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46 卷 第 4 期煤田地质与勘探Vol. 46 No.4 2018 年 8 月COALGEOLOGY seismic exploration; signal to noise ratio; box-wave; excitation efficiency; acquisition system 贵州织金地区位于黔中隆起区, 煤层主要赋存在 几个含煤向斜和一些小型断块区内, 其中岩脚向斜和 黔西向斜为两个相对完整的大型含煤向斜, 整体有利 勘探开发面积约 1 126 km2。主要含煤地层为上二叠 统龙潭组,可采煤层层数多10 层、累计可采厚度大 1424 m、以碎裂煤为主,含气量高1116 m3/t、 Langmuir 体积大30 m3/t且含气饱和度高60, 储层压力梯度高平均 0.85 MPa/hm。截止目前,该 区单井日产气量最高突破 3 000 m3,证实该区具有 巨大的煤层气开发潜力。贵州织金地区构造复杂、 断裂发育且地层倾角横向变化剧烈,影响开发井位 的部署及优化工作,因此急需高信噪比地震资料落 实该区有利煤层空间展布特征。 1贵州织金地区煤层气地震勘探主要难点 受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影响,区内地震资料信噪 比低、地震成像效果差,严重制约该区油气勘探工 作。整体来看,制约该区浅层煤层气地震勘探的主 ChaoXing 162煤田地质与勘探第 46 卷 要因素包含以下几方面 a. 地表出露岩性以灰岩为主,资料信噪比较 低区内灰岩大面积裸露, 占全区地表的 93以上, 资料信噪比低。碳酸盐岩地表的地震采集一直是世 界性难点[1]。首先,碳酸盐岩具有较大的声阻抗, 使得大部分能量被反射或聚焦在水平方向上传播, 穿透碳酸盐岩的能量一些被折射,一些穿过较厚的 地层到达碳酸盐岩底,反射和透射的纵波能量非常 低,因此在碳酸盐岩底及以下全部地层的反射波信 噪比很低;其次,高阻抗差的碳酸盐岩顶底引起的 多次波,是一种较强的干扰;第三,由于大部分能 量被反射到自由地表,而形成很强的面波,常淹没 低振幅的深层反射波;第四,灰岩高速层顶、底界 面的速度差异引起的全反射,导致仅有限角度的反 射波在地表被记录。 干扰波调查显示织金地区井中接收资料面波 能量很弱、频带宽、能量变化小,而地表接收资料 面波发育、低频能量强,主频低、信噪比明显偏低。 表明激发产生的次生噪声是导致资料信噪比低的主 要因素之一。 b. 干扰源及障碍物种类多, 分布广织金地区 位于云贵高原的东边延伸地,山脉纵横交错,地形 起伏大、切割剧烈、悬崖密布,局部高差 600 m 以 上,导致炮检点布设困难。不同地形激发接收效 果差异巨大、单炮记录差异明显[2]。区内障碍物密 集且分布广泛,人文活动多、干扰严重,影响资 料品质。 c. 煤层埋深浅,有效叠加次数低根据钻探资 料认识,贵州织金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层主要埋 深为 300900 m,煤层埋深浅;同时,上覆灰岩高 速层使得有效地震观测角度较小,导致浅层有效覆 盖次数往往远低于设计满覆盖次数,资料信噪比难 以保障。 d. 断裂构造发育, 次级构造单元复杂贵州织 金地区背斜与向斜相互交叉分布,为典型的挤压变 形特征,区内次级构造单元众多、断裂发育且地层 倾角横向变化剧烈。复杂构造导致地震波场异常复 杂,如何提高波场采样的充分性及波场分析的准确 性是该区地震勘探面临的又一难点。 2接收因素优选及组合压噪技术 针对织金地区资料信噪比低、干扰噪声大等勘 探难点,开展了不同检波器接收因素对比试验及组 合方式优选,提高了资料信噪比和剖面叠加效果。 2.1检波器类型优选 数字检波器具有频宽、动态范围大以及相位 一致性好等特点,因此数字检波器接收有利于获 得更丰富的层间信息[3-4];但由于数字检波器采用 单道接收,其噪声压制能力相对较差,全频带记 录的信噪比往往较低。常规模拟检波器采用多道 组合接收,有效波信噪比高[5],但不利于高频信息 的保护。 2.1.1数字检波器与模拟检波器接收对比试验 图1为同一井炮激发条件下模拟检波器组合与单 道数字检波器接收记录的对比图相应的频谱中频率 选取 200 Hz 以内,两者差异明显受灰岩地表激发 接收条件差影响,两者均有较强的低频面波干扰;数 字检波器接收的资料频带更宽、在 40 Hz 以上的高频 信息更加丰富,更有利于薄储层的识别;而常规检波 器组合接收记录的噪声压制效果更好、 视信噪比更高。 图 1不同检波器接收的单炮对比 Fig.1Comparison of single-shoot records received by analog geophones and digital geophones ChaoXing 第 4 期薛野等 贵州织金浅煤层地震勘探技术的实践与认识163 不同激发药量情况下数字、模拟检波器接收记 录信噪比对比揭示模拟检波器组合接收记录的信 噪比整体明显优于单道数字检波器接收记录,模拟 检波器组合接收具有较强的噪声压制能力,在灰岩 低信噪比探区具有更好的接收效果。 2.1.2数字检波器与模拟检波器资料叠加对比 图 2 为同一条测线、相同覆盖次数、不同检波 器接收资料的叠加剖面对比,在相同覆盖次数、道 距较大情况下,模拟检波器接收的叠加剖面在浅、 中、深层信噪比都明显优于数字检波器接收剖面。 