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积水范围动态演化规律_陈晓谢.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积水范围动态演化规律_陈晓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积水范围动态演化规律_陈晓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积水范围动态演化规律_陈晓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积水范围动态演化规律_陈晓谢.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积水范围动态演化规律_陈晓谢.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8 卷 第 2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8 No.2 2020 年 4 月 COAL GEOLOGY 2. Anhui Province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Mine Ecological Remediation, Hefei 230601, China; 3. 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4. School of Mining and Geomatics,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5. Wugou Coal Mine of Anhui Hengyuan Coal Power Co. Ltd., Huaibei 235131, China; 6. Hefei College of Finance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evolution of subsidence water accumulation range; the boundary angle of water accumulation range; Wugou coal mine 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占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的 64[1], 煤炭的大规模开采造 成了严重的地表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2-3]。两淮 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该地区地下潜水位高、 松散层厚、下沉系数大,煤炭资源的开采引起地表 下沉形成盆地,加上大气降水与地下水补给等因素 的共同影响,沉陷盆地内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导致 沉陷区水土流失严重,村庄、耕地被积水淹没,原 有的陆地生态系统转化为水陆复合生态系统[4-5],对 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关于沉陷区积水演化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积水 面积演化和水循环两个方面。在积水演化方面,彭苏 萍等[6]以淮南市为例,利用多时相 TM 遥感影像监测 地表积水塌陷区动态变化信息;魏矿灵等[7]以淮南矿 区为例,通过监测不同时期 SPOT-5 遥感影像,确定 开采沉陷的位置及积水变化范围;马建威等[8]利用 Landsat 系列卫星数据,研究了武汉地区 19732015 年的城区水面范围变化,分析多种因素对水体面积的 影响等。在水循环方面,陆垂裕等[9-10]提出了面向对 象模块化的分布式水文模型 MODCYCLE,并借助相 关水文推理和数值模拟分析,对淮南典型高潜水位采 煤沉陷区的地下水机制进行辨析,得到高潜水位采煤 沉陷区积水的补给来源和排泄渠道;李慧等[11-12]利用 分布式水文模型,深入研究东部高潜水位采煤沉陷积 水区库容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针对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积水演化规律研究, 多针对地表或浅层地表的积水范围,结合工作面采 动影响的积水动态演化规律方面研究较少。本文以 五沟煤矿 1031 工作面为研究区,基于 Landsat-8 卫 星遥感数据, 对 1031 工作面地表积水范围进行长时 序的动态监测, 提取积水边界矢量并统计积水面积, 分析积水范围动态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复垦、水 陆复合生态系统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1031 工作面位于安徽省濉溪县五沟煤矿,是典 型的高潜水位采煤区,该地区降水量丰富,年均降 水量 827 mm,地下水位埋深 1.54.0 m,多年平均 埋深 2.48 m[13]。 1031 工作面采动时间为 2013 年 10 月 至 2015 年 3 月, 工作面所在位置及现状如图 1 所示, 底图为 2019 年 11 月 11 日研究区遥感图像,其中 1031 工作面全长 1 411 m,宽 180 m,煤层倾角为 316,平均倾角 8,煤层平均厚度 3.8 m,平均埋 深H0约 364 m。工作面上覆岩层以砂岩和泥岩为 主,厚度约 94 m,松散层厚度约 270 m,钻孔柱状 如图 2 所示。工作面所在区域地表地势平坦,标高 26.5027.56 m,无大流量河流经过。由于该地区 地下水埋深浅,降水量大[14],且地表下沉系数大, 工作面采动后地表很快将形成积水[15]。 图 1 五沟煤矿研究区所在位置及现状 Fig.1 Loca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area in Wugou coal mine 2 积水范围遥感监测 矿区地表积水周期长、范围大,且所处位置交 通不便,常规的观测手段难以获取大范围、长时序、 完整统一的积水范围演化数据;遥感观测手段具有 观测周期短、数据量大、精度高等特点,因此,选 择遥感资料作为数据源,提取采煤沉陷区地表积水范 围信息[16]。