a r d i n g b a s i n 7 . 1 D e s ig n o f r 吐 u g e a r e a 7 , 2 D e s ig n o f r e fu g e p l a t f o r m 7 , 3 D e s ig n o f re f u g e b u il d in g 7 . 4 D e s i g n o f e v a c u a t l o n a n d t ran s f e r r i 雌 fa c i l i t i es 8 Wo r k i n gm a n a g e me n t o f d 已 t e n t io n a n dr e t a r d i n g b a s i n 8 . 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8 . 2 Ma nag i n g s c o p e a nd f a c i l i t i e s 8 . 3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 w a r n i n g s y s t e m 84 E me r g e n c ys u r v l v i n g 8 . 5 E P i d e m i c c o n t r o l 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 w o r d i n g in t h i s c o d e L i s t o f q u o t e d s t a n d a r d s Ad d i t i o n 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 p rov l s l o n s 1 6 1 8 1 8 1 9 2 0 21 22 22 22 23 23 24 25 26 27 1 总则 1 . 0 . 1 为规范蓄滞洪区设计, 指导蓄滞洪区建设, 保障蓄滞洪区 正常运用, 制定本规范。 1 . 0 . 2 本规范适用于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确定的蓄滞洪区 的设计 。 1 . 0 . 3 蓄滞洪区的防洪与蓄滞洪安全建设, 应确保蓄滞洪运用时 居民生命安全, 启用应及时有序, 并应有利于区内经济社会发展。 1 . 0 . 4 蓄滞洪区防洪与蓄滞洪安全建设, 应服从所在江河流域的 综合规划、 防洪规划。蓄滞洪区防洪工程和安全设施建设, 应根据 蓄滞洪区类别和区内风险等级合理安排。 1 . 0 . 5 开展蓄滞洪区防洪与蓄滞洪安全建设的同时, 应重视相关 的通信预警系统及其他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 1 . 0 . 6 蓄滞洪区工程设计, 应因地制宜, 并应积极采用新技术、 新 工艺、 新材料。 1 . 0 . 7 蓄滞洪区的设计, 除应符合本规范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 . 0 . 1 蓄豁供区d e t e n t i o n a n d r e t a r d i n g b a s i n 指包括分洪口在内的河堤背水面以外临时贮存洪水或分泄洪 峰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 2 . 0 . 2 安全建设r e f u g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o r d e t e n t i o n b a s in 为保障蓄滞洪区内防洪安全而采取的就地避洪、 人口外迁、 临 时转移等避洪措施的总称, 包括安全区、 安全台、 安全楼、 转移设施 的建设等。 2 . 0 . 3 安全区r e f u g e a r e a 在蓄滞洪区周围, 利用蓄滞洪区围堤的一部分修建的小抒区, 蓄滞洪水时不受淹, 区内建设房屋和基础设施用来安置居民, 并具 有生产、 生活条件, 也称围村堵或保庄好。 2 . 0 . 4 安全台r e f u g e p l a t f o r m 建筑在蓄滞洪区或好区沿堤地带 或高地 高于设计洪水位的 土台, 供蓄滞洪区内居民定居或分蓄洪运用时临时避洪的场所。 也称顺堤台、 庄台或村台。 2 . 0 . 5 安全楼r e f u g e b u i l d i n g 为分洪时临时避洪. 在蓄滞洪区兴建楼层高于设计蓄洪水位 的多层框架楼房, 也称为避水楼。 2 . 0 . 6 安全层r e f u g e f l o o r 安全楼房屋中位于蓄滞洪设计水位以上、 在蓄滞洪期间作为 人员避洪和重要物品堆放场所的楼层或屋盖。