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煤炭资源简介.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陕西省煤炭资源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陕西省煤炭资源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陕西省煤炭资源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陕西省煤炭资源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陕西省煤炭资源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省煤炭资源简介 一、概况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之东部,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基中含煤面积4.7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是国内煤炭资源较丰富的省份.早中侏罗世和晚石炭,二叠世为其最重要的成煤期.五大煤田分布于渭北和陕北.陕南仅有佳话量数百至数千万吨的煤产地十多个.北部为黄土高原,标高900-1500米;中部称关中盆地,标高320800米;南部为秦巴山地,标高10003000米.位于陕西省东北的黄河,是与山西省的界河,其他较大河流北有渭河、洛河、无定河、南有汉江、嘉陵江等。铁路有陇海、宝成、襄渝、咸阳铜川、西(安)韩(城)、西(安)延(安)、宝(鸡)中(卫)、神(木)朔(州)、包(头)神(木)、阳(平关)安(康)等干支线,交通便利。全省21个矿区(或含煤区)共计190个井田(或勘探区)。1993年末全省煤炭保有储量1614.80亿吨,垂深1500米以浅,预测储量1407.73倔吨可靠级1070.42亿吨. 二、含煤地层特征 赋存石煤的下古生界广泛出露于安康等地.石炭第至侏罗系广布于渭北,陕北 岩性,岩相,厚度较稳定,含煤性好,蕴藏着全省99的煤炭储量;陕南分布零散,岩性,岩相,厚度变化大,含煤性差,加之后期构造破坏,形成的煤产地储量小.现将主要含煤地层分述如下 一上石炭统太原组分布于渭北和陕北,系陕西省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以砂岩,泥岩为主,一般夹一至三层浅海相灰岩,含煤八.九层.主采层,渭北为5、10或11号煤,单层厚一般2-5米;陕北为10号煤,一般厚4-10米。 二下二叠统山西组整合于太原组之上,分布于渭北和陕北,岩性以砂岩、泥岩为主,含煤三层,主采层3号,在韩城、吴堡较发育,最厚可达10米。 (三)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于商洛二叠纪煤产地,岩性以砂岩、砾岩为主,东薄西厚,含煤一至七层,东部2号煤可采,西部1号煤可采,煤层结构复杂,厚度变化大。 (四)上三叠统瓦窑堡组系陕北三叠纪煤田之含煤地层,岩性以砂岩为主,夹泥岩、油页岩和煤层,子长附近较发育,最厚368米,向南、北均变薄,含煤层多而薄,一般六层,3、5号煤可采,并在子长附近略厚,5号煤厚2米左右,3号煤厚0.75米左右。另外,在洛南云架山一带上三叠统也构成一定规模的含煤区域。 (五)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下侏罗统白田坝组系镇巴三叠侏罗纪煤田之含煤地层,岩性以砂岩、砾岩为主,须家河组含结构复杂的煤层七组,第二组在水磨沟一带有千层饼之称,煤厚07.45米,为水磨沟井田的主采层;白田坝组含局部可采的薄煤一层。 (六)中侏罗纪统延安组在北部地区,组成黄陇和陕北侏罗纪煤田,岩性以砂岩、砾岩为主,在黄陇煤田,含可采煤层一至三层,单层最厚43米,一般厚210米,在陕北煤田,含可采煤一至九层,东北厚西南薄,单层厚可达12米。南部,中下统勉县偃河、凤县户家窑等地,岩性为砂岩、砾岩和泥岩,含可采煤层一至六层,单层厚一般小于2米,结构复杂。 煤质本省低变质类的长焰煤、不粘结煤和弱粘结煤,在探明储量中占65,气煤、瘦煤、贫煤次之,肥煤、焦煤和无烟煤甚少。全省煤质特征大致如下 (1)深成变质是境内煤变质的主要类型,随地质时代由新至老,煤变质程度由低变高。 (2)煤中灰份和硫份含量,与成煤环境有较明显关系。渭北、陕北各煤田成煤环境较稳定,陕南相对不稳定;二叠纪之前多属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二叠纪及其后为陆相含煤建造。所以渭北、陕北以中-低灰分煤为主,陕南以高灰分煤为主;石炭纪煤层多为中-高硫,而且有机硫含量较高,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多为低-中硫煤。 (3)各煤田煤种为红花铺、二峪河石炭纪煤产地为高灰无烟煤;渭北、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以中灰、高硫瘦煤、贫煤为主,其中二叠纪为低硫煤,府谷以气煤为主,吴堡为焦煤和瘦煤,陕北三叠纪煤田为中灰、低硫气煤;镇巴三叠侏罗纪煤田以高灰、低-中硫瘦煤、贫煤为主;黄陇和陕北侏罗纪煤田以中-低灰、低硫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结煤为主,黄陵矿区为气煤和弱粘结煤;偃河侏罗纪煤产地为高灰、低硫肥煤;户家窑侏罗纪煤产地为中-高灰、低硫长焰煤;商洛二叠纪煤产地为高灰、高硫焦煤和瘦煤。 