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 E C S 2 0 32 0 0 6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T 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elf compacting concrete application 中国计划出版社 国 一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T 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elf compacting concrete application C E C S2 0 32 0 0 6 主编单位 批准单位 施行日期 中国建 筑 标 准设计研究 院 清华大学 中国工程建 设 标 准 化 协 会 200 6 年 8 月 1日 中国计 划出版 社 2 0 0 6北京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自密实混凝 土应 用技术规 程 C E C S2 0 32 0 0 6 中国计划 出版社 出版 网址www ,jl、preso .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裤地北里 甲n号 国宏大厦C座4层 邮政编码1 0 0 0 3 8电话0 1 0 6 3 9 0 6 4 3 3 (发行部 )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廊坊市海涛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85 0 mmX 1 1 6 S mml/3 22.3 7 5印张 5 8千字 2 0 0 6年8月第1版 2 0 1 2年7月第5次印刷 印数1 0 1 9 1 一 1 0 7 2 0册 统 一 书号1 5 80 0 5 8 7 9 1 定价1 6 .0 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侵权举报电话0 1 0 6 3 9 0 6 4 0 4 如有印装质量 问题,请寄本社 出版部调换 .告 名. .曰卜. 月 U贡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2 0 0 4)建标协字第3 1号文关 于印发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 0 0 4年第二批标准制、修订项目 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已有2 0年的历史,在国内也 已应用 1 0多年。近几年自密实混凝土在我国发展应用速度加快一,应用领 域也进 一 步的拓展,但国内尚未有统 一 的工程标准,致使在应用中 缺乏指导性文件,产生 了 一 些 间题,不利于该项 技术的推广应用。 为此,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于 2 0 0 4年将自密实混凝土应用 技术规程列入 了编制计划,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是在搜集了国内外有关的标准资料,翻译了 国外的有 关资料,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 多次以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试 验研究,又经征求有关单位及专家意见 的基础上 ,进行编制的。 根据国家计委计标[1 9 86〕 1 6 4 9号文关于请中国工程建设标 准化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试点工作的通 知的要 求,现批准协会标准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编号为 C E C S2 0 32 0 0 6,推荐给工程建设、施工和使用单位采用。 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防水专业委员会 C E C S/T C 2 3归口管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西城区 车公庄大街1 9号,邮编1 0 0 0 4 4)负责解 释。在使用中,如发 现需 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 和资料径寄解释单位。 