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或煤气化焦油脱除研究进展.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生物质或煤气化焦油脱除研究进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物质或煤气化焦油脱除研究进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物质或煤气化焦油脱除研究进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物质或煤气化焦油脱除研究进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物质或煤气化焦油脱除研究进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质或煤气化焦油脱除研究进展 * 杜卡帅杨国华于春令 宁波大学海运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 概述国内外焦油脱除方法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着重阐述了催化裂解法中各类催化剂的特性、 失活原因以及为减 少催化剂失活所采取的相应改性措施, 指出采用“载体 活性组分 助剂” 的复合整体式方法来合理优化催化剂结 构, 可以不同程度地解决积碳、 烧结和中毒等失活问题, 是未来催化剂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生物质; 煤; 气化; 焦油; 脱除方法; 催化剂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REMOVAL OF TAR IN BIOMASS OR COAL GASIFICATION Du KashuaiYang GuohuaYu Chunling School of Marine,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AbstractThe features and progresses of tar removal s are concluded,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talysts,inactive reasons and modification measures are deeply discussed.The composition of catalyst an active catalyst,promoter and support ,which can resist the coking,poisoning and sintering,will be focused on the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biomass;coal;gasification;tar;removal ;catalyst * 863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008AA05Z205 ; 浙江省教育厅 科研 计 划 Y200805170 ; 宁 波 市 服 务 型 教 育 重 点 专 业 建 设 资 助 SFWXZDZY200904 。 0引言 在化石燃料枯竭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形势下, 世界 各地对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 研究不断加强。依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物质能 源, 含量丰富、 来源广泛, 燃烧过程产生 SO2和 NOX 约为煤的 1 /10 和 1 /5[1], 排放的 CO2又是光合作用 的原料, 成为唯一有望在将来部分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的新能源。另外, 钢铁制造以及煤焦化过程形成的焦 炉煤气, 量大、 价廉、 富含氢气, 在化工合成、 城市燃气 以及氢氧燃料电池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 [2], 也是我 国极其宝贵的能源之一。 生物质和煤气化分别是最有效的生物质能源利 用手段之一和煤炭转化主要途径之一, 但在气化过程 中会产生堵塞管道、 损伤或腐蚀设备、 危害人体健康 的颗粒物和焦油, 严重影响了设备正常运行, 降低了 气化效率, 污染了环境。所以, 高效清洁节能的净化 措施是生物质或煤气化技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1焦油脱除方法 焦油是一种由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组成的可冷凝 的复杂碳氢化合物。Elliott[3]提出如下形成过程 混 和的含氧物 400℃ →酚乙醚 500℃ →烷基酚类 600℃ →异环醚 700℃ →PAH 800℃ →更大 的 PAH 900℃ 。即生物质或煤在 500℃ 以下加热, 分子键断裂, 形成初级焦油; 随着温度升高, 不稳定的 初级焦油发生裂化、 重整和聚合反应而生成结构复 杂、 较稳定的二级或三级焦油。