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U D 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履 J J G J1 5 8 一 2 0 0 8 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 T 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cool storage air 一 conditioningsystem 2 0 0 8 一 0 8 一 0 5发布2 0 0 8 一 1 2 一 0 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 国住房和城 乡建 设部发 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 T 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cool storage air 一 conditioning叮stem J G J1 5 8 一 2 0 0 8 J81 2 一 2 0 0 8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0 8 年 1 2月l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0 8北京 中华人 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 T 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cool storage ai卜conditioni们9system J C 拼 1 5 8 一 2 0 0 8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发行 ( 北 京西郊百万庄) 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 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 北京市密东印刷有限公 司印刷 开本85 0汉1 1 6 8毫米 1/3 2印张1% 字数4 3千字 2 0 0 8年1 0月第 一 版2 0 0 8年1 0月第 一 次印刷 定价1 0 .0 0元 统 一 书号1 5 1 1 2 1 6 6 7 5 版权所有翻 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 (邮政编码1 0 0 0 3 7 本社网址http //www .cabp 网上书店http //www.china-build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7 4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 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 ,编号为 J G J 1 5 8 一 2 0 0 8 ,自2 0 0 8年1 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3.1 2、 3.3.2 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 0 0 8年8月5日 前 一」L. 口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 <二0 0四年度工程建设城建、建工 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仁2 0 0 4 〕6 6号)的要 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 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了 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 设计 ; 4 施工安装;5调试、检测及验收;6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 管理。 本规程 中以黑体字标志 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 执行。