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U D C 中华人民共和 国 国家标准 PG B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T echnicalC odeofcold 一 edthin 一 wallS teelstructures 2 0 0 2 一 0 9 一 2 7 发布 2 0 0 3 一 0 1 一 0 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设部 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家标准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T echnicalcode of col企 for刃 比edthin-wallsteel structures G B 5 0 0 1 8 一 2 0 0 2 主编部 门湖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0 3年1月1日 中国计划 出 版 社 2 0 0 2北 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 B5 0 0 1 8 一 2 0 0 2 湖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编 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木裤地北里甲n号国宏大厦C座4层) ( 邮政编码1 0 0 0 3 8电话6 3 9 0 6 4 1 36 3 9 0 6 4 1 6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世界知识印刷厂印刷 85 0X11 6 8毫米l/3 24.7 5印张1 2 1千字 2 0 0 2年1 2月第 一 版2 0 0 3年1月第二次印刷 印数2 0 10 1 一 6 0 1 0 0册 统 一 书号1 5 80 0 5 8 4 9 2 定价2 2 .0 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 6 3 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冷弯薄壁 型钢结构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 准冷弯薄壁 型钢结构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 ,编号为 G B50 0 1 8 一 2 0 0 2,自2 0 0 3年1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6、 4.1.3、4.1.7、4.2.1、4.2.3、4.2.4、4.2.5、4.2.7、9.2.2、1 0.2.3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 范G B J 1 8 一 87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发 行。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建设部 二0 0二年九月二十七 日 .盆 名..J. . 目 lJ舀 本规范是 根据建设部建标〔1 9 9 8〕9 4号文 的要求,由主编部门 湖北 省发展计划 委员会、主编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 对1 9 87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颁布的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 范G B J 1 8 一 87进行全 面修订 而成的。 本规范共n章5个附录,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按新修订 的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 一 标准的规 定,增加了在采用不同安全等级 时需结合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内 容; 2.增列 了在单层房屋设计中考虑受力蒙皮作用 的设计原则; 3.补充 了弯矩作用 于非对称平面内的单轴对称开口截面压弯 构件稳定性的计算公式; 4.对三种不同的受压板件的有效宽厚比计算修改成以板组为 计算单元,考虑相邻板件 的约束影响,并采用统 一 的计算公式; 5.新增 了 自攻(自钻)螺钉、拉铆钉、射钉及 喇叭形焊缝等新型 连接方式 的内容; 6.对广泛应用的压 型钢板增加了用作非组合效应楼板、同时 承受弯矩 和剪力作用 的计算方法; 7.新增了应用 十分广泛 的薄壁型钢墙梁的设计规定与构造要 求; 8.