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储层动态渗透率影响因素及排采管控措施_王晴.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煤层气储层动态渗透率影响因素及排采管控措施_王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煤层气储层动态渗透率影响因素及排采管控措施_王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煤层气储层动态渗透率影响因素及排采管控措施_王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煤层气储层动态渗透率影响因素及排采管控措施_王晴.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煤层气储层动态渗透率影响因素及排采管控措施_王晴.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8 卷 第 2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8 No.2 2020 年 4 月 COAL GEOLOGY dynamic permeability; drainage and mining ; depressurization rate; stage of drainage 煤层气井通过连续排水,将储层压力降至解吸 压力以下,从而使煤层气产出[1]。我国煤层气储层 多为低渗、特低渗储层,在含气量、含气饱和度、 储量丰度、煤体结构等优越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渗 透率对煤层气井高产稳产具有重要作用[2-3]。排采管 控对煤层气储层动态渗透率变化具有极大的影响, 魏迎春等[4]分析了不同排采阶段煤层气井煤粉产出 特征,并提出了适度产粉、疏而不堵,稳定排采的 ChaoXing 第 2 期 王晴等 煤层气储层动态渗透率影响因素及排采管控措施 115 排采管控思路。部分学者研究了煤层气储层应力敏 感性对排采管控的影响,乔康[5]对寺河煤矿 3 号煤 进行了速敏和应力敏感性测试,认为煤层速敏和应 力敏感性较强,排采初期应该连续、稳定排采;王 钧剑[6]将应力敏感性与煤层气井产水曲线形态结合 起来,明确了应力敏感性对单相流段的影响,并据 此提出了排采管控对策,完善了排水段排采管控方 法;郭春华等[7]认为煤层气储层具有阶段应力敏感 性,排采初期水平主应力起主要作用,因此,初期 排采速度不是越快越好。基于应力敏感性的绝大部 分研究仅提出了煤层气井排采初期的降压制度。另 外,部分学者基于压降扩展效率和解吸效率等对解 吸产气后的控制方式进行了研究,张双斌[8]研究认 为常规憋压排水使套压和液面波动频繁,导致出砂 严重,应将传统的憋压排水段改为放压排水段和适 度憋压排水段,使煤层气井排采制度与地层供流能 力相适应;许科等[9]以等温吸附曲线为依据,对解 吸后的排采阶段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各个阶段的 排采工作制度;杨秀春[10]研究了各地质参数对煤层 气储层压降扩展的影响,提出排采过程中应该充分 考虑井底流压下降对压降扩展各影响因素间及压降 扩展的影响。以上研究关于排采管控对渗透率的影 响方面较少,但为排采对渗透率影响方面研究提供 了一些新的可以借鉴的视角。笔者以煤层气井排采 全过程不同阶段划分为基础,以提高和改善煤层气 储层开采动态渗透率为目标,分析了各排采段储层 动态渗透率的影响因素及合理的管控方法,以期形 成煤层气井高效排采管控方法。 1 排水段 排水段是指煤层气井投产后至解吸前的阶段, 该阶段煤基质中吸附态甲烷没有解吸,主要以排水 降压为主,称为排水段,但实际上煤层气井在解吸 后仍需要长期排水,为了更加突出其排水特征,将 该阶段仍称为排水段。 1.1 井底流压大于原始地层压力 煤层气储层渗透率低,必须通过水力压裂才能获 得工业气流,大量压裂液注入煤层导致井筒附近储层 压力高于原始储层压力,压裂液注入对煤层气产出造 成不利影响。首先,活性水压裂液矿化度低于煤层水 矿化度,注入煤层会引起煤层中黏土矿物水化膨胀, 导致煤层渗透率降低。不同渗透率煤样在压裂液中浸 泡实验结果表明图 1, 煤样渗透率随浸泡时间增加而 降低,浸泡 30 d 以上时,渗透率下降幅度变缓,趋于 稳定,如煤样原始渗透率为 0.5 10–3 μm2,浸泡 30 d 时渗透率下降至约 0.1510–3 μm2,渗透率下降了 70;原始渗透率为 0.1510–3 μm2时,浸泡 30 d 时 渗透率下降 66.7。因此,为了避免储层渗透率伤 害,在压裂完成后,应该尽快返排压裂液,在井底 流压大于储层原始压力时应该快速降压,一般降压 速度为 0.030.05 MPa/d,返排压裂液,避免渗透率 伤害。由于我国煤层气多为低压–常压储层,这一阶 段也为返排压裂液阶段。 图 1 压裂液浸泡时间与渗透率关系 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acturing fluids immersion time and the permeability 1.2 井底流压在原始地层压力和解吸压力之间 该阶段储层渗透率主要受应力敏感性影响,因 此,该阶段排采管控以降低储层应力敏感性伤害为主 要目标。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认为煤储层渗透率与 有效应力成负指数关系[11-12],表达式如式1所示。 