本次选用 Landsat-8 系列卫星的遥感数据, 影像空间分辨率为 30 m,卫星回归周期为 16 d。 2.1 遥感图像获取与预处理 五沟煤矿 1031 工作面采动时间为 2013 年 10 月至 2015 年 3 月, 地表积水盆地不受其他工作面采 动影响的截止时间为 2016 年 10 月,故选取 2013 ChaoXing 12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图 2 五沟煤矿 1031 工作面钻孔柱状 Fig.2 Borehole columnar section in working face 1301 in Wugou coal mine 2016 年 Landsat-8 获取的遥感影像。剔除云量较大、 能见度低的遥感影像, 最终选取 16 期满足水体提取 基本要求的遥感影像。对选取的每幅影像进行预处 理,步骤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和图像裁剪, 得到最终影像[17]。 2.2 积水范围提取 目前,较高效的水体提取方法为水体指数 法,常用的水体指数包括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 NDWI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18]、改进 后 的 归 一 化 差 异 水 体 指 数 MNDWI[19]Modified NDWI及自动水体提取指数 AWEIAutomated Water Extraction Index[20]。NDWI 利用近红外波段和绿波段 的反射率差值提取水体,该方法提取时可能有部分不 透水层像素会被误判为水体; 故提出了 MNDWI 指数, 将 NDWI 中的近红外波段换成短波红外波段, 增加水 体的提取精度[19];AWEI 针对 Landsat-5 影像设计, 通过最大化水体和非水体区分度而得到最优的系数 组合[21]。结合研究区条件,对比各种水体指数特点, 选择 MNDWI 指数用于该研究区的水体提取。 选择 Landsat-8 影像中的绿波段Band 3和短波 红外波段Band 6反射值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GreenMIR GreenMIR MNDWI     1 式中 ρGreen和 ρMIR分别为绿光波段和短波红外波段 的反射值。 通过 MNDWI 指数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根据 影像内的水体特征,统计积水面积并将积水边界转 成矢量文件输出。如图 3 所示,底图为 Landsat-8 标准彩色合成影像,白框部分为同期研究区积水矢 量边界,积水矢量边界与水体边界基本吻合,可知, 通过 MNDWI 提取的积水边界与水体边界基本吻 合,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满足研究需求。 图 3 2016 年 9 月 2 日积水矢量边界提取效果 Fig.3 Extraction effect of water accumulation vector boundary on September 2, 2016 3 积水动态演化规律 通过 MNDWI 方法, 得到 16 幅积水范围矢量并 统计积水面积,结合工作面推进位置,监测积水范 围动态变化,分析地表积水范围演化规律。 图4为1031工作面推进位置与地表积水范围变 化叠加图像,由图 4 可以看出,地表积水形成明显 滞后于地下工作面采动时间,当工作面推进 476 m 后,即推进距离接近采深H0时,地表积水才开始 形成;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积水范围演化方向与工 作面推进方向一致,随着工作面推进,积水范围沿工 作面推进方向扩大,积水面积日增长量约 440 m2/d; 2015 年 3 月 3 日工作面停止采动至 2015 年 7 月 30 日,积水范围仍然沿工作面推进方向扩大,积水 面积日增长量约 120 m2/d;工作面停采后 5 个月左 右,积水范围不再扩大,趋于稳定。 为更方便研究积水范围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 素,通过工作面采动状态及积水范围的演化规律分 析,将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积水范围演化划分为 4 个时期,如图 5 所示。 a. 未形成期 该阶段为工作面开始采动至地 表积水开始形成期间,地表积水尚未形成; ChaoXing 第 2 期 陈晓谢等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积水范围动态演化规律 129 图 4 20132016 年工作面推进距离与地表积水范围变化 Fig.4 Working face advancement distance and water accumulating area change in 2013-2016 图 5 五沟煤矿 1031 工作面积水面积变化 Fig.5 Change of water accumulating area of working face 1031 in Wugou coal mine b. 同步增长期 该阶段为地表首次观测到积 水至工作面停止采动期间,工作面处于采动状态, 地表积水范围随工作面采动同步增长; c. 残余增长期 该阶段为工作面停止采动至 停采后 5 个月左右,地表受采动残余沉降影响仍呈 动态变化,积水范围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呈增长趋 势,积水面积呈缓慢增长趋势; d. 相对稳定期 该阶段为工作面停采 5 个月 后,地表基本趋于稳定,积水边界不再沿采动方向 扩大,积水面积整体趋于稳定。 4 地表积水演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沉陷区积水范围演化中,首先受工作面采动影 响产生地表沉陷;另外,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是 沉陷区积水的主要来源,占积水区水量来源 90以 上,水分蒸发是主要的排泄方式[10],其他影响因素 对积水范围影响较小,非主要影响因素。 