可为单层或多层。 2 . 0 . 7 分洪口f l o o d d i v e r s io n o u t f a l l 蓄滞洪区围堤上人工设置的便于超额洪水按蓄滞洪要求有计 划分泄进人蓄滞洪区的叩门, 包括分洪闸、 溢流堰、 临时扒口 2 . 0 . 8 退供 口f l o o d f a l l o u t l e t 蓄滞洪区围堤上人工设置的便于蓄滞洪运用后洪水退出蓄滞 洪区的口门。 2 . 0 . 9 裹头s i d e p r o t e c t i o n a t f l o o d d i v e r s io n o u t l e t 对采用扒口分洪的分洪口门, 为防止分蓄洪运用时分洪口门 两侧遭受洪水冲刷破坏不断扩展而对两侧土体采取的裹护措施。 2 . 0 . 1 0 撤离转移设施e v a c u a t i o n a n d t r a n s f e r r i n g f a c i l it i e s 为便于蓄滞洪区内受洪水威胁的居民和财产在分蓄洪运用前 能够迅速转移, 而在蓄滞洪区内兴建的具有一定等级标准的公路、 桥梁、 码头等设施的统称。 2 . 0 . 1 1 永久安置p e r m a n e n t r e l o c a t io n 蓄滞洪区内居民从地势较低处搬迁到防洪安全的自然高地、 安全区、 安全台等场所定居的安置方式。 2 . 0 . 1 2 临时安置t e m p o r a r y r e l o c a t i o n 蓄滞洪区内居民在分蓄洪运用期间临时转移到自然高地、 安 全区、 安全台等安全场所, 退洪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安置方式 3 蓄滞洪区建设标准 3 . 1 蓄滞洪区风险等级 3 . 1 . 1 蓄滞洪区设计, 应根据蓄滞洪区的地形地貌和蓄滞洪水的 淹没情况进行风险评价, 并应划分风险等级; 蓄滞洪面积较大、 地 形复杂时, 应进行风险分区, 并应绘制风险图。 3 . 1 . 2 蓄滞洪区的风险度可根据启用标准、 淹没水深和淹没历 时, 按下式分析计算 R1 O XO XH/ N 3 . 1 . 2 式中 R 风险度; H-蓄滞洪区内不同风险分区蓄滞洪淹没平均水深 m ; N一 运用标准 重现期, a ; 4 卜一淹没历时修正系数, 取1 . 0 - 1 . 3 . 3 . 1 . 3 蓄滞洪区的风险等级, 可根据蓄滞洪区不同的风险度, 按 表3 . 1 . 3 划分, 并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口 表 3 . 1 . 3 蓄滞洪区的风险等级 风险度R风 险 等 级 R 李 1 . 5重度风险 0 . S CRI . 5 中度风险 R 0 . 5 轻度风险 3 . 2 建筑物级别与设计标准 3 . 2 . 1 蓄滞洪区堤防工程的级别和设计洪水标准, 应根据蓄滞洪 区类别、 堤防在防洪体系中的地位和各堤段的具体情况, 按批准的 流域防洪规划的要求分析确定 3 . 2 . 2 安全区围堤工程的级别和设计洪水标准, 应根据其防洪标 准分析确定, 且不应低于所在蓄滞洪区围堤的级别和设计洪水 标准。 3 . 2 . 3 蓄滞洪区的分洪、 退洪控制工程, 以及涵闸、 泵站等穿堤建 筑物级别和设计洪水标准, 应按所在堤防工程的级别与建筑物规 模相应级别两者的高值确定。 3 . 2 . 4 蓄滞洪区 堤防和安全区围堤的设计水位, 应根据确定的设 计洪水标准, 结合各堤段防洪和蓄滞洪的具体情况分析确定。 3 . 2 . 5 蓄滞洪区围堤安全加高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堤防工程设计 规范 G B 5 0 2 8 6 的有关规定执行; 安全区围堤安全加高不宜低于 相应蓄滞洪区围堤安全加高。 3 . 2 . 6 设置在蓄滞洪区围堤内的安全台, 设计水位应按蓄滞洪区 设计蓄滞洪水位分析确定; 设置在蓄滞洪区围堤临江河、 湖泊一侧 的安全台, 设计水位应按所在堤段堤防设计洪水位确定。 3 . 2 . 7 安全楼设计水位应根据所在蓄 滞洪区的设计蓄滞洪水位 确定 。 3 . 2 . 8 蓄滞洪区安全台台 顶安全加高取值可采用0 . 5 m - 1 . O m, 台顶超高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i G B 5 0 2 8 6的有 关规定执行, 且不宜小于1 . 5 m, 3 . 2 . 9 蓄滞洪区堤防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 B 5 0 2 8 6 的有关规定执行。 3 . 2 . 1 0 蓄滞洪区安全台台坡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不应小于表 3 . 