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 4 卷 2 O 0 5 生 第4 期 1 2月 V o 1 . 2 4 N o . 4 D e c . 2 0 0 5 构造地貌及其分析方法述评 王 岸 , 王国 灿 中国地质大学 a . 研究生院; b . 地球科学学 院, 武汉 4 3 0 0 7 4 摘要 构造地貌是指受构 造内动 力作用 控制, 通过内 外 地质动力的相互 作用所奠 定的 能够反映一 定构造特征的 地貌形式。构 造地貌学的 研究内 容为 地貌与构 造的 关系 、 构 造地貌发生和发 展过程以 及构造地貌过程所揭示的地球内 部构造动力过程; 其分 析方法可归纳为构 造地貌格局分 析法、 构造地貌 形态 分析法、 构 造地貌相关沉积 分析法 和构 造地貌年代分析 法。 构造地貌学从地 形地貌的 角度来分析 构造过程, 涉及不同圈 层间的相互 作用, 响 应了当 前地球系 统科学的研究 思路, 可以 预见, 构造地貌学 将在圈 层 作用研究中 发挥重要作 用, 同 时朝着信 息 化、 定量化的 方向 发 展。 关键词 构造地貌; 构造地 貌学; 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 P 5 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7 8 4 9 2 0 0 5 0 4 0 0 0 7 0 6 1 构造地貌及构造地貌学发展历史 构造地貌是指受构造内动力作用控制 , 通过内 外地质动力的相互作用所奠定 的能够反映一定构造 特征 的地貌形式 。最近吴珍汉等 把地球 内动力 、 构造运动与内外动力耦合所导致的地壳表部 的不同 形态 、 不同规模 、 不同特点 的地貌都称为构造地貌 。 由于构造地貌在外动力作用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 得越来越模糊, 因此不少学者强调构造地貌 主要是 新构造活动控制下 的地貌 ] 。这里, 笔者 强调构 造地貌是由构造作用和其他各种外动力综合作用形 成的地貌或地形 , 它不 囿于某种特定的性质, 既可以 是实体性质的地貌 , 例如断陷盆地、 隆起的山脉、 火 山地貌等 , 也可以是构造作用的地貌形态或地形 , 例 如断层线 、 断层面、 地垒、 古夷平面等, 重要的是它能 够反映一定 的构造特征 , Uf i mt s e v [ 3 ] 也曾强调构造 地貌实际上是构造的第三副面孔。虽然, 新构造运 动的构造地貌表现得更为清楚 , 但构造地貌不应只 限于新构造运动时期的地貌 , 一切能够体现构造特 征的地貌形式都应归结为构造地貌的范畴。 构造地貌学是一门介于地貌学、 地球动力学 、 构 造地质学之间 的边 缘学科[ 2 “ ] 。其研究内容是 地 貌与构造的关系、 构造地貌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构 造地貌过程所揭示的地球 内部构造动力过程 。地貌 学产生的早期就已经涉及到了构造地貌这一术语 , 但是直到 2 0世纪 中期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广泛开展 以及 2 0世纪 6 0年代板块构造理论 的诞生 , 构造地 貌学才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从地貌学 中分化出来 。 构造地貌研究经历了早期 的静态构造地貌研究 和 2 0世纪 6 0年代 以后 的动态构 造地貌研究 2个 阶 段[ 2 ] 。早期的静态构造地貌研究主要局限于老地 质构造在外动力作用下被侵蚀剥露而显现于地表的 地貌的研究, 侧重于岩性、 产状 与地貌 间关 系的阐 述 , 例如反映地貌与地质构造形态之间关 系的背斜 山 谷 、 向斜山 谷 等 。动态构造地貌研究则强调 通过地表地貌的研究来揭示岩石圈的构造运动, 强 调地貌的内动力作用过程, 并力图排除外动力作用 的干扰。一般而言, 动态构造地貌研究主要涉及的 是由岩石圈不同规模、 层次 的各种构造运动所形成 的地表地貌形态 , 由于它受地球内部物质运动 内动 力 主导 , 所以有人也称为内动力地貌 。然而 , 构造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内动力地貌 , 地 壳表层的地貌形态纷繁芜杂, 但它们主要是在内、 外 动力及其相互作用下形成 的, 单一动力成 因的地貌 很少 , 更多的是 2种作用 的综合产物。