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煤田不连沟矿井构造特征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_马良.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准格尔煤田不连沟矿井构造特征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_马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准格尔煤田不连沟矿井构造特征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_马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准格尔煤田不连沟矿井构造特征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_马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准格尔煤田不连沟矿井构造特征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_马良.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准格尔煤田不连沟矿井构造特征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_马良.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8 卷 第 3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8 No.3 2020 年 6 月 COAL GEOLOGY 2. Inner Mongolia Mengtai Buliangou Coal Industry Co. Ltd., Ordos 010321, China Abstract Jungar coalfield is located at the turning point of Yimeng uplift and Jinxi flexure belt in Ordos basin.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mine structures in the coalfield, and the structural complexity has changed greatly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osure by mine production. Taking the fold, fault, karst collapse column, igneous rock intrusion and other geological structures exposed by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min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quantitative or semi-quantitative uation of structur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ine wa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the ation mechanism, evolution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structures were analyzed.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mine structure complexity were found,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on mining production was analyzed. The experiences of the structural explora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routes of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tructure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al styles of Buliangou coal mine are various. The zo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development are ob- vious, and the structural combination is coupling. The arc-shaped slope break belt and wave fold in the middle of ChaoXing 36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the mine belong to the associated structure of Yellow river fault and Hu-Qing fault, ed from Caledonian tec- tonic movement. The combination of EWor near EW and