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厚低阶煤煤层气储层关键成藏地质要素及评价方法——以二连盆地巴彦花凹陷为例_姚海鹏.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巨厚低阶煤煤层气储层关键成藏地质要素及评价方法——以二连盆地巴彦花凹陷为例_姚海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巨厚低阶煤煤层气储层关键成藏地质要素及评价方法——以二连盆地巴彦花凹陷为例_姚海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巨厚低阶煤煤层气储层关键成藏地质要素及评价方法——以二连盆地巴彦花凹陷为例_姚海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巨厚低阶煤煤层气储层关键成藏地质要素及评价方法——以二连盆地巴彦花凹陷为例_姚海鹏.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巨厚低阶煤煤层气储层关键成藏地质要素及评价方法——以二连盆地巴彦花凹陷为例_姚海鹏.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8 卷 第 1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8 No.1 2020 年 2 月 COAL GEOLOGY 2. Coal Geology Bureau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ohhot 010010, China; 3.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Unconventional Gas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ohhot 01001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ate the potential of low rank CBM resources with large thickness, Bayanhua depression in Erlian basin is studied. By studying the genesis of CBM, buried depth of coal seam, thickness of coal seam,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al reservoir, gas content, hydrogeology and cap rock, the key geological elements of thick and low coal rank coal reservoirs are summarized. Furthermore, a new low rank CBM resource potential uation is established, and the favorable and target zones for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Bayanhua de- pression are deline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coal-bearing strata in Bayanhua depression is the Lower Cretaceous Tenggeer ationK1t, which is dominated by lignite and long-flame coal, and the maceral is mainly vitrinite. CBM is mainly biogenetic and mixed genetic CBM is auxiliary. A total of three coal groups are developed in the study area. The coal reservoir has large thickness, wide development area, moderate buried depth, good ChaoXing 86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high gas content, and gas content of air drying base is up to 4.45 m3/t. No.1 and No.2 coal groups are conducive to the ation of CBM reservoirs, and No.3 coal group is conducive to the ation of coal-bearing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resource potential uation , the opti- mal target area for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Bayanhua depression. Keywords Erlian basin; Bayanhua depression; low rank coal CBM; geological elements of accumulation; resource potential 近年来,中、高阶煤煤层气开发在我国取得了 显著进展,如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均实 现了商业性开发[1]。