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田老井网立体开发方式探讨_李俊.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煤层气田老井网立体开发方式探讨_李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煤层气田老井网立体开发方式探讨_李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煤层气田老井网立体开发方式探讨_李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煤层气田老井网立体开发方式探讨_李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煤层气田老井网立体开发方式探讨_李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8 卷 第 5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8 No.5 2020 年 10 月 COAL GEOLOGY in spac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dynamic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ain control indicators that affect the output and their weights, and then calculate the difference of each index for different coal seams, and after normalizati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coal seams in the well area are finely determined; the remaining reserv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obtained by gridding geological reserves and produced gas. Finally, through the su- perposition of the main coal seam distribu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maining reserves distribution, the best de- velopment sequence is determined; and the fracturing and drainage technology is optimized for different develop- ment sequences. The proposed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old CBM well pattern has achieved good development results in the Zhengcun well area of the Fanzhuang block, and finally realized the long-term stable production of the block and improved the recovery rate. For blocks with multiple coal seams, it is of sig- nificance for promotion. Keywords coalbed methane; AHP;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Zhengcun well area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应针对其特定的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1],而 74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开发方式的正确选取是煤层气开发成功的关键[2]。针 对多煤层发育的区块,层位优选及补充接替问题是立 体开发需重要考虑的因素,以实现资源开采效益最大 化[3-4]。目前煤层气开发常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建产 期只钻遇主力煤层开发,该方式在煤层气井进入递减 期后,无法进行多层系动用,补充产量,最终气田迅 速进入衰竭期;另一种是在建产初期,对区块内多层 系同时动用,虽然初期产量高,但产量递减快,并且 受层间干扰作用明显,造成部分井的主力煤层无法高 效释放产能,最终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5]。在此认 识上,学者提出了煤层气井分层控压合层排采的开采 方式[6-7],来解决合层排采井间干扰的问题,主要是通 过封隔器来阻断煤层间的水力联系,将 2 个产层分隔 成 2 个独立的压力系统来实现。