2 . 1 0的规定。 表 3 . 2 . 1 0 安全台合坡的抗N稳定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 正常运用条件 非常运 用条件 3 . 2 . 1 1 蓄滞洪区内 部水系堤防的防洪标准, 可根据其防洪保护 对象的重要性, 按现行国家标准 防洪标准 G B 5 0 2 0 1的有关 规 执行 。 3 . 2 . 1 2 蓄滞洪区农田排涝标准,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灌溉与排水 工程设计规范 G B 5 0 2 8 8 的有关规定执行。安全区的排涝标准, 应根据安全区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分析确定, 宜适当高于蓄滞洪区 农田排涝标准。 3 . 3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标准 3 . o . i 安全区的面积宜按安全区永久安置人口人均占用面积 1 0 0 耐1 5 0 m , 的标准分析确定。有特殊要求或出于安全区堤线 合理利用有利地形, 安全区永久安置人口人均占用面积需突破 1 5 0 m“ 的标准时, 应经分析论证后确定, 且安全区相应减少蓄滞洪 容积不宜超过5 . 3 . 3 . 2 安全台台顶面积宜按其永久安置人口人均占用面积 5 0 m 2 - - 1 0 0 m 2 的标准分析确定。 仅用于居民临时避洪的安全台, 台顶面积可按 5 m 2 / 人一1 0 m 2 / 人标准分析确定 。 3 . 3 . 3 安全楼应按安置人口人均拥有安全层面积 5 m 2 一 1 0 m 2 的 标准确定; 有条件时. 安全楼人均安全层面积可适当增加。 3 . 3 . 4 转移设施的建设标准应满足规划转移的居民和重要财产 能够在蓄滞洪水前有序撤离到安全地带的要求; 路网密度可根据 实际交通量和撤离强度分析确实 4 基 本 资 料 4 . 1 一 般 规 定 4 . 1 . 1 蓄滞洪区设计中, 应根据设计要求对蓄滞洪区的自然和社 会经济等基本情况进行认真调查研究。 4 . 1 . 2 对收集的各类资料应进行分析整理和可信度评价。 4 . 2 气 象 水 文 4 . 2 . 1 蓄滞洪区设计中, 应收集蓄滞洪区和邻近地区的降水、 风 向、 风速、 气温、 蒸发和冰情等气象资料。 4 . 2 . 2 蓄滞洪区设计中, 应收集蓄滞洪区所在流域江河水系和湖 泊、 洼地的分布, 水文测站的布设和观测情况, 以及流域洪水特性。 4 . 2 . 3 蓄滞洪区设计中, 应收集蓄滞洪区所在河段和主要水文控 制站的洪水、 水位、 流量、 流速、 泥沙等水文资料。 4 . 3 地 形 地 质 4 . 3 . 1 蓄滞洪区设计所需的地形资料, 应根据不同设计阶段和工 程项目的需要, 按表4 . 31 确定。 表 4 . 3 . 1 设计 阶段 ,滞洪区设计地形资料 工程项目设计 阶段图别比 例 尺备注 蓄滞洪区总体布置各阶段地形图11 0 0 0 0 15 0 0 0 C 蓄滞洪区堤防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 B 502 8 叹 的有关规定 分 洪口、 退洪口 控制工程 项目建议书、 可行性研究 地形图1言1 0 0 0 12 0 0 0 初步设计地形图120 015 0 工程项 目设计阶段 续表 4 . 3 . 1 图 别{比例 尺备注 地形 图 1 2 0 0 0 1 5 0 0 0 堤线、 安全台 项目 建议书、 可行性研究 初 步设计 竺 些 地 形 图 1;1 0 0 0 1,2 0 0 0 11 0 0 0 0 项目 建议书、 可行性研究 横断面图 可根据实际 需要确定 断 面间距 2 伽牡 n一5 0 0 扭, 地形变化 较 大的地段适 当加密 纵断面 图 转移道路 地形图} 1 2 0 0 0 1 1 0 0 0 0 初 步设计 横断面图 可根据实际 需要确定 新修 的道 路 宜 施 测 1 2 0 0 0 ,现 有道路改扩 建 可 采 用 11 0 0 0 0 断面 间距 1 0 0 了 n 产 2 0 0 m, 地形 变化较 大的地段适 当加密 纵断面图 4 . 3 . 2 蓄滞洪区堤防、 分洪闸、 退洪闸、 排涝泵站等建筑物设计所 需的工程地质资料,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 范 G B 5 0 4 8 7的有关规定执行; 安全台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 可参 照国家现行标准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 B 5 0 2 86和 堤防工程地质 勘察规程 S L 188 的有关规定执行。 