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条带开采覆岩“三带”探测及量化评判_刘震.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深部条带开采覆岩“三带”探测及量化评判_刘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深部条带开采覆岩“三带”探测及量化评判_刘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深部条带开采覆岩“三带”探测及量化评判_刘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深部条带开采覆岩“三带”探测及量化评判_刘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深部条带开采覆岩“三带”探测及量化评判_刘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8 卷 第 3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8 No.3 2020 年 6 月 COAL GEOLOGY 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rilling; borehole television; coalfield well logging; “three zones”; quantitative uation 煤层开采后将形成岩层移动、变形与破断,并 在覆岩中形成采动裂隙[1-4]。相关学者[5-8]对我国煤 矿开采覆岩破坏与导水裂隙分布作了大量的实测和 理论研究,针对采场上覆岩层移动破断与采动裂隙 分布规律提出了“横三区”“竖三带”。覆岩“三 带”发育高度对矿产资源开发及其充分利用[9]、水 体下采煤与瓦斯防治[10-12]、保水采煤[13-16]、采煤沉 陷区综合治理[17]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东部大部分矿区为保护地面构筑物与环 境,控制地表变形,大量采用条带采煤方法。对此, 众多学者采用理论分析[18-19]、相似材料模拟[20-21]、 数值计算[22-24]等手段,对条带式开采覆岩裂隙的探 ChaoXing 1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测和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条带开采覆 岩破坏机理不同于长壁开采,对此提出的假说主要 有托板理论、煤柱压缩与压入假说、岩梁假说、 波浪消失假说。而深部条带开采条件下,覆岩易于 形成自然平衡拱,一般表现为直接顶垮落,但基本 顶垮落不充分,地下残余大量空洞,采动裂隙发育 不显著,基于此认识,对条带式采空塌陷区作为建 筑场地时, 提出了采空塌陷区墩台式注浆治理理念。 上述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条带开采宏观的覆岩破坏机 理,而对于条带开采覆岩采动裂隙的扩展、分布及 “三带”高度量化评判方面研究较少。 墩台式注浆治理方案是否可行,需要深入研究 条带开采地下残留空洞及覆岩“三带”发育特征。 本文以鲁西南赋煤区济宁煤田济北某矿条带式采煤 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工程地质钻探法、钻孔电 视法和煤田测井法相互组合的方式,对覆岩采动裂 隙的形成、扩展、分布进行了现场探测。旨在查明 采空区的赋存状态,给出现场探测评判指标,为深 部条带采空塌陷区治理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1 地质条件概况 济宁煤田济北矿区某矿井年产 240 万 t, 采用立 井分水平开拓主井、副井、风井,中央并列式通 风,条带短壁式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 顶板自由垮落法管理。全矿井开采下二叠统山西组 3上煤层,平均采高 2.8 m,煤层平均埋深约 538 m, 平均倾角 6,矿井综合地质柱状如图 1 所示。本次 选取该矿具有代表性的 334、338 工作面为研究对 象,通过施工采空区和煤柱两种钻孔,对深部条带 开采覆岩裂隙进行现场探测。 334 工作面宽度 50 m, 走向长度 650 m,于 2013 年 10 月 12 日开始回采, 2013 年 12 月 27 日回采结束; 338 工作面宽度 50 m, 走向长度 700 m, 于 2014 年 2 月 5 日开始回采, 2014 年 5 月 16 日回采结束,工作面两侧煤柱宽度均为 100 m。 2018 年 12 月在 338 工作面和 334 与 338 工作面 之间的煤柱内共施工 2 个钻孔,两孔相距240 m,其中 T1 孔为探测孔,距两侧煤柱各 25 m;T2 孔为对照孔, 距两侧工作面各 50 m,终孔层位均以进入 3上煤层底板 不小于 5 m 为标准,具体钻孔布置如图 2 所示。 2 工程地质钻探法 2.1 钻进过程 本次 2 个钻孔施工均采用回转钻进工艺,钻孔 结构如图 3 所示。T1 钻孔终孔深度为 565.87 m,钻 进至 494.22 m,冲洗液漏失量大幅度增加,孔内水 图 1 矿井综合地质柱状 Fig.1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column of the mine 图 2 钻孔与采空区平面位置关系 Fig.2 Plane pos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ehole and goaf 位迅速下降;钻至 515.70 m 浆液全孔漏失;在 504.42533.00 m 岩心破碎,并发育多处近垂向裂 隙;551.10557.93 m 进尺忽快忽慢,卡钻严重,加 尺困难;562.35 m 进入采空区底板,全程未发生明 显掉钻。