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无烟煤中石墨微晶产出状态与成因_李久庆.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超无烟煤中石墨微晶产出状态与成因_李久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超无烟煤中石墨微晶产出状态与成因_李久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超无烟煤中石墨微晶产出状态与成因_李久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超无烟煤中石墨微晶产出状态与成因_李久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超无烟煤中石墨微晶产出状态与成因_李久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8 卷 第 1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8 No.1 2020 年 2 月 COAL GEOLOGY graphite microcrystal; meta-exinite; hydrogen-rich vitrinite; Yanshanian granite; occurrence; origin 超无烟煤也称变质无烟煤在光学显微镜下往 往能够观测到轮廓清晰、光学各向异性极强、产状 多样、形貌各异的显微成分,数量因地区及煤层而 异[1-5]。笔者最近研究发现,福建永安等地煤中该类 光学结构显微成分相对丰富,多为晶形完整的微晶 石墨[5]。优质石墨微晶通常为土状石墨的主要成分, 绝大部分为石墨碳,化学性质稳定,不受强酸或强 碱影响,具有耐高温、传热、导电、润滑及可塑性 等特性,用途十分广泛。石墨烯材料的发现和应用, 使得石墨进一步成为制备石墨烯的重要原料[6-7]。同 时,我国每年产出的隐晶质石墨约一半被当作煤燃 料使用,使石墨资源极大浪费[8]。为此,本文通过 产状观测及光学性质、物质组成、晶体结构表征, 对福建省永安煤田煤中微晶石墨进行研究,旨在加 深对煤中石墨微晶产出特征和成因的认识,并为煤 基材料原料评价提供依据。 1 地质背景 永安煤田位于福建省永安盆地北缘[9],与东南 沿海火山带毗邻,是福建省六大煤矿区之一图 1。 含煤地层为中二叠统童子岩组,煤层层数多,单层 薄,从下至上划分为 3 个岩性亚段,下段由障壁岛– 潟湖相粉砂岩、炭质泥岩组成,夹薄煤层;中段为 浅海相厚层粉砂岩夹菱铁质结核,不含煤;上段由 海陆交互相厚层粉砂岩组成,夹炭质泥岩和煤层, 发育矿区内主采煤层[10]。 煤层形成后经历多期次构造变动,发育NE向和 NW向为主的深大断裂,同时派生出一系列缓倾角 断层和褶皱,包括伸展作用下的滑覆构造和挤压作 用下的推覆构造。 含煤地层受构造挤压变形影响强烈, 煤层局部重复或缺失。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异常频 繁,尤其是早白垩世最为强烈和集中,该期岩浆岩 分布受NE向断裂控制明显,区域上显示出分带性和 方向性[11],在研究区及周边大面积出露图1。岩浆 岩体沿断裂带侵入含煤地层,伴随而来的热力及巨 大侵位压力使得研究区煤变质程度普遍极高,煤岩 显微组分石墨化特征显著。 2 采样与实验方法 永安煤田中二叠统童子岩组上亚段采取 6 件煤 样,采样点平面位置如图 1 所示。宏观上,所采样 品光泽较强,颜色均表现为钢灰色,黑色条痕且易 图 1 永安煤田地质简图 Fig.1 Geological map of Yong’an coal field ChaoXing 第 1 期 李久庆等 超无烟煤中石墨微晶产出状态与成因 29 沾手,具滑腻感。样品整体受构造影响变形强烈, 除 YASM-6 样品为碎粒状外,其他 5 件样品均为糜 棱状结构,揉皱构造和鳞片状构造发育,表面常见 平整光滑的摩擦镜面。 依据 GB/T 2122008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 GB/T 191432003岩石有机质中碳、氢、氧分析 方法 、GB/T 2142007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和 GB/T 69482008 煤的镜质体反射率显微镜测定方 法 ,分别对样品进行煤质分析和煤岩Rmax测试, 结果见表 1。 表 1 样品测试结果 Table 1 Test data of coal samples 工业分析ω/ 元素分析ω/ 样品编号 采样位置 Mad Aad VdafFCd Cdaf HdafOdaf ωSt, d/ H/C Rmax/ YASM-1 下盖竹矿井 6.88 20.96 5.2973.5293.870.005.760.13 0.00 7.17 YASM-2 下盖竹矿井 12.89 9.17 1.4589.2397.330.002.280.10 0.00 6.35 YASM-3 塘下洋33-2钻孔 8.32 14.66 1.4383.4097.490.00 0.11 0.00 7.98 YASM-4 塘下洋33-2钻孔 7.82 37.50 4.5059.0092.611.045.270.23 0.23 7.25 YASM-5 岩坑矿井 6.64 11.62 2.5585.9796.270.093.330.10 0.01 8.67 YASM-6 岩坑矿井 11.07 5.54 1.8590.8195.870.003.250.43 0.00 7.45 秦勇等 [1-2]研究指出,当煤的镜质体反射率 Rmax8.0时,煤的基本结构单元BSU延展度急速 增加, 标志着煤化作用的结束和石墨化作用的开始。 