主 编 单 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参编 单 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北京城建集团构件厂 浙江工业大学 西卡公司 格雷斯中国有 限公司 瑞科尔建筑材料(天津)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建材研究院 日本高知工科大学 上海德固赛化学建材公司 日本舒适建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新疆 大学 浙 江华威建材集团有限公 司 主 要起草人高延继安雪晖 赵霄龙傅沛兴 杨杨郭景强周虎江加标 王栋民马锋玲杨永起大内雅博 杨鸿壮单晶阁王邵德西喝正 王章夫师海霞贺奎 蔡亚宁 齐广华 刘清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2 0 0 6年7月5日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 3 材料 4 自密实混凝土性能 4.1 自密实混凝土 自密实性能等级和性能 ⋯ ⋯ 4.2 硬化 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 5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1 配合比设计基本规定 ⋯⋯ 5.2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6 生产与运输 6.1 生产与运输设备 , ⋯ ⋯ 6.2原材料贮存与管理 一 6.3 原材料计量与搅拌 ⋯ ⋯ 6.4 生产 , ⋯ ⋯ 6.5 质量管理与控制 ⋯ ⋯ 6.6运输 ⋯ ⋯ 7 施 工 7.1 一 般规定 7.2 模板选择及施工 ⋯ ⋯ 7.3 现场浇筑 7.4 预制构件生产 ⋯ ⋯’ 7.5 养护 ⋯ ⋯” ’二”“““““ 8 质量检验与验收 附录A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性能检测方法 ⋯⋯ 1 2 4 8 8 9 1 0 1 0 1 0 1 4 1 4 1 4 1 5 1 5 1 6 1 6 1 8 1 8 1 8 1 9 2 0 2 1 2 2 2 3 1 本规程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3 3 3 5 1 总则 1.0.1 为使 自密实混凝土在工程应用中有所依据,做到技术先 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保证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 于现场浇筑的混凝土工程 和预制混凝土构件 的生产,尤其适用于薄壁、钢筋密集、结构形状复杂 、振捣困难的结 构以及对施工噪声有特殊要求的工程 。 1.0.3 自密实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应充分考虑结构、原材料、生 产、施工和环境等条件的差异 。 1.0.4 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技术要求,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 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S C C 具有高流动度、不离析、均匀性和稳定性,浇筑时依靠其 自重 流动,无需振捣而达到密实的混凝土。 2.0.2 自密实性能 sel卜compacting ability 混凝土浇筑时,不加振捣施工也能依靠其 自重均匀地填充到 模板各处的性能。 2.0.3 粉体powder 自密实混凝土 原材料 中的水泥、掺合料和骨料 中粒径小于 0.O 7 5 mm的颗粒。 2.0.4 水粉比 watertopowderratio 单位体积拌合水与单位体积粉体量的体积之 比。 2.0.5 坍落扩展度slump 一 flow 用坍落度筒测量混凝土坍落度之后,随即测量混凝土拌合物 坍落扩展终止后扩展 面相互垂直的两个直径,其两直径的平均值 mm)。 2.0.6 扩展时间S lump 一 flowtime T S。 用坍落度筒测量混凝土坍落度时,自坍落度筒提起开始计时 至坍落扩展度达到5 0 0 mm的时间(S)。 2.0.7 V 漏斗试验 V -funneltest 采用V形漏斗,检验 自密实混凝 土抗离析性能的 一 种试验方 法。将混凝土拌合物装满V形 漏 斗,从开启出料口底盖 开始计 时,记 录拌合物全部流出出料口所经历的时间(s)。 2.0.S U型箱试验U 一 channeltest 采用规定的U型箱,检测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通 过钢筋间 2 隙,并 自行填充至箱内各个部位能力的 一 种试验方法。 2.0.9 全量检测 full 一 timetest 采用规定的检测仪,在 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前实时检测全部混 凝土 自密实性能的 一 种试验方法。 3 材料 3.0.1 自密实混凝土所用原材料除应符合本规程 的规定,尚应满 足普通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相关标准要求。 3.0.2 根据工程具体需要,自密实混凝土可选用硅酸盐水泥、普 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 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使用 矿物掺合料的自密实混凝土,宜选 用硅 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3.0.3 自密实混凝土可掺入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沸石 粉、复合矿物掺合料等活性 矿物掺合料。