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南科技3 下6 工 业技 术 INDUSTRY TECHNOLOGY 吕家坨矿所属井田内构造较复杂,次生构造极为发育,长 期以来都严重影响着矿井的安全生产。而当前井田复杂构造区 域内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质资料缺乏尤其是小构造发育情况 不详,给矿井采掘生产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机械化 回采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有效探测采掘 前方隐伏地质构造,并及时准确地做出地质灾害预测和预报, 是当前煤矿生产过程中尚未完全攻克的技术难题。本文,笔者 针对吕家坨矿利用“YTR(D)瑞利波探测仪”在井下工作面 进行构造探测的实践进行分析,该项探测通过施工验证,取得 了超前地质预报的良好效果,为吕家坨矿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 技术保障。 超前探测仪器“YTR(D)瑞利波探测仪”为瑞利波便携 式设备,可在井下进行微观地质构造勘查。先后在- 800 水平 的四采区、- 950 水平五采区完成了探测任务,取得了超前地 质预报 80 cm 的突破性探测效果。YTR(D)瑞利波探测仪可 用于井下全方位探测(可以用于生产掘进头前方,也可以用于 井巷道侧帮、采面以及煤层顶底板探测等),其特点是探测距 离大, 施工方便、 快捷, 在井下探测时只需3 4人即可进行作业。 一、吕家坨采面使用 YTR(D)瑞利波探测仪的原理 由于施工现场条件限制,该施工道与道之间的间距布置约 100 cm,震源激发点距第一个传感器约 100cm,测探模式瑞利 波布置如图 1 所示。 二、吕家坨煤矿井下瑞利波探测施工 1. 探测地点。吕家坨矿 5470Y采面相关参数见表 1。 2. 探测目的。探测 yf5逆断层的走向、延展长度、位置。 3. 探测模式。采用水平超前测深模式。 4. 布置方式。采用图 1 布置方式。 5 采样频率。采样频率为z。 6 记录长度。记录长度为。 叠加次数。叠加次数为5炮。 瑞 利 波 探 测 仪 在 吕 家 坨 矿 地 质 构 造 超 前 探 测 中 的 应 用 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吕家坨矿业分公司 黄再树 三、探测结果 1. 数据分析。根据 5470Y 工作面的井下探测施工并提取数 据,将探测数据利用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数据分析过程为 数据导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得出结果。根据瑞利波探测 仪设备的特征,所测数据若未经过后期修改,所得结果为最真 实准确的,因此,每个测点均测取了多组数据。原始数据如图 2 所示,最终分析结果如图 3 所示。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4个探测点的波形图和信号异常 区显示,分析 yf5 逆断层由轨道巷向皮带巷大致以 180方向 延展。探测显示异常区信号向皮带巷方向逐渐减弱,分析断层 落差向皮带巷方向逐渐减小。在实际回采中采面 8 组揭露的逆 断层产状和延展方向,分析与 yf5逆断层为一条断层,且落差 向轨道巷方向逐渐增大。 2. 探测结果验证。该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自从采面下口揭 露 yf5逆断层后,逐步对超前探测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施工 揭露,也对瑞利波探测提供的结论进行了实际验证。探测结果 对照见表2。 A,B,C,D,E,F 为传感器,Δ x 为传感器间距。 图 1 测探模式瑞利波布置 表 1 5470 采面相关参数 位置探测点探测目的 5470Y 轨道巷轨道巷 G9测点前13.0 m yf5逆断层的走向、延展 长度、位置及距离 5470Y 采面采面 37 组 5470Y 采面采面 22 组 5470Y 皮带巷皮带巷 P12 测点前 5 m 表2 探测结果对照 探测点主要异常区域实际工程验证备注 轨道巷 G9 测 点前 13.0 m 70 80m67m 见 yf5逆断层,其他顶板破碎 采面 37组2330m37m 见 yf5逆断层,其他顶板破碎 与采 面局 部超 前有 关 采面 22组25 30m21m 见 yf5逆断层,其他顶板破碎 皮带巷 P12 测点前 5 55见 yf5逆断层,其他顶板破碎 (下转页) 圆形基座 ACBDE Δ xΔ xΔ xΔ xΔ xΔ x F 机械震源 触发传感器 2012.07 .4 000 H .1 024 7. m 24 m42 m 7 9 河南科技3下 武夷山地带性土壤的黄红壤带,其成土母质相同。由于海拔都 在950 m左右, 气候条件相当, 且都位于坡度约 40 的中山坡地, 只是两地的植被条件存在差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黄红壤。 在庙湾,植被多属于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并且有人工 开垦的茶园及栽培的杉木、毛竹,竹阔混交或竹杉混交覆盖, 发育黄红壤;在坳头,以毛竹为主的植被类型形成了一种特殊 的黄红壤,研究中将其命名为棕化黄红壤。前者地带性植被以 常绿阔叶林为主;后者在人工维持下形成了具有单一优势种的 纯竹林,以人工植被为主,形成杉木、茶和毛竹等相结合的植 被类型。 