为研究主要影响因素对积水范围的作用,首先, 根据 20132016 年国家气象观测数据计算研究区的 降水量、蒸发量[22]及两者差值,得到净降水量,分析 净降水量对积水范围演化各阶段的影响;然后,根据 濉溪县地下水位埋深观测数据,分析地下水位埋深对 积水演化各时期的影响;再次,结合工作面推进距离, 分析工作面推进距离对积水范围演化各时期的影响; 最 后,根据上述分析得到积水范围演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4.1 净降水量 大气降水、蒸发作用同步进行,均对积水范围产 生影响,因此,应综合分析两者对沉陷区积水范围演 化的作用。通过计算研究时期内日降水量、日蒸发量 差值之和,得到研究区净降水量累计值。图 6 为自首 次观测到积水以后的净降水量与积水面积变化图。 图 6 净降水量与积水面积相关关系 Fig.6 Correlation between net rainfall and water accumulating area 积水未形成期,该沉陷区未产生积水。同步增 长期和残余增长期,积水面积整体呈增长趋势,净 降水量与积水面积日增长量呈正相关,随着净降水 ChaoXing 13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量增大,积水面积日增长量越大;净降水量减小, 积水面积日增长量相对减小。据图 6 可知,2014 年 5 月 8 日至 2014 年 12 月 2 日,净降水量由–57 mm 左右先减小至–170 mm 左右,再增长到 200 mm 左 右,同期积水面积由 1.8 hm2增长到 14.0 hm2,平均 日增长量约 584 m2; 2014 年 12 月 2 日至 2015 年 3 月 3 日工作面停止采动期间,净降水量由 200 mm 减 小至 105 mm 左右,同期积水面积由 14.0 hm2增长 到 15.3 hm2,平均日增长量约 116 m2,积水面积 日增长量较前者明显减小。相对稳定期,净降水 量与积水面积日增长量负相关, 如 2015 年 7 月 30 日至 2016 年 3 月 10 日, 净降水量由 180 mm 减小 至 75 mm,由于净降水量整体为正,对积水仍呈补 充状态, 同期积水面积呈小幅度增长, 平均日增长量 约为 72 m2;2016 年 6 月 4 日至 2016 年 8 月 1 日, 净降水量整体由 15 mm 增长至 39 mm,但过程中净 降水量出现负值, 同期积水面积呈小幅度减小, 平均 日减小量约 170 m2。 4.2 地下水位埋深 浅层地下水在沉陷区形成积水后,与地表水体 产生水力联系,对地表水有一定的补充作用,是沉 陷区积水主要来源之一[23],图 7 为研究时期地下水 位埋深与积水面积变化图。 图 7 地下水埋深与积水面积相关关系 Fig.7 Correlation between groundwater depth and water accumulating area 积水未形成期,地表未观测到积水,该阶段地 表下沉量较小,未与地下水产生水力联系;同步增 长期与残余增长期,地表下沉量变大,沉陷区形成 积水区域,该阶段地下水位埋深与积水面积日增加 量呈负相关,地下水位埋深快速减小,积水面积日 增长量增大;地下水位埋深增加,地下水对沉陷区 补给减少,积水面积日增长量减小。据图 7 可知, 2014 年 3 月 21 日至 2014 年 12 月 2 日,地下水位 埋深由 3.7 m 左右减小到 2.4 m 左右,同期积水面 积平均日增长量约 504 m2;2015 年 3 月 24 日至 2015 年 7 月 30 日,地下水位埋深由 2.9 m 左右减小 至 1.8 m,积水面积平均日增长量为 139 m2;2014 年 12 月 2 日至 2015 年 3 月 24 日, 地下水位埋深由 2.4 m 左右增大至 2.9 m, 同期净降水量由约 210 mm 减小到 115 mm 左右,积水面积平均日增长量约 116 m2,较前两区间增长速度明显减小;相对稳定 期,沉陷区基本稳定,地下水与沉陷区积水已产生 稳定水力联系,浅层地下水为积水区域提供涵养条 件[12],维持地表水的相对稳定,该阶段地下水位埋 深与积水范围演化相关性不明显。 4.3 工作面推进距离 工作面采动后,采区周围岩体原始应力平衡被破 坏,在应力达到重新平衡的过程中,上覆岩层产生连 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破坏,地表产生移动盆地。 当移动盆地达到一定深度且与地下水产生水力联系 时,地表将形成积水区域,随着地下工作面采动,地 表积水区域随之同步扩大。 由积水范围演化规律可知, 地表积水范围沿着工作面采动方向演化[24],可见工作 面推进距离与积水范围演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图 8 为工作面推进距离与积水面积变化关系图。 据图 8 可知,地表积水形成明显滞后于工作面采动, 在积水未形成期,受工作面采动影响岩层发生破坏, 并逐渐传递至地表,地表形成下沉盆地,但下沉量较 小,地表尚未形成稳定积水区域;同步增长期,随着 下沉量增大,地表移动盆地已形成积水,截至工作面 停止采动,积水面积随工作面采动增长至 15.3 hm2左 右;残余增长期,工作面停采后,采动导致的岩体移 动尚未稳定,该阶段地表积水面积仍有小范围增加, 由 15.3 hm2 增长至 17.1 hm2;相对稳定期,该阶段岩 体应力平衡基本稳定,沉陷区地表趋于稳定,但受降 水量、蒸发量、地下水等因素影响,积水面积仍然存 在小幅度波动。 图 8 工作面推进距离与地表积水面积相关关系 Fig.8 Correlation between working face advancement distance and water accumulating area 4.4 关键影响因素确定 综上可知,积水未形成期,地表主要受工作面 采动影响形成下沉盆地,由于下沉较小,地表尚未 形成积水;同步增长期,地表下沉量增大,地表形 成积水,该阶段净降水量、采动距离与积水面积日 ChaoXing 第 2 期 陈晓谢等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积水范围动态演化规律 131 增长量呈正相关,地下水埋深与积水面积日增长量 呈负相关;残余增长期,该阶段工作面停止采动, 受残余沉降影响,地表仍然有少量下沉,该阶段积 水面积仍然呈上升趋势,净降水量与积水面积日增 长量呈正相关,地下水埋深与积水面积日增长量呈 负相关;相对稳定期,该阶段地表下沉盆地基本稳 定,受降水量、蒸发量和地下水埋深的波动,积水 区面积整体稳定呈小范围波动。 