其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 下 列要求 1 粉煤灰 用于自密实混凝土的粉煤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 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 B/T 1 5 9 6中工级或n级粉煤灰的技术性 能指标要求(表3.0.3 一 1)。强度等级高于C 6 0的自密实混凝土宜 选用 1 级粉煤灰。C类粉煤灰的体积安定性检验必须合格。 表3.0.3 一1 粉煤灰技术性能指标 项目 级别及技术性能指标 I 级n级 细度 ( 4 5 “m方孔筛筛余) ) 成 1 2.02 5.0 需水量 比()蕊 9 51 0 5 烧失量()镇 5. O8.0 含水量()蕊 1.0 三氧化硫()镇3.0 游离氧化钙 ( 成 F类粉煤灰1.0 C类粉煤灰4。0 2 粒化高炉矿渣粉 用于 自密实混凝土 的粒化高炉 矿 渣粉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 化高炉 矿渣粉 G B/T1 80 4 6的技术性 能指标要求(表3.0.3 一 2)。 表3.0.3 一2 粒化高炉矿渣技术性能指标 项目 级别及技术性能指标 5 1 0 55 9 55 7 5 密度(g/cm3 )妻 2.8 比表面积 ( mZ /kg)妻 3 5 0 活性指数()妻 7 d9 57 55 5 2 8d1 0 59 57 5 流动度比( 859 09 5 含水 量( 纬)成 1。O 三氧化硫 ( )镇 4.0 氯离子含量()蕊 0.0 2 烧失量(纬)镇3.0 3 沸石粉 用于自密实混凝土 的沸石粉应符合表 3.0.3 一 3的要求。指标 测定按现行国家标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用 矿物外加剂 G B/T 1 87 3 6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表3.0.3 一3 沸石粉技术性能指标 叮 一一 一一 一一 一 一 一 一一 一一 」 一一 毓石砚而落酝厂 .‘一 ’ n级 1 0 0 5 0 0 1 1 5 85 川 州 一 O 一 O 一 O 一 ) J刁 . 一 O d 一 nU 一 , 土 一 列 T 上 一 , l 一 月 r 一 , 土 一 。 项目 吸按值( mmol/10 0 9 比表面积(m “/ kg 需水量 比( 活性指数( )妻 4硅灰 用 于自密实混凝土的硅灰应符合表 3.0.3 一 4的要求。比表 面积用B E T氮吸附法进行测定,并按仪器说明书给定的方法计 算出 比表面积;二氧化硅含量按现行国家标准高强高性能混凝 土用 矿物外 加剂 G B/T 1 87 3 6中附录 A 的 相关规定进行检 验。 表3.0.3 一4 硅灰技术性能指标 项目技术性能指标 比表面积(m “/kg 1 5 0 0 0 二氧化硅含量 ( ) 妻 85 5 复合矿物掺合料 用 于自密实混凝土 的复合矿物掺合料应符合表3 .0.3 一 5的要 求,细度按照 现行国家标准用 于水泥 和 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 B/T 1 5 9 6中的方法 进行测定,流 动度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用 于水泥 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 矿渣粉 G B/T 1 80 4 6 中的方法测 定;其他项 目的试验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矿物外 加剂 G B/T 1 87 3 6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并依据复合矿物掺合料中 的主要组分来选择相关试验方法。 表3.0.3 一5 复合矿物掺合料技术性能指标 项目 级别及技术性能指标 F 1 0 5F 9 5F 7 5 比表面积(m “/kg )妻4 5 04 0 03 5 0 细度(0.o4 5 mm方孔筛筛余 ) 1 O 活性指数( 7 d 9 07 05 0 2 8d 1 0 59 57 5 流动度 比() 859 O9 5 含水量()成 1.0 三氧化硫()攫4.0 烧失量()成 5.0 氯离子()镇 0.0 2 注选择性指标,当用户有要求时,供货方应提供相关技术数据。 6 6 惰性掺合料 通过试验,自密实混凝土中也 可采用惰性掺合料,其性能指标 应符合表3.0.3 一 6的要求。 试 验 按 现行国家标准用 于水泥 和混 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 B 180 4 6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表3.0.3 一6 惰性掺合料技术性能指标 项 目三氧化硫烧失量氯离子比表面积流动度 比含水量 指标镇4.0蕊3.0成0.0 2妻3 5 0 m2/kg 9 01.0 3.0.4 细骨料宜选 用第2级 配 区的中砂,砂的含 泥量、泥块含量 宜符合表3.0.4的要求。