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 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 规 程 主 编 单 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 北三环东路3 0号;邮政编码1 (朋 1 3 本 规 程 参 编单位际高建业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中南建筑设计院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国家电网公 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 中心 美国巴尔 的摩 空 气 盘 管 有 限公 司 B A C 特灵空调系统(江苏)有限公司 约克 ( 无 锡)空调冷冻科技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徐伟丛旭日邹 瑜朱清宇 陈凤君孙宗宇徐宏庆宋孝春 赵庆珠吴喜平杨光周敏 马友才 王业纲王智超袁东立 宋宏坤徐飞施敏琪施雯 目次 1 总则 ⋯ ⋯ 1 2 术语 ⋯ ⋯‘ ⋯ ⋯ 2 3 设计 ⋯ ⋯ 5 3.1 一 般规定 ,, ,, , , ⋯ ⋯ 5 3.2 负荷计算 ⋯ ⋯ 6 33 冷源系统设计 ⋯ ⋯ 7 3.4 末端空调系统 ⋯ ⋯ n 3.5 系统监测与控制 ⋯ ⋯ 1 2 4 施工安装 ⋯⋯ 1 4 4.1 一 般规定 ⋯⋯ 1 4 4.2 设备安装 ⋯⋯ 1 4 4 . 3控制系统的安装 ⋯ ⋯ 1 5 5 调试、检测及验收 ⋯ ⋯ 1 7 5.1 一 般规定 ⋯⋯ 1 7 5.2 设备调试 , ⋯⋯ 1 7 5 . 3 控制系统的调试 ⋯⋯ 1 7 5.4 系统调试和验收 ⋯⋯ 1 8 6 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 ⋯ ⋯ 2 0 本规程用词说明 ⋯ ⋯ 2 2 附条文说明 , . ⋯ ⋯ 2 3 l 总则 1.0.1 为使蓄冷空调工程的设计、施工 、调试、验收及运行管 理做到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 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蓄 冷空调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验收及运行管理 。本规程不适 、 用于共晶盐蓄冷空调系统及季节性蓄冷空调系统。 1.0.3 蓄冷空调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验收及运行管理, 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蓄冷空调系统 cool storage air- - conditioningsystem 将冷量以显热、潜热的形式蓄存在某种介质中,并能够在需 要时释放出冷量的空调系统。 2.0.2 冰蓄冷系统 icethermal storageS ysten , 通过制冰方式,以冰的相变潜热为主蓄存冷量的蓄冷系统。 2.0.3载冷剂coolant 在蓄冷系统中,用以传递制冷 、蓄冷装置冷量的中间介质。 2.0.4 蓄冷介质 cool storage medium 在蓄冷系统中,以显热、潜热形式储存制冷机所产生的冷量 的介质。常用的蓄冷介质有水、冰等。 2.0.5 蓄冷方式 mannerof cool storage 蓄存冷量的方式。包括水蓄冷、盘管式蓄冰 (内融冰、外融 冰)、封装式 (冰球、冰板式)蓄冰、冰片滑落式蓄冰、冰品式 蓄冰等。 2.0.6 蓄冷装置 。0 0 1storagedevice 由蓄冷设备及附属阀门、配管、传感器等相关附件组成的蓄 存冷量的装置。 2.0.7 水蓄冷系统 chille小watcrS tora 只esys 飞U ,1 利用水的显热蓄存冷量的蓄冷系统。 2.0.8盘管式蓄冰系统(内融冰、外融 冰 ) i x 、一 on-coil system internaland externalmelt 由浸没在充满水的蓄冰槽内的金属或塑料盘份作为蓄冷介质 与载冷剂的换热面,通过载冷剂在盘管内的流动使盘管外表面结 冰,以蓄存冷量的蓄冷系统。因融冰方式不同分为外融冰和内 融冰。 2.0.9 封装式(冰球、冰板式)蓄冰 系统 。ncapsulatedice system 将封装蓄冷介质的蓄冷容器密集地放置在蓄冰装置中,由低 温载冷剂流经蓄冰装置,使蓄冷容器内的蓄冷介质结冰来蓄存冷 量的蓄冷系统。 2.0.1 0 冰片滑落式蓄冰系统 ice harvestingsystem 在制冷机的板式蒸发器表面上不断冻结薄冰片,然后滑落至 蓄冰槽内蓄存冷量的蓄冷系统,又称收冰式或片冰式蓄冰系统。 