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1 8卷 第1期 山东矿业学院 学报 自然科学版 V o 1 . 1 8№1 1 9 9 9年 3月 J o u r a n l o f S h a n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M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Ma r . 1 9 9 9 \ 7 6 串 雷达在工程地质和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王 连 成 蛙 炭 鬲 互 磊 _舟 院 9 摘要 介帮 了地质雷达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 合在太 型工程蒋工和在煤矿生产中的应 用实倒. 分析 了地扈 雷 达 的实用性及在指导工程j 毛 工、 蛙矿生产中的量要作用。 关 蕾 词 兰 童 苎 ; ; 三 墨 丝 蓝 ; 芏 兰 ; 苎 中田分类号 F 6 3 1 1 引 言 地质雷达作为矿井地质工作者的主要手段之 一 ,进行小构造准确探测和预测预报, 受到极大关 注。由于它精度高, 数据详 实, 成果直观, 与钻探 或其它大型物探设备比较, 轻巧, 使用简便快捷, 机动灵活. 可向巷遭顶底板、 两帮及掘进头超前探 测, 尤其是向掘进头前方探测, 只需将天线对准所 探测的方位 , 而无需对地层表面进行处理 诸如打 钻之类的辅助工程 , 因而具有优势, 受到使用者 的欢迎。 电磁波勘探根据有无人工源分为主动式和被 动式, 主动式勘探方法中有透视法、 干涉法和反射 法, 通常所说的地质雷达属主动式甚高频~超高 频段电磁波反射法。地质雷达经过几十年的不断 研究和开发已发展到能够实时处理、 连续探测就 地自 动成图。根据不同用途它主要可分为单脉冲 式和脉冲调制式雷达. 发射脉冲功率从几瓦至几 十千瓦, 频率从十几兆赫至几百兆赫. 甚至上千兆 赫。由于地层对电磁波频率的衰减随工作频率的 增高而增大. 低频段多用于探测吸收较强 的地下 目标, 而高频段用于探测高阻地层。国外 的地质 雷达皆属于单脉冲雷达, 脉冲宽度△T 1 0 n s , 甚至 2 n s , 因此分辨率高。脉冲电压可达几百伏, 甚至 上千伏, 因此不宜矿井防爆, 所以多用于地面探测 冻土、 冰川、 盐岩矿、 土壤剖面、 水管、 电缆和考古 等。探测臣离一般不大于 1 0 ~3 O re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自 7 0年代 以来 紧跟国外地质雷达的发展步伐, 针对煤矿井下特 点, 采 用 低 压 电源,研 究 出 一 系 列 新 产 品。 K D L 一3 、 4型矿井防爆地质雷达仪包括接收和发 射天线、 发射机、 接收机、 采样器及电源、 笔记本微 机、 系统专用软件。该系统适用于煤矿和隧道工 程、 市政工程、 探测充水小构造. 地质构造和灾害 地质构造, 包括溶嗣、 老窑、 隐落柱、 含水层、 裂隙 带 、 风氧化带、 采空区冒裂高度、 断层、 煤层厚度、 塌方、 空洞、 滑坡带、 地面沉降带、 地层结构等。另 外还进行了探测采空区隐蔽火源这一世界性难题 的初步试验 , 取得了一定效果。 2 地质雷达方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2 1 地质冒达方程 目标性质的判定即目标识别也是地质雷达探 测的重要内容, 方法主要是根据波形的形状和其 电压幅值结合具体地质条件进行。影响波形电压 高低的因素主要是仪器本身的性能和地下界面 目标 特性。为了叙述方便, 首先参考一下经典 p n 的 对 空 雷 达 方 程 P r i ’ 4 r R 2 ‘ A r 1 收稿 日期 1 9 9 8 1 1 3 0 王 连成 男 高 簪 工 程 师 , 现 从 事 地 质 雷达 的 研 制 和 应 甩 研 究 工 作 重 庆 o 0 。 7 r \ \ 质 地 维普资讯 1 8 山 东 矿 业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第 1 8卷 目 A , 百G S 筹 且 由收发天线的互易性, 则 P P, G2 OU2 r ,、 6 4 3 R4 f2 、 ‘ 式 1 2 中 P 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功率, W ; 只发射机发射功率, W; R天线到 目标的距离, m; G天线增益, d B; 口 日标截面积, r l l ; 雷达波长, m; , 一雷达 中心频率, Hz ; u雷达波速度, m/ s ; 式 1 中, 第一项因子 表示距离为 R 处 的功率密度, 它与 Q 的乘积表示距离为R 处、 截 面积为 Q 的目标所截获的反射能量; 第一因子与 第二因子的积表示从该目标反射到接收天线处的 总功率; 上述三个因子的乘积表示接收天线所截 获的能量。另外, 从式 2 还可以看 出, 在估算接 收功率 P 时, 除了考虑仪器本 身的性能和雷达 波在空气中的波长外, 几乎没有考虑到界面特性。 该式显然不能用来描述地质雷达。因为地质雷达 除了定向方法和对空雷达不同之外 , 更主要是雷 达波传播的介质不同。空气一般看作一种均一介 质, 而地层是一种高损耗 的非均一介质。