根据曹代勇等[12]提出的煤石墨化程度划分指标,本 文样品已达到半石墨石墨阶段。依据 MT/T 11582011 镜质体反射率的煤化程度分级 和 ISO 117602018国际煤分类 ,本文样品变质程度达 到高阶煤Ⅲ阶段或无烟煤 A 阶段。 实验方法如下 a. 煤岩显微组分和反射率测试 样品制备成粉 煤光片,仪器为配有 CRAIC 显微光度计的 Leica 4500P 显微镜,结合使用交叉偏光、正交偏光加石 膏试板、旋转载物台等方法,识别显微组分,观察 产状并测试反射率[2,13-15]。 b. 扫 描 电 镜 形 貌 观 察 采 用 带 有 Oxford X-Max20 能谱仪EDS附件的德国 ZEISS SIGMA 型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样品进行显微形貌和 电子探针测试,工作电压 20 kV,能谱分辨率优于 127 eV,谱峰漂移小于 1 eV。 c. 透射电镜微观形貌观察 分析前对样品纯化 处理,将研磨至 200 目0.074 mm的煤样在 HF 和 HCl 混合溶液中反应 24 h,之后用去离子水反复清 洗并过滤,干燥后在 JEM-2100F 型场发射透射电 子显微镜TEM上进行微区显微形貌特征和选区 电子衍射SAD分析,加速电压 200 kV,点分辨率 0.19 nm,线分辨率 0.10 nm。 3 结果与讨论 3.1 煤中石墨微晶识别 煤中石墨微晶因其晶粒较小,且常与煤共生, 肉眼下难以与煤区分,确定形貌特征需借助不同观 察手段[1-2,5]。煤岩显微组成以变镜质组为主,变 惰质组、变壳质组和矿物组分含量不等表 2,石 墨微晶以高反射光性存在于煤中孔缝空间内图 2a 图 2c,是鉴定识别到的主要特征之一。反射单偏光 下除极强的反射光性外,光学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 较强,具有局部定向的片层状。正交偏光加石膏试 板的紫红色背景下,石墨微晶表现出片状或纤维状 类似石油焦的干涉色,石膏试板插入方向与片层方 向垂直时为一级黄,平行时则为二级蓝图 2d 图 2f,旋转载物台两种干涉色交替变化,石墨微晶 呈现镶嵌状、区域状、纤维状等显微结构,显著区别 于煤中变镜质组、 变惰质组和变壳质组显微组分。 对石墨微晶较大和数量较多的样品 YASM-1 和 YASM-3 进行石墨微晶油浸反射率R测试,结果见 表 3。两件样品中石墨微晶的 Rmax分别介于 9.2910.22和 9.6710.83,平均值分别为 9.64和 10.16, 显著高于各自样品变镜质体平均 最大反射率Rmax。此外,上述两件煤样石墨微晶油 浸 最 小 反 射 率 Rmin 分 别 介 于 0.541.35 和 0.471.26,平均值分别为 1.13和 0.85。两个 样品中,石墨微晶的最大和最小反射率平均相差分 别为 8.51和 9.31,揭示出石墨微晶强烈的光学 各向异性,与天然石墨的光性特征一致。 扫描电镜下,石墨微晶自然断面显微形貌呈鳞 片状,形态不规则,沿一定方向叠加排列图 3a, 图 3b,微晶尺寸多在微米级。 充填于裂隙内的石墨 微晶有流动状形态和气孔构造,可见气泡膜状结构 图 3c,图 3d,是高温熔融及冷却结晶的标志。石墨 微晶表面粘附形态不规则的细小颗粒集合体,同时石 ChaoXing 3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表 2 煤的反射率测试和显微组分定量 Table 2 Results of quantitative statistic of micro-components in coal samples 显微组分及矿物体积分数/ 样品编号 Rmax / 变镜质组 变惰质组 变壳质组 石墨微晶 矿物 YASM-1 7.17 81.25 1.53 0.82 6.68 9.72 YASM-2 6.35 81.80 5.52 2.92 0.99 9.40 YASM-3 7.98 82.77 3.76 1.39 2.77 9.31 YASM-4 7.25 87.57 0.95 1.32 2.27 7.89 YASM-5 8.67 86.42 3.97 1.66 2.59 5.36 YASM-6 7.45 82.47 8.76 0.97 1.32 6.48 ad为 YASM-1,be为 YASM-3,cf为 YASM-5 图 2 煤中石墨微晶形貌特征 上反射单偏光,下正交偏光石膏试板 Fig.2 Morphology of graphite microcrystalline in coal The upper polarized light; the lower orthogonal polarized light plus gypsum test plate 表 3 煤中石墨微晶反射率测试结果 Table 3 Reflectance of graphite microcrystalline in coal samples Rmin/ Rmax/ 样号 测点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反射率最大最小差值 ΔR/ YASM-1 23 0.54 1.35 1.13 9.29 10.22 9.64 8.51 YASM-3 25 0.47 1.26 0.85 9.67 10.83 10.16 9.31 墨微晶表面伴生较多浸染状矿物,裂隙周边可见较 多游离态的颗粒状矿物。 微区EDS半定量分析表明, 片层状石墨微晶以 C 元素为主体,未见 H、N、S 等有机元素的显示,存在的微量 O 元素可能与石墨 微晶结构边缘或缺陷中含氧官能团有关;此外,石 墨微晶上存在少量铝硅酸盐矿物,以富 Si、Al 元素 为特征, 为粘附在石墨微晶表面的黏土矿物图 3e 图 3g。 