NW faults in the area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action of Indosinian S-N compressive stress and Yanshanian NW-SE compressive stress in Ordos basin. All kinds of geo- logical structures restrict the location of the mining area, affect the tunneling, mining speed of working face, cause a lot of resource loss, and bring a huge challenge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ine water.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imilar mine, a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structure detection combining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rilling,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with high-precision full-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seis- mic exploration on the ground, delineation of exploration target areas by underground in-seam wave and electrical , and directional drilling verification with drilling instead of roadway is proposed. Keywords structural features; structural exploration; mining influence; Buliangou coal mine; Jungar coalfield; 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复杂程度是地质勘查工程部 署、资源储量计算、水文地质、构造地质、瓦斯及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评价的基础,也是矿井设计、安 全生产的重要依据[1-3]。笔者基于多年的地质勘查、 二维地震以及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等技术手段,及 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准格尔煤田内的不连沟煤矿构 造特征形态的认识,认为构造特征总体上与盆地的 构造形态相吻合,为西倾单斜背景上伴随的断裂构 造,确定的构造复杂程度均为简单,因此,矿井的 总体设计、采区布置等均依此设计。但随着矿井井 筒的落底和首采区工作面井巷的揭露,逐渐发现矿 井断裂构造发育、煤层底板起伏变化较大,勘查阶 段在中部确定的大型断裂构造实际揭露为一个以坡 折带为主同时伴生一系列小型断裂构造的组合带, 回采工作面内的断裂构造、岩溶陷落柱发育,对矿 井的正常生产和安全回采带来了巨大的危险,导致 矿井投产多年不能达产,多个工作面、多条巷道废 弃,造成矿井采区重大调整和经济重大损失。 目前,针对煤矿区地质构造研究,地面主要采 用遥感地质调查[4],地质填图和剖面测量,地质钻 探断层破碎带、倾角变化和钻孔之间剖面、平面对 比分析及地面三维地震等技术手段综合研究[5-7]。地 面的各种手段对大型断裂构造识别和解释基本可 靠,而对于中型、小型尺度构造探测的可靠性较低, 主要依靠煤矿井下巷道、工作面地质构造的探查、 预测。矿井地质构造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断裂构 造、岩溶陷落柱等可能导致矿井灾害的探查方面[8-10], 主要的技术手段有井下槽波 CT[11]、坑透[12]、孔中 瞬变电磁勘探[13-15]、井下地质钻探等,上述各项技 术在该矿内均进行了施工,效果不一。近年来出现 的孔–巷联合物探、随采地震[16-18]、地面三维全数字 地震勘探[19-20]、地面全数字三维地震联合井下槽波 和音频等物探联合定向钻组合的综合探查[20-22],及 钻孔径向射流断层判识等技术,为矿井地质构造探 查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23-26]。但是,各技术手段都 有其适用性,而适用性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已有地质 构造再次解释的基础上,不断提取物性特征,建 立相适用的解释模型和数据采集、处理流程,同 时应当基于对区域性构造背景认识的基础上开展 研究。 基于前人的研究认识,笔者以鄂尔多斯盆地北 部准格尔煤田不连沟煤矿为研究对象,采用探采对 比方法分析矿井地质构造发育特征;结合区域构造 分析矿井构造形成机制,评价地质构造对矿井生产 的影响, 为矿井后续构造预测和采掘规划提供依据, 进而评价矿井物探手段的有效性,为矿井后期构造 探查手段选择提供参考。 1 区域地质背景 准格尔煤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 尔旗东部,北接乌兰格尔煤田,东临黄河,南抵黄 河河曲图 1a。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华北地台Ⅰ 鄂尔 多斯台坳Ⅱ 伊盟隆起Ⅲ 东部,东临山西台隆,南 接晋西褶曲带,北邻内蒙古台隆图 1b。