研究表明 [4], 500℃ 时, 焦油产物最多; 高于或低于该温度, 含量都相应减 少。产生的焦油种类及含量与原料的类型和性质 包括大小、 湿度等 、 热解气化条件 温度、 压力、 停 留时间等 、 气化反应器类型等因素有关。 目前国内外对焦油的脱除方法可分为三大类, 如 图 1 所示。 目前, 生物法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物理法中 的湿法应用最多、 技术最成熟; 近来一些学者转向电 捕焦油法和干法的研究。化学法中的等离子体法和 部分氧化法较新颖, 但前者主要集中在实验室阶段的 介质阻挡放电 DBD 研究, 而高温等离子体的能耗 56 环境工程 2011 年 12 月第 29 卷第 6 期 图 1生物质焦油脱除方法分类 很大; 后者对气化 H2O、 CO2、 O2和空气等作气化剂研 究较多, 气化效率较低; 为提高气化效率, 许多研究转 移到超临界水中气化, 但温度和压力很高, 对设备和 材料要求很苛刻, 目前仍处在实验室研究中。热裂解 和催化裂解基本相似, 主要发生裂解、 重整、 积碳以及 缩和反应, 差别在于催化剂的加入, 使催化裂解在 700 ~ 900℃ 下获得跟热裂解1 000 ~ 1 200℃ 下相同的 焦油转化率, 降低了对设备性能的要求, 提高了能源 利用率, 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催化裂解可分为炉内催化和炉外催化两种。炉 内催化的设备简单, 造价低; 但是气化段和催化裂解 段温度相同, 难单独调节, 对焦油转化很有限; 催化剂 使用范围窄; 焦油和催化剂接触不充分, 催化剂表面 结焦严重; 流化床中催化剂容易磨损, 被气流夹带吹 走, 损失量很大。炉外催化弥补了炉内催化的缺点; 但同时需对气化炉出口气体 600℃ 左右 进行额外 再热; 设备投资较大, 仅用在大型的气化系统中。炉 外催化因最大限度地降低焦油含量, 而备受关注。实 际应用中, 往往将 2 种方法相结合, 以达到最佳效果。 2催化剂 焦油催化裂解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催化剂, 大体 分为 4 类 1 天然矿物类; 2 碱金属类; 3 木炭类; 4 镍基金属类。 2. 1天然矿物类 主要包括白云石、 橄榄石、 石灰石、 方解石、 菱镁 矿、 沸石、 铁矿砂以及黏土矿石等, 都有不同含量的 MgO, CaO, Fe2O3, Al2O3, SiO2以及 H2O、 CO2; 在高温 下分解释放出 H2O 和 CO2, 形成 MgO - CaO 的配合 物, 使颗粒表面具有吸附焦油分子的极性活化位, 降 低了CC和CH 键断裂键能, 与 H2O、 CO2发生重 整反 应, 催 化 活 性 与 CaO/MgO 比 值 有 关, 一 般 在 1. 0 ~ 1. 5 最好; 比较经济, 炉内、 外催化均可使用。 最早的研究机构是美国的 PNL, 近几年有法国的 Nancy、 西班牙的 Saragoza 和 Madrid、 瑞典的 TPS AB 和 KTH、 芬兰的 VTT 和荷兰 BTG 等; 国内有清华大 学、 浙江大学、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 研究院等研究单位。文献[ 5]指出生物质燃气经富 含 Fe2O3的白云石催化裂解后, 净化率达 95 以上, 气体产物增加 10 ~ 20 , 低位热值增加 15 , 燃气 组分中 H2增加 4 。Lopamudra Devi 等[6]分别研究 煅烧和新鲜的白云石、 橄榄石的催化活性, 发现橄榄 石在 750℃ 效果比白云石好, 在 900℃ 低于白云石; 认 为非多孔状结构导致橄榄石内表面积较小, 焦油裂解 的活化能随温度变化也较平缓, 白云石为多孔状结 构, 变化剧烈。随着温度升高, 活化能下降, 表现为煅 烧后的活性高于新鲜的, 且白云石的活性高于橄榄 石。卜宪昵 [7]比较了湖北宜昌 HY 、 陕西商南 SN 和河南西峡 HX 的镁橄榄在 800℃ 、 S/C 1. 5、 空 速为 9053 h - 1下催化的效果, 发现 HY 几乎能将甲苯 完全 转 化 为 富 氢 气 体,而 SN、 HX 较 差; 经 SEM、 XRD 和 TPR 等分析,HY 表面的活性组分 Fe 含量高 于 SN、 HX。 矿石类催化剂, 理想反应温度为 800 ~ 850℃ , 裂 解率集中在 80 ~ 90 , 白云石的活性最高, 但易磨 损, 对硬焦油 多环芳烃, 如萘、 茚等 几乎无裂解, 需 与其他催化剂联合使用, 多用在镍基催化剂的上游。 失活的原因有 1 表面积碳, 掩盖了活化中心; 2 内 部孔道堵塞, 内表面积变小, 增加了活化能; 3 高温 致使催化剂内部结构遭到破坏, 孔道发生塌陷, 如多 数铝硅酸盐类 [8]。 2. 2碱金属类 主要包括碱金属及其碳酸盐、 氯化物和氧化物 66 环境工程 2011 年 12 月第 29 卷第 6 期 等, 与生物质以干混或湿喷的方式加入气化炉。研究 发现, 湿喷的效果更好, 减少了颗粒团聚, 催化剂表面 几乎无炭颗粒沉积。但这类催化剂回收困难, 气化炉 排灰量增加。 Encinar[9]研究碱金属氯化物对焦油的催化裂解 作用, 发现 NaCl、KCl 和 AlCl3可促进 CO 和 CH4的 形成; ZnCl2可增加 H2和 CH4的含量。Hauserman[10] 将木料灰用于木料和煤的蒸汽气化反应, 发现焦油有 较好的裂解率; 幷对木料灰进行成分分析, 含 44. 3 CaO, 15 MgO, 14. 5 K2O, 说明灰分中含有较高含 量的碱金属。