炭质石墨化过程依次形成芳层、微柱、揉皱 和平直的石墨结构,BSU 由杂乱无章的涡层逐渐 向规则有序的石墨层转变[16]。透射电镜下,石墨 微晶表面平坦,边缘不规则图 4a,放大后可见 沿不同方向平直延展并部分重叠的石墨晶格条纹 簇图 4b,显示明显的局部定向性。选区电子衍 射图案以弥散环状斑点为主,002 和 10 散射环清 晰可见图 4c,散射环上局部集中的斑点状衍射 揭示 BSU 存在择优取向,秩理化程度较强。观察 倍数进一步增加,平直连续的层状石墨晶格条纹 清晰可见图 4d图 4f,长度普遍大于几十纳米, 最长达 500 nm。 ChaoXing 第 1 期 李久庆等 超无烟煤中石墨微晶产出状态与成因 31 a YASM-1;b YASM-3;c YASM-5;d YASM-6;eg分别为ac对应区域电子能谱 图 3 样品 SEM 图及 EDS 图谱 Fig.3 SEM and EDS pictures of coal samples 3.2 煤中石墨微晶产状和数量 石墨微晶作为一种矿物,在 6 件样品中均检测 到, 不同样品中其含量差异悬殊表 2。 样品 YASM-1 中石墨微晶体积分数高达 6.68,其他 5 件样品石 墨微晶体积分数为 0.992.77。由于石墨微晶主 要产出于孔缝中,其含量与煤中孔缝发育程度及规 模大小有关。观察表明,石墨微晶有两种产出形式, 一是依附于煤中裂隙或孔隙内壁结晶生长,形成较 大的微晶片层,在 YASM-1、YASM-3、YASM-4、 YASM-5 样品中数量较多;另一种是充填于煤中原 有显微组分胞腔, 形成致密颗粒状微晶, 以 YASM-2 和 YASM-6 较典型。 光学显微镜下,以正交偏光加石膏试板下等色 区一级黄或二级蓝的尺寸大小为依据,将石墨微 晶划分为镶嵌状、区域状和纤维状 3 种显微结构。 镶嵌状石墨微晶等色区线径小于 10 μm,主要赋存 在煤中孔隙相对较小的空间内,主要是显微组分胞 腔孔,不同方向微晶紧密接触;区域状石墨微晶等 色区线径介于 1050 μm,赋存于裂缝空间,是样品 中主要的显微结构类型;纤维状石墨微晶等色区长 轴线径在 50 至数百微米以上,数量相对较少,见于 较大裂缝空间。 目前,无烟煤和煤成石墨的划分一是依据元 素组成变化和反射光性强弱,如 H/C 和镜质体最大 反射率 R max;二是碳结构缺陷程度,如拉曼光谱石 墨特征峰和缺陷峰面积比 R2;三是晶格间距 d002和 ChaoXing 32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ab为样品 YASM-1;c为区域bSAD 图;df为样品 YASM-1 放大 图 4 石墨微晶透射电镜和选区电子衍射图 Fig.4 TEM and SAD pictures of graphite microcrystal 基于此计算的石墨化度[8]。上述研究分析表明,煤 中石墨微晶的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手段的识别及石 墨微晶的反射率测定是煤系石墨微晶和煤成石墨化 程度判识的另一重要手段。 3.3 煤中石墨微晶成因探讨 超无烟煤孔缝中的石墨微晶具有片状石油焦的 显微结构和干涉色, 是煤中有机质受热熔融的显示。 烟煤中镜质组和壳质组焦化过程形成类型各异的显 微结构,包括纤维状结构的石油焦或沥青焦[14,17-18]。 不同显微组分热活性不同,热演化过程差异显著, 对煤中石墨微晶形成的碳源贡献有所不同。变壳 质组软化和分解温度低于变镜质组,热熔、冷却、 固化后可形成流动状结构[14]。某些富氢变镜质体 同样具有较高的热活性,可石墨化潜力较高;变 惰质组热活性最低,其光学各向异性在超无烟煤阶 段依然相对较弱,石墨化进程远远滞后于变壳质 组和变镜质组[1-2,5]。为此可以合理推测,煤中石墨 微晶的碳质主要来源于变壳质组和部分富氢变 镜质体, 这是研究区煤中石墨微晶形成的内在原因。 煤中部分显微组分熔融进而形成微晶石墨, 需要 强大的热源及足够大的构造应力。 煤系中类似的热力 和构造应力来源均与大型岩浆岩体的侵位有关。 研究 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我国中生代 8 个火山–侵入 岩带之一, 岩浆活动发生在燕山运动期, 侵入体以大 型花岗岩体为主[19]。该期大型侵入岩体在研究区及 周边大面积出露图 1。岩浆侵入带来的强大热力促 使中二叠世煤快速且普遍演化到超无烟煤阶段及其 以上, 同时煤中部分显微组分熔融, 杂质有机元素被 挥发剔除。 强大的岩浆侵位压力宏观上造就了研究区 普遍发育的构造煤, 微观上促进煤中碳网层片的定向 化和秩理化。 岩浆热力与侵位压力的共同作用, 是研 究区煤中微晶石墨形成的外在因素。 此外,煤演化过程中在生油窗阶段会生成数量 不等的石油物质, 部分从煤基块排出流入煤层孔缝, 固化后形成煤中次生显微组分渗出沥青质体[20]。渗 出沥青质体具有较强热活性,在后续热演化过程中 往往发生裂解,进一步形成气态烃并留下次生显微 组分“微粒体”等残渣。在大规模岩浆侵入带来的高 温和侵位压力作用下,不排除充填在煤层孔缝空间 的渗出沥青质体再次活化,进而形成煤中微晶石墨 的可能性。这一与沥青焦类似的形成机制,同样可 能是煤中石墨微晶形成的重要原因。 4 结 论 a. 超无烟煤中普遍出现石墨微晶,光学显微镜 下其反射光性及光学各向异性显著强于煤中原有显 微组分,正交偏光加石膏试板下显示一级黄和二级 蓝干涉色,扫描电镜下为不规则鳞片状并可见熔融 气泡膜,高分辨透射电镜下晶格条纹平直且选区电 子衍射环斑状晶格特点明显。 b. 福建永安矿区超无烟煤中, 石墨微晶主要产出 于煤中孔缝空间,不同样品含量差异悬殊,依据干涉 色等色区线径分为镶嵌状、 区域状和纤维状显微结构, 以区域型为主,反映显著的择优取向性。