煤田总的 构造轮廓为东部隆起、西部坳陷,走向近 SN,向 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北端地层走向转为 NW,倾向 SW,南端地层走向转为 SWEW,倾向 NW 或 N。 倾角一般小于 10,构造形态简单。 自晚石炭世至晚三叠世,准格尔煤田古地形平 缓,地层稳定沉积,早白垩世早期区内发生了强烈 抬升,形成了 NE 高、SW 低的构造格局,形成煤田 内波状褶皱和白垩系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 合。晚白垩世,受燕山运动和火山活动影响,煤田 内发育断层和火成岩体,并造成白垩系与上覆地层 之间的沉积间断。煤田内的构造形式以褶曲和正断 层为主。煤田中东部发育轴向呈 NNE 的短轴背向 斜,如窑沟背斜、东沟向斜、西黄家梁背斜、焦家 圪卜向斜、贾巴壕背斜。南部有走向近 EW 的老 赵山梁背斜、双枣子向斜,轴向呈 NWW 的田家石 畔背斜、沙沟背斜、沙沟向斜,走向近 SN 的罐 子沟向斜图 1c。 不连沟煤矿位于准格尔煤田的北部,属晚古生 ChaoXing 第 3 期 马良等 准格尔煤田不连沟矿井构造特征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37 图 1 准格尔煤田地理及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及含煤岩系柱状 Fig.1 Geographical and geotectonic location, regional geology and column of coal measures of Jungar coalfield 代石炭–二叠纪煤田,周边矿井有孔兑沟、唐家汇、 玻璃沟、小鱼沟等生产矿井。其构造形态整体为向 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产状较平缓,倾角 35。 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 叠系、三叠系、白垩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石 炭系与下伏奥陶系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白垩系 与下伏二叠系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新近系与下 伏白垩系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含煤地层为山西 组和太原组,地层厚度 0274.56 m,含煤层数约 15 层;主力煤层为太原组上段的 6 煤,煤层厚度 035.42 m,平均 14.85 m,北部存在局部剥蚀区; 煤层结构复杂,含多层夹矸、煤层分叉合并频繁; 煤类以中灰、高挥发分、低硫、低磷、低砷、高氟、 低氯的长焰煤为主,局部存在高灰分见煤点或高灰 煤区,总体上属全区可采的较稳定型煤层图 1d。 2 矿井构造特征 随着地质勘查程度不断提高,矿井生产活动逐 渐深入,对矿井构造形态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矿 井地层总体走向为 SN 向,向西倾斜,构造线方向 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同时在单斜的基础上 发育褶皱、断层、陷落柱、古河道冲刷、岩浆侵入 等。 2.1 褶 皱 研究区皱褶构造包括 1 个坡折带和 2 组背向斜 组合而成的宽缓波状褶皱图 2。 坡折带位于矿井中 部,平面上呈弧形,剖面上东高西低,为一向西倾 的斜坡,研究区内走向长度约 7.2 km,宽度 500 1 000 m,核部地层倾角为 1015。该坡折带已经 在准格尔煤田中部的多个矿井中被发现, 总体走向近 SN,在研究区内发生近 90转向后在北部逐渐消失。 2 组波状褶皱分别位于研究区北部和中部。北 部背向斜由 1 个背斜和 1 个向斜组合构成,轴迹呈 NW 走向;中部背向斜由 2 个向斜和一个背斜组合构 成,轴迹呈 NE2535走向、背斜位于中间、向斜分 布于两侧的“W”型组合,褶皱两翼宽缓倾角约 4,轴 部陡立,褶皱的轴向延伸范围 1.55.0 km图 2。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区内 2 组波状褶皱构造线 近相互垂直,二者与坡折带的弧形走向大体相切。 这种构造组合关系主要受到来自两个近垂直的区域 ChaoXing 3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性断裂构造的影响,即西侧南北走向的呼和浩特– 清水河断裂,北侧近东西走向的黄河断裂。另外, 张泓等[2]研究表明,晋西褶曲带与伊盟隆起为过渡 关系,而研究区正好处于晋西褶曲带与伊盟隆起的 转接部位图 1。晚古生代地层中的挠褶坡折现象 主要受晋–冀–鲁–豫运动影响, 奥陶纪地层中已初具 雏形,在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地层中进一步发展, 在侏罗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面附近消失。 图 2 不连沟煤矿构造纲要 Fig.2 Tectonic outline of the study area 2.2 断 层 矿井内的断层主要由煤层底板等高线推测、三 维地震勘探解释、井下物探和巷道工作面采掘编录 等几种手段判断。目前研究区范围内生产揭露断层 165 条,首采区三维地震解释断层 53 条被验证 17 条,地质勘探阶段推测断层 9 条。 