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D 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6 7 2 - 7 7 0 3 . 2 0 1 2 . 0 2 . 0 0 2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水 张海军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省大庆市 1 6 3 7 1 2 摘要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经历了2 0 多年的勘探 ,目前发现了构造油气藏、构造一岩性油气藏、构造一地层油 气藏及潜山油气藏等多种油气藏类型。纵向上, 油气主要分布于基底潜山、 铜钵庙组及南屯组 , 其次在大磨拐河组地层 中也见到少量的油气显示 ; 平面上,油气分布主要集中在生烃次凹内及其周边的断裂带、潜山带内,以及生烃次凹附近 的岩性砂体中。贝尔凹陷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生烃次凹、断裂构造带和不整合面及沉积相的控制。 关键词;贝尔凹陷;含油气组合;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 中图分类号TE l 1 2 文献标识码 A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南部的一个次级 凹陷 ,凹 陷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海拉尔盆地重要的油 气探区之一。贝尔凹陷的形成经历了多期沉积与改造 作用, 构造与油气分布都十分复杂 , 其油气的复杂性主 要源于众多而富集的断层。 由于断裂的控制 , 造成次 凹 大小、 深浅、 展布方向和沉积的差异性 , 各次 凹在生油 能力和油气富集上差异明显, 成藏条件复杂, 油藏类型 多样, 勘探难度大。 本文通过对贝尔凹陷油藏特征的分 析、油藏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 素,为贝尔 凹陷油气藏的勘探提供帮助。 1 含油气组合 贝尔 凹陷主要 目的层段为基底布达特群潜山地层 及下 白垩统,下白垩统 自下而上包括铜钵庙组 、南屯 组、 大磨拐河组 、 伊敏组 , 各组段之间均为不整合接触。 贝尔凹陷油气分布在纵向上 , 油气分布跨度大, 油藏最 浅埋深 l 1 0 0 m,最深达 2 8 0 0 m,含油层位跨越基底布 达特群到铜钵庙组、 南屯组、 大磨拐河组, 除大磨拐河 组外 ,其他层位都发现 了工业油流。 由于贝尔凹陷受多次沉积建造及构造改造作用的 影响, 产生多次沉积及褶皱和抬升作用, 在剖面上构成 多个二级旋回和许多个小旋回。根据这种旋回特征以 及贝尔凹陷断裂发育、 不整合面多、 生油 、 储集岩变化 大的特点, 在组合划分上考虑到沉积的旋 回性 , 断裂、 不整合面的作用及烃源岩和储层接触关系等 ,将贝尔 凹陷含油气组合划分为3 套 , 分别为下部含油气组合、 中部含油气组合和上部含油气组合[ 1 . 2 1 图 1 。 下部含油气组合位于 T 界面之下 ,即基底潜 山油 气藏组合, 烃源岩为南屯组 、 铜钵庙组黑色泥岩 , 基岩 风化壳及裂缝、潜 山火 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为油气储集 空间, 铜钵庙组和南屯组泥岩为良好盖层, 断裂和不整 合为运移通道 ,属于上生下储侧运式间断型油气藏组 合 。 中部含油气组合位于T 和T 界面之间, 铜钵庙组 和南屯组火 山岩 、凝灰质砂岩、砂砾岩为油气储集空 间,大磨拐河组一段泥岩、泥质粉砂岩为 良好盖层[ 3 ] , 南屯组泥岩是较好的局部盖层 ,断裂和不整合为主运 移通道,属于 自生 自储正常叠置连续型油气藏组合。 上部含油气组合位于T 界面之上,由于后期断层 活动, 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 以浅部大磨拐河组一段低 十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大型特大型岩性地层油气田/区形成与分布研究” 2 0 0 8 Z X 0 5 0 0 1 0 0 1 。 作者简介 张海军,男,工程师,2 0 0 5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主要从事海拉尔盆地的石油勘探以及构造与层序地层学分析研究 工作 。 收稿 日期 2 0 1 1 -0 6 2 2 , r 中国石油勘探 2 0 1 2 年第2 期 8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油层系, 纵 向上相互叠加 、 横向上复合连片 , 形成复式 油气聚集带 , 油气分布具有 “ 满 凹含油”的特点。 平面 上油气富集程度具有由西 向东逐渐变差 , 由南、 北向中 部及东部变差的特点。 贝西南次凹位于呼和诺仁构造带与苏德尔特构造 带之间, 为夹持于二者之间的一个向斜, 具有很好的生 烃条件 , 但是由于生烃面积小 , 生成油气资源量有限, 其控制 的有效油气聚集范 围也很有限 ,主要聚集于断 层上盘的深洼槽内。 贝西次 凹是贝尔凹陷生烃 条件最好 的一个次 凹, 次 凹内多口井都见到了较好的油气显示 ,但是 由于储 层物性差 , 在洼槽内并没有找到很好的油气藏 , 因此需 要在该 区寻找有利的储集体 ,将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一 个勘探突破区。 3 . 2 主生烃次凹周边的断裂构造带及潜山构造带油气 富. 集 生烃次凹周围的苏德尔特构造带、呼和诺仁构造 带及霍多莫尔构造带是贝尔凹陷几个显著的构造油气 藏带。苏德尔特构造带是贝尔 凹陷发现的最为醒 目的 一 个构造及潜山油气藏带 。苏德尔特构造带处在生烃 强度高的两个主生油次凹内和边缘,生油岩与构造带 接触面积大 ;铜钵庙组和南屯组低位域和高位域扇三 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带储层厚度大 、 物性好 ; 主干断 裂 和不整合【 】 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具有配置关系 好等有利特点,形成了贝尔凹陷有利的潜 山及构造油 气藏富集带。 