补充 了多跨门式刚架体系 中刚架柱 的计算长度计算公式, 补充了刚架梁垂直挠度限值、柱顶侧移限值等规定。 本规 范将来可能进行局部修订,有关 局部修订 的信息和条文 内容将刊登在 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 本规范 以黑体字标志 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 部负责管理 和对 强制 性条文 的解 释,中南建筑 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为了提高规范的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结合工 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 和建议寄至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中南二路十号中南建筑设计院冷弯薄壁 型钢结构技术规范国家 标准管理组(邮编4 3 0 0 7 1 ,E 一 mail lwsscpublic )。 本规范 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 主要起草人 主 编 单 位中南建筑设计院 参编 单 位同济大学 深圳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福州大学 湖南大学 东风汽车公 司基建管理部 武汉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浙 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 南昌大学 福建长祥建筑钢 结构有 限公 司 喜利得(中国)有 限公 司 主要起草人陈雪庭陆祖欣沈祖炎张中权何保康 徐厚军张耀春魏潮文周绪红 匹互 巫 」 方山峰周国棵蔡益燕 陈国津郭耀杰 高轩能单银木熊皓王稚 目 1 总则 ⋯ ⋯ (1 2 术语、符号 ⋯⋯ (2 2.1 术语 , ⋯⋯ (2 2.2 符号 ⋯ ⋯ (3 3 材料 ⋯ ⋯ (7 4 基本设计规定 , ⋯ ⋯ (9 4.1 设计原则 ~ ⋯⋯ (9 4.2 设计指标 , ⋯ ⋯ (1 0 4.3 构造 的 一 般规定 ⋯⋯ (1 2 5 构件的计算 ⋯ ⋯ (1 4 5.1 轴心受拉构件 .. ⋯⋯ (1 4 5.2 轴心受压构件 ⋯ ⋯ (1 4 5.3 受弯构件 , ⋯ ⋯ (1 8 5.4 拉弯构件 ⋯⋯ (2 1 5.5 压弯构件 , ⋯ ⋯ (2 1 5.6 构件 中的受压板件 ⋯⋯ (2 6 6 连接的计算与构造 ⋯⋯ (3 1 6.1 连接 的计算 ⋯⋯ (3 1 6.2 连接的构造 ⋯⋯ (3 9 7压型钢板 ⋯ ⋯ ( 4 3 7.1 压型钢板的计算 , ⋯ ⋯ (4 3 7.2 压型钢板的构造 ⋯ ,.’ ⋯ ⋯ (4 6 8 擦条与墙梁 ⋯⋯ ( 4 8 8.1 擦条的计算 ⋯ ⋯ (4 8 l 8.2 擦条 的构造 8.3 墙梁 的计算 8.4 墙梁的构造 , . .. ⋯ ⋯, .⋯⋯ 9屋 架 ., ⋯⋯ 9.1 屋架 的计算 9.2屋架 的构造 1 0 刚架 . . . . . ... .⋯ ⋯ 1 0.1 刚架 的计算 1 0.2 刚架 的构造 1 1制作、安装和防腐蚀 1 1.1 制作和安装 1 1.2 防腐蚀 ⋯ ⋯ ” ” ⋯⋯’ ⋯’ ““““ 附录A计算系数 . . . . .⋯ ⋯ 附录B截面特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录C考虑冷弯效应 的强度设计值的计算方法 ⋯ ⋯ 附录D侵蚀作用分类和防腐涂料底、面漆配套及维护 年限 ,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附条文说明 5 0 5 0 5 1 5 3 5 3 5 4 5 5 5 5 5 9 6 0 6 0 6 3 6 6 7 6 9 5 9 7 9 9 1 0 1 1 总则 1.0.1 为使冷弯薄壁 型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贯彻执行 国家的技 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 用、确保质量,特制 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 于建筑工程的冷弯薄壁 型钢结构的设计与施 工。 1.0.3 本规范未考 虑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承重结构和受有强烈 侵蚀作用 的冷弯薄壁 型钢结构的特殊要求。 1.0.4 本规 范 的设计原则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 设计统 一 标准 G B 5006 8制定的。 