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1745-2009 备案号]11513-2009 地下混凝土结构防裂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rack resistance of underground concrete structure 2009-09-25发布2009-10-20实施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联合发布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辽宁省地方标准 地下混凝土结构防裂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rack resistance of underground concrete s位UC阳re DB21/Tl 745-2009 主编单位z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z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施行日期z2009年10月20日 2009年沈阳 辽宁省惕和城乡建设厅文件 辽住建发[2009]28号 关于发布辽宁省地方标准地下混凝土结构 防裂技术规程的通知 各市建委、有关单位 由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合同有关单位编制的{{地下混凝土结构防裂 技术规程,业经审定,批准为辽宁省地方标准,编号为DB21/Tl745-2009, 现予以发布,自2009年10月20日起施行. 本规程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负责解释. 二00九年九月二十五日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2009年9月25目印发 刚吕 本规程是根据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辽建(200995号) 文关于印发2009年度工程建设标准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 求,由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 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的。 在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收集 资料、关键性能试验和试点工程验证工作,为本规程的编制提供了 可靠的技术依据。 本规程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以沈阳市建设标准超 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防裂技术规定及工程实践为基础,充分吸取 国内建造地下混凝土结构防裂的先进经验,并广泛征求有关生产、 设计、施工、科研和教学单位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经 审查定稿。由于地下混凝土裂缝成因的复杂性和目前的技术经济水 平,按本规程建造的地下混凝土结构,可防止或减轻由于温度变形 和干缩变形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裂缝。 本规程共七章和四个附录。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材料, 设计,混凝土生产技术,施工和质量验收等。 本规程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组织并归口管理。 本规程由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 单位在执行本规程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对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 及时将意见和资料函告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沈阳市和平南大街 84号,邮政编码11000日,以便今后修改本规程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本规程参编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大连理工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 2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沈阳原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沈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东北金城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唐山北极熊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广隆混凝土有限公司 天津豹鸣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同邦建材有限公司 沈阳市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沈阳市顺天顺达预应力公司 武汉三源特种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沈阳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咨询中心 辽宁金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辽宁三汇混凝土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张前国、赵顺增(以下按姓氏笔划排列) 王元、王强、卢伟然、田启兴、刘福全、 刘明、刘晓东、李庆钢、吴健、何振文、 何化南、佟咸豪、陈智丰、张毅斌、张巨松、 张春良、张利俊、施云峰、苑立明、郭佩玲、 赵忠德、赵冠群、黄承适、黄壁、康立中、 隋明月 本姗'ill骑查人刘斌、高汉民、王德Ji质、黄荣辉、由世宽 刘德良、刘绍昆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2 2. 1 术语2 2.2 符号..........................3 3 材料................................5 3. 1 一般规定..........................5 3.2’水泥5 3. 3 骨料5 3.4 掺合料6 3. 5 外加剂6 3.6 混凝土膨胀剂、抗裂防水剂................................7 3. 7 纤维........8 3.8 钢筋、预应力钢筋及灌浆材料.................................8 3.9水9 4 设计10 4. 1 一般规定................................10 4. 2 补偿收缩混凝土.................13 4. 3 纤维混凝土.......................15 4.4 预应力混凝土..........................16 5 混凝土生产技术.......................18 5. 1 一般规定................................18 5. 2 配合比.........................19 5.3 计量.........................20 5.4 制备...............................................21 5. 5 运输2 5.6 交货检验2 5. 7 泵送n 6 施工M 6. 