因此构造地 貌学的研究任务就是通过分析地貌 的特征 , 包括相 关沉积, 揭示地貌在内、 外动力作用下的产生与发育 规律, 探寻构造地貌塑造过程中的构造制约 因素 。 中国最早涉及构造地貌研究的学者应属李 四 光 。他很早就注意到 中国大陆 的三大地貌 阶梯, 并 结合中国大陆及全球宏观地貌 山盆地貌 展布的空 收稿 日期 2 0 0 5 0 2 2 0 编辑 黄秉艳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资助项 目 4 0 3 7 2 1 0 4 l 4 0 0 7 2 0 6 2 ; 中国地 质调查局项 目“ 青海 1 2 5万库赛 湖幅 I 4 6 C 0 0 1 0 0 2 、 不冻 泉幅 I 4 6 C0 0 1 0 0 3 区域地质调查” 2 0 0 3 1 3 0 0 0 0 0 5 作者 简介 王岸 1 9 8 0 一 , 男 , 现正攻读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构造地貌研究 。 O a m y 报 情 m 技 科 a 质 e C 地 -星 C S ∞ g O O e G 维普资讯 8 地 质 科 技 情 报 间规律性 , 提出了构造体系的概念 , 以此解释中国及 全球构造地貌特征。2 0世纪 7 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研究 中国大陆宏观地貌特 征 , 并取得了许 多重要进展。金性春等 依据板块 边界性质对板块边界地貌进行了类型划分和实例分 析 ; 杨怀仁 提出了造貌运动的概念 , 认为形成中国 中东部“ 地貌波” 的造貌运动具有断块波状运动的特 点。2 O世纪 8 0年代 以后 特别是 9 0年代 构造地 貌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都发生 了变化 , 学科本身也 出现了分支学科 例如大地貌学 ] , 研究对象不 再局限于地质构造对外动力作用适应 的静态构造地 貌和宏观 山脉 、 盆地 地貌格局, 而扩展到包括断裂 地貌 、 构造盆地 、 水 系地貌、 山脉形态 以及相关沉积 体系等各种规模和类 型的地貌 ; 研究方法也逐渐 系 统化 , 引入了统计学、 地形测高等新方法 。 构造地貌分析方法 构造地貌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归结为构造地貌格 局分析法、 构造地貌形态分析法 、 构造地貌相关沉积 分析法和构造地貌年代分析法 4种类型。 2 . 1构造地貌格局分析法 构造地貌格局是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各 种地貌体 山脉、 台地 、 盆地 、 谷地、 新隆起 、 新 凹陷、 水系等 在三维空间上的规律排列组合 ] , 例如山脉 和盆地的定 向间隔展布 ; 火山岛屿、 地震鼓包 、 湖泊 等的线性排列 ; 河流的各 种空间分布规律 放射状、 向心状、 倒钩状 、 格状等各种水系形式 等, 这种空间 规律性的本质在于存 在统一的构造环境 , 而构造地 貌格局的分析旨在阐明这种构造环境。水系格局往 往反映的是 流域内地质构造和活动构造 的综合作 用 , 例如东昆仑地区存在东西 向和南北 向 2种形式 的水系, 分别是在早期东西向的断裂活动和后期盆 山快速差异隆升作用下而形成的[ 1 。 ’ ” ] ; 山西地堑系 中一系列北北东 向、 北东 向的雁列式断陷盆地地貌 格局是在北北东 向、 北东 向的右行平移断层作用下 形成的 ; S c h e i d e g g e r [ 1 详细统计了大西洋 Ma c a r o n e s i a群岛诸岛屿的构造地貌参数[ 包括 2组火山 岩熔岩节理 、 2组水系 河谷 方位、 2组 山脊方位] , 这些构造地貌参数在加那利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之间 的同一性说明二者成 因的一致性 图 1 , 而从亚速 尔群岛经马德拉群岛、 加那利群 岛到佛得角群 岛之 间, 上述构造地貌参数具有逆时针旋转的特点, 反映 的是大洋板块的拖拽旋转及其导致的非洲板块以马 德拉群岛西部为轴心的逆时针旋转特征 。 以上的例子足 以说明 , 构造地貌格局在三维空 图1大西洋M a c a r o n e s i a 群岛 及其与中 大西洋中 脊和 相关水下断层线的相对 位置图 F i g . 