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露采矿山环境整治技术要求.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江苏省露采矿山环境整治技术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江苏省露采矿山环境整治技术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江苏省露采矿山环境整治技术要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江苏省露采矿山环境整治技术要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江苏省露采矿山环境整治技术要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露采矿山环境整治技术要求 (试 行)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二○○六年九月 目 录 一、总则 1 1. 适用范围1 2. 基本原则1 3. 引用标准1 4. 术语1 5. 工作程序与内容5 6. 主要整治模式8 二、基础地形整治 9 7.边坡勘查与稳定性评价9 7.1边坡类型与破坏形式9 7.2边坡稳定性调查9 7.3边坡勘查10 7.4边坡稳定性评价11 8.边坡治理13 8.1一般规定13 8.2坡率法13 8.3边坡加固14 8.4截排水15 8.5边坡变形监测17 9.场地整理19 9.1一般规定19 9.2采矿场整理19 9.3排土场整理20 三、生态环境治理 21 10. 复垦21 10.1一般规定21 10.2边坡台阶复垦21 10.3采矿场复垦21 10.4排土场复垦22 11. 复绿23 11.1一般规定23 11.2准备工作24 11.3土壤处理25 11.4树种选择25 11.5复绿26 11.6后期养护管理29 四、工程验收 31 12. 工程验收31 12.1验收条件31 12.2验收依据32 12.3验收程序及相关规定32 13. 主要单位工程质量检验技术要求34 13.1坡率法34 13.2 抗滑桩 35 13.3 预应力锚索 36 13.4 格构锚固 38 13.5 重力挡墙 40 13.6 注浆加固 41 13.7 截排水 43 13.8复垦 44 13.9 复绿工程 45 附表一 露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中常用植物 50 附件二 露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复绿技术 58 附件三 江苏省露采矿山环境整治项目实施方案编写大纲 67 附件四 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程验收记录表式 72 一、总 则 1. 适用范围 1.1 为规范本省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作,对工程质量和实施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本省露采矿山的环境整治工作。 2. 基本原则 2.1 安全原则。以保障整治区稳定安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为首要任务。 2.2 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依据矿山现状,结合自然条件、土地利用与环境整治要求,合理确定整治技术方法,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综合治理。 2.3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3. 引用标准 DZ 0240-2004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GB 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UDC-TD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 GB/T15776-1995 造林技术规程 LY/T1606-2003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GB78(30-92)-87 森林土壤测定方法 GB/T18337.2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4. 术语 4.1 危岩 被结构面切割、在外营力作用下松动变形的岩体。 4.2 崩塌 危岩失稳坠落或倾倒的一种地质现象。 4.3 滑坡 斜坡部分岩(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下滑的现象。 4.4 软弱结构面 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含泥或岩屑等结合程度很差、抗剪强度极低的结构面。 4.5 外倾结构面 倾向坡外的结构面。 4.6 工程地质类比法 将勘查研究对象与已有的且具有相似特征的天然斜坡、滑坡体或人工边坡的研究或设计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得出定性结论的方法。 