1 一般规定24 6.2 模板的安装与拆卸.......................24 6.3 混凝土浇筑26 6.4养护28 6. 5 后浇带、膨胀加强带..............................29 6.6 雨、冬期施工.......................29 6. 7 安全施工............................................................” 7 质量验收............................................31 7. 1 一般规定........31 7.2 主控项目......................................31 7.3 一般项目32 7.4 工程资料..................................................33 附录A地下混凝土结构的间接作用效应分析方法34 附录B限制状态下补偿收缩混凝土抗压强度检验方法36 附录C纤维混凝土及砂浆收缩裂缝试验方法37 附录D裂缝修补.........................40 本规程用词说明42 引用标准名录............................................................43 条文说明........................................................................45 2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and Symbols................... 2 2.1 Terms .................................................................. 2 2.2 Symbols ............................................................... 3 3 Materials .................................................................. 5 3.1 General Requirements ................................................ 5 3.2 Cement ............................................................... 5 3.3 Aggregate ............................................................ 5 3.4 Mineral Admixtures ................................................ 6 3.5 Admixtures ............................................................ 6 3.6 Expansive Agent for Concrete、Anticrackand Waterproof Agent for Concrete .................................... 7 3.7 Fiber .................................................................. 8 3.8 Reinforcements、PrestressedReinforcements and Grouting Materi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3.9 Water. ................................................................. 9 4 Design ..................................................................... 10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0 4.2 Shrinkage Compensated Concrete .............................. 14 4.3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 15 4.4 Prestressed Concrete ................................................ 16 5 Production Technology for Concrete .............................. 18 5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8 5.2如fixProportion ...................................................... 19 5.3 Measurement. ........................................................ 20 5.4 Preparation ......................................................... 21 5.5 Transportation ...................................................... 22 5.6 Delivery Inspection ................................................ 22 5.7 Pumping ............................................................ 23 6 Construction ............................................................ 24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 24 6.2 Erection and Dismantlement of work ..................... 24 6.3 Concrete Pouring ................................................... 26 6.4 Curing ............................................................... 28 6.5 Post-pouring Band、ExpansiveStrengthening Band ............ 29 6.6 Construction in Winter or Rainy Season ........................ 29 3 6.7 Safety in Construction ............................................. 30 7 Quality Acceptance... 31 7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31 7.2 Main Control ltems ................................................ 31 7.3 General Items ...................................................... 32 7.4 Engineering Data ................................................... 33 Appendix A Analysis s for Indirect Action Effect of Underground Concrete Structures.............................. 34 Appendix B Test 如Com伊四sive趾engthof Shrinkage Compensa始dConα-ete in也eRes国m能dState ............... 36 Appendix C Test of Shrinkage Crack in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Mortar ........................... 