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藻矿区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_吴国代.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松藻矿区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_吴国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松藻矿区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_吴国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松藻矿区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_吴国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松藻矿区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_吴国代.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松藻矿区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_吴国代.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6 卷 第 4 期煤田地质与勘探Vol. 46 No.4 2018 年 8 月COALGEOLOGY 2. Key Laboratory of Shale Gas Exploration,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Chongq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ongqing 400042, China; 3. Chongq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hale Gas Resource groundwater; groundwater dynamic field; coalbed methane accumulation ChaoXing 56煤田地质与勘探第 46 卷 地下水与煤层的相互作用是煤层气富集成藏的 重要控制因素之一[1-5]。叶建平等[6]根据不同水文地 质条件的控气作用,提出了水力运移逸散作用、水 力封闭作用、水力封堵作用是 3 种典型的水文地质 控气作用形式。余林等[7]基于延川南不同水文地质 条件与煤层气富集的耦合关系,认为区内主要为承 压水动力和断层封堵复合型煤层气藏。沁水盆地施 工煤层气井水小气大、水大气小[8]这一现象即是不 同水文地质控气作用的体现。秦勇[9]针对贵州黔西 地区薄–中厚煤层群纵向上不同煤层含气性波动的 特点,首次提出了“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的学术 观点。根据这一学术观点,不同学者从水文地质条 件控制下的煤层气富集成藏[10-12]、开发排序[13-14]、 排采组合方式[15]对“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进行了 系统的论述和深化。值得注意的是松藻矿区与贵 州同属龙潭组含煤岩系,其煤层气地质条件既有相 似性也有差异性。贵州黔西地区龙潭组含煤岩系厚 达 300 余 m,含煤 1030 层,而松藻矿区龙潭组厚 70 余 m,含煤 1012 层;含煤地层结构存在显著差 异,而有关松藻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气勘探开 发相关研究尚未涉及。基于此,以松藻矿区小鱼沱 井田、大罗井田、打通井田、石壕井田勘查水文地 质资料为基础,探讨松藻矿区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 其对煤层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为煤层气地面开发提 供理论依据。 1地质背景 松藻矿区主要发育一系列 NE–NNE 褶皱构造, 在平面分布上形成向北东收敛,向南西撒开的放射 状,由东向西依次有两河口向斜、羊叉滩背斜、大 木树向斜和鱼跳背斜形成向西突的“鼓包形构造” 。 区内断裂不发育,对开采有影响的断层主要分布在 羊叉滩背斜、两河口向斜附近一带图 1。 矿区内出露地层包括上二叠统龙潭组、 长兴组, 下三叠统玉龙山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中三叠 统雷口坡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侏罗统自流井 组。 含煤地层为龙潭组, 形成于潟湖–潮坪沉积体系。 与上覆长兴组为整合接触,与下伏茅口组假整合接 触。龙潭组厚 5589 m,平均 73 m,含煤 1012 层。 自上而下发育 M6-3、M7-3、M8、M114 层可采和局部 可采煤层,M6-3、M11煤层为局部可采,M7-3、M8煤 层全区可采。 煤系含煤总厚 4.019.88 m, 平均 7.58 m, 可采总厚 5.45 m,含煤系数为 5.513,平均 10.2;煤种为无烟煤。M6-3、M7-3、M8煤层位于煤 系中部,其平均层间距分别为 7.09 m、6.68 m,为 近距离煤层群。M11煤层位于煤系下部,至 M8煤层 层间距为 19.71 m。 图 1松藻矿区构造纲要图 Fig.1Tectonic outline of Songzao mining area 2主要含隔水层分布及水化学特征 松藻矿区内主要含水层为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 层,自上而下可划分出 1 个强含水层、4 个中等含 水层、4 个隔水层,含水层和隔水层纵向上相互叠 置。嘉陵江组四段、五段、六段T1j4-6为强含水层; 嘉陵江组一段、二段T1j1-2,玉龙山组二段、三段 T1y2-3,长兴组P3c、茅口组P2m为中等含水层; 嘉陵江组三段T1j3,飞仙关组一段、二段T1f1-2, 玉龙山组一段T1y1、龙潭组P3l为隔水层表 1。 