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料固含量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 sup ① _sup _黎天保.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浆料固含量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 sup ① _sup _黎天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浆料固含量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 sup ① _sup _黎天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浆料固含量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 sup ① _sup _黎天保.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浆料固含量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 sup ① _sup _黎天保.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浆料固含量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 sup ① _sup _黎天保.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浆料固含量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 ① 黎天保, 刘依卓子, 焦 灿, 王 力, 李中良, 陈功哲, 涂飞跃 (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 长沙 410012) 摘 要 研究了不同固含量浆料的物化性能及其涂布极片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固含量 23%的浆料涂布粘度适中,相应涂布极 片在较高硫负载量的情况下仍有 1 246 mAh/ g 的比容量,0.5C 下循环 100 周后仍有 600 mAh/ g 的比容量,相较其他固含量的涂布极 片性能最优。 关键词 锂硫电池; 固含量; 粘度; 电化学性能; 硫碳复合材料; 极片; 单质硫电极 中图分类号 TM912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 j.issn.0253-6099.2020.01.033 文章编号 0253-6099(2020)01-0138-05 Influence of Slurry′s Solid Content on Performance of Li-S Batteries LI Tian-bao, LIU Yi-zhuozi, JIAO Can, WANG Li, LI Zhong-liang, CHEN Gong-zhe, TU Fei-yue (Changsha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Co Ltd, Changsha 410012, Hunan, China) Abstract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solid-content slurries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electrode with those slurry coatings were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slurry with 23% solid content has a most appropriate viscosity, and the coating electrode with relatively high sulfur loading still exhibits a specific capacity of 1 246 mAh/ g, and remains a specific capacity of 600 mAh/ g after 100 cycles at 0.5C, indicating it has a better performance comparing to the electrode with different solid-content slurry coatings. Key words Li-S batteries; solid content; viscosity;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sulfur/ carbon composite; electrode; elemental sulfur electrode 锂硫电池是一种以金属锂为负极、单质硫为正极 的新型电池体系,由于单质硫的理论比容量高达 1 672 mAh/ g,金属锂的理论比容量高达 3 860 mAh/ g,使得 锂硫电池理论比能量达2 600 Wh/ kg,是目前商业化锂 离子电池的数倍,且单质硫具有在地壳中储量丰富、价 格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使得锂硫电池被认为是最 具前景的下一代储能电化学体系之一[1-4]。 