吕俊复等在固定床上用锅炉循环灰对 苯和甲苯进行了催化裂解研究。蒋剑春等 [11]在微型 反应器内分别研究了空气和水蒸气下, 用 K2CO3、 Na2CO3、 NaOH、 KOH、 CaO、 ZnO、 Fe2O3、 稀土氯化物及 氧化物等 14 种物质对东北松木屑进行气化, 表明加 入催化剂 2 左右效果最好, 否则会大量积炭失活; 水蒸气为气化介质时, K2CO3催化剂性能最佳; 空气 为气化介质时, CaO 最好。碱金属对焦油的催化机理 主要是水蒸气的重整反应。 造成失活的原因有 1 颗粒团聚; 2 催化剂和进 料预混, 增加碳的沉积等。 2. 3木炭类 木炭可在气化炉内通过煤或生物质高温气化制 得。木炭的催化性能与粒径、 比表面积大小、 粉尘和 矿物质含量等因素有关; 粒径和比表面积取决于加热 速率和温度, 粉尘和矿物质含量受木炭来源的影响。 Ziad Abu El-Rub[12]把木炭加入固定床气化炉内 在 700 ~ 900℃ 研究萘的脱除, 转化率 > 97 , 幷用煅 烧的白云石、 橄榄石、 FCC、 商业镍基等催化剂对比, 发现在所有催化剂中, 木炭活性仅次于镍基; 又研究 温度、 H2O 和 CO2浓度、 停留时间以及木炭粒径等因 素对萘裂解的影响, 发现最佳停留时间和粒径分别为 0. 3 s、 500 ~ 630 μm, 分析认为木炭颗粒的孔状结构 和内部含有 K、 Na、 Fe 等元素使焦油分子很容易吸附 到活性位上发生自由基分解、 H2O 和 CO2重整反应, 不断改变催化剂有效表面积, 使木炭的消耗和表面结 焦处于动态平衡, 最终保持连续活性。Sun[13]等在固 定床中研究了木炭对挥发性有机物的热解和汽化效 果, 结果如下 1 随着温度 500 ~ 700℃ 的增加, 焦油 含量不断下降, 气体产量明显增加; 木炭存在时的变 化趋势比未存在时显著; 2 500 ~ 600℃ 木炭的催化作 用促使气体含量增加; 650 ~ 700℃ 催化抑制而气化加 强; 650 ~ 700℃ 时 H2和 CO2含量高于 500 ~ 600℃ ; 3 在 500 和 700℃ 下, 褐煤炭要比沥青煤炭、 无烟煤 炭和石墨产生更多气体、 焦油剩余量更少。分析认为 木炭在低温下 500 ~ 600℃ 对轻焦油有催化活性, 高温下易气化, 表现出热裂解; 而对重焦油的催化需 在 700 ~ 900℃ 。不同木炭的催化性能与其气化强度 顺序有关, 从大到小依次为 褐煤炭 > 沥青煤炭 > 无 烟煤炭 > 石墨。可见, 对含氧类轻焦油应选用褐煤炭 做催化剂, 重焦油则选择石墨。吴正舜 [14]等在江苏 省镇江市丹徒经济技术开发区 4MW 级生物质气化 发电示范工程中采用了木炭催化裂解焦油。该应用 表明, 在 800℃ 以上时有明显的裂解效果; 在 950℃ 下 焦油 100 裂解为低热值燃气; 同时还发现木炭消耗 量大, 需要不断补充。 造成失活的原因有 1 表面积碳阻塞孔道, 降低 木炭比表面积; 2 惰性气体存在 [15]; 3 木炭的消耗 在1 000℃ 消 耗 量 达 0. 1 kg/m3 [16], 参 与 H 2O 和 CO2重整反应。因此该类催化剂在大型生物质气化 系统中不 能 应用, 但 对小 型 气 化 炉 的 设 计 有 指 导 作用。 2. 4镍基金属类 镍 基 催 化 剂 在 较 低 温 度 750℃ , 焦 油 含 量 < 1 g/m3时转化率达 100 , 能很好地干式和湿式重 整焦油及甲烷, 调整产气组分, 成为目前焦油催化裂 解应用最多的催化剂, 得到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关注。 但镍基较软, 多用在固定床中。对于焦油含量 > 1 g/m3时, 应在上游装填白云石进行预处理, 再由 镍基精裂解, 以达到标准< 50 mg/m3 。造成失活 的原因有 1 与 H2O、 O2接触时发生钝化反应形成 NiO, 导致镍晶粒长大; 2 产气中有 S 和 Cl 时, 易中 毒; 3 焦油浓度高时, 表面积碳而掩盖活性中心; 床 层压力增加, 堵塞催化剂孔道; 4 温度过高使镍晶粒 烧结; 5 机械摩擦导致比表面积减少。其中积碳、 钝 化和中毒等失活是可逆的, 可调整气体组分, 升温至 900℃ 恢复其活性; 但高温烧结和机械摩擦造成失活 是永久性的, 只能改进工艺条件加以遏制。 近些年, 有学者制备一种复合整体式合成催化剂 来脱焦, 含有活性组分、 载体和助添加剂。在复合催化 剂中, 载体能提高稳定性, 防止镍晶粒在高温下长大, 常用的是 a - Al2O3, 还有 g - Al2O3、 ZrO2、 天然橄榄石、 白云石、 水滑石 Mg A1 O 、 堇青石、 凹凸棒石等; 助 剂能促进电子转移, 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 增强抗积 76 环境工程 2011 年 12 月第 29 卷第 6 期 碳能力和稳定性, 含量一般小于 10 。制备方法主要 有烧结法、 沉淀法、 溶胶 - 凝胶法和浸渍法, 又以浸渍 法居多。表 1 给出常见的助添加剂作用。 