4.7 极限平衡计算法 应用刚体力学的原理,结合岩、土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计算特定条件下各类斜坡或滑坡的稳定性,并用稳定性系数予以表达。 4.8 坡率法 通过调整、控制边坡坡率和采取构造措施保证边坡稳定的边坡治理方法。 4.9 边坡加固 为保证边坡及其环境的安全,对边坡采取的支档、加固与防护措施。 4.10 锚杆(索) 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度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也可称为锚索。 4.11 锚杆挡墙支护 由锚杆(索)、立柱和面板组成的支护。 4.12 锚喷支护 应用锚杆与喷射混凝土形成复合体以加固围岩的措施。 4.13 重力式挡墙 依靠墙体本身重量抵抗土压力的挡墙。 4.14 扶壁式挡墙 断面呈倒T型或L型,墙背面纵向按一定间距设置支垛的挡墙。 4.15 抗滑桩 用于抵抗边坡或斜坡岩土体滑动而设置的横向受力桩。 4.16 土地复垦 指对被破坏的土地,通过采取综合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4.17 适地适树 使造林树(草)种的特性尤其是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相统一。 4.18 乡土树种 指自然分布区内的树种,是树木长期适应该地区自然环境而分布和生长的树种。 4.19 生态适应性 植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或要求。 4.20 生物多样性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活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21 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粒级的含量及其组合比例所表现出来的粗、细和疏松、粘重的性质。不同质地土壤的孔隙度及大、小孔隙比例不同,水、气、热及养分状况也有很大差异。 4.22 基质 供植物根系固着、提供植物营养的人工土壤。基质通常包括泥炭、草纤维、木纤维、谷壳、秸杆、木屑、蛭石及其它矿物、肥料、保水剂、粘合剂及部分自然土等组成的混合物,一般借助于机器喷播吹附到坡面上。 4.23 项目承担单位 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4.24 进场验收 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含种子、种苗等)、构配件、设备等按相关标准规定要求进行检验,对产品达到合格与否作出确认。 4.25 见证取样检测 在监理单位或项目承担单位监督下,由施工单位有关人员现场取样,并送至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所进行的检测。 4.26 单位工程 单位工程是按不同工程性质划分的、有独立的设计图纸,可以独立组织施工、但建成后一般不能独立发挥效益、形成独立使用功能的工程。如露采矿山环境整治项目中的抗滑桩工程、锚杆索工程、锚杆索挡墙支护工程、格构锚固工程、重力式挡墙工程、注浆加固工程、边坡复绿工程等。 4.27 分部工程 分部工程是单位工程的组成部分。按照工程部位、工种性质、设备种类、工程结构、使用材料或施工程序的不同,可将一个单位工程分解为若干个分部工程。如重力式挡墙工程,按其不同的工种、结构和部位可分为地基工程、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工程等。 4.28 分项工程 分项工程是分部工程的组成部分。按照不同的施工方法、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规格,可将一个分部工程分解为若干个分项工程。 5. 工作程序及内容 5.1 确定土地利用方向 开展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作之前,应明确土地利用方向,并与当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后期管理程度相适应。 5.2 现场勘查 主要进行边坡稳定性调查、地形地质测量和土壤植被调查。 5.3 边坡勘查和稳定性评价 若矿山存在以下情况,应进一步开展边坡勘查和稳定性评价,并提交通过评审的工程勘查报告。 1. 宕底拟用作建设用地的边坡。 2. 已发生过滑坡、崩塌、倾倒变形的边坡。 3. 边坡岩体中存在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 4. 边坡岩体中存在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组合的楔形体,其交线倾向坡外、倾角小于边坡角。 5. 坡顶上出现平行坡向的张裂缝或环形裂缝的边坡。 6. 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边坡,表层岩体己发生蠕变的边坡。 7. 已发生张裂变形的下软上硬的双层结构边坡。 8. 分布有巨厚崩坡积物的高陡边坡。 9. 其它稳定性可疑的边坡。 5.4 编制整治方案 依据现场勘查资料,编制整治方案,包括基础地形整治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内容。 