1.0.5 设计冷弯薄壁 型钢结构时,应结合工程实 际,合理选用材 料、结构方案和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在运输、安装和使用 过程中满 足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要求,符合防火 、防腐要求。 1.0.6 冷弯薄壁 型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 应符合现行有关 国家标准 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板件 elements 薄壁 型钢杆件中相邻两纵边之 间的平板部分。 2.1.2 加劲板件 S tiffenedelements 两纵边均与其他板件相连接的板件。 2.1.3 部分加劲板件partially stiffenedelements 一 纵边与其他板件相连接,另 一 纵边由符合要求的边缘卷边 加劲的板件。 2.1.4 非加劲板件 unstiffenedelements 一 纵边与其他板件相连接,另 一 纵边为 自由的板件。 2.1.5 均 匀受压板件unilycompressed elements 承受轴心均匀压力作用 的板件。 2.1.6 非均匀受压板件 non 一 unilycompressed elements 承受线性非均匀分布应力作用的板件。 2.1.7 子板件 S ub 一 elements 一 纵边与其他板件相 连接,另 一 纵边与符合要求的中间加劲 肋相连接或 两纵边均与符合要求的 中间加劲肋相连接 的板件。 2.1.8 宽厚 比 width 一 to 一 thicknessratio 板件的宽度与厚度之 比。 2.1.9 有效宽厚 比 effectivewidth 一 to 一thickneS S ratio 考虑受压板件利用屈曲后强度时,为了简化计算,将板件的宽 度予 以折减,折减后板件的计算宽度与板厚之 比。 2.1.1 0 冷弯效应 effectof cold ing 因冷弯引起钢材性能改变 的现象。 2 2.1.1 1 受力蒙皮作用 stressedskinaction 与支承构件可靠连接的压型钢板体系所具有的抵抗板自身平 面内剪切变形 的能力。 2.1.1 2 喇n ) 又 形焊缝 flare groove welds 连接圆角与圆角或圆角与平板 间隙处 的焊缝。 2.2 符号 2.2.1 2.2.2 作用及作用效应 B 双力矩; F 集中荷载; 八 手 弯矩; N 轴心力; N t 一 个连接件所 承受的拉力; N v 一 个连接件所 承受的剪力; P 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 V 剪力。 计算指标 E 钢材的弹性模量; G 钢材的剪变模量; N暴 电阻点焊每个焊点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N卜 一 个螺栓的抗拉承载力设计值; N息 一 个螺栓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N含 一 个螺栓的承压承载力设计值; N 一 个 自攻螺钉或射钉的抗拉承载力设计值; N忿 一 个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产 一 钢材的抗拉、抗压 和抗弯强度设计值; fc 。钢材的端面承压强度设计值; fv钢材 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人钢材 的屈服强度; 广,君 窟 ,厂 2.2.3 ,户螺栓的承压、抗拉和抗剪强度设计值; ,厂对接焊缝 的抗 压、抗拉和抗剪强度设计值; 厂角焊缝 的抗压 、抗拉和抗剪强度设计值; a正应力; r剪应力。 几何参数 A毛截面面积; A n净截面面积; A e有效截面面积; A en有效净截面面积; H 柱的高度; H 。柱的计算高度; I 毛截面惯性矩; I。 净截面惯性矩; I, 毛截面抗扭惯性矩; I。 毛截面扇性惯性矩; I es 压型钢板边加劲肋的惯性矩; 1 1 5压 型钢板中加劲肋的惯性矩; S毛截面面积矩; W 毛截面模量; W n净截面模量; W 。毛截面扇性模量; W e有效截面模量; W en有效净截面模量; a 卷边 的高度;格构式擦条上 弦节间长度;连接件的 间距; amax连接件的最大容许间距; b 截面或板件的宽度; b。 截面 的计算宽度(或高度); 2.2.4 bs压 型钢板中子板件的宽度; be板件的有效宽度; c 与计算板件邻接的板件的宽度; d 直径; d。 构件中孔洞 的直径; de螺栓螺纹处 的有效直径; e 偏心距; ea荷载作用点到弯心 的距 离; e。 截面弯心在对称轴上 的坐标(以形心为原点); 。二 等效偏心距; h 截面或板件的高度; h。 腹板 的计算高度; hf角焊缝 的焊脚尺寸; i回转半径; l 长度或跨度;侧 向支承点间 的距离;型钢截面中心 线长度; lw焊缝 的计算长度; l 。计算长度; Z。 扭转屈曲的计算长度 ‘ ; r; 截面第艺个棱角内表面 的弯曲半径; t 厚度; 夕夹角; 又长细 比; 久。换算长细比; 又。弯扭 屈曲的换算长细 比。 