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与应用 孙 克 恩 二00七年十一月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与应用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已经发布和实施多年了(2002-12-17发布,2003-03-01实施)。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反映出对规范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兹就如何理解、怎样应用等问题,分两部分介绍。 1 新规范的主要特点 1.1树立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思想 在观点上由原来计划经济的指导思想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计划经济时期,矿产资源从勘查、开发、利用以及盈亏等,都由国家负责。观念转变之后,面向市场,从有无经济效益出发,由市场来优化配置,不是靠行政下达。 1.2明确了地质勘查工作的四个阶段 考虑到矿产勘查工作的连续性,吸纳了联合国分类框架中地质评价阶段的踏勘(我国改称为预查)阶段之后,岩金矿地质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各阶段的目的任务,如表1-1所示。 岩金矿各勘查阶段目的任务表 表1-1 阶段 目的任务 预查 普查 详查 勘探 范 围 据前人资料选区 预查圈出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普查概略研究后圈出的详查区 已知有价值矿区、详查圈出的勘探区 方 法 综合研究、类比、野外观测 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坑探、钻探 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 应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 工 程 量 极少量工程验证 数量有限取样工程 系统的取样工程 加密各种取样工程 ※可行性评价 概略研究 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 要 求 初步了解资源远景 对矿化作初步评价 作是否具工业价值评价 满足投资者的要求 目 的 圈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对有价值地段圈出详查区范围 圈出勘探区范围 为矿山建设在确定矿山规模、产品、开采方式、工艺、总布置等提供依据 作 用 为普查提供依据 为详查提供依据 为勘探提供依据 ※ 详查或勘探阶段的矿床,也可只进行概略研究。 1.3为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国家只投资进行公益性的勘查工作,并向其他投资者发布预查和普查的资源信息,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投资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1.4调整了地质勘查程度 预查-极少量工程验证;普查-有限的取样工程;详查-比普查密的系统取样工程控制;勘探-在系统工程控制的基础上加密工程控制。 1.5突出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综合评价 新规范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都归作开采技术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影响范围甚广,对矿山建设成败有重大影响。 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中,说明了从普查到勘探应该收集、调查、查明的主要内容,包括影响开采的水文地质问题及开采所需的工业与生活用水问题;工程地质条件研究中,说明了影响矿山开采的岩石稳固性的主要因素和具体要求;环境地质条件研究中,说明了影响环境评价和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对人体造成危害的重要问题,并要求提出冶理的意见和建议。 1.6沿用了我国勘查工作中的习惯用语 普查阶段的控制程度总体达到大致查明的程度; 详查阶段的控制程度总体达到基本查明的程度; 勘探阶段的控制程度总体达到详细查明的程度; 1.7取消了资源储量比例的要求 适用的原则是“保证首期、储备后期、以矿养矿”。 1.8提高了勘查工作质量的要求 对采样和测试工作要求更加严格。提倡运用高、新技术和新方法。投资者若有特殊要求时,可在合同书上注明,以便作为验收成果时的凭据。 1.9突出了矿产资源利用和可行性评价 可行性评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矿山建设必不可少的程序。既为勘查投资把关,又为矿山建设把关。 1.10充实了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的内容 新规范对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及其类型作了原则的规定,比原规范对储量类别和级别的表述更具体,便于操作。 1.11增加了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 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尽可能减少人为性。增加了估算方法的选择。有经专家鉴定认可的SD法,传统的几何法及地质统计学法等。 2新规范的应用 2.1勘查工作质量要求 矿产勘查是为矿山开发提供地质资料和资源储量依据,各项勘查工作都应执行相应规范、规定,保证质量要求。 2.1.1地形及工程测量 地形测量和勘查工程测量应采用全国通用的坐标系统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点进行。对边远地区小矿,周围没有可供联测的全国坐标系统基准点,可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提供的当地数据,建立独立坐标系统测图,但必须说明所采用定位仪器的型号、定位的时间、程序、精度。不同比例尺的勘探线剖面应当是实测剖面。测量精度与要求按DZ/T009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执行。 