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章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概況 2−1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第二章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概況 石化工業是近代化學工業的基幹,除了紡織、塑膠、橡膠等工業 的上游工業外,更支援電子、資訊、航太、汽車等高科技產業發展所 需之原料。石油化學產品以石油及天然氣為主要原料,經化學反應製 成各種化學品,以供應下游產業所需原料。 石油化學工業一般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分別生產基本 原料、中間原料及下游應用加工製品,有相當緊密的系統關聯性。上 游基本原料可分成烯烴類Olefins及芳香烴類Aromatics,烯烴類原料 包括乙烯、丙烯、丁二烯等,通常自石油提煉後的輕油Naphtha,亦 稱石油腦或天然氣中的甲烷Methane,加以高溫高壓裂解Cracker產 製;至於芳香烴類的苯、甲苯、二甲苯合稱 BTX等基本原料,則利 用輕油加以重組Reate或是由重組汽油中萃取而得。 石化中游為中間原料,包括塑膠原料、人纖原料、橡膠原料、及 酚 、 可 塑 劑 等 化 學 品 , 其 中 屬 乙 烯 系 統 者 有 LDPE、 HDPE、 SM、 PS、ABS、VCM、PVC 等塑膠加工業的中間原料,而 EG 則為人纖原 料;屬丙烯系統者有 PP、AN、丙烯酸、PPG、IPA、2-EH 等,為塑 膠、人纖、溶劑等原料;丁二烯主要供應合成橡膠如 SBR、BR、NBR 及塑膠如 ABS 等;芳香烴系統則供應人造纖維工業為主,部份使用在 塑膠、清潔劑等工業。詳見圖 2-1。 中國大陸與亞太各國石化工業發展互動分析專題調查 2−2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原油輕油石化基本原料 塑膠原料 LDPE HDPE PP PVC PS ABS PET Nylon 人纖原料 PTA EG AN CPL 橡膠原料 SBR BR NBR TPR 石油化學品 PA DOP PPG AB Phenol ... 包裝袋、塑膠瓶、 塑膠日用品、家電 外殼、電腦外殼、 電子及資訊設備零 組件、汽車保險桿 、塑膠建材、玩具 、手提箱、塑膠管 件 聚酯纖維 聚醯胺纖維 聚丙烯 纖維 輪胎、輸送帶、 橡膠油封、橡膠 鞋、手套、接著 劑、塑膠改質劑 染料、接著劑、塗 料、不飽和聚酯、 環氧樹脂、酚醛樹 脂、溶劑、醫藥品 、農藥、清潔劑 蒸餾裂解 重組 煉油工業石化上游石化中游石化下游應用 乙烯 丙烯 丁二烯 苯 甲苯 二甲苯 原油輕油石化基本原料 塑膠原料 LDPE HDPE PP PVC PS ABS PET Nylon 人纖原料 PTA EG AN CPL 橡膠原料 SBR BR NBR TPR 石油化學品 PA DOP PPG AB Phenol ... 包裝袋、塑膠瓶、 塑膠日用品、家電 外殼、電腦外殼、 電子及資訊設備零 組件、汽車保險桿 、塑膠建材、玩具 、手提箱、塑膠管 件 聚酯纖維 聚醯胺纖維 聚丙烯 纖維 輪胎、輸送帶、 橡膠油封、橡膠 鞋、手套、接著 劑、塑膠改質劑 染料、接著劑、塗 料、不飽和聚酯、 環氧樹脂、酚醛樹 脂、溶劑、醫藥品 、農藥、清潔劑 蒸餾裂解 重組 煉油工業石化上游石化中游石化下游應用 乙烯 丙烯 丁二烯 苯 甲苯 二甲苯 資料來源工研院經資中心 ITIS 計畫 圖 2-1 石化上中下游產業關聯圖 第一節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現況 中國大陸的石化工業在其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為其 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現有銷售收入達 50 萬元人民幣以上的石油 和化工企業達 14,607 家,占其工業企業的 9.4。1999 年實現工業總 產值 10,625.4 億元人民幣,占其工業總產值的 15。1999 年石油和化 學工業產品出口貿易額達 500.55 億美元,占中國大陸進出口貿易總額 的 14.2,創歷史最高記錄。其中化工品進出口總額 394.46 億美元, 第二章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概況 2−3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比上一年度增長 14.44,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 4.45和 21.12。 由於 1998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大陸石化市場一度平淡, 但隨著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的執行,至年底部份產品已有回升趨勢。 1998 年全年原油產量累計為 16,260.33 萬公噸,比上年下降 0.10。