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3 1卷 第 1 2期 2 0 0 9年 1 2月 华 电技 术 Hu a d i a n T e c h n o l o g y Vo 1 . 3 1 No . 1 2 De c . 20 0 9 大型火 电站低 N O 煤 粉炉 新型燃 烧器应用综述 张磊 , 魏 书印 山东省电力学校, 山东 泰安2 7 1 0 0 0 摘要 目前我国电站锅炉的 N O 排放均明显超标, 因此 , 对电站锅炉进行低 N O 煤粉燃烧技术改造是十分必要的。论 述了低 N O 煤粉燃烧器的原理, 分析了5种燃烧器的技术特征, 给出了新型燃烧技术在火电站的应用实例。最后指出, 低 N 0 煤粉炉新型燃烧器技术具有低负荷稳燃 、 防结渣、 防高温腐蚀和降低 N 0 排放的综合效果。 关键词 火电站; 新型燃烧器; 低负荷稳燃; N O 排放 中图分类号 T K 2 2 7 .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1 9 5 1 2 0 0 9 1 2 0 0 1 50 4 0 引言 近年来 , 能源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 其中矿物燃料的燃烧所排放 出来的氮氧化物 N O 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N O 是 N 2 0, N O, N O 2 , N 2 0 3 , N 2 0 4和 N 2 0 5 的总 称。我国能源以煤为主 , 燃煤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 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例较大, 其中 N O 占6 7 %。 有关资料表明, 电站锅炉的 N O 排放量 占各种燃烧 装置 N O 排放量总和的一半 以上 , 且 8 0 %是煤粉锅 炉排放的。G B 1 3 2 2 3 --2 0 0 3 火 电厂大气污染物排 放标准 中对于第 3时段燃煤 电厂执行 的排放质量 浓度限值为 当 V 2 0 % 时 , N O 排放质量浓度 限值 为 4 5 0 m g / m 。据调查 , 我 国燃 煤电站固、 液态排渣煤粉炉 N O 排放质量浓度范围 分别为 6 0 0~1 2 0 0 mg / m 和 8 5 0~1 1 5 0 mg / m 。因 此 , 降低 N O 排放的任务非常紧迫 。 1 低 N O 煤粉燃烧 器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1 . 1 基本原理 煤粉燃烧过程中影响 N O 生成的主要因素有 1 煤种特性 , 如煤 的含氮量 、 挥 发分含量 、 燃 料中的固定碳/ 挥发分 之 比以及挥发分 中含 H量 、 含 N量之 比等 ; 2 燃烧区域 的温度峰值 ; 3 反 应 区 中氧 、 氮 、 一 氧 化 氮 和 烃 根 等 的 含量 ; 4 可燃物在反应 区中的停 留时间。 由此对应的低 N O 燃烧技术的主要途径有如 收稿 日期 2 0 0 9一叭 一 o 4 - F 4个 方 面 1 减少燃 料周 围的氧浓度 , 包括减少炉 内过 量空气 系数 , 以减少炉内空气总量 ; 减少一次风量和 减少挥发分燃尽前燃料与二次风的混合 , 以减少着 火区的氧浓度。 2 在氧浓度较少 的条件下 , 维持足够 的停 留 时间 , 使燃料 中的氮不 易生成 N O , 而且使 生成 的 N O 经过均相或多相反应而被还原分解。 3 在过量空气 的条件下 , 降低温度峰值 , 以减 少热力型 N O 的生成 , 如采用降低热风温度和烟气 在循环等。 4 加 入还 原 剂 , 使 还 原剂 生 成 C O, N H 和 HC N, 它们可将 N O 还原分解。