T2 钻孔终孔深度为 540.42 m,施工期间全 孔正常返水,钻进平稳,在 529.50535.25 m 的煤层 段进尺比其他层位略快。 ChaoXing 第 3 期 刘震等 深部条带开采覆岩“三带”探测及量化评判 19 图 3 钻孔结构示意 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borehole structure 2.2 钻孔冲洗液漏失量 对 T1、T2 钻孔钻进过程中每米进尺冲洗液漏 失量和每分钟漏失量进行了统计,并绘制关系曲线 如图 4 所示。 由图 4 可以看出, T1 钻孔 494.22 m 以前, 冲洗 液消耗变化不大,趋于平稳,局部存在轻微波动,单 位进尺漏失量为101.18570.36 L/m, 平均248.40 L/m; 单位时间漏失量为 0.982.18 L/min,平均 1.56 L/min, 该范围受采动影响程度小。钻进至 494.22 m 以后, 冲洗液突然大量漏失, 单位进尺漏失量平均增至 1 043.27 L/m,增大 3.2 倍;单位时间漏失量平均增 加至 21.16 L/min,为之前的 13.6 倍。在 515.70 m 时,冲洗液全部漏失,直至终孔,单位进尺漏失量最 大达到 3 875 L/m,单位时间漏失量最大达到 172.83 L/min,孔内水位降至 456.30 m。494.22 m 至终孔范 围,受采动影响程度较大,裂隙连通性逐渐增强。 T2 钻孔施工过程中,单位进尺漏失量为 9.55 232.14 L/m,平均为 51.63 L/m;单位时间漏失量为 0.331.27 L/min,平均 0.54 L/min。冲洗液全程处于 正常消耗状态,趋势平稳,局部出现轻微震荡。 2.3 钻进速度分析 将 T1 和 T2 钻孔的钻进速度绘制曲线图 5。 由图 5 可知,T1 钻孔在钻至 511 m 前时,钻进速度 图 4 钻孔冲洗液漏失量与钻孔深度关系曲线 Fig.4 Curv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loses of drilling fluid and drilling depth 图 5 钻进速度与钻孔深度关系曲线 Fig.5 Relation curve of drilling speed and drilling depth 为 1.031.3 mm/min,平均 10.7 mm/min,总体趋于 平稳,局部存在轻微波动;在 511 m 后钻进速度大 幅提升,为24.380.0 mm/min,平均41.5 mm/min;钻进 至562.35 m进入采空区底板后,速度降为23.2 mm/min, 逐渐恢复平稳。 T2钻孔总体钻进平稳, 钻进速度平均为11.2 mm/min, 在 529.50525.25 m 煤层段,钻进速度加快,随后趋 于正常。 相对于全程钻进速度平稳的 T2 孔,T1 孔在 511559.55 m 范围钻进速度大幅提升并出现较大波 动现象,主要是由于离层裂隙及破碎地层所致。 2.4 取心率与岩石质量指标 RQD 分析 对 T1 和 T2 钻孔岩心的采取率和岩石质量指标 ChaoXing 2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RQD 进行统计,绘制关系曲线图 6。由图 6 可以 看出,除个别层位由于施工条件、煤质脆且易碎等 原因导致 T2 孔取心率与 RQD 异常下降外, T1 孔的 取心率和 RQD 曲线基本低于 T2 孔。由于地层倾角 的存在,T1 和 T2 孔相同层位的深度有所不同,现 对两孔相同层位的取心率和 RQD 进行对比, 见表 1。 由表 1 可知,490540 m,T1 孔的取心率与 T2 孔相 同层位相差较小,RQD 则相差较大,受采动影响较 明显;540 m 以下范围,T1 孔取心率和 RQD 与 T2 孔相同层位相差明显,取心困难,岩心破碎,受采 动影响程度大。 图 6 取心率、RQD 与钻孔深度关系曲线 Fig.6 Relation curve of core recovery, RQD and borehole depth 表 1 相同层位取心率与 RQD 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core recovery and RQD in the same layer 钻 孔 层 位 取心率/ RQD/ T1 <490 m 69 41 T2 相同层位 82 62 T1 490540 m 66 19 T2 相同层位 77 66 T1 540559.55 m 38 17 T2 相同层位 86 50 3 钻孔电视法 钻孔电视最大优点是通过影像可以直接观察孔 中岩石的完整性、裂隙发育程度、采空区垮落情况 等,对钻探因岩石垮落、裂隙发育等因素造成的岩 心采取率不足等现象,是极其重要的补充完善。 3.1 覆岩采动裂隙可视化探测 本次采用GD3Q-GA 4D超高清全智能钻孔电视 对 T1 钻孔进行孔内窥视,孔壁图像横向按照 N-E-S-W-N 方向顺序展开,竖向按深度自动拼接, 精度至毫米。探测自 280 m 开始,至 553.3 m 结束, 由于塌孔原因,探头并未到底,实际探测 273.3 m, 钻孔电视部分超高清照片如图 7 所示。 