表明模拟检波器组合接收更能适应本工区灰岩低信 噪比地震资料的特点,利于提高资料的信噪比。 图 2模拟检波器与数字检波器接收叠加剖面对比 Fig.2Comparison of stacked profiles received by analog geophones and digital geophones 2.2盒子波调查试验优选组合接收方式 贵州织金地区干扰波异常发育且干扰类型多、 成分复杂,严重影响地震资料品质。为查清区内 各类干扰波类型、频率、速度及传播方向等特征, 指导噪声压制方法设计,开展了数字检波器盒子 波调查试验[6-7]。该区主要发育面波和多次折射波 两类干扰波,其中面波主频约 10 Hz,速度约为 5462 837 m/s;多次折射波频率高,主频约 60 Hz, 速度约为 4 390 m/s,两种干扰波都主要来自顺构 造倾向的方向。通过组合分析发现检波器平行 主测线方向组合噪声压制效果优于垂直主测线方 向,在组合图形相同的情况下 2 串略好于 1 串检 波器组合,组合距大于 22 m 时有利于压制干扰, 记录信噪比较高。 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 2 串模拟检波器、线性 垂直构造方向、 组合基距不小于 22 m 的组合接收方 式,该方式具有较好压制噪声能力、利于提高资料 信噪比。 3基于煤层反射最大信噪比的岩性–井深–药量 匹配地震激发技术 如何获得好的地震资料是灰岩裸露区地震采集 的关键, 地震激发效果不理想是制约灰岩裸露区地震 勘探的主要难题之一[8]。基于最大信噪比准则,结合 目的层埋深浅的特点, 提出了基于目的层反射最大信 噪比的岩性–井深–药量匹配的地震激发技术。 3.1激发岩性匹配 激发介质的弹性参数决定了激发资料的振幅属 性和频率属性[9]。首先,采用微测井、岩性录井和 探井等多种手段,获取精细表层结构资料,掌握工 区低降速带及岩性变化情况;其次,利用多信息地 形图、照片以及岩性调查等建立合理的“表层结构 模型”,进行岩性分区;再根据微测井,选择高速层 中相对低速的岩性中激发,提高地震激发效率。 3.2激发井深匹配 井深匹配的两个原则,一是以选择最好激发 岩性为准则,二是以减小虚反射干扰,以药柱顶 面距地表虚反射面的深度介于 1/81/16 反射波长 为依据。 对比不同井深激发单炮图 3, 整体记录信噪比 均非常低,随着井深增大且大于 16 m 后,多次波和 面波干扰较弱,目的层受污染程度较轻,视觉信噪 比相对较高。 图 3 中不同井深激发记录能量、信噪比及频率 的定量分析显示在井深达到 16 m 时能量趋于饱 和;继续增加井深,目的层反射能量增加缓慢甚至 出现负增长;随井深增加信噪比呈阶梯状增加,井 深大于 18 m 时信噪比较高;在井深达到 18 m 后, 优势频带内的能量和信噪比变化趋于稳定,高频段 信息更丰富,但井深大于 20 m 后,虚反射对高频资 料有一定影响。 综合考虑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再结合表 层结构调查结果,该区低速层厚约 210 m,因而, 井深采用 18 m 比较合理。 3.3激发药量匹配 本工区随药量增加,有效反射能量增加,但同 ChaoXing 164煤田地质与勘探第 46 卷 图 3不同井深激发效果对比 Fig.3Comparison of single-shot records excited at different well depths 时面波及散射能量也增大,进而降低资料特别是浅 层煤层反射资料信噪比。因此,药量的选择既要考 虑能量问题又要考虑干扰和信噪比因素。激发药量 的匹配主要是通过激发因素试验确定。 表 1 为不同药量激发单炮的能量与信噪比定量 分析结果, 显示药量增加, 能量增加, 药量达到 6 kg 时激发能量趋于饱和、有效反射能量增长缓慢;信 噪比分析显示药量大于 4 kg 时,信噪比随药量增加 呈降低趋势,表明激发能量多为低频噪声。综合分 析,药量选择 46 kg,能量较强,信噪比相对较高。 表 1不同药量激发单炮能量与信噪比 Table 1Energy and SNR of single-shot records excited by different charges 药量/kg2 46810 能量126127165169176 信噪比0.690.740.660.630.54 4观测系统设计与优化 在观测系统设计上,以近地表模型、构造模型 构建为基础,以正演模拟为手段,从成像角度出发, 开展基于模型模拟、满足浅层煤层地震成像的观测 系统设计优化工作; 同时结合目标区地上地下特点, 对观测系统整体采集效果做预估,根据评价结果小 范围调整采集参数,优化观测系统。针对织金地区 浅层煤层反射信噪比低、波组连续性差等问题,先 后开展了宽线、小道距数字单线以及三维地震等不 同观测系统设计及采集工作,针对不同接收线数 13 线、不同道距520 m、 不同覆盖次数60270 次、不同观测系统小道距单线、宽线、三维等重 点参数进行了充分试验,建立了该区观测系统设计的 主要原则,获得了较高信噪比的煤层地震反射资料。 4.1浅煤层有效覆盖次数分析 灰岩地表速度较高,测井资料揭示二叠系龙潭 组地层速度介于 3 0004 300 m/s,而上覆灰岩地层 速度一般大于 5 500 m/s,较大的速度差异使得地震 临界角较小,地表排列仅能接收到有限角度的反射 波,大部分反射波超过临界角,发生折射或不能到 达地表。