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2 8卷 第 1 期 2 0 1 2年 3月 北京 建 筑工 程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j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V0 1 . 2 8 NO.1 M a r . 2 01 2 文章编 号 1 0 0 4 6 0 1 1 2 0 1 2 0 1 0 0 2 7 0 3 中国古建木结构受力特性研究相关问题刍议 王 玮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 北京1 0 0 0 4 4 摘 要 我 国的古建 筑以木 结构举 架 支撑 为主要表 征 , 以灵 活 多变 , 布局 和精 巧 细致 的装 饰 闻名 于 世界, 其风格高雅别致、 景深开阔、 气韵生动, 形成我 国独有的建筑特 色, 并深 受各国人 民的喜爱和 推 崇, 享有极 高的 赞誉.木 结构广 泛应 用 于我 国历代 的 建 筑物 中, 从 帝 王的 宫殿 到 平 民 的住 宅 , 均 使 用木 结构做 主要 架构.因为古 建筑木 结构 的木材 特性 、 结 构特征 的不 同, 容 易发 生 变形 、 开裂 、 受 潮、 腐蚀 、 火灾损 害等不利 后果 , 因而需要 格 外 的保 护 和特 殊 的修 缮 方 式.通 过 对我 国古 建 筑木 结 构的材 质特征 、 结 构特征 的分 析 , 找 寻保 护、 维修 古建筑 的方 法. 关键词 中国古建 ;木 结构 ;建 筑构 架支撑 中 图分 类号 T U 3 6 6; T U 一 0 9 2 文 献标 志码 A S o me Pr o bl e ms a b o ut t h e An c i e nt W o o de n S t r uc t u r e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Ch i na W a n g W e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B e i j i n g J i a n g o n g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D e s i g n ,B U C E A B e i j i n g 1 0 0 0 4 4 Ab s t r a c t Th e ma i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a n c i e n t b u i l di ng s i n Ch i n a i s t o u s e t i mbe r s t r uc t u r e f r a me wo r k t o s up p o r t ,a n d i t i s f a mo us t h a t t h e y h a v e fle x i b i l i t y,r e a s o n a b l e l a y o ut a n d d e l i c a t e a d o r me n t ;i t s s t y l e i s e l e g a n t ;d e p t h o f f i e l d i s o p e n a n d l i v e l y . Al l t h e s e a b o v e f o r m t h e u n i q u e a r c h i t e c t ur a l f e a t u r e s ,a n d d e e p l y l o v e d a n d r e s p e c t e d b y t h e p e o p l e a l l o v e r t h e wo r l d.Th e r e a s o n t h a t wo o d e n s t r u c t u r e i s wi d e l y u s e d i n d i f f e r e n t b i l i l d i n g s i n t h e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o u r c o u n t r y,f r o m k i ng ’ S p a l a c e t o c o mmo n p e o p l e ’ S h o us e, i s t ha t t h e y a l l u s e d t h e t i mb e r s t r u c t u r e t o s u p p o r t . Be c a u s e t h e t i mb e r c h a r