净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工作面推进距离均与 地表积水范围演化有明显相关性,但净降水量、地 下水位埋深受气候条件影响均呈周期性变化[25],根 据积水演化规律分析可知,工作面推进距离增加为 积水范围演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5 工作面推进距离与积水边界角的关系 为量化工作面采动距离与积水范围演化的关 系,提出积水边界角的概念。工作面推进距离是积 水范围演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与积水面积变化呈正 相关。根据积水边界角随工作面采动距离的变化, 建立工作面推进方向上推进位置与地表积水范围之 间的动态关系。 如图 9 所示,工作面推进位置 A,工作面推进 方向剖面正上方积水边界 B,连接 AB,AB 与工作 面推进方向的夹角定义为积水边界角。图中,AB 在 水平面投影距离为 L,H2为工作面到积水水面的高 差,H0为采深,H1为积水水面到原地表的距离,由 于 H2远大于 H1,故 H2约等于 H0。 图 9 积水边界角示意图 Fig.9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boundary angle of the water accumulating area 积水边界角计算公式为 0 arctan90 L H  2 式中为积水边界角,;H0为采深,m;L 为 AB 在水平面的投影距离,m。 根据式2,计算每个观测时间段积水边界角。 2013 年 10 月至 2014 年 3 月 21 日地表未形成积水, 积水边界角记为 0,从 2014 年 3 月 21 日开始统计, 并利用统计数据绘制积水边界角变化曲线,如图 10 所示。 图 10 积水边界角变化曲线 Fig.10 Variation of the boundary angle of the water accumulating area 为便于研究积水演化周期内积水边界角的变化 特征,根据工作面推进速度与推进距离,建立推进 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最终建立整个演化过程中积水 边界角与时间的关系。 a. 未形成期 地表未形成积水,积水边界角记 为 0。 b. 同步增长期 工作面推进距离是导致积水 边界角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采动阶段工作面平均 推进速度 ν 约为 2.7 m/d,476m1411m l tl v  ()≤ ≤, 从而将工作面采动距离 l 转化为采动时间 t,采动距 离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建立采动时间与积水边界 角的关系。 c. 残余增长期 建立积水边界角与工作面停 采时间的关系。 d. 相对稳定期 该阶段积水范围整体动态平 衡,积水边界角小范围波动,趋于 90。 积水演化各阶段中,积水边界角与工作面采动 时间的关系式为 7 32 01172 5 100.00140.7958.70172520 141.5870.078 520648 90 648 t tttt tt t            ≤ <未形成期 ≤ <同步增长期 ≤ <残余增长期 ≥相对稳定期 3 式中t为时间工作面开始采动记为第 1 天,d。 由图 10、 式3可得积水演化周期内积水边界角 与工作面采动时间的关系。积水未形成期,不观测 积水边界角;同步增长期和残余增长期,积水边界 ChaoXing 132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角整体呈减小趋势,其中,同步增长期积水边界角 与时间呈三次函数关系,积水边界角整体随时间变 化呈减小趋势,即积水边界角随着工作面采动距离 的增大而减小;残余增长期,积水边界角与采动时 间呈一次函数关系,积水边界角随工作面停采时长 的增加而减小;相对稳定期,积水边界角趋于稳定, 接近 90。 6 结 论 a.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地表积水的形成分为 4 个阶段未形成期,开始采动至采动距离 476 m; 同步增长期,采动距离 476 m 至工作面停采;残余 增长期,工作面停采至停采后 5 个月左右;相对稳 定期,停采 5 个月后。 b. 积水范围演化受到大气降水、蒸发、地下水 位埋深、工作面采动等因素的影响,在同步增长和 残余增长期,净降水量、工作面采动距离与积水面 积日增长量呈正相关,地下水位埋深与积水面积日 增长量呈负相关;工作面推进距离为积水范围演化 的关键影响因素。 c. 积水边界角在同步增长期和残余增长期整 体呈减小趋势;同步增长期的积水边界角随工作面 推进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残余增长期的积水边界角 随工作面停采时长的增加而减小;积水稳定期,积 水边界角趋于稳定,接近 90。 请听作者语音介绍创新技术成果 等信息,欢迎与作者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OSID 码 [1] 英国石油公司.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EB/OL]. 2019- 06-14[2019-10-10] reports.html.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EB/OL]. 2019-06-14[2019-10-10] https//www.bp. com/zh_cn/china/home/news/reports.html. [2] 刘辉,邓喀中,雷少刚,等. 采动地裂缝动态发育规律及治理 标准探讨[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7,345884–890. LIU Hui,DENG Kazhong,LEI Shaogang,et al. Dynamic developing law and governance standard of ground fissures caused by underground mining[J]. Journal of Mining Safety Engineering,2017,345884–890. [3] LIU Hui, DENG Kazhong, ZHU Xiaojun, et al. Effects of mining speed on the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mining-induced ground fissures[J].