由表 1 可见,不同的含水层显示不同的水化学 特征。 上部强含水层T1j4-5, 中等含水层T1j1-2、 T1y2-3 水质类型为 HCO – 3 SO 2– 4–Ca2Mg2、HCO – 3–Ca2 Mg2型;下部中等含水层P3c、P2m,水质类型为 HCO – 3–Ca2、 HCO – 3 SO 2– 4–KNaCa2、 HCO – 3–K Na Ca2、Cl– HCO – 3 KNaCa2型。水质类型 的不同反映了含水层水动力条件的差异,上部含水 层水径流条件较好,受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较强, 水质类型与大气降水相似,通常为 HCO – 3–Ca2型, 且氧化性较强, 易溶解碳酸盐中的 SO2–4、 Ca2、 Mg2, 同时易溶性的 K、Na、Cl–被溶滤带走;相对于上 部含水层,下部含水层缺失 Mg2,但富含 K、Na、 Cl–等易溶型成分,反映地下水动力径流条件减弱, 含水系统较为封闭。 ChaoXing 第 4 期吴国代等 松藻矿区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57 表 1松藻矿区的含水层与隔水层 Table 1Aquifers and aquifuges in Songzao mining area 序号地层代号平均厚度/m含水层类型含水性质主要岩性水质类型 1T1j4-5505强含水层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石灰岩白云岩HCO – 3 SO 2– 4–Ca2Mg2 2T1j336隔水层钙质泥岩泥岩 3T1j1-2110中等含水层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石灰岩HCO – 3–Ca2Mg2 4T1f1-2178隔水层钙质泥岩泥岩 5T1y2-386中等含水层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泥质灰岩石灰岩HCO – 3–Ca2Mg2 6T1y141隔水层钙质泥岩泥质灰岩 7P3c51弱含水层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石灰岩 HCO – 3–Ca2, HCO – 3 SO 2– 4–KNaCa2 8P3l74隔水层碎屑岩、煤层 9P2m100弱含水层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石灰岩 HCO – 3–KNaCa2 Cl– HCO – 3 KNaCa2 3基于抽水试验的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分析 3.1基本特征 统计 16 个针对煤层上覆长兴组和下伏茅口组 含水层抽水试验数据表 2。 表 2松藻矿区钻孔抽水试验成果统计 Table 2Statistics of pumping test results in Songzao mining area 井田钻孔层位 单位涌水量/ Lsm-1 渗透系数/ md-1 小鱼沱 井田 CK16 P3c 2.6410-62.2610-6 CK261.5610-51.27910-5 CK10 P2m 1.95610-41.141410-4 CK144.1310-81.5910-12 打通井田 6-1 P3c 2.1155.036 8-66.0910-51.5210-4 9-86.0210-52.210-3 8-98.4810-68.29810-6 Ⅰ-Ⅱ-Ⅰ1.9910-22.8110-2 10-22.4910-43.310-5 8-8 P2m 5.18610-61.11210-5 6-13.5210-33.3410-3 8-91.15510-31.81610-3 10-26.9210-53.5810-5 7-13.3510-31.5610-5 石壕井田 深部 2号排矸立井 P3c 4.52310-49.7410-4 ZK19-16.50110-46.1610-4 2号排矸立井 P2m 1.61110-31.05710-3 ZK19-11.97710-35.7310-3 SZK13-13.4210-33.2610-3 SZK16-38.510-31.02910-2 上覆长兴组单位涌水量介于 2.6410-62.115 L/sm,渗透系数介于 2.26 10-65.063 m/d,除 6-1 孔和Ⅰ-Ⅱ-Ⅰ孔单位涌水量和渗透系数较大外6-1 孔靠近羊叉河,钻孔证实在长兴组岩溶发育;Ⅰ- Ⅱ-Ⅰ孔在长兴组揭露导水性断层, 其他钻孔单位涌 水量和渗透系数分别小于110-3L/sm和 110-3m/d, 单位涌水量和渗透系数大小由西南向北降低。茅口 组单位涌水量介于 4.13 10-88.510-3L/sm, 渗透 系数介于 1.5910-121.029 10-2m/d,单位涌水量和 渗透系数较上覆长兴组大;单位涌水量和渗透系数 与长兴组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依据 GB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勘探规范[16],钻孔单位涌水量 q0.1 L/sm为弱 富水。渗透系数 K0.001 m/d,含水层则为不透水岩 层[17]。据此,松藻矿区煤系上覆和下伏含水层为弱 富水不透水岩层,该特征与矿区内煤炭开采过程中 极少发生突水事故现象一致。根据学者对贵州龙潭 组煤系抽水资料的统计[13-14],松藻矿区单位涌水量 和渗透系数显著低 25 个数量级。 3.2地下水动力场展布 研究区大气降水是地表水及各含水层的主要补 给来源。大气降水通过河流、落水洞、岩溶漏斗、 溶蚀洼地、岩溶裂隙等渗入补给,呈层流或岩溶裂 隙流,管道形式径流,在有阻水岩层、断层或地形 切割深处以裂隙岩溶泉或溶洞泉形式排泄。 58 口钻孔简易水文观测数据显示,长兴组和茅 口组水位标高等值线分布趋势大体相似,总体呈现 西南高,北部低,靠近河流低洼地区低;向斜两翼 低,中间高图 2。水位标高等值线西南高,北部低 的趋势与研究区西南高,北部低的地形特征高度吻 ChaoXing 58煤田地质与勘探第 46 卷 合,表明地下水的补给区位于南部高山区,由地势 高的区域向地势低的区域流动。同时,向斜两翼埋 深较浅的区域接受岩溶裂隙水补给,地下水顺层向 轴部流动,且随着径流距离的增加,径流能力减弱, 这与前文中抽水试验获取的单位涌水量和渗透系数 变化特征表现一致。 