计算系数 k 受压板件的稳定系数; kl板组约束系数; n 连接处 的螺栓数;两侧向支承点间 的节 间总数; 5 n。 内力为压力的节间数; nv每个螺栓的剪切 面数; nl同 一 截面处 的连接件数; a,斤 一一 构件的约束系数; 凡 等效弯矩 系数; y钢材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的 比值; 人抗力分项 系数; 右1,条计算受弯构件整体稳定系数时采用 的系数; , 计算受弯构件整体稳定系数时采用 的 系数;计算 考虑冷弯效应 的强度设计值时采用 的 系数;截面 系数; 梦 -一 计算受弯构件整体稳定系数时采用 的系数; 产 刚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产b 梁 的侧向计算长度系数; P 质量密度;受压板件有效宽厚 比计算系数; 伊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甲。,斌。 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系数; 少 一一 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 3 材料 3.0.1 用 于承重结构的冷弯薄壁 型钢的带钢或钢板,应采用符合 现行 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 G B/T 7 0 0规定的 Q 2 3 5钢和低合金 高强度结构钢 G B/T 1 5 9 1规定的 Q 3 4 5 钢。 当有可靠根据时,可 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但应符合相应有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3.0.2 用 于承重结构的冷弯薄壁型钢的带钢或钢板,应具有抗拉 强度、伸长率、屈服强度、冷弯试验和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证;对焊 接结构尚应具有碳含量 的合格保证。 3.0.3 在技术经济合理 的情况下,可在 同 一 构件中采用不 同牌号 的钢材。 3.0.4 焊接采用 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手工焊接用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 G B/T 5 1 1 7或低合金钢焊条 G B/T 5 1 1 8的规定。选择的焊条 型号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 2 自动焊接或半 自动 焊接用 的焊丝,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 熔化焊用钢丝 G B/T1 4 9 5 7的规定。选择的焊丝 和焊剂应与主 体金属相适应。 3二氧化碳气体保护 焊接用 的焊 丝,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 气体保护 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 G B/T 81 1 0的规定。 4 当Q 2 3 5钢和 Q 3 4 5钢相焊接时,宜采用与Q 2 3 5 钢 相 适 应的焊条或焊丝。 3.0.5 连接件(连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普通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六角 头 螺栓 C 级 G B/T5 7 80的规定,其机械性 能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 准紧固件机械 性能、螺栓、螺钉 和螺柱 G B/T 3 0 89.1的规定。 7 2 高强度螺栓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 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 圈与技术条件 G B/T 1 2 2 8 一 1 2 3 1或钢 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 连接副 G B/T3 6 3 2 一 3 6 3 3的规定。 3 连接薄钢板或其他金 属板采用 的自攻螺钉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自钻 自攻螺钉 G B/T1 5 85 6 .1 一 4、G B/T3 0 9 8 .n或自 攻螺栓 G B/T 5 2 82 一 5 2 85的规定。 3.0.6在冷弯薄壁型钢 结构设计 图纸和材料订货文件 中,应注明 所采用 的钢材 的牌号和 质 量等级、供 货条件等以及 连接材 料 的型 号 ( 或钢 材 的牌号 )。必要 时 尚应 注 明对钢材所 要求的机械性能和 化学成 分 的 附加保证项 目。 