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47 卷 第 2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7 No.2 2019 年 4 月 COAL GEOLOGY site selection; geological factor 煤炭地下气化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简称 UCG的概念首先由德国科学家威廉西蒙斯于 1868 年提出[1]。煤炭地下气化是将高分子煤在地下 原位用气化剂使煤部分燃烧转变为煤气[2],并且通 过管道输送到地面的化学采煤方法,煤气可用于工 业加热、发电或制造氢、合成天然气或柴油[3]。这 种工艺将建井、采煤、气化三大工艺合而为一,被 誉为第二代采煤方法[4]。从现有技术来看,煤炭地 下气化技术是解决城市、工业、交通压力,开发高 瓦斯、高突出、高含硫及深部煤层,实现煤炭绿色 开采[5]的有效可行办法。 前苏联数个 UCG 工厂长期 生产其中库兹涅茨克工厂持续了 26 a,莫斯科工 厂持续了 15 a, 乌兹别克斯坦工厂从 1965 年至今仍 在运行[6]。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相 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和试验,取得 丰硕成果[7]。我国首个煤炭地下气化炉在江苏徐州 ChaoXing 第 2 期 韩磊等 煤炭地下气化炉选址的地质影响因素 45 马庄煤矿投入生产,此后在河北、黑龙江、河南、 山东、山西、重庆、内蒙古和贵州等省、直辖市都 开展过现场半工业性工业性试验[8-9]。但是试验过 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泰安孙村矿点火后一个月才 逐渐产气;贵州气化炉在点火成功之后,地下水通 过断层涌入其中。上述问题多因为气化炉选址时地 质因素认识不清所致。气化炉选址是煤炭地下气化 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决定着气化炉型和气化工艺 的选择、气化过程的安全性以及气化效益,因此, 分析影响煤炭地下气化的地质因素对煤炭地下成功 气化具有重要意义。 1 煤炭地下气化原理 煤炭地下气化与地面气化处于不同环境条件, 运用不同气化工艺和相同原理产出煤气[4]。如图 1 所示,煤炭地下气化范围包括进气孔和出气孔之间 的煤层,将气化通道进气孔一端煤层点燃,从进气 孔送入气化剂,在出气孔可以获得 H2、CO2、CO、 N2、 CH4、 焦油化合物以及颗粒煤尘、 灰和炭等[10]。 按气化温度和化学反应条件不同,将气化通道分成 3 带,即氧化带、还原带、干馏干燥带[11]。 图 1 煤炭地下气化原理图[4] Fig.1 Principle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在氧化带,煤与气化剂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大量 的热,并通过热辐射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还原带和 干燥干馏带。O2在气化通道中与煤发生剧烈反应, 迅速消耗氧气,所以氧化带长度一般比较短[12]。在 氧化区发生如下反应 C+O2 CO2 ΔH+393 1 2C+O2 2CO ΔH+231.4 2 式中 ΔH 为产生的热量,kJ/mol,正号“”表示放 热,产生热量。 在还原带,CO2和炽热的煤相遇,在高温作 用下发生反应产生 CO, 同时煤与水蒸汽相遇生成 CO 和 H2,并在煤中无机质催化和高压作用下产 生甲烷[13],此过程为吸热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还 原带温度迅速降低,当温度降低到不能再进行还原 反应时则结束[14]。还原带发生的热化学反应如下 C+CO2 2CO ΔH-162.4 kJ/mol 3 H2O+C H2CO ΔH-131.5 kJ/mol 4 C+2H2 CH4 ΔH-74.81 kJ/mol 5 式中 负号“–”表示吸热,热量减少。 在干燥干馏带,经过还原带的吸热作用之后, 残余的气化剂和煤气进入到干燥干馏带,其携带的 热量使煤被加热并发生一系列变化,煤中的挥发分 析出,主要成分是甲烷。 2 地质影响因素 2.1 煤 级 不同煤级煤的地下气化效果不一。褐煤被认为 最适合气化,煤层内部较发育的孔裂隙有利于高温 气流通过,且水分较高,水在高温下分解产生 H2 增加热值并且提高反应活性。褐煤在地下气化过程 中,通过注入地下气化废水,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 煤气产率和炭转化率[15]。 褐煤采用 O2/CO2气化工艺 时能够抑制地下气化过程中 CO2的生成[16],增加有 用组分,且有利于温度场向垂直方向推进[17],从而 提高煤层气化率和煤气产量。 对于烟煤,尤其是黏结性强的烟煤,在地下气 化过程中会分泌胶质物质使得煤粒黏结,不利于气 化。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低温氧化破黏方法, 析出的 CO 含量随着破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18]。不 同变质程度的烟煤需要采用不同的气化剂焦煤的 富氧水蒸汽地下气化时,氧气的最佳体积分数是 60,此时气化效率可达 80左右,但是气化通道 煤壁上附着的胶质和煤灰会阻碍气化区域向垂直气 化通道方向扩展[19];气煤选用富氧水蒸汽地下气化 时, 水蒸汽与氧气比为 1.52 时可以获得合格的合成 氨原料气[20];瘦煤采用富氧地下气化,当氧气体积 分数大于 80时,流态产物中 CO 和 H2体积分数为 5665, 生产的煤气是合格的化工合成原料气[21]; 气肥煤采用盲孔地下气化,在富氧条件下可以显著 提高气化煤层的温度, 但出口煤气的质量并没有得到 显著提升[22]。鄂庄气肥煤矿采用多孔炉增产工艺, 最高日产煤气量达 2 万 m3, 平均日产煤气量 1 万 m3, 平均热值达 6.68 MJ/m3[23]。 相对褐煤和烟煤,无烟煤具有更高的固定碳含 量,其反应活性较低、机械强度大、渗透性差,导 致无烟煤地下气化难度相对较大。