煤中石墨微 ChaoXing 第 1 期 李久庆等 超无烟煤中石墨微晶产出状态与成因 33 晶的特殊形貌、极高反射率及显著光学各向异性有别 于煤中原有显微组分,这是评价石墨化度指标之一。 c. 研究区煤中石墨微晶形成的内在原因是煤 中存在可熔融软化的变壳质组和富氢变镜质体, 外在原因是燕山期大型岩浆活动带来的强大热力与 侵位压力,不排除渗出沥青质体再次活化形成研究 区煤中石墨微晶的可能性。 请听作者语音介绍创新技术成果 等信息,欢迎与作者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OSID 码 [1] 秦勇. 中国高煤级煤的显微岩石学特征及其结构演化[M]. 徐 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QIN Yong. Micropetrology and structure evolution of high-rank coals in P R China[M]. Xuzhou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Press,1994. [2] QIN Yong , JIANG Bo. Coalification jumps , stages and mechanism of high-rank coals in China[C]//Proc 30th Interna- tional Geology Congress,18B,Yang Qi ed. Netherland International Science Press,199799–122. [3] 任瑞晨,张乾伟,石倩倩,等. 高变质无烟煤伴生微晶石墨鉴 定与分析[J]. 煤炭学报,2016,4151294–1300. REN Ruichen,ZHANG Qianwei,SHI Qianqian,et al. Identi- 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amorphous graphite associated with high metamorphosed anthracite[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6,4151294–1300. [4] LI Kuo, SUSAN M R, LIU Qinfu. Geochemical and petrographic analysis of graphitized coals from central Hunan,China[J]. In- 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18,195267–279. [5] 李久庆. 永安超无烟煤显微组分及其光性演化[D]. 徐州中 国矿业大学,2019. LI Jiuqing. Composition and optical property evolution of mac- erals in meta-anthracite from Yong’an,Fujian,China[D]. Xuzhou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2019. [6] 张岳,吕晓猛,慕晓刚,等. 由石墨直接制备石墨烯的工艺研 究进展[J]. 新型化工材料,2018,46345–48. ZHANG Yue, LYU Xiaomeng, MU Xiaogang, et al. Review on the preparation of graphene directly from graphite[J]. New Chemical Materials,2018,46345–48. [7] 褚伍波. 无烟煤伴生石墨的石墨含量分析及其复合材料制 备[D]. 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 CHU Wubo. Graphite content analysis of anthracite associated graphite and preparation of its composites[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8. [8] 董业绩,曹代勇,王路,等. 地质勘查阶段煤系石墨与无烟煤 的划分指标探究[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8,4618–12. DONG Yeji,CAO Daiyong,WANG Lu,et al. Indicators for partitioning graphite and anthracite in coal measures during geo- logical exploration phase[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 2018, 4618–12. [9] 黄农. 福建二叠系下统童子岩组沉积建造特征与找煤方向[J]. 焦作工学院学报,1998,17137–41. HUANG No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structure of Tongziyan Serie petrofabic of Lower Permian ation in Fu- jian and the range of coal finding[J]. Journal of 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8,17137–41. [10] 祖辅平, 舒良树, 李成. 