这种高 损耗性表现在电磁波能量随距离呈指数衰减; 非 均一性即界面的存在, 这种界面两侧不同物理特 性 的介质组合便构 成了各种各样的界面。 为 发射天线效率; D 为发射天线方向系数 ; Q 为 目 标截面积 ; v 为 目标功率反射系数; A 为天线有 效面积, 对于偶极天线, A A -。_ ; 、Dr 分 别为接收天线的效率和方向系数; f为雷达 中心 频率 ; U为界面入射侧电磁波速度。 由天线的互易性, 且 GC D, 可写成 P一 P , G2 O VU2 e 4 3 P一 6 4 r 3 R4 f 2 ⋯ , 这就是地质雷达方程。 2 . 2 界面f 且标 的反射系数 如上所述, 地下界面的特性直接影响着 电磁 波的反射。界面特性可以说是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 是其物理特性, 二是形状特性。能够 反映界面 特性特征的物理量是反射系数。由于功率反射系 数 v与场强 的反射系数 L 呈平方关 系 VL , 我们仅讨论 L即可。 对于地下探测范围内只有一个界面的情形。 可以导出电场反射系数 L 学 4 Z , Z1 、 式中 L 电场反射系数, Z1 , Z 2 分别为第 l 、 2层介质的波阻抗 n Z 5 其 模 值l z l √兰/ √4 1 旦 6 1 一 相移角 r t a n I 1 ‘ 当地下有多个界面时, 求解某一界面的反射 系数时要考虑到其它各个界面对该界面的影响, 故情形较为复杂。对于地下有两个界面 三层介 质 的情形则反射系数可写成下式 . Z2 Z 3 Zz Z1 Z2 Z1 Z, Z 2 . Z 3一Z2 Z2 Zi e x p 2 j k 2 h 2 c o s 0 2 Z2 一Z1 Z3 一Z2 e x p 2 j k 2 h 2 c o s O 2 7 综上所述, 地下界面两侧介质的特性差异是 地质雷达探测的物理基础, 这种差异的大小是我 们评估探测效果的依据 。从式 4 ~ 7 可 以看 出, 界面两侧介质的波阻抗差异越大则反射越强。 而波阻抗的差异体现在导磁率 介电常数 e和 导电率 的差异上。对于一般非强磁性岩石 t a t 1 2 5 7 1 0 ~H/ m, 变化不大, 而变化最大的 是 e和 。因此可以说, 反射系数 主要取决于界 面两侧 的介电常数和导 电率的差异, 这种差异越 大, 反射越强。 2 . 3 高额电磁参数{ e 、 、 的影响因素 地下介质的高频电磁参数 e 、 的大小, 一是 由介质 自身的性质决定, 二是受赋存的外部环境 的影响。根据全国 3 0多个主要矿务局的 8 0 多个 矿井、 1 0 0多个煤层、 3 2 5个有代表性的煤样测试, 在雷达频率为 1 6 0 MH z时煤的相对介电常数变化 不大, 2 . 3 ~3 . 6 , 烟煤为 2 5 ~3 . 0 ; 而岩石的变化 范围稍大些, 一般为 3 . 0 ~9 0 , 个别介质可达到 4 0 。煤的导电率从 1 4 . 7 X 1 0 ~9 . 0 9 1 0 ~, 而 岩石的导电率变化较大, 可从 1 O 到 l 0 量级, 个别的良导体介质, 如石墨可达 1 O 量缀。 介电常系数可随工作频率的升高而降低, 在 维普资讯 第 1期 王连成 地质 雷达在工 程地质和煤矿 生产 中的应 用 l 9 超高频段趋于稳定; 随地层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但在含水量超过 5 %后增加缓慢。这样我们就可 清楚地探测出水体和围岩的分界。而且, 在高温 高压下不发生变化。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和 s 、 的随之变化, 地层对 电磁渡的衰减也急剧增大。 总之, 高频场中电磁参数随频率变化的这种 频散现象出现在位移电流对传导电流占优势的频 段, 即在 ≥l的情 形下, 导 电介质在高频场的 作用下产生极化, 由于极化过程的惰性, 即偶极分 子的定向跟不上频率的变化. 致使介电常数随频 率升高而降低, 并产生介质损耗. 使介质的有效导 电率升高。对于绝大多数非磁性岩石导磁率往往 变化不大。 导电率 随工作频率升高而升高 见 图 1 ; 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见图 2 , 当越过冰点时电阻 率突然增加许多. 因此, 地质雷达探测冻土层会有 好的效果, 而且探测距离会大大加大; 另外, 地层 的导电率还具有各向异性, 如在 1 6 0 MHz 时沿煤 层层面传播的导电率是垂直于煤层层面传播的 2 倍左右。这是因为电磁波平行于层面传播时可视 作电阻的并联. 穿层时可视作电阻的串联。 圈 1 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电阻率与频率的关系 根据对地质雷达方程和地下界面特性的探讨 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含水层与围岩、 灰岩中 的溶洞、 煤 系中的陷落柱 、 断层不连续面、 煤与围 岩、 石灰岩与砂页岩、 火成岩与围岩以及砂岩与泥 岩等都是 良好的反射界面。 2 . 4 技术方法 地质雷达的探测旅工布置 比较灵活, 根据 具 体情况布置一些测点、 测线或网络。在测线、 网格 上的点距可根据工程所要求的精度选定. 一般为 2 --5 0 m. 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而灵活加密或 变稀。若旅工工程量较大. 