其 中 12 月份中國大陸原油產量 1,386.3 萬公噸,平均日產比上月增長 1.8。天然氣全年產量累計為 222.97 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0.60。 其中 12 月份中國大陸天然氣產量 22.75 億立方米,平均日產比上月增 長 13.70。至 2000 年,中國大陸原油產量 1.63 億公噸,比上年增長 1.95;天然氣產量 277.3 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 9.4;原油加工量 2.1 億公噸,比上年增長 15.2;乙烯產量 470 萬公噸,比上年增長 8.1;丙烯 426.4 萬公噸,比上年增長 17.9;塑膠樹脂及共聚物生產 1,079.5 萬公噸,比上年增長 18.8;合成橡膠產量為 83.6 萬公噸,比 上 年 增 長 10.8; 合 成 纖 維 單 體 產 量 為 297.4 萬 公 噸 , 比 上 年 增 長 16.3;合成纖維聚合物產量為 349.3 萬公噸,比上年增長 21.7。 中 國 大 陸 石 化 工 業 透 過 自 行 開 發 及 在 引 進 、 消 化 、 吸 收 的 基 礎 上,開發了多項成套的工業化生產技術,一些重要觸媒達到了國際先 進水準。例如在石化製程方面,開發成功並已工業化的有催化裂解 FCC 技術、催化裂解 MGG 和 MIO 技術、重油加氫脫硫和緩和加氫裂 解技術、順丁橡膠技術、熱塑性彈性體 SBS 技術、環管法聚丙烯技 術、催化裂解乾氣與苯烴化製乙苯技術、生物催化法生產丙烯醯胺技 術等。在觸媒研製方面,開發成功並已用於工業化生產的有催化裂 解、連續重組、加氫裂解、加氫、甲苯歧化、乙苯脫氫製苯乙烯、二 甲苯異構化、聚丙烯、環氧乙烷、AN、醋酸乙烯、對苯二甲酸加氫精 製、脫硫及硫回收等。成套技術有 CBL-I、II、III、IV 國產乙烯裂解 爐等。綜上所述,中國大陸石油和化學工業技術的整體水準有了較大 提高。目前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和基礎,形成了具有 20 多個行業,能 中國大陸與亞太各國石化工業發展互動分析專題調查 2−4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夠生產 4 萬多種產品,種類較齊全,品種大致配套的工業體系。 2000 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呈現回升的局面,石化業在推動經濟發 展上扮演極為吃重的角色。石化業是中國大陸重點扶持的支柱產業之 一,透過重組改制、調整結構,中國大陸石化業進一步成長,並形成 完整體系。首先,在產值方面,「九五計畫」期間,中國大陸石化業 生產持續成長,經濟效益不斷提升,1999 年,石化業產值達 5,548.4 億元人民幣,比 1995 年成長 30,年平均成長率接近 8;實現利潤 309.3 億元人民幣,佔中國大陸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的 30以 上。其次,在產量方面,中國大陸主要石化產品的產能在全球名列前 茅。截至 1999 年底,中國大陸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 2.7 億公噸,加 工原油 1.76 億公噸,生產汽煤柴三大類油品 1.05 億公噸,基本可以滿 足中國大陸內需市場;乙烯生產能力達到 442 萬公噸,合成纖維 550 萬公噸,合纖原料 323.4 萬公噸。以產能在全球排名來看,1999 年中 國大陸石油煉製一次加工能力居全球第三位,乙烯產能居第五位,合 成樹脂產能居第五位,合成橡膠產能居第四位,合成纖維產能居第一 位。在企業重組改制方面,1998 年,中國大陸石化業完成管理體制改 革及國有資產重組,按照上下游、內外銷及產銷一體化的原則,分別 設 立 「 中 國 石 油 天 然 氣 集 團 公 司 」 及 「 中 國 石 油 化 工 集 團 公 司 」 , 1999 年兩大集團的年原油加工能力已超過 2.5 億公噸,占中國大陸總 產能的 92.6以上;乙烯年產能力為 412 萬公噸,占總產能的 93, 基本上已形成石化業的集團化格局。 2000 年以來中國大陸石化工業的發展明顯好轉,生產增幅明顯加 快,銷售情況活絡,進出口成長率攀升,企業經濟效益創新高,主要 經濟指標居各行業之首。2000 年,中國大陸石化業完成工業增加值 3,967.28 億元人民幣,成長 24.92,比中國大陸工業增加值增幅高出 13.52 個百分點,高出 2000 年年初所訂石化業成長 7的目標;銷售收 第二章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概況 2−5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入達到 1 兆 3,389.53 億元人民幣,成長 13.51;外貿總額達 740.9 億 美元,成長 48.0其中,出口額 45.73 億美元,成長 120,進口額 201.97 億美元,成長 124;實現利潤 1,084.52 億元人民幣,比 1999 年增加 727.78 億元人民幣,成長幅度高達 204.0,創新高記錄。 