4 基本设计规定 4.1 设 计 原 则 4.1.1 本规范采用 以概率理论为基础 的极 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分 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 4.1.2 冷弯薄壁 型钢承重结构应按承载能力极 限状态和正常使 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4.1.3 设计冷弯薄壁型钢结构 时的重要性系数为应根据 结构的 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 限确定。 一 般工业与 民用 建筑 冷 弯薄壁 型 钢 结构 的安 全等级 取 为二 级,设计使用年 限为5 0年 时,其重要性 系数 不应小于1.0;设计使 用年 限为2 5年时,其重 要性系数 不应 小 于 0.,5。 特 殊 建筑 冷 弯 薄壁型钢结构 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另行确定。 4.1.4 按承载能力极 限状态设计冷弯薄壁 型钢结构,应考虑荷载 效应的基本组合,必要时尚应考虑荷载效应的偶然组合,采用荷载 设计值和强度设计值进行计算。荷载设计值等于荷载标准值乘以 荷载分项 系数;强度设计值等 于材料 强度标 准值除 以抗力分项 系 数,冷弯薄壁 型钢结构的抗力分项 系数介 一 1.1 6 5。 4.1.5 按正常使用极 限状态设计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应考虑荷载 效应的标准组合,采用荷载标准值和变形 限值进行计算。 4.1.6 计算结构构件和连接时,荷载、荷载分项 系数、荷载效应组 合和荷载组合值系数的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 G B 50 0 0 9的规定。 注对支承轻屋面的构件或结构(屋架、框架 等),当仅承受 一 个 可变荷 载,其水平 投影面积超过6 0 m “时 ,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宜取0.3 kN/m ” 。 4.1.7设计 刚架、屋架、模条和墙梁 时,应 考虑 由于风 吸力作用引 9 起构件内力变化 的不 利影 响,此 时永 久荷载的荷载分 项 系数 应取 1.0 0 4.1.8 结构构件的受拉强度应 按净截面计算;受压强度应按有效 净截面计算;稳定性应按有效截面计算。 4.1.9 构件的变形和各种稳定系数可按毛截面计算。 4.1.1 0 当采用不能滑动的连接件连接压 型钢板及其支承构件形 成屋 面和墙面等围护体系 时,可在单层房屋 的设计中考虑受力蒙 皮作用,但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1 应 由试 验或可靠的分析 方 法获得蒙皮组合体的强度 和 刚 度参数,对结构进行 整体分析 和设计; 2 屋脊、檐口和 山墙等关键部位的凛条、墙梁、立柱及其连接 等,除了考虑直接作用 的荷载产生的内力外,还必须考虑由整体分 析算得的附加内力进行承载力验算; 3必须在建成的建筑物 的显 眼位置设立永久性标牌,标明在 使用 和维护过 程中,不得随意拆卸压 型钢板,只有设置 了临时支撑 后方 可拆换压 型钢板,并在设计文件中加 以规定。 4.2 设计指标 4。2。1 钢 材 的强度设计值 应按表4 .2.1采用。 表4.2.1钢材的强度设计值 【N/mmZ 钢材牌 号 抗拉、抗压和抗弯 f 抗剪 fv 端面承压 (磨平顶紧 ) fce Q 2 3 5钢 2 0 51 2 03 1 0 Q 3 4 5 钢3 0 01 7 54 0 0 4.2.2 计算全截面有效的受拉、受压或受弯构件的强度,可采用 按本规范附录C确定的考虑冷弯效应 的强度设计值。 4.2.3经退火 、焊接和热镀锌等热处理 的冷弯薄壁型钢构件不得 采用考虑冷弯效 应的强度设计值。 4.2.4 焊缝 的强度设计值 应按表4.2.4采用。 l0 构件钢材 牌号 对接焊缝角焊缝 抗压 君 抗拉 介 抗剪 介 抗压、抗拉和抗剪 厂 Q 2 3 5钢 2 0 51 7 51 2 01 4 0 Q 3 4 5钢 3 0 02 5 51 7 51 9 5 注1当 Q 2 3 5钢与 Q 3 4 5钢对接焊接时,焊缝 的强度设 计值 应按 表4.2.4中 Q 2 3 钢栏的数值采用; 2经X射线检查符合 一 、二级焊缝质量标准的对接焊缝的抗拉 强度设计值采用 抗压强度设计值。 表4.2.4焊缝的强度设计值 N /mmZ 类别 性能等级构件钢材的牌号 4.6级、4.8级 Q 2 3 5钢Q 3 4 5钢 抗拉 了 卜 1 6 5 抗剪君 1 2 5 承压介 2 9 03 7 0 4.2.S C 级普通 螺栓连接 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4.2.5采用。 表4.2.S C级普通螺栓连接的强度设计值 【N/mmZ 4.2.6 电阻点焊每个焊点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表4 .2.6采 用。 