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sub-2-_sub-温变对低渗透煤层孔渗变化的实验研究_郝志勇.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超临界CO-sub-2-_sub-温变对低渗透煤层孔渗变化的实验研究_郝志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超临界CO-sub-2-_sub-温变对低渗透煤层孔渗变化的实验研究_郝志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超临界CO-sub-2-_sub-温变对低渗透煤层孔渗变化的实验研究_郝志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超临界CO-sub-2-_sub-温变对低渗透煤层孔渗变化的实验研究_郝志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超临界CO-sub-2-_sub-温变对低渗透煤层孔渗变化的实验研究_郝志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6 卷 第 3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6 No.3 2018 年 6 月 COAL GEOLOGY 2. School of Mechanics super-critical CO2; permeability; porosity; increasing permeability action 煤层气属于非常规天然气,是一种优质的清洁 能源[1-3]。我国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具有良好的开 发前景,它的高效开采不仅能解决我国油气资源不 足,而且能从根本上消除煤矿瓦斯灾害,具有非常 ChaoXing 第 3 期 郝志勇等 超临界 CO2温变对低渗透煤层孔渗变化的实验研究 65 深远的意义。 我国 90以上的高瓦斯煤层渗透性差, 而且随着埋深增加,瓦斯含量增加,煤层渗透性愈 加降低,因此,寻求新的改善低渗透煤层渗透性的 有效方法,提高瓦斯抽采率,是目前国内外低渗透 煤层瓦斯抽采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低渗透煤层强化抽采瓦斯的方法主要有 邻近层瓦斯卸压抽采、大直径钻孔、水力压裂、水 力割缝、松动爆破等[4-6],这些方法在煤层中形成相 对单一的通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层瓦斯的抽采 率, 但由于煤层是一种含有发达孔裂隙的双重介质, 约 90的甲烷以吸附形式赋存于煤层中,煤微观孔 裂隙的变化直接影响煤层甲烷从基质孔隙内表面的 解吸,由基质微孔向裂隙的扩散以及在裂隙中的渗 流,进而影响煤层气的产量[7-10],因此,改善低渗 透煤层渗透性的关键是充分改造裂隙系统的渗透 性,促进瓦斯解吸扩散,提高瓦斯抽采率。 超临界二氧化碳同时拥有气体和液体两种相态 性质,能迅速渗透到多孔介质的微观孔裂隙中,具 有改造多孔介质渗透性的作用,其注入到低渗透煤 层后,除了具有非超临界二氧化碳的驱替置换作用, 还具有明显优于非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增透作用, 与煤 体中的有机物发生物理化学作用,溶解部分有机物, 充分改善煤微观孔隙和裂隙的形态、 大小、 充填情况、 开启程度等微观结构特征, 加快煤层气在孔裂隙中的 渗流运移, 提高低渗透煤层的渗透性[11-13]。 目前已见 相关超临界二氧化碳增透方面的研究。孙可明等[14]在 低渗透煤层中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得到了超临界二 氧化碳作用后煤体渗透性的变化规律。杨涛等[15]进行 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抽提对煤的改性试验,验证了超 临界二氧化碳提高低渗透煤层渗透性的可行性。岳 立新等[12]建立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增透煤力学耦合模 型,模拟分析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在低渗透煤层内部 的渗流运移规律。上述研究为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 改造低渗透煤层的渗透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但对于不同温度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低渗透煤层 后,煤宏观渗透性变化规律以及煤微观孔裂隙的演 化规律等研究鲜有报道。 结合超临界二氧化碳独特的溶解增透特性,利 用三轴渗透仪进行恒定体积应力和孔隙压力以及不 同温度条件下煤的宏观增透实验,同时在宏观实验 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进行增透煤的微观成像实验, 通过宏微观实验研究温变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对 煤渗透率和孔隙率的影响规律, 研究成果将为低渗 透煤层渗透性的改善以及煤层气的高效抽采提供重 要理论依据。 1 超临界二氧化碳增透实验 1.1 增透实验系统及煤样制备 a. 增透实验系统 增透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 通过手动压力泵施 加轴压和围压, 孔隙压力由气瓶与 Q5210 型驱替泵 联合实现加载,温控采用 HM-GH600 型精密数显 温度水浴调控装置来实现, 流体流量通过流量计精 确读取, 压力釜保证了实验过程中渗透仪内压力的 稳定。 图 1 增透实验原理图 Fig.1 The penetration experimental schematic diagram b. 煤样制备 实验采用型煤,其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具有较好一致性,样品取自山西大同马脊梁矿,煤样 尺寸为 Φ50 mm100 mm,初始孔隙率为 0.99。 1.2 增透实验数据测试计算原理 a. 