图 7 T1 孔钻孔电视照片 Fig.7 Borehole television photos of borehole T1 根据钻孔电视探测结果分析,493.55 m 处存在 横向裂隙,宽度达 35 mm;493.55526.70 m,裂隙 发育数量较少,以斜裂隙为主,偶见有横向裂隙; 526.70551.10 m,裂隙发育数量明显增加,以横向 离层裂隙为主,偶见高角度垂直与水平组合裂隙; 551.10 m 以下,岩体呈松散块状堆积,形状不一, 纵横向裂隙均有发育,无法辨认单一裂隙产状。 3.2 采动裂隙统计分析 对 T1 孔钻孔电视照片进行分析,统计 450 m 以下的 139 条裂隙,结果见表 2,并绘制节理裂隙 倾向玫瑰图图 8。由表 2 可知,450493.55 m 范围 以原生微小裂隙为主,裂缝宽度很小,内部为原生 充填物,连通性差,对地层后续变形无明显影响; 493.55526.70 m 范围裂缝宽度较小,内部多充填 钻探岩屑,钻进过程冲洗液全漏失,裂缝连通性较 好,对地层后续变形影响较小;526.70551.10 m 范围多发育横向离层裂隙,偶见高角度垂直与水平 组合裂隙,裂缝宽度可达 25 mm,是采动裂隙集中 发育的范围, 对后续地层变形有一定影响; 551.10 559.55 m 范围岩体呈松散堆积状,大型裂缝、高角 度裂隙发育,钻进过程中塌孔严重,经常埋钻,对 后续地层变形影响最大。由图 8 可知,节理裂隙主 要向 NEE 方向倾斜。由于地层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倾向 233,且工作面走向布置为北东向西南方向, 与地层夹角约 15。工作面采用俯采,先开采的位 置,覆岩最先发生破断,由此造成采动裂缝主要发 ChaoXing 第 3 期 刘震等 深部条带开采覆岩“三带”探测及量化评判 21 育方向为 NEE。 表 2 节理裂隙统计 Table 2 Statistics of joints and fractures 深 度/m 裂隙数量/条 平均宽度/mm 连通性 450493.55 29 7 差 493.55526.70 43 12 中等 526.70551.10 54 25 较好 551.10559.55 13 53 好 图 8 节理裂隙倾向玫瑰图 Fig.8 Joint and fracture tendency rose diagram 4 煤田测井法 对 T1 孔和 T2 孔进行了煤田测井,并统计了自 然伽马、体密度、井径扩大倍数 3 个参数,见表 3。 由表3可以看出,煤层开采对 T1孔525 m 以上 覆岩的3个参数影响较小;525550 m 受到一定程度 影响;550 m 至终孔范围受影响最大,与对照孔 T2 相同层位相比,具体表现为自然伽马降低19,体 密度降低23,井径扩大100,这是煤层开采后, 覆岩破断形成采动裂隙与空洞所导致。T1孔490 m 以上范围以原生微小裂隙为主,测井参数几乎没有 变化;490525 m 范围以原生裂隙与采动小型裂缝 并存,测井参数变化不明显;525550 m 范围竖向 采动裂隙与离层裂隙发育, 导致覆岩的3个测井参数 发生一定程度变化;550 m 至终孔范围岩体松散堆 积,大型裂缝发育,导致该范围的自然伽马及体密 度介于正常覆岩与煤层之间,而井径在该范围达到 最大,覆岩受采动影响最为严重。 5 覆岩破坏规律及“三带”发育高度量化评判 5.1 覆岩破坏规律 通过工程地质钻探、钻孔电视和煤田测井 3 种方 法的探测,结果表明,缓倾斜煤层平均倾角 6、深 部平均埋深 538 m、采留比 1∶2采 50 m 留 100 m 的条带式采动下,覆岩“三带”发育特征显著,空 表 3 煤田测井参数统计 Table 3 Statistics of parameters in coalfield well logging 钻孔层 位 自然伽马 GR/API 体密度 ρ/gcm-3 井径扩大 倍数 490 m 以上覆岩145 2.514 1.3 490525 m 135 2.493 1.2 525550 m 126 2.212 1.6 T1 550559.55 m 108 1.989 2.4 覆岩 133 2.599 1.2 T2 煤层 78 1.449 1.0 间整体呈“波浪式”破坏形态,工程地质剖面如图 9 所示。弯曲下沉带以原生裂隙为主,受采动影响程 度小;弱断裂带以斜裂隙为主,偶见横向裂隙,强 断裂带以横向离层裂隙为主,偶见高角度垂直与水 平组合裂隙;垮落带岩体呈松散块状堆积,形状不 一,纵横向裂隙均有发育,无法辨认单一裂隙的产 状,无明显空洞,因此,墩台式注浆治理方案不适 用于该采空区。 5.2 “三带”发育高度量化评判 针对“三带”发育高度,通过综合探测分析, 提出了每米进尺漏失量、钻进速度、取心率、RQD、 自然伽马、体密度、井径扩大倍数、采动裂隙可视 化观测等 8 个量化评判指标。工程地质钻探法作为 “三带”探测的传统方法,其漏失量、钻进速度、 取心率、岩石质量指标 RQD 等参数仅能大致判断 “三带”范围,精度一般;煤田测井法作为“三带” 探测的重要补充,其自然伽马、体密度、井径扩大 倍数等参数对垮落带范围的识别较为准确可靠,对 弯曲下沉带和断裂带的识别精度一般;钻孔电视法 作为“三带”探测的可靠方法,可以直观精确地观 测“三带”特征,判断发育高度。 根据 3 种方法对“三带”发育高度进行综合量 化分析493.55 m 以上范围为弯曲下沉带,高度 493.55 m; 493.55526.70 m为弱断裂带, 高度33.15 m; 526.70551.10 m 为强断裂带,高度 24.40 m,断裂 带高度 57.55 m, 为采高的 20.6 倍; 551.10559.55 m 为垮落带,高度 8.45 m,为采高的 3.0 倍。 对于“三带”发育高度的探测,以上 3 种方法 均有一定作用,通过对比,钻孔电视法更为直观, 且能准确定位、定量描述,比工程地质钻探法、煤 田测井法精确度高。 6 结 论 a. 缓倾斜6、 深埋538 m、采留比 1∶2采 50 m 留 100 m的条带式采动下,覆岩“三带”发 育特征显著,呈“波浪式”破坏形态。