具体 的方法有燃料 分级燃烧、 空气分级燃烧、 烟气再循环、 低 N O 燃烧 器 、 低氧燃烧 、 浓淡偏差燃烧等。 按照 N O 产生的机理 , 燃煤锅炉排放 的 N O 主 要来 自于 3个方面 燃料型 N O 、 热力型 N O 和即时 型 N O 。对于某一特定的燃煤 锅炉而言 , N O 的实 际排放量与煤种 、 煤的燃烧方式 和煤燃烧过程的具 体技术参 数密 切相关 , 固态排 渣煤 粉锅 炉排 放 的 N O 主要 来 源是 燃料 型 N O , 其 数量 通 常 占锅炉 N O 排放总量 的 9 0 %以上。热力型 N O 是燃料 中 的氮在高温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 的产物 , 对 于一定煤种 , 其生成量 主要取决于煤粉燃 烧时的温 度和氧量 , 温度和氧量 越高 , N O 的生成 量也就越 大。对于此类锅炉 , 若能够设法破坏 N O 的生成条 件 , 或者设法将 已经生成的 N O “ 破坏” 掉, 就可达到 降低 N O 之目的, 这就是低 N O 燃烧器的设计思想。 目前 , 固态排 渣煤粉 锅炉低 N O 燃烧 器国 内、 外已有 1 0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历史, 积累了大量经 验 , 技术 已基本成熟 , 应在实 际应用 中不 断加 以完 善。具体实用技术包括空气 分级燃烧技术 、 燃料分 级燃烧技术 、 烟气再循环技术等。 1 6 华 电技 术 第 3 1 卷 早期低 N O 燃烧器 的技术特征为直流和旋流 相结合 , 直流一次风; 空气分级燃烧 , 两级旋流二次 风; 低温、 低氧, 飞灰含碳量增加 。 典型的早期低 N O 燃烧器有 德国斯坦谬勒 S t e i n m u l l e r 公司 S M型低 N O 燃烧器 、 美 国 巴威 公司低 N O , 燃烧器。 中期低 N O 燃烧器技术特征是采用 了煤粉浓 淡技术。径向浓淡低 N O 燃烧器特点是一次风直 流进风 , 设置浓淡分离装置 百叶窗 , 使得一次风 内浓外淡 。 新型低 N O 燃烧器技术特征为 浓淡技术与 回 流技术相结合 , 协调 降低 N O 和煤粉燃 尽 的矛盾 高温、 低氧, 快速弥散 ; 设有火焰稳定环。 1 . 2 不同类型低 N O 煤粉燃烧器的技术特点 1 巴布科克 一日立公司 H TN R型低 N O 燃 烧器 如 图 1所示 。该燃烧器 为改进型 为 降低 N O 和飞灰含碳量 ; 一次风为直流进风 , 内设旋转 叶片; 喷口处有陶瓷火焰稳定环。 油 图 1 巴布科克 一日立公司 H TN R型低 N O 燃烧器 2 巴布科克 一威尔科克斯公司 X C L型低 N O 燃烧器 如图 2所示 。该燃烧 器的一次风为直流 进风, 内设锥形扩压器 ; 喷 口处有火焰稳定环。 图2 巴布科克 一 威尔科克斯公司 X C L型低 N O x 燃烧器 3 德国巴威公司 D S型低 N O 燃烧器 如图 3 所示 。该燃烧器为双调风空气分级 ; 一次风 为旋 流 旋流叶片 , 有火焰稳定环 ; 内、 外二次风由蜗壳 进入, 内设 固定和可调 的旋流叶片。 4 美 国 F o s t e r Wh e e l e r 公司 c F / s F型低 N O 燃烧器 如图4所示 。该燃烧器为可控气流 , 火焰 油 区 图 3 德 国巴威公 司 D S型低 N O 燃烧 器 分离 ; 可调内套筒, 调速及旋转强度 , 一次风分 为 4 股 ; 实际 N O 排放可降低 5 0 %以上。 圈 4美 国 F o s t e r Wh e e l e r 公 司 C F / S F型 低 N O 燃烧器 5 美国 R i l e y S t o k e r 公司 C C V型低 N O 燃烧 器 如图 5所示 。该燃烧器为可控燃烧文丘里燃 烧器 ; 双调二次风 ; 实际 N O 排放可降低 5 0 %以上。 