5.5 审查整治方案 由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各方专家对整治方案进行评审。 5.6 项目实施 项目必须按照通过评审的整治方案实施。 5.6.1 工程施工 由项目承担单位委托施工单位进行矿山整治施工,包括基础地形整治、场地整治、复垦和复绿工程。 5.6.2 工程监理 由项目承担单位委托监理单位对整治工程实施全面监督管理。 5.6.3 工程验收 工程验收一般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对基础地形整治工程的验收,在绿化工程开始前进行;第二次是对绿化工程的验收,在绿化工程结束后达到一定养护期后进行。 5.9 具体工作程序见下面框图 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价 边坡稳定性调查 植被土壤调查 地形地质测量 是否存在5..3的情况 是 边坡勘查与稳定性评价 否 整治方案编制 边坡是否稳定 否 是 边坡加固措施选择 边坡治理工程设计 不是 是 复绿工程设计 场地整理和复垦工程设计 整治方案评审 边坡治理工程施工 工程监理 场地整理和复垦工程施工 复绿工程施工 工程验收 6. 主要整治模式 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程可按治理方式分为综合治理型、景观再造型、生态复绿型和土地整理型四种主要整治模式(见表6-1)。 表6-1 主要整治模式 整治模式 具体内容 适用范围 主要手段 综合治理型 边坡稳定治理和生态复绿,场地土地平整,作为建设用地或农林用地 适宜于重要城镇周边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矿区面积较大、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的以及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整治矿山 边坡稳定治理可采用坡率法、人工加固等方法,生态复绿可采用直接植树、普通喷播、挂网客土喷播、厚层基材喷播等方法 景观再造型 采用“复绿、留景、点缀、修饰”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恢复生态环境和景点开发相结合 适宜于主要城镇、风景区、历史文化保护区附近、人流量较大、有造景需求和条件的整治矿山 通过规划和景观设计,合理运用生态复绿、岩面裸露等方式,开发与周边相协调的新景点 生态复绿型 边坡进行适当处理后,在确保稳定的原则下进行单纯边坡复绿 适宜于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场地面积较小的、边坡稳定的整治矿山 生态复绿可采用直接植树、普通喷播、挂网客土喷播、厚层基材喷播等方法 土地整理型 直接将场地推平,新增土地面积 适宜于开采多年的老矿山,山体已基本采完,场地高低不平、不规则 采用挖高垫低的方式平整土地, 覆客土或整理成具有微地形的地貌 二、基础地形整治 7. 边坡勘查与稳定性评价 7.1 边坡类型与破坏形式 7.1.1 边坡可分为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 7.1.2 岩质边坡的破坏形式可按表7-1进行分类。 表7-1 岩质边坡的破坏形式 破坏形式 岩体特征 破坏特征 滑移型 由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体 硬性结构面的岩体 沿外倾结构面滑移,分单面滑移与多面滑移 软弱结构面的岩体 不受外倾结构面控制和无外倾结构面的岩体 整体状岩体、巨块状、块状岩体,碎裂状、散体状岩体 沿极软岩、强风化岩、碎裂结构或散体状岩体中不利滑动面滑移 崩塌型 危岩 沿陡倾、临空的结构面塌滑; 由内、外倾结构不利组合面切割,块体失稳倾倒; 岩腔上岩体沿竖向结构面剪切破坏坠落 7.2 边坡稳定性调查 7.2.1 调查范围 包括整治区内的边坡地段。 7.2.2 调查内容 1. 地质构造条件地层岩性、产状、厚度,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等。 2. 地形地貌条件边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边坡坡向的组合关系等。 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分布、补径排条件,边坡周围地表水渗入对边坡的影响,采矿等人为工程活动对边坡的破坏情况等。 7.2.3边坡稳定性调查应对矿山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提出明确的结论,对于存在5.3条中所列情况的矿山,应进一步开展边坡勘查与稳定性评价工作。 7.3 边坡勘查 7.3.1 勘查范围 边坡的勘查范围应包括不小于岩质边坡高度或不小于1.5倍土质边坡高度,以及可能对整治区有潜在安全影响的区域。 7.3.2 勘查内容 1. 地形地貌特征。 2. 岩土的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 3. 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4. 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和等级、产状、发育程度、延伸程度、闭合程度、风化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和与临空面的关系。 