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 ment,2019,7886297–6309. [4] ZHU Xiaojun,GUO Guangli,ZHA Jianfeng,et al. Surface dynamic subsidence prediction model of solid backfill mining[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6,7561–9. [5] 孔令健,姜春露,郑刘根,等. 淮北临涣矿采煤沉陷区不同水 体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湖泊科学,2017,295 1158–1167. KONG Lingjian,JIANG Chunlu,ZHENG Liugen,et al. Characters of hydrochemistry and their influenced factors of dif- ferent waters in the Linhuan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of Huaibei City[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2017,295 1158–1167. [6] 彭苏萍,王磊,孟召平,等. 遥感技术在煤矿区积水塌陷动态 监测中的应用以淮南矿区为例[J]. 煤炭学报,2002,274 374–378. PENG Suping, WANG Lei, MENG Zhaoping, et al. Monitoring the seeper subside in coal district by the remote sensing Examples from Huainan coal district[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02,274374–378. [7] 魏矿灵,王启春,郭广礼,等. 利用遥感数据监测矿区开采沉 陷积水变化[J]. 煤矿安全,2014,45113–16. WEI Kuangling,WANG Qichun,GUO Guangli,et al.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to monitor the change of mining subsidence water accumulation[J]. Safety in Coal Mines,2014,451 13–16. [8] 马建威,黄诗峰,许宗男. 基于遥感的 19732015 年武汉市 湖泊水域面积动态监测与分析研究[J]. 水利学报,2017, 488903–913. MA Jianwei,HUANG Shifeng,XU Zongna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lake area in Wuhan from 1973 to 2015[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7,488903–913. [9] 陆垂裕,秦大庸,张俊娥,等. 面向对象模块化的分布式水文 模型 MODCYCLEⅠ 模型原理与开发篇[J]. 水利学报, 2012, 43101135–1145. LU Chuiyu, QIN Dayong, ZHANG Jun’e, et al. MODCYCLE-an object oriented modularized hydrological model ⅠTheory and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2, 43101135–1145. [10] 陆垂裕,陆春辉,李慧,等. 淮南采煤沉陷区积水过程地下水 作用机制[J].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0122–131. LU Chuiyu, LU Chunhui, LI Hui, et al. Groundwater influencing mechanism in water-ponding process of Huainan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 cultural Engineering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15,3110 122–131. [11] 李慧,陆垂裕,孙青言,等. 分布式“河道–沉陷区–地下水” 水循环耦合模型Ⅰ模型原理与开发[J]. 水科学进展,2016, 272214–223. LI Hui,LU Chuiyu,SUN Qingyan,et al.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ed “river-subsidence area-groundwater” coupling simu- lation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ⅠTheory and develop- ment[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6,272214–223. [12] 李慧. 采煤沉陷区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研究[D]. 北京中国水 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6. LI Hui.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ed water cycle model of coal ChaoXing 第 2 期 陈晓谢等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积水范围动态演化规律 133 mining subsidence area[D]. Beijing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2016. [13] 王发信, 柏菊. 