37 Appendix D Crack Repairing ............................................ .40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 .42 Normative Standard ............................................................ 43 Explanations on Terms ........................................................ .45 4 1总则 1. 0. 1 为防止或减轻地下混凝土结构裂缝,做到确保工程质量、技 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定本规程。 1. 0. 2 本规程适用于建(构)筑物及市政工程等地下混凝土结构的 防裂设计与施工。 1. 0. 3 地下泪凝土结构防裂设计与施工应符合节约资源和环境保 护的要求。 1. 0. 4 地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 质、各种作用、上部结构、环境条件、施工条件和工期等因素,因 地制宜,合理设计,精心施工。 1. 0. 5 地下混凝土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做到结构白防水。可根 据工程特点、工程部位选择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纤维混凝土、预 应力混凝土。 1. 0. 6 本规程应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混凝土外加剂应 用技术规范GB50119和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配套使用。 1. 0. 7 地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与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 1 术语 2. 1. 1 超长地下混凝土结构underground concrete structure with the overlength 长度超过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关于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问距限值的地下混凝土结构。 2. 1. 2 后挠带post-pouring band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变形缝,根据工程具 体条件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使结构成为连续整 体的部位。 2. 1. 3 膨胀加强带expansive strengthening band 通过在结构预设的后浇带部位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减少或取 消后浇带和伸缩缝、延长构件连续浇筑长度的一种技术措施,可分 为连续式、间歇式和后浇式三种。 连续式膨胀加强带是指膨胀加强带部位的混凝士与两侧相邻混 凝土同时浇筑;间歇式膨胀加强带是指膨胀加强带部位的混凝土与 一侧相邻的混凝土同时浇筑,而另一侧是施工缝后浇式膨胀加强 带与常规后浇带的浇筑方式相同。 2. 1.4 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 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如地基变形、混凝土收 缩、徐变、温度变化等。 2. 1. 5 温度应力temperature stress 结构或构件受约束,当环境温度变化时或在有温差的情况r. 不能自由胀缩丽产生的应力。 2. 1. 6 约束变形restrained deation 由温度变化、材料胀缩等作用引起的受约束结构或构件中的变 形。 2 2. 1. 7 混凝土膨胀剂expansive agent for concrete 与水泥、水拌合后经水化反应生成钙矶石、氢氧化钙或钙矶石 和氢氧化钙,使混凝土产生体积膨胀的外加剂,简称膨胀剂。 2. 1. 8 抗裂防水剂anticrack and waterproof agent for concrete 一种同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和现行行 业标准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74要求的外加剂。 2. 1. 9 限制膨胀率percentage of restrained expansion 混凝土的膨胀被钢筋等约束体限制时导入钢筋的应变值,用钢 筋的单位长度伸长值表示。 2. 1. 10 补偿收缩混凝土shrinkage-compensated concrete 由膨胀剂、抗裂防水剂或膨胀水泥配制的自应力为0.21.0MPa 的混凝土。 2. 1. 11 纤维混凝土二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乱向均匀分散的纤维而制成的复合材料, 包括钢纤维混凝土、合成纤维混凝土、玻璃纤维混凝土、混杂纤维 混凝土等。 2. 1. 12 预应力混凝土prestressed concrete 由配置受力的预应力钢筋通过张拉或其他方法建立预加应力的 混凝土。 2. 2 符号 σT一一间接作用F结构应力标准值 σpe一一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 儿一一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l“Uiim一一混凝土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L一一地下混凝土结构的长度 d一一地下混凝土结构的埋置深度 3 4 H一一最大水头 h 防水混凝土厚度 τ一一混凝土的龄期 句(τ)一标准条件下混凝土τ龄期的限制膨胀率 Wi一一单方混凝土水泥用量 吭一一单方混凝土膨胀剂用量 Q,一一每公斤水泥水化热值 Q2一一每公斤膨胀剂水化热值 c-一一混凝土的比热容 P一一混凝土密度 F一一单方混凝土粉煤灰用量 /3,~/311一一膨胀率影响系数 M,~M,2一一收缩修正系数。 3材料 3. 1 一般规定 3. 1. 1 地下混凝土结构所用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的有关 规定,并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 3. 1.2 地下混凝土结构所用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 要求,应经过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验证。 3. 1.3 严禁使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外加剂或者其 他材料。 3.2水泥 3. 2. 1 直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规定的 水泥。 3.2.2 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热 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GB200规定的 水泥,也可采用本规程第3.2.1条规定的水泥,但应采取掺加掺合 料等控制混凝土水化热的措施。 3.2.3 配制钢纤维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时,氯离子含量(质量分 数)不应超过胶凝材料质量的0.06。 3.2.4 水泥的比表面积不宜大于350m2/kg,水泥熟料中的铝酸三钙 C3A)含量不宜大于8。 3.2.5 当骨料具有碱活性时,水泥中的碱含量应小于0.6。 3.3 骨料 3.3. 