弯曲带以 ChaoXing 22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图 9 覆岩“三带”工程地质剖面示意 Fig.9 Diagrammatic engineering geologic cross-section of the “three zones” in overburden rocks 原生裂隙为主,弱断裂带以斜裂隙为主,强断裂 带以离层裂隙为主,垮落带岩块堆积松散,无明 显空洞。 b. 提出“三带”发育高度的 8 个量化评判指 标,综合钻孔电视、工程地质钻探和煤田测井 3 种方法,得出弯曲下沉带高度 493.55 m;断裂带高 度 57.55 m,为采高的 20.6 倍;垮落带高度 8.45 m, 为采高的 3.0 倍。 c. “三带”发育高度的 3 种探测方法中,钻 孔电视法比工程地质钻探法、煤田测井法精确度 高。探测结果较为准确可靠,可为深部条带采空 塌陷区治理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请听作者语音介绍创新技术成果 等信息,欢迎与作者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OSID 码 [1] 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J]. 中国矿业大 学学报,2003,324343–348. QIAN Minggao,XU Jialin,MIAO Xiexing. Green technique in coal mining[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 nology,2003,324343–348. [2] 张宝安,李佳音,卢洋,等. 采空区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 方法对比分析[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6,272 132–136. ZHANG Bao’an,LI Jiayin,LU Yang,et 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diction of water flowing fractured zone height[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 trol,2016,272132–136. [3] 石磊. 特厚深埋煤层覆岩裂隙动态演化特征研究[J]. 煤炭技 术,2015,34886–89. SHI Lei. Dyna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fissure devel- opment evolution of deep buried extra thick coal seam and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Mining[J]. Coal Technology,2015,348 86–89. [4] 曹丁涛, 李文平. 煤矿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方法研究[J]. 中国 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4,25163–69. CAO Dingtao,LI Wenping. Estimation for height of fractured zone with water flow in coal mining area[J]. The Chi- 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14,251 63–69. [5] 煤炭科学院北京开采所. 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 应用[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1. Beijing Min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The law and application of surface movement and overburden rock breaking in coal mine[M]. Beijing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1981. [6] 刘天泉. 矿山岩体采动影响与控制工程学及其应用[J]. 煤炭 学报,1995,2011–5. LIU Tianquan. Influence of mining activities on mine rock mas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1995, 2011–5. [7] 钱鸣高,石平五,许家林.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QIAN Minggao, SHI Pingwu, XU Jialin. Mine pressure and rock control[M].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Press,2010. [8]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国家能源局,等. 