然而,低阶煤煤层气的勘探与 开发进展滞后,与其占全国 40煤层气资源量的地 位极不相称。而美国粉河盆地、澳大利亚苏拉特盆 地等成功开发,证实了低阶煤煤层气具有巨大开发 潜力。因此,研究低阶煤煤层气成藏特征,评价煤 层气资源和勘探开发潜力,对于拓展我国煤层气开 发的新领域和新基地、支撑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 具有实际意义。 针对国内典型低阶煤煤层气盆地,如内蒙古鄂尔 多斯、海拉尔、二连[2-4]和新疆的准噶尔、塔里木、三 塘湖等[5-7],学者开展了富集规律和资源潜力探索。然 而,受其煤层气勘探程度及资料约束,研究程度总体 偏低, 特别是二连盆地的低阶煤煤层气研究更为贫乏。 二连盆地群含煤凹陷多、含煤面积大、煤层厚度大, 煤炭资源丰富, 为本区煤层气成藏奠定了物质基础[8]。 2016 年 9 月, 华北油田在二连盆地首次取得了煤层气 开发突破[9],昭示了本区煤层气的开发潜力。巴彦花 凹陷为二连盆地重点低阶煤凹陷,煤层气资源量约 320 亿 m3[10-12],但对于本区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主 控因素及资源潜力等方面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笔 者拟基于对含煤地层煤层气地质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通过基础资料和实验数据分析,查明巴彦花凹陷煤层 气成藏地质条件,总结巨厚低阶煤储层的关键成藏地 质要素,并进一步建立新的低阶煤煤层气资源潜力评 价指标和方法,厘定巴彦花凹陷煤层气资源潜力,圈 定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和目标区,为后期煤层气井位部 署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区域地质概况 二连盆地位于内蒙古中部,为早白垩世断陷盆 地。目前,盆地中发现了 53 个凹陷,其中约 90 的凹陷为半地堑断陷[13],总体走向为 NE 方向,向 西和西南逐渐过渡为 NEE 和 EW 向,长约 326 km, 宽 916 km,面积约 5 0006 000 km2。巴彦花凹陷 位于乌尼特隆起东部,北邻高力罕凹陷和迪彦庙凹 陷,东邻霍林河凹陷,南部为大兴安岭隆起图 1a。 该凹陷整体呈 NENNE 向展布,为一不对称的向 斜构造,轴向 NE3040,轴位偏向西北侧。凹陷 内部发育次级褶皱构造,规模较小,断层较发育, 主要以 NE 向正断层为主图 1b。 a 位置 b 构造纲要 图 1 巴彦花凹陷位置及构造纲要 Fig.1 Location and structural outline of Bayanhua depression 巴彦花凹陷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主要为上侏罗 统白音高老组J3b、下白垩统阿尔善组K1a、下白 垩统腾格尔组K1t、古近系E3、新近系N2及第四 系Q,主要含煤地层为下白垩统腾格尔组K1t,煤 厚分布范围在 0.36107.26 m,平均 34.70 m,属于 典型的巨厚煤层图 2。巴彦花凹陷含煤面积达 556 km2,含煤性好,煤层厚度大,部分地区发育单 层厚度大于 60 m 的巨厚煤层。 凹陷内共发育 3 个煤 ChaoXing 第 1 期 姚海鹏等 巨厚低阶煤煤层气储层关键成藏地质要素及评价方法以二连盆地巴彦花凹陷为例 87 组,8 层可采煤层,其中 1 煤组 2 层、2 煤组 4 层、 3 煤组 2 层,煤层发育比较稳定,煤厚变化小,连 续性好。凹陷内发育南部、中部和北部 3 个聚煤中 心,煤层累厚普遍在 50 m 以上图 3。整体而言, 巴彦花凹陷含煤面积较大,煤层厚且发育稳定,为 煤层气成藏提供较好的基础。 图 2 巴彦花凹陷含煤地层柱状 Fig.2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the coal-bearing strata in Bayanhua depression 2 煤岩煤质特征 巴彦花凹陷煤体呈黑褐色,条痕为浅褐–暗棕色, 多为弱沥青光泽。宏观煤岩成分以碎屑煤和木质煤为 主,可见参差状断口和不平坦状断口,吸水性强,脆度 大,易风化。具有层状构造,以 35 mm 及 13 mm 的 条带状结构为主,偶见小于 1 mm 的线理状结构。 选取3个煤组总计11块煤岩样品进行了显微组 分及工业分析测试表 1,煤镜质体反射率 Rmax为 0.370.59,相当于褐煤长焰煤,为典型低阶 煤。其中 1 煤组 Rmax为 0.370.51,平均 0.42; 3 煤组 Rmax为 0.420.59,平均 0.45。随煤层 埋深的增加,Rmax有逐渐增加趋势,符合深成变质 作用特点。