尽管如此,对于 煤矿井下难以开采或开采经济性、安全性较差的薄 煤层、高硫煤及深部无烟煤,都可以采用地下气化 技术进行开采[24]。采用富氧水蒸汽气化工艺,当水 ChaoXing 46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7 卷 蒸汽和氧气体积比控制在 0.5∶1 左右时,可维持无 烟煤气化区具有合适的反应温度,并获得较好的煤 气组分[23]。采用富氧地下气化工艺时,当氧气体积 分数在 80左右时,H2、CH4、CO 体积分数总和大 于 60; 当氧气体积分数大于 80时, 氧气会和 CO 发生反应影响气化效率[25]。 同时,当煤中含有 Fe2O3等矿物质时,对气化过 程具有强烈的催化作用,有利于气化效益的增加[26]。 煤在气化时产生的灰分会附着在煤层表面,阻碍煤 与气化剂的接触而降低气化反应速率,灰分产率为 1025煤层有利于地下气化持续进行[27]。 2.2 煤层赋存条件 ① 煤层厚度 煤层厚度对于温度场的建立影响较大。煤炭地 下气化热影响范围约 35 m[28]。在 1001 000℃内, 随温度升高岩体粉砂岩、泥岩、细砂岩、粗砂岩、 砂质泥岩比热容及导热系数呈现下降趋势[29],但当 煤层太薄时热量将会被围岩吸收, 使气化盘区温度上 升缓慢。泰安孙村矿煤炭地下气化炉中煤厚 1.8 m, 在气化炉点火后 1 个月时间内,温度场建立缓慢,平 均升温速率为 6.2℃/d[30]; 唐山刘庄煤炭地下气化炉中 煤厚 2.5 m 左右,从点火到产气时间约为 81 h[31]。 一般而言,地下气化的褐煤厚度需要大于 2 m、 烟煤及无烟煤至少大于 0.8 m[32]。除了煤层总厚度 要达到一定要求外,夹矸层厚度不能超过煤厚的 50,矸石单层厚度应在 0.5 m 之内[33]。厚煤层本 身不仅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在气化过程中产生的 灰渣层也起到了隔热的作用,大大降低了高温向底 板方向的传热[34]。厚煤层生成的煤气热值高,但是 丢煤却较多,导致煤的气化率降低[35]。 ② 煤层倾角 煤层按倾角分类,可分为缓倾斜煤层825、 中倾斜煤层2545和急倾斜煤层45。实践表 明,煤层产状对地下气化过程及煤气质量具有重要 影响[36]。相对于急倾斜煤层而言,倾斜煤层提供的 渗流燃烧气化条件较差,而且其氧化区和还原区长 度都比急倾斜煤层小,影响煤气质量。对于气肥煤 层,设定倾角为 45,采用脉动气化、水蒸汽气化、 富氧水蒸汽气化、返流气化时,平均热值分别为 3.97、12.15、9.5、4.8 MJ/m3[37]。缓倾斜煤层与倾斜 煤层一样,煤层难以垮落,难以形成良好的渗流燃 烧环境,CO2在一个反应工作面无法被完全还原, 水蒸汽难以被完全分解。泰安孙村矿煤层倾角为 25,采用空气连续气化产生的煤气热值在 4 MJ/m3 以上,脉动两阶段气化可以获得热值在 9.6 MJ/m3 以上的煤气[30]。 与倾斜、缓倾斜或近水平煤层相比,急倾斜煤 层的特点是煤层厚度相较于煤层斜高和走向长度要 小,气化过程中在干馏煤气突出压力、膨胀应力和 重力的作用下,新鲜煤发生破裂并落入气化区,形 成具有大孔隙率的渗流通道[38];且急倾斜煤层燃烧 后形成的灰渣在自重作用下,自动掉落气化底面, 为地下气化的深入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39]。但是当 倾角过大,采用常规手段难以达到有效气化,煤层 倾角小于 70有利于气化效益的增加[40]。 ③ 煤层埋深 随煤层埋深的增加,地层压力增大,导致围 岩孔裂隙和渗透性降低,增加了煤炭地下气化炉 的密封性,可有效减少气化剂和煤气的漏失[35]。 深部煤炭地下气化可以采用较高的气化压力,气 化区高压有利于炭的直接氢化,促使煤气组分中 甲烷含量增加,煤气热值提高,同时不易污染地 下水且有利于工艺控制[41]。但是,随着煤层埋深 的增加,煤炭地下气化对技术设备和地质勘探等 要求也大大增高。 目前,我国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主要在浅部煤层 中开展,深度多为 200300 m[41]。欧洲国家,如英 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深度 1 000 m 以下和北海海底煤炭储量很大, 地下气化试 验以中–深部煤层为主[42]。 综合分析可知, 煤炭地下 气化理想的煤层深度为 3002 000 m[40]。 2.3 地下水 地下水污染被认为是煤炭地下气化最为严重的 潜在环境风险[43]。在气化过程中,一些气体产物顺 着围岩裂缝渗透到周围地层;气化结束之后,由于 导水破裂带贯通或者顶板冒落导致地下水涌入气化 区,残留的灰分被浸出,导致地下水 pH 值和许多 无机物质浓度增加[44]。 煤炭地下气化造成的污染物可以分成 2 类一 类是铝、砷、硼、铁、锌、硒、氢氧化物和一些放 射性物质的无机污染物;另一类是苯、萘、酚、多 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45]。煤种、温度、气化剂、压 力、浸出时间、pH 值等因素会改变污染物的含量及 其种类[43,45-46]。 地下水污染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层顶底 板岩层的封闭性及稳定性,煤层的低渗透性和围岩 的吸附性会阻止或降低污染物向周围扩散[47]。 另外, 可以通过科学选址、气化钻孔封闭、气化过程中控 制污染物逃逸、气化燃空区污染物处理等措施,降 低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或避免污染[45]。 ChaoXing 第 2 期 韩磊等 煤炭地下气化炉选址的地质影响因素 47 2.4 围 岩 在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气化工作面一直在向 前推移,气化过程难以控制,导致地下气化温度场 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岩石的力学性质强度、弹性模 量、泊松比等在高温下发生复杂变化,是温度的变 函数[48]。就弹性模量而言,砂岩、泥岩和石灰岩在 升温过程中会发生相似变化,在 400℃左右存在一 个临界温度点超过这一临界点,岩石的弹性模量 发生剧烈改变[49-51]。岩石力学参数的改变使地下气 化炉围岩更加容易被破坏。