4 . 3 . 3 结合现有堤防修建安全区或安全台时, 应收集现有堤防的 历史和现状 资料。 4 . 4 蓄滞洪区基本情况 4 . 4 . 1 蓄滞洪区设计应收集下列社会经济基础资料 1 蓄滞洪区内的行政区划、 土地面积、 人口及其分布情况、 耕 地、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产值、 农业产值、 固定资产总值及财产分布 情况、 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 2蓄滞洪区现有的水利工程、 电力、 交通、 通信等基础设施 和主要企事业单位的规模及其分布等资料。 3蓄滞洪区建设的历史, 历年运用情况及历史洪灾损失情 况等, 以及现有防洪工程、 安全设施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资料。 4 . 4 . 2 蓄滞洪区设计应收集下列生态环境资料 I 蓄滞洪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在问题。 2 蓄滞洪区河湖水体水质状况、 污染物排放状况和水功能区 划情况等 。 3 蓄滞洪区重要水生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等资料。 4 蓄塔游厌箱抽、 太 十流尖等情汉 5 资料 。 4. 4. 3 蓄滞洪区河岸、 湖岸景观、 湖泊湿地状况和保护要求等 蓄滞洪区设计应收集下列规划资料 蓄滞洪区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村 镇建设发展规划和交通发展规划等资料。 蓄滞洪区所在地流域或区域防洪治涝规划等资料。 蓄滞洪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水利血防规划等资料。 ,山几 5 蓄滞洪区工程布局 5 . 1 一 般 规 定 5 . 1 . 1 蓄滞洪区设计, 应根据所在流域防洪总体规划以及蓄滞洪 区的类别和风险等级, 对蓄滞洪区防洪工程和蓄滞洪安全建设设 施合理布局。 5 . 1 . 2 蓄滞洪区的防洪工程和安全建设,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工程 设施和安全设施。 5 . 1 . 3 蓄滞洪区内重要的基础设施, 应根据其相应的防洪标准确 定其防洪自 保措施, 并应保障蓄滞洪水时可安全正常运行。 5 . 1 . 4 蓄滞洪区工程布局应与所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相适应。 5 . 2 防 洪 工 程 5 . 2 . 1 蓄滞洪区堤防、 分区隔堤、 分洪控制工程、 退洪控制工程的 布置, 应根据蓄滞洪区防洪和蓄滞洪运用的要求, 结合地形、 地质 条件等因素, 经综合分析比选, 合理确定。 5 . 2 . 2 蓄滞洪区堤防工程应利用现有堤防; 确需调整堤线时, 应 充分论证 。 5 . 2 . 3 面积较大的蓄滞洪区, 可根据分区运用需要修建隔堤。隔 堤的堤线应根据蓄滞洪 区地形地质条件等, 结合行政 区划综合分 析, 合理布设; 隔堤级别不宜高于所在蓄滞洪区围堤。 5 . 2 . 4 分洪口、 退洪口位置, 应根据地形、 地质、 水流条件等综合 分析选定; 分洪口、 退洪口宜选在江河、 湖泊的凹岸地势较低、 地质 条件较好、 进 出 流水流平顺的位置。口门轴线与河道洪水主流 方向交角不宜超过3 0a。 1 5 . 2 . 5当地形 和运行 条件允许 时, 分洪 口门、 退 洪 口门可结合 共用 。 5 . 2 . ‘ 分洪控制工程的型式, 应根据蓄滞洪区的类别、 启用概率、 分洪流量大小等因素合理确定; 可采用分洪闸、 修建裹头临时爆破 和简易溢流堰等型式,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启用概率高于1 0a一遇的蓄滞洪区, 宜采用建分洪闸的分 洪控制型式。启用概率低于 1 0a一遇的蓄滞洪区, 且地位十分重 要, 经分析论证确有必要时, 也可采用建分洪闸的型式。 2 启用概率低于1 0a一遇的一般蓄滞洪区或蓄滞洪保留区, 可采取结合修建裹头临时爆破的分洪控制型式。 3 蓄滞洪区分洪流量和蓄滞洪量较小时, 可采用简易溢流堰 的分洪控制型式。 53 排 涝 工 程 5 . 3 . 1 蓄滞洪区排涝工程规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灌溉与排水 工程设计规范 G B 5 0 2 8 8 的有关规定, 并应与分洪、 退洪控制工程 相协调 。 