表 1常见助添加剂的作用 助催化剂主要作用参考文献 Mg提高强度, 降低 Ni 的还原温度, 阻止镍原子还原, 稳定镍晶粒尺寸, 抗烧结, 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 防 S 中毒[ 17- 18] Al抗积碳, 防 S 中毒, 稳定镍晶粒尺寸, 降低酸度[ 17- 18] K中和载体表面的酸度, 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炭[ 19] 碱土金属氧化 物 如 Ca 降低载体的酸性, 提高催化剂表面吸附水的覆盖率, 减少积碳的发生; 提高含碳剩余物质的气化率; 防 S 中毒[ 20] Ti抗积碳, 增加了活性中心 bronst 酸 , 促进电子转移, 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 21] Cr抑制 NiC 形成而使 Ni 保持适当的相态[ 19] Mn抑制表面积碳, 增加稳定性和活性[ 22] Fe提高催化剂稳定性, 防止活性组分迁移, 增加了活化位; 防 Cl 中毒, 促进电子转移和自由基的形成[ 21, 23- 25] Co提高选择性和活性, 降低积碳, 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 防 S 中毒[ 26] Cu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 防止催化剂表面积的减少, 抗烧结[ 23] Zr抗积碳, 防 S 中毒, 抗烧结 [27- 28 ] Mo降低碳沉积, 增加催化剂的转化活性[ 26] Ru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 有效脱氨[ 29] Rh防 S 中毒, 抗积碳[ 29] Pd防 S 中毒, 提高活性[ 26] La2O3 促进催化剂表面积碳的蒸汽重整反应, 降低碳沉积率; 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和抗积碳能力; 抗烧结[ 25] CeO2 具有良好的抗积炭性能, 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 防 S 中毒[ 18, 27] W能显著提高苯环的开环选择性, 防 S 中毒和抗积碳[ 30] Pt促进碳正离子从镍基表面转移, 抗积碳, 提高活性[ 18, 29] 从表 1 可以看出 助添剂对镍基催化剂的活性改 善有着重要作用。概括起来, K、 Al、 Ca、 Ti、 Mn、 Cu、 Zr、 Rh、 La、 Ce、 Pt 等元素的原子及金属氧化物能够减 少积碳的发生; Mg、 Al、 Ca、 Co、 Zr、 Rh、 Pd、 Ce、 W 等防 S 中毒, Fe 防 Cl 中毒; Mg、 Ti、 Fe、 Co、 Cu、 Ru、 Ce、 Pt 等 能促进电子转移, 提高活性组分分散度; Mg、 Cu、 Zr、 La 等抗烧结; Mn、 Fe、 La 等增加稳定性; Mg 还可以增 强其强度, 防止磨损。由于造成镍基失活的原因很 多, 单一助剂的添加仅能解决部分失活问题, 对于将 来大规模的商业应用来说, 还需继续研究。 3结语 国内外在焦油脱除方法上有过广泛研究, 其中催 化裂解在较低的温度下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焦油含 量, 调节产气成分, 因而成为最有效的焦油脱除方法。 催化剂是催化裂解法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天 然矿石类来源广, 价格低, 但裂解温度较高, 对重焦油 脱除困难; 碱金属类难以回收, 易团聚; 木炭类活性 高, 但气化消耗量大; 镍基类在较低温度下对各类焦 油都有很高的转化率, 但容易发生积碳、 中毒等失活 现象。目前, “载体 活性组分 助剂” 的整体复合 式镍基催化剂, 可以有效的解决积碳、 中毒、 烧结等单 方面的失活问题。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可集中在两 方面 一方面, 将多种助剂、 活性组分同时负载在合适 的载体上, 解决催化剂的多方面失活问题; 另一方面, 借鉴复合整体式催化剂制备方法, 把镍基金属类催化 剂负载在廉价易得的天然矿石类催化剂载体上, 同时 发挥两类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可以提高活性, 节约 成本。 参考文献 [1]阴秀丽, 吴创之. 生物质气化对减少 CO2排放的作用[J]. 太阳 能学报, 2000, 21 1 40- 44. [2]Li Liuyun, Kayoko M, Takayuki T. Conversion of hot coke oven gas into light fuel gas over Ni/Al2O3catalyst[J].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Japan, 2006, 39 4 461- 468. [3]Elliott D C. Relation of reac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to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yrolysis oils[C]. ACS Symposium Series 376, Pyrolysis Oils from Biomass,E. J. Soltes and T A. Milne,eds, 86 环境工程 2011 年 12 月第 29 卷第 6 期 Denver,CO,1987. [4]刘亚军. 