5. 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 6. 不良地质现象的范围和性质。 7.3.3 勘查方法 边坡勘查主要用地面测绘与钻探、坑井探和槽探等方法结合进行,必要时可辅以硐探和物探方法。 7.3.4 勘探线布置 勘探线应垂直边坡走向或平行可能滑动的方向布置,其间距应视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而定,对每一单独边坡段勘探线不宜少于2条,每条勘探线不应少于2个勘探点。勘探点一般应布置在坡顶、坡腰、坡脚处,深度根据工程地质测绘资料分析确定。主要岩土层和软弱层应采集试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7.3.5 边坡勘查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在查明边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边坡类别和可能的破坏形式; 2. 提供验算边坡稳定性、变形和设计所需的计算参数值; 3. 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潜在的不稳定边坡的整治措施和监测方案的建议; 4. 提出边坡整治设计、施工注意事项的建议; 5. 对所勘查的边坡工程是否存在滑坡(或潜在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作出结论。 7.3.6 边坡勘查的其它要求参见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7.4 边坡稳定性评价 7.4.1边坡稳定性评价应在充分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边坡岩土类型和结构,综合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和极限平衡计算法进行。 7.4.2在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之前,应根据边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体结构特征以及已经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对边坡的可能破坏形式和边坡稳定性状态做出定性判断,确定边坡破坏的边界范围、边坡破坏的地质模型,对边坡破坏趋势作出判断。 7.4.3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根据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可按下列原则确定 1. 土质边坡和较大规模的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宜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 2. 对可能产生平面滑动的边坡宜采用平面滑动法进行计算。 3. 对可能产生折线滑动的边坡宜采用折线滑动法进行计算。 4. 对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可配合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分析。 5. 当边坡破坏机制复杂时,宜结合数值分析法进行分析。 7.4.4 边坡稳定性系数的计算参见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7.4.5 边坡稳定性验算时,稳定性系数应不小于表7-2规定的安全系数的要求,否则应对边坡进行治理。 表7-2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场地用途 稳定安全系数 计算方法 建设用地① 农、林、渔业等其他用途② 平面滑动法 折线滑动法 1.35 1.25~1.30 圆弧滑动法 1.30 1.20~1.25 注①对地质条件很复杂或破坏后果极严重的边坡,其稳定系数宜适当提高; ②根据工程的重要程度,较为重要的取高值。 8 边坡治理 8.1 一般规定 8.1.1边坡治理方案应根据边坡稳定性调查、勘查资料、稳定性评价结论及边坡安全等级要求,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一般可选用坡率法及人工加固方法。 8.1.2 条件允许时,应优先考虑采用坡率法。 8.1.3 当条件不允许或仅采用坡率法等措施不能达到稳定边坡的要求,需进行边坡加固。 8.1.4 边坡加固的方法主要有抗滑桩、锚杆(索)、锚杆(索)挡墙支护、岩石锚喷支护、格构锚固、重力式挡墙、扶壁式档墙、注浆加固等。 8.2 坡率法 8.2.1坡率法适用于整体稳定的岩质和土质边坡,在地下水位不发育、且放坡开挖时不会对拟建或相邻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的条件下使用。 8.2.2坡率的允许值应根据经验,按工程类比的原则并结合已有稳定边坡的坡率值确定,具体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岩质边坡坡度一般应小于60;土质边坡坡度一般应小于45。 2. 