呼和诺仁油藏位于贝西生油次凹的扭性断裂构造 带上的鼻状构造 ,处于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贝西次 凹暗色泥岩发育 ,有机质丰度高 ,为油气的聚集提供 了丰 富的油源 ;北东 向反 向正 断层的断距 为 2 0~ 1 0 0 m, 为油气遮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断层将鼻状 构造切割形成断鼻构造 圈闭 , 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 场所 ,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为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 保障作用。 3 . 3 缓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缓坡单斜带由断阶和单斜组成 , 临近主生油次凹, 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和主要途径【7 1 ,在缓坡单斜带 内带低位体系域及湖侵体系域砂体与上覆湖侵域泥岩 构成了良好的区域储盖组合 , 若上倾方向有断层、 地 层 不整合遮挡, 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 易形成构造一地 层、 岩性油气藏, 在贝西北斜坡带已见到较好的油气显 示 , 由于多发育有顺向正断层 , 侧向封堵条件及油源条 件是形成有效圈闭的关键 。 4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 4 . I 生烃次凹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受断裂控制长期发育的洼槽沉降速度快,沉积厚 度大 , 湖相沉积发育 , 暗色泥岩厚度大 , 有机质丰度高、 类型好,转化程度高,油源充足,是主要的烃源区 。 小型断陷盆地具有凹陷控油、近源成藏的特点 ,一方 面 ,烃源岩 区内及周边的构造圈闭有源源不断油气供 给和很好的封盖条件 ; 另一方面 ,断陷盆地具有近物 源 、 小物源的特点, 难以形成大面积连通的砂体 , 不利 于油气的长距离运移 ,并且有限的生烃量也很难支持 油气的长距离运移而在生烃区以外的构造带富集形成 油气藏。 因此 , 生油次 凹的分布范 围直接控制着油气的 分布范围, 主生油次凹及其周边既是主要生油气区, 又 是主要的聚油气区。 4 . 2断裂构造带和不整合面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断裂构造是含油气盆地多种构造类型中最常见的 一 种, 它不仅控制了盆地内沉积建造和层序发育, 而且 还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盆地 内烃源岩、 储层、 圈闭发育 特征和油气的运移、聚集⋯ 及油气藏的分布[ 1 0 , 1 1 】 。断裂 对油气聚集带或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断裂 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过程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活 动的断裂可以作为油气运移 的通道⋯,当断裂活动时 , 可以使烃源岩与储层侧向、 上覆式直接沟通, 形成各种 类型的油气藏。 断裂构造主要为构造应力的释放区 , 构 造应力的释放必然引起断裂构造带构造应力的降低 , 油气在流体势场的作用下 由高应力区向低应力区运移 , 断裂带成为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 1 。 角度不整合既是沉积现象, 也是构造现象 , 往往与 构造隆升有关,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与大规模的构造隆 升有关, 局部角度不整合与小规模的构造隆升有关 。 贝尔凹陷频繁剧烈的断裂构造活动导致盆地形成了多 个不同类型的不整合面 ,风化淋滤溶蚀等物理风化作 用 , 形成良好渗透性的风化壳 , 对油气运移和成藏起重 要作用【 3 1 。 下转 第 2 l页 1 1 N o 2 2 0 1 2 C h in a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r a I l0 n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源 , 与不整合面配合 , 形成 自生 自储、 下生上储的构造 一 岩性油藏 。 3 白云岩多为孔隙一裂缝性储层,酸压效果明 显 , 因此建议下步应强化地质、 工程工艺联合攻关, 开 展裂缝性储层的平面预测及裂缝延伸方向等方面的研 究 ,以期获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 1 】付锁堂,徐礼贵,巩庆林,等. 柴西南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再 勘探再研究的建议[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1 0 , 1 5 1 6 ~1 0 . [ 2 】徐德英,朱德献 ,段秋梁,等. 黄骅坳陷中南部逆冲推覆 构造特征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1 0 , 1 5 4 1 5 ~1 8 . 上接 第 l l 页 贝尔凹陷已发现的油气藏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在 目的层不整合面上下[ 1 4 , 1 5 】 , 平面上都集中在主生油洼槽 及周边的几个断裂构造带上, 大断裂两侧油气富集 , 主 干断裂和不整合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5 1 。 沉积微相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储层 的控制。 贝尔凹陷主要的物源来 自于贝西斜坡带。 沉积 环境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 ,进一步细分为扇三角洲平 原、 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沉积。 扇三角洲前缘及 前扇三角洲中发育的浊积扇 , 粒度较均一 , 泥质较少 , 储层物性较好, 且多处于深洼中或边部, 砂体直接与烃 源岩接触 , 有利于油气运移和富集, 易形成高产 , 是主 要的储油气相带。目前发现的探明储量和含油区块都 集中在这类相带。 