生物质焦油催化裂解实验及中热值气化技术应用研究 [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4. [5]Han J,Kim H. The reduc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tar during biomass gaisification/ pyrolysisan overview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8,12 2 397- 416. [6]Devi L, Ptasinski K J, Janssen F J J G, et al.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biomass tars use of dolomite and untreated olivine [J]. Renewable Energy,2005,30 4 565- 587. [7]卜宪昵, 岳宝华, 戴智铭, 等. 橄榄石对高温焦炉煤气中焦油组 分的催化裂解[J]. 煤炭转化, 2008, 31 2 31- 36. [8]Simell P A,Bredenberg J B S. Catalytic purification of tarry fuel gas[J]. Fuel, 1990, 69 10 1219- 1225. [9]Encinar J M,Beltran F J,Ramiro A,et al. Pyrolysis/gas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idues by carbon dioxide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additivesinfluence of variables[J]. Fuel Process Tech, 1998,55 3 219- 233. [ 10]Hauserman W B.High-yield hydrogen production by catalytic gasification ofcoalorbiomass [J].InternationalJournalof Hydrogen Energy,1994,19 5 413- 419. [ 11]许小荣. 新型镍基催化剂的开发及在生物质催化气化中的应 用研究[D]. 武汉 武汉工业学院, 2009. [ 12]Abu El-Rub Z. Biomass char as an in-situ catalyst for tar removal in gasification systems[D].Twente University,Enschede,The Netherlands,2008. [ 13]Sun Qingsong. Decomposition and gasification of pyrolysis volatiles from pine wood through a bed of hot char[J]. Fuel,2011 90 1041- 1048. [ 14]吴正舜, 吴创之, 郑舜鹏, 等. 4MW 级生物质气化发电示范工程 的设计研究[J]. 能源工程, 2003 3 14- 17. [ 15]Gilbert P,Ryu C,Sharifi V,et al.Tar reduction in pyrolysis vapours from biomass over a hot char bed[J]. Bioresour Technol, 2009,100 23 6045- 6051. [ 16]王磊, 吴创之, 陈平, 等. 生物质气化焦油在高温木炭床上的裂 解试验研究[J]. 可再生能源, 2005, 123 5 30-34. [ 17]Kong Meng,Fei Jinhua,Wang Shuai,et al. Influence of supports on catalytic behavior of nickel catalysts in carbon dioxide reing of toluene as a model compound of tar from biomass gasification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1 102 2004- 2008. [ 18]Kazuya Nakamura,Tomohisa Miyazawa,Takuya Sakurai,et al. Promoting effect of MgO addition to Pt/Ni/CeO2/Al2O3in the steamgasificationofbiomass [J].AppliedCatalysisB Environmental,2009 86 36- 44. [ 19]Rombi E,Gazzoli D,Cutrufello M G,et al. Modifications induced by potassium addition on chromia/alumina catalys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propane [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0 256 5576- 5580. [ 20]Li Chunshan,Daisuke Hirabayashi,Kenzi Suzuki. A crucial role of O - 2 and O2 - 2 on mayenite structure for biomass tar steam reing overNi/Ca12Al14O33[J].AppliedCatalysisB Environmental,2009 88 351- 360. [ 21]Li Xianfeng,Shen Baojian,Xu Chunming. Interaction of titanium and iron oxide with ZSM- 5 to tune the catalytic cracking of hydrocarbons[J]. 