a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s t r u c t u r e f e a t u r e u s e d i n a n c i e n t b u i l di n g s a r e d i f f e r e n t ,s o me o f t h e m a r e o u t o f s h a p e,c r a z e,d a mp,c o r r o s i o n a n d f i r e d a ma g e,t h e y n e e d s pe c i a l pr o t e c t i o n a nd ma i n t e n a n c e.By a n a l y s i n g t he m s o me g o o d me t h o d s t o r e p a i r a r e g i v e n i n t h e pa p e r . Ke y wo r d sa n c i e n t bu i l i d i n g s i n Ch i n a;t i mb e r s t r u c t u r e;f r a me wo r k s up p o n t 我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特征萌于殷商 , 成型于春 秋 , 规 范于唐 宋 , 完善 于 明 清 , 并 被历 代 建 筑 师广 泛 应用于殿宇、 房屋 、 桥、 塔等工程之中, 形成了以榫卯 柔性连接工艺为特征 的木结构举架支撑体系, 迄今 为止已有近 3 0 0 0年的历史.在木结构建筑 的发 展 史 中, 突出的成果是为了实现设计的标准化 , 使不同 的建筑物及各分部之间的尺寸统一协调 , 使之具有 通用性和互换性 , 以加快设计速度 , 提高施工效率 、 降低造价 , 从唐代开始实施了模数制.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 , 古建 筑的木结构正在从经验传承进入到理论分析和科学 研 究 阶段 .作 为 中 华 文 明 的代 表 性 建 筑 模式 , 中 国 收稿 日期 2 0 1 2 0 2 0 3 作者简介 王玮 1 9 6 4 ~ ,男, 工程师 , 硕士 , 研究方向 土木结构 、 钢结构 2 8 北京 建筑 工程 学院 学 报 占建筑的木结构特性值得继续 为学界所研究 , 以更 减退. 好地实 现对古 建筑 和 文物建 筑科学 研究 和保 护. 2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的斗棋 形制和榫 1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特性所依据的哲 卯连接特性 学基础 中国古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 , 它运用木材制作 立 柱 、 房 梁 , 并 搭建 建 筑 框架 , 房顶 和屋 檐 的重 量 都 被 立柱 和房 梁支撑 起来 , 墙体 的作用 不是 支撑 , 而是 分 隔空 间 , 给 建 筑 布 局 留下 了想 象 和 发 挥 的 空 问 . 我 国自古形成 的这种木结构建筑特征 , 有其形成 的 历史 渊源 和人文 理 念 , 形成 区别 于 西方 建 筑 以石筑 为主基调 的建筑 风 格 .在 我 国 的 建筑 理 念 中 , 受 到 阴 阳五 行 、 金 木水 火土相 生相 克学说 思想 的影 响 , 体 现 在建 筑风 格 中即是土 为根 本 , 孕 育生命 , 具有 负载 使 命 ; 木为 支撑 , 象 征着 生 命 活 力 的始 源 , 故 而 在建 筑 中多以土 地广博 , 梁 柱坚 实为表 现. 此 外 , 与西方 不 同 , 我 国传统建 筑 文化崇 尚空 问 布局 和阴 阳风水 的 调 和 , 把 整 体 建 筑分 隔 成 相 互对 称 、 照应 的隔问 , 重视 利 用 景 深 所构 建 出的雅 致 、 和 谐.风水 学说通 过 强调 以人 为 中心 , 万 物 之 间 相互 联系 、 相互 依存 、 相互 矛盾 、 相互转 化 的原理 , 从宏 观 上优 化组 合 , 在关 注 整体性 的 同时 , 寻 求各 自之 间最 平 衡 和谐 的关 系. 巾 国 的发 源地 在 于 长江 流域 和 黄 河流 域 , 古 代 中 国的这 两河 流域 森林茂 盛 , 森林 比石材更加 丰富 , 由于 对青 铜器 时代 工 具 而言 , 加 工 木 材要 比石 材 更 容 易 , 建筑 哲学 的原 因 , 木 质材 料 被 人 们广 为 接 受 , 成 为建筑 材料 的主 流. 在选择木材上, 中国古代建筑有 自己独到的选 材标 准 .由于 针 叶树 种 , 如 红 松 、 白松 、 黄 花松 有 顺 直 的树 干和 耐腐朽 能 力强 , 并 有相 当强 的变形 能力 , 且 易于加 工 , 常被 用作 梁柱 .