砂岩在超过临界温度 400℃ 之后,发生破裂所需要的应变量随着温度的增加逐 渐减小。当这些裂隙扩展形成有效裂隙,围岩渗透 率会随之增加, 燃空区覆岩将形成垮落带与断裂带。 当垮落带和断裂带导通含水层时,地下水会贯入气 化区,浇灭气化炉,同时煤气也可能沿着破裂带漏 失甚至溢出地表污染环境[52]。燃空区覆岩的垮落还 会造成地表沉降,危害地表建筑物,如华亭马蹄沟 煤矿地下气化采区[35]。 2.5 地质构造 煤炭地下气化炉选址需要避开断层多、结构复 杂的煤层,在连续煤层内可以允许存在断层[20],但 断层规模不能太大,否则气化过程中导水裂隙带可 能连通断层,导致地下水涌入气化区而中断气化进 程;断层太大同样容易造成煤气泄漏,使得气化效 率降低,减小煤气热值;位于燃空区上方的断层, 可能随着工作面的推移以及燃空区的扩大造成顶板 坍塌。气化范围内煤层的褶皱起伏不宜超过煤层厚 度的一半[32],过大的起伏不利于气化剂的流通和燃 空区的稳定性, 对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岩浆的侵入影响煤层稳定性。侵入煤层的岩浆 将煤层切割、穿插、蚕食或吞蚀,改变了煤层的原 貌, 降低了煤层质量和煤层稳定性[34]。 由于岩浆热、 挥发性气体和压力的影响,煤会发生岩浆热变质作 用[53]。受到变质作用的影响,煤的灰分含量会有所 增加,挥发分产率降低,甚至在某些部位形成天然 焦,使可气化煤层有效厚度减小。所以在进行气化 炉选址时应避免受岩浆侵入影响严重的煤层。 2.6 地下微生物 岩性变化使地层中微生物的分布发生变化[54]。 微生物是地下水生态系统生命的主要组成部分,地 下水中污染物为微生物生存提供营养物质,微生物 新陈代谢活动可促使污染物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有 机物[55]。但是,微生物对于生存环境要求严格。仅 就温度来说,大部分微生物适宜生存于 20℃左右 的环境[56],一旦超过临界温度,微生物的原生质胶 体、蛋白质和酶会发生变化,微生物将停止繁衍甚 至死亡[57]。所以,地下气化炉选址应与含水层保持 合适的距离,避免气化炉高温对地层微生物产生影 响,以保护地下生态系统。 3 结 语 煤炭地下气化炉选址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地质因 素有煤质、煤级、煤层赋存条件、地下水、围岩、 地质构造和微生物环境。褐煤、弱黏结性且灰分适 中的烟煤适合气化;厚度大于 2 m、倾角小于 70、 埋深在 3002 000 m 的煤层适合进行地下气化。地 下气化炉选址应避开构造复杂区域。气化过程中可 能会造成地下水污染以及围岩破裂引起生产事故和 地表沉陷。地下气化高温会使含水层中的微生物失 去活性,破坏地下水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谢明忠. 冀北榆树沟煤矿区褐煤地下气化地质条件分析[J]. 中国煤炭地质,2008,2029–11. XIE Mingzhong.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gasification geological condition in Yushugou coal mine area,northern Hebei Prov- ince[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08,2029–11. [2] IMRAN M,KUMAR D,KUMAR N,et al. Environmental concerns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J]. Renewable Sus- 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4,31600–610. [3] BHUTTO A W,BAZMI A A,ZAHEDI G.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From fundamentals to applications[J]. Progress in Energy Combustion Science,2013,391189–214. [4] 余力. 研究与开发煤炭地下气化技术[J]. 科技导报,1995, 3254–56. YU Li. RD of coal underground pneumatoly[J].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1995,3254–56. [5] 曹代勇, 魏迎春, 宁树正. 绿色煤炭基础地质工作框架刍议[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8,4631–5. CAO Daiyong, WEI Yingchun, NING Shuzheng. The framework of basic geological works for green coal[J]. Coal Geology Ex- ploration,2018,4631–5. [6] NIEĆ M,SERMET E,CHEĆKO J,et al. uation of coal resources for underground gasification in PolandSelection of possible UCG sites[J]. Fuel,2017,208193–202. [7] 沈芳,梁新星,毛伟志,等. 中国煤炭地下气化的近期研究与 发展[J]. 能源工程,2008,115–10. SHEN Fang,LIANG Xinxing,MAO Weizhi,et al. The recent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UCG in China[J]. Energy Engineer- ing,2008,115–10. [8] 王敦曾. 我国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J]. 中国煤 ChaoXing 4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7 卷 炭,2002,28237–38. WANG Dunzeng.