区内断层以高 角度正断层为主, 其中落差小于 5 m 的断层 146 条, 占断层总数的 86,落差 510 m 的断层 22 条,占 断层总数的 9,落差大于 10 m 的断层 23 条,占 10,断层平面延伸长度一般为几十米到 2 km 不 等。从剖面上来看,区内断层主要切割奥陶纪、石 炭纪和二叠纪地层, 对上部白垩纪和新生代地层影 响不大。 区内断层走向主要为近 EW、NW 和 NE 向 3 组图 3a,其中,走向 NW270300的断层占断 层总数的 31,走向 NE6090的断层占总数的 20,其他走向的断层占 49。断层倾向以 NNE 向 和SSW向为主图3b。 区内断层倾角分布比较集中, 最大倾角 89,最小倾角 35,平均 67图 3c。 图 3 不连沟矿井断层走向、倾向、倾角特征 Fig.3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strike, inclination and dip in Buliangou mine 已完成回采的工作面断层数量、断层密度和断 层强度统计表 1发现 各工作面中断层数量最多的 是 F6207 工作面,揭露断层 32 条;断层面积密度为 0105.9 条/km2,平均 26.6 条/km2;断层强度指数 730 m2/km2,由北向南断层密度和断层强度都有增大 的趋势;在 F6207、F6206 至 F6210 和 F6211 工作面 附近形成了一个近东西走向的断层密集带图 4。 断层构造线的分布方向表明,研究区成煤后先 后受到至少两个方向的构造应力作用,这与鄂尔多 斯盆地印支期和燕山期的最大主应力轴的方向基本 一致。研究区断层极点密度图与盆地两期构造最大 主应力轴产状密度图之间具有继承特征图 5。 准格 尔煤田印支构造运动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为近水平、 SN 向NNW359SSE179[27],研究区内 NW 和近 EW 走向的断层主要形成于印支运动时期伊盟隆起 的挤压隆升过程。燕山运动期煤田附近的最大主应 力轴向发生偏转,最大主应力轴的优势方向为 SE130NW310, 主要与区内 NE 走向断层形成有 关。另外,当 NE 向断层与 NW 或 EW 向断层相交 时,NE 向断层使 NW 和 EW 向断层发生切割位移, NE 向断层的形成时间要晚于 NW 向和 EW 向断层。 区内断层与褶皱的组合关系分析表明,矿井中 部断层密集带的走向与弧形坡折带几乎垂直相交, 除少数断层走向与褶皱轴迹平行外,大部分断层与 褶皱轴迹呈斜交关系,断层使褶皱轴迹发生错动位 移并形成小型的断鼻构造,这也说明区内褶皱与断 层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区域构造运动背景。 2.3 陷落柱 陷落柱主要发育于矿井中部和南部,目前共揭 ChaoXing 第 3 期 马良等 准格尔煤田不连沟矿井构造特征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39 表 1 不连沟煤矿研究区回采工作面断层密度统计 Table 1 Statistics of fault density in mining faces in Buliangou coal mine 工作面编号 面积/km2 断层数/条 线密度/条km–1 面积密度/条km–2 断层强度指数/m2km–2 F6102 0.255 0 F6103 0.156 10 15.2 64.3 967 F6104 0.357 3 2.0 8.4 233 F6105 0.420 1 0.6 2.4 15 F6106 0.449 7 3.7 15.6 539 F6107 0.169 0 F6108 0.132 14 23.5 105.9 632 F6201 0.192 9 11.2 46.9 667 F6202 0.345 3 2.1 8.7 68 F6203 0.335 0 F6204 0.320 5 3.6 15.6 192 F6205 0.420 17 9.5 40.5 407 F6206 0.519 18 8.1 34.7 584 F6207 0.493 32 15.3 64.9 730 F6208 0.454 7 3.7 15.4 196 F6209 0.555 8 3.6 14.4 452 F6210 0.426 8 4.4 18.8 254 F6211 0.293 8 7.5 27.3 504 F6212 0.352 4 2.9 11.4 202 大巷 0.453 11 24.3 831 平均 8 6.3 26.0 440 注断层强度I 1 / n ii i HLS    。式中Hi为断层落差,m;Li为断层延伸长度,m;S为面积,km2。 图 4 不连沟煤矿井下揭露小断层及断层密集带平面位置 Fig.4 Plan position of underground exposed small faults and zones of dense faults in Buliangou coal mine ChaoXing 4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图 5 鄂尔多斯盆地最大主应力轴产状与研究区断层产状对比 Fig.5 Comparison of occurrence of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nd occurrence of faults in Ordos basin 图 6 不连沟矿井生产揭露陷落柱分布 Fig.6 Distribution of collapse columns revealed in mine production in Buliangou coal mine ChaoXing 第 3 期 马良等 准格尔煤田不连沟矿井构造特征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41 露陷落柱 14 个,主要分布于矿井东部。