外 水 冷 图 5 美国 R i l e y S t o k e r 公司 C C V型低 N O 燃烧器 2 我国 电站新型燃烧器应用实例 2 . 1 “ W” 形火焰锅炉 “ W” 形火焰 固态排渣炉为 F w公 司首创。这种 燃烧方式适用于燃烧无烟煤和贫煤的电厂 , 当燃用 V 为 1 0 % ~1 3 % 的低挥发分煤时 , 采用 “ w” 形火 焰燃烧方式 的锅炉与常见 的切 圆燃烧方 式锅炉相 比, 燃烧效率可提高 2 % ~ 3 %。近年来 , “ w” 形火 焰燃烧方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 1 2期 张磊 , 等 大型火电站低 N O 煤粉 炉新型燃烧器应用综述 l 7 “ w” 形 火焰锅炉炉膛 由下部 的拱式 炉膛和上 部 的辐射炉膛组成 , 前后突出的炉顶构成炉顶拱 , 煤 粉喷嘴及二次风喷嘴装在炉顶拱上并 向下喷射 , 在 炉顶拱下区域的水冷壁敷设卫燃带 , 使着火 区域形 成高温, 以利于着火 。当煤粉气流向下流动扩展时 , 在炉膛下部与三次风相遇后经 1 8 0 。 转弯再 向上 流 动 , 形成“ w” 形火焰 , 燃烧生成 的烟气进入辐 射炉 膛。炉膛及燃烧系统原理如图 6所示。 旋风分离器 主煤 粉喷 E l 乏气喷 E l 启动油枪 原部分卫燃 带 风 寻 旋风 分离器 二次风箱 防结渣贴避风 ] _ _ i _ J ■ 热 l 风道 炉底注入热风 图 6“ W” 形火焰锅炉燃烧 系统原 理 “ w” 形火焰锅炉具有 以下技术特点 1 延长了煤粉颗粒在炉膛 内停 留的时间 , 尤 其是较大的煤粉颗粒停留时间能达到 3~ 4 S 。 2 煤粉气 流 向下喷射 , 可降低煤粉气流 的速 度或采用煤粉预热技术 , 易于实现煤粉的高浓度燃 烧并提高燃烧 的稳定性 。煤粉 自上而下进入炉膛 , 一 次风率可降至 5 % ~1 5 % , 风速可 以低至 1 5 m / s , 便于采用直流式燃烧器 , 空气可 以沿火焰行程逐步 加入 , 以达到分级配风之 目的。 3 炉膛的拱式可 以聚集辐 射热量 , 提供充 足 的着火热 。 4 火焰流 向与炉 内水冷壁 平行 , 没有 烟气 冲 刷炉墙现象 , 不易结渣 。 5 一次风煤 粉气 流下行后转 1 8 0 。 再 向上 流 动 , 可以分离火焰 中的部分飞灰 。 6 煤粉燃烧过程 主要在 炉膛下部完成 , 而炉 膛上部主要用来冷却烟气 , 因此 , 炉膛 的高度主要 由 炉膛 出口烟气温度决定 。这样 , 可以使上 、 下炉膛的 横截面布置都 比较灵活。 7 炉膛周界增大 , 可布置较多 的水冷壁 , 增大 循环流量减少管内的质量含汽率 , 更适合采用 自然 循环方式 。 8 其缺点是 , 为保 证低负荷运行 时稳定 着火 及强 化燃 烧 , 必 须 敷设 大 量卫 燃 带 , 面 积 一般 达 5 0 0~ 7 3 0 m 。卫燃带表面 比较 粗糙 , 很容 易结 渣 、 挂渣 , 使该部位的水冷壁吸热量几乎为零 , 即利用系 数接近于零 , 从而导致蒸发速度慢 、 蒸汽超温、 燃烧调 节受限制、 启动和变负荷速度慢等问题 , 甚至发生严 重结渣、 掉渣 、 锅炉灭火或砸坏受热面的恶性事故 。 山东聊城发电厂 6 0 0 Mw 机组首次采用主导火 焰技术使锅炉保持稳定经济燃烧 , 取得 了良好效果。 2 . 2 哈尔滨锅炉厂超超临界锅炉低氦燃烧技术 哈尔滨锅炉厂为玉环 电厂提供 的 1 0 0 0 MW 超 超 临界锅炉采用三菱 P M型燃烧器 。P M 型燃烧 器 如图 7所示 采用先进 的 MA C T燃烧技术 , 该技术 核心是控制主燃烧 区的燃料与空气 比为 0 . 8~ 0 . 9 , 在 主燃烧器上方设置 O F A供风 , 使主燃烧区产生的 碳氢化合物被活化 , 并在 O F A的上部 留有足够的空 间 , 使主燃烧 区生成的 N O 到达 O F A区时因缺氧而 被还原成 N , 。