但设计的装置结构较 复杂,目前未大规模应用。 郑村井区位于樊庄区块南部, 煤层气储层丰富, 已开发 190 余口井,早期主要以开发 3 号煤为主, 并取得好的开发效果。但随着规范化开发的进行, 当煤层气井产量出现递减后,如何进行层位补替, 以实现立体开发等方面研究较少。 笔者选取郑村井区为例, 所述的立体开发方式, 是在气田建设初期,将多煤层钻穿,优先开发主力 煤层,当主力煤层产量递减后,压裂生产次主力煤 层,通过补层达到稳产和高效开发,且能将层间干 扰降至最低,实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目前该方式 在我国煤层气开发中尚未规模应用,笔者根据在郑 村井区煤层气井的立体开发方式的初步应用,探讨 其可行性,以期为多套煤层发育的煤层气田的稳定 开发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樊庄区块郑村井区位于沁水盆地南部晋城马蹄 形斜坡带,煤层厚度大,开发层系多。研究区内发育 3、7、8、9、11、13、15 号煤等多套煤层,其中 3、 9、15 号煤稳定发育。二叠系山西组 3 号煤和石炭– 二叠系太原组 15 号煤是目前的主力开发煤层。3 号 煤埋深 400800 m, 一般厚度 46 m, 总体发育稳定, 煤体结构以原生结构煤为主, 一般在底部发育 1 m 左 右的构造煤,渗透性较好,目前已经进行规模开发,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5 号煤比 3 号煤深 90 m 左右, 厚度 1.55.0 m,煤体结构以原生–碎裂煤为主,且纵 向上差异较大,顶板发育稳定致密的 K2 灰岩,与 3 号煤相比, 渗透性差, 目前在郑村井区进行了局部动 用,并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2 套煤层被致密岩层分 割, 没有沟通外源水层, 各自具有独立的水动力与压 力系统,分属 2 个煤层气藏。石炭–二叠系太原组 9 号煤平面分布虽然稳定,但厚度明显减薄,主要在 0.81.5 m,目前尚未规模动用,7 口井试验后也体现 出较好的开发效果, 具备效益开发的潜力。 其他煤层 分布不稳定,厚度薄、连续性差。 随着开发的逐步深入,动用煤层也逐渐增加, 部分井由投产时开采 1 套煤层增加至目前最多 3 套 煤层同时开采,包括 3、9、15 号煤。其余煤层例如 8 号煤也进入评价试采阶段,多套煤层的立体开发 为井区的持续稳产提供保障。 2 立体开发技术思路 本次立体开发主要从时间维度确定补层时间, 从空间维度确定不同层系分布规律,以剩余储量确 定层系开发潜力, 以此 3 方面来明确立体开发思路。 通过开发层系的调整或补层,差异化压裂及排采控 制,避开多层同时开发的层间干扰。 2.1 时间维度 郑村井区于 2012 年投入规模开发,生产井 190 口,投产前由于认识不深入,140 口井钻穿 了 15 号煤,其余 50 口井只钻至 3 号煤层底部。前 期 3 号煤开发效果较好,平均单井日产气量达到 2 200 m3,井区内日产气总量 35 万 m3,且连续 2 a 保持稳产。随着单井采出程度达到 40,进入递减 期,井区内总产量快速下降,最低下降至 33 万 m3。 由于井区平均井距达到 250 m, 井网调整难度大[8-9], 为维持井区长期稳产,通过对井区内其他煤层进行 开发,实现稳产。 多套煤层发育地区,高渗区可多层裸眼直井 开发,但是中低渗区丛式直井开发方式有 2 种, 其一是在投产初期就进行分压合采,其二是投产 初期先单层开发,而后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补层压 裂实现多层开发也有水平井单层开发。 对于两种方式 的比较,倪小明等[10]分别从储层压力梯度、原始储层 渗透率、上下围岩力学性质、供液能力等方面论述 了樊庄区块不同煤层在投产后进行合采的可行性, 发现在两相流阶段,不同煤层压力不同,进入两相 流阶段不同步,容易引起吐砂吐粉事件,最终堵塞 3 号煤裂隙通道,导致排采时率下降,最终采收率 下降。在研究区实际开发过程中,也证实了此观点。 通过对井区内 2 种开发方式的指标对比表 1, 认为 单采效益较高,且产量稳定,便于排采管理;而合 采井在开发初期受层间干扰影响,故障频繁,部分 井吐砂吐煤粉严重,无法保证连续排采。实践表明, 在郑村井区,并不适合在投产初期进行合采。 第 5 期 李俊等 煤层气田老井网立体开发方式探讨 75 表 1 不同开发方式效果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s 开采方式 平均日产气量/m3 排采时率/ 合采井3号15号煤 2 800 84 3号煤 2 000 99 单采井 15号煤 1 800 93 注排采时率指每天实际排采时间占 1 d24 h的比例。 所以,对于多煤层发育的郑村井区来说,先进 行单层开发,在单层产量进入递减期后,再实施双 层、多层开发,可以有效降低层间干扰,是较合适 的开发方式。 通过对研究区单井拟合表明,井区内临界递减 点一般为采出程度的 30[11-12]。因此,单层开发时, 当采出程度达到 30时,应进行补层调整,与其他 煤层进行合采,保持产量的稳定或提升,进而减缓 井区产量递减。 2.2 空间维度 基于研究区储层特征和开发实践,认为郑村井 区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含气量、厚度、煤质、 煤体结构、渗透率、地解比地层压力与解吸压力比 值等指标表 2。