e i0e kk   1 式中ki为不同有效应力时的渗透率,k0为煤样初 始渗透率,10–3 μm2;σe为有效应力,MPa;α 为应 力敏感性因子,MPa–1。 以樊庄区块南部为例,取煤样进行应力敏感性 测试,储层初始渗透率 k0为 0.59 10–3 μm2,应力敏 感性系数 α 为 0.63 MPa–1,以该数据进行储层应力 敏感性计算。 假设煤层气储层为均质、等厚、各向同性储层, 在煤层气井投产后,在排采不同时间 t、距井筒不同 距离 r 处的储层压力 pr,t可以用式2计算[13]。 iwi i i w , ln ln ppr p r tp r r r   2 式中ri为 t 时刻煤层气井的泄流半径,即压降波及 半径,m;r 为距煤层气井筒的距离,m;rw为井筒 半径,m;pi为初始地层压力,MPa,该值可以通过 试井测试获得;pw为井底流压,MPa,可以通过井 底压力计直接读取。 ChaoXing 116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式2中的 t 时刻煤层气井的泄流半径 ri可通过 式3计算得到[14]。 w 0 i t 1.07 k t r φC  m 3 式中t 为煤层气井排采时间;φ 为储层孔隙率;w 为液体黏度;Ct为煤层综合压缩系数。 将沁水盆地南部现场参数 k00.5910–3 μm2、 rw0.2 m、pi5 MPa、w1 mPas、φ5、Ct 0.044 MPa–1代入式3, 计算得到不同时刻煤层气井 的泄压半径 ri,进而将所得到的数据代入式2,分别 计算排采时间为 50、100 和 300 d 时,距井筒不同位 置处储层压力分布情况, 如图 2a 所示。 将樊庄区块南 部测试得到的应力敏感性参数 k00.5910–3 μm2、 α0.63 MPa–1代入式1,得到樊庄区块南部有效应 力与储层渗透率变化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和图 2a 所示储层压力分布情况, 可计算得到不同排采时间、 距井筒不同位置处储层渗透率的分布情况图 2b。 图 2 不同排采时间储层压降漏斗与渗透率漏斗 Fig.2 Pressure drop funnel and permeability funnel of CBM reservoir 图 2b 表明,排采时间相同时,距井筒越近,储 层渗透率下降程度越大,距井筒越近储层渗透率越 低。如排采时间为 50、100、200 d 时,距井筒 50 m 处储层渗透率分别降至 0.0910–3、0.0810–3和 0.0710–3 μm2。这是由于排采时间相同时,距井筒 越近,储层压力越低,有效应力越高,导致渗透率 的伤害程度越大。因此,排采时间相同时,储层存 在“渗透率漏斗”,即离井筒越近渗透率越低,从压 降未波及区到井筒呈“漏斗”形。 由于渗透率漏斗存在, 导致距离井筒越近的储层渗 透率越低,形成了一个低渗区带,严重阻碍煤层排水降 压和压降漏斗扩展,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储层在 井筒附近渗透率伤害,提高排水降压效率,在此阶段应 该采用较慢的降压速度,一般小于 0.03 MPa/d,避免井 筒附近井底流压下降幅度过大、渗透率过低。 2 解吸段 同样,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沁水盆地南部现场参 数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降压速度条件下储层压 力分布情况图 3,该井解吸压力为 3 MPa 时,则降 压速度分别为 0.03、0.05、0.07 和 0.1 MPa/d 时对应 的解吸半径分别为 21.6、16、10 和 7.6 m,表明降 压速度越慢,解吸面积越大。因此,在煤层气井解 吸压力以上 0.20.3 MPa 时应该进一步降低降压速 度,一般为 0.01 MPa/d,以扩大煤层气井解吸范围。 图 3 不同降压速度对压降扩展影响 Fig.3 Effect of depressurizing rate on the extension of pressure drop 另外,煤层气井解吸后进入两相流动阶段,两 相流动将导致水相渗透率大幅降低图 4, 不利于储 层压降漏斗的扩展,如果煤层气井过早进入两相流 阶段,则单井解吸面积较小,不利于后期长期稳产。 因此,在解吸压力附近应该保持井底流压略高于解 图 4 煤层气储层气水相对渗透率 Fig.4 Gas-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CBM reservoir ChaoXing 第 2 期 王晴等 煤层气储层动态渗透率影响因素及排采管控措施 117 吸压力,维持单相流动,避免两相流动,稳定排水 30 d 左右,进一步扩大储层压降扩展和解吸范围。 在煤层气井进入两相流动阶段后,含气饱和度与 水相相对渗透率成反比,如图 5 所示,含气饱和度越 高,气体占据的渗流空间越大,水相渗流阻力越大, 水相相对渗透率越低,越不利于排出煤层水。 图 5 含气饱和度对水相相对渗透率影响示意 Fig.5 Diagram of influence of gas saturation on water phase permeability 樊庄区块南部煤储层相对渗透率曲线如图 4 所 示, 由图 4 数据表明, 煤层气储层含水饱和度由 37 上升至 100,即含气饱和度由 63降低至 0,水相 相对渗透率由 0.59 几乎降至为 0。