试验应按现行行 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 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 G J 5 2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表3.0.4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指标 项目含泥量泥块含量 指标成3.0成1.0 3.0.5 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或2个单粒径级配 的石子,最大粒 径不宜大于2 0 mm;石子 的含泥量 、泥块含量及针片状颗粒含量宜 符合表3.0.5的要求;石子空隙率宜小于4 0%。试验应按现行行 业标准普通 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 及标测方法J G J 5 3 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表3.0.5石子的含泥量、泥块含量和针片状颗粒含量指标 项目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 指标镇1.0 成0.5蕊8 3.0.6 减水剂应 选 用高效减水剂,宜选 用 聚梭酸系高性能减水 剂。当需要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粘聚性时,自密实混凝土中可掺 人增粘剂。 3.0.7 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拌合 用水标准) J G J 6 3 的要求。 3.0.8 根据工程需要,自密实混凝土中可加人钢纤维、合成纤维、 混杂纤维,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协会标准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 程 C E C S 3 8中的相关规定。 4 自密实混凝土性能 4.1 自密 实混凝土 自密实性能等级和性能 4.1.1 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应满足建(构)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施 工要求。 4.1.2 自密实混凝土的自密实性能包括流动性、抗离析性和填充 性。可采用坍落扩展度试 验、V漏斗试验(或T S。试 验)和U型箱 试验进行检测。自密实性能等级分为三级,其指标应符合表4 .1.2 的要求,相关项目的检测方法按本规程附录A进行。 表4.1.2混凝土 自密实性能等级指标 性能等级 一 级 二级三级 U型箱试验填充 高度(mm 3 2 0以上 (隔栅型障碍1型) 3 2 0以上 (隔栅型障碍2型) 3 2 0以上 ( 无障碍) 坍落扩展度(mm 7 0 0士5 06 5 0 士 5 06 0 0士5 0 T sos 52 032 032 0 V漏斗通过时间 s 1 0 2 572 54 2 5 4.1.3 应根据结构物的结构形状、尺寸、配筋状态等选用 自密实 性能等级。对于 一 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及构件可采用自密实性 能等级二级。 一 级适用 于钢筋的最小净间距为3 5 一 6 0 mm 、结构形 状复 杂、构件断面尺寸小 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及构件的浇筑; 二级适用 于钢筋的最 小净间距为6 0一2 0 omm的钢筋混凝 土结构物及构件的浇筑; 三级适用 于钢筋的最小净间距2 0 0 mm以上、断面 尺寸大、 配筋量少 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及构件的浇筑,以及无筋结构物的 8 浇筑。 4.2 硬化 自密实混凝土的性 能 4.2.1 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满足配合比设计强度等级 的要 求。 4.2.2 自密实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长期性能和耐久性等其他性 能,应符合设计或相关标准的要求。 5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1配合比设计基本规定 5.1.1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结构物的结构条件、施工条件 以及环境条件所要求的自密实性能进行设计,在综合强度、耐久性 和其他必要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实验配合比。 5.1.2 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性能的确认应按本规程第4 .1.2、 4.1.3条 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性能等级及相对应的使用范围进行。 