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in ChinaThe present status and comments for development[J]. China Coal, 2002,28237–38. [9] 陈峰, 潘霞, 庞旭林. 新奥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试验进展及产 业化规划[J]. 煤炭科学技术,2013,41519–22. CHEN Feng,PAN Xia,PANG Xulin. Progress and industri- alization plan of ENN’s no mine shaft type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415 19–22. [10] MARIAN W,KRZYSZTOF K,KRZYSZTOF S. Analy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ars collected during a pilot-scale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UCG trial[J]. Fuel,2017,208595–601. [11] 柳少波,洪峰,梁杰.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 天 然气工业,2005,258119–122. LIU Shaobo,HONG Feng,LIANG Jie. Technology and ap- plication prospect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J]. Natural Gas Industry,2005,258119–122. [12] 杨兰和. 煤炭地下气化“三带”特征及影响变量的研究[J]. 南 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5533–537. YANG Lan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Zones” in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and its study of influence variables[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255 533–537. [13] STANISLAW P,GRZEGORZ C,TADEUSZ D,et al. Kinetics of steam gasification of bituminous coals in terms of their use for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J].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5,130282–291. [14] 余力,张维廉,梁洁. 煤炭地下气化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 煤 炭转化,1994,17139–44. YU Li,ZHANG Weilian,LIANG Jie. The develepment future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an in China[J]. Coal Conversion, 1994,17139–44. [15] 刘洪涛,赵娟,王媛媛,等. 煤炭地下气化废水催化气化褐煤 实验研究[J]. 煤炭转化,2015,38228–31. LIU Hongtao, ZHAO Juan, WANG Yuanyuan, et al. Experiment study on lignite catalysed by UCG waste water[J]. Coal Conver- sion,2015,38228–31. [16] 陈峰, 潘霞, 刘洪涛, 等. O2/CO2煤炭地下气化模型试验[J]. 煤 炭学报,2013,38增刊 2495–500. CHEN Feng, PAN Xia, LIU Hongtao, et al. O2/CO2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model test[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3,38S2495–500. [17] 赵娟,刘洪涛,潘霞,等. 不同富氧条件下 O2/CO2地下气化 试验效果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2017,456214–220. ZHAO Juan,LIU Hongtao,PAN Xia,et al. Study on O2/CO2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effect with different oxy- gen-enriched conditions[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456214–220. [18] 焦子阳,刘丽丽,李冬阳,等. 低温氧化破黏对煤炭地下气化 热解特性的影响[J]. 洁净煤技术,2011,17528–30. JIAO Ziyang, LIU Lili ,LI Dongyang, et al. Effect of 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decaking on characteristic of under- 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pyrolysis[J]. Clean Coal Technology, 2011,17528–30. [19] 杨兰和,潘霞,董贵明. 焦煤地下气化模型试验研究[J]. 