当料不 够 大时 , 也 常采 取拼 接 的方法 , 以获 得较 大 的截面 . 针 叶树 材质具 有较 强 的弹性变 形能 力和较 好 的 延性能力, 在长时间的负载后 , 木材会在发生一定程 度 的变形后停止变形 ; 在反复荷载作用下, 可以看出 其滞迥 曲线有很好的耗能效果. 由于木材是天然有机材质 , 周围的温度 、 湿度等 气 候 因素和 其它 外部 环境 因素 , 都会 对 其产生 影 响 , 造成木材损耗的后果, 严重时会发生残损 、 折 断, 使 整体建筑遭受毁坏.因为木材的 自然属性决定 了木 材 的抗 拉 性 能 和 抗 压 性 能 会 随 使 用 年 限 的 增 加 而 中 国现存 最 早 的木结构 建筑 是建 于唐 代 的 台 山南禅 寺和佛 光寺 部分 建筑 .分析 包括 此 建筑 与其 他 传承 下来 的建筑 , 进行 技术 分析 , 我们 会发 现这样 一 些特 征. 2 . 1 中国古 建筑 木结构 的 斗棋 形 制 斗 棋形 制 , 又称斗科 , 是 我 国古代 建筑 木结构 的 关 键性 部件 , 其 主要被 应用 于横梁 和立 柱之 间 , 通 过 斗棋将 屋顶 和负 荷承载 传递 到立 柱 , 同时 , 又具 备一 定程度 的装饰 、 美 观性 能 , 是 我 国古典建 筑 的显著 特 征之一 .斗棋 在我 国古 建 筑 的应 用 中历 史 久 远 , 它 既能 彰显观 赏性 , 又能 起 到荷载重 量 的功用 , 具体 表 现在 斗棋连 接立 柱 和 梁架 , 分担 了屋 顶 和 房 梁 的重 量 , 并 将重量 转 到立 柱 上 , 实 现 了重 量 由屋 顶 、 房 梁 到立柱 的转 移 和 承 接.此 外 , 斗棋 还 有 延 伸 建 筑 布 局 的功能 , 装饰 屋檐 , 减缩 梁 问跨 度 等增加 观赏 性 的 作用 . 2 . 2 中 国古建 筑木 结构 的榫 卯连 接 榫 卯 榫头 卯 眼 的简 称 是 我 国传 统 古 建 筑 木 结构 中 的接合两 个 或 多个 构 件 的方 式 , 榫 卯结 构 稳 定牢 固, 榫 和卯 的嵌入 结 合 , 可 限制 木材之 间 的移动 变化 , 拆 卸运输 、 维 护 修 复也 非 常 便 利 , 并 且 榫 卯 的 连 接是 利用 嵌 扣 组 合 , 而 非 用 铁 钉 、 螺 丝 等 钉 人 固 定 , 不会 从 内部 破 坏 木材 品质 , 加 快 木 材 的损 耗 , 从 而延 长 古建 筑 木 结 构 的 使 用 寿 命 , 提 高 建 筑 品质 . 我们应 当对榫 卯 的 力学 原 理 做进 一 步 研 究 和 探讨 , 在 我 国古建 筑 的复 杂榫 卯 连 接结 构 中 , 找 到 榫 卯力 学支撑和相互作用的科学理论 , 对古建筑技 艺传承 发展和对古建筑进行维护修复起到帮助作用. 研 究 证 实 , 中 国古 代 的建 筑 充分 发 挥 了 木结 构 的特性 , 达 到 了技 术 与艺术 形象 的高 度和谐 , 表 里如 一 .我们的祖先 当时对数学 、 力学 、 材料学 、 结构学 的研 究 已经取得 了相 当惊 人 的成 就 , 对 地 震 的破 坏 机理 也相 当 了解 , 通 过 斗 棋 形 制 和榫 卯 连 接 特性 等 技术 , 成功实现 了建筑 的抗震.我国大量 的古代建 筑都 成功 地经 受住 了大地 震 的考 验 , 天 津 蓟 县 独 乐 寺观音阁、 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 , 千百年来 , 在多次 强 烈地震 后都 屹立 不倒 . 第 1 期 王 玮 中国古 建木 结构 受力 特性研究相关 问题 刍议 2 9 3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研究方 向 1 迄今为止, 对于 中国传统 的举架结构 , 尚无 法 正确地 绘 出其静力 和动 力下 的计算 简 图和计 算模 型 .举 架 结 构 柱 与柱 础 之 间 , 既 非 铰楼 , 又非 刚 接 , 颇似瞬时可变结构.但在地震现场的调查实践 中, 又发 现其有 相 当好 的抗 水平 力 能力 .这种 理论 和 实 践的差异 , 至今缺乏令人信服 的科学论证.在计算 技 术 高度发 展 的今天 , 纵有超 人想 象 的计 算速 度 , 没 有正 确 的计 算模 型 , 就 不会有 正确 的结 果. 2 在举架结构 中, 梁和柱 的连接是保证房屋结 构稳定 的关 键.有如 铰 接 的榫 接 的梁 柱 .为 何 在水 平力 的作 用下 , 随着连 接处 的角变 形增 大或减 小 , 甚 至表现出阻力加大的现象.这说明屋顶的垂直力作 用 , 使 得节 点 的摩擦 力 增 大 , 从 而 阻 止 了节 点 变形 , 这个重要作用至今我们还不能给出其工作机理和定 量 的影 响数据 . 3 中国房屋 的墙 壁 属维 护结 构 , 除 自重 外 并 不 承担 屋顶 重量 .