5.1.3 在进行 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调整时,应考虑水胶比 对 自密实混凝土设计强度的影响和水粉比对 自密实性能的影响。 5.1.4 配合比设计宜采用绝对体积法。 5.1.5 对于某些低强度等级的自密实混凝土,仅靠增加粉体量不 能满足浆体粘性时,可通过试验确认后适当添加增粘剂。 5 . L 6 自密实混凝土 宜采用增加粉体材料用量和选用优质高效 减水剂或高性能减水剂,改善浆体的粘性和流动性。 5.2 自密 实混凝 土配合比设计 5.2.1 使用材料应按下列原则进行选择 1 粉体的选定 粉体应根据结构物的结构条件、施工条件以及 环境条件所需 的新拌混凝土性 能和硬化混凝土性能选定。 2 骨料的选定 骨料应根据新拌混凝土性能和硬化混凝土所需的性能选定。 3 外加剂的选定 所选 用 的外加剂应在其适 宜掺量范围内,能够获得所需的新 拌混凝 土性能,并对硬化混凝土性能无负面影响。 1 O 5.2.2 1 初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和单位体积粗骨料量 1 )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 0 mm 。 2 )单位体积粗骨料量可参照表5.2.2选用。 表5.2.2单位体积粗骨料量 混凝土自密实性能等级 单位体积精骨料绝对体积(m “ 一 级 0.2 8 0.3 0 二级 0。3 0 0.3 3 三级 0.3 2 0。3 5 2 单位体积用水量、水粉比和单位体积粉体量 1 )单位体积用水量、水粉比和单位体积粉体量的选择,应根 据粉体的种类和性质以及 骨料的品质进行选定,并保证 自密实混凝土所需的性能。 2 )单位体积用水量宜为1 5 5 一 1 8okg 。 3 )水粉比根据粉体的种类和掺量有所不同。按体积 比宜取 0.80 1.1 5。 4 )根据单位体积 用水量 和水粉比计算得到单位体积粉体 量。单位体积粉体量 宜为0.1 6 一 0.2 3 m3 。 5 )自密实混凝土单位体积浆体量宜为0.3 2 一 0.4 0 m3 。 3 含气量 自密实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根据粗骨料最大粒径、强度、混凝土 结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宜为1.5% 一 4.0%。 有抗冻要求时 应根据抗冻性确定新拌混凝土 的含气量。 4 单位体积细骨料量 单位体积细骨料量应由单位体积粉体量、骨料中粉体含量、单 位体积粗骨料量、单位体积用水量 和含气量确定。 5 单位体积胶凝材料体积用量 单位体积胶凝材料体积用量可由单位体积粉体量减法惰性粉 体掺合料体积量 以及骨料中小于 0.O 7 5 mm的粉体颗粒体积量确 定。 6 水灰比与理论单位体积水泥用量 1 1 应 根据工程设计的强度计算出水灰比,并得到相应的理论单 位体积水泥用量。 7 实际单位体积活性 矿物掺合料量 和实际单位体积水泥用 量。 应 根据活性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工程设计强度确定活性矿物 掺合料的取代系数,然后通过胶凝材料体积用量、理论水泥用量和 取代系数计算出实际单位体积活性矿物掺合料量和实际单位体积 水泥用量。 8 水胶比 应根据本条第2、6、7款计算得到的单位体积用水量、实际单 位体积水泥用量 以及单位体积活性矿物掺合料量计算出自密实混 凝土 的水胶比。 9 外加剂掺量 高效减水剂和高性能减水剂等外加剂掺量应根据所需的自密 实混凝土性能经过试配确定。 5.2.3 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应按下 列要求进行 1 验证新拌混凝 土 的质量 采用本规程第5.2.2条设计的初期配合比进行试拌,按本规 程表4 .1.2验证 是否满足新拌混凝土 的性能要求。 2 根据新拌混凝土性能进行配合比调整 1 )当试拌混凝土不能达到所需的新拌混凝土性能时,应对 外加剂、单位体积用水量、单位体积粉体量(水粉比)和单 位体积粗骨料量进行适当调整。如要求性能中包括含气 量,也应加以适当调整。 2 )当上述调整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使用材料进行变更。 如变更较难时,应对配合比重新进行综合分析,调整新拌 混凝 土性能目标值,重新设计配合比。 3 验证硬化混凝土质量 新拌混凝土性能满足要求后,应验证 硬化混凝土性能是 否符 1 2 合设计要求。当不符合要求时,应 对 材料 和配合比进行适当调整 后,重新进行试拌和试验再次确认。 4 配合比的表示方法 配合比的表示方法按表5.2.3的规定。 表5.2.3配合 比的表示方法 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等级 自密实性能等级 坍落扩展度目标值(mm V漏斗通过时间 目标值(s (或T S。时间) 水胶比 水粉比 含气量 ( 粗骨料最大粒径(mm 单位体积粗骨料绝对体积(m “ 单位体积材料用量体积用量( L 质量用量(kg 水W 水泥C 掺合料 细骨料S 粗骨料G 外加剂 高性能减水剂 其他外加剂 注1当掺合料为多种材料时,分别以不同栏目表示; 2 液体外加剂 中的含水计入单位体积用水量。 