地震资料处理中发现,该区主要煤层反射 有效道较少,中、远排列大部分道集为无效道集, 被切除,导致资料实际有效覆盖次数远低于设计的 满覆盖次数。 5 m 道距、30 m 炮距、2 397.5-2.5-5-2.5-2 397.5 排列的单线二维观测系统,设计满覆盖次数 60 次, 在本工区应用情况来看,针对埋深 400500 m 的煤 层实际有效覆盖次数小于 16 次。10 m 道距、30 m 炮点距、2 695-5-5-5-2 695 排列的单线二维观测系 统,设计满覆盖次数 90 次,针对埋深 400500 m 的 煤层实际有效覆盖次数小于 21 次。 ChaoXing 第 4 期薛野等 贵州织金浅煤层地震勘探技术的实践与认识165 以上两种观测系统均在埋深较大部位获取了资料 信噪比较高的地震剖面,但在埋深过浅区域500 m 由于有效覆盖次数难以保障,波组连续性变差。 因此,提高浅层的有效覆盖次数是本区煤层地 震反射成像的关键因素,采用小排列长度、小道距、 小炮点距及宽线观测是本区二维地震提高浅层覆盖 次数的有效手段。 4.2二维宽线地震观测系统 宽线地震观测技术在复杂低信噪比勘探区取得 了较好的应用效果[10-12]。 采用 1 炮 3 线、 10 m 道距、 30 m 炮点距、270 次覆盖在织金地区进行宽线观测 试验。图 4 为不同覆盖次数、不同接收线数剖面对 比,随覆盖次数增加,资料信噪比显著改善,90 次 及以上覆盖次数剖面煤层资料信噪比较高、连续性 好,增强了有效反射,背景噪声得到更好的压制, 优于 45 次叠加剖面; 超过 180 次时增加覆盖次数剖 面改善效果相对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地震波的观 测方位还是以纵向为主,虽然对纵向干扰具有较强 的压制能力,但对于侧面干扰或者近地表相干干扰 的压制能力不足。 90 次叠加剖面煤层的实际有效覆盖次数为 22 次,获得了相对连续、稳定的反射波组。因此针对 煤层有效覆盖次数应不小于 22 次。 相同覆盖次数条件下 1 炮 1 线、1 炮 2 线与 1 炮 3 线观测剖面对比显示随接收线数增加,剖面 信噪比提高、连续性变好,这主要是由于宽线可以 扩大横向组合基距,对近地表噪声压制能力强,尤 其是利于对侧面干扰的压制。 图 4不同接收线数、不同覆盖次数剖面对比 Fig.4Comparison of profiles with different number of receiving lines and coverages 4.3基于小道距观测的数字检波器加权道组合 技术 数字检波器室内道组合是提高原始资料信噪 比常用的重要方法[13-15]。 开展了 5 m 小道距数字检 波器单线观测试验,观测系统采用 5 m 道距、40 m 炮点距、60 次覆盖,最终采集资料显示二维数字 单线成像效果改善不明显。研究发现通过对数字 单点接收资料进行加权道组合处理, 提高有效覆盖 次数尤其对浅层至关重要,可以显著提高资料信 噪比。 权重比例分别为第一道 0.25正点道左一道, 第二道 0.50正点道,第三道 0.25正点道右一道 进行相邻 3 道组合,得到道间组合单炮和剖面。与 剖面对比图 5可见经道间组合后叠加剖面二叠 系龙潭组煤层及深层寒武系地层的反射资料信噪 比高、连续性更好、层间信息更为丰富,说明小道 距数字检波器道组合技术是提高该区资料叠加成 像效果的有效手段。 4.4“二小二高”可变面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针对贵州织金煤储层特点,观测系统设计上引 入了可变面元三维设计思路,形成了小线距、小排 列长度、高炮点密度及高横纵比的“二小二高”设计 理念。织金三维观测系统参数24 线 3 炮 108 道, 道距 20 m, 线距 60 m, 炮点距 80 m, 炮线距 120 m, 横纵比 0.72。织金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在 10 m10 m 面元条件下浅层煤层有效覆盖次数为 2124 次,扩 大至 20 m20 m 面元时浅层煤层有效覆盖次数达到 8794 次。图 6 为同位置织金二维与三维地震剖面 对比,实际资料分析证实“二小二高”三维地震观 测大幅提升了剖面品质,煤层反射资料信噪比高、 能量强、波组连续性好。 ChaoXing 166煤田地质与勘探第 46 卷 图 5道组合前与三道加权组合后叠加剖面对比 Fig.5Comparison of stacked profiles before and after seismic overlapping processing 图 6同位置二维地震剖面与三维地震剖面对比 Fig.6Comparison between 2D seismic profile and 3D seismic profile at the same location 5结 论 a. 灰岩地表导致目的层反射能量弱、干扰大、 有效观测角度小,是该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最主 要影响因素。