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2010 375 222- 229. [ 22]Mitsuru Koike, ChiakiIshikawa, LiDalin, etal.Catalytic perance of manganese-promoted nickel catalysts for the steam reing of tar from biomass pyrolysis to synthesis gas[J]. Fuel, 2011, doi 10. 1016 /j. fuel. 2011. 04. 009. [ 23]Hiroyuki Noichi,Azhar Uddin,Eiji Sasaoka. Steam reing of naphthalene as model biomass tar over iron-aluminum and iron- zirconium oxide catalyst catalysts[J].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0 91 1609- 1616. [ 24]Wang Lei,Li Dalin,Mitsuru Koike,et al. Catalytic pera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i-Fe catalysts for the steam reing of tar from biomass pyrolysis to synthesis gas[J].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2011 392 248- 255. [ 25]Li Jianfen,Xiao Bo,Yan Rong,et al. Development of a supported tri-metallic catalyst and uation of the catalytic activity in biomass steam gasification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 100 5295- 5300. [ 26]Perez-Martinez David, ASoniaGiraldo, CentenoAristobulo. Effects of the H2S partial pressure on the perance of bimetallic noble-metal molybdenum catalysts in simultaneous hydrogenation and hydrodesulfurization reactions [J].AppliedCatalysis A General,2006 315 35- 43. [ 27]Yu Fei,Yue Baohua,Wang Xueguang,et al. Hydrocracking of Tar Components from Hot Coke Oven Gas over a Ni/Ce-ZrO2/g- Al2O3Catalyst at Atmospheric Pressure[J]. Chin J Catal,2009, 30 7 690- 696. [ 28]Sang JunYoon, Young-ChanChoi, Jae-GooLee.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biomass tar by catalytic steam reing[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10 51 42- 47. [ 29]Ronkkonen Hanne, Simell Pekka, Reinikainen Matti, et al. Catalytic clean-up of gasification gas with precious metal catalysts- A novel catalytic reer development[J].Fuel,2010 89 3272- 3277. [ 30]Kazuhiro Sato,Kaoru Fujimoto. Development of new nickel based catalyst for tar reing with superior resistance to sulfur poisoning and coking in biomass gasification[J].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2007 8 1697- 1701. 作者通信处杨国华3152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 号 宁波大学海运学院 E- mailyangguohua nbu. edu. cn 2011 - 06 - 07 收稿 96 环境工程 2011 年 12 月第 29 卷第 6 期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