表4.2.6电阻点焊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相焊板件中外层 较薄板件 的厚度 tmm 每个焊点的抗剪 承载力设计值 N之( kN } 相焊板件 中夕 卜 层 较薄板件的厚度 } mm 每个焊点的抗剪 承载力设计值 N之( kN 0.40.60. O 山5.9 0.61.1 产 勺 . 9 自 对 口口 月口 口百 口吸 甘口 .口 口口 口 8.0 0。81.70.31 0.2 1.02.3 亡 J.nj1 2.6 1。54,0 { - 4.2。7 计算下 列情况的 结 构 构 件 和 连 接 时,本 规范 4.2.1至 1 l 4.2.6条规定 的强度设计值,应乘 以下列相应 的折减系数。 1 平面格构 式檀条的端部主要 受压腹杆0.85; 2 单面 连接 的单角钢杆件 1 )按轴心受力计算强度和连接0.85; 2 )按轴心受压计算稳定性0.6 0.0 0 1 4 从 注对中间无联 系的单角钢压杆,孟为按最小 回转半径计算的杆件长细 比。 3无垫板 的单面对接焊缝0.85 ; 4 施工条件较差 的高空安装焊缝0.9 0; 5 两构 件 的连接采用搭接 或 其 间填有 垫板 的连接 以及 单盖 板 的不对 称连接0.9 0。 上述几种情况 同时存在 时,其折减 系数应连乘。 4.2.8 钢材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4 .2.8的规定。 表4.2.8钢材的物理性能 弹性模量E N /mmZ 剪变模量G N /mmZ 线膨胀系数a (以每℃计) 质量密度P kg/m3 2 0 6 X 1 0 37 9X 1 0 31 2X1 0 一 6 7 85 0 4.3 构造 的 一 般 规定 4.3.1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构件的壁厚不 宜大于6 mm,也不 宜小 于1.smm(压 型钢板除外),主要 承重结构构件的壁厚 不宜小于 Z mm。 4。3。2 构件受压部分的壁 厚 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构件中受压板件的最大宽厚 比应符合表4.3.2的规定。 表4。3。2受压板件的宽厚 比限值 毓霖 一 巡 笠 Q Z3 5钢Q 34 5钢 非加劲板件 4 53 5 部分加劲板件 6 05 0 加劲板件 2 5 02 0 0 2 圆管截面构件的外 径 与壁厚 之 比,对 于 Q 2 3 5 钢,不 宜大 于1 0 0;对 于 Q 3 4 5 钢,不宜大于6 8。 4.3.3 1 构件的长细 比应符合下列要求 受压构件的长细比不宜超过表4 .3.3中所列数值; 表4.3.3受压构件的容许长细比 项次构件类别容许长细 比 1 主要构件(如主要承重柱 、刚架柱、析 架和格构式刚架的弦杆及支座压杆等) 1 5 0 2 其他构件及支撑 2 0 0 2 受拉构件的长细 比不宜超过3 5 0,但张紧的圆钢拉条的长 细比不受此 限。当受拉构件在永久荷载和风荷载组合作用下受压 时,长细比不宜超过2 5 0;在吊车荷载作用 下受压时,长细比不 宜 超过2 0 0。 4.3.4 用缀板或缀条连接的格构式柱宜设 置横隔,其间距不宜大 于2 一 3 m,在每个运输单元 的两端均应 设 置横隔。实腹式受弯及 压弯构件的两端和较大集 中荷载作用 处应 设 置横向加劲肋,当构 件腹板高厚比较大时,构造上宜设置横向加劲肋。 5 构件的计算 5.1 轴心受拉构件 5.1.1 轴心受拉构件的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N一, 叮 一 下 - 盏女J 广in 5.1.1 一 1 式中 。正应力; N 轴心力; A n净截面面积; 了 一一 钢材的抗拉、抗压 和抗弯强度设计值。 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处的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一‘, 一 05 令 ) 会 钉 5.1.1 一 2 N一, 叮 一 不厂乓之J 才i 5.1.1 一 3 式中nl所计算截面(最外列螺栓)处 的高强度螺栓数; n 在节点或拼接处,构件 一 端连接的高强度螺栓数; A 毛截面面积。 5.1.2 计算开口截面 的轴心受拉构件的强度时,若轴心力不通过 截面弯心 (或不通过Z形截面 的扇性 零点),则应考虑 双力矩 的影 日向。 注本条规定也适用于轴心受压、拉弯、压弯构件。 5.2 轴心受压构 件 5.2.1 轴心受压构件的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N一, J 一 下 一- 气;I Z 飞en 5.2.1 式 中 5.2.2 A en有效净截面面积。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应按下式计算 N一, 丁万 一 飞I 甲 八 e 式中 甲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应按本规范表 或表A .1.1 一 2采用; A e有效截面面积。 