2.1.2地质填图 不论那种比例尺的地质填图,都应以地质观察为基础。地质点要布设在界线上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地质点布置的密度及数量应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构造复杂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见表2-1。 地质点密度及数量(正测精度)表 表2-1 填图比例尺 地质界线上的 点距(m) 每平方千米地质点数(个) 构造简单 构造中等 构造复杂 110000 100-200 40 60 80 15000 50-100 80 120 150 12000 20-50 160 240 300 11000 10-25 320 480 600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DD2006-01。 地质界限上的点距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要求保证对重要地质界限的有效控制。地质点主要分为基本点、加密点、岩性或产状点三类。基本点数与加密点数之和,应大于地质点总数的70。简测的地质点密度及数量为正测的70,草测为50。在地质点测量到的坐标数据及观察到的地质现象都要记录在地质点记录表中,详见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条规程(试行)DD2006-01。 2.1.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各种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均应符合相应比例尺规范的要求和相应勘查阶段对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要求。专门水文地质工作及岩矿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样的测试都应满足有关规定、规范的要求,以保证工作成果的可靠性。执行的规范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 2.1.4物探、化探工作 根据各阶段勘查工作和研究工作的需要,结合已有的资料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应选用有效的地面及井中物探、化探方法布置物探或化探工作,以期获得与矿体、各种地质体及地质构造等有关信息。指导进一步勘查工作。根据勘查工作需要,可在一定数量剖面上进行金及其指示元素原生晕的分带研究,确定该地区地球化学指标,进行盲矿体预测。重要的物探、化探异常的地质解释,必须有对该类矿床有勘查经验的地质专家参与,使异常的地质解释更加接近实际。 各种比例尺的地球物理测量、地球化学测量,都应符合相应比例尺规范的要求,各项测试数据应准确、可靠。执行的规范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定DZ/T0071-19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1993,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定DZ/T0072-1993,土壤地球化学测量DZ/T0145-199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0248-2006。 2.1.5探矿工程 现重点介绍钻探工程的质量要求。槽探、井探、浅钻及坑探工程的质量要求,不再赘述。 钻探工程是用于圈定矿体、验证物探、化探异常,了解矿体延深、产状、控制矿床远景,探获矿产资源储量的最主要手段。钻探工程质量按岩心钻探规程执行。 a. 矿体及其顶底板3m-5m内的矿心、岩心平均采取率不低于80,厚大矿体内部矿心采取率低于80的连续长度不能超过5m,否则应采取补救措施。围岩岩心的分层平均采取率一般不得低于65。 b. 使用的钻探工艺应能保持矿石原有结构特点和完整性,避免矿心粉碎贫化。在复脉型和多脉带型矿床中,要严格控制钻进回次长度及回次采取率,防止钻进中漏矿。 c. 认真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做好孔深校正(每50m检查一次井深和测量弯曲度,井深验证误差应小于千分之一)、原始记录、简易水文观测、封孔和岩心保管工作。钻孔弯曲度应符合规程和地质设计要求,钻孔偏斜超差时要求及时设法补救。进出矿体应测顶角、方位角和丈量孔深。 d. 钻孔编录工作,应随钻孔施工进度在钻孔施工现场及时进行,在预计见矿井段,编录人员要跟踪指导,确保钻探质量。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音像记录表,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钻孔采样登记表,标本登记表,鉴定及测试成果,钻孔柱状图,岩矿心音像记录载体,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小结,钻孔质量验收报告,孔位坐标定测成果等。 e. 由于施工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原设计的钻孔位置需要变动,但设计剖面中的见矿点位置又不能改变时,则有以下两种情况 若变动的钻孔仍在勘探线上时,钻孔前后移动要注意改变其开孔倾角。 若变动的钻孔偏离勘探线时,钻孔前、后、左、右均有移动,要注意改变其开孔倾角和方位角。 2.1.6采样及测试 a. 在各项探矿工程中要分别按矿体(分矿石类型)、矿化带及夹石连续取样,样要延入围岩,采样长度以不大于矿体的可采厚度为宜。 槽、井、坑探工程中,通常采用刻槽法取样。穿脉坑道一般在一壁腰线连续取样。矿化不均匀的可在两壁取样,合并计算平均厚度、品位。沿脉坑道中样品的走向间距,应视矿化变化的情况而定,一般2m-4m,变化不大时可放稀至6m-8m。要严格保证采样质量,采样前要平整和冲洗采样点的岩矿石表面,挂好围布,选择光滑易清扫的垫布,避免样品溅飞或槽外物质混入,样品实际质量(重量)与理论质量相差不得超过10。 岩矿心取样用金刚石刀具沿其岩矿心长轴方向切取一半作为基本分析样。矿山坑内钻探时,若矿心直径小,应全心采样。 b. 样品分析、测试,应由国家认证的有资质的化验单位承担。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的结果应分批、分期做内部检查分析,查其偶然误差。内检样品由基本分析副样中按原分析样品的总数的10抽取,编出密码送原分析实验室进行复测。外检样品由原实验室从基本分析正样中按分析样品总数的5抽取,最低不得少于30件,编密码,附原分析方法的说明,送指定实验室进行外检。