建筑 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S]. 北 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7.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 Safety,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oal Mine Safety,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et al. Buildings,water,railway and main shaft and this coal pillar and press coal mining regulations[S]. Beijing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2017. [9] 谭毅,郭文兵,杨达明,等. 非充分采动下浅埋坚硬顶板“两 带” 高度分析[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7, 345 845–851. TAN Yi,GUO Wenbing,YANG Daming,et al. Analysis on ChaoXing 第 3 期 刘震等 深部条带开采覆岩“三带”探测及量化评判 23 height of “two zones” under subcritical mining in shallow coal seam with hard roof[J]. Journal of Mining Safety Engineering, 2017,345845–851. [10] 赵忠理,张明,胡川,等. 高头窑煤矿河流下浅埋煤层综放开 采安全限采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5 21–25. ZHAO Zhongli, ZHANG Ming, HU Chuan, et al. Study on safe mining height of top coal caving for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 under rivers in Gaotouyao coal mine[J]. Journal of Safety Sci- ence and Technology,2011,7521–25. [11] 詹鸣,王超伟. 芦沟煤矿 32 采区水体下采煤的可行性[J]. 煤 田地质与勘探,2012,40344–47. ZHAN Ming,WANG Chaowei. Feasibility study of coal mining under water in Lugou coal mine[J]. Coal Geology Explora- tion,2012,40344–47. [12] 张红鸽, 张钊, 张伟. 上覆岩层瓦斯卸压范围及流动规律的应 用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132–36. ZHANG Hongge,ZHANG Zhao,ZHANG Wei. Researches on gas discharging pressure range and flow rules in overlying rock of coal seams[J].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8132–36. [13] 范立民. 论保水采煤问题[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35 50–53. FAN Limin. Discussing on coal mining under water-containing condition[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05,33550–53. [14] 王双明,黄庆享,范立民,等. 生态脆弱矿区含隔水层特征 及保水开采分区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17–14. WANG Shuangming,HUANG Qingxiang,FAN Limin,et al. Study on overburden aquiclude and water protection mining re- gionalization in the ecological fragile mining are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0,3517–14. [15] 范立民, 蒋泽泉. 榆神矿区保水采煤的工程地质背景[J].煤田 地质与勘探,2004,32532–35. FAN Limin,JIANG Zequa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coal mining under water-containing condittion in Yushen mining area[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04,32532–35. [16] 范立民. 保水采煤的科学内涵[J]. 煤炭学报,2017,421 27–35. FAN Limin.