陷落柱的尺 寸为长轴 17194 m, 短轴 1187 m, 面积 21813 636 m2 图 6a;陷落柱在平面上呈串珠状分布,其分布方 向主要为 NW 向,与其相邻的断层在走向上具有一 致性图 6b,井下揭露的陷落柱周围小型正断层密 集发育,断层走向与陷落柱长轴方向相近,说明陷 落柱的形成受断层影响。 2.4 岩浆侵入 岩浆岩在全矿井大部分地区分布,主要侵入于志 丹群底部的砂砾岩中,钻孔揭露厚度 1.9027.70 m, 呈席状侵入,岩体 NW 向展布;中部区域厚度大, 且均大于 10 m,向东北、西南方向变薄,在矿井东 北部对煤层有一定影响图 7。资料表明[26],准格尔 煤田的火成岩属于燕山期的喷出岩,在全煤田大面 积分布,火山口位于煤田内,具体位置尚未查明, 但是火成岩的侵入影响煤岩煤质[27-28]和煤层顶底板 岩石力学特征[29]。 图 7 不连沟煤矿火成岩体厚度分布 Fig.7 Distribution of igneous rock thickness in Buliangou coal mine 2.5 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不连沟煤矿先后进行了多次地面勘查工作,主 要采用地面地质调查、三维地震勘探、钻探、测井、 抽水试验、分析测试等多种技术手段,从地面地质 勘查的角度而言,全区基本达到了勘探精查程度, 地质控制程度已经能够满足煤炭开采的需求,历次 勘查认为,研究区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然而随着 矿井采掘不断深入,以及井–地联合勘探工作的开 展,大量地面未查明的地质构造经井下探测时被查 明或在采掘工程中被揭露,矿井的构造复杂程度由 简单变为中等,平面上显现出构造复杂程度具有分 区特征。经分析,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变化的原 因主要包括 ① 除部分落差相对较大的断层可通过 三维地震、煤层底板等高线追溯、煤岩层对比和勘 探线剖面推测以外,地面勘查对高角度小型正断层 和陷落柱的探查效果非常有限; ② 煤矿地面广泛分 布的第四系风积沙和侵入志丹群的席状侵入岩体影 响了三维地震勘探对小构造的探查效果; ③ 煤层结 构复杂,分叉合并变化频繁,且煤层间距较小,进 一步降低了三维地震对断层解释的可靠性; ④ 陷落 柱尺寸小,钻孔无法控制,三维地震剖面上反映不 明显。 3 构造对矿井的影响 不连沟矿井已完成 11 个工作面回采, 根据探采 对比发现,褶皱、断层、陷落柱、古河道冲刷、火 成岩侵入等地质构造对矿井安全生产均造成了不同 程度的影响,其中断层和陷落柱对安全回采影响最 大。地质构造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回采效率、采 区布置、煤岩煤质、储量损失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几 个方面。 3.1 降低工作面回采效率 不连沟煤矿 6 号煤采用底板综采放顶煤开采工 艺, 当回采工作面遇到落差大于 10 m 的断层和长轴 大于 50 m 的陷落柱时,需要进行支架调整,对工作 面回采效率影响较大, 当遇到上述断层或陷落柱时, 回采月效明显降低。据统计,正常工作面回采的月 平均推进速度在 105120 m/月,当揭露断层和陷落 柱时,回采推进速度降至 80 m/月以下,F6211 和 F6206 工作面断层和陷落柱集中发育区回采推进速 度甚至不足 50 m/月。 3.2 影响矿井采区布置 地质勘探报告确定的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以 此为基础进行矿井设计, 设计工作面走向为东西向, 长度 8002 700 m,宽度 240 m。目前矿井已按设计 回采完成 6 煤层 11 个工作面。 随着生产活动由矿井 北部首采区向中部二采区推进时发现,断层尤其是 断差较大的断层和陷落柱对工作面的布置影响越 来越大。部分工作面巷道掘进中发现局部构造集中 ChaoXing 42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发育,被迫提前开切眼,工作面达不到设计长度, 造成部分巷道掘进工程浪费图 8a,且边角资源难 以利用。如 F6215 工作面在两侧巷道掘进至 370 m 时发现煤层底板落差增大,当掘进至 900 m 时两侧 煤层底板落差达到 50 m,综合分析认为可能存在与 工作面走向平行的大落差断层,不具备安全回采条 件,矿方不得不放弃已施工的巷道。随着地面勘查 和井巷揭露的逐步深入,矿井的构造面貌特征越来 越清晰,基于地质和采矿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原 有的采区设计和工作面布置与煤层起伏变化和构造 发育规律之间匹配性越来越差,必须及时根据矿井 地质研究成果对接续采区进行重新设计。 图 8 地质构造对矿井的综合影响 Fig.8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on the mine 3.3 对煤岩、煤质的影响 结合区域构造及其演化过程,综合分析研究区 地质构造对煤层赋存和煤质的影响。 成煤前的基底构造形态决定了区内煤层赋存的 基本特征,煤层厚度由中西部向东北及南部呈逐渐 减小的趋势;成煤过程中的地质构造运动尤其是基 底的不均匀升降运动造成煤层分叉合并、夹矸层数 增多、煤层间距变化及硫分、灰分增加等;成煤后 的构造运动对区内的影响表现为,整体构造形态由 成煤前的 NE、SW 两翼高、中部低逐渐转变为整体 NE 高、SW 方向变低,中部凹陷逐渐演变为坡折的 构造演化特征,而在煤层厚度上响应为与地层厚度 呈正比、而与砂岩厚度呈反比的特征,在煤质上表 现为煤层厚度与灰分呈反比等特征。 北部成煤后,古河道冲刷作用导致研究区煤层 剥蚀,构造隆升导致该区煤层局部暴露地表长期遭 受风化氧化,形成 6 煤层的古风氧化带和西南部的 高灰煤区。 