通过煤岩显微组分及工业分析表 1发 现,煤岩显微组分以镜质组腐植组V为主,体积 分数为 97.5098.80,平均 98.20;惰质组I体 积分数为 0.971.30,平均为 1.09;壳质组E 体积分数为 0.221.50,平均 0.71。煤的水分 Mad质量分数为 7.768.60,平均 9.07;灰分 Ad质量分数为 22.3224.28,平均 23.42,属 于中灰煤;挥发分产率Vdaf为 44.1045.38,平 均 44.83, 为 高 挥 发 分 煤 ; 全 硫 质 量 分 数 为 0.651.11,平均 0.88,属于低中硫煤。 3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与煤层埋深关系 煤层气成因类型的划分借鉴了天然气成因类 型的分类方案,主要依据煤层气成分和甲烷碳、 氢同位素组成特征。煤层气主要有生物成因、 ChaoXing 8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图 3 巴彦花凹陷煤层累厚图 Fig.3 Accumulative thickness of Bayanhua depression 热成因和混合成因,其中生物气有原生生物气和 次生生物气之分,生物气的最显著特征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气组分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较高; 二是甲烷碳同位素值较轻[14-15]。在巴彦花凹陷已 钻煤层气井中选取不同埋深的 12 组气体样品,实 测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介于–62.3‰–54.1‰, 气组分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大于 170。将测试数 据投入 Kotarba 模板[16]中图 4,显示研究区煤层 气为生物成因气和混合成因气,且生物成因气占 主导地位,通过对比煤热演化程度,分析得出, 在长焰煤阶段生成了少量的混合成因煤层气并保 存下来。 进一步探究煤层气成因类型与煤层埋深关系 图 5 发现, 巴彦花凹陷煤层气 δ13CCH4与煤层埋 深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线性拟合与 δ13CCH4 –55‰关系表明,在煤层埋深约 1 200 m 处发生了重 要转换,即埋深 1 200 m 以浅煤层气以生物成因气 为主,而 1 200 m 以深则存在少量的混合成因气, 且与 Kotarba 模板分析得出的煤层气成因类型组合 一致。 表 1 巴彦花凹陷煤岩显微组分及工业分析表 Table 1 Macerals and proximate analysis of coal in Bayanhua depression 去矿物基显微组分体积分数φ/ 工业分析ω/ 煤组号 V I E Mad Ad Vdaf ωSt,d/Rmax/ 煤质特征 1 97.50 0.99 1.50 8.60 22.32 45.00 0.65 0.422 中灰、高挥发分、低硫 2 98.80 0.97 0.22 7.86 23.67 45.38 0.87 0.436 中灰、高挥发分、低硫 3 98.29 1.30 0.40 7.76 24.28 44.10 1.11 0.451 中灰、高挥发分、中硫 图 4 基于 CH4/C2H6C3H8-δ13CCH4低阶煤煤层气成 因判识模板据 M. J. Kotarba[16] Fig.4 Identification map of the origin of low-rank coal CBM based on the CH4/C2H6C3H8-δ13CCH4 according to M. J. Kotarba[16] 埋深直接控制煤储层的温度和压力,压力与 甲烷吸附量呈正相关,温度与甲烷吸附量呈负相 关。两者都随着埋深增加而增大,在达到临界值 图 5 巴彦花凹陷煤层气 δ13CCH4与煤层埋深关系 Fig.5 Relation between δ13CCH4 of CBM and coal seam buried depth in Bayanhua depression 之前,对吸附量的正效应强于负效应,有利于煤 层气富集,之后则变成负效应强于正效应,吸附 ChaoXing 第 1 期 姚海鹏等 巨厚低阶煤煤层气储层关键成藏地质要素及评价方法以二连盆地巴彦花凹陷为例 89 气的含量降低[17-19]。 通过下文分析含气量与埋深的 变化关系也得出巴彦花凹陷临界深度约为 1 200 m, 这恰好与煤层气成因类型的转换深度吻合。 4 煤层气成藏关键地质要素 低阶煤储层与中高阶煤储层相比存在很大差 异,煤层气成藏的关键地质条件也不尽相同,低阶 煤一般埋深较浅、生气量较低、保存条件差,形成 气藏条件更为复杂。 烃源岩和保存条件是煤层气富 集成藏的基础,前者决定了资源生成潜力,后者决 定了资源聚集的有效性, 则煤层气成藏的关键取决 于地质条件的配置[20-22]。 针对巴彦花凹陷的巨厚低 煤阶煤储层的特点, 总结研究区煤层气成藏关键地 质要素。 4.1 煤层厚度 煤厚是影响煤层气富集成藏的重要因素,尤其 针对低煤阶煤储层极为重要,一方面煤作为煤层气 的烃源岩,煤层厚度越大,生烃母质也就越多,最 终生成的煤层气总量就越大;另一方面煤储层本身 具有低渗透性的特点,上下煤分层对中部煤储层有 很好的封堵效应,厚度越大,保存条件就越好[23]。 巴彦花凹陷共发育 3 个煤组,煤层总厚度大, 属于典型的巨厚煤层。