对内外检分析结果,应进行合格率计算及双差分析,并进行详细说明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出现情况,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对分析质量进行评述。化学分析质量及误差处理办法按DZ/T0130-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执行。 2.2勘查的控制程度 2.2.1勘查类型确定和划分 划分勘查类型是为了正确选择勘查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勘查工程间距,对矿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圈定。 勘查工作应遵循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效益的原则。矿床勘查控制程度与矿床地质条件有密切的相关性,应从需要、可能、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但并非越密越好。 应根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厚度稳定程度、构造及脉岩影响程度、矿石有用组份分布的均匀程度等五种地质因素确定勘查类型。如表2-2所示。 矿床勘查类型有关参数表 表2-2 矿体规模 规模等级 矿体走向长度m 矿体深度(或宽度)m 大型 >500 >500 中型 200-500 200-500 小型 <200 <200 矿体形态变化程度 矿体形态 复杂程度 矿体形态变化特征 简单 层状-似层状、板状-似板状、大脉状、大透镜体,形态规则或较规则,矿体连续,产状变化简单 中等 不规则大透镜体或大脉状体、矿柱、矿囊,矿体基本连续,有分枝复合,产状变化中等 复杂 不规则的透镜体及小透镜体、脉状体及小脉状体、小矿柱、小矿囊,矿体呈间断性状态。产状变化复杂 厚度稳定程度 厚度稳定程度 矿体厚度变化系数 稳定 <80 较稳定 80-130 不稳定 >130 构造、脉岩影响程度 影响程度 表现特点 小 矿体基本无断层错动或脉岩穿插,构造对矿体影响小或无 中等 矿体被断层错动或被脉岩穿插,构造、脉岩对矿体形态有较明显影响,但破坏不大 大 矿体被断层错断,脉岩穿插较多或甚多,错断距离较大,严重影响矿体形态,破坏大 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 分布均匀程度 矿体品位变化系数 均匀 <100 较均匀 100-160 不均匀 >160 矿床勘查类型划分应以一个或几个主矿体为主,对于巨大矿体也可根据不同地段勘查的难易程度,分段确定勘查类型。 按上述五种因素和我国岩金矿地质勘查实践,将我国岩金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为简单(Ⅰ类型)、中等(Ⅱ类型)、复杂(Ⅲ类型)3个类型。由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有过渡类型存在。 第Ⅰ勘查类型(简单型)矿体规模大,形态简单,厚度稳定,构造、脉岩影响程度小,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层状-似层状、板状-似板状的大脉体、大透镜体、大矿柱。属于该类型的矿床有山东焦家金矿床1号矿体、山东新城金矿床。 第Ⅱ勘查类型(中等型)矿体规模中等、产状变化中等,厚度较稳定,构造、脉岩影响程度中等,破坏不大,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的脉体、透镜体、矿柱、矿囊。属于该类型的矿床有河北金厂峪金矿床Ⅱ-5号脉体群、河南文峪金矿床。 第Ⅲ勘查类型(复杂型)矿体规模小、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构造、脉岩影响大,主要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的脉状体、小脉状体、小矿柱、小矿囊。属于该类型的矿床有河北金厂峪金矿床Ⅱ-2号脉、山东九曲金矿床4号脉,广西古袍金矿志隆1号脉等。 2.2.2工程间距确定原则 工程间距是指相邻勘查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其间距应据反映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勘查类型来确定。即据矿体的整体规模,并结合其主要因素确定工程间距,即使是分段勘查,也要从整体规模入手。不同地质可靠程度、不同勘查类型的勘查工程间距,视实际情况而定,不限于加密或放稀一倍。当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要适应其变化;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工程应比深部工程间距适当加密。 岩金矿勘查工程间距参考表 表2-3 勘查类型 控制的资源/储量 坑探 钻探 段高 个 穿脉 m 走向 m 倾斜 m Ⅰ (二) 40-80 80-160 80-160 Ⅱ (一)-(二) 20-40 40-80 40-80 Ⅲ 20-40 20-40 注1(一)和(二)分别指相当于一、二个中段段高。当矿体陡倾时,一般坑道段高为30-40m,缓倾斜时一般沿矿体倾斜40-60m。 注2钻探的倾斜距离一般指沿矿体倾斜的实际距离。 注3探求探明的资源/储量的钻孔间距,可以在控制的资源/储量的钻孔间距的基础上,缩小至原间距的、、......余类推。 注4对第Ⅲ类型矿床,如果用上表的工程间距,无法探求相应控制程度要求的矿产资源/储量时,则只能边探边采,不宜进行勘探工作。 注5当矿体在走向或倾斜上的变化程度不同时,工程间距应做与矿体变化相应的调整。 由于矿床形成条件各异,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应充分考虑矿床的自身特点,并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 2.2.3工程布置、施工原则、控制程度 工程布置应根据矿体特征和矿山建设的需要,参考同类矿床勘查的经验进行。地表应以槽井探为主,浅钻工程为辅,配合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深部应以岩心钻探为主;当地形有利或矿体形态复杂-极复杂、物质组份变化大时,应以坑探为主配以钻探;当采集选矿大样时也可动用坑探工程,对管条状和形态极复杂的矿体应以坑探为主。若钻探所获地质成果与坑探验证成果相近,则不强求一定要投入较多的坑探工程,可以钻探为主配合坑探进行。坑探应以脉内沿脉为主,当沿脉坑道未能揭露矿体全厚时,应以相应间距的穿脉配合进行。 