6 生产与运输 6.1 生产与运输设备 6.1.1 搅拌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 G B/T 9 1 4 2 的规定,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当采用其他类型 的搅拌设备时,应 根据需要适当延 长搅拌时 间。 6.1.2 计量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计量设备的精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站(楼) 技术条件G B 1017 2的有关规定; 2 计量设备应按有关规定由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检定,使用期 间应定期进行校准; 3 计量设备应能连续计量不同配 比混凝土 的各种材料,并应 具有实际计量结果逐盘记 录和储存功能。 6.1.3 混凝土运输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混凝土运输设备在运送混凝土时,应能保持混凝土拌合物 的均匀性,不应产生离析、分层和前后不均匀现象; 2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搅拌运输 车J G/T 5 0 9 4的规定。 当在施工现场需 用外加剂进行扩展度调 整 时,应使混凝 土得到充分搅拌,使其均匀 一 致。 6.2 原材料贮存 与管理 6.2.1 6.2.2 和污染。 6.2.3 混杂。 1 4 各种材料必须分仓贮存,并应有明显的标识。 水泥应按生产厂家、品种及等级分别贮存,并应防止受潮 掺合料应按品种、级别分别贮存,严禁与水泥等其他粉状 6.2.4 骨料的贮存宜采用仓储或加屋顶遮盖。 6.2.5 骨料的贮存应保证骨料的均匀性,不应使大小颗粒分离, 并应将不同品种、规格的骨料分别贮存,避免混杂和污染。骨料的 贮存地面应为能排水的硬质地 面 。 , 6.2.6 外加剂应按生产厂家、品种分别贮存,并应具有防止其发 生变化的措施。 6.3 原材料计 量与搅拌 6.3.1 各种固体原材料的计量均应按质(重)量计,水和液体外加 剂的计量可按体积计。 6.3.2 原材料的计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3.2的规定。 表6.3.2原材料计量允许偏差 序号原材料品种水泥( 骨料(水( 外加剂( 掺 合料( l 每盘计量 允许偏差 士2士 3士1士1 士 2 2 累计计量 允许偏差 士1士2 士 1 士 1 士 1 注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是指每 一 运输车中各盘混凝土的每种材料计量 和 的偏差,该 指标只适用于采用微机控制的搅拌站。 6.4生产 6.4.1 混凝土应采用符合本规程第6.1.1条规定的搅拌机进行 生产。 6.4.2 与生产普通混凝土相比应适当延 长搅拌时间。 6.4.3 投料顺序宜先投人 细骨料、水泥 及掺合料搅拌 2 0 5后,再 投人 2 /3的用水量和粗 骨料搅拌3 0 5以上,然后加入剩余水量 和 外加剂搅拌3 0 5以上。当在冬期施工时,应先投人骨料和全部净 用水量后搅拌3 0 5以上,然后再投人胶凝材料搅拌3 0 5以上,最后 加外加剂搅拌4 5 5以上。 1 5 6.4.4 生产过程中应测定骨料的含水率,每 一 个工作班不应少于 2次。当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测定次数,并应依据检测结 果及 时调整用水量和骨料用量,不得随意改变配合比。 6.4.5混凝土配合比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原材料的变化或混凝土 质量动态信息及时进行调整。 6.5 质量管理与控 制 6.5.1 一 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具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应资质 的技术人员。 6.5.2 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具备与产品相适应 的混凝土检测设备、 实验条件。 6.5.3 混凝土的检验规则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 G B/T1 4 9 0 2的规定外,尚应进行下列项 目的检验 1 混凝土 出厂 时应检验其流动性、抗离析性和填充性; 2 混凝土强度试件的制作方法将混凝土搅拌均匀后直接倒 人试模丙,不得使用振动台和插捣方法成 型。 6.6运 输 6.6.1 混凝土运输车应采用本规程第6.1.3条规定的运输车运 送。 6.6.2运输车在接料前应将车内残留的其他品种的混凝土清洗 干净,并将车内积水排尽。 6.6.3运输过程中严禁向车内的混凝土加水。 6.6.4混凝土 的运输时 间应符合规定,未作规定时,宜在9 0 min 内卸料完毕。当最高气温低于2 5 O C时,运 送 时 间可延 长3 0 min 。 混凝土 的初凝时间应根据运输时间和现场情况加以控制,当需延 长运送时间时,应采用相应技术措施,并应通过试验验证。 6.6.5 卸料前搅拌运输车应高速旋转lmin以上方可卸料。 