在平面上,单层厚煤层主要 在凹陷中部和北部及向斜轴部发育,具备开发煤层 气资源的条件。① 1 煤组发育两层主力煤层,在凹 陷中部合并,向南北两侧分叉变薄,为大部可采的 较稳定煤层,厚度为 1.6226.81 m,平均 8.82 m, 厚度 5 m 以上煤层分布范围广,连续性好,向凹陷 中北部厚度逐渐增加图 6a。② 2 煤组含主要煤储 层 4 层,第 1 层和第 4 层发育好,第 2 和第 3 层发 育相对较差。 煤层在中部合并, 向南北两侧分叉变薄, 厚度分布在 1.578.81 m,平均 28.98 m,厚度 5 m 以 上煤层分布范围最广,连续性最好,是巴彦花凹陷 资源量最大的主采煤层图 6b。③ 3 煤组主要发育 2 层煤,上层煤发育好,下层煤发育一般,也具有 在中部合并、向南北两侧分叉的特点。大部可采的 较稳定煤层,厚度介于 0.2515.64 m,平均 6.36 m, 厚度 5 m 以上的煤层分布范围较广,连续性较好, 主要分布在巴彦花凹陷的中部和北部图 6c。巴彦 花凹陷的 2 煤组不仅厚度最大,连续性好,分布范 围广,且夹于 1、3 煤组之间,保存条件好,具有良 好的封闭性,是较好的巨厚煤层气储层。 图 6 巴彦花凹陷 1、2、3 煤组煤层厚度分布 Fig.6 Distribution map of coal seam thickness of No.1, No.2 and No.3 coal group in Bayanhua depression 4.2 煤储层物性特征 本文采用苏联学者霍多特1966制定的孔径分 类方案[11]微孔小于 10 nm,小孔为 10100 nm, 中孔为大于 1001 000 nm,大孔>1 000 nm。选取 28 块煤样进行低温液氮测试,结果表明,巴彦花凹 陷煤中大孔和微小孔较发育,中孔发育较少,比表 面积为 0.807 9121.431 2 m2/g,平均 40.119 6 m2/g。 根据吸附–脱附曲线的形态可以将煤样分为 3 种类 型图 7① 类型Ⅰ图 7a的吸附线稳定上升,并 在后半段快速上升,脱附线存在明显的滞后环,且 在相对压力p/p0约为 0.5 处存在明显的急剧下降 段,孔隙结构以微孔发育为主,孔隙形态以口小肚 ChaoXing 9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大的“墨水瓶”型孔为主。② 类型Ⅱ图 7b的吸附线 稳定上升,后半段上升速度出现如类型Ⅰ的典型平 台段,孔隙结构以微孔发育为主,孔隙形态多为开 放型圆筒孔或平板孔。 ③ 类型Ⅲ图 7c吸附线在相 对压力小于 0.9 时几乎不上升,相对压力接近 1 时 急剧上升,吸附–脱附线之间存在微弱的滞后环。 图 7 巴彦花凹陷煤样低温液氮吸附–脱附曲线类型 Fig.7 Types of low-temperature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of coal samples in Bayanhua depression 基于 3 种类型进一步分析煤样的孔径分布特征 图 8, 类型Ⅰ图 8a的煤样平均孔径小, 约为 3.9 nm, 曲线呈明显的单峰形态,微孔发育,比表面积和孔体 积较大,对煤层气吸附有利,但增加了煤层气解吸和 扩散的难度;类型Ⅱ图 8b煤样数量较少,平均孔径 大于类型Ⅰ,孔隙为典型的透气性好的微孔隙,对煤 层气的吸附、解吸和扩散均有利;类型Ⅲ图 8c为典 型的“双峰”结构,大于 10 nm 的小孔较发育,多为透 气性较好的平行板孔及尖劈形孔,孔体积较大,比表 面积较小[24]。综上可知,巴彦花凹陷煤岩的吸附–脱 附曲线以类型Ⅰ为主,类型Ⅱ和类型Ⅲ较少,微孔是 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小孔是总孔体积的主要贡献 者,以细颈瓶型毛细孔为主,部分发育开放型平行板 孔、尖劈孔和圆筒孔,有利于煤层气的吸附和储集。 图 8 巴彦花凹陷煤样孔径分布特征 Fig.8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coal samples in Bayanhua depression 与我国中、高阶煤相比,巴彦花凹陷煤储层的 孔隙率和渗透性都较好。 本文选取不同埋深的 25 块 煤样进行孔隙率和渗透率实验,基于真视密度计算 研究区孔隙率为 7.325.1,平均 18.37。通过 全自动孔渗联测仪测试,煤储层渗透率为0.01 21.810–3 μm2,平均 4.8610–3 μm2。通过分析不同 煤样的孔隙率、渗透率与埋深的变化关系发现, 孔隙率、渗透率与埋深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图 9a,图 9b,由于成岩作用、矿物组成和地层 压力的影响,导致随埋深增加孔隙率呈降低趋势, 渗透率也具有相同的趋势,负相关性较弱,整体 渗透性很好。 4.3 煤储层含气性 巴彦花凹陷含煤段煤层和砂岩层气含量测试结 果普遍较高,气测全烃最高值可达 11.846 7,显示 出良好的含气性。 通过分析 62 处气测点的现场实测 解吸数据, 煤的空气干燥基含气量为1.664.45 m3/t, 甲烷含量为 1.484.01/t。在垂向上分析含气量与煤 层埋深的关系发现,含气量随着埋深增加具有先增 大后减小的趋势图 10,且在约 1 200 m 处达到最 高临界值, 这也印证了煤层气成因类型的转换深度。 