煤层气井产气量 越高、套压越高,储层中含气饱和度越高,水相相 对渗透率越低,因此,在煤层气井解吸后,为了保 持较高的水相相对渗透率,一方面应该尽可能保持 较低的套压,以保持较低的含气饱和度和较高的水 相相对渗透率,在煤层气解吸后应该及时打开套管 闸门放气,将套压维持在 0.20.3 MPa;另一方面应 避免在等渗点饱和度处长期排采,等渗点饱和度处 气、水相对渗透率相同,但是二者渗透率之和最低, 因此,气、水产出整体处于低效阶段,应在解吸初 期保持较低的含气饱和度, 持续扩大压降扩展范围, 在稳定产气以后快速提高产量以大幅提高含气饱和 度,提高气相渗透率,以便于大幅产气。 3 提产段 煤层气井解吸放气后,随着井底流压的进一步 降低,煤层气井开始进入提产阶段,提产阶段主要 通过变速提产使储层供气量与产气量相平衡来保持 和改善储层渗透率。 图 6 为樊庄区块南部等温吸附曲线及依据等温 吸附曲线得到的解吸效率曲线。解吸效率为单位压 降甲烷解吸量, 通过等温吸附曲线的一阶导数求得。 图 6 表明,储层压力越低,甲烷解吸效率越高, 且解吸效率随着储层压力降低急剧升高,如压力为 2.5 MPa 时,解吸效率为 3.2 m3/t/MPa,而当压力降 至 0.5 MPa 时,解吸效率达到 10.9 m3/t/MPa,这表 明随着储层压力持续降低,煤层气井的解吸效率大 幅提高,煤层供气能力也大幅提高。另外,随着煤 图 6 煤层气井等温吸附曲线及解吸能力 Fig.6 Isothermal adsorption curve and desorption capacity of CBM wells 层气甲烷不断解吸产出,基质收缩作用增强,且该 作用能够有效克服应力敏感性导致的渗透率伤害, 因此,随着气体不断解吸产出,储层渗透率不断提 高[15]。因此,为了充分释放单井产能,充分发挥基 质收缩作用,保持和改善渗透率,应该采用变速提 产的方法,在提产初期慢速提产,随着井底流压的 下降提产速度应该持续增加。 图 7 为 X 井变速提产产量曲线, 数据表明该井日 产气量随着生产时间持续增加,且增量越来越大,充 分释放了单井产能,最高产量达到 3 500 m3/d 以上。 图 7 X 井变速提产日产气曲线 Fig.7 Gas production curve of variable speed production increase for well X 4 稳产段 稳产气量预测是稳产段排采管控最重要的任 务,如果稳产气量过低则单井产能不能充分释放且 经济效益较低;如果稳产气量过高,则稳产时间较 短,导致最终采收率降低。因此,合理的稳产气量 对煤层气井高产稳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单位压降增 气量表征煤层气井的实际产能的变化,随着压力降 低,单位压降增气量先增加后降低图 8,这是由于 储层压力降低初期,生产压差增大导致产量增加, 当井底流压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近井筒地带气体大量 产出,远端气体成为主要供给来源,由于距井筒远, ChaoXing 11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生产阻力大, 随着压力降低单位压降增气量越来越小, 直至开始下降。因此,单位压降增产量与井底流压曲 线的最高点对应的日产气量即为稳产气量。 图 8 Y 井单位压降增气量示意 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production increase per unit pressure drop for well Y 5 现场应用 Z 井为沁水盆地樊庄区块南部高阶煤煤层气井, 位于构造斜坡带,实测含气量 27 m3/t,试井得到储 层压力为 3.8 MPa,储层渗透率为 0.4410–3 μm2,解 吸压力为 2.98 MPa。 该井综合生产曲线如图 9 所示。 图 9 Z 井综合排采曲线 Fig.9 Comprehensive drainage and production curve for well Z 该井压裂投产后起抽压力为 4.5 MPa,比储层 压力增加 0.7 MPa,主要由于压裂液注入导致,在 井底流压大于3.8 MPa时采用0.1 MPa/d的降压速度 快速返排压裂液,降低压力液对储层的伤害;当井 底流压降至 3.8 MPa 以后,为了避免应力敏感性伤 害,采用 0.03 MPa/d 的降压速度排采,解吸前累产 水量达到159 m3; 在临界解吸压力附近, 采用0.002 MPa/d 的降压速度排采,避免甲烷解吸形成两相流,降低 储层渗透率;在该井解吸后采用低套压排采,套压 控制在小于 0.1 MPa 范围内进行排采,保持水相渗 透率,该阶段日产水量保持在 3.2 m3左右,并未出 现明显的下降; 进入提产阶段后, 首先以 3050 m3/d 的提产速度进行提产,直到该井日产气量达到 1 300 m3,此时井底流压降至 2.1 MPa 左右,具备 了大幅提产的能力,此时以 70100 m3/d 的速度提 产,直至日产气量达到预测稳产气量 2 800 m3,目 前该井井底流压为 1.37 MPa, 具备长期稳产的能力。 与相邻老井相比,应用新排采方法的 Z 井稳产期日 产气量增加 1.5 倍, 累计产气量增加 0.8 倍。 这表明, 本文提供的排采管控方法能够有效保持和改善储层 渗透率,能够实现煤层气井长期高产稳产。 6 结 论 a. 井底流压大于原始地层压力时,压裂液浸 泡是储层渗透率伤害的主因,应该快速降压返排 压裂液,同时应该避免速敏伤害,排采速度在 0.030.05 MPa/d 较为合适。 井底流压在原始地层压 力和解吸压力之间时,应力敏感性是储层渗透率伤 害的主因,排采时间相同时,煤储层形成“渗透率漏 斗”, 井底流压下降速度越快, 井筒附近渗透率越低, 因此,应该以小于 0.03 MPa/d 的速度降压。 b. 解吸段排采的主要目标是避免两相流造成 的水相渗透率下降,进一步扩大解吸面积。