在主燃烧器的上二次风 O F A喷口上 部再设置 1 层附加空气 A A, 还原区的未燃尽物进入 燃尽区后与 A A供风混合并被充分燃烧。炉 内脱氮 原理如图 8所示。 浓相 粉火 N 图 7 超超临界锅炉 P M 型燃烧器 磨煤分离器 图 8 MAC T配 风 和 脱 氦 原 理 特别值得 注意的是, 在大型超临界锅炉上 , P M 直流燃烧器的布置采用 了 2个相对独立的反向切圆 燃烧方式 , 将对流热偏差 与整体单一火焰辐射系统 的辐射热偏差相互抵消 , 使热偏差大大降低 , 成为 N 形布置的超大容量切圆燃烧锅炉解决烟温偏差的最 佳途径 , 采用这种燃烧方 式可使炉膛 四周水冷壁出 口工质温度的偏差值控制在 4 0℃以下。 ■●●● ● 2 ∞ ● ■ . ● ● O N N № 燃 N 1 8 华 电技 术 第 3 1卷 2 . 3日立公司 B H K 的 H TN R燃烧器 东方锅炉公司与 巴布科克 一日立公司合作制造 的6 0 0 MW 超临界锅炉和 1 0 0 0 MW 超超临界锅炉采 用 日立技术的 N R燃烧器。N R燃烧器供风分为 3 个区域 , 煤粉由一次风送入 , 助燃风由内二次风和外 二次风 或称三次风 供给 , 如图 9所示。 .挥发分燃烧区;②. 还原区;⑨ NO 分解 区 ④ . 炭燃尽区 图 9 超超临界锅炉的 N R燃烧器 N R燃烧器 由环形稳焰器、 煤粉浓缩器 、 外周空 气导管 、 调风器等组成。环形稳焰器的齿形环用陶 瓷制作 , 稳焰环的内侧形成一次空气旋流 , 促进卷吸 高温烟气使煤粉颗粒迅速着火。煤粉气流通过煤粉 浓缩器时, 获得周 向运动的速度分量 , 大部分煤粉靠 近环形稳焰器周 围, 从而提高 了稳焰环附近 的煤粉 浓度, 增强 了稳燃能力 , 适应于低负荷稳定燃烧。外 周的空气导管用于控制最外周的三次风的混合 , 加 强火焰内脱氮效果。调风器 由旋流叶片组成 , 二次 风通过旋流叶片促进火焰外周的三次风和内部高温 还原火焰间的混合 , 以提高燃烧效率 。 H TN R燃烧器燃烧技术特点如下。 1 防止结渣。除 了合理选定 炉膛 尺寸 、 炉膛 容积热负荷 、 炉膛断面热负荷以及炉膛燃尽高度外 , 考虑到设计煤种及校核煤种的特点 , 为确保炉膛不 结渣 , 燃烧器还采取了以下措施 采用了合适的燃烧 器出力 4 8台较小功率的燃烧器 , 合适的燃烧器风 速 ; 采用 了合适的燃烧器间距 、 燃烧器与侧水冷壁间 距 ; 燃烧器前 、 后墙对称布置在炉膛的合理位置 ; 布 置了适当数量的吹灰器。 2 低负荷稳燃。为到达锅炉最低不投油稳燃 负荷3 0 % B M C R的要求, 燃烧器主要采取了如下措 施 采用了浓缩煤粉燃烧技术 ; 采用了陶瓷稳燃环 , 可促进快速点火和提高火焰温度 ; 通过调节导轴和 旋流器控制高旋的三次风和火焰 的适 时混合 ; 较高 的煤粉细度 , R 帅2 1 % 。 3 提高燃烧效率。实现着火稳定和高燃烧效 率的关键 问题在于高的火焰温度 、 高 的煤粉浓度和 较细的煤粉粒度。为达到高 的燃烧效率 , 燃烧器采 取了如下措施 采用浓缩煤粉燃烧技术 , 高的煤粉浓 度导致较高的燃烧效率 ; 稳燃环促使形成负压区, 热 烟气的回流促进 了煤粉的着火 , 增加 了燃烧器喷 口 附近的燃烧效率 ; 三次风的高旋流促进了火焰和外 侧风的混合, 可以获得高的燃烧效率 ; 上一次风喷口 至屏底有足够的距离 , 有足够的燃烧空间 ; 合适的煤 粉细度 R ∞2 1 %; 燃尽风具有 内直流外旋流特性 , 使沿深度和宽度方向的氧量分布均匀 ; 燃尽风具有 独特的布置方式 , 布置范围覆盖了燃烧器的范围, 有 效地制止了煤粒的逃逸 , 降低 了飞灰可燃物含量。 4 降低 N O 排放 。为达到锅炉 N O 排放质量 浓度小于 3 0 0m g / r n 的要求 , 燃烧器采取了如下措 施 在H TN R燃烧器 中应用 了 N O 的焰 内还原技 术 , 充分利用旋流燃烧器能够单独控制火焰结构 的 优点; 采用了浓缩煤粉燃烧技术 ; 设置燃 尽风风 口, 两级燃烧系统能够获得更低的 N O 排放水平。 