與其他 39 個產業相比,工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實現利潤等主要 經濟指標,石化業均居全中國大陸第一大產業第二大是電子及通訊設 備製造業,第三大是電力工業,其占中國大陸工業的比重為工業增 加 值 占 16.75, 銷 售 收入占 16.27,利潤占 25.45,外貿總額占 15.62其中,出口佔 8.8,進口佔 23.2。主要是因中國大陸幅員 廣大、資源豐富,所以構成石化工業發展的有利環境。 展望 2001 年,儘管中國大陸石化業面臨的外在環境將繼續保持良 好,但由於國際原油價格不穩定,進而對石化工業造成影響,因此, 預計 2001 年中國大陸石化工業的成長幅度不會超過 2000 年。 第二節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整編狀況 1998 年 3 月中國大陸當局舉行第九次「人民代表大會」,會中決 議進行大幅度的機構改革與國營企業整編。其中將原有化學工業相關 的機構如化學工業部、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 等重新整編,直轄於「國家石油化學工業局」,各機構下的企業依據 地區別分別歸屬不同集團公司。換言之,以萬里長城為界位於北側及 西側的公司編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位於南側的公司則 編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SINOPEC。兩大集團公司在第二階段的 整編中,再將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北京化學工業公司、上海氯鹼公司 等前化學工業部下屬的企業分割後,分別置於兩大集團之下。圖 2-2 詳細說明了機構改革前後的系統。 中國大陸與亞太各國石化工業發展互動分析專題調查 2−6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兩大集團公司與整編前兩大總公司在性質上有下列幾點不同1 行政與企業經濟嚴格分離,集團公司擁有完全的經營自主權;2各自 完成上、下游一貫生產的體系;3實現生產與銷售的一貫體制;4前 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SINOCHEM被合併,分別設立連合石油與連 合石化兩個公司,分屬於兩大集團公司,執行國內銷售與國際貿易的 一貫業務;5石化產品的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採取連動機制。 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CNPC 總裁 周永康 CNOOC SINOPEC總裁 盛華仁 地質礦產部-CNSPC 化學工業部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 SINOCHEM 石炭工業部 等 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國家石油 化學工業局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 中國石油化工業團公司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 CNSPC 國家石炭工業局 等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SINOCHEM 其他 機構改革前機構改革後 國務院 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CNOOC 地質礦產部- 化學工業部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 石炭工業部 等 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盛華仁前SINOPEC總裁 中國石油化工業團公司SINOPEC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CNOOC 石化企業集團前化學工業部企業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SINOCHEM 其他 機構改革前機構改革後 資料來源亞洲石油化學工業 2001 年版;工研院經資中心 ITIS 計畫 圖 2-2 中國大陸化學工業相關機構整編圖 表 2-1 及表 2-2 分別列出兩大集團公司所屬單位的詳細內涵。雖 然中國大陸當局對企業整編採取貫徹到底的態度,但整編的精神仍停 留在中央機構的層次,下層組織如何追隨上級命令仍停留在摸索的階 段。而當初規劃整編的時候,並未預期油價變動激烈,所以石化產品 的價格機制仍無法跳脫政府保護下極為閉鎖的國內市場之型態。 