此外, 从长兴组水位标高等值线形态特征来看, 研究区西南、西部及和西北部较为简单,而在中部 及靠近河流区,形态变为复杂,这一特征与埋深有 关,随着埋深的增加,接受大气水补给能力减弱, 水岩作用降低,岩溶裂隙发育较少,岩层的均质性 较强,而在埋深较浅区域,地下水接受大气水补给 能力较强,大气水中酸性离子含量较高,水岩作用 较强,岩溶裂隙发育,岩层的非均质性增强,导致 水位标高形态的复杂化。相对于长兴组,茅口组水 位标高等值线总体变化趋势与长兴组一致,但水头 高度等值线较稀,形态较为简单,反映地下水随埋 深的增加,水动力强度减弱。 图 2松藻矿区含煤地层上覆和下伏含水层水位标高等值线图 Fig.2Water level contour of overlying and underlying aquifers of coal-bearing strata of Songzao mining area 3.3地下水分布模式 根据松藻矿区各井田勘查水文资料,结合煤系 岩性的组合关系, 松藻矿区存在 3 种水动力场模式, 即近河流岩溶裂隙渗入型水动力场、断层沟通岩溶 裂隙补给型水动力场、稳定承压弱含水型水动力场 图 3。 3.3.1近河流岩溶裂隙渗入型水动力场 煤层埋深较浅,河流切割嘉陵江组、玉龙山组、 长兴组等石灰岩含水层、河水通过岩溶裂隙渗入煤 层孔隙与裂隙及其上覆和下伏含水层。此水动力场 条件下,若煤层气井或煤田钻孔为其提供人为排泄 形成压降差后,河流水会不断进行补给,煤层气井 或煤田钻孔含水性一般较强,这种水动力场主要分 布于近河流 500 m 范围内,表 2 中的 6-1 孔即属于 此类型。 3.3.2断层沟通岩溶裂隙补给型水动力场 煤层埋深较大,上覆和下伏含水层的地表水补 给较弱,导水断层沟通煤层和岩溶裂隙含水层,原 始状态下,煤层和含水层之间存在水动力平衡。此 水动力场条件下,排采导致平衡破坏,岩溶裂隙含 水层中的地下水通过断层进入煤层或其上覆和下伏 含水层,但补给有限,表 2 中的Ⅰ-Ⅱ-Ⅰ孔即属于 此类型。 3.3.3稳定承压弱含水型水动力场 煤层埋深较大,煤层上覆和下伏含水层主要为 承压水,煤层与上覆和下伏含水层间无水力联系, 此水动力场条件下, 排采过程中的水主要产自煤层, 产水量较小。小鱼沱井田、大罗井田、打通一矿深 部、石壕煤矿深部均为此类型,稳定承压弱含水型 水动力场是松藻矿区的主要水动力场特征。 4地下水动力场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煤田地质勘探及矿井生产表明,龙潭组含水性 极弱,视为隔水层,与上覆、下伏石灰岩含水层间 缺乏水力联系,这构成了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的控气 基础。 ChaoXing 第 4 期吴国代等 松藻矿区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59 图 3地下水分布模式图 Fig.3Distribution pattern of groundwater 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地下水动力场与煤层气 的富集主要有两种体现, 水力封存和水力逸散作用。 当煤系或煤系与上覆、下伏地层地下水作用强烈, 煤层气就会呈水溶或气泡形式转移到地下水中,相 反,若煤系与外界水作用弱或不发生水力联系,则 地下水对煤层气的富集不产生破坏作用。区内龙潭 组为一套含煤碎屑岩沉积,主要由泥质粉砂岩、粉 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局部夹薄层灰岩,碎屑岩垂 向上相互叠置,为不含水隔水岩层。松藻矿区历史 上曾发生多起严重的瓦斯事故,最大绝对瓦斯涌出 量达到 236 m3/min[18],区内埋深 600 m 以浅的平均 含气量为 13.4 m3/t,6001 000 m 的平均含气量为 19.2 m3/t,1 0001 500 m 的平均含气量为 26 m3/t,煤 层气含量明显高于华北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19]。 因此,龙潭组碎屑岩的隔水性及其与上覆、下伏地 层缺乏水力联系是区内煤层气富集的重要控制作用 之一。 5结 论 a. 松藻矿区垂向上含水层和隔水层相互叠置, 随着埋深的增加含水性逐渐减弱,水化学特征呈相 应的变化,上部强含水层和中等含水层水质类型以 HCO – 3–Ca2Mg2型为主, 深部弱含水层水质类型则 以 HCO – 3–KNaCa2为主,含煤岩系上覆和下伏 含水层含水性弱。 b. 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和水位标高具有一致 的展布特征,在西南补给区高、北部径流区低。基 于地下水补给与排泄途径、单位涌水量和渗透系数 将研究区划分为近河流岩溶裂隙渗入型、断层沟通 岩溶裂隙补给型、稳定承压弱含水型 3 种水动力场 类型。 c. 以碎屑岩组成的含煤岩系为隔水层,含煤岩 系与上覆和下伏含水层缺乏水力联系有利于煤层气 富集,是区内煤层含气性高的重要控制因素。 参考文献 [1] 汪万红,郑玉柱. 陕西省吴堡矿区煤层气井产层组合研究[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40531–33. WANGWanhong,ZHENGYuzhu.Combinationof gas-producing layers of CBM wells in Wubu mining area[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2,40531–33. [2] 张培河. 鹤岗煤田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条件分析[J]. 煤田地 质与勘探,2002,30242–43. ZHANG Peihe. Analysis on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albed methane in Hegang coal field[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02,30242–43. [3] 秦勇,傅雪海,韦重韬,等. 