1 Ma p o f Ma c a r o n e s i a i n A t l a n t i c , i n c l u d i n g i t s s e t t i n g wi t h r e g a r d t O t h e mi d - At l a n t i c r i d g e a n d p e r t i n e n t s u b m a r i n e f a u l t l i n e s 间上排列组合的规律性是在统一的构造 因素 地质 构造 、 活动构造或应力场 作用下的客观地貌表现 , 这种规律性的揭示常常是解决 动力问题 的突破 口, 因此构造地貌格局的分析作为一种方法应该得到充 分重视。但是构造地貌格局反映了地壳表层地貌分 布的特征或规律 , 控制其形成的动力条件往往是多 层次的, 壳内不同流变性质的多层圈可 以在不 同层 次上塑造地壳表层 的构造地貌 , 同时动力条件也会 随时间而发生演变。全球洋陆分布 、 大型山脉展布 、 洋中脊 、 俯冲带和北半球纬向造 山带等构造系统在 南北半球以及东西半球的不对称性口 等宏观构造 地貌格局蕴藏着全球动力 的内在联系, 而全球动力 的复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只有结合圈层 构造 系统对刚性岩石圈表层形态作用进行研究 , 同时注 意浅部与深部作用的差异性 , 才能解决宏观构造地 貌格 局的 动力 问题 。 2 . 2 构造地貌形态分析法 地壳表层的各种地貌单元是在一定的地质基础 之上 由内、 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 形态作为地貌的 主要方面蕴含着地质构造和近期构造活动的丰富信 息 。构造地貌的形态分析法一般对地貌地形的形态 特征进行分析 , 从中识 别和 区分 出地质构造及 活动 构造等内动力和各 种外 动力 因素的作用。易行、 有 效的手段主要有水系结构形态分析和地形形态分析 2个 方面 。 2 . 2 . 1 水 系结构形态分析 水系结构形态对 流域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1 0 地 质 科 技 情 报 线 以下的面积 , 反映的是流域 内未被剥蚀 的物质体 积比例。通常 , 测 高积 分与构 造 隆升速率呈 正 相 关[ 1 , 反映的是 内、 外动力相对强弱的关 系, 如果构 造隆升微弱 , 外动力的剥蚀效果就会显著, 从而降低 测高积分 ; 反之如果构造隆升强烈, 在外动力作用得 到加强的同时, 占主导地位的隆升作用仍会导致测 高积分的增高 。 地形测 高反 映 的是 区域 上 的地 形特 征 , 而河 流纵剖面、 地形 剖面 等反 映的则是剖 面线上 的地 形信息 , 二者可 以相互 补充; 地形特征是构造作用 和剥蚀作用的共同结果 , 因此在 利用上 述方法 时 , 要在对外动力作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构造 因 素的作用。例如在 同一 区域 , 冰川 I区的 冰蚀 作用 和冰缘 区的冰水侵蚀作用对测高 曲线有不 同程度 的影响[ 2 。在 比较 测高 曲线 时 , 要考 虑外动力作 用的差异性 , 而不 能将其 简单归结 为构造 因素 的 作用 ; 此外 , 测高 曲线 以及上述 的河床梯度指数 等 都是依赖于空 间尺度 的参 数 , 即不同的 流域 面积 或不 同河段测高 曲线及河床梯度指数可 能是不 同 的 , 因此在 比较这 些参数 时要注 意它们是 否具 有 可比性 , 这也是在 形态 分析方法 运用 中应 注意 的 一 个 重 要 问题 。 2 . 3 构造地 貌 相关 沉积 分析法 在地表地形 地貌 的塑造过程 中, 内动力作用的 结果一般趋 向于增高地形地势, 而地形地势的增高 则促进了外动力的作用 ; 与内动力作用相反 , 外动力 作用增强的直接结果是降低地形地势 , 同时形成相 关 的沉积体系, 因此相关沉积与 内动力作用在地形 地势方面是一种耦合 的关系 , 例如山前磨拉石沉积 反映的是相邻 山脉的隆升和地势的加剧。构造地貌 相关沉积分析旨在通过对与地貌发育过程相关的沉 积体系进行相分析和沉积动力分析, 结合沉积物的 年代测定, 探究 地貌的变迁和构造过程信息。例如 断层的多期活动会在断层崖下形成楔状沉积物 , 这 种楔状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可以作为断层多期活动的 证据。同样 , 盆地的形成不仅仅是形态过程 , 盆地内 部的充填序列与盆地及边缘山脉的构造活动是息息 相关的。