其中,含气量与厚度决定了储层 的资源基础;灰分直接影响煤储层性能,表征煤质 的优劣,可以利用测井曲线中自然伽马来表征储层 中灰分的含量[13-14];煤体结构因其力学性质差异, 对后期压裂改造具有重要影响[15];渗透率是导致开 发难易程度效果的主要因素;地解比越大,煤层气 解吸难度越大,比值越小,煤层越容易解吸。 郑村井区 3 号煤含气量 20 m3/t 以上,厚度 47 m,埋深 350600 m,为富集高渗储层;15 号 煤虽然厚度仅 35 m,但含气量高、渗透性较好, 通过试采评价,也具备高效开发潜力;其余煤层发 育不稳定,明显减薄,但仍可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如 9 号煤厚度 0.81.2 m,但其日产气可达 1 000 m3 的效果。在开发初期,一般先开发主力煤层,再开 发次主力煤层,最后开发薄煤层,可以最大程度地 减小非主力煤层对主力煤层的层间干扰,提高单井 采收率。 由于研究区 3 号、15 号煤均具有较好的开发效 果,并无显著区别,因此,首先应明确不同开发单 元内的主力煤层,即单层开发产量最高的煤层。本 次利用层次分析法AHP[16-18],并结合剩余储量分 布情况来确定。 表 2 郑村井区不同煤层关键指标对比 Table 2 Comparison of key indicators of different coal seams in Zhengcun district 煤层 含气量 q/m 3t–1 渗透率 k/10–3 μm2厚度 h/m 煤体结构 自然伽马 GR/API 地解比 3号 1725 0.5 4.07.0 原生 4070 1.02.2 15号 1822 0.10.5 3.05.0 原生–碎裂 5080 1.02.8 薄煤层 1018 0.2 0.51.5 碎裂 80150 1.83.0 2.2.1 煤层气产量综合评价体系及权重 首先确定目标层煤层气井产量,准则层有 2 层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资源条件、 储层条件、开采条件。其中,资源条件指煤层气资 源富集程度,其二级指标包括含气量、厚度;储层 条件指煤储层本身的煤质优劣, 主要影响因素为灰 分, 可以用二级指标测井曲线中的自然伽马定量表 示;开采条件指影响煤层气开发的难易程度,包括 二级指标中的煤体结构影响压裂改造效果、渗透 率影响气水流动通道、地解比影响解吸的难易程 度。本次邀请相关资深专家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打 分表 3,为了确保打分结果的客观性,一是邀请的 专家均为煤层气开发领域的高级工程师;二是通过 去掉最高、最低分的方法,去除异常、极端的打分; 三是最终计算结果符合一致性检验标准,才为有效 打分,最终建立更合理、客观的判断矩阵。 以一级指标计算为例,作简要说明。 表 3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 Table 3 Judgment matrix of the first-level indicators 类型 资源条件 储层条件 开采条件 资源条件 1 3 1 储层条件 1/3 1 1/4 开采条件 1 4 1 首先可计算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 λmax及对应 的特征向量 W* λmax3.009 W*w1,w2,w30.658 9,0.199 6,0.725 2 对 W*归一化处理后得出权重向量 w0.416 1,0.126 0,0.457 9 再进行一致性检验CIλmax–n/n–1 0. 004 5,CRCI/RI0.0045/0.520.008 6<0.01,认为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18]。n 为矩阵阶数,本 处矩阵为 3 阶,n3。 同理,可计算出其他指标的权重表 4。 76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表 4 评价指标权重 Table 4 Weight of the uation inds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资源条件 储层条件 开采条件 含气量 厚度 自然伽马 渗透率 煤体结构 地解比 0.416 1 0.126 0 0.457 9 0.667 0.333 1.000 0.408 0.306 0.286 对各指标归一化处理后得出评价指标对一级目 标权重系数表 5,由表中可知,含气量和渗透率权 重系数最大,为煤层气井产量的主控因素,其他因 素权重系数相当。 表 5 评价指标平均权重系数 Table 5 Average weight coefficient of the uation inds 指标 权重系数 含气量 0.277 5 厚度 0.138 6 灰分 0.126 0 渗透率 0.186 8 煤体结构 0.140 1 地解比 0.130 9 2.2.2 确定主力煤层分布 分别对 3 号、15 号煤储层中影响产量的关键 指标进行对比, 本次创建了指标差值来描述 3 号、 15 号煤层的差异,最终得出不同区域的主力煤层。 