6 , 6 6 在混凝土卸料前,如需 对混凝土扩展度进行调整时,加人 1 6 外加剂后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应高速旋转3 min ,使混凝土均匀 一 致,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卸料。外加剂的种类、掺量应事先试验确 定。 6.6.7 6.6.8 混凝土的运输速度应保证施工的连续性。 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遗撒。 7 施工 7.1 一 般 规 定 7.1.1 施工前应制定适当的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方案,应依据方案 实施并加强管理。 7.1.2 自密实混凝 土 的施工措施应根据浇筑部位加以确定。斜 坡 面部位浇筑 自密实混凝土时,应有相应的施工措施。 7.2 模板选择及施工 7.2.1 模板形式除采用传统模板外,也可采用保温 一 体化模板。 7,2.2 模板 及其支护部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 土类别、施工程序、施工机具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选择。 7.2.3 模板 及其支护应具有 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应 能可靠地 承受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按液压计算)、施工过程 中产生的荷载。 7.2.4 成型的模板应构造紧密、不漏浆,不影响 自密实混凝土均 匀性和强度发展,并能保证构件形状正确 、规整。 7.2.5 安装模板时,应准确配置混凝土垫块或钢筋定位装置等。 7.2.6 模板的支撑立柱应置 于坚实的地(基)面上,并应具有足够 的刚度、强度 和稳定性,间距 适 度,应 防止支撑 沉陷,引起模板 变 形。上下层模板的支撑立柱应对 准。 7.2.7 模板及其支护的拆除顺序和相应 的施工安全措施在制定 施工技术方案时应考虑周全。 一 拆除模板时,不得随意投掷。拆除 的模板和支架应随拆随运,不得在楼板面形成局部过大的荷载。 同时,也应防止对模板的损伤。 7.2.8 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 1 8 设计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表7.2.8的规定。 表7.2.8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 m 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 值的百分率( 板 蕊2 2,镇8 8 妻5 0 7 5 1 0 0 梁、拱、壳 8 8 7 5 1 0 0 悬臂构件 妻1 0 0 7.2.9已拆除的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当施工荷载所产生的效应 比使用荷载的效应更不利时,必须经过验算并加设临时支撑。 7.2.1 0 有特殊要求部位的模板施工,应制定专项施工技术方案。 7.3现 场 浇 筑 7.3.1 浇筑时应考虑结构的浇筑区域、构件类别、钢筋配置状况 以及混凝土拌合物的品质,并选用适当机具与浇筑方法 。 7.3.2 应根据试验结果和施工 实际确定混凝土泵的种类、台数、 输送管径、配管距离等。 7.3.3 浇筑之前要检查模板及其支架 、钢筋以及保护层厚度、预 埋件等的位置、尺寸,确认正确无 误后,方 可进行浇筑。浇筑的混 凝土应填充到钢筋、埋设物周围及模板内各角落,为防止产生浇筑 不均匀及表面气泡,可在模板外侧辅助敲击。 7.3.4 自密实混凝土 的泵送 和浇筑应保持其连续性,当因停泵时 间过长,混凝土不能达到要求的工作性时 ,应及 时清除泵和泵管中 的混凝土,重新浇筑。 7.3.5 泵送 时应考虑 自密实混凝土性能、构件形状 、配筋状况,应 根据试验结果 和施工实际确定自密实混凝 土 的浇筑速度。 7.3.6 对现场浇筑的混凝土应进行监控,当运抵现场的混凝土坍 1 9 落扩展度低于设计扩展度下 限值时不得施工,可采取 经试验确认 的可靠方法调整坍落扩展度。在降雨、雪时不 宜在露天浇筑混凝 土。 7.3.7 浇筑时的最大 自由落下高度宜在sm以下,最大水平流动 距离应根据施工部位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而定,最大不 宜超过 7 m。 7.3.8 浇筑时应防止钢筋、模板、定位装置等的移动和变形,对于 型钢混凝土结构应均匀浇筑,防止扭曲变形。 7.3.9 分层浇筑混凝土时,应在下 一 层混凝 土初凝前将上 一 层混 凝 土浇筑完毕。 7.3.1 0 滑模施工时应保持模板平整光洁,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 的凝结时间与滑模速率匹配,防止滑模时产生拉裂、塌陷。 7.3.n 板类(含底板) 混凝土面层浇筑完毕后 ,应在初凝后终凝 前进行二次抹压。 7.3.1 2 混凝土浇筑后,静停过程中因气泡溢 出导致混凝土沉降, 可在浇筑时适当提高所要求的标高,也 可在混凝土初凝前补充浇 筑至所规定的标高。 