2.0.1 1 冰晶式蓄冰系统slurryS ystem 将低浓度载冷剂冷却至 。℃以下, 产生细小而均匀的冰晶, 与载冷剂形成冰浆状的物质蓄存在蓄冷槽内的蓄冷系统。 2.0.1 2 蓄冷 一 释冷周期period ofchargeanddischarge 蓄冷空调系统经 一 个蓄冷 一 释冷循环所运行的时间。 2.0.1 3全负荷蓄冷fullcool storage 蓄冷装置承担设计周期内平、峰段的全部空调负荷。 2.0.1 4 部分负荷蓄冷partial cool storage 蓄冷装置只承担设计周期内平、峰段的部分空调负荷。 2.0.1 5双工况制冷机 refrigerating unitwithdual duty 能在制冷工况 和制冰工况 下稳定运行,并均能达到较高能效 比的制冷机。 2.0.1 6基载负荷baseload 在蓄冷 一 释冷周期内冷负荷中较为恒定的部分。 2.0.1 7基载制冷机 refrige 。,ingunitforbasolood 用于满足基载负荷需求而设置的制冷机。 2.0.1 5 蓄冷温度 cha 塔 etemf,erature 蓄冷工况时,载冷剂进人蓄冷装置中的温度。 2.0.1 9 释冷温度discllorgetemperature 释冷工况时,载冷剂流出蓄冷装置的温度。 2.0.2 0 蓄冷速率 instantaneous storagecapacity 蓄冷工况时,蓄冷装置瞬时的单位时间蓄冷量的大小。 2.0.2 1 释冷速率 instantaneous dischargecapacity 释冷工况时,蓄冷装置瞬时的单位时间释冷量的大小。 2.0.2 2 低温送风cold airdistribution 送风温度不高于 1 0℃的空调送风方式。 2.0.2 3 运行模式operating mode 蓄冷空调系统本身所能实现的各种运行工况。 2.0.2 4 控制策略 control S trategy 根据控制指令和监控参数的变化,采用 一 定的控制逻辑和算 法,设置制冷机、蓄冷装置、水泵、阀门等设备的运行状态,以 达到某种控制 目标的方法。 3 设计 3.1 一 般规 定 3.1,1 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前,应对建筑物的冷负荷、空调系统 的运行时间和运行特点,以及当地电力供应相关政策和分时电价 情况进行调查。 3.1.2 以电力制冷的空调工程,当符合下列条件之 一 且 经技术 经济分析合理时,宜设置蓄冷空调系统 1 执行峰谷电价,且差价较大的地 区; 2 空调冷负荷高峰与电网高峰时段重合,且在电网低谷时 段空调负荷较小的空调工程; 3逐时负荷的峰谷悬殊,使用常规空调系统会导致装机容 量过大,且大部分时间处于部分负荷下运行的空调工程; 4 电力容量或电力供应受到限制的空调工程; 5 要求部分时段备用制冷量的空调工程; 6 要求提供低温冷水,或要求采用低温送风的空调工程; 7 区域性集中供冷的空调工程。 3.1.3 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空调冷负荷计算; 2 确定蓄冷方式和蓄冷介质; 3 确定系统流程、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 4 计算制冷设备、蓄冷装置的容量; 5 确定其他辅助设备的形式和容量; 6 编制蓄冷 一 释冷负荷逐时分配表; 7 计算蓄冷 一 释冷周期内的移峰电量、减少的电力负荷以 及总能效比。 3.1.4应根据蓄冷 一 释冷周期内冷负荷曲线、电网峰谷时段及 电价、建筑物能够提供的设置蓄冷设备的空间等因素,经综合比 较后确定采用全负荷蓄冷或部分负荷蓄冷。 3。1。5 类型 l 2 3 4 5 3。1。6 3。1。7 根据工程需要经技术经济 比较后,蓄冷装置可采用下列 水蓄冷装置; 盘管式蓄冰(内融冰、外融冰)装置; 封装式蓄冰装置; 冰片滑落式蓄冰装置; 冰晶式蓄冰装置。 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宜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和能耗分析。 对于改、扩建的蓄冷空调系统,应根据设备重量对放置 部位的结构进行校核。 3.2 负 荷 计 算 3.2.1 应对蓄冷空调系统 一 个蓄冷 一 释冷周期的冷负荷进行逐 时计算。蓄冷 一 释冷周期应根据空调系统冷负荷的特点、电网峰 谷时段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2.2 负荷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 节设 计规范G B S 。 。1 9的有关规定;并应提供蓄冷 一 释冷周期 内逐时负荷和总负荷。 3.2.3 蓄冷 一 释冷周期内逐时负荷中,应计人水泵的发热量以 及蓄冷槽和冷水管路的得热量。