但在锂 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中间产物多硫化物的溶 解扩散,致使其循环稳定性差,此外单质硫及其放电 产物硫化锂的电子绝缘性、硫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 积膨胀收缩等原因,导致锂硫电池无法商业化应 用[5-6],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在正极材料(如硫碳 复合材料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7-10],取得了很好 效果,但针对浆料制备及极片制作等后续工艺性方面 的工作很少。 在锂离子电池极片制备过程中,浆料的固含量与 极片的涂布会影响电极结构[11],从而进一步影响锂离 子电池的电性能。 结合锂离子浆料制备相关经验,本 文通过配制不同固含量的锂硫电池浆料,并对涂布极 片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建立起固含量-浆料物化参 数-极片电化学性能的优化关系,从而得到适用于锂硫 电池正极材料浆料制备的最佳固含量,为充分提高硫 碳复合材料性能提供工艺参数支撑。 1 实验部分 1.1 硫碳复合材料制备 将升华硫(化学纯,国药试剂)与科琴黑 KB(工业 纯,国药试剂)按 4∶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然后在 155 ℃ 真空热复合 12 h,得到硫碳复合材料 KB/ S(硫质量分 数 80%)。 ①收稿日期 2019-08-12 作者简介 黎天保(1987-),男,江西赣州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开发。 通讯作者 涂飞跃(1983-),男,湖南邵阳人,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开发。 第 40 卷第 1 期 2020 年 02 月 矿矿 冶冶 工工 程程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Vol.40 №1 February 2020 ChaoXing 1.2 不同固含量浆料配制及涂布 将 KB/ S 正极材料、导电剂 SP、导电剂 CNT、粘结 剂 LA133 按质量比 75∶10 ∶5 ∶10 的比例在去离子水中 球磨分散均匀,通过去离子水的加入控制浆料的固含 量为 21%、23%、25%,并用 NDJ-55 型数字粘度计测 试不同固含量的浆料粘度,用激光粒度仪检测浆料粒 度分布。 然后将不同固含量浆料分别涂布,通过控制 刮刀高度控制极片的载硫量均为 4.0 mg/ cm2。 1.3 电化学性能测试 将涂布后的极片干燥后组装扣式电池,测试其充 放电及循环性能,电解液为 0.6 mol/ L LiTFSI(三氟甲 基磺酸亚胺锂)+0.4 mol/ L LiNO3(硝酸锂) / DOL(二 氧戊环)+DME(乙二醇二甲醚),电解液与单质硫的质 量比为 16.7∶1,充放电电压窗口在 1.7~2.8 V,无特殊 说明,在 0.5C 条件下循环(1C=1 672 mA/ g)。 2 结果与讨论 2.1 碳硫复合材料表征 碳硫复合材料的粒度、形貌及组成等对浆料的制 备过程有很大影响。 图1 为 KB/ S 材料的 SEM 图。 由 图 1 可知,KB/ S 材料呈较松散的颗粒状,颗粒表面的 碳材料基本与单质硫分布均匀,表明碳材料与单质硫 之间有良好的接触,为硫提供了充足的电子导电网络, 且颗粒大小基本在微米尺度范围内,类比锂离子电池 的匀浆工艺,微米尺度的材料具有比纳米尺度材料更 加优良的匀浆效果。 图 1 KB/ S 材料形貌示意 图 2 为单质 S 及制备的 KB/ S 材料的 XRD 图。 由图 2 可知,KB/ S 材料的 XRD 图谱基本与单质硫的 标准图谱一致,这是由于 KB/ S 材料中单质硫含量高 达 80%,单质硫掩盖了 KB 的非晶衍射峰。 材料的粒度分布对匀浆过程有很大影响。 图 3 为 KB/ S 材料的粒度分布。 由图 3 可知,D10= 1.45 μm, D50=3.633 μm,D90=8.401 μm,材料粒度基本在 10 μm 以内,与 SEM 结果相一致,且分布较均匀。 201030405060 2 / θ KB/S 单质S 图 2 KB/ S 及单质硫的 XRD 图谱 粒径/μm 7 6 5 4 3 2 1 0 0.1110100 体积分数/ 图 3 原材料 KB/ S 的粒度分布曲线 由上述简单分析可知,所制备的正极活性材料 KB/ S 形貌、粒度正常,匀浆工艺可参照传统的锂离子 匀浆工艺展开。 