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现有的毛竹 林集中分布在实验区,其中约 80为人工经营,15 划入核 心区受到保护,5为天然毛竹混交林。本文,笔者在野外调 查的基础上,选取武夷山黄红壤带的 2 个具有代表性的剖面。 具体对比分析见表 1 和表 2。 (1)从土壤的剖面结构来看。普通黄红壤和棕化黄红壤的 剖面结构都有三层。普通黄红壤的剖面结构为 A– B– C,土壤 结构按粒状 – 块状 – 未风化母质逐层变化,总体呈黄色偏红, 颜色较亮,分层明显;棕化黄红壤的剖面结构为 Ah– AhB– B, 土壤结构按粒状 – 小块状 – 块状逐层变化,剖面呈黄棕色,颜 色较暗,分层不明显。 (2)从土壤的机械组成来看 . 棕化黄红壤各层次的的黏 粒含量显著高于普通黄红壤,而后者的粉黏比则偏大。对于 同一个剖面,普通黄红壤的黏粒含量由 A 层到 B 层增加,由 B 层到 C 层减少;而棕化黄红壤则黏粒含量随着剖面的加深 逐渐降低。 (3)从土壤酸碱度的数据分析来看。棕化黄红壤各层的 pH 值均小于普通黄红壤。对于同一个剖面,普通黄红壤的 pH 值变化较大;并且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棕化黄红壤的 pH 值 在 5.2 上下波动。两种土壤整体都呈偏酸性。 (4)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分析来看。棕化黄红壤各层有机 质含量远远高于普通黄红壤。对同一个剖面而言,棕化黄红壤 的有机质含量变化速率小于普通黄红壤的变化速率,其有机质 含量由 Ah 层的 34 g/kg 逐渐过渡到 B 层的 24 g/kg,而普通黄 红壤有机质含量则从表土层(A 层)的 20 g/kg直接降到了 B, C 层的 4g/kg。 四、结论 在相似气候、地形、相同母质和土壤条件下,所覆盖的植 被类型不同,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土壤理化 性质除与其成土母岩、 气候和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外, 植被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笔者通过对庙湾普通黄红 壤与坳头棕化黄红壤理化性质差异的比较,得出棕化黄红壤是 在人工纯竹林的影响下形成的结论。毛竹林竹鞭穿插,须根根 系发达,对土壤的化学、生物风化作用相对较强,使棕化黄红 壤黏粒含量普遍高于普通黄红壤;有机质由上层被带到下层, 层次过渡不明显,使整个土层颜色变深;植被竹鞭、根系发达、 枯枝落叶参与多,加上人工维持,土壤有机质来源丰富,使棕 化黄红壤中有机质含量远远高于普通黄红壤。 另外,人工纯林对土壤养分、土壤酸碱度、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颜色、土壤孔隙度等理化性质也具有不同层次的作用。植 被通过根系活动、枯枝落叶分解、植物有机酸的分泌等直接或 间接地参与土壤的成土过程,造成了棕化黄红壤与黄红壤在土 壤颜色、 质地、 结构、 有机质含量、 pH 值等理化性质方面的差异。 通过研究毛竹林生长的土壤环境,对普通黄红壤与棕化黄红 壤的这些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查明了不同的植被条件对土 壤发育的影响,可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依据。 采样地点 土壤类型层次深 度 /cm结构 土 壤 颜 色 干 态湿 态 庙湾黄红壤 A0 23 粒状 、小 块状 亮黄棕 10YR 6.5/6 亮棕 7.5YR 5/6 B23 47块状 亮黄棕 10YR 6/8 亮棕 7.5YR 5/6 C> 47 未风化、 无结构 亮黄棕 10YR 6/7 亮棕 7.5YR 5/6 坳头 棕化黄红 壤 Ah0 16 细粒状、 小块状 黄棕 10YR 5/8 暗棕 7.5YR 3/4 AhB16 25小块状 黄棕 10YR 5/6 棕 10YR 4/6 B> 25块状 亮黄棕 10YR 6/6 棕 7.5R 4/6 表 1黄红壤和棕化黄红壤的部分物理性质比较 表 2黄红壤和棕化黄红壤的机械组成与部分化学性质比较 土 壤 类 型 层 次 深 度 / cm 机 械 组 成 / 粉 黏 比 黏 化 率 土壤质 地 OM/ (g/ kg) pH 砾石 20.05 mm 0.05 0.002 mm 0.002 mm 黄 红 壤 A0 237.475228201.4 B23 470.424628261.1 1.3 C> 472.185924.416.61.5沙壤土45.62 棕 化 黄 红 壤 Ah0 16 13.723730330.9黏壤土325.26 AhB 16 256.153930.430.61黏壤土245.14 B> 256.354336.620.41.8 0.6壤土245.21 四、结论 1.对 5470Y 工作面进行了多组探测,其中每组数据均有 异常区的显示,后经回采工程验证,其中有 3个点与断层位置 相符,其他点主要为岩层顶板破碎或者裂隙发育等,对实际生 产影响不明显;通过结果可以看出,实际存在的地质变化异常 探测精度可达%以上,显示的异常区域经揭露该煤层顶板破 碎情况比较严重。 2.探测出的异常区域经实际工程揭露,异常区域位置误 差均控制在 8 m 以内,对实际施工中相应地质变化无影响。 3.进采后验证 yf5逆断层由轨道巷向皮带巷延展,落差 向皮带巷方向逐渐减小至皮带巷歼灭,在该采面延展长度为 。 (上接 76 页) 2012.079 80197 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