当采用低温送风空调系统时,应 根据室内外参数计算是否产生附加的潜热冷负荷。 3.2.4 间歇运行的蓄冷空调系统负荷计算时,应计算初始降温 冷负荷。 3.2.5 对于改建、扩建工程,蓄冷空调负荷宜采用实测和计算 相结合的方法得出。 3.2.6 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可采用冷负荷系数法或平 均法对逐时冷负荷进行估算。 3.3 冷源系统设计 3.3.1 在设计阶段,应根据经济技术分析和冷负荷曲线 ,确定 蓄冷 一 释冷周期内系统的逐时运行模式,以及对应的制冷机和蓄 冷装置的状态。 3.3.2全部负荷蓄冷时的总蓄冷量,应按在设计工况下平、 峰 段的逐时空调冷负荷的叠加值确定。 3.3.3部分负荷蓄冷时的总蓄冷量,应根据工程的冷负荷曲线、 电力峰谷时段划分、用电初装费、设备初投资费及其回收周期和 设备占地面积等因素,通过经济技术分析确定。 3.3.4 蓄冷时段仍需供冷时,宜设置直接向空调系统供冷的基 载制冷机;蓄冷时段所需冷量较少时,也可不设基载制冷机, 由 蓄冷系统同时蓄冷和供冷。 3.3.5 制冷机、蓄冷装置的容量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 制冷机、蓄冷装置的容量应保证在设计蓄冷时段内完成 全部预定蓄冷量的储存; 2 蓄冰空调系统的制冷机应能适应制冷和制冰两种工况, 其制冷量应根据生产厂商提供 的性能资料,对不 同工况分别 计算; 3 基载制冷机容量应保证蓄冷时段空调系统需要的供冷量。 3.3.6 冷源系统设计时,制冷机应根据蓄冷方式和蓄冷温度合 理选择。对于双工况制冷机,应按制冰工况的制冷量选型,同时 应满足按制冷工况运行时的要求。 3.3.7 当地电力部门有其他限电政策时,所选蓄冷装置的最大 小时释冷量应满足限电时段的最大小时冷负荷的要求。 3.3.8 冷源系统设计时,应对不同运行模式下蓄冷装置与制冷 机的进、出介质温度进行校核。蓄冷时,应保证在蓄冷时段内储 存充足的冷量;释冷时,应保证能取出足够的冷量,且释冷速率 应能满足蓄冷空调系统的用冷需求。 3.3.9 制冷机的逐时制冷量宜根据白天和夜间的室外温、湿度, 选用不同的冷凝器人口温度进行计算。 3.3.1 0 蓄冷空调系统的蓄冷方式应根据建筑物蓄冷周期和负荷 曲线、蓄冷系统规模、蓄冷装置的蓄冷和释冷特性以及现场条件 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蓄冷装置的蓄冷和释冷特性 应满足蓄冷空调系统的需求。 3.3.n 水蓄冷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中具有可利用的消防水池时,应尽可能考虑其兼 做蓄冷水池; 2 蓄冷混凝土水池不宜小于1 0 0 耐 ; 3 确定蓄冷混凝土水池深度时,应考虑到水池中冷热掺混 热损失,在条件允许时宜尽可能加深; 4 供回水 温 差不宜 小于 7℃, 蓄 冷 容 积不宜 大于 0.0 4 8m3 /kW ll; 5 水蓄冷蓄水温度在4 一 7℃时,宜采用常规制冷机组; 6 蓄冷水槽宜采用温度分层法,也可采用多水槽法、隔膜 法或迷宫与折流法; 7 采用分层法的蓄冷水槽,应合理设计水流分配器,使供 回水于蓄冷和释冷循环中在槽内形成重力流,并保持 一 个合理稳 定的斜温层; 8 蓄冷时,蓄冷水槽的进水温度应保持恒定; 9 水路设计时,应采用防止系统中水倒灌的措施; 1 0 蓄冷水槽宜远离振动设备,当与振源较近时,应对振源 采取相应的减、隔振措施。 3.3.1 2水蓄冷系统 的蓄冷、 蓄热共用水池不应与消防水池 合用。 3.3.1 3 盘管式蓄冰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对各蓄冰单元内的冰层厚度或蓄冰量进行监控; 2 外融冰蓄冰槽应采用合理的蓄冷温度和控制措施,防止 管簇间形成冰桥;对 内融冰蓄冰槽,应防止膨胀容积部分形成 冰帽; 3 当设置空气泵时,应设置除油过滤器,以避免压缩空气 中的油液进人冰槽;空气泵的发热量应计人 蓄冰槽的冷量损失; 并应对钢制蓄冰槽和钢制盘管采取必要的防腐保护措施; 4 外融冰蓄冰槽的数量大于2个时,水侧宜采用并联连接。 3.3.1 4 封装式蓄冰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闭式蓄冰装置,膨胀水箱应能容纳冰水相变及载 冷剂温度变化引起的体积膨胀量;当采用开式蓄冰装置时,应采 取防止载冷剂溢流的措施; 2 封装冰容器配置应保证其膨胀和收缩不产生短路循环; 3 当配置矩形封装冰容器时,宜在槽内中间高度加装折流 板。加装折流板的蓄冰槽,其进出口压差不应过大; 4 当配置球形封装冰容器时,可采用冰球隔网保护措施; 其蓄冰槽的进出口应设集管或分配器; 5 蓄冷槽宜采用外保温; 6 出水温度控制宜采用旁通法,应设置 三通阀门或联动的 两通阀门进行控制。 