渗透率计算 考虑温度和压力对黏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变温 压条件下煤的渗透率计算 2 22 12 2 Tp p LQ k A pp μ - ( , ) 1 式中 k 为煤样渗透率, 10-3 μm2; L 为煤样纵向长度, cm;p1为进气端绝对压力,MPa;p2为煤样出气端 绝对压力, MPa; , T p μ为变温、 变压后的气体黏度, mPas;Q为出气端流量,cm3/s;A为煤样横截面 面积,cm2。 b. 二氧化碳黏度计算 密度和黏度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着较为明显的 影响,利用泊松状态方程计算不同温压条件下二氧 化碳的密度和黏度[16-17]。 c. 孔隙率计算 提取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后煤微观孔裂隙随机 分布特征,得到增透煤微观孔隙分布二值化图,如 图 2 所示,通过 MATLAB 编程,利用公式计算煤微 观孔隙率[18-19]。 a S S φ 2 式中 φ 为煤微观孔隙率, a S为孔隙所占的视域面 ChaoXing 66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6 卷 积,S为煤样横截面面积。 将二值图划分成众多微小单元,根据式2计算 各单元煤微观孔隙率,得到孔隙率矩阵,煤局部微 小单元孔隙率矩阵如图 2 所示。 图 2 图像微小单元及孔隙率矩阵 Fig.2 The small cell and porosity matrix of local image 1.3 实验步骤 宏观增透过程中恒定体积应力 25 MPa, 煤样处 于静水应力状态,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① 将煤样进行编号并密封,装入渗透仪,按实 验系统原理连接各个部件。 ② 检查实验装置气密性, 利用真空泵吸除煤样 内杂质气体,以避免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然后向 煤样中通入二氧化碳使其充分吸附。 ③ 设定恒温水浴装置到预定温度 20℃,然后 对煤样进行轴压、围压和孔隙压力的交替加载,使 轴压、围压及孔隙压力分别达到预定值 2.3 MPa、 8.8 MPa 和 1.5 MPa, 注气时围压始终大于孔隙压力, 避免较大的孔隙压力使热缩塑料等密封件胀破失 效。打开出气口 35 min 待出气端流体平稳后,通 过流量计读取出气端流体流量,计算煤样初始渗透 率,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同一条件下的实验 均重复做 3 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实验结果。 ④ 改变轴压、围压及孔隙压力,分别进行恒定 孔隙压力 7.5 MPa、8.5 MPa、9.5 MPa 以及 10 MPa 条件下,温度为 35℃、45℃、50℃、60℃及 65℃时, 煤样的渗透率测试,具体实验参数见表 1。 表 1 实验参数 Table 1 The experiment parameter 温度/℃ 孔隙压力/ MPa 轴压/MPa 围压/MPa 20 1.5 2.3 8.8 7.5 2.8 10.8 8.5 2.9 11.2 9.5 3.0 11.5 35,45,50, 60,65 10 3.1 11.7 ⑤ 宏观实验后,从增透后煤样注气端面的心 部 位 置 , 敲 取 大 小 约 为 1 cm3的 小 块 , 利 用 JSM-7900F 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采用逐级放 大倍率的方法,进行煤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观察。 鉴于煤的非均质性,每种工况选 5 个煤样进行微观 实验。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后煤的宏观实验结果 及分析 渗透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图 3 所示,恒定体 积应力及恒定孔隙压力条件下,经超临界二氧化碳 作用后, 煤的渗透率曲线明显高于初始渗透率曲线, 从数值上看均较初始渗透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可 见超临界二氧化碳对低渗透煤层增透效果显著。在 二氧化碳的超临界温度范围内,煤的渗透率随温度 增加呈负指数的变化规律。10 MPa 孔隙压力下,温 度从 35℃升高到 65℃时,渗透率由 2.5910-3 μm2 降到了 1.7810-3 μm2, 降幅达 31。 在同一温度下, 对比不同孔隙压力下的渗透率可以看到,孔隙压力 越大,煤的渗透率越大,说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增透 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孔隙压力对低渗透煤层的 增透效果起主控作用,适当提高孔隙压力,降低温 度,有助于提高低渗透煤层的增透效果。 图 3 渗透率随温度变化规律 Fig.3 The variation law of permeability with the temperature ChaoXing 第 3 期 郝志勇等 超临界 CO2温变对低渗透煤层孔渗变化的实验研究 67 煤的渗透率随温度增加而递减的变化规律是由 温度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溶解增透作用等综合因素 决定的。一方面,煤体有较强的塑性,随着温度增 加,煤基质容易产生变形,在较大体积应力约束下, 受温度产生热应力影响,煤体骨架向内膨胀,挤占 了孔裂隙空间,堵塞了部分流体运移的有效通道, 煤体孔裂隙单位时间内流体的流量减少,渗透率降 低;另一方面,在 35℃65℃,随着温度增加,二 氧化碳密度呈递减变化规律, 如图 4 所示, 超临界二 氧化碳对煤溶解作用随密度减小而减弱, 对煤体孔裂 隙致裂扩展程度减小,煤体孔裂隙中流体流量减少, 渗透率增加程度减小。此外,随着温度增加,二氧化 碳黏度亦呈降低趋势, 如图 5 所示, 使渗透率趋向于 减小趋势。综上,在二氧化碳超临界温度范围内,煤 的渗透率随温度增加表现出降低的变化规律。 渗透率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 ebTka 3 式中 0a >,0b <;k 为渗透率;T 为温度。 