3 结束语 近年来 , 国内外低 N O 燃烧器技术在着眼于在 进一步降低 N O 排放量的同时 , 协调解决 了以下问 题 解决了分级欠氧燃烧带来的煤粉燃尽问题 , 降低 了飞灰含碳量 ; 增强 了燃烧 器对煤质和负荷大幅度 变化的适应性 , 使其既能够在低负荷时保证劣质煤 燃烧稳定 , 又能够在高负荷 、 燃用优质煤时保证燃烧 器不被烧坏 。其特点如下 1 可调浓淡。通过 调整运行手段 , 可使运行 最佳化 , 适应负荷变化 , 不烧坏喷嘴。 2 浓 淡技 术 与 回流 技术 相 结合 , 协 调 降低 N O 和煤粉燃尽 的矛盾 高温 、 低氧 、 快速弥散 。 3 设有 火焰稳 定环 。 4 直流外 二次风。二次风分 级 , 内二次风旋 流, 外二次风直流。直流二次风穿透能力强 , 及时为 炭粒燃尽提供氧气 , 有利于降低飞灰含碳量 , 也有利 于防止高温腐蚀的发生。 ’ 5 改进结构 , 采用新材料解决磨损问题。 总之, 国内外最新煤粉燃烧技术, 如燃烧器配风 多级化 , 设置火焰内还原脱氮措施 , 采用煤粉浓缩技 术和增强着火区的热烟气回流稳定燃烧, 改进燃尽 风的配置, 提高炉内脱氮效果和提高燃烧效率 , 采用 旋流式燃烧器对冲燃烧或直流式燃烧器反向双切圆 辐射对流互补抵消热偏差的措施等, 在锅炉低氮、 高 效燃烧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近年来 , 国内在亚临界机组锅炉的燃烧方面也 取得了明显的技术进步 , 尤其在燃用复杂多变的混 煤燃烧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为了提高超临界机 组的运行性能和可靠性以及锅炉燃用多种煤质的灵 活性 , 开发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 的燃 下转第5 5页 第 1 2期 谷超 , 等 耦合 电容器常见故障分析 5 5 1 耦合电容器既无放油 阀, 又无油位指示器 , 完全是靠上 、 下法兰间的橡皮垫圈密封 , 随着时间的 推移, 由于材料或工艺上 的原因 , 出现密封不 良, 引 起渗油。耦合电容器的密封破坏后 , 内部油会部分 或全部流失 , 芯子容易进水受潮 , 当系统 内出现过电 压 , 易引起这类设备运行中爆炸事故 的发生 。 2 设备本身存在质量 问题 , 引起渗油。 采取的措施 1 运行人员应加强巡视检查 , 做到“ 三到位” 即走到位 、 看到位 、 意识到位 , 及时发现设备 渗油缺 陷 , 并将其退出运行进行处理 。 2 专业人员通过对设备 的状 态检查和试验 , 及早发现设备缺陷, 防止设备缺陷扩大造成故障。 1 . 3实例 3 2 0 0 7年 2月 1 1日, 运行人员发现 2 2 0 k V某线路 耦合电容器下部接地开关的接地线严重锈蚀, 及时汇 报并进行了处理 , 避免了耦合电容器因失去接地而影 响继电保护运行和变电站正常通信故障的发生。 作者分析认为 该接地线是采用多股铜导线绕 制而成的, 由于环境影响 , 产生严重锈蚀 。 采取 的措施 将软连接变为硬连接。将多股铜 导线更换为单根截面满足要求的铜导线 。 1 . 4实例 4 2 0 0 5年 2月至 2 0 0 7年 5月期 间, 发现某 2 2 0 k V 变电站 2 2 0 k V线路有 3台耦合 电容器 的接地开关 绝缘瓷套出现裂纹 , 其 中 1个绝缘瓷套 因严重裂纹 而脱落 。 作者分析认为 设备质量存在问题 。 采取措施 更换接地开关 , 运行中加强监视 。 2 注意事项 要及 时对耦合 电容器进行巡 视检查和正确维 1 耦合电容器正常巡视的注意事项 。 1 电容器瓷套部分有无破损或放电痕迹。 2 上 、 下 引线是否牢 固, 接地线是否 良好 , 接 地开关是否位置正确 。 3 导线有无 断股、 松脱 , 线夹连接是否 牢 固。 引线及各部分有无放 电响声。 