青藏高原北部垭 口盆地 。 第 四纪以来的 沉积相演变完整地记录了盆地 的形成与消亡过程, 反映了相邻昆仑 山脉的隆升信息。最近的调查研 究[ 2 。 显示 , 昆仑 山东段的第 四纪沉积地层的空间 分布、 沉积物源与第 四纪成山作用过程具有很好的 耦合性 。 毫无疑问, 负地貌 区发育 的相关沉积相及沉积 特征 碎屑粒度、 分选 、 物源等 能够给邻区构造活动 提供重要信息, 但是相关沉积不一定完全是构造作 用的结果 , 气候具有部分甚 至全部 的等 同作用。例 如山前地带 的洪积地貌体不 一定代表 山脉的隆升 , 河流阶地的堆积也不一定完全是构造作用所致 。所 以运用相关沉积分析时, 首先要 区分是构造沉积还 是气候沉积 , 必要时还要在大区气候背景的基 础上 对气候的作用程度进行分析 引。 2 . 4 构 造地 貌年 代分 析法 2 0 世纪 8 0 ~9 0年代 以来 , 一些针对年轻地质 体系年代的测定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 并 E t 趋成熟 , 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构造地貌学新的活力。如磷灰 石裂变径迹或 U Th 一 He等低封 闭温度测年 体系 使我们能够直接确定年轻山系的抬升速率或年轻构 造的活动时间 , B e 、 。 Al 等宇宙核素测年方法使我 们能确定地表基岩的暴露年龄和剥蚀速率, 这些方 法的合理、 有效使用为构造地貌发 育过程的研究提 供了很好的时间坐标 。这里并不对年轻地质体系的 测年技术进行赘述 , 而是侧重于测 年体系在构造地 貌结构分析方面的应用。构造地貌的结构是指在多 时期或多阶段的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 的, 同一地貌 体内新、 老地层之间 , 或者新、 老地 貌体之间的层次 组合。地貌结构的本质在于地貌体各物质单元的形 成存在先后关系 , 因而 , 构造地貌的结构分析是构造 地貌年代测定 的基础, 以下结合实例说明之。一般 认为河流阶地是构造抬升、 气候变化或侵蚀基准面 下降等作用的产物 , 实 际情况往往是上述 3种作用 的交替和叠加的综合作用 , 使得阶地结构和类型变 得复杂。图 4为昆仑河 5级阶地结构 图, 5级 阶地 均属堆积性质 的阶地 , 其上 堆积 了 自身 的冲积物 , T 4 一Tl阶地与 T5阶地均为上叠的关 系, 即 T4 一 Tl 每级阶地都代表 了切割其他先成 阶地 和 T5沉 积物以及堆积 自身 冲积物 2个过程 , 各沉积单元的 形成序列及年龄数据② 如图 4所示 。图 5为中欧喀 尔巴阡山区气候控制下的阶地结构剖面 , 根据侵蚀 和切割关系同样可以判断各沉积单元的形成序列 。 有时构造地貌不能直接测年 , 这类构造地貌一 般没有或极少有同构造的沉积体 , 这 时需要对地质 背景进行具体分析 , 通过相关沉积 、 切割关系和其他 同期地质体来限定构造地貌的年代 。夷平面的年代 研究是最好的例子 , 崔之久等[ 2 采用裂变径迹方法 测定 了与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同期发育的溶洞再生方 解石的形成年龄 1 9 . 0 ~7 . 0 Ma ; 李吉均等 。 。 对覆 盖在青藏高原主夷平面上的玄武岩进行了同位素年 龄测定 ,限定 了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 ⑦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1 t 5万青 办 食宿 站幅 区域 地 质调查 报告 [ R ] . 2 0 0 3 . 维普资讯 第 4期 王岸等 构造地貌及其分析方法述评 3 7 4 蛊3 7 2 3 7 0 3 6 8 1 l3 31 M a 【 1 昆仑河 c 丽o o“ 6 “ 6o 百 0 5 0 0m 省略4 5 0m 1 8 0 I / m 图4 昆 仑河阶 地结 构 F i g . 4 S t r u c t u r e o f K u n l u n r i v e r t e r r a c e s 1 . 河道砂砾沉积 ; 2 . 砂质透镜体 ; 3 . 河漫滩沉积; 4 . A_ F沉积单元形成次序 图5 中 欧喀尔巴阡山区气 候阶 地结构图 据文献[ 2 8 ] 修改 F i g . 