7.3.1 3 除上述规定外,其他按普通混凝土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7.4 预 制构件生产 7.4.1 用 于生产预制构件的自密实混凝土,应根据生产要求适当 调整自密实性能的保持时间。 7.4.2 浇筑大型 预制构件时,必须保证自密实混凝 土 的连续供 应。分区或分层浇筑时, ’ 应在前次混凝土自密实性能保持时间内 及 时进行后续浇筑。 7.4.3 采用 自密实混凝 土生产预制构件时,浇筑速度不宜太快, 不应大于自密实混凝土在自重下的流动速度。 7.4.4 采用自密实混凝土生产预制构件,应充分保证侧面模板的 刚度和支护强度。 Z Q 7.4.5 对外观有严格要求的预制构件,应严格选择适当材质的模 板和脱模剂种类,同时可对模板进行适当的辅助性振动和敲打。 7.4.6 浇筑采用形状复杂或封闭空间的模板时,在模板上部适当 位置应设置排气孔或采用透气模板。 7.4.7 预制构件需要 短时间脱模时,经后期强度的验证,可采用 蒸汽养护,也可采用具有早强功能的外加剂。 7.5 养护 7.5.1 应制定养护方案,派专人负责养护工作。 7.5.2 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及时养护,并适当延长预养护时间,养 护时间不得少 于1 4 d 。钢管混凝土和保温模板 一 体化施工技术等 . 不拆模、无外露混凝土面 的可省略养护过程。 7.5.3 浇筑后 的自密实混凝土可采用覆盖 、洒水、喷雾或用薄膜 保湿、喷养护剂(液)等养护措施 。 7.5.4 对底板和楼板等平面结构构件,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收浆和 抹压后,应及时采用塑料薄膜覆盖 。混凝土硬化至可上人时,应揭 去塑料薄膜,铺上麻袋或草帘,用水浇透,有条件时尽量蓄水养护。 7.5.5 截面较大的柱子,宜用 湿麻袋围裹喷水养护,或用塑料薄 膜围裹 自生养护,也可涂刷养护液。 7.5.6 墙柱体 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达 到 2.S M P a后, 必要 时可松动模板,离缝 约3 一 sm,在墙 柱体顶部架设 淋水管,喷 淋养护。拆除模板后,应在墙面覆挂麻袋或草帘等覆盖物,避免阳 光直照墙面。连续喷水养护时间应根据工程环境条件确定。 地下 室外墙宜尽早防护及回填土 。 7.5.7 冬期施工不 能 向裸露部位的自密实混凝土直接浇水养护, 应用保温材料和塑料薄膜进行保温 、保湿养护。保温材料的厚度 应经热工计算确定。 8 质量检验与验收 8.0.1 预拌混凝土到达施工现场后应逐车检测坍落扩展度、T S。 , 不得发生外沿泌浆和中心骨料堆积 现象,也 可增加全量检查装置 的检查。 8.0.2 自密实混凝土 的强度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 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 B J1 0 7等标准的规定 。 8.0.3 自密 实混凝土 含气量与合 同规 定值之 差 不应 超过 士1.5%。对于港工、水工和铁道等对耐久性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 含气量应符合相关标准。 8.0.4 氯离子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50 0 1 0的要求。 8.0.5 碱骨料反应检测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 G B 5 0 0 1 0 的要求。 8.0.6 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比活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 放射性核素限量G B656 6的要求。 8.0.7 自密实混凝土工程质量的检验与验 收应按 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 B50 2 0 4的规定执行 。 当需方对自密实混凝土其他性能有要求时,应按国家现行 有 关标准进行试验,无 相应标准时应按合同规定进行试验,其结果应 符合标准及合同要求。 附录A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性检测方法 A .1自密实混凝 土坍落扩展度试验方法 A .1.1本方法用于测量新拌 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能。适 用于 各等级 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能测定。 A .1.2试验工具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坍落度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 验方法标准 G B 50080中所规定的坍落度试验 用平截圆锥体模 具。 2 钢质平板的表面必须平滑,且板材应具有良好的水密性和 刚性。平板 的尺寸,长宽应在0.smx 0.sm以上,板厚在3.omm 以上。当需测定混凝土流至5 0 O 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