具体做法是首先分别对生产井的指标做差, 得出指 标差,其中含气量差δ1q3–q15,渗透率差δ2 k3–k15,厚度差δ3h3–h15,煤体结构差δ4M3–M15, 自然伽马差δ5G3–G15。 再对各指标差按下式进行归一化处理 δgδ–δmin/δmax–δmin100 1 最终定义 4 g 0 ii i n    为煤层中气体产能 差异指标。通过 δ 指标插值成图,将郑村井区分为 3 类3 号煤主力区Ⅰ类,3 号与 15 号煤同等主力 区Ⅱ类、15 号煤主力区Ⅲ类图 1。 2.3 剩余储量分布 确定各主力煤层分布后,还需对各主力煤层目 前开发阶段的剩余储量进行分析,为下步具体补层 方案提供依据,以实现增产最大化。 2.3.1 资源丰度 煤层气地质储量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体积法和类 比法,其中类比法仅适用于计算勘探程度较低的预 测储量与潜在资源量;体积法适用于各级别的储量 计算。因此,本次利用体积法进行计算。 Qi0.01Ahρqad 2 式中Qi为煤层气地质储量,108 m3;A 为煤层含气 面积,km2;h 为煤层净厚度,m;ρ 为煤的空气干 燥基密度, t/m3; qad为煤的空气干燥基含气量, m3/t; 图 1 郑村井区主力煤层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coal seams in Zhengcun district 可定义煤层气储量丰度 f0.01hρqad,表征单位 面积煤层气地质储量。 由式1可知,不同地质单元内煤层厚度、含气 量不同, 其储量丰度也会不同。 本次利用单井测井资 料、开发资料确定煤层厚度、含气量、密度等参数计 算单井储量丰度。 并进行网格化处理, 其中网格间距 100 m100 m,每个网格面积 0.01 km2图 2。3 号煤 资源丰度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西部主要集中在 1.5 亿 m3/km2以上,东部平均 1.0 亿 m3/km2左右,南部 局部井区有所下降。15 号煤受厚度变薄影响,资源丰 度有所下降,全区平均 1.0 亿 m3/km2左右。 2.3.2 累计采出气量 利用平面插值法,计算当前阶段研究区单井单层 累计产气量,并进行网格化处理图 3。3 号煤煤层气 产出量呈现由北向南增大特征,南部累产气量平均 600 万 m3,北部产量较低,主体小于 200 万 m3。15 号 煤也呈现由北向南增大特征,南部平均 500 万 m3,且 平面变化较大,北部主体小于 200 万 m3。 第 5 期 李俊等 煤层气田老井网立体开发方式探讨 77 图 2 郑村井区储量丰度网格划分 Fig.2 Grid of reserves abundance in Zhengcun district 图 3 郑村井区单井累计产气量网格划分 Fig.3 Grid of the cumulative gas production from wells in Zhengcun district 2.3.3 确定剩余储量分布 首先计算出每个网格的地质储量与采出气量, 而后计算出每个网格内的剩余储量 QmQi–Qa 3 式中Qm为剩余储量,108 m3;Qa为已采出气体量, 108 m3。 对计算后的单个网格剩余储量作等值线图 4, 从图中可知,3 号煤受资源丰度与采出气量影响,在 井区西北部剩余储量较高,南部下降;15 号煤在井区 北部及中部较高,是下步主要动用方向。确定剩余储 量的平面分布, 为下步动用层系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4 最优化开发顺序 基于主力煤层及其剩余储量分布,将主力煤层 分布图与其相应的煤层气剩余储量分布图进行叠 加,可圈出下一步最佳的煤层气补层顺序图 5。在 相应的主力煤层开发范围内,其剩余储量越大,优 先开发级别越高,如在 3 号煤主力分布区与 3 号煤 剩余储量高的重叠区,应优先开发 3 号煤。图 5a 中 Ⅰ类区为 3 号煤优先开发区, 主要分布在井区北部; 图 5b 图中Ⅲ类区即为 15 号煤优先开发区,主要分 布在井区中部;Ⅱ类区范围内,由于 3 号煤与 15 号 煤为同等主力煤层,主要参照两套煤层的剩余储量 决定开发顺序,若 3 号煤剩余储量高于 15 号煤,优 先开发 3 号煤,反之,优先开发 15 号煤。 图 4 郑村井区剩余储量等值线 Fig.4 Contour map of remaining reserves in Zhengcun district 图 5 郑村井区剩余储量与主力煤层分布叠加 Fig.5 Overlay of remaining reserves and main coal seam distribution in Zhengcun district 由于研究区 3 号、15 号煤为本区主力煤层,在 平面上无显著差异,因此上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并 7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结合剩余储量分布情况,进行综合优化开发顺序。 而对于其他薄煤层,如 9 号、8 号煤,其开发潜力 较 3 号、15 号煤差,可归为非主力煤层。当主力煤 层 3 号、15 号煤开发进入递减期后,可按照相应顺 序,对 9 号煤、8 号煤进行补层开发。若非主力煤 层 9 号煤和 8 号煤也不易区分其相对优势,仍可利 用上述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后再选取。 