煤层气成藏动力条件及其控藏效 应[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 王怀勐,朱炎铭,李伍,等. 煤层气赋存的两大地质控制因素[J]. 煤炭学报,2011,3671129–1134. WANG Huaimeng,ZHU Yanming,LI Wu,et al. Two major geological controls factors of occurrencecharacteristics of CBM[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1, 367 1129–1134. [5] 秦胜飞,宋岩,唐修义,等. 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含量的影响 煤层气滞留水控气论[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2 149–152. QIN Shengfei, SONG Yan, TANG Xiuyi, et al. The influence on coal-bedgascontentbyhydrodynamics Thestagnant groundwater controlling[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 2005, 162149–152. [6] 叶建平, 武强, 王子和.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作 用[J]. 煤炭学报,2001,265459–462. YE Jianping, WU Qiang, WANG Zihe. Controlled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n the coalbed methan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01, 265459–462. [7] 余林. 延川南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煤层气成藏[J]. 煤田地质 与勘探,2017,45269–74. YULin.GroundwaterconditionsandrelativeCBM accumulation feature in Yanchuannan area[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7,45269–74. [8] 陶树,汤达祯,许浩,等. 沁南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 ChaoXing 60煤田地质与勘探第 46 卷 开发建议[J]. 煤炭学报,2011,362194–198. TAO Shu, TANG Dazhen, XU Hao, et al. Analysi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coalbed methane wells productivity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s in southern Qinshui basin[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1,362194–98. [9] 秦勇,熊孟辉,易同生,等. 论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 以贵州织金–纳雍煤田水公河向斜为例[J]. 地质论评,2008, 54165–70. QIN Yong , XIONG Menghui , YI Tongsheng , et al. On unattached multiple superposed CBM-bearing systemIn a case of Shuigonghe syncline, Zhina coalfield, Guizhou[J]. Geological Review,2008,54165–70. [10] 杨兆彪, 秦勇, 高弟, 等. 煤层群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特征[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39522–26. YANG Zhaobiao,QIN Yong,GAO Di,et al. Coalbed methane CBMreservoir-ing character under conditions of coal seam groups[J].CoalGeology Exploration,2011,39522–26. [11] 沈玉林,秦勇,郭英海,等.“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 形成的沉积控制因素[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373573–579. SHEN Yulin,QIN Yong,GUO Yinghai,et al. Sedimentary controlling factor of unattached multiple superimposed coalbed methane system ation[J].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12,373573–579. [12] 杨兆彪,秦勇,陈世悦,等. 多煤层储层能量垂向分布特征及 控制机理[J]. 地质学报,2013,871139–144. YANG Zhaobiao,QIN Yong,CHEN Shiyue,et al. Controlling mechanism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energy of multi-coalbeds[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3, 871 139–144. [13] 郭晨, 秦勇, 卢玲玲. 黔西红梅井田煤层气有序开发的水文地 质条件[J]. 