分析认为,由于温度和压力对气体吸附的影响,埋 深在临界值之上,吸附正效应强于负效应,临界值 以深则变为吸附负效应占主导,吸附气含量降低, ChaoXing 第 1 期 姚海鹏等 巨厚低阶煤煤层气储层关键成藏地质要素及评价方法以二连盆地巴彦花凹陷为例 91 图 9 巴彦花凹陷煤样孔隙率、 渗透率与埋深的变化关系 Fig.9 Changes of porosity, permeability and buried depth of coal samples in Bayanhua depression 游离气比例相对增加,因此,该临界深度也是吸附– 游 离 气 的 转 换 深 度 。 对 于 低 阶 煤 储 层 , 根 据 图 10 巴彦花凹陷气含量随深度变化关系 Fig.10 Variation of gas content with depth in Bayanhua de- pression DZ/T02162010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含气量 在 1 m3/t 以上具有勘探开发价值[25],巴彦花凹陷煤 储层的含气性很好,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 4.4 水文地质条件 巴彦花凹陷主要发育 3 套含水层第四系潜水 含水层、古近系孔隙承压水含水层和下白垩统煤系 含水层。其中,大部分地区下白垩统煤系含水层的 矿化度小于 1 g/L, 中南部部分区域矿化度达到 1 g/L 以上。单位涌水量介于 0.0090.017 L/sm,渗透系 数介于 0.009 80.016 0 m/d。水化学类型较为单一, 以 HCO3-NaK 和 HCO3-CaMg 型为主图 11。总体 而言,煤系含水层矿化度较低,属弱富水性含水层。 图 11 巴彦花凹陷煤层水离子分布单位 Fig.11 Ion distribution of coal seam water in Bayanhua depression 综合考虑煤层水位标高、矿化度和离子类型等参数,将水文单元划分为径流区和缓流区。前人研究 ChaoXing 92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发现缓流区对煤层气成藏和保存有利[26-27]。径流区主 要分布于巴彦花凹陷中部和南部,缓流区主要分布于 巴彦花凹陷北部图 12,由此看来,巴彦花凹陷北部 水文地质条件更有利于煤层气的成藏和保存。 图 12 巴彦花凹陷煤层水径流 Fig.12 Coal seam water runoff in Bayanhua depression 4.5 盖层条件 煤储层直接盖层是阻止气体逸散的首道屏 障,对煤层气的保存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煤层 气成藏的有效性[28],其岩石类型和岩性组合关系 是评价保存条件的核心要素。巴彦花凹陷煤储层 顶底板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局 部发育粗砂岩。 1 煤组顶板砂岩主要分布在凹陷的 中部和南部边界,且范围相对较小,顶板泥岩在 全区广泛分布, 厚度自 SW 向 NE 部呈逐渐增大趋 势,存在多个泥岩厚度高值区,局部达到 14 m 以 上,起到良好的封盖作用图 13a;2 煤组顶板砂 岩分布范围小,呈零星点状分布,岩性变化较快, 较稳定发育的泥岩基本覆盖全区,厚度较大,SW 部达到 29 m,NE 部局部在 17 m 以上,可以作为 全区稳定盖层图 13b;3 煤组顶板泥岩与砂岩呈 片状分布,岩性变化较快图 13c。在煤层分布范 围内,北部和南部区域主要发育砂岩盖层,中部 发育较稳定泥岩盖层。 整体上巴彦花凹陷 1、 2 煤组煤层直接顶板多为 泥岩,对煤层气具有很强的封盖能力,有利于煤层 气藏的保存,而 3 煤组岩性组合有利于形成煤系砂 岩气藏。 5 煤层气资源目标区优选 根据上述分析的低阶煤煤层气储层关键成藏地 质要素,参考 NB/T 100132014煤层气地质选区评 价方法和 GB/T 291192012煤层气资源勘查技术 规范制定出适合巴彦花凹陷的低阶煤煤层气综合选 区标准表 2,其中, 预测气含量是基于现场实测解吸 气含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方法,计算得到含 气量的预测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据表 2 相关指标均匀选取钻孔控制点,在平 面上分别圈定单因素的远景、有利和目标区,然后 进行叠加圈定出巴彦花凹陷各主力煤层的煤层气资 源远景区、有利区和目标区。1 煤组圈定 3 个有利 区,2 煤组圈定 2 个目标区、3 个有利区,3 煤组圈 定 1 个目标区、3 个有利区图 14。计算有利区和 目标区内潜在煤层气资源量约 80 亿 m3。综合分析 得出,巴彦花凹陷北部的成藏地质条件最好,是研 究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最优目标区。 6 结 论 a. 巴彦花凹陷主要含煤地层位于下白垩统腾 格尔组,共发育 3 个煤组,煤层厚度大,平均厚度 分别为 8.82 m、28.98 m 和 6.36 m,部分地区的单层 厚度大于 60 m,是典型的巨厚低阶煤储层,煤储层 发育面积大,含煤性好,稳定性高,为煤层气成藏 提供了有利基础。 b. 巴彦花凹陷发育中灰分、高挥发分褐煤和长 焰煤,镜质体最大反射率平均为 0.44,显微组分 以镜质组腐植组为主,平均体积分数 97以上。 