煤炭 科学技术,2013,41516–18. YANG Lanhe,PAN Xia,DONG Guiming. Study on model test of underground gasification of coking coal[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41516–18. [20] 刘淑琴,梁杰,常建,等. 华亭煤纯氧水蒸汽地下气化模 型试验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3 355–358. LIU Shuqin,LIANG Jie,CHANG Jian,et al. UCG model test of Huating coal with oxygen-steam as gasification agent[J].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3, 333355–358. [21] 梁新星, 梁杰. 劣质瘦煤地下气化工艺试验研究[J]. 煤炭科学 技术,2014,42增刊 1274–277. LIANG Xinxing,LIANG Jie. Study on inferior lean coal un- derground gasification[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 42S1274–277. [22] 杨兰和. 盲孔式煤炭地下气化模型实验[J]. 煤炭学报,2001, 263318–322. YANG Lanhe. Model experiment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 tionUCG with blind hole type[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 ety,2001,263318–322. [23] 魏传玉,梁杰,孙加亮,等. 多孔煤炭地下气化炉造气条件分 析[J]. 中国煤炭,2008,31158–59. WEI Chuanyu,LIANG Jie,SUN Jialiang,et al. Underground multiple-niche coal gasifier and its gas yielding conditionsAn analysis[J]. China Coal,2008,31158–59. [24] 梁杰,张彦春,魏传玉,等. 昔阳无烟煤地下气化模型试验研 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125–28. LIANG Jie,ZHANG Yanchun,WEI Chuanyu,et al. Ex- periment research on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of Xiyang anthracite[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 ogy,2006,35125–28. [25] 周松,梁杰. 和顺无烟煤地下气化模型试验研究[J]. 煤炭工 程,2017,4911138–141. ZHOU Song,LIANG Jie. Experimental study on underground gasification of Heshun anthracite[J]. Coal Engineering,2017, 4911138–141. [26] 王同章. 煤炭气化原理与设备[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ChaoXing 第 2 期 韩磊等 煤炭地下气化炉选址的地质影响因素 49 [27] 柳迎红,梁新星,梁杰,等. 影响煤炭地下气化稳定性生产因 素[J]. 煤炭科学技术,2006,341179–81. LIU Yinghong,LIANG Xinxing,LIANG Jie,et al. Factors influenced to stability of coal underground gasification[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41179–81. [28] 李文军,魏家骏,苏倩倩,等.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对煤层上部 岩层的传热分析[J]. 能源与节能,201613–4. LI Wenjun,WEI Jiajun,SU Qianqian,et al. Analysis of heat transmission effect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process on upper strata of coal seam[J].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201613–4. [29] 张华磊,赵鲲鹏,王连国,等. 煤炭地下气化燃空区覆岩移动 规律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16689–92. ZHANG Hualei, ZHAO Kunpeng, WANG Lianguo, et al. On the migrating regularity of the overlying strata in the combustible space area in the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J].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2016,16689–92. [30] 梁杰, 朗庆田, 余力, 等. 缓倾斜薄煤层地下气化试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03,282127–130. LIANG Jie, LANG Qingtian, YU Li, et al. Study on underground gasification test of gently inclined thin seam[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03,282127–130. [31] 杨兰和,梁杰,余力,等. 