3.3.1 5 冰片滑落式蓄冰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合理设置制冰与脱冰循环周期 ; 2 蓄冰槽宜采用外保温; 3 应采取措施减少蓄冰槽内空穴的形成; 4 出水集管宜在槽底贴外壁设置,当其立管位于槽体内部 时,应采取防止冰片划伤管道的遮护措施; 5 冷却塔应满足蒸发温度较高时制冷机的排热量。 3.3.1 6 蓄冷装置保冷层的表面温度不应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 保冷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 1 3 5 0 0 1 9 、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 B/T 1 5 5 86 及设备 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G B/T 81 7 5的规定。 3.3.1 7现场制作开式蓄冷槽时,材料可采用钢板、混凝土或玻 璃钢,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蓄冷槽必须满足系统承压要求,埋地蓄冷槽还应能承受 土壤等荷载; 2 蓄冷槽应严密、无渗漏; 3 蓄冷槽及内部部件应做耐腐蚀处理; 4 蓄冷槽应进行槽体结构和保温结构的设计。 3.3.1 8当开式系统的最高点高于蓄冷槽水位时,应采取措施以 防止水泵停止时管路中发生倒空。 3.3.1 9 空调水系统规模较小、工作压力较低时,可采用载冷剂 作为冷媒直接进入空调系统供冷;否则宜采用间接连接的蓄冷空 调系统。 3.3.2 0 采用间接连接的冰蓄冷系统中,换热器二次水侧应采取 以下防冻保护措施 1 载冷剂侧应设置关断阀和旁通阀; 2 当载冷剂侧温度低于2℃时,应开启二次侧水泵。 3.3.2 1 冰蓄冷系统设计 中,应明确所使用的载冷剂种类及浓 度。载冷剂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l 载冷剂的凝固点应低于制冷机制冰时的蒸发温度,沸点 应高于系统最高温度; 2 载冷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应稳定; 3 载冷剂应比热大、密度小、勃度低、导热好; 4 载冷剂应无公害; 5 载冷剂中应添加防腐剂和防泡沫剂。 3.3.2 2 当采用乙烯乙二醇水溶液作为冰蓄冷系统的载冷剂时, 应选用专门配方的工业级缓蚀性乙烯乙二醇水溶液,其配比浓度 应根据蓄冰系统工作温度范围确定。 3.3.2 3 载冷剂管路系统的水力计算应根据选用的载冷剂物理特 性进行;双工况制冷机的制冷量和换热器的传热量应根据选用的 载冷剂的传热特性进行修正。 3.3.2 4 载冷剂管路系统应设置存液箱、补液泵、膨胀箱等设 备。膨胀箱宜采用闭式,溢流管应与溶液收集箱连接。 3.3.2 5乙烯乙二醇的载冷剂管路系统不应选用内壁镀锌的管材 及配件。 3.3.2 6 载冷剂管路循环泵宜采用机械密封型。 3.3.2 7 载冷剂系统设计时,应使循环泵的性能参数与不同工况 对应的需求相适应。 3.3.2 8应根据运行模式、 控制策略合理设计系统配置 和流程, 蓄冷空调系统的基本流程应包括 1 蓄冷装置与制冷机并联布置; 2 蓄冷装置与制冷机串联布置,制冷机位于上游; 3 蓄冷装置与制冷机串联布置,制冷机位于下游。 3.3.2 9 多台蓄冰装置并联时,宜采用同程式配管;当采用异程 式配管时,每个蓄冰槽进液管宜设平衡阀。 3.4 末端空调系统 3.4,1 蓄冷空调系统宜使用大温差供水及低温送风空调系统。 3.4.2 蓄冷空调系统的末端表冷器出风干球温度与冷媒进口温 度之间的温差不宜小于3℃,出风温度宜采用4 一 1 0℃。 3.4.3 采用大温差低温供水的风机盘管机组,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风机盘管机组G B/ T1 9 2 3 2 的规定,并应满足设计低温 运行工况下的性能要求。 3.4.4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 组 合式空调机组 G B /T 1 4 2 9 4的规定,并应满足设计低温 运行工况下的性能要求。 3.4.5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送风管道的保冷构造应有可靠的隔汽 措施,送风管道的法兰、阀门及其他连接附件也应采取保冷措 施,并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 B5 0 0 1 9 的相关规定。 