3 开发工艺优化 由于初期各单井开发的煤层不同,在后期层系 调整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开发顺序,并调整适应 的开发工艺。第一种是先下后上方式,即初期开发 15 号煤, 后期动用 3 号煤; 第二种是先上后下方式, 即初期开发 3 号煤,后期动用 15 号煤。 3.1 压裂工艺 针对先下后上方式,在压裂 3 号煤时,为避免 对已开发的 15 号煤产生干扰,在 15 号煤与 3 号煤 之间下入套管封隔器,采用套管压裂的方式,从套 管注入压裂液进行压裂,即封下压上方式图 6a。 针对先上后下方式,在压裂 15 号煤时,为避免对已 开发的 3 号煤产生干扰, 在 15 号煤与 3 号煤之间下 入油套环形封隔器,采用油管压裂方式,从油管注 入压裂液进行压裂,即封上压下方式图 6b。2 种 不同的压裂方式均可以避免层间干扰。 图 6 合层排采封隔方式 Fig.6 Isolation patterns of the combined-layers drainage 3.2 排采技术 目前,煤层气井单层排采研究成果较多,实践 也较成熟,主要代表为“五段三压法”,一般也为合 采井所采用,但合层排采井的各产层之间易产生层 间干扰,造成储层伤害[19-20]。例如,对于初期开发 3 号煤,新压裂 15 号煤后,由于 15 号煤储层压力 较高,井筒内液面上升,而 3 号煤已经过长期降压 生产, 压力基本降至 0.05 MPa, 在两层压差驱动下, 15 号煤流入井筒的水会进入 3 号煤储层,形成倒灌 现象,如不及时将水排出,将对 3 号煤储层造成伤 害。其次,对 15 号煤自身而言,注入压裂液会造成 地层压力高于原始储层压力,此时,井底流压日降幅 对储层原始基质渗透率没有影响,应以较快的速度降 压,合理的日降压幅度一般为 0.1 MPa/d[21]。综合 2 方面因素,前期应以较快速度降低流压,不仅有利 于 15 号煤层的高效上产, 也将对 3 号煤的干扰降至 最低,达到合采产量的最大化。实际生产过程中, 启动抽采后,一般以 0.20.3 MPa/d 的压降速度将液 面降至 3 号煤层底,此时,3 号煤潜力基本释放,15 号煤地层出水量对 3 号煤已无影响;此后,排采的目 标煤层由 3 号煤转为 15 号煤,为保护 15 号煤储层, 可将排采制度缓慢下降至 0.050.10 MPa/d, 此后的排 采方式仍可按照“五段三压”方式排采。 4 效果评价 通过上述开发顺序优化,对研究区单井进行补 层压裂,合层开发。以郑村-362 井为例,属于 3 号 煤与 15 号煤的同等主力区, 初期钻井时将 3 号煤、 15 号煤均钻穿,于 2011 年投产,投产初期单层开 发 3 号煤,最高日产气量 1 100 m3,当单井累计产 气量达到 150 万 m3进入递减期。 为保持该井稳产, 对 15 号煤进行补层压裂,与 3 号煤实施合采。合 采后,最高日产气达到 2 400 m3,实现了上产的目 标,目前日产气量 2 000 m3左右,整体保持平稳生 产图 7。相邻井投产时即进行 3 号煤与 15 号煤合采, 通过对比 2 口井的采气速度可以发现,郑村-362 井 整体上年采气速度保持在 3左右平稳,而相邻井 虽然前期可以获得较高的采气速度,但开采 4 a 以 后,便进入递减期,无法进行产量补充,目前采 气速度仅 1.8图 8。计算得出,截至 2020 年 4 月,郑村-362 井采出程度达到 23.5,而邻井采出程 度 22.3。 图 7 郑村-362 井煤层气生产曲线 Fig.7 CBM production of well 362 in Zhengcun curve 第 5 期 李俊等 煤层气田老井网立体开发方式探讨 79 图 8 采气速度对比 Fig.8 Comparison of gas producing rate 郑村井区通过 3 a 的持续优化调整,目前已完 成对 3 号、15 号煤的立体开发,弥补了单层开发的 递减趋势,实现了高效动用及持续稳定开发。目前 开发井 210 口,日产量维持 40 万 m3以上,单井产 气 2 000 m3,井区累计产气量达到 10 亿 m3以上, 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实现了持续高效开发图 9。 目前也已开展了其他薄煤层的立体开发工作,如部 分井在 3 号、15 号煤均已动用的情况下,当产量开 始递减后,用 9 号煤进行补层,进行 3 套煤层的同 时开发, 表明, 郑村井区的 9 号煤具备日产 1 500 m3 能力,具有维持气井及区块长期稳产的能力,也是 继 3 号煤、15 号煤之后的又一套开发对象。此外, 目前也已对 8 号煤开展了相关试采评价,为郑村井 区持续开展立体开发方式奠定基础。 5 结 论 a. 在多煤层发育的区块,应进行多煤层的立体 开发。其方式为在投产时选择主力煤层进行单层 开发,当进入递减期后,再对次主力煤层进行补层, 实施合层开发。以此类推,对其他非主力煤层按照 优先顺序,进行依次补层开发。该类立体开发方式, 不仅能降低层间干扰,还可以保证单井和气田的持 续稳产。 b. 多煤层发育区域,层位优选应首先确定主 力煤层,再结合不同煤层的剩余储量平面分布,确 定最优化开发顺序。 如研究区 3 号煤主力分布区与 3 号煤剩余储量Ⅰ类区的重叠区域,即为 3 号煤优 先开发区域。对其他薄煤层,如 8 号、9 号煤,明 显差于 3 号、15 号煤,可在主力煤层3 号、15 号 煤合采开发进入递减期后,再进行补层开发。