一般首先在室内设计。 地质雷达可 以针对探查 目标 向任意方 向探 测, 对同一目标也可以改变方位角或仰俯角探测。 照在架设天线时要将两天线辐射的轴向保持平 行 , 且两天线放置在同一平面上, 以便消除干扰, 取得两天线正 前方 6 0 ~8 0 m范 围内的地质 目标 反射渡。在进行反射回波的地质解释时, 除了按 上述方法计算 目标层的深度. 根据单点的回波波 鼍 『 图 2 不同粒度的岩石 通过诛点的导电率的变化 形分析目标的性质外, 还应注意同一目标在剖 面和平面上的宏观展示和变化趋势, 以便正确 把握地质构造的形态。 应用以上方法可对巷道掘进头前方、 两帮、 顶 底板方 向及煤层工作面 内探测, 首先取得满意可 靠的波形资料. 然后进行室 内资料整理和解释。 3 应用实例 3 . 1 成渝高速公路中梁山隧道 中梁山隧道是成渝公路的关键工程, 左右线 各长 3 1 0 0多米. 是 当时国内最长的公路隧道, 也 是地质构造复杂、 岩层破碎、 塌方、 岩溶水和瓦斯 多处喷出等危险因素多、 难度大的工程。为了旅 工安全和加快工程进度, 重庆市重点公路建设指 挥部采用了地质雷达探测技术, 对 3 0 0 0 m长度进 行超前探测和预测预报。 隧道穿过嘉陵江、 飞仙关、 长兴灰岩岩溶含水 层, 其地表有居民用水水源覆盖, 有突水危险。另 外还穿过中梁山背斜核部龙潭组煤系顶部的岩质 泥岩, 其上覆为长兴灰岩, 溶洞发育, 往往积聚大 维普资讯 2 0 山 东 矿 业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第1 8 卷 量瓦斯; 其下 3 0 m 依次赋存 K】 ~Kl 。 煤层, 中梁 山北矿井下在此 附近测得 K1煤层瓦斯压力为 5 MP a 。另有两条走 向延伸数十公里、 落差 1 5 0 多米的大逆断层向下切朗煤层, 有瓦斯突出的危 险。在这样恶劣的地质条件下须先查明前方瓦斯 地质、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 指导施工。 通过探测成功地预报了三次大的瓦斯与水相 伴涌出、 两条大断层的位置及其含瓦斯情况、 一次 大的破碎带、 若干出水点及含瓦斯情况。据统计, 最大绝对位置误差为 2 . O re; 其中前两次的瓦斯涌 出量分别是 2 0万 , 最后一次较少。每次 瓦斯 涌出都伴有高压水柱喷出, 瓦斯与水看似烟雾弥 漫, 伴有吼声。在这些瓦斯与水文地质复杂地段, 由于及时进行了超前探测, 预测预报准确, 施工中 采取措失得力,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有效地保 障了安全生产, 加快 了工程进度, 降低了生产成 本, 创造 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3 . 2 海南东线高速公路太茅隧道 海南东线高速公路大茅隧道位于三亚市以东 2 0 k m, 全长 1 0 7 0 m, 全部穿过花岗岩。由于花岗 岩的不均一风化严重, 自 1 9 9 3年 7月开工以来至 1 9 9 5年 5月发生六起严重塌方事故, 施工受阻, 2 2个月只开挖 6 0 0 m。 自1 9 9 5年 5月份应用 KD L 一3型地质雷达 探测技术以来在地面和隧道 内探测塌洞范围和空 间形态, 提供了宝贵资料 ; 在隧道内超前探测和预 测预报, 指导施工, 使隧道开挖安全正常生产, 仅 用 5个月就提前完成 4 0 0 m 开挖任务, 无任何伤 亡, 终于在 1 0月 2 5日胜利贯通, 为年底通车和 9 6国际旅游休闲年会在三亚的召开打下了基础, 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 . 3 开滦范各庄矿 2 5 0 1 乙头出水点探测 使用地质雷达在 2 5 0 1乙掘进头出水点向前 方进行了探测。如图 3 所示, 以不同方位角和仰、 俯角共布置了 1 5个测点。根据波形分析提出, 前 方在所探测的范围内未发现 陷落柱, 但在 1 4号测 点的 3 0 . 5 6 m处为 l 4号煤层, 9号点的 3 1 . 5 0 m 处为 l 2号煤层, 所以根据层位判断 l 号点的 1 4 . 3 2 m处为断层面, 该断层垂直落差约 1 9 . 5 m。经 实际验证, 落差为 2 1 . O m。探测结果与实际接近。 f 下转 5 7页 圉 3 2 5 o 1乙头探测剖面 . ■ I l 爵 维普资讯 第 l 期 林跃忠 温度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 5 7 4 结 论 通过算例可以知道本计算方法简便可行, 并 且能很好的反应基坑支护工程的实际工作情况. 因此可以在基坑支护结构计算过程中加以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范文田 地下 墙柱静 力计算. 北 京 人 民铁道 出版社. 1 9 7 8 . 2 卢世 薪. 社亚 超 桩 基础 的计算 和分析 . 北京 人 民立 通 出版 社 . 