3,4.6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采用的风管,其漏风量应符合国家现 行标准 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 G J1 4 1的相关规定 。 3.4.7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在空调房间送冷风的初期, 应采取逐 渐降低送风温度的控制策略。 3.4.8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应使送风口表面温度高于室内露点温 度1 一 2℃ 。 3.5 系统监测与控制 3.5.1 蓄冷空调系统应配置 自动控制系统,并宜实现下列控制 内容 1 参数监测与设备状态显示; 2 载冷剂及空调供回水温度的控制; 3 空调负荷的预测、记忆; 4 各运行模式的控制和转换; 5 用电量、冷量的计量与管理; 6 自动保护与报警。 3.5.2 蓄冷空调系统中,宜对下列参数和设备状态进行监测 1 制冷机的进、出口温度和流量; 2 蓄冷装置的进、出口温度和流量,蓄冷量和释冷量; 3 空调系统供、回水温度和流量; 4 各电动阀门的阀位; 5 变频泵的频率; 6 其他必须监测的设备状态参数; 7 室外空气温湿度。 3.5.3 运行模式为制冷机蓄冷时,蓄冷工况的结束宜按下列方 式确定 1 依据设定的制冷机进口或出口温度或温度差,当低于该 设定值时蓄冷工况结束; 2 依据监测的蓄冷装置蓄冷量; 3 依据设定的时间。 3.5.4 运行模式为制冷机蓄冷同时供冷时,可通过控制载冷剂 侧三通调节阀或两个联动的两通调节阀,调节进人板式换热器载 冷剂的流量,来保证空调水侧供水温度的恒定。 3.5.5 运行模式为制冷机单独供冷时,可根据设定的制冷机出 口水温调整单台制冷机的制冷量,同时根据负荷变化进行制冷机 启停台数控制。 3.5.6 运行模式为蓄冷装置单独供冷时,应根据空调水侧供水 温度,控制载冷剂侧三通调节阀或两个联动的两通调节阀, 调节 蓄冷装置的释冷量。 3.5.7运行模式为制冷机与蓄冷装置联合供冷时,宜根据系统 效率、运行费用及系统流程 ,采用下列控制方式 1 制冷机优先设定制冷机出口温度,使其满负荷运行或 限定制冷量运行;当空调系统的负荷超出制冷机的制冷量时,调 节蓄冷装置的流量, 以实现供水温度的恒定。 2 蓄冷装置优先设定蓄冷装置的进、出水流量,使其满 负荷运行或限定释冷量运行;当空调系统的负荷超出释冷量时, 按设定的出口温度开启并运行制冷机,以实现供水温度的恒定。 3 比例控制根据蓄冷装置的剩余冷量和融冰率,按单位 时段调节制冷机与蓄冷装置的投人比例,投人 比例可以通过调节 限定制冷机制冷量,或调节限定的蓄冷装置释冷量。 3.5.8 蓄冷 一 释冷周期内运行策略应根据周期 内空调负荷与电 价制定; 全年 运行策略应根据全年负荷、电价及运行费用变化情 况进行相应调整。 4 施工安 装 4.1 一 般 规 定 4.1.1 蓄冷空调工程施工前应有完备的设计施工图纸和有关技 术文件,以及较完善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并已完成技术 交底。 4.1,2所有进场材料、产品的技术文件应齐全,产品合格证 标志应清晰,外观检查应合格,并应按有关要求进行抽样检 测。 4.1,3设备及管道系统安装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制冷设备、 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 B 5 0 2 7 4 、通风与空 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 B 5 0 2 4 3以及建筑给水排水及采 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 B 5 0 2 4 2 的规定。 4.2 设备 安 装 4.2,1 重大设备运输及吊装时,应制定安装方案并采取防护措 施,保证施工安全。 4.2,2 制冷机、蓄冷设备及其他设备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 下列规定 1 机组安装前应进行设备基础验收; 2设备到场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旅l 乙单位及生产厂 家应联合进行设备开箱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 3 设备如暂时不能安装需临时存放时,斤做好防潮、防磕 碰等措施;制冷机组还应避免在高温、低温环境下存放时间 过长; 4 设备安装应符合说明书及安装手册要求 4.2.3 蓄冷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盘管式蓄冷设备在运输及安装时,应保持水平; 2 封装式蓄冷设备安装时,冰球装罐时应防止冰球与钢铁、 混凝土等物体相碰击或冰球之间的互相撞击,安装时严禁杂物进 人罐内; 3 整装蓄冷设备在临时存放及运输过程中,与设备底面的 接触面应平整; 4 整装蓄冷设备的基础应平整,倾斜度不应大于。 .0 0 1; 5 设备安装应采用加垫片的方式进行找平; 6 整装蓄冷设备底部与基础之间应加设绝热保温措施; 7 系统冲洗时,不应经过蓄冷设备; 8 蓄冷装置安装完毕应做水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 4.2.4 现场制作开式蓄冷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顶部应预留检修口; 2 槽内宜做集水坑; 3 排水泵可采用固定安装或移动安装方式; 4 应安装注水管,最低处应设置排污管,并在排污管上加 设阀门。 4.2.5 闭式蓄冰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G 1 3 1 5 0的规定。 4.2.6 冰片滑落式蓄冷系统的散装机组现场安装时,布水器水 平度误差不应大于0.0 0 1,蒸发板垂直误差 不应大于0.0 0 1 ,各 管道应按设备说明书连接。 4.2.7 大温差低 温供水 的风 机盘 管,应按 照现行 国家标 准 风机盘管机组 G B/T 1 9 2 3 2 在相应低温工况下逐项检验合 格。 4.2.8 安装于低温送风系统的风管和风口, 均应具有可以证明 在设计送风温度下表面不会发生结露的检验报告。 4.3 控 制 系统的安装 4.3.1承担蓄冷控制系统安装的承包方应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 设计文件进行控制系统的深化设计,并应在系统安装前提供深化 设计图纸。 4.3.2 蓄冷系统低温液体管路控制设备安装时,应防止传感器 使用时结露,并做好测量电路和外部的隔离保温措施。 5 调试、检测及验收 5.1 一 般规定 5.1.1 蓄冷空调系统调试及检测应在设备、管道、保温、 配套 电气等施工全部完成后进行。 5.1.2 蓄冷空调系统调试及检测宜在夏季进行,联合调试宜在 最热月或与设计室外参数相近的条件下进行。 5.1.3 施工单位应负责系统调试,并提供书面报告。 5.1.4 蓄冷空调系统的调试、检测及验收除按本规程执行外, 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及设计文件的要求。 5.1.5 检测、调试所采用的测试仪器仪表,应经国家技术质量 监督部门标定,并提供相应测量范围、精度的标定证明。 5,2 设备 调 试 5。2。1 换热器、 5。2。2 1 2 3 4 5 计工况。 蓄冷空调系统调试前,应进行制冷机、水泵、蓄冷装置、 末端空调系统等单体设备的试运行和调试。 首次启动制冰循环前,应符合下列规定 蓄冷空调系统使用载冷剂的性质及浓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所有循环水泵试运行完毕; 所有操作和安全控制器的接线正确; 有足够的负荷消耗冰槽内所蓄的冰; 混凝土蓄冷槽在初次使用时, 应使槽内水温逐渐降到设 5.3 控制系统的调试 5。3。1 1 控制系统的调试应在满足下列条件后进行 蓄冷系统的设备全部安装完毕,线路敷设和接线均应符 合设计图纸要求; 2 蓄冷系统的受控设备、子系统单体及 自身系统的调试结 束,设备或子系统的测试数据应符合设计和工艺要求; 3 系统的调试环境和工业卫生条件(温度、湿度、 防静电、 电磁干扰等)应符合设备的要求。 5.3.2 控制系统设备的单体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的外观和安装状况应符合要求; 2 按照控制器的要求应已进行过运行可靠性测试; 3 控制器、输人输出组件和监控点元件的硬件、接线的位 置与软件的地址、型号、状态等应完全 一 致; 4 应使用计算机或现场测试仪器,对控制器和现场控制设 备以手动控制方式,按照设计要求对模拟量、数字量输人输出进 行测试,并作记录。 5、3.3 蓄冷控制系统通过调试宜具备下列功能 1 应具备与其他子系统进行通信的能力; 2 对蓄冷系统内各类设备的控制应安全 、 可靠 ; 3 应具备实时采集、记录和保存设备、关键点的运行数据 的能力。 5.4 系统调试和验收 5.4.1 载冷剂兑制时,水的总硬度值应低于 1 0 0 mg/1 2,氯化物 和硫酸盐的含量宜分别小于 2 5 mg/L 。 5.4.2 载冷剂的充灌应在系统冲洗和试压完毕后进行,充灌前 应保证管路及设备中的水及冲洗液排净 ,泄水阀应关闭,排气阀 应开启。 