永安盆地晚古生代中新生代沉积构 造环境演化特征[J]. 地质论评,2012,581126–148. ZU Fuping,SHU Liangshu,LI Cheng. Evolution features of depositional and tectonic setting from Late Paleozoic to Meso-Cenozoic in the Yong’an basin[J]. Geological Review, 2012,581126–148. [11] 舒良树. 华南前泥盆纪构造演化 从华夏地块到加里东期造山 带[J]. 高校地质学报,2006,124418–431. SHU Liangshu. Predevonian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 China From Cathaysian block to Caledonian period folded orogenic belt[J]. Geo- 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2006,124418–431. [12] 曹代勇,张鹤,董业绩,等. 煤系石墨矿产地质研究现状与重 点方向[J]. 地学前缘,2017,245317–327. CAO Daiyong,ZHANG He,DONG Yeji,et al. Research status and key orientation of coal-based graphite mineral geology[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7,245317–327. [13] 许兴华,徐杏芬. 福建省早二叠世煤系可采煤层煤岩学研 究[R]. 福州福建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988. XU Xinghua,XU Xingfen. Study on coal petrology of Early Permian minable coal seams in Fujian Province[R]. Fuzhou Fujian Coalfiel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ompany,1988. [14] 競刘兆福,桂先,黄启震,等. 炭相图谱[M]. 长春吉林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5. LIU Zhaofu,GUI Jingxian,HUANG Qizhen,et al. Atlas of carbon micrographs[M]. ChangchunJilin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Press,1985. [15] TAYLOR G H,TEICHMLLER M,DAVIS A,et al. Organic petrology[M]. BerlinGrbrder Borntraeger,1998. [16] 郑辙. 煤基石墨微结构的高分辨电镜研究[J]. 矿物学报, 1991,113214–218. ZHENG Zhe. HRTEM study on microstructures of coal-based graphite[J]. Acta Mineralogica Sinica,1991,113214–218. [17] 周师庸. 应用煤岩学[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 ZHOU Shiyong. Applied coal petrology[M]. Beijing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1985. [18] 张亚云. 应用煤岩学基础[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ZHANG Yayun. Fundamentals of applied coal petrology[M]. Beijing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1990. [19] 巫建华,郭国林,郭佳磊,等.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 及其与热液型铀矿的关系[J]. 岩石学报,2017,3351591–1614. WU Jianhua,GUO Guolin,GUO Jialei,et al.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esozoic igneous rock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hydrothermal uranium deposits in eastern China[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17,3351591–1614. [20] STACH E,MACKOWSKY M,TEICHMLLER M,et al. Stach’s textbook of coal petrologythird edition[M]. Berlin Caplo Lumen Press,1982. 责任编辑 范章群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