如果 9 号煤和 8 号煤也不易区分二者中相对主力煤层, 仍可利用上述方法,优化 9 号煤与 8 号煤的补层开 发顺序。 图 9 郑村井区 210 口井生产曲线 Fig.9 Gas peoduction of 210 wells in Zhengcun district c. 立体开发过程中,按照煤层的开发顺序,需 优化压裂工艺,按“封上压下”“封下压上”的压裂改 造措施,将层间干扰降至最低,待已开发层恢复产 量后,再针对新开发层进行精细化排采。 请听作者语音介绍创新技术成果 等信息,欢迎与作者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OSID 码 [1] 张群, 冯三利, 杨锡禄. 试论我国煤层气的基本储层特点及开 发策略[J]. 煤炭学报,2001,263230–235. ZHANG Qun,FENG Sanli,YANG Xilu. Basic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albed methane re- source in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01,263 230–235. [2] 张培河, 张明山. 煤层气不同开发方式的应用现状及适应条件 分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0,3829–13. ZHANG Peihe,ZHANG Mingshan.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status and adapting conditions for different s of CBM de- velopment[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0,3829–13. [3] 郭涛,高小康,孟贵希,等. 织金区块煤层气合采生产特征及 开发策略[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9,47614–19. GUO Tao, GAO Xiaokang, MENG Guixi, et al. Combined CBM production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ultiple coal seams in Zhijin block[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9, 47614–19. [4] 张春朋, 吴财芳, 李勇威. 基于煤储层能量的煤层气垂向有利 8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层位优选[C]//中国煤炭学会. 2016 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 北海,2016. ZHANG Chunpeng,WU Caifang,LI Yongwei. Vertically op- timal selection of coalbedmethane layer based on coalbed reser- voir energy [C]//China Coal Society. Proceeding of coal- bed methane symposium. Beihai2016. [5] 黄华州, 桑树勋, 苗耀, 等. 煤层气井合层排采控制方法[J]. 煤 炭学报,2014,39增刊 2422–431. HUANG Huazhou,SANG Shuxun,MIAO Yao,et al. Drainage control of single vertical well with multi-hydraulic fracturing layers of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4,39Sup. 2422–431. [6] 杜新峰,郭盛强,张群,等. 多煤层煤层气井分层控压合层排 采技术及装备[J]. 煤炭科学技术,2018,466114–118. DU Xinfeng,GUO Shengqiang,ZHANG Qun,et al. Sepa- rate-layer pressure control and multi-layer drainage technology and device for coalbed methane wells with multiple seams[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466114–118. [7] 庞涛,姜在炳,李彬刚,等. 双煤层煤层气井四通道分层控压 排采技术及试验[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9,47673–77. PANG Tao,JIANG Zaibing,LI Bingang,et al. Drainage technology and test of stratified pressure control with four-channels of CBM well in double coal seams[J]. Coal Geol- ogy Exploration,2019,47673–77. [8] 李俊, 石斌, 张聪, 等. 