5.4.3 载冷剂的浓度检测及调整时,应开启载冷剂循环泵,从 不同的泄水点取液进行相对密度检测,并应根据浓度进行补液调 整,系统中载冷剂的浓度应达到设计要求。 5.4.4 盘管式蓄冰槽应保证其蓄冰量为零时的水量,应检查液 位量符合设备要求。 5.4.5 蓄冷空调系统联合调试前,应对设计文件要求的各运行 模式进行试运转。试运转 一 个蓄冷 一 释冷周期结束后,应做不少 于两个蓄冷 一 释冷周期的工况测试。 5.4.6 蓄冷 一 释冷周期的工况检测和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 l 系统的运行模式; 2 制冷机、蓄冷装置 、水泵、阀门等各设备的运行状态; 3 载冷剂及空调供、回水温度; 4 制冷机、水泵等设备的耗电量。 5.4.7 制冷机单独供冷工况调试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连续运行应正常、平稳,水泵压力及 电流不应出现 大幅波动,系统运行噪声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冷冻水及冷却水系统压力、温度、流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3 多台制冷机及冷却塔并联运行时,各制冷机及冷却塔的 水流量与设计流量的偏差不应大于1 0%。 5.4.8 制冷机蓄冷及蓄冷装置单独供冷运行模式的调试和验收 应符合下列规定 i 系统载冷剂的流量、压力、温度应与设计参数相符; 2 系统实际蓄冷量和释冷量应达到设计要求; 3 系统的蓄冷速率和释冷速率应满足设计要求; 4 系统在蓄冷、释冷过程中应运行正常、平稳,水泵压力 及电流不应出现大幅波动,系统运行噪声应符合设计要求 。 5.4.9 蓄冷空调系统联合调试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体设备及主要部件联动应符合设计要求,动作协调、 正确,无异常; 2 各运行模式下系统运行应正常、平稳,所有运行参数应 满足设计要求;各运行模式转换时应动作灵敏、正确; 3 系统运行过程中管路不应有泄漏以及产生凝结水等现象; 4 系统各项保护措施应反应灵敏、动作可靠; 5 各 自控计量检测元件及执行机构应工作正常,对系统各 项参数的反馈及动作应正确、及时。 6 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 6.0.1 蓄冷空调系统应经调试验收后方可正式投人运行 。 6.0.2 运行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并应按规定取得相应级 别的操作证后方可上岗操作。运行操作应按照安装单位和产品制 造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操作规程以及设计文件的规定进行。 6.0.3 使用单位应根据冷负荷特点、系统特性及电力供应状况 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制定合理的全年运行策略,并应制定 相应的操作规程。在日常运行中,应根据日冷负荷变化的特点选 择合理的运行模式。 6.0.4 蓄冷空调系统应优先利用电网的低谷时段 电力蓄冷,优 化平价时段的运行方式。 6.0.5 在设有基载制冷机的蓄冷空调系统中,在用 电低谷段时 应优先利用基载制冷机直接供冷。在用电高峰时段 ,宜少开或停 止制冷机的直接供冷。 6.0.6应定期 检修、 保养制 冷 机,提高其 制 冷 性 能 系 数 C O P)。 6.0.7 应定期检查和维修水、空气输送系统。 6.0.8 蓄冷装置的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定期检查蓄冷装置内外紧固件是否牢固,槽体构架和 支撑架是否腐蚀; 2 应定期检查蓄冷装置内部管束是否结垢和腐蚀,是否有 微生物滋生等; 3 应定期对设置的高低液位报警装置进行检查、维护; 4 每个供冷季前应对蓄冷装置水位进行校准。 6.0.9 表冷器、板式换热器、风机盘管机组、 冷却塔、水过滤 器及空气过滤器等应定期检查、清洗。 6.0.1 0 蓄冷空调系统的载冷剂应每年进行 一 次抽样测试分析, 其浓度和碱度应满足要求。 6.0.1 1 盘管式蓄冰槽应保证无冰时的水量 ,液位应符合产品要 求。检查液位量时,应将冰槽中的冰完全融化,检查视管中的液 位,根据需要对冰槽进行加水或放水。 6.0.1 2 应定期检查 和改善蓄冷装置等其他设备及各类输送管道 的保温性能,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温效果的测试 与评价G B/T 81 7 4执行。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