施工原则应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稀到密的原则进行,基准孔、参数孔、沿走向和倾向的主导剖面应优先施工。各阶段工程布置应考虑后续勘查和开发工作的衔接。 控制程度首先应控制勘查范围内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相互关系。对出露地表的矿体边界应有工程控制。对氧化带、风化带、破坏矿体或影响开采的构造、岩脉、岩溶等要有工程控制。对与主矿体同时开采的周围小矿体应适当加密控制。对地下开采的矿床,要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面和延伸情况。对露天开采的矿床要系统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采场底部矿体的边界。对主要盲矿体应控制其顶部边界。 矿体规模甚小、零星分散小矿的勘查控制程度,应视矿山开发的预期经济效益而定,可适当放宽。 2.3可行性评价-概略研究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矿产勘查工作与矿山建设紧密衔接,减少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投资的风险,提高矿产勘查和开发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普查、详查和勘探3个阶段,都应进行相应的可行性评价工作。可行性评价包括概略、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一般普查阶段应做概略研究,详查或勘探的矿床,也可只进行概略研究。 由于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通常由具有设计资质的单位完成,故只介绍概略研究。 概略研究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通常是在收集分析该矿产资源在国内、外市场供需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已取得的普查地质资料,类比已知矿床,推测矿床规模、矿产质量和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结合矿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环境保护等,以我国类似企业经验的技术经济指标或按扩大指标对矿床作出技术经济评价。从而为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进行详查阶段工作、制定长远规划或为工程建设规划的决策提供依据。 概略研究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a. 矿产地的自然地理与经济条件和建设条件 简述矿产地的位置、交通、自然地理概况及其对开发的影响,矿产地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远景,外部环境、远输条件、能源(电力)、供水条件、劳动力来源等。 b. 矿产资源经济形势分析 简述我国该矿产资源的概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内外市场的供需形势和需求预测,进出口状况。分析该矿产为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必需的保证程度。结合矿产地探获推断的资源量及远景,阐述进一步勘查的必要性。 c. 矿产地勘查、开发的可行性 根据上述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分析,结合矿产地已获得资源量、矿石质量、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性能试验、开采技术条件及其它因素的优势、外部条件,与同类型已开发矿山进行类比,对该矿种政策上是鼓励或限制,全面论述矿产地勘查、开发的可行性。 具体做法是在普查区整体评价的基础上,就矿产地已获矿体的形态产状、赋存条件、推断的连续性,矿矿特征、矿石质量(包括矿石品位、矿石物理性质、共伴生组分、有害组分及含量)特征;已收集的影响选冶加工的矿石结构方面的重要特征、可选性试验的各项指标或初步的加工技术性能试验的成果;顺便收集的矿产地开采技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据一般指标或同类型矿床已开发矿山的生产指标或合同、协议上明确的指标圈算的推断的资源量,也可包括预测的资源量;可能的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外部条件(水、电、运)等各方面,较详细的与已开发的、在当前市场条件下有经济效益的同矿种或同类型(最好是同一地区)的矿山进行综合分析类比,或与正在勘查并已证实有工业价值的同类型矿床进行类比。论证其进一步勘查、开发的可行性,在当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预测其未来的趋势。 论证中采用的一些参数,可以是实测的,也可以是有依据推测的,或是据我国同类矿山企业的经验数据及调研结果确定的,但都应予以说明。 对不适应当前市场需求者,无须继续进一步勘查。没有普查区的整体评价,只是对个别主要矿体的评价,不符合对普查阶段进行概略研究的要求。 d. 矿产开发的经济效益评价 矿产开发的经济效益评价,是在对该矿种资源经济形势分析和对普查区矿产地勘查、开发可行性论证基础上进行的,当可行性论证的结论是否定的,则可不再进行经济效益评价。 按暂行规定要求,经济效益评价只进行静态的经济分析。评价指标有总利润、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偿还)期等。 总利润是反映矿床可采储量经过开发(采选)后,可能的获利总水平。概略研究阶段其计算公式为 F∑(Prr-C)Qeε1-I 式中F∑-----矿产开发总利润(元) Pr------1吨精矿销售价格(元) r-精矿产率(%) C-1吨原矿采、选费用(不含选矿折旧费)(元/吨) Q-推断的资源量(333)(吨) e-推断的资源量的精度一般为15-30%,较复杂类型取15-20%,简单者取25-30%,少量工程证实类型非常简单可取<45% ε1-平均可采系数,一般取75%(含设计损失和采矿回收率) I-矿山建设总投资(元) 投资利润率是衡量矿山投资获利水平的指标。 