5 S t r u c t u r e o f c l i ma t i c t e r r a c e s i n C a r p a t h i a n Mo u n t a i n s , C e n t r a l E u r o p e 1 . 河道沉积 ; 2 . 河漫滩沉积 ; 3 . 黄土 ; 4 . A w 沉积单元形成次序 3 . 8 ~3 . 4 Ma ; 李炳元等 l J 通过被夷平 的火山岩 的同位素年龄测定 , 确定 了青藏高原可可西里东部 地区夷平面发育的下限年龄 9 . 9 0 ~6 . 9 5 Ma 。 构造地貌体或地貌相关沉积的形成往往与洪积、 冲积 、 冰碛、 火山岩等彼此交错叠加, 形成复杂的地貌 结构 , 因此必须根据沉积特征和交切关系以及分布位 置对构造地貌进行结构分析, 识别各地貌单元的形成 序列 , 在此基础上借助释光、 同位素等测年技术才能 对构造地貌的年代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解释。 构造地貌研究发展趋势 2 0世纪 9 0年代以来构造地貌学研究呈现以下 三大趋势。 1 圈层作用的研 究 在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 引导下 , 地质科学 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地球各 圈层的 演化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 地球多圈层问的相互运动 与作用是 2 1世纪初地质学的前瞻性领域 , 而构造作 用和各种内、 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形成 的地球表层的 各种构造地貌是各 圈层相互作 用 的重要场所[ 1 。 因此 , 构造地貌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大时空 尺度的构造地貌如高原隆升、 洋陆变迁等构造地貌 变迁的气候、 生态效应是构造地貌学研究的一个重 要方 面 。 2 信息数据的开发利用 2 0世纪 9 0年代 以 来 , 地理信 息 系统 GI S 的发 展和 数字 高程模 型 DE M 的建立使得过去的一些计算方法 得到了复 活 , 从现在的研究[ 1 蚓 看, 特别是数字高程模 型 D E M 以其数据获取便捷 、 可计算性等优点在构 造地貌学研究 中已经不可 或缺, 例 如 F l o r i n s k y [ 3 从数字高程模型 DE M 数据中提取地形线性特征 数据 , 对不同性质断层的识别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此外 , 遥感 RS 、 全球定位 系统 G P S 等信息技术 的发掘利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信息数据 的开发 利用将存在极其广阔的前景。 3 定量化发展 构造地貌学 的研究方法正 向 着定量化的方向发展。Ke i t h等【 3 利用多种地形相 关参数和统计学方法将不同时代和岩性地层的抗蚀 能力相对量化, 探讨 了地貌和构造的关 系, 尽管这方 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 但 是这种将定性描述定量化的 尝试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和运用 。此外 , 常规的 热年代 学方法 及 近年发 展起 来 的宇 宙核 素、 U Th 一 He等新测年技术 , 以及上述 的信息数据 的开 发利用都将在构造地貌学定量化研究中发挥重要作 用 。 。 参考 文献 [ 1 ] 吴珍汉 , 吴中海 , 江万 , 等. 中国大陆及邻 区新 生代构造 一地貌 演化过程与机理 [ M] . 北京 地质 出版社 , 2 0 0 1 1 5 . E 2 ] 韩慕康. 构造地貌学E J ] . 地球科学进展 , 1 9 9 2 , 7 5 6 1 6 2 . [ 3 1 Uf i mt s e v G F . Th e T h i r d F a c e o f Te c t o n i c s T e c t o n i c An a l y s i s o f R e l i e f [ J ] .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F r o n t i e r s , 1 9 9 5 , 2 1 2 9 1 8 . E 4 ] 严钦 尚, 曾昭璇. 