图 4 二氧化碳密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Fig.4 The variation curve of carbon dioxide density with the temperature 图 5 二氧化碳黏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Fig.5 The variation curve of carbon dioxide viscosity with the temperature 2.2 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后煤微观实验结果及 分析 逐级放大倍率观察宏观实验后的煤样,得到煤 微观孔裂隙的演化规律是一致的,同一条件下选取 一幅图像进行微观孔裂隙特征分析。孔隙率为 5 个 煤样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以真实反映增透煤微观孔 裂隙的演化规律。 a. 超临界二氧化碳增透前后煤微观结构分析 图 6 为增透前后煤样在 200 倍放大倍率下微观 结构对比,增透前煤样表面可见尺寸较小的裂隙, 孔隙较少。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后,煤样表面平整 度变差,出现很多大的块状突起和凹陷结构,较大 的裂隙清晰可见,裂隙长短不一,呈纵横交错状态 分布,孔裂隙内填充物较少,较易构成气体运移的 网络通道,可见经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后,煤中孔 裂隙明显发育,有助于煤体渗透性的提高。 从二值图图 6b,图 6d中可以看到,超临界二 氧化碳作用后,煤中萌生出许多新的孔隙和裂隙, 白色孔隙数量明显增多,孔隙之间连通性提高,说 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增透促进了煤微观孔裂隙的演 化, 有助于煤体渗透性的改善。 利用式2计算得到, 增透后煤微观孔隙率达到了 10.15,为初始孔隙率 的 10.25 倍,进一步说明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后煤 微观孔裂隙得到了有效发育。 b. 超临界二氧化碳温度对增透煤微观孔裂隙 演化影响规律 依据宏观增透实验结果, 选取孔隙压力 1 MPa, 温度分别为 35℃、45℃、60℃和 65℃,超临界二氧 化碳增透后的煤样进行微观结构观察, 如图 7 所示, 35℃和 45℃时煤微观孔裂隙发育程度较高,孔裂隙 呈蜂窝状分布在弥散的煤体颗粒周围,互相贯通, 局部区域可见孔隙密集的孔窝。随着温度增加,煤 中孔裂隙逐渐分散,孔裂隙形态发生变化,当温度 增加到60℃时, 煤中发育有变形组织孔和压性裂隙, 孔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温度为 65℃时,煤中粒 间孔隙明显减少。 c. 超临界二氧化碳温度对增透煤孔隙率和渗 透率影响规律分析 不同温度下煤微观孔隙分布二值图及孔隙率等 值线变化如图 8 所示,从二值图中可以看到,35℃ 时煤中孔隙尺寸较大,个别区域孔隙较为集中,呈 连通状态分布。随着温度增加,煤中孔隙逐渐分散, 数量逐渐减少。当温度为 65℃时,煤中大部分区域 孔隙尺寸较小且孤立分散,孔隙数量明显减小。 从不同温度下孔隙率等值线图可以看到,35℃ 时煤中孔隙率等值线较为密集,局部孔隙发育明显 的部位,孔隙率达到了 5075,孔裂隙间逐渐贯 通,发育程度较高。当温度为 45℃时,煤体各处孔 隙率相比于 35℃时变化不大。温度达到 65℃时,煤 ChaoXing 6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6 卷 图 6 增透前后煤样微观结构对比 Fig.6 The microstructure contrast of briquett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creasing permeability 图 7 不同温度下煤样微观结构变化 Fig.7 The microstructure changes of coal sample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体孔隙率等值线相对于 35℃和 45℃时密集程度下 降,孔隙率等值线局部间断,连续性变差,说明随 着超临界二氧化碳温度的增加,煤微观孔裂隙的开 裂和扩展受到抑制,微观孔裂隙演化速率减慢,说 明高于二氧化碳超临界温度时,温度增加不利于低 渗透煤层增透效果的提高。 ChaoXing 第 3 期 郝志勇等 超临界 CO2温变对低渗透煤层孔渗变化的实验研究 69 图 8 不同温度下煤微观孔隙分布二值图和孔隙率等值线图 Fig.8 The binary map and porosity contour map of coal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表 2 为不同温度下煤微观孔隙率。温度在 35℃ 65℃时, 煤微观孔隙率均较初始孔隙率提高两个数 量级,提高倍数为 10.6529.52,说明不同温度超临 界二氧化碳作用后,煤微观孔裂隙得到了不同程度 的演化发展,但在二氧化碳超临界温度范围内,煤 微观孔隙率随温度增加却呈现递减的变化规律,温 度从 35℃升高到 65℃时,孔隙率由 30.22降到了 11.54,降低了 18.68。这是由于在二氧化碳超临 ChaoXing 7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6 卷 界状态,当孔隙压力恒定时,受温度增加产生的温 度应力的束缚,煤体骨架发生内膨胀,挤占了孔裂 隙空间,煤微观孔裂隙的演化受到抑制,孔裂隙尺 寸和数量增加的程度降低。 表 2 不同温度下煤微观孔隙率 Table 2 The porosity of coal sampl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温度/℃ 孔隙率/ 较初始孔隙率提高倍数 渗透率/10 -3μm 2 35 30.22 29.52 2.50 45 19.65 18.84 2.08 60 14.51 13.65 1.60 65 11.54 10.65 1.55 由表 2 可知,孔隙率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 0.319 12 39.434e0.980 2 T Rφ - 4 式中 φ为孔隙率,,T为温度,℃。 由表 2 可以看出,随着微观孔隙率的降低,煤 的宏观渗透率呈现减小的趋势, 说明超临界状态时, 孔隙压力一定,温度增加抑制了煤微观孔裂隙的演 化,煤中供流体流动的有效渗流通道的数量和尺寸 减小,煤的宏观渗透率降低。 图 9 为煤渗透率等值线的变化规律,不同温度 下, 渗透率等值线的疏密程度各异, 渗透率大小不同。 在接近临界温度 35℃时,煤渗透率等值线较 65℃时 均匀密集,煤的渗透率较大,渗透性较好。 