1 粗、细骨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 及检验方法JGJ52的各项技术指标。 3.3.2 细骨料宜采用水洗中砂,含泥量不应大于2.5,泥块含量不 5 应大于1。 3.3.3 粗骨料宜采用碎石或卵石,含泥量不应大于1,泥块含量不 应大于0.5其粒径不直大于31.5阻,并不得超过构件截面最小尺 寸的1/4,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间距的3/4;对混凝土实心板,骨 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钢纤维混凝土的粗骨料粒径不宜 大于20mm或钢纤维长度的2/3。 3.3.4 砂的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6(以干砂的质量百分率计)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砂的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2 (以干砂的质 量百分率计)。 3. 3.5 宜采用非碱活性骨料,当采用低碱活性骨料时,骨料的碱活 性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 3.3. 6 骨料中不得含有烧结物,严禁混入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 质。 3.4掺合料 3. 4. 1 掺合料可采用粉煤灰、矿渣粉等,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3.4. 2 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1596表l的F类II级及其以上粉煤灰对预应力混凝土应采用F 类I级粉煤灰,不得采用C类和II级以下的F类粉煤灰。粉煤灰应 采用品质稳定的原状灰,不宜采用磨细灰。粉煤灰中的氧化物含量 不宜超过0.06。 3.4.3 矿渣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 炉矿渣粉GB/T18046的要求,其比表面积不直超过450m2/kgo配制 预应力混凝土时,矿渣粉的使用应通过试验确定。 3.5 夕|、加齐lj 3. 5. 1 减水剂、缓凝剂、泵送剂、防冻剂等外加剂必须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限量 6 GB18588和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剂JC473、混凝土防冻剂 JC475的有关规定。 3. 5. 2 外加剂使用前应做适应性试验,不得有假凝、速凝、分层或 离析现象,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施工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外加剂的品 种和掺量。 3.5.3 严禁采用含有氯盐的早强剂、早强减水剂、防冻剂,外加剂 中氯离子含量应符合表3.5.3的规定。 表3.5.3 外加荆带入混凝土中的氯离子(c 1-)含量限值 混凝士种类氯离子含量(kg/皿') 预应力混凝-J运0.02 钢筋混凝t运0.20 无筋混凝一士 三二0.60 3.5.4 当骨料具有碱活性时,由外加剂带入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不宜 超过lkg/m3,并应提供混凝土原材料和混凝土中碱的总含量计算书。 3. 5. 5 含亚硝酸盐、硝酸盐、碳酸盐的早强剂和防冻剂严禁用于预 应力混凝土结构。 3.6 混凝土膨胀剂、抗裂防水剂 3. 6. 1 地F混凝土结构宜采用混凝土膨胀剂、抗裂防水剂。混凝土 膨胀剂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泪凝土膨胀剂GB23439的规定, 抗裂防水剂的性能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3.6.1的规定。 表3.6. 1 抗裂防水剂的性能指标 项目指标 48h吸水量() 65 渗透高度比例) 30 28d收缩率比例)100 注2经供需双方协商,可生产其他规格的合成纤维。 3. 7.5 钢纤维的性能应符合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纤 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38、现行行业标准钢纤维混凝土 JG/T3064中的规定。 3.8 钢筋、预应力钢筋及灌浆材料 3.8. 1 钢筋混凝土的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HRB335和 HRB500热轧钢筋。箍筋宜采用HRB400和HRB335热轧钢筋,可采用 HPB235热轧钢筋。 8 3.8. 2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和钢丝,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5224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GB 5223的规定。 3.8.3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的规定。 3.8.4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螺旋管的尺寸和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预应力混凝士用金属螺旋管JG/T3013的规定。 3.8.5 后张预应力孔道材料(灌浆材料或灌浆水泥)的性能指标应 经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灌浆材料的水灰比不得大于0.35,浆液的稠度宜为14s~ 18s,稠度检测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 中有关“水泥浆稠度试验”的方法执行 2 灌浆水泥浆或灌浆材料浆体的泌水率不得超过3,拌合后 3h泌水率宜小于2,且泌水应在24h内重新全部被浆吸回; 3 孔道灌浆固结体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30MPa; 4 应具有良好的塑性膨胀和硬化后的微膨胀性,3h竖向膨胀 率应不小于0.00,3d竖向膨胀率应不小于0.010, 7d竖向膨胀率 应不小于0.020,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 范GB50119中有关“灌浆用膨胀砂浆坚向膨胀率的测定方法”检测 5 灌浆材料的氯化物含量不得大于0.02。 3.9 * 3. 9. 1 混凝土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 准JGJ63的规定。 9 4设计 4. 1 一般规定 4. 1. 1 不设永久变形缝的地下混凝土结构适用的最大长度宜符合 表4.1. 1的规定。 表4.1. 1 适用最大长度Cm 基础形式岩土类别最大长度 岩石120 桩基 非岩石150 岩石150 役基碎石土、砂土180 粉土、粘性士200 注表中的岩土类别指地下室底板底面接触的土壤类别。 4. 1.2 地下混凝士结构的防裂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地基基 础设计规范GB50017和现行辽宁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 范DB21/907的规定。 4. 1.3 超长地下混凝土结构的防裂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后浇带或膨胀加强带应按本规程第4.1. 4条的要求设置,并 应按本规程第4.1. 