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water-preserved mining[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7,42127–35. [17] 王忠昶, 张文泉, 赵德深. 离层注浆条件下覆岩变形破坏特征 的连续探测[J]. 岩土工程学报,2008,3071094–1098. WANG Zhongchang , ZHANG Wenquan , ZHAO Deshen. Continuous exploration for deation and failure of overbur- dens under injecting grouts in separate layer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8,3071094–1098. [18] 陈绍杰,郭惟嘉,周辉,等. 条带煤柱膏体充填开采覆岩结构 模型及运动规律[J]. 煤炭学报,2011,3671081–1086. CHEN Shaojie, GUO Weijia, ZHOU Hui, et al. Structure model and movement law of overburden during strip pillar mining backfill with cream-body[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1,3671081–1086. [19] 刘义新,戴华阳,郭文兵. 巨厚松散层下深部宽条带开采 地表移动规律[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9, 263 336– 340. LIU Yixin, DAI Huayang, GUO Wenbing. Surface movement laws of deep wide strip-pillar mining under thick alluvium[J]. Journal of Mining Safety Engineering,2009,263 336–340. [20] 乔小龙. 大采高综放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和裂隙演化规律[J]. 工程地质学报,2017,253858–866. QIAO Xiaolong. Failure characteristic and fracture evolution law of overburden of thick coal in fully mechanized sub-level caving mining[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17,253 858–866. [21] 黄炳香, 刘长友, 许家林. 采动覆岩破断裂隙的贯通度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39145–49. HUANG Bingxiang,LIU Changyou,XU Jialin. Research on through degree of overlying strata fracture fissure induced by mining[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 2010,39145–49. [22] 杨伟峰, 隋旺华. 薄基岩条带开采覆岩与地表移动数值模拟研 究[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32318–21. YANG Weifeng,SUI Wanghu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over-lying strata and ground movement value induced by strip mining below thin bedrock[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04,32318–21. [23] 车晓阳,侯恩科,谢晓深,等. 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 分析[J]. 中国科技论文,2016,113270–273. CHE Xiaoyang,HOU Enke,XIE Xiaoshen,et al.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height of water flowing fractured zone in coal seam mining[J]. China Science Paper,2016,113270–273. [24] 杨逾,于洁瑜,王宇. 条带开采采空区覆岩移动规律数值 模拟分析[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7,281 96–101. YANG Yu, YU Jieyu, WANG Yu.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n movement law of overlying strata of goaf in strip mining[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17, 281 96–101. 责任编辑 周建军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