图 9 不同温度下煤样渗透率等值线图单位 Fig.9 The permeability contour map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of coal sample 3 结 论 利用自主研制的三轴增透实验装置,以山西大 同马脊梁矿煤样为例,进行恒定体积应力和孔隙压 力, 不同温度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后煤的宏观实验, 并在宏观实验基础上进行增透煤微观成像实验,得 到以下一些结论。 a. 恒定体积应力和孔隙压力,不同温度超临界 二氧化碳作用后,煤的渗透率较初始渗透率高了一 个数量级,但在二氧化碳的超临界温度范围内,煤 的渗透率随温度增加呈负指数变化规律。 b. 不同温度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后,煤微观孔 隙率较增透前提高两个数量级,但随温度增加,煤 微观孔裂隙的演化速率减慢,孔隙率随温度增加呈 负指数变化规律。 c. 宏观微观实验相结合,得到了煤宏观渗透率 随微观孔隙率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规律,宏观微观实 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d. 超临界二氧化碳增透过程中,在一定范围 内, 孔隙压力对低渗透煤层的增透效果起主控作用, 适当的提高孔隙压力,降低温度,有助于提高低渗 透煤层的增透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南,裴玲,雷丹凤,等.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开发 现状[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22126–31. WANG Nan,PEI Ling,LEI Danfeng,et al. Analysis of un- conventional gas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in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2015, 22126–31. [2] 韩兵, 张明, 刘旺博. 二连盆地群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 以霍林河盆地为例[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40124–28. HAN Bing,ZHANG Ming,LIU Wangbo.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ing pattern of low rank coal in Erlian basinWith Huolinhe basin as an example[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 2012,40124–28. [3] 刘云亮, 张培河. 柳林地区煤层气开采动态及单井产量主控因 素分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44234–38. LIU Yunliang,ZHANG Peihe. Analysis on production dynamic and controlling of single coalbed methaneCBM well in Liulin area[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6,44234–38. ChaoXing 第 3 期 郝志勇等 超临界 CO2温变对低渗透煤层孔渗变化的实验研究 71 [4] 蔺海晓,苏现波,刘晓,等. 煤储层造缝及卸压增透实验研 究[J]. 煤炭学报,2014,39增刊 2432–435. LIN Haixiao,SU Xianbo,LIU Xiao,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permeability enhancement in coal layers by fracture making or unloading[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4,39S2 432–435. [5] 梁冰,孙可明. 低渗透煤层气开采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 [6] 曹文忠, 曹福德, 闫庆磊. 红阳三矿储层特征及煤层气抽采方 法探讨[J]. 中国煤炭地质,2015,27317–19. CAO Wenzhong,CAO Fude,YAN Qinglei. Probe into CBM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drainage in Hongyang coalmine No. 3[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15,273 17–19. [7] 李相臣,康毅力. 煤层气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研究方法进展[J]. 中国煤层气,2010,7213–17. LI Xiangchen,KANG Yili. Advances in the micro-structure features and research ology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 voir[J]. China Coalbed Methane,2010,7213–17. [8] 姚艳斌,刘大锰,汤达祯,等. 沁水盆地煤储层微裂隙发育的 煤岩学控制机理[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3916–13. YAO Yanbin,LIU Dameng,TANG Dazhen,et al.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coal petrogical composi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 cro-fracture of coal reservoir in the Qinshui basin[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2010,3916–13. [9] 刘玉龙,汤达祯,许浩,等. 