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或年平均利润总额/总投资100% 年利润总额=年产品销售收入-年总成本-年销售税金-年技术转让费-年资源税-年营业外净支出 年销售税金=年产品税+年增值税额+年营业税额+年城市维护建设税+年教育费附加 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生产期更新改造投资)+建设期利息 +流动资金 投资利润率一般应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 投资回收(偿还)期是以矿山的净收益低偿全部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反映矿山投资回收能力的重要指标。 投资回收期=[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年份数]-1+[上年度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 净现金流量=销售收入-经营成本-投资-销售税金-技术转让费-资源税-所得税+固定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金回收 投资回收期一般应低于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 依据上述技术经济评价,结论是肯定的,则确定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并圈出详查区,提出进一步工作建议。 2.4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2.4.1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阶段和地质可靠程度,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大类16钟类型(见表2-4)。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表2-4 经 义 意 济 程 度 靠 可 质 地 类 分 型 类 查明矿产资源 潜在矿产资源 经济的 探明的 控制的 推断的 预测的 可采储量 (111) 基础储量 (111b) 预可采储量 (121) 预可采储量 (122) 基础储量 (121b) 基础储量 (122b) 边际经济的 基础储量 (2M11) 基础储量 (2M21) 基础储量 (2M22) 次边际经济的 资源量 (2S11) 资源量 (2S21) 资源量 (2S22) 内蕴经济的 资源量 (331) 资源量 (332) 资源量 (333) 资源量 (334) 说明表中所用编码(111-334) 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 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基础储量。 2.4.1.1储量 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了控制的或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及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2.4.1.2基础储量 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即经济基础储量和边际经济基础储量。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的那部分,并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之前的那部分,又可分为3各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其平均内部收益率介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与零之间的那部分。也有3各类型,即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2.4.1.3资源量 可分为三部分,即内蕴经济的资源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预测的资源量。 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即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可行性评价只进行了概略研究,尚分不清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量。经过详查或勘探,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其年均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产品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或生产资料大幅降价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也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预测的矿产资源量。即经过预查工作,依据已有资料分析、类比,估算的资源量(334),也是资源量的一种,属潜在矿产资源。 2.4.2矿产资源储量类型条件 2.4.2.1可采储量(111)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了探明的程度,详细圈定了矿体的三维空间,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排除了多解性;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都已详细查明;开采技术条件和影响开采的各种因素也已详细查明;对共、伴生组份进行了综合评价;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的成果可供矿山建设设计利用。 经可行性研究,在对矿床的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等因素的研究,扣除了受这些因素影响而不能开采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后,剩余被证实为在当时开采是经济的那部分即谓可采储量(111),可供矿山建设设计利用。地质和可行性评价的可信度高。 