煤层气成因类型以生物成因为主、混合成因为辅, 且生物成因气占主导地位,煤层埋深约 1 200 m 为 临界深度,临界深度以浅生物气富集,具有较大的 资源潜力。 c. 低阶煤煤层气储层关键成藏地质要素为煤 层厚度、埋深、煤储层物性、含气性、水文地质条 件和盖层条件,其中煤厚、埋深、渗透率和含气性 尤为重要,据此建立新的低阶煤煤层气资源潜力条 件 一般情况下, 最优煤储层的累计厚度大于 40 m, 埋深小于 1 200 m,渗透率大于 310–3 μm2,预测含 气量大于 3 m3/t,水文地质单元为缓流区或弱径流 区,且具有良好的盖层条件。 d. 巴彦花凹陷煤储层埋深适中,孔、渗性较好, 微孔发育,在临界深度以浅,含气性与埋深呈一定的 正相关性。含水层矿化度较低,缓流区主要分布于北 部。1、2 煤组有利于形成煤层气藏,3 煤组有利于形 成煤系砂岩气藏。根据新的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优选 ChaoXing 第 1 期 姚海鹏等 巨厚低阶煤煤层气储层关键成藏地质要素及评价方法以二连盆地巴彦花凹陷为例 93 出 3 个煤组的煤层气资源远景区、有利区和目标区,勘探开发的最优目标区位于巴彦花凹陷北部。 图 13 巴彦花凹陷 1、2、3 煤组顶板泥岩厚度等值线 Fig.13 Isopach of roof mudstone of No.1, No.2 and No.3 coal groups in Bayanhua depression 表 2 巴彦花凹陷低阶煤煤层气综合选区评价标准 Table 2 Standards for selection of low rank CBM zones in Bayanhua depression 评价标准 评价参数 远景区 有利区 目标区 单层煤层厚度/m 25 >510 >10 累计煤层厚度/m 2030 >3040 >40 埋深/m >1 500 >1 2001 500 3001 200 渗透率/10–3 μm2 0.030.3 >0.33 >3 预测含气量/m3t–1 12 >23 >3 水文地质条件 径流区,水质较不利 弱径流区,水质较有利 弱径流区,水质有利 顶板泥岩厚度/m 23 >35 >5 图 14 巴彦花凹陷 1、2、3 煤组资源潜力综合评价 Fig.14 Resouce potential of No.1, No.2 and No.3 coal groups in Bayanhua depression ChaoXing 94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请听作者语音介绍创新技术成果 等信息,欢迎与作者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OSID 码 [1] 陈晓智,汤达祯,许浩,等. 低、中煤阶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 体系[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增刊2 115–120. CHEN Xiaozhi,TANG Dazhen,XU Hao,et al. Geological uation system of potential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locks with low and medium coal ranks[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2012,42S2 115–120. [2] 潘新志,叶建平,孙新阳,等. 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地区中低阶 煤层气勘探潜力分析[J]. 煤炭科学技术,2015,43965–70. PAN Xinzhi,YE Jianping,SUN Xinyang,et al. Analysis on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mid-low rank coalbed methane in Shenfu area of Ordos basin[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 43965–70. [3] 卢双舫,申家年,王振平,等. 海拉尔盆地煤层气资源评价及 潜力分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31628–31. LU Shuangfang,SHEN Jianian,WANG Zhenping,et al. Re- source uation of coalbed gas and potential analysis in Hailar basin[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03,31628–31. [4] 郑玉柱,张新民,韩保山,等. 全国褐煤主要分布区煤层气资 源量预测[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35329–32. ZHENG Yuzhu, ZHANG Xinmin, HAN Baoshan, et al. Coalbed methane resource prediction in lignite-distributed areas in China[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07,35329–32. [5] 皇甫玉慧,康永尚,邓泽,等. 