4 有无 漏 、 渗油 现象 。运行 中的耦 合 电容器 应注意检查有无渗 、 漏油 , 对有渗 、 漏油的设备应退 出运行 , 进行处理。 ’ 5 结合滤波器检查耦合 电容器有无异常。 2 将耦合 电容器 的上 、 下 2节 的软连接变 为 多股的接地线 , 将瓷套有裂纹 的接地开关进行更换 , 以防止同类型故障再次发生 。 3 结 合状 态 检 修 , 每 年 对 耦 合 电容 器 维护 1 次 。 3 结束语 随着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 , 用户对供电可靠性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及时做好变电站 中耦合 电容 器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 提高运行可靠性 , 才能保证系 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 参考文献 [ 1 ] 张全元. 变电运行现场技术问答[ M] . 北京 中国电力出 版社 , 2 0 0 3 . [ 2 ] 马振 良. 变 电站值 班员[ M] . 北京 中 国电力 出版社, 2 0 H D 7. 编辑 王书平 作者简介 谷超 1 9 7 1 一 , 男 , 河南南阳人, 变电站站长 , 高级工程 护 , 及早发现问题 , 避免故 障发生 。 师, 从事变电站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 ● ●●o●0● ‘◇● ●● ●o●0●● ●o● ●◇● ●- ●0●◇● ●0●●- C ●0● 0● ●o。 ● ● ●● ●0● ● ● 0●● ●● 0● ● ●●o● 上接 第 l 8页 烧技术将成为今后 超临界机组发展 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 1 ] 周 俊虎 , 赵玉 晓 , 刘 建忠 , 等. 低 N O 煤粉燃 烧器 技术 的 研究进 展与 前景展 望 [ J ] . 热力 发 电, 2 0 0 5 , 3 4 8 81 3. [ 2 ] 孔亮, 张毅 , 丁艳军 , 等.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技术综 述[ J ] . 电力设备, 2 0 0 6 , 7 2 1 92 2 . [ 3 ] 樊泉桂. 超临界和超超临界锅炉煤粉燃烧新技术分析 [ J ] . 电力设备, 2 0 0 6 , 7 2 2 3 2 5 . [ 4 ] 张磊, 郭洪亮. 主导火焰技术在 6 0 0 M W 机组 w 形火焰 燃烧 锅炉 中的应用 [ J ] . 热力发 电, 2 0 0 7 , 3 6 3 1 1 一l 2 , [ 5 ] 张磊 , 刘树 昌, 王广金. 煤 粉锅 炉燃烧 天然焦前 期燃烧试 验介绍[ J ] . 洁净煤技术, 2 0 0 7 , 1 3 5 4 9 5 1 . [ 6 ] 张磊 , 李广华 . 超超 临界火 力发 电机组丛 书 锅炉设 备与 运行[ M] .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 2 0 0 7 . [ 7 ] 张磊.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集控运行 [ M] . 北京 中国电力 出版社 , 2 0 0 7 . [ 8 ] 张磊. 大型火力发电机组故障分析 [ M] . 北京 中国电力 出版社 , 2 0 0 6 . 编辑 刘芳 作者简介 张磊 1 9 5 5 一 , 男, 山东泰安人, 副教授 , 从事材料与动 力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