第二章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概況 2−7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表 2-1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傘下企業群 油田相關企業 石油精製石化系企業 大慶石油管理局 吉林石油集團公司 遼河石油勘探局 華北石油管理局 大港石油集團公司 新疆石油管理局 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總指揮部 土魯蕃石油勘探指揮部 四川石油管理局 長慶石油勘探局 青海石油管理局 玉門石油管理局 冀東石油勘探開發局 浙江石油勘探區 大慶石油化工總廠 撫順石油化工公司 遼陽石油化學纖維公司 大連石油化工公司 錦州石油化工公司 錦西煉油化工總廠 蘭州化學工業公司 蘭州煉油化工總廠 鳥魯木齊石油化工總廠 寧夏化工廠 哈爾濱煉油廠 林源煉油廠 前郭煉油廠 大連西太平洋石化公司 以上為 SINOPEC 所移管的公司 以下為前化學工業部移管的公司 吉林化學工業公司 鞍山煉油廠 獨山子石油化工總廠 資料來源亞洲石油化學工業 2001 年版;工研院經資中心 ITIS 計畫 表 2-2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SINOPEC傘下企業群 油田相關企業 石油精製石油化學系企業 勝利石油管理局 中原石油勘探局 河南石油勘探局 江漢石油勘探局 江蘇石油勘探局 滇黔桂石油勘探局 管道儲運公司 以上為 CNPC 所移管公司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齊魯石油化工公司 上海高橋石油化工公司 金陵石油化工公司 茂名石油化工公司 天津石油化工公司 揚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巴陵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國大陸與亞太各國石化工業發展互動分析專題調查 2−8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表 2-2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SINOPEC傘下企業群續 乙烯生產能力1999 年 SINOPEC 265.5 萬公噸 CNPC 137.8 萬公噸 其他 28 萬公噸 合計 431.3 萬公噸 以下為前化學工業部及 CNPC 所移管的公司 儀征化纖股份公司 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 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 廣州石油化工總廠 安慶石油化工總廠 四川 Vinylon 廠 荊門石油化工總廠 洛陽石油化工總廠 九江石油化工總廠 湖北化肥廠 石家莊煉油廠 濟南煉油廠 武漢石油化工廠 滄州煉油廠 長潤滑油有限公司 重慶一坪高級潤滑油公司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鎮海煉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亞洲石油化學工業 2001 年版;工研院經資中心 ITIS 計畫 第三節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的未來展望 一、中國大陸石化工業面臨的問題點 與國際大型多國籍石化企業比較,中國大陸的石化公司無論在資 金、技術、管理、銷售各方面皆處於弱勢的地位,短期間欲縮小其差 距是相當困難的。以中國大陸最大的石化公司即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 SINOPEC而言,在 1999 年全球獲利最高的 500 大企業中雖排名第 58,但若分析其資產獲利率,歐美的大型石化公司皆在 89左右,而 SINOPEC 卻在 1998 年呈 0.82的極低水準。 目前進口石化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佔有極高的比率,而且其數字 第二章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概況 2−9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仍 在 不 斷 攀 高 之 中 , 例 如 汽 柴 油 、 潤 滑 油 、 LPG 分 別 為 20、 25、50。合成樹脂從 1990 年的 33提高至目前的 52,合成橡膠 從 90 年 的 9提 高 至 目 前 的 44, 而 合 成 纖 維 原 料 則 達 到 目 前 的 53。反觀國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從 1990 年至 1997 年的變化如下 PE 從 41降至 30,PP 從 46降至 39,PVC 從 19降至 7,SBR 從 43降至 33,聚酯纖維從 24降至 16。在在顯示中國大陸石化 公司面臨難以突破的困境。 現在中國大陸正準備加入 WTO,可是入會之後,中國大陸形成一 個國際石化企業爭逐的戰場,中國大陸的石化公司欲從競爭對手引進 技術將更加困難,引進外資的代價將更龐大。隨著外資企業進駐,中 國大陸的企業將遭遇人材流失的嚴重問題。 二、中國大陸十五計畫中石化工業規劃重點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經過 50 年的建設,特別是經歷了“七五”、 “八五”、“九五”三個五年計畫期間的快速發展,已經具備了相當規 模和基礎。