5.2.2 A .1.1 一 1 5.2.3 计算闭口截面、双轴对称的开口截面和截面全部有效的不 卷边 的等边单角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时 ,其长细比应 取按 下列公式算得的较大值 I n, 几x 一 万二 1 x 又 一丛 , . y 乙, J 5.2.3 一 1 5.2.3 一 2 式中 久x、沁 构件对截面主轴x轴和y轴的长细比; 1 0 x 、1 0 y构件在垂直于截面 主轴x轴和y轴的平 面 内的 计算长度 ‘ ; ix 、心构件毛截面对其主轴x轴和y轴的回转半径。 \ 5.2.4 计算单轴对称开口截面(如图5.2. 4所 示)轴心受压构件 的稳定系数时,其长细 比应取按公式5.2.3 一 2和 下式算得的较大 值 几田 一 几x _2 」一 含 一 丁 一 、//互吐 丝、 2 一全卫遨 八 11 0_2 1_2 V \ ‘ 万 jJ 5.2.4 一 1 0.039I t 端 一 嘴十蹂+讨 式中弋弯扭屈曲的换算长细 比; , I。 毛截面扇性惯性矩; I, 毛截面抗扭惯性矩; e。 毛截面 的弯心在对称轴上 的坐标; 5.2.4 一 2 5.2.4 一 3 几 一 疏 , 一 X 一 、 i Q 』 , . S 一 一 勺 口 一 一 弓 自 S z 。扭转屈曲的计算长度,z。 一 月 八 Z 无缀板 时,为构件的几何长度;有缀板 时,取 两相邻 缀板中心线的最大间距; 。,尹约束系数,按表5.2.4采用。 表5.2.4开口截面轴心受压和压弯构件的约束 系数 项次构件两端 的支承情况 无缀板有缀板 a 召 口 召 1 1 两端铰接,端部截面可以 自由翘曲 1.0 0l。0 0 9 〕 两端嵌固,端部截面的翘 曲完全受到约束 1.0 00.5 00.801。0 0 八 j 两端铰接,端部截面的翘曲完全受到约束 0.7 20.5 00.801.0 0 { 夕 弯心川。 弯心刀汤 一 ~-~杯扣 .卜 一 - ~叫 口 峭户心刁-.- - ..--铆.卜 图5.2.4单轴对称开口截面示意图 5.2.5 有缀板 的单轴对称开口截面轴心受压构件弯扭屈 曲的换 算长细比久。可按公式5.2.4 一 1计算,约束系数a谓可按表5.2.4 采用,但扭转屈曲的计算长度l。 一 月 a,a为缀板 中心线的最大间 距。 构件两支承点间至少应设 置 2块缀板(不包括构件支承点处 的缀板或封头板在内)。 5.2.6 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应按公式 ‘ 5.2.2计算,其长 细 比应按下列规定取瓜二和瓜,中的较大值 1 6, 1 缀板连接的双肢格构式构件(如图5.2.6 a所示)。 久。x = 久x5.2.6 一 1 而y 一 办开了 (5 .2.6 一 2 2 缀条连接的双肢格构式构件(如图5.2.6 b所示)。 入。、 = 入x 入。y 一 梅 硬 5.2.6 一 3 3 缀条连接的三肢格构式构件(如图5.2.6 c所示) 。 4 2 A 人二月 一 气 下 一 下二丁 一 二二 一一一一一 气犷 八i又1。勺 一 C O S ‘ 口 少 5.2.6 一 4 5.2.6 一 5 式中瓜二 、而y格构式构件的换算长细比; 久x整个构件对x轴的长细比; 几y整个构件对虚轴( y轴)的长细 比; 又, 单肢对其 自身主轴(1轴)的长细比,计算长度取 缀板间净距; A 所有单肢毛截面的面积之和; A l构件横截面所截各斜缀条毛截面面积之和。 叮 . 爪 . . 且 . . 百 l 丫 1 1 1 1 一 十 士 , h 图5.2.6 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 格构式构件截面示意图 当缀材为缀条时,其分肢的长 细 比从 不应大于构件最大长细比久ma 二的0.7倍;当缀材为缀板时,入;不 应 大于4 0,且不 应大于几max的0.5倍(当入max k ,时,取 跳 一 k ,,k 1为k,的上 限值。对 于加劲板件 k , 一 1.7;对 于部分加劲板件k , 一 2.4;对 于非加劲板件k , 一 3.0。 当计算板件只有 一 边有邻接板件,即计算板件为非加劲 板件 或部分加劲板件,且邻接板件受拉时,取k, 一 k 1。 5.6.4 部分加劲板件中卷边的高厚比不 宜大于1 2,卷边的最小 高厚 比应根据部分加劲板的宽厚 比按表5.6.4采用。 2 8 表5.6.4卷边的最小高厚 比 吞 一 t l52 02 53 O3 54 04 55 05 56 0 a t 5.46.37.28.08。59.09.51 0.01 0.51 1.0 注a卷边 的高度; 占 带卷边板件的宽度; t 板厚。 5.6.5 当受压板件的宽厚 比大于第5.6. 1条规定的有效宽厚 比 时,受压板件的有效截面应 自截面 的受压部分按 图 5.6.5所示位 置扣除其超 出部分(即 图中不带斜线部分)来确定,截面 的受拉部 分全部有效。 』 产 } 捧 伪 . 丙 几 几 } 声 } 阵 丙 丙 } 热 一 涤 a)加劲板件 b) 部分加劲板件 c) 非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