燕山期的火成岩喷发、侵入全矿井,在北部隆 升区内局部地段火成岩与煤层直接接触,使局部煤 的变质程度加深。 3.4 矿井储量损失 对煤炭储量的影响主要是风氧化带造成的三角 煤柱、陷落柱防水煤柱、断层密集发育区及其造成 ChaoXing 第 3 期 马良等 准格尔煤田不连沟矿井构造特征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43 的无法回采的边角储量损失。经计算 6 煤的风氧化 带保护煤柱及边角储量损失面积为 0.481 km2,损失 量约 1 051 万 t;陷落柱防水煤柱及其边角储量损失 面积约 0.279 km2,损失储量约 783 万 t;断层密集发 育区造成的储量损失最大,损失面积约 0.810 km2, 损失量约 1 966 万 t。随着回采活动向南部推进,地 质构造造成的煤炭资源量损失可能会持续增长。 3.5 增加矿井水害防治工作难度 来自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的底板突水事故是 准格尔煤田北部各矿井面临的主要水害威胁。与不 连沟煤矿邻近的唐家会煤矿曾发生过底板奥陶系灰 岩岩溶水突水事故,突水通道为断层,瞬时水量达 到 500 m3/h;黄玉川煤矿超前探测中证实,陷落柱 也是底板灰岩水突水的通道之一。 不连沟煤矿西南部 6 煤和 9 煤为带压开采区, 根据煤矿防治水细则给出的公式计算 6 煤底板 灰岩水突水系数最大不超过 0.023 MPa/m, 9 煤突水 系数不超过 0.038 MPa/m,平面上由东向西逐渐增 大图 8b、图 8c。但是,煤层底板突水系数计算的 一个重要前提是认为底板隔水层是均一且连续分布 的,一旦有开放性的导水断层或陷落柱存在,破坏 隔水层的连续性,突水系数将失去对防治水工作的 指导意义。由此可见,构造的发育无疑增加了矿井防 治水的工作难度。构造探查一直是不连沟煤矿防治水 工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断层、陷落柱等构造的导水 性改造则是防治水工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探查方面采用了井下槽 波、瞬变电磁、音频电透及井下钻探的组合探查模 式,治理方面采用了防隔水煤柱留设和导水构造超 前注浆改造等多种方法,实践证明,目前采用的矿 井构造及其富水性探查、治理方法行之有效。但是, 复杂的构造结合关系和物探成果的多解性仍是困扰 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难题。 4 结 论 a. 不连沟煤矿构造样式具有多样性,褶皱、断 裂、陷落柱、岩浆入侵、古河道冲刷等均有发育; 构造分布具有分区性,表现为矿井北部构造复杂程 度简单,中部构造中等,断裂、褶皱及岩溶陷落柱 发育,南部构造简单;构造组合具有耦合性,表现 为陷落柱的长轴方向、陷落柱连线与断层走向基本 一致, 断裂构造与构造应力场也具有耦合性等特征。 b. 矿井中部的弧形坡折带及其伴生褶皱是准 格尔煤田北侧东西向黄河断裂和西侧南北向呼–清 断裂共同作用的产物,褶皱的形成开始于加里东构 造运动,在成煤期后进一步发展演化;矿井成煤后 期先后受到印支期 SN 向挤压应力和燕山期 NWSE 向挤压应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走向 EW 或近 EW 向和 NW 断层组合。 c. 地质构造对矿井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 低工作面回采效率,影响矿井采区布置,并造成煤 层灰分增高和大量的储量损失,同时增加了矿井防 治水工作的难度。 d. 针对不连沟煤矿地质构造探采对比的差异 性及其对矿井的影响,对矿井地质构造进行分区评 价,且这种构造分布的分带性在准格尔煤田具有典 型性和普遍性,研究成果可为准格尔煤田的地质勘 查、生产矿井地质类型划分和评价提供参考;针对 类似研究区的复杂矿区,建议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扫 面, 井下槽波、 电法勘探靶区圈定, 定向钻验证的“物 探、钻探,地面、井下”相结合的综合探查方案。 请听作者语音介绍创新技术成果 等信息,欢迎与作者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OSID 码 [1] 王双明.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和构造控煤作用[J]. 地质通 报,2011,304544–553. WANG Shuangming.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basin and Ordos basin coal controlling structures[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11,304544–553. [2] 张泓,晋香兰,李贵红,等.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原始 面貌与古地理演化[J]. 古地理学报,2008,1011–11. ZHANG Hong,JIN Xianglan,LI Guihong,et al. Original features and palaeogeographic volution during the Juras- sic-Cretaceous in Ordos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08,1011–11. [3] 马良,王海军,朱玉英,等.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煤田不连沟 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R]. 