地球科学进展,2015,304456–464. GUO Chen , QIN Yong , LU Lingling.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orderly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in Hongmei well field,western Guizhou,south China[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15,304456–464. [14] 郭晨,秦勇,易同生,等. 黔西肥田区块地下水动力条件与煤 层气有序开发[J]. 煤炭学报,2014,391115–123. GUO Chen,QIN Yong,YI Tongsheng,et al. Groundwater dynamic conditions and orderly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of Feitian block in western Guizhou, south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4,391115–123. [15] 傅雪海,葛燕燕,梁文庆,等. 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递进排 采的压力控制及流体效应[J]. 天然气工业,2013,3311 35–39. FU Xuehai,GE Yanyan,LIANG Wenqing,et al. Pressure control and fluid effect of progressive drainage of multiple superposed CBM system[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3, 3311 35–39. [16] 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 1991[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 [17] 李正根. 水文地质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18] 河南理工大学,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重庆市 1∶ 50 万煤矿瓦 斯地质图说明书[R]. 重庆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2012. [19]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M].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晋香兰 上接第 54 页 JIANGYong.CBMgeologicalfeaturesandexploitation uation in Guanzhai minefield , Qianxi County[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08,20439–41. [9] 陈名学. 贵州省黔西县官寨井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力学特 征[J]. 中国煤炭地质,2008,2044–6. CHEN Mingxue. Geological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mechanical analysis in Guanzhai minefield, Qianxi County , Guizhou Province[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08,20424–26. [10] 沈玉林,秦勇,郭英海,等. “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形 成的沉积控制因素[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 373573–679. SHEN Yulin,QIN Yong,GUO Yinghai,et al. Sedimentary controllingfactorofunattachedmultiplesuperimposed coalbed-methane system ation[J].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12,373573–679. [11] 晋香兰. 煤矿区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模式的探讨以晋城矿 区为例[J].中国煤炭地质,2012,24916–19. JIN Xianglan. A discussion on coal and CBM coordinated exploitation mode in coalmine areasA case study in Jincheng mining area[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12,24916–19. [12] 贺天才, 王保玉, 田永东. 晋城矿区煤与煤层气共采研究进展 及急需研究的基本问题[J]. 煤炭学报, 2014, 399 1779–1785. HE Tiancai,WANG Baoyu,TIAN Yongdong. Development and issues with coal and coal-bed methane simultaneous exploitation in Jincheng mining are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4, 3991779–1785. 责任编辑 晋香兰 范章群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