地貌学E M3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 9 8 5 1 一 维普资讯 l 2 地 质 科 技 情 报 2 0 0 5 生 4. [ 5 ] 王乃糅 , 韩慕康. 构造 地貌学 的理论 、 方 法、 应用 与动 向[ A] . 见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 委员 会. 中 国地理 学会第一 次构造 地貌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C ] .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 1 9 8 4 1 9 . [ 6 ] 金性春 , 莫惠林. 板块 和地貌 [ A] . 见 中国地 理学会地貌专 业 委员会. 中国地理学会 第一 次构造地貌 学术 讨论会 论文选 集 [ C ] . 北京 渖} 学出版社, 1 9 8 4 2 0 7 2 0 9 . [ 7 ] 杨怀仁. 中国造貌运动与地貌学基本理论 问题 [ A] . 见 中国地 理学会地貌专业 委员会. 中国地理学会 1 9 7 7年地貌学术 讨论 会文集[ C ]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 9 8 1 3 3 4 ~3 3 9 . [ 8 ] S u mme r f i e l d M A. Te c t o n i c G e o mo r p h o l o g y Ma c r o s c a l e P e r - s p e c t i v e s [ J ] .P r o g r e s s i n P h y s i c a l Ge o g r a p h y. 1 9 8 6 , 1 0 2 2 2 7 2 3 8 . [ 9 ] 程绍平 , 杨桂 枝. 大 地貌学 研究进展 综述 [ J ] . 地 球科学进 展 , 1 9 9 4, 9 1 1 7 . [ 1 O ]李长安 , 殷鸿福 , 于庆文. 东昆仑构造 隆升与水系演化及其发展 趋势[ J ] . 科学通报 , 1 9 9 9 , 4 4 2 ; 2 1 1 2 1 3 . [ 1 1 ]王岸 , 王国灿 , 向树元. 东昆仑山东段北坡河流阶地发育及其与 构造隆升的关系[ J ] . 地球科 学 中国地质 大学 学报 , 2 0 0 3 , 2 8 6 6 7 5 ~ 6 7 9 . [ 1 2 ]L i Y o u l i , Y a n g J i n g c h u n , X i a Z h e n g k a i , e t a 1 . Te c t o n ic Ge o mo r p h o l o g y i n t h e S h a n x i Gr a b e n S y s t e m, N o r t h e r n C h i n a [ J ] . Ge o mo r p ho l o g y, 1 9 9 8, 2 3 1 7 7 ~89 . [ 1 3 ]S c h e i d e g g e r A E . Mo r p h o me t r i c An a l y s i s a n d I t s Re l a t i o n t o Te c t o n i c s i n Ma c a r o n e s i a [ J ] . Ge o mo r p h o l o g y , 2 0 0 2 , 4 6 卜2 9 5一 l 1 5 . [ 1 4 ] 马宗晋, 杜 品任, 卢苗 安. 地球 的多 圈层相互作 用 [ J ] . 地学前 缘 , 2 0 0 1 , 8 1 } 3 8 . [ 1 5 ]S p i t z W J , S c h u mm S A . T e c t o n i c Ge o mo r p h o l o g y o f t h e Mi s s i s s i p p i Va l le y Be t we e n Os c e o l a, Ar ka n s a s a n d Fr i a r s P o i n t , Mi s s i s s i p p i [ J ] .