“九五”計畫期間,通過重組改制,調整投資方向和加大技 術改造力度,使得企業規模、生產能力、技術裝備等均有顯著的進展, 為“十五”計畫的戰略性調整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 的加快和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入,石化工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 挑戰。石化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必須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加 快發展,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作出新的貢獻。中國大陸 的第十個五年計畫期間,預計在石油與化學工業上完成四項發展策略, 包括經濟持續成長、生產優化和提升、巿場擴大以及國防。 根據相關國家部門之推估,在“十五計畫”期間,其 GDP 之年平 均成長率將達 78。為保持與國家經濟總成長率之平行,在石油工業 中國大陸與亞太各國石化工業發展互動分析專題調查 2−10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方面,原油產出量含在海外持有者之年平均成長率為 34,天然氣 為 1820;化學工業方面為 7,其中石化工業為 8。 十五計畫構想中主要產品之目標如下 一原油與天然氣 “十五計畫”期間,新證實的原油儲存量將為 3341 億公噸,新 天然氣儲存量達 7,000 億1 兆立方米,新可供利用的煤床甲烷coalbed methane儲存量將達 2,0002,500 億立方米。 二原油煉製 “十五”計畫期間煉油綜合能力達到 2.7 億公噸,其中進口含硫 原油加工能力達到 7,500 萬公噸以上,建成 89 個千萬公噸級煉油基 地。在維持現有原油處理能力同時進行創新與擴產,以改善原油之加 工。改進二次加工單元與配套設備,提升主要加工廠之開工率達 80 以上。基本上,主要油品之種類和品質都可配合國內巿場之需求。 三石油化學品 石化品生產為其石油與化學工業在“十五計畫”中的焦點,而產 品種類、品質、經濟效益以及替代進口更是重點。其中乙烯生產能力 達到 900 萬公噸以上,建成上海、揚子 2 個百萬公噸級乙烯基地,乙 烯的國內市場自給率達到 60左右。 此外合成樹脂在三大合成材料中的比例提高到 65 以上,合成樹脂 專用料比例達到 40以上,合成橡膠中丁苯和順丁橡膠比例達到 1 41。因此擬致力於提高合成樹脂之特用材料比率、化學纖維中差異 第二章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概況 2−11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化纖維之比率、重新調整 SBR 與順丁橡膠間之比率,以及提高主要產 品之巿場占有率,同時對新產品之開發則強調技術創新。對於石油與 化學工業所供應的原材料將予以適當利用,同時採用新製程與技術, 以改進現有不合理的材料運送及過時之技術。將訂定衡量標準,以降 低能源和材料的消耗,減輕環境污染。至於下游產品方面,則加強其 深層加工,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四化學品 經由創新與擴充,擬使乙烯之年產能提高到 900 萬公噸;化學肥 料之產出約可滿足國內需求之 85;各項濃縮品種的產量約當化學肥 料總產出的 65;濃縮磷合成肥料的產出約為磷肥總產出的 45;並 進一步提高低毒性高效能的農藥比率;使幅射層輪胎在輪胎總產出之 比率由目前的 21增加至 45;特用化學品之比率也可達 50。 五新化學材料 新化學材料的重點將置於技術創新,對於聚碳酸酯PC、MDI、 有機矽、有機氟、聚甲醛、碳纖維和工業用薄膜等材質,均將提高其 技術與設備之層次以達到大規模生產。也將主動戮力於引進國外先進 技術,以建構大型工程塑膠之生產設備,推廣應用領域,改變長期對 進口之依賴。 六特用化學品 將盡力使特用化學品之研究成果落實於業界生產,擴展技術進口 與外國合作,提高現有技術與設備水準,改良產品之品質,開發巿場 中國大陸與亞太各國石化工業發展互動分析專題調查 2−12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應 用 及 擴 大 巿 場 占 有 率 。 特 用 化 學 品 的 重 點 將 集 中 於 下 列 專 案 之 開 發 飼 料 添 加 劑 、 食 品 添 加 劑 、 氨 基 酸 及 酵 素 之 製 備 、 生 物 顏 料 biological pigments、香水與醫藥品,以及三級原油回收tertiary oil recovery、水處理、造紙與電子用特用化學品等。 “十五計畫”期間規劃與國際大型石油公司合資建構三家石油化 工大型合資企業,包括 1.殼牌公司/中國大陸海洋石油公司/廣東招商局/廣東投資開發公司 合資在廣東惠州的南海石油化工總廠,總投資 45 億美元,出資比 例依次為50、40、5、5。