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埋深区域分布特点[J]. 地 下水,2014,36551–53. WANG Faxin,BO Ju.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groundwater depth in Huaibei plain[J]. Ground Water,2014, 36551–53. [14] 乔丛林, 史明礼, 苏娅, 等. 淮北平原地区水文特征[J]. 水文, 2000,20355–58. QIAO Conglin, SHI Mingli, SU Ya, et al. Hydrological features of Huaibei plain[J]. 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2000,203 55–58. [15] 徐良骥,严家平,高永梅. 安徽省两淮矿区地质环境治理 技术[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35637–40. XU Liangji,YAN Jiaping,GAO Yongmei.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technique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uainan Huaibei mining area[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07, 35637–40. [16] 王海波,马明国. 基于遥感的湖泊水域动态变化监测研究 进展[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245674–684. WANG Haibo,MA Mingguo. A review of monitoring change in lake water area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J].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2009,245674–684. [17] 祝佳. Landsat8 卫星遥感数据预处理方法[J]. 国土资源遥感, 2016,28221–27. ZHU Jia. Analysis of Landsat8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pre- processing[J].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Resources,2016, 28221–27. [18] MCFEETERS S K. The use of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 in the delineation of open water features[J]. Inter- 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6,1771425–1432. [19] XU Hanqiu. Modification of Normalised Difference Water In- dexNDWI to enhance open water features in remotely sensed image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6, 27143025–3033. [20] FEYISA G L,MEILBY H,FENSHOLT R,et al. Automated water extraction indexA new technique for surface water map- ping using Landsat imagery[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4,14023–35. [21] 计璐艳,尹丹艳,宫鹏. Landsat 长时间序列的阳澄湖湖面围 网时空变化[J]. 遥感学报,2019,234717–729. JI Luyan,YIN Danyan,GONG Peng. Temporal-spatial study on enclosure culture area in Yangcheng lake with long-term Landsat time series[J].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9, 234717–729. [22] 张晶,李妍清. 基于地统计学的柬埔寨年降水量数据空间插 值[J]. 人民长江,2018,4922100–103. ZHANG Jing,LI Yanqing. Spatial interpolation of annual pre- cipitation data in Cambodia based on geostatistics[J]. Yangtze River,2018,4922100–103. [23] 张磊,秦小光,刘嘉麒,等. 淮南采煤沉陷区积水来源的氢氧 稳定同位素证据[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5 1502–1514. ZHANG Lei,QIN Xiaoguang,LIU Jiaqi,et al. Characters of hydrogen and oxygen stable isotope of different water bodies in Huainan coal mining area[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2015,4551502–1514. [24] 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 矿山开采沉陷学[M]. 徐州中 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84–92. HE Guoqing,YANG Lun,LING Gengti,et al. Mining subsi- dence[M]. Xuzh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