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露天开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指南.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浙江省露天开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省露天开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省露天开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露天开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指南 2010-07-21 | 作者 | 来源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网站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第一篇 总 论 1 总 则 1.0.1 为使本省露天开采矿山以下简称露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达到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1.0.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本省露采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也适用于在建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0.3 露采矿山治理工程类型可按治理后的功能分为生态恢复型、景观型、土地利用等经济型和综合兼顾型等。 1.0.4 治理工程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 治理项目的安排应在各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规划的基础上,遵循“二边一区优先”的原则,即优先考虑对城市周边、主要交通干线和两侧可视范围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重要区域内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露采矿山进行治理。 2 治理工程必须将废弃矿山边坡的稳定性、水土保持和减少尾矿污染及地貌景观恢复作为首要任务,不应产生新的危及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等隐患。 3 治理工程应以不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为前提,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为最终目标。 4 治理工程必须与恢复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建设规划、生态建设、土地利用相结合。 5 治理工程应通过调查评估、方案论证、勘察、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基本程序,并根据废弃矿山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治理措施,使治理工程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美观和调。 1.0.5 治理工程除应符合本技术指南外,还应符合国家及本省现行的有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编写单位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浙江地勘矿业技术有限公司、杭州环复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大学、浙江大学 主编柳若龙、辜彬 编写吕新前、张学来、袁航、徐礼根、裘志坚、程青、吴晓东、寒烟、蒋干良 2 术 语 2.0.1 露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为改善和恢复露采矿山生态环境所进行的方案论证、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验收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 2.0.2 露采矿山生态环境 露采矿山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及其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的相互联系(物质、能量交换)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系统。 2.0.3 地质调查评估 针对露采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开展的地质调查和环境评价,并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和治理措施的工作。是决定实施治理和进行治理工程设计的依据。 2.0.4 工程地质勘察 针对治理工程设计与施工需要进行的地质勘察工作。 2.0.5 治理工程设计 对治理工程实体及其质量、各项技术工作、完成的条件与过程、经费和招投标要求进行预先计划的技术工作。 2.0.6 边坡治理 为保证边坡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对边坡采用的物理防护(支挡、加固防护)、化学防护及生物防护(复绿)等工程措施。 2.0.7 重力式挡墙 依靠自身重力使边坡保持稳定的构筑物。 2.0.8 喷锚支护 由锚杆和喷射混凝土面板组成的构筑物。 2.0.9 锚杆(索) 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 2.0.10 格构锚固 利用浆砌块石、现浇钢筋混凝土或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进行格栅状边坡防护,并利用锚杆或锚索固定的一种滑坡综合防护措施。 2.0.11 信息施工法 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和检测数据,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进行验证,对施工安全性进行判断并及时修正正在实施的施工方案的施工方法。 2.0.12 边坡复绿 让受损坡面再造和重建植被的行为与过程。 2.0.13 客土吹附 利用流体力学原理把植物繁殖体(如种子等)、土壤稳定剂、肥料、砻糠、保水剂、草炭土、草纤维、木纤维、地表土等与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成较稠的喷浆,通过喷播机直接喷射附着到需要绿化的矿山边坡作业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层(即外来基质层),并使植物在客土层上快速生长的一种强制绿化法。与通常所称的“液压喷播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客土吹附法”能在更陡的坡面上形成更厚的基质层。 2.0.14 植物群落 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植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2.0.15 生态环境 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群落组成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大自然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由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构成。 2.0.16 自然演替 系统从原生状态(裸生或次生)向终极稳定状态演变的过程。 2.0.17 生态恢复 将受损的坡面系统恢复到或接近恢复到受干扰前的状态或使坡面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0.18 植物生育 植物生长和发育。 