將要建設的裝置和設施包括 乙烯 80 萬公噸/年、苯乙烯/環氧丙烷 56/25 萬公噸/年、乙二醇 32 萬公噸/年、聚丙烯 24 萬公噸/年、線性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 烯 30 萬公噸/年、低密度聚乙烯 15 萬公噸/年等,預計 2004 年建 成。 2.巴斯夫公司/揚子石化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在南京的合資企 業,總投資 26 億美元,出資比例依次為50、12.5、37.5。 將要建設的裝置和設施包括乙烯 60 萬公噸/年、芳香烴 30 萬公 噸/年、乙二醇 30 萬公噸/年、低密度聚乙烯 40 萬公噸/年、丙烯 酸 16 萬公噸/年、丙烯酸酯 21.5 萬公噸/年、羰基合成醇 25 萬公 噸/年、甲酸 5 萬公噸/年、丙酸 3 萬公噸/年、甲胺 3 萬公噸/年、 二甲基甲胺 3 萬公噸等,預計 20042005 年建成。 3.英國石油公司/上海石化股份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在上海的合資 公司,總投資 27 億美元,出資比例依次為50、20、30。 將要建設的裝置和設施包括乙烯 90 萬公噸/年包括 60 萬公噸/ 年芳香烴和 9 萬公噸/年丁二烯、苯乙烯 50 萬公噸/年、聚苯乙烯 30 萬公噸/年、聚乙烯 50 萬公噸/年、聚丙烯 20 萬公噸/年、丙烯 26 萬公噸/年、燒鹼 25 萬公噸/年、氯乙烯/聚氯乙烯 30 萬公噸 第二章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概況 2−13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年、苯酚丙酮 20 萬公噸/年、乙醇 20 萬公噸/年和 15 萬公噸醋酸 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蛋氨酸等,預計 2005 年建成。 此外還在規劃的中外大型合資計畫尚包括有 1.埃克森-美孚/沙特國家石油公司/福建煉油化工公司在福建泉州的 合資企業,總投資 40 億美元,出資比例為25、25、50。 將要建設的裝置和設施包括煉油 800 萬公噸/年、乙烯 60 萬公噸 /年、聚乙烯 45 萬公噸/年、聚丙烯 30 萬公噸/年等。還有聚苯乙 烯 38 萬公噸/年、發泡聚苯乙烯 6 萬公噸、丁二烯-苯乙烯-丁二烯 嵌段共聚體和丁苯橡膠 10 萬公噸等專案。預計 20052006 年建 成,但本案尚待審批。 2.道化學公司/天津石化公司在天津的合資企業,總投資 3035 億美 元,出資比例 50、50。將要建設 60 萬公噸/年乙烯等裝置,因 故延緩。 3.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蘭州化學工業公司曾考慮合資建設 60 萬公噸/ 年乙烯專案,菲利普斯已退出。 4.遼寧正考慮籌集外資,建設 45 萬公噸/年乙烯裝置。 5.台灣台塑企業也規劃在寧波投資興建大型石化基地,建設 120 萬 公噸/年乙烯裝置。 三、中國大陸加入 WTO 對石化工業的影響 石化工業是中國大陸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經多年發展已有突破 性增長、產品結構不斷調整,但整體水準仍偏低,結構性矛盾比較顯 著。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中國大陸加入 WTO 後,石化工業將要 面臨更多方面的嚴峻挑戰。目前中國大陸石化工業主要面臨的挑戰有 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大陸與亞太各國石化工業發展互動分析專題調查 2−14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1.已開發國家石化工業已經進入產業成熟期,而中國大陸石化工業 則正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面臨著自身產業結構調整和跟 上世界石化工業第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雙重壓力; 2.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石化工業透過兼併、聯合及收購等 整合重組方式,形成的新一代石油石化巨型跨國公司,它們對資 源、技術和市場的控制力進一步加強。今後幾年,很可能出現由 幾家超巨型跨國石油石化公司為首、眾多專業優勢突出的大中型 跨國公司參與的全球化超強競爭局面,這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 發展中國家進一步發展石化工業、拓展國際化經營極為不利; 3.西方跨國公司實施亞洲投資戰略,周邊國家和地區石化工業迅速 發展,對中國大陸石化工業構成極大的挑戰;由於歐美等地的常 規石化品市場需求已經趨於飽和,他們在積極向以亞洲為主的發 展中國家拓展空間,提高其在亞洲市場的佔有率。而中國大陸周 邊的遠東、中東和東南亞地區則吸引了大部分國際資本進入石化 市場。中國大陸市場已成為眾矢之的,這既加大了對中國大陸石 化工業的威脅,也使得中國大陸今後面向亞洲的周邊國家發展石 化品出口貿易的難度加大; 4.