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和勘探 方向[J]. 石油学报,2019,407786–797. HUANGFU Yuhui,KANG Yongshang,DENG Ze,et al. Low coal rank coalbed methane accumulation model and exploration direction[J]. Acta Petrolei Sinica,2019,407786–797. [6] 刘洪林,王红岩,赵群,等. 吐哈盆地低煤阶煤层气地质特征 与成藏控制因素研究[J]. 地质学报,2010,841133–137. LIU Honglin,WANG Hongyan,ZHAO Qun,et 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d methane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ac- cumulation in the Tuha coal basin[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0,841133–137. [7] 黄卫东,李新宁,李留中,等. 三塘湖盆地煤层气资源勘探前 景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4733–737. HUANG Weidong,LI Xinning,LI Liuzhong,et al. Prospect of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in Santanghu basin[J]. Natural Gas Geoscience,2011,224733–737. [8] 孙斌, 邵龙义, 赵庆波, 等. 二连盆地煤气勘探目标评价[J]. 煤 田地质与勘探,2008,36122–26. SUN Bin,SHAO Longyi,ZHAO Qingbo,et al. uation of coalbed gas exploration target in Erlian basin[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08,36122–26. [9] 刘倩,周问雪. 我国低煤阶褐煤煤层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 [EB/OL]. [2016–09–19]. 19/158594.html. LIU Qian,ZHOU Wenxue. Great breakthrough in exploration of low rank lignite coalbed methane in China[EB/OL].[2016–09– 19]. [10] 杜星原. 内蒙地区早白垩纪聚煤规律及煤层气前景分析 以白 音华凹陷为例[J]. 中国石油石化,2016增刊 180. DU Xingyuan. Early Cretaceous coal accumulation law and coalbed methane prospect in Inner MongoliaTake Baiyinhua depression as an example[J]. China Petrochem,2016S180. [11] 张静平. 腐泥型有机质孔隙结构及吸附特征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ZHANG Jingping. The pore structure adsorption ability of the sapropelic organic matter[D]. 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2012. [12] 祝玉衡,张文朝,洪生,等.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沉积相及含油 性[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68–189. ZHU Yuheng,ZHANG Wenchao,HONG Sheng,et al. Sedimentary facies and hydrocarbon bearing of Lower Creta- ceous strata in Erlian basin[M]. BeijingScience Press,2000 168–189. [13] 任建业, 李思田, 焦贵浩. 二连断陷盆地群伸展构造系统及其 发育的深部背景[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 236567–572. REN Jianye,LI Sitian,JIAO Guihao. Extensional tectonic systerm of Erlian fault basin group and its deep background[J]. E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