2.2 不同固含量的浆料理化性能及其极片形貌 不同固含量的浆料取样,分别检测其粒度、粘度。 图 4 为不同固含量浆料下的粘度。 由图 4 可知,随着 固含量升高,浆料粘度急剧升高,特别是在固含量从 23%上升到 25%时,浆料的粘度从 4 100 mPas 升高 至 16 880 mPas。 粘度增高,致使浆料流动性显著变 差,浆料分散效果不好,在涂布过程中,会致使极片涂 布厚度不均匀、极片不同区域的极化不均匀,引起不同 区域的应力不均匀分布,导致电极结构坍塌,电池容量 固含量/ ■ ■ ■ 20000 16000 12000 8000 4000 0 212325 粘度/mPa s 图 4 不同固含量浆料的粘度变化 931第 1 期黎天保等 浆料固含量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 ChaoXing 迅速衰减。 从粘度结果来看,21%及 23%固含量的浆 料流动性较好。 表 1 为不同固含量浆料的粒度测试结果。 由表 1 可知,相比于活性材料,加入导电碳和粘结剂后的浆料 粒度均增大,这间接表明在粘结剂的作用下,导电碳在 活性材料表面有包覆连接现象,致使浆料的粒度增大。 其中 21%固含量的浆料粒度和 23%固含量的浆料粒 度相差不大,D90在 15 μm 左右;而 25%固含量的浆料 D50为 9.773 μm,相比 21%和 23%固含量浆料 D50和 D90分别增加了 4 μm 和 10 μm,这表明 25%固含量的 浆料由于粘度较大,无法充分分散原材料,导致了浆料 中活性材料团聚(导电碳为纳米级,对比前两种固含 量,25%浆料粒度的增大更多是因为活性物质的团聚, 而不是活性材料与导电碳的团聚),影响后续的涂布 及电化学性能的发挥。 表 1 不同固含量浆料的粒度分布 固含量/ % 粒度/ μm D10D50D90 211.2434.55115.463 231.3575.00714.190 251.7319.77325.650 不同固含量浆料采用刮刀涂布极片后的形貌如图 5 所示。 由图 5 可知,21%及 23%固含量的浆料涂布 极片表面的活性材料颗粒上有明显的导电碳吸附(表 面纳米尺度的小颗粒为导电碳 SP),且分布较均匀,表 明电极间导电网络建立得较好,有利于提高活性材料 的利用率。 但在固含量为 25%的浆料涂布极片中,存 在无导电碳吸附的活性材料(如图 5(c)中圆圈标示), 该部分活性材料无法参与电化学反应(无良好的电子 图 5 不同固含量浆料涂布极片的表面形貌 (a) 21%; (b) 23%; (c) 25% 导电相),导致活性材料硫利用率低,这表明固含量较 高时,活性材料、导电碳和粘结剂之间分散不均匀,电 极导电网络构建不均匀。 较低固含量的浆料有利于导 电剂的分散。 固含量对极片厚度及孔隙率的影响见图 6。 由图 6 可知,随着浆料固含量增加,极片厚度从 102.2 μm(21% 固含量)、107 μm(23%固含量)、增加至 122.2 μm(25% 固含量)。 较低固含量(21%、23%)浆料涂布的极片厚 度比较接近,而高固含量(25%)浆料涂布的极片厚度 比低固含量浆料涂布极片增加了 15~20 μm,表明低 固含量材料粒度分布相对均匀,而高固含量材料粒度 较大,堆积时的厚度更厚,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浆料的粒 度分布和 SEM 结果。 固含量/ ■ ■ ■ 140 120 100 80 60 212325 厚度/μm 100 80 60 40 孔隙率/ 厚度 孔隙率 ■ 图 6 固含量对浆料涂布极片厚度及孔隙率的影响 从图 6 可以看出,极片的孔隙率随固含量的变化 不大,不同固含量涂布极片的孔隙率均在 66%左右。 高孔隙率的极片有利于锂离子的快速传输及多硫化物 的吸附,有利于锂硫电池中的硫电极过程。 2.3 不同固含量浆料涂布极片的电化学性能 为了分析固含量对涂布后极片的性能影响,对其 进行了扣式电池组装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图 7 为不同 固含量的涂布极片充放电曲线。 由图 7 可知,放电曲 线基本分两个区域,分别对应 S8至可溶性 Li2S4转化 的固液电极过程和 Li2S4至不溶性 Li2S 转化的液固电 极过程[12]。 在不同倍率下(0.05C、0.1C、0.2C、0.5C), 随着放电倍率增加,不同固含量极片的充放电容量呈 递减趋势,且充放电电压差逐步增大,表明电极极化增 大,特别是低电压平台,可以看出随着倍率增加,电压 平台明显下降。 充电曲线可分为两段,一段斜坡式的 上升过程,一段简短的平台,分别对应充电时的固液转 化和液固转化的电极过程,与放电过程相反[12]。 