煤岩类型控制下的微观孔隙结构 及吸附特征研究[J]. 煤炭工程,2016,4811107–110. LIU Yulong,TANG Dazhen,XU Hao,et al. Study on micro- scopic pore structure and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lithotypes[J]. Coal Engineering,2016,4811107–110. [10] 肖晓春,徐军,潘一山,等. 功率超声影响的煤中甲烷气促解 规律实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32165–71. XIAO Xiaochun, XU Jun, PAN Yisha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promoting methane desorption law in coal considering power ultrasound effect[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3,32165–71. [11] 梁卫国,吴迪,赵阳升. CO2驱替煤层 CH4试验研究[J]. 岩石 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4665–673. LIANG Weiguo, WU Di, ZHAO Yangsheng.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albeds methane replacement by carbon dioxide[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0,294 665–673. [12] 岳立新,孙可明. 超临界 CO2增透煤微观图像重构及三维数 值模拟[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158–64. YUE Lixin,SUN Keming. Microscopic image reconstruc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upercritical CO2 anti-reflection coal[J].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 ogy,2017,13158–64. [13] 王海柱,沈忠厚,李根生. 超临界 CO2开发页岩气技术[J]. 石 油钻井技术,2011,39330–35. WANG Haizhu,SHEN Zhonghou,LI Gensheng. Feasibility analysis on shale gas exploitation with supercritical CO2[J]. Pe- troleun Driling Techniques,2011,39330–35. [14] 孙可明,任硕,张树翠,等. 超临界 CO2在低渗透煤层中渗 流规律的实验研究[J]. 实验力学,2013,281117–120. SUN Keming, REN Shuo, ZHANG Shucui, et al . Experimental study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eepage flow in low per- meability coal seam[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013,281117–120. [15] 杨涛,杨栋,康志勤,等. 注入超临界 CO2对提高煤层渗透 性的影响[J]. 煤炭科学技术,2010,384108–110. YANG Tao,YANG Dong,KANG Zhiqin,et al. Influence on improving permeable perance in coal seam through injection supercritical CO2[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384 108–110. [16] 苏静,范翔宇,陈林. CO2黏度模型及求解[J]. 断块油气田, 2009,16581–83. SU Jing,FAN Xiangyu,CHEN Lin. CO2 viscosity model and solution[J]. Fault-Block Oil Gas Field,2009,16581–83. [17] 肖杨,吴元欣,王存文,等. 超临界 CO2中聚碳酸酯的合 成Ⅱ. 超临界 CO2密度的计算[J]. 天然气化工,2007, 33175–78. XIAO Yang,WU Yuanxin,WANG Cunwen,et al. Synthesis of polycarbonate in supercritical CO2 Ⅱ. calculation of supercriti- cal CO2 density[J].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2007, 33175–78. [18] 熊承仁,唐辉明,刘宝琛,等. 利用 SEM 照片获取土的孔 隙结构参数[J]. 地球科学,2007,327415–419. XIONG Chengren,TANG Huiming,LIU Baochen,et al. Using SEM photos to gain the por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soil sam- ples[J]. Earth Science,2007,327415–419. [19] 张顺康,陈月明,侯健,等. 岩心 CT 微观驱替实验的图像处 理研究[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110–12. ZHANG Shunkang,CHEN Yueming,HOU Jian,et al. Image processing for CT microscopic core flooding experiments[J]. Pe- troleum Geology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2007, 26110–12. 责任编辑 晋香兰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