西安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 究院有限公司,2019. MA Liang,WANG Haijun,ZHU Yuying,et al. Verification report on coal resource reserves of Buliangou coal mine in Jun- gar coalfield,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R]. Xi’an Xi’a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ina Co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roup Corp.,2019. [4] 唐渊,刘俊来,TRAN My Dung,等. 奠边府走滑断裂带的构 造特征、遥感解译及其区域构造意义[J]. 地质学报,2009, 83101401–1414. TANG Yuan,LIU Junlai,TRAN My Dung,et 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en Bien Phu strike slip fault zone and its regional tectonic implication[J].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9, 83101401–1414. [5] 路智勇,杨少春,白青林,等. 东辛地区断层调节带的地震识 ChaoXing 44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别及特征[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9,542433–446. LU Zhiyong,YANG Shaochun,BAI Qinglin,et al. Seismic identification of fault accommodation zones in Dongxin area[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19,542433–446. [6] 张进,曲军峰,张庆龙,等. 基岩区构造地质填图方法思考、 实践、探索[J]. 地质通报,2018,372/3192–221. ZHANG Jin,QU Junfeng,ZHANG Qinglong,et al. The structural mapping in exposed bedrock areass,practice and exploration[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18,372/3 192–221. [7] 贾丹,肖安成,唐永,等. 利用三维地震属性分析识别阿尔金断 裂新生代早期构造活动[J]. 岩石学报,2013,2982851–2858. JIA Dan,XIAO Ancheng,TANG Yong,et al. Identifying tectonic activity of the Altun fault during Early Cenozoic from 3D seismic at- tributes analysis[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13,2982851–2858. [8] 程建远,聂爱兰,张鹏. 煤炭物探技术的主要进展及发展 趋势[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446136–141. CHENG Jianyuan,NIE Ailan,ZHANG Peng. Outstanding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oal geophysics[J]. Coal Ge- ology Exploration,2016,446136–141. [9] 李宏杰,马君,姜鹏,等. 准格尔煤田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水 害防治技术[J]. 煤矿安全,2018,499246–251. LI Hongjie,MA Jun,JIANG Peng,et al. Karst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water damage in Jungar coalfield[J]. Safety in Coal Mines,2018, 499246–251. [10] 王程,鲁晶津. 音频电穿透三维反演在含/导水陷落柱探查中 的应用[J]. 工矿自动化,2019,458105–108. WANG Cheng,LU Jingjin. Application of 3D inversion of au- dio-frequency electric perspective in detection of wa- ter-containing/water-conductive collapse column[J]. Industry and Mine Automation,2019,458105–108. [11] 杨雪, 宋俊磊, 王典洪, 等. 槽波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现状[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4511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