2.4.2.2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了探明的程度,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上列2.4.2.1可采储量(111)的程度,但仅作了预可行性研究,在扣除了因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等因素影响而不能开采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后即为探明的预可采储量。它只是用于从总体上、宏观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和论证。地质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4.2.3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 在详查地段内,达到了控制的程度,圈定了矿体的三维空间,基本确定了矿体的连续性,排除了大的多解性;基本查明了矿石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对矿石中的共、伴生有用组份进行了综合评价;对易选矿石的可选(冶)性或加工性能进行了类比,一般矿石作了实验室流程试验,新类型或难选矿石作了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其成果可供评价矿石是否具有工业价值。 2.4.2.4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 在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勘探地段,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同2.4.2.1可采储量(111)所述,其中包括了可采储量。经可行性研究后属经济的,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矿产资源/储量部分。 2.4.2.5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了勘探阶段探明的程度,经预可行性研究认定为经济的,条件同2.4.2.2预可采储量。是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矿产资源/储量部分。 2.4.2.6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在详查地段内,达到详查阶段控制的程度,经预可行性研究认定为经济的,条件同2.4.2.3预可采储量,是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矿产资源/储量部分。 2.4.2.7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探明的程度,如2.4.2.1可采储量(111)所述,经可行性研究,按评价时的市场价格估算为边际经济的。开采这部分矿产资源,其内部收益率在生产期内年平均大于0,小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矿产资源/储量。 2.4.2.8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探明的程度,如2.4.2.1可采储量(111)所述。经预可行性研究证实,用适合评价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进行估算时,年平均内部收益率大于0,小于行业基准收益率,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矿产储量/储量部分。 2.4.2.9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在详查地段内,达到控制的程度,如2.4.2.3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所述。预可行性研究证实,用适当评价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进行估算时,年平均内部收益率大于0,小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没有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矿产资源/储量部分。 2.4.2.10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探明的程度,如2.4.2.1可采储量(111)所述。可行性研究证实其依据评价当时的市场价格估算、年均内部收益率呈负值的那部分资源量。 2.4.2.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 在勘探地段内,勘查程度和可行性评价达到如2.4.2.2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所述。预可行性研究证实,评价当时年均内部收益率呈负值的那部分资源量。 2.4.2.12控制的(预可行)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在详查地段内,达到控制的程度如2.4.2.3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所述,预可行性研究证实,评价当时年均内部收益率呈负值的那部分资源量。 2.4.2.13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探明的程度,如2.4.2.1可采储量(111)所述,只依据我国同类矿山企业多年生产经验所确定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概略研究,尚无法确定其经济意义的那部分资源量。 2.4.2.14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在详查地段内,达到控制的程度,如2.4.2.3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所述。进行了概略研究,尚无法确定其经济意义的那部分资源量。 2.4.2.15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在普查地段内,达到推断的程度,对矿体在地表或浅部沿走向有工程稀疏控制,沿倾向有工程证实,并结合地质背景、矿床成因特征和有效的物、化探成果推断,不受工程间距的限制。进行了概略研究,尚无法确定其经济意义的那部分资源量。 