岩质边坡高度超过15m时应分段设置台阶,台阶高度10~15m,宽度4~8m;土质边坡高度超过8m时应分段设置台阶,台阶高度5~8m,宽度4~8m。 3. 沿台阶应设横向排水沟。 8.2.3 采用坡率法时,对局部不稳定块体应清除,也可用锚杆(索)或其他有效措施加固。 8.2.4 坡率法施工 1. 边坡坡率法施工开挖应自上而下有序进行,并应保持两侧边坡的稳定。 2. 为了减少超挖及对边坡的扰动,机械开挖必须预留0.5~1.0m的保护层,人工开挖至设计位置。 3. 在清除表层危岩体和确保施工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导爆索进行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凿岩一般3~4m,由上至下一次成型。以机械浅孔台阶爆破为主,并对超欠挖部分进行修整成型。 4. 块石爆破采用岩体内浅孔爆破与块体表面聚能爆破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块体厚度大于1.5m,而易于凿岩的块石,以岩体内浅孔爆破为主;厚度小于1.5m,凿岩施工条件极差的块石,以表面聚能爆破为主;厚度在1.5m左右,宽厚比近于1的块石,可以两种方法并用。 8.3 边坡加固 8.3.1常用边坡加固方法的作用、特点及适用条件(见表8-1) 表8-1 常用边坡加固方法 加固 方法 作 用 特点 适用条件 抗滑桩 桩体与桩周围的岩体相互作用,将滑体的下滑力由桩体传递到滑面以下的稳定岩体 优点较多,布置灵活、施工不影响滑体的稳定性、施工工艺简单、速度快、功效高,可与其他加固措施联合使用、承载能力较大 滑面较单一,滑体完整性较好的浅层和中厚层滑体 锚杆(索) 对锚杆(索)施加预应力,增大滑面上的正应力,使滑面附近的岩体形成压密带 有明确滑动面的硬岩、特别是深层滑坡 挡土墙 在滑体的下部修建挡墙,以增大滑体的抗滑力 优点是可以就地取材,施工方便,有一定的抗滑力;缺点是本身重量大,对下部边坡的稳定不利,施工工作量较大 滑体松散的浅层滑坡,要求有足够的施工场地和材料供应,坡顶无重要建(构)筑物 注浆法 用浆液充填岩体中的裂隙,加强整体性并使地下水没有活动的通道 缺点是对滑动面附近地下水运动速度大、渗透性强和粘塑性强的岩土不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岩体较坚硬,有连通裂隙,且地下水对边坡影响严重的边坡区段 喷射混凝土 及时封闭边坡表层的岩石,免受风化、潮解和剥落,并可加固岩石,提高强度 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锚杆(索)配合使用。缺点是喷层外表不佳 对软弱岩体或高度破碎的裂隙岩体进行表面支护 8.3.2 抗滑桩、锚杆(索)、锚杆(索)挡墙支护、岩石锚喷支护、格构锚固、重力式挡墙、扶壁式档墙、注浆加固等常用边坡加固型式的设计计算、构造设计、施工等相关技术要求参见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和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 0240-2004)。 8.4 截排水 8.4.1边坡工程应结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降雨条件,制定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案。 8.4.2 地表排水 8.4.2.1 为减少地表水渗入边坡坡体内,应在边坡潜在塌滑区边界5m以外的稳定斜坡面上设置截水排水沟,边坡表面应设地表排水系统。 8.4.2.2 排水沟断面形状一般为矩形和梯形。断面大小的设计,应根据其拦截地坡面的汇水面积和洪峰流量等因素,参考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 0240-2004)中的相应公式和要求进行。 8.4.2.3 排水沟宜用浆砌片石或块石砌成;地质条件较差,如坡体松软段,可用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修建。 8.4.3 地下排水措施宜根据边坡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可选用大口径管井、水平排水管或排水截槽等。当排水管在地下水位以上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渗漏。 8.4.4 泄水孔 8.4.4.1边坡工程应设泄水孔。对岩质边坡,其泄水孔宜优先设置于裂隙发育、渗水严重的部位。边坡坡脚、分级平台和支护结构前应设排水沟。当潜在破裂面渗水严重时,泄水孔宜深入至潜在滑裂面内。 8.4.4.2 泄水孔边长或直径不宜小于100mm,外倾坡度不宜小于5%;间距宜为2~3m,并宜按梅花形布置。最下一排泄水孔应高于地面或排水沟底面不小于200mm。在地下水较多或有大股水流处,泄水孔应加密。 8.4.4.3在泄水孔进水侧应设置反滤层或反滤包。反滤层厚度不应小于500mm,反滤包尺寸不应小于500mm500mm500mm;反滤层顶部和底部应设厚度不小于300mm的粘土隔水层。 8.5 边坡变形监测 8.5.1 一般规定 8.5.1.1 边坡变形监测包括施工安全监测、整治效果监测和动态长期监测。应以施工安全监测和整治效果监测为主,所布网点应供长期监测利用。在施工期间,监测结果应作为判断边坡稳定状态、指导施工、反馈设计和防治效果检验的重要依据。 8.5.1.2 对于场地用作建设用地的边坡治理工程,在施工期间应建立安全监测和防治效果监测点,同时可建立以群测为主的长期监测点;对于其他边坡治理工程,可建立群测为主的简易长期监测点。 