資 源 的 多 元 化 及 多 樣 化 、 利 用 高 新 技 術 和 資 訊 技 術 提 升 石 化 工 業、石油石化公司的上下游協調發展、強化核心業務及高附加價 值化成為全球石化工業的重要發展方向。而中國大陸不少化工型 公司總體規模較小、技術水準較低; 5.中國大陸加入 WTO 後,其國內市場國際化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快, 來自跨國公司和周邊國家的競爭將明顯加劇。加入 WTO 對中國大 陸石化工業的直接衝擊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取消配額和其他進口 數量限制措施,恢復進口;減讓石油石化產品進口關稅;逐步開 放 國 內 成 品 油 、 化 肥 和 其 他 石 化 產 品 的 貿 易 和 分 銷 服 務包括批 第二章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概況 2−15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發、零售、運輸等; 6.中國大陸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石油石化產品需求增長迅速,相關 產業對石化工業的帶動勢頭強勁,對石化產品的品種質量提出了 新的更高要求; 7.環境要求更趨嚴格,石化工業將為適應新的環保要求付出更大的代價。 與 已 開 發 國 家 比 , 中 國 大 陸 石 化 工 業 起 步 晚 、 起 點 低 、 管 理 粗 放、技術水準和經營水準低,加上地方與部門的分割,投資分散和低 水準重覆建設,決策不科學等,使中國大陸石化工業與國外先進水準 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中國大陸石化工業發展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中 國 大 陸 石 化 工 業 發 展 滯 後 , 不 能 適 應 國 民 經 濟 支 柱 產 業 的 要 求,呈現總量不足和結構性短缺的雙重矛盾。 2.中國大陸的石油產品雖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但存在著比較突出 的結構性問題柴汽比不適應國內市場需求;部分石油產品質量 上還不能滿足市場需要,潤滑油、重交瀝青表現尤為突出;汽、 柴油的質量標準落後於國際先進水準,難以適應越來越嚴格的環 保 要 求 。 而 化 工 產 品 在 總 量 不 足 的 同 時 , 還 存 在 產 品 品 種 牌 號 少、檔次低、質量差等問題。 3.企業布局過於分散,規模偏小,結構性矛盾突出,調整難度大。 中國大陸石化企業的布局過於分散,中國大陸 18 套乙烯裝置遍布 15 個城市;同時這些企業的規模偏小,1999 年全世界煉油廠平均 規模約 540 萬公噸,其中最大煉油廠規模 4,058 萬公噸,最大單 套蒸餾能力 1,250 萬公噸,而中國大陸煉油廠平均規模僅 155 萬 公噸,最大煉油廠規模 1,350 萬公噸,最大單套蒸餾能力只有 800 萬公噸,均低於世界先進水準;在資源結構上原油資源偏重,缺 少石腦油、輕烯烴、天然氣等輕質資源;另外,還有產品結構、 中國大陸與亞太各國石化工業發展互動分析專題調查 2−16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資產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調整難度較大。 4.石化工業總體技術水準較低,技術創新能力差,缺乏發展後勁。 5.中國大陸石化工業總體技術水準比國外已開發國家落後約 10〜15 年,與國際先進水準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大部分煉油廠和乙烯裝 置的能耗、物耗指標高於亞洲平均水準;技術創新能力差,自主 開發的專利技術少,高新技術和產品應用開發薄弱,工程開發能 力弱,缺乏發展後勁。 6.石化工業的國內資源保證程度低,對進口的依賴性加大,企業經 營風險增加。 7.中國大陸石油資源的長期短缺已成定局,預計到 2005 年原油缺口 在 8,000 萬公噸左右,到 2015 年原油缺口將進一步達到 2 億公噸 左右;油氣價格的不確定性和對進口依賴性的不斷增加,使一部 分上下游業務發展不均衡的石化企業如中國石化、中海油等增加 經營風險。 8.產品成本偏高,人員和債務負擔沈重,資產利潤率低。 雖然中國大陸石化行業近年來有了突破性增長、產品結構不斷得 到調整,但整體水準仍然偏低,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主要反映在石 化產品市場總量不足和結構性短缺的矛盾,特別是潤滑油、重交瀝青 和三大合成材料。如合成樹脂專用料產量少,檔次低,共聚產品少; 丁基橡膠、丁 橡膠、乙 橡膠產量很少,進口量大;除通用合成材 料外,許多工程塑膠品種依賴進口,如聚碳酸酯、聚甲醛、尼龍樹脂 等;合成纖維產品結構單一,細丹尼絲、超細丹尼絲、異形絲等差別 化學纖維產量不到總量的 20,遠低於國外水準。 石化工業與電子、機械、汽車和營建同列為五大支柱產業。