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y, 1 9 9 7 , 4 6 3 - 4 2 5 9 2 80 . [ 1 6 ]Ho l b r o o k J , S c h u mm S A. Ge o mo r p h i c a n d S e d i me n t a r y Re s p o n s e o f Ri v e r s t o Te c t o n i c De f o r ma t i o n; A Br i e f Re v i e w a nd Cr i t i q u e o f a To o l f o r Re c o g niz i n g S u bt l e Ep e i r o ge n i c De f o r ma t io n i n Mo d e r n a n d An c i e n t S e t t i n g s [ J ] . T e c t o n o p h y s i c s , 1 9 9 9 , 3 0 5 1 3 2 8 73 0 6 . [ 1 7 ]Ha c k J T. S t r e a m P r o f i l e An a l y s i s a n d S t r e a m Gr a d i e n t I n d e x [ J ] .J o u r n a l o f R e s e a r c h o J t h e U. S . Ge o l o g i c a l S u r v e y, 1 9 7 3, 1 4 4 2 1 4 29 . [ 1 8 ]B r o o k f i e l d M E . T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Gr e a t Ri v e r S y s t a ms o f S ou t he r n As i a Du r i n g t h e Ce n o z o i c I n d i a As i a Co l l is i o n} Ri v e r s Dr a i n i n g S o u t h wa r d s [ J ] . G D m D r p 0 D 最 y , 1 9 9 8 , 2 2 3 - 4 2 8 5 3 1 2 . [ 1 9 ]C h e n Ye n c h i e h , S u n g Q u o c h e n g , C h e n g Ku a n g y u . A l o n g - S t r i k e Va r i a t i o n s o f Ⅳ【 o r p h o t e c t o n i c Fe a t ur e s i n t h e W e s t e r n F o o t h i l l s o f Ta i wa n Te c t o n i c I mp l i c a t i o n s Ba s e d o n S t r e a m Gr a d i e n t a n d Hy p s o me t r i c An a l y s i s [ J ] . G 0 , 0 r p D g , 2 0 0 3 , 5 6 1 2 1 0 9 1 3 7 . [ 2 O ]Ma g n u s J . An a l y s i s o f Di g i t a l E l e v a t i o n D a t a f o r P a l a e o s u r f a c e s i n S o u t h We s t e r n S we d e n [ J ] . G D , n D r p D D g , 1 9 9 9 , 2 6 4 2 7 9一 Z 95 . [ 2 1 ]Mi c h a e l P B, J o h n F S J , Ra d o s l a v B, e t a 1 . Ge o mo r p h i c C h a n g e i n Hig h Mo u n t a i n s A We s t e r n Hi ma l a y a n P e r s p e c t i v e [ J ] . Gl o b a l a n d Pl a n e t ar y Ch a n ge, 2 0 0 2, 3 2 4 3 1 1 3 2 9 . [ 2 2 ]J a mi e s o n S S R, S i n c l a i r H D,Ki r s t e i n L A, e t a l _ Te c t o n i c Fo r c i n g o f Lo n g i t u d i n a l Va l l e y s i n t h e H i ma l a y a M o r p ho l o g i c a l An a l y s i s o f t h e L a d a k h B a t h o l i t h , No r t h I n d i a [ J ] . Ge o mo r p h o l o g y, 2 0 0 4, 5 8 卜4 4 96 5 . [ 2 3 ]S t r a h l e r A N. Hy p s o me t r i c Ar e a Al t i t u d e An a l y s i s o f E r o s i o n a l T。 