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湾不整合面对鄂西渝东区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影响.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桐湾不整合面对鄂西渝东区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桐湾不整合面对鄂西渝东区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桐湾不整合面对鄂西渝东区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桐湾不整合面对鄂西渝东区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影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桐湾不整合面对鄂西渝东区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影响.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 4 卷第2 期 2 0 1 4生6 1 江 汉 石 油 科 技 J I ANGHAN P ET R0L E UM S CI E NCE AND T EC HNOL OGY Vo 1 . 2 4 No . 2 J u n . 2 01 4 桐湾 不整 合面对 鄂西渝 东 区灯 影组油气 成藏 的影响 梁西文 ,包 汉勇 ,胡 晓凤 ,盛 贤才 中 国石 化江 汉 油 田分 公 司勘 探 开发 研 究 院 ,武汉 4 3 0 2 2 3 摘要为了厘清鄂西渝 东区桐湾不整合对下伏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影响,本次研究基于野外露头及岩心 薄片的观察 ,孔隙度 、渗透率和 包裹体均一温度等的取样测试 ,综合分析 了桐湾不整合的发育特征及其对灯 影组油气成藏的影响,指 出桐湾不整合是由上部的海侵体 系沉积、中间的风化粘土层和下部的风化淋滤带 三者组成的空间结构。其下部灯影组遭受 了明显的古岩溶改造 ,垂向上分带明显,顸部表层岩溶带为富含铁 铝质结核、灰岩或白云岩角砾的粘土层;之下的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交替出现,两个带相同之处在于均 见表征淡水淋滤的葡萄石发育,不同之处在于渗流岩溶带葡萄石穿层分布 ,而潜流岩溶带多顺层发育。本次 多个样品实测证实鄂西渝东区遭受古岩溶改造的灯影组储层物性较好 。指 出桐湾不整合下部淋滤带中的 “ 孔 一 洞一 缝”系统在印支期为湘鄂西区生烃中心的烃类向鄂西渝 东区运聚提供 了良好的运移通道。 关键词 桐湾不整合面;鄂西渝东区;灯影组 ;岩溶 ;运移通道 近年来,随着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日 趋完善, 古老的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勘探相继取得重大突破 , 国内四川盆地灯影组继上世纪中叶发现 了威远气田 后 ,最近在川 中高石梯构造多 口探井又获得 了 日产 百万方的工业气流;处于同一时期的东西伯利亚里 非 系 也 相 继 发 现 了 U l u b u c h i n T o u h u n、 C h a y a n d i n s k o y e 和K o v y k t a 等一批储量过亿吨的大型 油气田” 。 ,这些均彰显出具有相似沉积背景的鄂西 渝东区灯影组也可能存在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而 众多研究证实 ,扬子地区灯影组的油气成藏与顶 部桐湾不整合的发育密切相关。事实上,大型不整 合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已为学界所广泛关注 ,学者 们先后提 出 不整合可 以改善其下伏地层储集 物 性 ;可以作为油气侧 向运移的通道 ,直接连接源岩 和圈闭;不整合表征的构造抬升事件,还可使下伏 源岩发生二次生烃 ;不整合有利于圈闭的形成 ,之 上形成超覆不整合圈闭 ,之下形成削截不整合 圈闭 等。而鄂西渝东区灯影组与下寒武统之间的桐湾不 整合也广泛发育,该不整合具有哪些典型特征,对 下伏灯影组油气成藏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目前 还不甚清楚 ,因而对桐湾不整合的研究具有油气勘 探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鄂西渝东区桐湾不整合面结构特征 不整合不仅是构造运动或海 湖 平 面变动事 件 的记录者 ,而且还代表了后期地质作用对前期沉 积岩 物 不 同程度的改造” ,这种改造程度 的不 均一性及后期海 湖 平面上升发生海侵形成的上 覆岩石使得不整合具有 了空间层次结构 。因此 ,不 整合面不仅仅是一个 “ 面” ,更反应的是一个 “ 体” ,其本身具有较独特的微观组构,即具有 “ 空间结构”属性。一般情况下,不整合在空间上 具有明显的三层结构特征 ,即不整合面之上的底 砾岩层 或水进体系 、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以 及风化 粘土层 之下 的风化 淋滤带 或 称半风 化岩 层1 。 鄂 西渝东 区位 于四川盆地东缘 ,东起 湖北利 川 ,西至重庆万县丰都一带 ,构造位置处于川东褶 皱带 与湘 鄂西褶皱带 的结合 部位 ,包括利川复 向 斜 、齐岳山复背斜 、石柱复向斜 、方斗 山复背斜和 第一作者简介 梁西文 ,男 ,1 9 6 6 年出生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油气勘探工作。 . 6. 江 汉 石 油 科 技 第 2 4 卷 致密大油气 田成藏模式 根据对 国内外致密油气聚集成藏特征 的分析 ,提 出致密大气田存在3 种成藏模 式,即连续型 深盆气 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 常规圈闭型 。与连续型油气藏相似,准连续型油气聚集也表现为油气分布 面积较大,无明确边界 ,也无边底水 ;源、储邻近 ,广覆式分布 ;油气运移主要为非浮力驱动 ,运移动力主 要为异常压力、扩散作 用力和毛细管压力 ,浮力作用受限 ;运移的方式主要为非达西流 ,以涌流和扩散为 主。所不同的是 准连续型油气聚集 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组成 ,油气呈准连续分布 ;油、气、水 分布比较复杂,无显著油、气、水倒置;油气充注以大面积弥漫式垂向排驱为主,初次运移直接成藏或短距 离二次运移成藏;储层先致密后成藏或边致密边成藏,且非均质性较强;圈闭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一定控制 作用。研究认为,以深盆气或盆地中心气为代表的连续型油气藏与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圈闭油气藏,分别代 表了复杂地质环境中致密油气藏形成序列中的两种端元类型,二者之间应存在不同的过渡类型。准连续型油 气藏就是这样一种过渡类型的致密油气聚集,并且可能是致密储层中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方式。事实上,典 型的连续型油气聚集应是那些形成于烃源岩 内的油气聚集 如页岩气和煤层 气 ,典型的不连续型油气聚集 则是那些形成于烃源岩外近源一 远源的常规储层中、受常规圈闲严格控制,并且具有边底水的油气聚集;而 形成于烃源岩外,并且近源的致密油气藏则主要为准连续型油气聚集,其次为非典型的不连续型 常规圈闭 型 油气聚集 ,而像盆地中心气或深盆气那样的连续型聚集则较为少见。 摘 自 石油与天然气2 0 1 3 ,No . 5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