该阶段 降压速度越慢,解吸面积越大,在解吸压力以上 0.20.3 MPa 时开始以 0.01 MPa/d 速度降压; 将井底 流压稳定在解吸压力附近,稳定压力排水 30 d;解 吸后采用低套压排采,套压控制在 0.20.3 MPa。从 而降低两相流对水相相对渗透率的伤害,提高水相 相对渗透率,扩大解吸范围。 c. 提产段主要靠扩大基质收缩作用改善储层 渗透率,提产速度越快,产出气体越多,渗透率改 善程度越高;随着井底流压降低,储层解吸效率和 供气能力提高,主要通过变速提产使储层供气量与 产气量相平衡来保持和改善储层渗透率。稳产段主 要通过单位压降增产量来确定合理的稳产产量,实 现煤层气井长期高产稳产。 请听作者语音介绍创新技术成果 等信息,欢迎与作者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OSID 码 [1] 胡秋嘉,贾慧敏,祁空军,等. 高煤阶煤层气井单相流段流压 精细控制方法以沁水盆地樊庄郑庄区块为例[J]. 天然气 工业,2018,38976–81. HU Qiujia, JIA Huimin, QI Kongjun, et al. A fine control of flowing pressure in single-phase flow section of high-rank ChaoXing 第 2 期 王晴等 煤层气储层动态渗透率影响因素及排采管控措施 119 CBM gas development wells A case study from the Fanzhuang-Zhengzhuang block in the Qinshui basin[J]. Natural Gas Industry,2018,38976–81. [2] 宋岩,柳少波,琚宜文,等. 含气量和渗透率耦合作用对 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的控制[J]. 石油学报,2013,343 417–426. SONG Yan, LIU Shaobo, JU Yiwen, et al. Coupling between gas content and permeability controlling enrichment zones of high abundance coalbed methane[J]. Acta Petrolei Sinica,2013, 343417–426. [3] 付玉通,马建强,李永臣,等. 延川南区块深层煤层气井产能 主控因素[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45548–53. FU Yutong,MA Jianqiang,LI Yongchen,et al. Research on key factors of CBM well productivity in deep strata in block of south Yanchuan[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7, 45548–53. [4] 魏迎春,李超,曹代勇,等. 煤层气开发中煤粉产出机理及管 控措施[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8,46268–73. WEI Yingchun,LI Chao,CAO Daiyong,et al. The output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pulverized coal in coal- bed methane development[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 2018,46268–73. [5] 乔康. 低煤阶煤储层敏感性分析及对煤层气排采的影响[J]. 煤矿安全,2018,49514–16. QIAO Kang.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low rank coal reservoir and its influence on coalbed methane drainage[J]. Safety in Coal Mines,2018,49514–16. [6] 王钧剑. 煤岩应力敏感性实验及单相排水阶段非稳态渗流模 型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WANG Junjian. Stress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of coal samples and unsteady percolation model of water[D]. 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2013. [7] 郭春华,周文,孙晗森,等. 考虑应力敏感性的煤层气井排采 特征[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39527–30. GUO Chunhua,ZHOU Wen,SUN Hansen,et al.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stress sensitivity and production of coalbed methane wells[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1,395 27–30. [8] 张双斌. 基于“三场”耦合的煤层气井排采控制理论与应用[D]. 