固含量为 21%时,浆料涂布极片在 0.05C 的放电 倍率下,其首次放电容量 1 229.5 mAh/ g,活性材料的 利用率为 73.5%,面积比容量为 4.918 mAh/ cm2,在 0.5C 041矿 冶 工 程第 40 卷 ChaoXing 电容量/mAh g-1 2.8 2.6 2.4 2.2 2.0 1.8 1.6 030060090012001500 电压/V 0.05C 0.1C 0.1C 0.2C 0.2C 0.5C 0.5C 0.5C,103周 0.5C,103周 b 电容量/mAh g-1 2.8 2.6 2.4 2.2 2.0 1.8 1.6 030060090012001500 电压/V 0.05C 0.1C 0.1C 0.2C 0.2C 0.5C 0.5C 0.5C,53周 0.5C,53周 c 电容量/mAh g-1 2.8 2.6 2.4 2.2 2.0 1.8 1.6 030060090012001500 电压/V 0.05C 0.1C 0.1C 0.2C 0.2C 0.5C 0.5C 0.5C,73周 0.5C,73周 a 图 7 不同固含量浆料涂布极片的充放电曲线 (a) 固含量 21%; (b) 固含量 23%; (c) 固含量 25% 倍率下循环时,容量衰减至最高容量的 80%时的循环 周数为 73 周。 73 周时的放电曲线与 0.5C 首次放电 曲线的差异主要是低电压平台,容量的衰减主要是低 平台容量的衰减,表明低平台的液固反应过程是电极 过程中容量衰减的决定性步骤。 固含量为 23%时,浆料涂布极片在 0.05C 倍率下 首次放电容量为 1 246.0 mAh/ g,活性物质利用率为 74.5%,面积比容量为 4.984 mAh/ g。 其首次放电容量 略高于固含量 21%的浆料涂布极片,且在 0.5C 倍率下 循环时,能循环100 周以上,相比固含量21%浆料的极 片提升了 30%,固含量 23%浆料涂布极片的电极结构 稳定性优于固含量 21%浆料极片。 固含量为 25%时,浆料涂布极片,相比于固含量 21%及固含量 23%的极片,电池在前几周不同的放电 倍率下,放电比容量相差不大,0.05C 放电倍率下,首 次放电比容量 1 262.8 mAh/ g,活性物质的利用率为 75.5%,首次面积比容量5.0 mAh/ g 左右。 但其容量衰 减至 80%时,循环周数仅为 53 周,只有固含量 23%的 浆料涂布极片的一半,表明该涂布极片的结构稳定性 较差。 结合前述分析该极片表面形貌和浆料粘度、粒 度分布等可知,极片表面裸露的活性材料和未均匀分 散的导电剂等均导致电极结构在循环过程中很容易坍 塌,致使电极结构失效,循环容量迅速衰减。 由此可 见,合适的浆料固含量对电极结构的构建十分关 键[13],且由于锂硫电池中特殊的固液相转化反应(活 性物质硫不断的在固-液-固之间转化,在电极上不断 溶解-沉积),电极在循环过程中需要经历往复性的收 缩与膨胀,因而锂硫电池更需要稳定性良好的电极结 构[14]。 图 8 为不同固含量的极片在 0.5C 倍率下的循环 性能和库伦效率。 可以看出,在循环后期,21%和 25% 固含量的浆料涂布极片循环容量均快速下降,表明这 两种极片的结构稳定性不如 23%固含量浆料涂布的 极片,而三者的库伦效率基本在90%以上,说明3 种极 片在循环过程中,穿梭效应并不明显,容量的衰减更多 的是来自于活性物质的损失和电极结构的坍塌,这两 者往往互成因果,造成电池的最终失效[15]。 循环次数 1500 1200 900 600 300 0 100 80 60 40 20 0 020604080100120 电容量/ mAh g-1 库伦效率/ 21 23 25 21 23 25 图 8 不同固含量涂布极片的循环性能 表 2 为不同固含量的浆料涂布极片的首次放电容 量、首周库伦效率及 0.5C 倍率下循环容量衰减至 80% 时的循环次数。 由表 2 可知,3 种极片的首次放电容 量相差不大,说明固含量对活性材料的利用率影响不 大,材料本身的特性对利用率的影响更大。 从库伦效 率来看,23%固含量浆料涂布极片的库伦效率最高,库 伦效率表征的是充放电容量之比,锂硫电池中存在穿 梭效应或活性物质不可逆损失时,库伦效率往往较低, 这间接表明,23%固含量浆料涂布的极片活性物质损 失较少,电极结构较完整,更有利于吸附多硫离子和提 141第 1 期黎天保等 浆料固含量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 ChaoXing 供良好的电化学反应界面。 表 2 不同固含量浆料涂布极片的放电容量及循环性能分析 固含量 / % 首次放电容量 / (mAhg -1 ) 库伦效率 / % 0.5C 循环 次数 211 229.583.873 231 246.084.7103 251 262.882.753 由上述分析可知,固含量 23%浆料涂布极片的电 化学性能最优,极片初始结构最均匀稳定,在初始放电 容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循环稳定性最好。 3 结 论 1) 通过对浆料粘度及粒度的分析检测,表明固含 量 23%的浆料更有利于活性材料、导电剂的分散,并 获得更窄的粒度分布范围。 2) 固含量 23%的浆料涂布极片的电极形貌更均 匀稳定,且能保持较大的孔隙率,构建了良好的电子和 离子导电网络。 3) 固含量 21%浆料涂布极片初始电极结构具有 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载硫面密度为 4.0 mg/ cm2的条 件下,初始放电容量 1 246.0 mAh/ g,且在 0.5C 倍率下 循环 100 周后仍有近 600 mAh/ g 的比容量。 参考文献 [1] Evers S, Nazar L F. New Approaches for High Energy Density Lithium- Sulfur Battery Cathodes[J].