p o g r a p h y [ J ] . G e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e t y o Y Ame r i c a, 1 9 5 2 , 63 1 1 1 1 1 7 1 1 4 2 . [ 2 4 ]Wu Y o n g q i u , C u i Z h ij i u , Liu Ge n g n i a n , e t a 1 . Qu a t e r n a r y Ge o mo r p h o l o gic a l Ev o l u t i on o f t he Ku nl u n Pa s s Ar e a a n d U p l i f t of t h e Qin g h a i Xi z a n g Ti b e t P l a t e a u[ J ] . G D , D r p D D g , 2 0 0 1 , 36 3 - 4 2 0 3 2 1 6 . [ 2 5 ]王 国灿 , 吴燕玲 , 向树元 , 等. 东昆仑东 段第 四纪成山作 用过程 与地貌变 迁 [ J ] . 地球 科学 中国 地 质大 学 学报 . 2 0 0 3 , 2 8 6 ; 5 8 3 5 9 2 . [ 2 6 ]Mo l n a r P , E n g l a n d P . L a t e Ce n o z o i c Up l i f t o f Mo u n t a i n Ra n g e s a n d Gl o b a l C l i ma t e C h a n g e C h i c k e n o r E g g [ J ] .Na t u r e , 1 9 9 0。 3 4 6 6 2 7 9 2 9 3 4 . [ 2 7 ]吴锡浩 , 钱方. 格尔木河 水系河谷 地貌 [ A] . 见 ; 地质矿产 部青 藏高原地质文集编委会. 青 藏高原 地质 文集 4 [ C] . 北 京 地 质出版社 , 1 9 8 2 7 1 8 6 . [ 2 8 ]L e s z e k S . C l i ma t i c a l l y C o n t r o l l e d Te r r a c e s i n Up l i f t i n g Mo u n t a i n Ar e a s [ J ] . Qu a t e r n a r y S c i e n c e Re v i e ws , 2 0 0 3 , 2 2 2 0 2 1 8 9 2 1 9 8 . [ 2 9 ]崔之久, 高全洲 , 刘 耕年 , 等. 夷 平面 、 古 岩溶 与青藏 高原 隆 升 [ J ] . 中国科 学 D辑 , 1 9 9 6 , 2 6 4 3 7 8 3 8 6 . [ 3 O ]李吉均, 方 小敏 , 潘保 田, 等. 新生代 晚期青藏 高原强 烈隆起 及 其对周边环境的影 响[ J ] . 第四纪研究 , 2 0 0 1 , 2 1 5 3 8 1 3 9 0 . [ 3 1 ]李炳元 , 潘保 田, 高 红山. 可可西里东部地区的夷平面与火 山年 代 [ J ] . 第 四纪研究 , 2 0 0 2 , 2 2 5 3 9 7 4 O 5 . [ 3 2 ]卢苗安 , 马宗晋. 晚新生代全球构 造地貌 与环境变化 研究进 展 [ J ] . 地学前缘 , 2 0 0 3 , 1 0 4 5 4 9 . [ 3 3 ]F l o r i n s k y I V. Qu a n t i t a t i v e T o p o g r a p h i c Me t h o d o f F a u l t Mo r p h o l o g y R e c o g n i t i o n [ J ] . G e o mo r p h o l o g y , 1 9 9 6 , 1 6 2 1 0 3 1 1 9 . [ 3 4 ]Kti h n i A, P f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