8.5.2 施工安全监测 8.5.2.1 施工安全监测应对边坡进行实时监控,以了解由于工程扰动等因素对边坡的影响,并及时指导工程实施、调整工程部署、安排施工进度等。 8.5.2.2 施工安全监测点应布置在边坡稳定性差,或工程扰动大的部位,力求形成完整的剖面,采用多种手段互相验证和补充。 8.5.2.3 施工安全监测包括地面变形监测、地表裂缝监测、滑体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地应力监测等内容。 8.5.2.4 施工安全监测原则上采用24h自动定时观测方式进行,以使监测信息能及时地反映边坡变形破坏特征,供有关方面作出决断。如果边坡稳定性好,且工程扰动小,可采用8~24h观测一次的方式进行。 8.5.3 整治效果监测 8.5.3.1整治效果监测将结合施工安全和长期监测进行,以了解工程实施后边坡的变化特征,为工程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8.5.3.2 整治效果监测时间长度不应小于一个水文年,数据采集时间间隔宜为7~10天。在外界扰动较大时,如暴雨期间,应加密观测次数。 8.5.3.3 整治效果监测一方面了解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另一方面针对实施的工程进行监测。例如,监测预应力锚索应力值的变化、抗滑桩的变形和土压力、排水系统的过流能力等,以直接了解工程实施效果。 8.5.4 长期监测 8.5.4.1 长期监测是在整治工程竣工后,对边坡进行动态跟踪,了解边坡稳定性变化特征。 8.5.4.2 长期监测宜沿边坡主剖面进行,监测点的布置少于施工安全监测和防治效果监测。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滑带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和地面变形监测。数据采集时间间隔宜为10~15天。动态变化较大时,可适当加密观测次数。 8.5.5 监测方法 8.5.5.1 地表大地变形监测是边坡监测中常用的方法。采用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GPS等测量仪器了解边坡体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以及变化速率。点位误差要求不超过2.6~5.4mm,水准测量每公里中误差小于1.0~1.5mm。 8.5.5.2地表裂缝位错监测用以了解地裂缝伸缩变化和位错情况。采用伸缩仪、位错计,或千分卡直接量测。测量精度0.1~1.0mm。 8.5.5.3 地下水动态监测以了解地下水位为主,可进行地下水孔隙水压力、扬压力、动水压力及地下水水质监测。 8.5.5.4 深部位移监测是监测边坡整体变形的重要方法,用以指导防治工程的实施和效果检验。采用钻孔倾斜仪了解深部,特别是滑带的位移情况。系统总精度不超过5mm/15m。 8.5.5.5 锚索测力计用于预应力锚索监测。以了解预应力动态变化和锚索的长期工作性能,为工程实施提供依据。采用轮幅式压力传感器、钢弦式压力盒、应变式压力盒、液压式压力盒进行监测。长期监测的锚杆数不少于总数的5。 8.5.5.6 压力盒用于抗滑桩受力和滑带承重阻滑受力监测,以了解边坡体传递给支挡工程的压力。压力传感器依据结构和测量原理区分,类型较多,使用中应考虑传感器的量程与精度、稳定性、抗震及抗冲击性能、密封性等因素。 8.5.5.7 监测数据的采集应尽可能采用自动化的方式。数据处理应在计算机上进行,包括建立监测数据库、预报模型等。监测设计须提供险情预警标准。 9. 场地整理 9.1 一般规定 9.1.1 场地整理的范围包括采矿场和排土场。 9.1.2 场地整理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场地平整、修建道路和排灌水系。 9.2 采矿场整理 9.2.1 根据场地现状进行平整,挖高垫低,清理残留的岩土体。 9.2.2构建完整的排水系统,开挖场地排水沟,并与边坡排水系统相沟通。 9.3 排土场整理 9.3.1排土场整理范围包括其顶部、平台和边坡。 9.3.2排土场最终坡度应与土地利用方式相适应,一般为26~28,机械作业区坡度小于20。 9.3.3合理安排岩土排弃次序,尽量将含不良成分的岩土堆放在深部,品质适宜的土层包括易风化性岩层可安排在上部,富含养分的土层宜安排在排土场顶部或表层。 9.3.4排水设施满足场地要求。设计和施工中有控制水土流失的措施,特别是控制边坡水土流失的措施。 9.3.5对于地势较高的矿山,必须检查排土场有无可能形成泥石流,若不符合安全要求必须进行清理或建坝拦挡。 三、生态环境治理 10. 复垦 10.1 一般规定 10.1.1 复垦范围包括采矿场、排土场和边坡台阶。 10.1.2 在经过整治的采矿场、排土场和边坡台阶,应覆盖土层,充分利用工程前收集的表土覆盖于表层。土层厚度应根据场地用途确定。 10.1.3 如复垦场地含有毒有害或放射性成分时,应先进行安全处置或去除。视废弃物性质、场地条件,必要时设置隔离层和防渗层后,再覆盖土壤。 10.1.4 覆盖土层前应适当压实,依不同利用方向确定压实程度。 10.2 边坡台阶复垦 10.2.1 沿平台外围砌筑0.7m以上的挡土墙,防止回填客土随水流失。 10.2.2 在挡土墙内覆土,厚度0.6m以上,需浇一定量水,使土层自然沉降变紧实,以便种植植被。 10.3 采矿场复垦 10.3.1林业(含果园)用地复垦标准 1. 覆土厚度为自然沉实土壤0.6m以上。 2. 