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3,46 (5)1135-1143. [2] 梁 宵,温兆银,刘 宇. 高性能锂硫电池材料研究进展[J]. 化 学进展, 2011,23(2)520-526. [3] Ji X , Lee K T, Nazar L F. A highly ordered nanostructured carbon- sulphur cathode for lithium-sulphur batteries[J]. Nature Materials, 2009,8(6)500-506. [4] Zhang S. Liquid electrolyte lithium/ sulfur battery Fundamental chemistry, problems, and solution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3,231153-162. [5] Wei Seh Z, Li W, Cha J J, et al. Sulphur-TiO2yolk-shell nanoarchitec- ture with internal void space for long-cycle lithium-sulphur batterie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4)1331. [6] 高天骥. 锂硫电池中抑制穿梭效应和锂枝晶的近期进展[J]. 化 学工业与工程, 2018,35(4)66-74. [7] 王维坤,余仲宝,苑克国,等. 高比能锂硫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J]. 化学进展, 2011,23(2)540-547. [8] 王维坤,王安邦,金朝庆,等. 高性能锂硫电池研究进展及构建策 略[J]. 储能化学与技术, 2017,6(3)331-344. [9] Zhao M Q, Zhang Q, Huang J Q, et al. Unstacked double-layer tem- plated graphene for high-rate lithium-sulphur batteries[J]. 2014,5 (5)3410. [10] Zhang K, Qin F, Fang J, et al. Nickel foam as interlay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lithium-sulfur battery[J]. 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2014,18(4)1025-1029. [11] 张 臻,张海艳,胡志兵,等. 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的研究进 展[J]. 矿冶工程, 2019,39(2)115-119. [12] Pang Q, Kundu D, Cuisinier M, et al. Surface-enhanced redox chemistry of polysulphides on a metallic and polar host for lithium- sulphur batterie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54759. [13] Chen S R, Zhai Y P, Xu G L, et al.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 sulfur nanocomposite of high performances as cathode for lithium-sul- fur battery[J]. Electrochimica Acta, 2011,56(26)9549-9555. [14] Yao H, Zheng G, Hsu P C, et al. Improving lithium-sulphur batter- ies through spatial control of sulphur species deposition on a hybrid electrode surfac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5)3943 - 3946. [15] Kim J, Lee D J, Jung H G, et al.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An Ad- vanced Lithium-Sulfur Battery[J].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3,23(8)1092. 引用本文 黎天保,刘依卓子,焦 灿,等. 浆料固含量对锂硫电池性能 的影响研究[J]. 矿冶工程, 2020,40(1)138-142. 241矿 冶 工 程第 40 卷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