5 . 3 . 2 蓄滞洪区中安全区的排涝工程应与蓄滞洪区排涝系统统 一规划、 相互协调, 并应结合使用。 5 . 3 . 3 安全区的排涝系统应满足蓄滞洪期间单独运行的要求。 5 . 3 . 4 安全区的排涝工程应根据安全区地形地貌、 城镇 或村镇 发展规划, 结合现有排涝体系进行合理布局。 5 . 4 安 全 建 设 弓 . 4 . 1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 应根据防洪、 蓄滞洪区建设等有关规 划, 分析确定蓄滞洪区内需就地避洪、 临时转移和外迁安置的人口 数量和分布。 5 . 4 . 2 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 应在蓄滞洪区类别和风险评价的基 础上, 结合区内地形、 地质条件以及居民的意愿, 采取居民外迁、 就 l 地避洪、 临时转移等模式合理安排,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I 重度风险区, 宜采取居民外迁或就地避洪等方式进行永久 安置 。 2 中度风险区, 宜采取就地避洪与临时转移相结合的方式进 行安置。 3 轻度风险区, 宜采用撤离转移、 临时安置为主的方式进行 安置 。 5 . 4 . 3 蓄滞洪区内安全区, 宜结合围堤、 隔堤, 设置在地势较高、 人口相对集中的集镇或村庄, 并应有利于对外交通、 供电、 供水和 居民外出从事生产活动; 安全区内安置的居民点与主要生产场所 的距离不宜超过3 k m-5 k m。安全区应避开分洪口门和洪水行进 的主流区域 。 5 . 4 . 4 安全台宜建在地势较高、 地质条件较好、 土源丰富的地带; 有条件时应结合堤防工程、 河道疏浚工程修建。安全台应避开分 洪口门、 急流、 崩岸和深水区。安全台的布置应有利于对外交通、 供电、 供水以及台上居民生产生活。安全台上安置的居民点与主 要生产场所的距离不宜超过3 k m-5 k m. 5 . 4 . 5 距离防洪安全地区较远、 居住分散、 不宜建设安全区和安 全台的区域, 可采取建设安全楼的方式避洪。 5 . 4 . 6 安全楼宜建在地势较高、 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带。安全楼应 避开分洪口、 退洪口以及洪水行进的主流区。 5 . 4 . 7 转移道路应根据居民点分布情况、 转移人数、 转移时间、 转 移方向、 现有道路情况, 按本规范第3 . 3 . 4 条的规定合理布设; 必 要时 , 应布设相应的转移桥梁 、 码头等设施 6 蓄滞洪区防洪工程设计 6 . 1 蓄滞洪区围堤和穿堤建筑物设计 6 . 1 . 1 蓄滞洪区围堤设计, 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堤防工程设 计规范 G B 5 0 2 8 6 的有关规定外, 还应满足蓄滞洪区的特殊技术 要求,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蓄滞洪区围堤堤顶高程应根据围堤外河设计水位和蓄滞 洪设计水位两者之高值加堤顶超高分析计算确定。 2 蓄滞洪区围堤临河 湖 侧边坡及堤基稳定, 应分析蓄滞洪 运用时区内处于设计蓄滞洪水位、 外河处于低水位的不利挡水 工况 。 6 . 1 . 2 运用概率较高的蓄滞洪区, 必要时围堤内坡可根据防冲刷 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护坡措施。 6 . 1 . 3 蓄滞洪区涵闸等穿堤建筑物, 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堤 防工程设计规范1 G B 5 0 2 8 6的有关规定外, 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分析区内水位高于外河水位时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工况 情况下侧身和闸基的稳定。 2 必要时, 应满足双向挡水的要求。 6 . 1 . 4 各类压力管道、 热力管道和天然气管道需要穿过堤防时, 应在设计蓄滞洪水位和设计洪水位以上穿过, 并应避开分洪口和 退洪 口。 6 . 2 分洪控制工程设计 6 . 2 . 1 蓄滞洪区分洪口门的设计分洪流量应按所在江河防洪总 体要求, 根据设计洪水、 河段控制水位或安全泄量计算确定。 6 . 2 . 2 在湖泊、 河网地区, 当设计洪水过程难以计算或未明确安 13 全泄量时, 可采用规划蓄滞洪量除以蓄满历时, 确定蓄滞洪区分洪 口设计分洪流量。 6 . 2 . 