但 在 中 国古 建 筑 或 者 传 统 民居 中 , 维护 墙 的厚 度 多在 6 0 0~1 0 0 0 m m 或 更 厚 , 并 且 在 构造 上 , 墙 对 柱 形成 堵 严 、 挤 实 、 卡 满 .有 些 百 年 以 上 的老房 , 在几 乎所有 柱 的柱根 全部烂 掉 的情况 下 , 房屋 仍然 未塌 , 说 明墙 对柱 的捧 举 作用 .此外 , 维 护 墙在水平力作用下 , 对柱倾斜变形起到极大 的限制 作用 .这 从另 一 个 角 度诠 释 着 一 个 从 结 构 力 学 上 分析 的可 变 结 构 , 何 以 能 够 抵 抗 地 震 反 复 的水 平 作用 . 4 中国 的大 型 古 建筑 例 如 木 塔 , 构 件 众 多 , 所形 成 的高次 超静 定 结 构 , 保证 了在 局 部构 件 失 效 情况 下 , 通过 内力重 分配 , 仍可 有效地 保证 结构 的整 体稳 定 , 正 是基 于这 种 复 杂 的超 静 定 空 间结 构 力 的 调整能力 , 才使我们不可思议地对这些早被宣布为 危 险结构 的塔 、 桥 、 房 屋至今 仍 屹立 不倒 .这 就需 要 我们扩大视角 , 从空问概念出发去探讨复杂木结构 的结构特性. 5 关 于中 国大式 建 筑 中 的斗拱 , 过去 多 从 法 式 方 面进行研 究 .尽 管斗拱 的功 能 已 由隋唐 的受力 功 能逐步向明清的装饰功能转化.但它在房屋中的抗 震功能始终是有效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巨大而 沉重 , 正是因为屋顶下周 圈的斗拱在地震 中的弹簧 和吸能作用 , 有效地减轻 了房屋在地震波的垂直作 用 和水平 作 用下 的屋顶惯 性 力. 6 近年 来 城 市 地 下 交 通 发 展 迅 速 , 地 铁 、 城 铁 对 地 面木 结 构古建 筑长期 微震 动 的影 响后 果 的研究 尚属空 白.建设 建 立 长 期 观 测 体 系 , 以为 该 项研 究 提供科 学 数据 . 7 中国传统木结构 , 其 用材属于天然生成 , 近 年来修缮用材树种稀缺, 极少储备 , 现砍现用 , 无法 控制 含水 量 .建 议 国 家 开 发 修 缮 用 木 材 的专 用 林 区 , 丰富用 材 品种 , 扩 大 自然 干 燥 优 秀用 材 的 储 备 量 , 为今后维护木结构房屋提供合格的资源. 正是 以上诸多次要而隐性的问题 , 没有被纳人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破坏机理 中去 , 致使长期 以来 人们 对举 架 的受 力 特性 , 缺乏深 入 的了解 , 一 些极 重 要 的抗力 潜能 多被研 究者予 以忽 略.这就 是 为什 么 看似构造上薄弱的举架 , 却能抵抗地震作用及地基 下 沉而不 坏 的 内因. 参 考文献 [ 1 ] 杨文. 论徽州古建筑装饰艺术 的人文精神 [ J ] .江南 大 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 0 1 0 2 1 2 6 [ 2 ] 徐 明刚 , 邱洪兴 . 古 建筑木 结构 老化 问题研 究新 思路 [ J ] .工程抗震 与加 固改造 , 2 0 0 9 2 9 6 [ 3 ] 王云升 , 刘 洁慧 , 高美娟. 浅谈古建 筑木结构 材性及 结 构特性 [ J ] .科技创新导报 , 2 0 1 0 1 4 5 1 [ 4 ] 赵萌 , 李朝欣 , 张靖雪. 中国古建筑 木结构 的艺术价值 与结构力学分析 [ J ] .美 术大观 , 2 0 0 9 5 2 1 0 [ 5 ] 袁东 , 王晓欢 , 费 本华 , 等. 中国发展 现代 木结 构建 筑 现状与优势 [ J ] .林业经济 , 2 0 1 1 1 0 6 1 [ 6 ] 方东平 , 俞茂 铉 , 宫本 裕 , 等. 木结构 古建 筑结 构特性 的计算研究 [ J ] .工程力学 , 2 0 0 1 1 1 3 8 [ 7 ] 胡卫 兵 , 韩广 森 , 于海 平. 古 建筑 榫 卯节 点 刚度 分 析 [ J ]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 2 0 1 1 6 4 5 [ 8 ] 陈 国莹. 古建筑 旧木材材 质变化及 影响建筑 形变 的研 究 [ J ] .古建园林技 术 , 2 0 0 3 3 4 9 [ 9 ] 赵鸿铁 , 张锡 成 , 薛建 阳, 等.中国木结 构古建 筑的 概 念设计思想 [ J ] . 西 安 建筑 科技 大 学 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2 0 1 l 4 4 5 9 [ 责 任编 辑 牛志 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