樊庄区块井网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J]. 中国煤层气,2019,16316–19. LI Jun, SHI Bin, ZHANG Cong, et 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well network adjustment technology in Fanzhuang block[J]. China Coalbed Methane,2019,16316–19. [9] 张聪,李梦溪,王立龙,等. 樊庄矿区煤层气井干扰认识与应 用[J]. 中国煤层气,2013,10624–27. ZHANG Cong, LI Mengxi, WANG Lilong, et al.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CBM wells interference in Fanzhuang[J]. China Coalbed Methane,2013,10624–27. [10] 倪小明,苏现波,李广生. 樊庄地区 3 号煤和 15 号煤合层排 采的可行性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211144–149. NI Xiaoming,SU Xianbo,LI Guangsheng,et al. Feasibility of multi-layer drainage for No.3 and No.15 coal seams in the Fanzhuang area[J]. Natural Gas Geoscience,2010,211144–149. [11] 周叡,鲁秀芹,张俊杰,等. 沁水盆地樊庄区块煤层气开发生 产规律分析[J]. 煤炭科学技术,2018,46669–73. ZHOU Rui,LU Xiuqin,ZHANG Junjie,et al.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law of CBM in Fanzhuang block of Qinshui basin[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466 69–73. [12] 贾慧敏,胡秋嘉,毛建伟,等. 高阶煤煤层气井产量递减规律 及影响因素[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20,48359–64. JIA Huimi,HU Qiujia,MAO Jianwei,et al. Production decline law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rank coal CBM wells[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20,48359–64. [13] 金振奎, 王春生. 煤层灰分对其储集性能的影响[J]. 天然气工 业,2005,25155–56. JIN Zhenkui,WANG Chunsheng. Influence of coal ash content on coal reservoir behaviour[J]. Natural Gas Industry,2005, 25155–56. [14] 刘效贤, 李承华. 测井评价煤层气储层的方法探讨[J]. 中国煤 炭地质,2008,20121–3. LIU Xiaoxian,LI Chenghua. Probe into CBM reservoir ua- tion through well logging[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08, 20121–3. [15] 张小东,李朋朋,衡帅,等. 煤体结构对煤层气吸附–解吸及 产出特征的影响[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44440–45. ZHANG Xiaodong,LI Pengpeng,HENG shuai,et al. The in- fluence of coal body structure on 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re- leas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d methane[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6,44440–45. [16] 张小东,张硕,孙庆宇,等. 基于 AHP 和模糊数学评价地质 构造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J]. 煤炭学报,2017,429 2385–2392. ZHANG Xiaodong,ZHANG Shuo,SUN Qingyu,et al. uating the influence of geological stru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