5条的要求设置沉降后浇带 2 后浇带或膨胀加强带应采用填充用膨胀混凝土后浇带外直 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纤维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膨胀加强带外 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也可采用纤维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 3 应采取保温隔热、保水养护、延长养护期等减小湿度变化或 混凝土收缩的有效措施 4 超过本规程表4.1. 1规定的超长地下混凝土结构,宜按本规 程附录A的要求,进行间接作用效应分析 5 间接作用宜与其他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作用,按承载能力极 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效应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 IO 利效应组合进行设计,也可根据最不利的间接作用效应确定附加钢 筋的配置1 6 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可采用60d或90d龄期的强度。 4. 1. 4 超长地下混凝土结构应按下列要求设置后浇带 l 后浇带应设在因收缩变形或温度影响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结 构构件产生裂缝可能性较大的部位; 2 膨胀加强带可代替部分或全部后浇带 3 后浇带、膨胀加强带的最大问距限值直符合表4.1. 4的规定。 表4.1.4 后浇带或膨胀加强带最大间距限值(m 统形基础 项目带外混凝土类别桩基础 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士、粘性土 普通混凝土30 30 35 40 后浇带 补偿收缩混凝土40 40 55 60 膨胀加 补偿收缩混凝土40 40 50 55 强带 注1钢纤维混凝土最大间距限值可按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要求采用 2合成纤维混凝土最大问距限值可按普通混凝土的要求采用当仅采用预应力混凝土且预 应力在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封闭后建立时,最大间距限值可按普通混凝土的要求采用。 4. 1.5 地下混凝土结构宜按下列要求设置沉降后浇带 l 地下室平面的转折部位 2 房屋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较大处 3 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4 上部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5 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4. 1.6 地下混凝土结构中与士壤或水接触的混凝土构件应采用防 水混凝土,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l .厚度不应小于250mm; 2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不宜高于C40; 3 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 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规定,对高层建筑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I I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 4. 1. 7 地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环境类别、耐久性作用等级及结 构类型,确定相应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illiim’并应 进行受拉边缘应力和正截面裂缝宽度验算。 4. 1. 8 地下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和耐久性作用等级,可按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采用。 4. 1. 9 地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钢筋配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构件所需受力钢筋的全截面最小配筋率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2 抵抗温度收缩的钢筋可利用结构原有的钢筋贯通布置,也可 另外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 3 超长方向梁两侧腰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每侧腰筋的截 面面积不应小于梁宽与梁腹板高度乘积的0.15当采用预应力混凝 土和钢纤维混凝土时不应小于0.10; 4 钢筋配置宜细而密,布筋方式和钢筋问距宜符合表4.1. 9的 要求。 表4.1. 9 布筋方式和钢筋间距 结构部位布筋方式钢筋间距(rrun 底板双层、双向150200 楼板双层、双向100200 顶板、墙体水平筋双排100150 4. 1. 10 下列地下混凝土构件或部位应加强配筋 1 墙体单面水平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0当地下室外墙 墙体净高度大于3.6m时,在墙体高度的水平中线上下共500mm高范 围内,水平筋的间距不宜大于lOOmm; 2 墙与柱、墙与墙的连接部位宜增设直径为8mm~lOmm的水 平附加钢筋,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500mm,坚向间距与墙体水平钢筋 相同,间隔布置 3 楼板单面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卧置于地基上的 12 板,其单面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00.25 (板的厚度较大时 可取下限) 4 墙、板的内外和上下宜垂直于膨胀加强带增设间距为 lOOmrnr、‘‘- 带宽与其两侧各延伸500mrn之和 5 当平面形体有较大凹凸时,在凹角处的楼板、两端阳角处 及端墙处的楼板、与周围梁柱墙等构件整体浇筑且受约束较强的楼 板,应增设温度钢筋 6 在结构开口的出入口位置、结构截面变化处、构造复杂的 突出部位、楼板预留孔洞、标高不同的相邻构件连接处等,宜适当 加强配筋。 4. 1 . 11 F列情况,应在外墙外侧、顶板土部设置保温隔热层 1 地面上没有房屋、且距室外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m的地下 室顶板 2 室外地面下1.5m以内的地下室外墙 3 保温层直采用表现密度不小于30kg/m3,燃烧性能为B1级的 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板。 4. 1. 12 下列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中标注 1 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特别要求 2 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时间 3 墓坑回填 4 保温隔热措施。 4. 2 补偿收缩混凝土 4. 2. 1 地下混凝土结构可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超长地下混凝土结 构、地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宜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当采用膨胀加 强带时,带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