如呼和诺仁油藏位于贝西洼槽带 , 南 二段沉积时期 , 在滨浅湖背景上形成扇三角洲沉积体 , 其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的河 E l 坝 、 远沙坝 , 以及水下 扇的辫状水道。 参考文献 [ 1 】王家亮,张金川,张杰,等.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的油气 运聚分析[ J 】 . 现代地质,2 0 0 3 , 1 7 4 4 5 9 ~4 6 5 . [ 2 】罗群,庞雄奇. 断陷盆地群的含油气系统特征[ J 】 . 新疆石油 地质,2 0 0 3 , 2 1 1 2 7 ~3 0 . 【 3 】刘振彪,陈守田,张财,等. 贝尔凹陷的形成机制及其油气 【 3 ]王兆明,罗晓容,汪立群,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不整 合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1 0 , 1 5 4 1 9 ~2 5 . [ 4 ]4 孙平 ,郭泽清,张林,等. 柴达木盆地三湖北斜坡岩性油 气藏勘探与发现[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1 1 , 1 6 1 2 5 ~3 1 . [ 5 】5 杜金虎 ,何海清,皮学军,等. 中国石油风险勘探的战略 发现与成功做法[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1 1 , 1 6 1 1 ~8 . [ 6 】6 廖静 ,董兆雄 ,等.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下 亚段湖相白云岩及其与海相白云岩的差异【 J ] . 海相油气地 质,2 0 0 8 , 1 3 1 1 8 ~2 4 . [ 7 ]黄杏珍 ,邵宏舜,闰存凤,等 .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湖相白 云岩形成条件[ J ] . 沉积学报,2 0 0 1 , 1 9 2 2 0 7 ~2 l 3 . [ 8 】孙钰 . 惠民凹陷西部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及储层特征 研究[ D】 .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 0 0 7 . 分布规律【 J ]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 9 9 9 , 3 4 增刊 1 0 9 ~l l 2 . [ 4 】王兆明,罗晓容,汪立群,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不整 合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1 0 , 1 5 4 1 9 ~2 5 . 【 5 ]崔全章,孙增玖.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断裂特征与油气富 集规律[ J 】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 0 0 5 , 4 0 增刊 8 2 ~8 5 . 【 6 ]张吉光. 海拉尔盆地不整合的形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 . 大 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 0 0 2 , 2 1 5 8 ~1 0 . 【 7 ]田建章,李先平,崔永谦,等. 断陷湖盆缓坡带岩性地层 油藏模式及勘探实践[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1 0 , 1 5 2 2 4 -2 8 . [ 8 】肖阳,唐谨 ,孙朝辉,等. 二连盆地阿尔凹陷油气成藏条 件及油藏类型【 J 】 _ 中国石油勘探,2 0 1 0 , 1 5 2 4 1 ~4 4 . [ 9 】赵贤正,卢学军,王权. 富油气凹陷的二次勘探[ J ] . 中国石 油勘探,2 0 1 0 , 1 5 2 1 ~7 . [ 1 0 】张君峰. 输导体系对三塘湖盆地侏罗系油藏的控制作用[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1 0 , 1 5 4 2 6 ~3 0 . [ 1 1 ]王福焕,王振宇,张云峰,等 . 轮古东奥陶系断裂特征及 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1 1 , 1 6 1 1 5 ~2 0 . 【 l 2 】张文宾,陈守田,周俊宏. 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成 藏模式[ J 】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 0 0 4 , 2 8 6 8 ~1 0 . 【 1 3 】冯志强,张晓东,任延广,等. 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 及分布规律[ J ]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 0 0 4 , 2 3 5 1 6 ~1 9 . [ 1 4 】冯志强,任延广,张晓东,等. 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及下步勘探方向[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0 4 4 , 1 9 ~2 2 . [ 1 5 ]刘志宏,万传彪,任延广,等.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一贝尔 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J 】 .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 科学版 ,2 0 0 6 ,3 6 4 5 2 7 ~5 3 3 . 2 1 N o 2 2 0 1 2 C h in a P e t r o l e u m E p Io r a t lo n ’ ’ ‘ _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