改善地震激发接收效果、提高浅层有 效覆盖次数和加强观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该区地 震勘探的关键。 b. 两串模拟检波器垂直构造线性组合,具有较 好的压制噪声能力。激发岩性、井深及药量等关键 参数的有效匹配, 较好地提高了该区地震激发效率。 c. 小道距、宽线地震观测有利于提高波场采样 充分性及浅层有效覆盖次数,同时宽线观测具有较 强噪声压制能力,较好地改善了浅煤层地震反射资 料品质; 小线距、小排列长度、高炮点密度及高横 纵比的“二小二高”三维地震观测显著改善了资料品 质,三维地震资料浅、中、深层信息更加丰富、信 噪比更高、构造更为清晰。 d. 建议持续开展针对灰岩复杂地表煤层气探 区的地震勘探关键因素攻关研究,如基于煤层气储 层预测要求的观测系统设计与优化、针对浅层薄煤 层的高分辨率地震采集及处理方法研究、灰岩裸露 区激发接收因素的持续优化等。 参考文献 [1] 杨贵祥. 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勘探采集方法[J]. 地球物理学 进展,2005,2041108–1128. YANG Guixiang. The of seismic exploration in the bare carbonate rock area[J]. Progress in Geophysics,2005,204 1108–1128. [2] 邸志欣,丁伟,王增明,等. 复杂山前带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 实践与认识[J]. 石油物探,2012,516548–562. DI Zhixin,DING Wei,WANG Zengming,et al. Practice and understanding of 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 in foot hill area[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2012,516 548–562. [3] 张军华,王静,梁晓腾,等. 单点数字检波器地震资料中 弱信号特征分析及识别方法[J]. 地震学报,2011,336 788–799. ZHANG Junhua, WANG Jing, LIANG Xiaoteng, et al. Weak sig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dentification in high-density single sensor data[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011, 336 788–799. ChaoXing 第 4 期薛野等 贵州织金浅煤层地震勘探技术的实践与认识167 [4] 金丹,程建远,张宪旭,等. 高密度全数字检波器地震资料处 理的关键技术研究[J]. 中国煤炭地质,2015,27364–69. JIN Dan,CHENG Jianyuan,ZHANG Xianxu,et al. Studies on high density digital geophone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key technologies[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15,27364–69. [5] 魏继东, 丁伟. 检波器野外组合因素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分 析[J]. 石油物探,2010,493312–318. WEI Jidong , DING Wei. Impact analysis of geophone array factors on seismic data quality[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2010,493312–318 [6] 韩文功,于静,张怀榜,等. 干扰波调查方法在高密度地震采 集中的应用[J]. 石油物探,2011,505499–508. HAN Wengong, YU Jing, ZHANG Huaibang, et al. Application of interference wave investigation s in high-density seismic acquisition[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 2011,505499–508. [7] 王文攀,段天友,高文博,等. 盒子波在调查干扰波中的应 用[J]. 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591–93. WANG Wenpan,DUAN Tianyou,GAO Wenbo,et al. Testing interference waves with box-wave[J].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2011,33591–93. [8] 李林新. 