中國 大陸已經於 2001 年 11 月 10 日加入 WTO,加入 WTO 後,在降低關稅 第二章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概況 2−17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和撤除非關稅障礙中,化學品也包括在內。在美「中」協商中,有所 謂的化學品諧和協定harmonization agreement,關稅水準依不同分項 而統一有 0、5.5和 6.5的約束。加入 WTO 以後中國大陸主要石化 產品的關稅見表 2-3。 表 2-3 加入 WTO 後中國大陸主要石化產品關稅變化情況 單位 產品名稱 入世前 入世後 汽油 9 5 柴油 6 6 燃料油 12 6 合成樹脂 16聚乙烯 18 6.5 合成纖維 1322 5 合纖原料 1016己內醯胺 16 6.5己內醯胺 9 註根據「中」美達成的有關中國大陸加入 WTO 的雙邊協定。 資料來源工研院經資中心 ITIS 計畫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從技術和產品 兩方面努力。在生產技術及產品方面,要重點加快發展乙烯、合成材料 及特用化學品。提高煉油企業的集中度和競爭能力為目標,優化資源配 置,調整裝置結構,提高油品質量,提高柴汽比,滿足市場對清潔燃料 的需求。增產高等級道路瀝青、優質潤滑油和石蠟等產品。重點發展降 低汽油烯烴含量的催化裂解新工藝,催化輕汽油醚化,催化汽油異構 化、加氫脫硫和催化柴油加氫脫硫技術,催化裂解系列工藝特別是重 油接觸催化裂解製烯烴等工藝,適應加工進口含硫原油需要的配套技 術特別是殘渣油加氫和大型硫回收技術,高級潤滑油生產技術,第四 代汽油清潔劑,與煉油配套的催化劑、添加劑和助劑等。 乙烯方面加快現有乙烯裝置的技術改造及合資乙烯專案的進程。加 中國大陸與亞太各國石化工業發展互動分析專題調查 2−18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快建成中海-Shell、揚子-BASF、上海-BP/AMOCO 等大型合資乙 烯工程,積極推動中國大陸乙烯及其下游裝置工藝技術的國產化進程。 中國大陸已在 2001 年 11 月同時加入 WTO,作為加入 WTO 的 〝頭期款〞,中國大陸的石化工業在市場開放方面必需付出相當代價, 以下整理成三點 一取消進口數量限制 WTO 將要求撤除進口配額限制的非關稅障礙,以擴大進口數量。 入會後 5 年內必需逐步取消數量限制,在 5 年的過渡期內以初期數量 為基數每年遞增 15,至到 5 年後完全取消為止。若以 1998 年的進口 量為初期數量的話,則油品為 1,980 萬公噸,聚酯纖維為 63 萬公噸, 壓克力纖維為 38 萬公噸等等。 進口數量限制撤除之後,外國大型石化公司勢必將利用強力的行 銷手段積極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使原本生產過剩的現象更加惡化,競 爭更趨激烈。 二賦予外國企業貿易及銷售的權利 根據 WTO 服務業的交涉內容,中國大陸必需開放石化製品的貿 易及國內銷售的服務業包括批發、零售、物流。入會 3 年後開放零 售業,入會 5 年後開放批發業。 外國企業對於全球石化產品的銷售戰略,已累積了雄厚的基礎, 一旦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後,當地企業的戰略布局以及管理知識等綜 合競爭力將受到嚴苛的考驗。 第二章 中國大陸石化工業概況 2−19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三降低進口關稅 目前中國大陸所實施的原油定額關稅為每公噸 16 元人民幣,其他 製品的關稅稅率分別為,汽油與煤油為 9,柴油與輕油為 6,但重 油則高達 12,PVC 為 18,但其他樹脂為 16,合成橡膠為 7.5, 合成纖維為 1320,合成纖維原料為 1016,尿素則為 5。入會 之後,原油關稅將降為零,合成樹脂與合成纖維則降至 10,合成纖 維原料則降至 7。關稅大幅降低之後,進口石化產品將更具競爭力。 綜觀前述市場開放的三大要點,中國大陸在進入 WTO 之後所面臨 的經貿環境驟變程度將遠超出台灣二十年來所陸續推動的貿易自由化進 程。過去合成樹脂及合成纖維等高關稅的石化製品,透過正常貿易管道 進口數量較少,大多利用委託加工貿易的方式進口,其中大部分產品再 以走私的形式流入國內市場,換言之國產品早就與事實上低關稅的進口 貨共存於市場,入會之後關稅降低基本上對市場的衝擊並不致太大。但 是,外商若取得石化產品國內外銷售之權利後,對於行銷網尚未健全的 中國大陸石化企業而言,預期將帶來相當的衝擊。 中國大陸加入 WTO 是當局既定的重大政策方向,雖然如同前述 帶來重大的衝擊,但權衡整體的政經情勢,毋寧對中國大陸長期的發 展是有其正面意義的。就對石化工業的正面影響而言,北京師範大學 的黃小堅教授在最近作了下列精闢的分析 1.利於中國大陸建構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化工企業 以 1997 年的實際銷售金額而論,全球前十名化工業銷售金額的總 額 約 佔 全 球 化 工 產 品 銷 售 額 的 16, 同 樣 的 計 算 方 式 在 汽車業則為 80,而航空工業更高達 90,換言之化工業仍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