覆土后场地平整,地面坡度一般不超过5,局部坡度不超过25。 3. 覆土土壤PH值范围,一般为5.5~8.5,含盐量不大于0.3%。 4. 排水设施满足场地要求,防洪满足当地标准。 10.3.2 渔业含养殖业 用地复垦标准 1. 有适宜的水源补给,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2. 塘(池)面积和深度适中,深度以2.5~3m为宜。 3. 有良好的排水设施,防洪标准与当地一致。 10.3.3垃圾填埋场用地复垦标准 1. 应参照国家有关环境标准,进行卫生安全土地填筑处理,充填后场地稳定。 2. 有防止充填物中有害成分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防治措施。视填充物性质、种类,除采取压实等加固措施外,应作不同程度防渗、防污染处置,必要时设衬垫隔离层。 10.3.4 人工湖、公园、水域观赏区用地复垦标准 1. 与区域自然环境协调,景观效果良好。 2. 水质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Ⅴ类水域标准。 3. 排水、防洪设施满足当地标准。 4. 沿岸植树种草固土护坡,控制水土流失。 10.3.5 建筑用地复垦标准 1. 待复垦场地应无滑坡、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条件,主体建筑应设置于较好地基地段。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确定建筑参数(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指标)。 2. 用于建筑的场地坡度允许值,应根据当地经验,参照同类土、岩体的稳定性坡度值确定。坡度一般不超过20%。 3. 排水管网布置合理,建筑地基标高满足防洪要求。 10.4 排土场复垦 10.4.1 林业含果园用地复垦标准 1. 覆土厚度0.3m以上。 2. 采取坑栽时,坑内放少许客土或人工土。 3. 边坡在35以下适于一般林木种植,15~20的坡面可用于果园和其它经济林。 4. 有满足场地要求的排水设施,边坡有保水肥措施。 10.4.2 建筑场地用地复垦标准 1. 排土层复垦后用于建筑时,场地需要经过至少3年的自然沉实或植被稳定措施,也可根据建设需要,进行人工处置等办法稳定场地。经测试场地满足稳定性要求,方可用于建筑。 2. 边坡坡度允许值根据当地经验,参照同类土、岩体的稳定坡度值确定。一般坡度不超过20%。 3. 经试验及计算确定的场地地基承载力、变形指标和稳定性指标满足设计要求时,可用作持力层。不能满足要求时,依据岩土性能、场地条件等提出处理方法,采用分层压实或其他方法处理。 11. 复绿 为尽快恢复露采矿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在边坡稳定性治理和矿山复垦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植被复绿;在一些特殊地区也可以根据现状条件塑造景观,提高整治区的综合经济价值,以满足露采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各种要求。 11.1 一般规定 11.1.1基本原则 1. 因地制宜,根据整治的需要,确定适宜的治理目标和方向。 2. 适地适树(草),以地带性植被、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植物。 3. 乔灌藤草相结合,丰富生物多样性,构建立体生态防护体系。 11.1.2 复绿目标 1. 1年后植物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能自我繁衍更新。 2. 2年后植物成活率85以上,且生态系统稳定性强,能自我更新。 3. 以造景为主的整治项目,要求植物景观和硬质景观协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协调,环境优美、宜人。 11.1.3 复绿的工作内容包括 1. 准备工作 2. 土壤处理 3. 树种选择 4. 复绿 5. 后期养护管理 11.2 准备工作 11.2.1 气候条件调查 收集调查地气候资料,包括年、月平均降水量与蒸发量,年、月平均气温,年绝对最高和最低气温,积温,相对和绝对湿度,最大降雨强度,土温变化情况,风、霜、冻、雪及其它灾害性天气资料。 11.2.2 植物种类调查 调查整治矿山周边地区自然野生植物种类,确定适宜于复绿的乡土树(草)种。在整治矿山及周边1km范围内,选择不同的生境类型,特别是坡度大、土层薄、干旱的生境,设置标准地或样地,进行每木调查;另外,调查林分中植物种类、高度、地径、蓬径、盖度、数量、生长势、分布状况等,分析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11.2.3 土壤性质调查 对于土质边坡,在典型坡面上,按面积大小设置若干个土壤剖面,每个剖面按0~0.1m和0.1~0.3m深度取样,测定土壤质地、容重、孔隙率、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等理化指标。 11.2.4 其它因子调查 包括水文状况、人为干扰程度和环境污染情况等。 11.3 土壤处理 11.3.1 平整地面 清除土壤中的灰渣、石块、树根等杂物,并保证排水畅通。 11.3.2 土壤改良 对不适宜树木生长的土壤进行改良,更换肥沃土壤,最好是p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