2.0.19 因地制宜 根据适地适树和引种本土化的原则,在复绿时,要在不同的环境之中,考虑适宜的植物种类和物种搭配,采取相应的基础措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2.0.20 土壤改良 对植物生长不适的土壤,进行理、化和生物学(微生物)的改变或调理,使之更适合植物的生长的行为。 2.0.21 多层复合层相 是指植物群落中生物多样性高,植物种类多,呈现出如草、灌、乔等立体多层次林相景观的现象。 2.0.22 多彩的绿化 重建的植被中含有在同一季节具有多种色彩共存的植物群或随季节的变化而茎、叶、花变色的植物群的绿化。 2.0.23 有效土层 指能够维持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层范围。 2.0.24 低木林型 主要由低矮的乔木和灌木组成。树高小于等于3m。植株分枝多,横向扩展,不太向上生长。 2.0.25 高木林型 主要由乔木植物组成。树高大于3m。 2.0.26 特殊型 是指在特殊的生境中,根据植物生长习性及人们种植规划的要求,种植具有特殊功能及景观效果的树种,从而形成的类型。 2.0.27 目标植物 需要导入复绿施工场地的植物。 2.0.28 植生土袋 粗目纤维编织的可装营养土的袋子,袋子内侧常附有种子和肥料。 2.0.29 植生带 采用专用机械设备,依据特定的生产工艺,把植物种子、肥料、保水剂等按一定的密度定植在无纺布或其它材料上,并经过机器的滚压和针刺的复合定位工序制成的一定规格的绿化产品。 2.0.30 植生席 是种子、肥料吸附的材料,可以由植物、无纺布、玻璃纤维网、麻制网、纸、稻草等制成。 2.0.31 植生垫 是复绿时使用的铺张材料,具有保温、保湿、耐侵蚀的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0.32 颗粒肥料 由硫酸铵、过磷酸钙、硫酸钾等加入泥炭通过造粒而成的肥料。 2.0.33 植生 植物种植的过程。 2.0.34 恢复目标 人们拟定矿山恢复需要达到的目的(含植物种类、植物群落结构和景观等内容)。 2.0.35 肥料植物 指某些特殊的植物种类,其生长可以为周边生长的植物提供养分,或改变土壤性质,更有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豆科植物有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增加土壤中的氮肥供应,从而促进其它植物的生长。 2.0.36 景观协调 在构建景观时,各景观要素要有整体性、互补性。绿化后的矿山在景观上要与周边环境一致,互不冲突。 2.0.37 种子喷播 即通常所说的“液压喷播”。利用流体力学原理把植物种子、土壤稳定剂、肥料、砻糠、保水剂、草炭土、草纤维、木纤维等与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成稀的喷浆,通过喷播机直接喷洒到需要绿化的坡面上进行快速绿化的施工法。与“客土吹附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种子喷播”主要是为了喷种子且喷出的基质层较薄。 2.0.38 景观绿化技术 英文为Technology of Landscape Green,应用于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中,强调在复绿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景观与生态的协调造就。 2.0.39 恢复地 矿山恢复的具体地方。包括矿山被破坏需要修复的场所及施工中需要复绿的具体坡面等。 2.0.40 恢复地管理 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过程中牵涉到的具体工作内容而做的统筹安排和处理。主要对施工工艺、复绿时间、复绿后植被达到稳定状态前的工作具体规划和安排。 2.0.41 乡土种 也称本地种、土著种,在自然界,由于地理、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每一种植物都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生存发展,这些植物即乡土种。 2.0.42 外来种 也称引入种,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自然发生分布,而被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的植物。 2.0.43 侵入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外来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新地区,然后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 2.0.44 竞争 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有抑制的作用。可以分为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两类。 2.0.45 土壤诊断 对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性质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以利于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良和土壤施肥。 2.0.46 土壤改良材料 改变土壤性质利于植物生长的材料,主要包括无机系列、有机系列、高分子系列和微生物系列等。 2.0.47 喷附 采用喷射工艺将植物生长基质材料随同或不随同植物种子附着在坡面和支撑物(如铁丝网等)上的作业方式。 2.0.48 喷播 将植物种子或营养繁殖体随同或不随同植物生长基质材料(如泥炭、植物纤维、营养土、肥料、粘合剂、保水剂等)借助专用机械喷射(喷洒)到施工场地的一种播种作业方法。 2.0.49 干湿指数 干湿指数用来度量温度和水分的状况。当温度指数不足100时,干湿指数年降水量温度指数20,当温度指数100时,干湿指数2年降水量温度指数140 温度指数是指1年的12个月份的月平均气温,5℃以上温度的合计,反之5℃以下的温度的合计称为寒冷指数。 2.0.50 厚层基材工艺 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把预先干式搅拌后的土壤稳定剂、肥料、砻糠、保水剂、草炭土、草纤维、木纤维、地表土等通过空压机,在喷嘴出口处与从另一水管出来的水雾混合后喷射附着到需要绿化的矿山边坡作业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的基质层,并使植物在基质层上附着生长的一种强制绿化法。与“客土吹附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厚层基材工艺”用的是干式喷射并能在更陡的坡面上形成更厚的基质层。 2.0.51 植生基材 供植物根系固着、提供植物营养的人工土壤。通常包括泥炭、草纤维、木纤维、谷壳、秸秆、木屑、蛭石及其他矿物、各种肥料、保水剂、粘结剂及部分自然土等组成的混合物,通常借助于机器喷播、吹附到坡面上。 3 露采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分类及工作程序 3.1 露采矿山治理分类 3.1.1 按功能划分,可分为新增土地型生态恢复型、景观再造型、自然恢复型等经济型和综合兼顾型等类型。 3.1.2 按开采方法划分 表3.1.2 开采方法划分表 类型 亚类 特征 规则开采型 台阶式开采 按规范要求,分台阶开采 缓坡开采 开采坡度小于30度 不规则开采型 陡坡开采 开采边坡大于80度 大坡度开采 开采边坡大于60度 凹陷式开采型 分台阶 按规范要求,分台阶开采 未分台阶 未按规范要求,未分台阶开采 3.1.3 按环境影响类型划分 表3.1.3 环境影响类型划分表 类型 特征 景观破坏型 主要在城镇周边、风景名胜区、交通要道旁及可视范围内。露天开采直接摧毁地表山体表土层和植被,同时产生废弃物的大量堆置,造成岩石裸露,成坑、沟、谷等,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引起视觉污染。 环境破坏型 主要表现为地质灾害、侵占土地、水土流失等 环境污染型 主要包括重金属、有色金属污染土壤及水体;废矿堆等造成的生物及生态系统的退化。 3.1.4 按植被恢复的难易程度划分 表3.1.4 植被恢复难易程度划分表 类型 特征 难治理型矿山 不规则开采的大理岩、几乎无风化的石灰岩、石英岩矿山。矿山山体较高,开采的坡度大,岩体裂隙不发育,难风化,烧制石灰后的残渣。 较难治理型矿山 不规则开采的较难风化、岩体裂隙发育或部分风化的凝灰岩矿山。矿山边坡的岩体较牢固,可在岩体的不同位置开出种植穴。 较易治理型矿山 规则开采的矿山,岩体裂缝发育比较发达,岩石风化程度较高。岩体的裂隙中含有较多的土壤和碎石,有一定保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