2.4.2.16预测的资源量(334) 在预查区内,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研究和极少量的工程验证,通过已知矿床的类比,有足够的数据所估算的资源量。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属潜在的矿产资源,经济意义未确定。 2.5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有关问题 2.5.1岩金矿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岩金矿工业指标详见表2-5。 岩金矿工业指标参考表 表2-5 项目 指标 边界品位 (质量分数) (110-6)~(210-6),堆浸氧化矿石为(0.510-6)~(110-6) 块段(或单工程)最低工业品位 (质量分数) (2.510-6)~(4.510-6) 矿区(床)平均品位 (质量分数) (4.510-6)~(5.510-6) 最低可采厚度 0.8m~1.5m,陡倾斜者为下限,缓倾斜至水平者为上限 夹石剔除厚度 2m~4m,地下开采者为下限,露天开采者为上限 无矿段剔除标准 对应工程10m~15m 不对应工程20m~30m 选取不同于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或变更工业指标,应提供由具有设计资质单位编写的工业指标推荐书或论证报告。涉及向国家交纳价款的资源储量核实,按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储量。 2.5.2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 a.参与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各项勘查工程的质量,应符合有关规范、规程和规定的要求。 b.根据矿床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结果,按矿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别、矿石类型和块段分别估算各矿体及全矿区的矿石量、平均品位和金属量。其中储量用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表示,不能采用经验损失率折算。基础储量、资源量,用未扣除设计、开采损失的数量表示。 c.估算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时,无需单独圈定矿体,而采用块段或矿体的矿石量和组合分析结果,估算该伴生组分的金属量。 d.资源储量估算的单位,金矿石量为吨(t),金金属量为千克(kg),品位为10-6,面积、体积、矿石量、金属量取整数,厚度、品位、小体积质量(体重)取小数点后两位。对所取位数以后一位采用四舍六入,五逢单进双舍原则处理。 e.开采矿区,采空区消耗资源储量,应以实测的开采范围、矿体(层)厚度、品位资料为依据进行估算。设置矿业权的还应按许可证范围内、外分别估算,不得直接用原报告的资源储量减消耗资源储量求保有资源储量,也不能直接用原报告的资源储量减保有资源储量求消耗资源储量。 2.5.3矿体的圈定和连接 a.矿体的圈定和连接应在充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勘查阶段,参照参考工业指标,或严格按照审批下达的工业指标进行。 b.圈定矿体时,应在单工程中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将矿体中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无矿样品作为夹石圈出。连续出现大于边界品位、小于最低工业品位的地段应作为低品位矿圈出。矿体的厚度小于最小开采厚度,但品位较高,其厚度与品位的乘积达到米克/吨值指标时,可圈为矿体。 c.矿体连接时,应先连地质现象,然后根据主要控矿地质特征连接矿体。矿体连接一般采用直线,在充分掌握矿体的形态特征时,可用曲线连接,但工程间矿体的厚度不应大于相邻两工程实际最大见矿厚度。 d.矿体外推,在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可科学的确定外推长度。当无规律可循时,按工程间距的二分之一尖推或四分之一平推。采用米克/吨值圈定矿体时不得外推(以米克/吨值圈定的薄脉型矿体除外)。深部矿体无限外推,应视矿体稳定程度和周围工程控制程度而定,最大外推距离不得超过控制资源储量的工程间距。 2.5.4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传统几何法 传统几何法的选择,主要依据矿体地质特征、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和勘查手法而定。常用的方法有算术平均法、断面法、地质块段法等。 2.5.4.1算术平均法 算术平均法就是把整个复杂矿体形状改变为一个理想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矿体,其周边即矿体外边界线。估算方法简单,勿须作复杂图纸,故能迅速确定出矿体的矿石量与金属量。若矿体厚度变化小,而且大量勘查工程在矿区(床)中布置比较均匀时,用算术平均法估算可得出十分令人满意的结果。如果工程分布得不均匀,特别是在矿化不均匀的情况下,可能产生较大误差。对勘查程度低的矿床,常常只能用此法估算资源储量。 2.5.4.2断面法 断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是用剖面把矿体截成若干块段,然后分别估算每个块段的资源储量,各块段资源储量的总和即为整个矿体的资源储量。如果用一系列垂直剖面划分块段,则称垂直断面法,若用一系列水平断面划分块段,则称水平断面法。在垂直断面法中,如果断面彼此平行,则为平行断面法,若断面不平行,则为不平行断面法。 断面法估算资源储量应用较广,只要勘查工程是有系统地大致按勘探线或勘查工程间距布置时均可应用。 2.5.4.3地质块段法 地质块段法通常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或水平投影图上进行,当勘查工程分布不规则,或用断面法不能正确地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时,或矿体品位与厚度变化不大的层状和脉状矿体更适于应用此法。该法应用广泛。 2.5.5块段划分应注意的问题 块段(矿块)是矿体资源储量估算的基本单元,在划分块段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a.不同矿体、不同资源储量类型的部分,分别划分块段。 b.大致根据相邻工程矿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