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4. ZHANG Shuangbin. Drainage controll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coalbed methane well based on “Three Fields” coupling[D]. Jiaozuo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4. [9] 许科, 崔彬. 等温吸附曲线在煤层气排采中的应用 以织金区 块为例[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5,5673–75. XU Ke,CUI bin. Application of isothermal adsorption curves in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onA case study in Zhijin block[J]. Reservoir uation and Development,2015,5673–75. [10] 杨秀春.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产能与物性变化动态耦合研究[D].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 YANG Xiuchun. The research of capacity and gas-bearing per- meability change dynamic with coupling in the process of coal-bed methane’s discharging and mining[D]. 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Beijing,2011. [11] 陈刚,秦勇,杨青,等. 不同煤阶煤储层应力敏感性差异及其 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J]. 煤炭学报,2014,393504–509. CHEN Gang,QIN Yong,YANG Qing,et al. Different stress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coal rank reservoir permeability and its effect on the coalbed methane output[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4,393504–509. [12] 孟召平,张纪星,刘贺,等. 考虑应力敏感性的煤层气井产能 模型及应用分析[J]. 煤炭学报,2014,394593–599. MENG Zhaoping,ZHANG Jixing,LIU He,et al. Productivity model of CBM wells considering the stress sensitivity and its ap- plic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4, 394 593–599. [13] 刘世奇,桑树勋,李梦溪,等.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网排采 压降漏斗的控制因素[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416 943–950. LIU Shiqi,SANG Shuxun,LI Mengxi,et al. Control factors of coalbed methane well depressurization cone under drainage well network in southern Qinshui basin[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 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2012,416943–950. [14] 赵金, 张遂安. 煤层气排采储层压降传播规律研究[J]. 煤炭科 学技术,2012,401065–68. ZHAO Jin, ZHANG Sui’an. Study on pressure drop transmission law of coal bed Methane drainage reservoir stratum[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401065–68. [15] 倪小明,张崇崇,王延斌,等. 气水两相流阶段煤基质收缩量 预测方法[J]. 煤炭学报,2014,39增刊 1174–178. NI Xiaoming,ZHANG Chongchong,WANG Yanbin,et al. Prediction of coal matrix shrinkage in gas-water two-phase flow stage[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4,39S1 174–178. 责任编辑 范章群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