1 9 8 7 Th e Co mpu t a t i o n a l M e t h o d o f t h e Fo n nd a t i o n Ex c a v a t i o n a n d Br a c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Un d e r Th e Ac t i o n o f Th e Te mp e r a t u r e Li n Ye e z h o n g S u n Y a o d o n g D e p t C i v l t E n g m e e g .S I MT Ab s t r a c t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we p u t f o r wa r d t h e c o mp u t a t i o n a / mo d e l o f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e x c a v a t i o n a n d b r a c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c a r ri e d O U t the 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a s o n i n g a n d g a v e O U t the c o mp u t a t i o n a l me t h od .Th i s me t h o d i s s i mp k a n d a p p l i c a b l e .I t c a n b e c a l c u l a t d b y h a n d wh e n t h e b r a c i n g i s n o t mo r e t h a n t l 1 r e e如d 0 t k哪 i s e b y u s i n g comp u t e r , Ke y wo r d s t e mp e r a t u r e ;f o u n d a t i o n e x c a v a t io n;b r a cin g 上接 2 0页 } _ i 一 - ~ 二 ] l _ _ 。 二 一 _ 一 ‘ 一 一 田 4 4 0 8盘区回风巷探 涓变薄带 3 . 4 大同煤峪口矿 4 0 8 盘区总回风巷探测 该矿 4 0 8盘区总回风巷位于 儿, l 2号煤层合 并区内。 煤层厚度8 . 5 ~9 . 0 m, 巷道沿煤层变为 岩石, 是基底突起还是煤层夹石. 巷道是否可以继 续掘进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探测。如图 4 所示, 从掘进头向后共布置了 1 0个测点, 从各点 的探测数据看, 在第 4点与第 5点之间为该岩石 的出现点, 从该点向掘进前方逐渐增厚, 但在第一 点仍有煤层存在, 这一现象分析断定, 该岩石为 夹石而非基底隆起, 根据该夹石的变化趋势, 预计 前方煤层还在变薄, 但很快会变厚, 夹石总长度约 2 0 --3 0 m, 可以掘进通过。根据这一探测结果. 该 巷道继续掘进, 及时指导了生产. 井揭露该夹石沿 巷道方向的长度约为 2 5 m。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Ge o l o g i c Ra d a r i n Eng i n e e r i ng Ge o l o g y an d Co a l mi n e Pr od u c t i o n W a n g L i a n c he n g C h o x a g q i g B r a n c h C e n t r e d Mi n i n g R e s e a r c h l n s t i t t a Ab s t r a c t ,-Th e f e a t u r e s o f g e o l o g i c r a d a r a n d t h e i r infl u e n c i n g f a c t i o r s a r e i r d r od u c e d .B a s e d 0 n t h e c o n s t ruc t i o n e x a mp l e s o f l a r g e p r o j e c t s a n d the p r odu c t i o n o f c o a / mi n e s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d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i t y o f g e o l o g i c r a d a r and t h e i mp o r t a n t e f f e c t i n d i r e c t i n g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o n 0 f p r o j e c t s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c o a l Ke y wo r d s g e o l o g i c r a d a r ;p r e d e t e c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y;c o a l mi n e p r o d u c t i o n;p r a c t i c a l i t y 维普资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