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地震采集面临的问题和对 策[J]. 石油物探,2005,445529–537. LI Linxin.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in seismic survey in southernmarinecarbonateareaofChina[J].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2005,445529–537. [9] 肖鹏, 陈传仁. 川东南灰岩出露区激发条件分析[J]. 石油天然 气学报,2005,274592–594. XIAO Peng,CHEN Chuanren. Analysis of excitation condition in limestone outcropped area of the southeast Sichuan[J].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2005,274592–594. [10] 吕公河. 宽线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参数对信噪比的影响作用分 析探讨[J]. 石油物探,2013,525495–501. LYUGonghe.Discussionontheinfluenceofgeometry parameters of wideline seismic survey on S/N[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2013,525495–501. [11] 张春贺,乔德武,李世臻,等. 复杂地区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 术集成[J].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2374–387. ZHANG Chunhe, QIAO Dewu, LI Shizhen, et al. Integration of oil and gas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for geologically complex area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1, 542374–387. [12] 韦瑞表,刘兵,谭勇,等. 弯宽线采集技术在桂中山区的应用 与效果[J]. 中国石油勘探,2014,19253–58. WEI Ruibiao,LIU Bing,TAN Yong,et al. Application of crooked wide-line 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ique in Guizhong mountainous area[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4, 192 53–58. [13] 杨照海, 凡正才, 赵前华, 等. 单点数字检波器道组合技术[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43增刊 288–93. YANG Zhaohai , FAN Zhengcai , ZHAO Qianhua , et al. Overlapping technique of single-point digital geophone[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08,43S288–93. [14] 董世泰,高红霞. 单点单检波器地震勘探技术[J]. 石油仪器, 2005,19266–68. DONG Shitai, GAO Hongxia.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 of single point with one geophone[J]. Petroleum Instruments, 2005, 19266–68. [15] 申振华,于光明,杨振,等. 面波压制方法与道间距关系的数 值分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40172–75. SHEN Zhenhua, YU Guangming, YANG Zhen,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 suppression and channel interval[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2,40172–75. 责任编辑 聂爱兰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