煤炭地下气化工业性试验[J]. 中国 矿业大学学报,1998,273254–256. YANG Lanhe,LIANG Jie,YU Li,et al. Industrial experiment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1998,273254–256. [32] 刘淑琴,周蓉,潘佳,等. 煤炭地下气化选址决策及地下水污 染防控[J]. 煤炭科学技术,2013,41523–27. LIU Shuqin,ZHOU Rong,PAN Jia,et al. Selection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control regarding under- ground coal gasification[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41523–27. [33] 刘淑琴,张尚军,牛茂斐,等.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及其应用前 景[J]. 地学前缘,2016,5397–102. LIU Shuqin, ZHANG Shangjun, NIU Maopei, et al. Technology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 tion[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6,23397–102. [34] 徐永生. 论煤炭地下气化对煤层地质条件的适应性[J]. 天津 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5,146–11. XU Yongsheng. Discussion on adaptability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ition to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coal seam[J]. 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1995,146–11. [35] 辛林. 马蹄沟煤矿地下气化开采覆岩移动规律研究[D]. 徐 州中国矿业大学,2014. [36] 杨兰和,梁杰,余力. 煤炭地下气化新工艺的试验研究[J]. 东 南大学学报,1999,292124–128. YANG Lanhe,LIANG Jie,YU Li. Test study on the new tech- nique of the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J]. Journal of South- east University,1999,292124–128. [37] 杨兰和,刘裕国,江国. 倾斜煤层煤炭地下气化模型实验 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31110–13. YANG Lanhe,LIU Yuguo,JIANG Guo. Model test study on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in inclined coal seams[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2002,311 10–31. [38] 杨兰和, 梁杰. 急倾斜煤层地下气化数学模型的研究[J]. 燃料 化学学报,2003,313193–198. YANG Lanhe,LIANG Jie. Study on mathematical model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in steep seam[J]. 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2003,313193–198. [39] 梁杰,余力,秦志红. 急倾斜煤层无井式地下气化的试验 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7,26127–29. LIANG Jie,YU Li,QIN Zhihong. Research on underground gasification without shaft in steep seam[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1997,26127–29. [40] YANG D,KOUKOUZAS N,GREEN M,et al. Recent de- velopment on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and subsequent CO2 storage[J]. Journal of the Energy Institute , 2015 S1743967115205193. [41] 刘淑琴,陈思,李金刚,等. 深部煤层地下气化及其应用 前景[J]. 煤炭转化,2007,30379–81. LIU Shuqin,CHEN Si,LI Jingang,et al. Deep coal seam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application outlook[J]. Coal Con- vertion,2007,30379–81. [42] 王庆一. 国外煤炭地下气化调查[J]. 中国煤炭,2002,284 57–61. WANG Qingyi. A survey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in for- eign countries[J]. China Coal,2002,28457–6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