3 分洪控制工程的规模及孔口尺寸, 应满足确定的设计分洪 流量和蓄满历时的要求, 并应综合各种可能影响分洪量的因素分 析确定 。 6 . 2 . 4 分洪闸闸底、 闸顶高程及孔口尺寸, 应根据设计分洪流量, .闸上下游水位, 闸址地形、 地质及分洪区地形等条件, 通过水力计 算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6 . 2 . 5 对于有在规定时间内满足蓄洪量要求的蓄滞洪区, 应进行 过闸流量过程演算以及蓄满历时验算, 并应分析确定分洪闸孔口 尺寸 。 6 . 2 . 6 分洪闸闸上水位计算, 应分析上游有无分叉河道, 主7}iG 是 否顺直以及是否受其他河流、 湖泊水位涨落影响等情况。 6 . 2 . 7 分洪闸闸下水位可通过水量调蓄计算分析确定。下游有 引洪道的分洪闸, 闸下水位可按推求水面线的方法分析确定。 6 . 2 . 8 水流流态复杂的大型分洪闸, 应进行水工模型试验, 验证 进出口水流流态、 流速分布、 分洪流量、 消能效果以及口门上下游 的冲淤情况等。 6 . 2 . , 分洪闸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水闸设计规范 S L 2 6 5 的有关规定, 并应符合分洪建筑物的特殊要求, 同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分洪闸上游进水部分宜布置成喇叭口形与闸室同宽相接。 两侧进水条件基本一致时, 可采用对称布置; 当进水方向与河道中 心线夹角较大时, 可采用非对称布置。两侧应设导墙或护坡, 导墙 高度应低于闸室高度, 并不应影响闸的过流能力; 进水口两侧地势 较高时, 可采用护坡型式。 2 闸室结构可根据分洪和运行要求, 选用开敞式、 胸墙式或 双层式等结构型式, 宜采用开敞式。当地基条件较好时, 闸室底板 宜采用分离式 , 地质条件较差或为软弱地基时 , 闸室底板宜采用整 1 4 体式, 且底板宜适当加厚。对于多孔闸, 沿垂直水流方向应做分缝 处理, 岩基上的分缝长度不宜超过 20m, 土基上的分缝不宜超 过 3 5 m0 3 闸顶高程应根据挡水和分洪比较确定。挡水时例顶高程 不应低于设计分洪水位加波浪计算高度与安全超高值之和, 且不 应低于相邻挡水建筑物的挡水标准; 分洪时, 闸顶高程不应低于设 计洪水位 或校核洪水位 与安全超高值之和。分洪闸安全超高下 限值应符合表629 的规定。闸顶高程的确定, 还应分析所在河 流河道演变所引起的水位变化因素。必要时, 可适当升高或降低 闸顶高程 。 表 ‘ . 2 . , 分 洪闸安全超高下限值 运行情况 分洪 闸级别 123 4 挡水时 设计分洪水位 或最高挡水位 0 . 80 . 70 50 ‘ 4 泄水时 设计洪水位 1 . 51 . 00 。 7 0. 5 校核洪水位 1 ‘ 00 . 70 50 4 4 俐门的结构型式和径制设备 的选择 , 应满足分供调度的要 求。外河 湖 水位变化较大, 且枯水位位于闸底板以下时, 可不设 检修门。 5 有交通要求的分洪闸, 闸顶公路桥桥面宽及荷载设计标准 应与与之相连的堤防堤顶公路标准相适应。 ‘ 多泥沙河流上分洪控制工程设计, 应分析外河 湖 泥沙淤 积对分洪口泄水能力的影响。 ‘ . 2 . 10采用修建裹头临时爆破扒口的分洪控制工程, 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分洪扒口口门形状宜呈喇叭形, 口门下游扩散角宜小于上 游扩散兔 。 1 2 应对 扒 口两 侧大堤 进行 裹 护 , 口门 网侧 裹 护范 围应根 据水 流对两侧大堤的冲刷影响分析确定 。 3 分洪口流速较小时, 宜采用抛石裹护; 流速较大时, 宜采用 浆砌石或高喷灌浆裹护。 4 采用抛石裹护结构型式时, 抛石单块重量、 粒径应根据流 速计算分析确定 。 5 采用浆砌石裹头结构型式时, 浆砌石厚度应大于 5 00m m, 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75 。 ‘ 采用高喷灌浆裹护结构型式时, 高喷体宜贯穿整个大堤横 断面 , 上部高程应位于分洪水位以上 0 . s m, 下部高程应深人堤基 计算冲刷深度 l m以下 , 且宜 以一定倾角偏向两侧 。 6 . 3 退洪控制工程设计 6 . 3 . 1 退洪控制工程孔口 尺寸应根据设计蓄滞洪水位及蓄滞洪 运用后区内恢复生产对排水时间的要求, 选择符合设计标准 的退 洪口下游典型年水位过程进行排水演算, 并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 及其他综合利用需要, 综合比较合理确定。 6 . 3 . 2 具有反向进洪功能的退洪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