三、构造特征 省内构造,以八渡-铁炉子断裂及阳平关-洋县断裂为界,为分南、中、北三部。北部,主要为中生低发育形成的北东向构造与北西向构造,其次是古生代发育并分别于印支、燕山期形成的北东向构造与区域东西构造带,总体事近南北向盆地,除边缘处,一般地层平缓,构造简单,震旦纪后一直比较稳定。中部,主要为震旦纪前发育并于中生代形成的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以比较发育的自北而南的逆冲断裂为特征,煤系多受断裂切割改造强烈,此外还有北西向构造和巴山弧等构造,总体呈近东西向,褶皱、断裂十分发育,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极其强烈,构造甚为复杂。鉴于上述构造特征北部,有利于煤系形成和保存,因而分布有近南北向的大型石炭二叠纪(即渭北和陕北石炭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煤田;中部,不利于煤系形成和保存,仅在凤县-商县和勉县-安康两个构造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带,分布有近东西向古、中生代的小型煤田或含煤区,南部,含煤地层了育比较稳定,但褶皱、断裂极其发育,含煤区变化大,仅有汉中-镇巴小型含煤区发育。 四、储量 煤田矿区 名称 保有储量万吨 总计 生产井和在建井 尚未利用精查 供进一步勘探 合计 详查 普查找煤 全省 16147972.6 976045.3 891485.2 14280445.1 1711662.7 12568782.4 渭北煤田 铜川矿区 146464.6 57601.3 0.0 88862.7 0.0 88862.7 蒲白矿区 71590.7 57686.4 0.0 13904.3 13904.3 0.0 澄合矿区 186360.1 88853.7 0.0 97506.4 97506.4 0.0 韩城矿区 220087.4 124187.6 0.0 95899.8 58411.1 37488.7 小计 624502.8 328329.6 0.0 296173.2 169821.8 126351.4 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 566217.1 15573.0 0.0 550644.1 460300.1 90344.0 陕北三叠纪煤田 207054.5 13744.6 0.0 193309.9 0.0 193309.9 黄陇煤田 黄陵矿区 224568.8 90946.3 0.0 133622.5 49669.5 83953.0 焦坪矿区 106360.2 106080.2 0.0 280.0 0.0 280.0 旬耀矿区 162589.2 46638.2 0.0 115951.0 0.0 115951.0 彬长矿区 900658.8 40912.8 134858.0 724888.0 503058.0 221830.0 永陇勘探区 8258.1 8358.1 0.0 0.0 0.0 0.0 小计 1402534.5 292935.6 134858.0 974741.5 552727.5 422014.0 陕北侏罗纪煤田 新民矿区 859063.1 14311.5 32408.1 812343.5 0.0 812343.5 神北矿区 1491204.7 255186.6 707204.8 529913.3 528813.3 0.0 榆神矿区 5978995.1 4727.1 0.0 5974268.0 0.0 5974268.0 榆横矿区 5005013.8 37878.4 17014.3 4950121.1 0.0 4950121.1 小计 13334273.7 312103.6 756627.2 12265545.9 528813.3 11736732.6 陕南含煤区 商洛矿区 2950.6 2921.0 0.0 29.6 0.0 29.6 镇巴矿区 8243.6 8243.0 0.0 0.0 0.0 0.0 陕南其它区 420.0 420.0 0.0 0.0 0.0 0.0 陕南石煤区 1775.8 1774.9 0.0 0.9 0.0 0.9 小计 13390.0 13358.9 0.0 30.5 0.0 30.5 陕西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http// 时间2004年10月10日 来源 根据陕西省制定的煤炭工业发展规划,该省已决定实施七项举措促进全省煤炭工业发展,实现建设煤炭强省的目标。 一、发挥老矿区的优势,对老矿区实施挖潜改造。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炭以及铜川北区(侏罗纪煤田),现有保有地质储量73.42亿吨,其中生产及在建矿井保有储量36.73亿吨,供进一步勘探的普、详查储量36.69亿吨,因此,老矿挖潜具有资源条件。对现有矿井进行分类,对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开采条件简单的铜川、韩城矿区的矿井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对矿井衰老,资源枯竭,开采条件复杂的蒲白、澄合矿区在实施破产关井的同时,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充分利用老矿区的土地、设备、人力等资源,发展非煤产业,实现老矿区第二次创业。 二、抓好项目储备,促进新矿区开发建设。加大地质勘探投入,提高煤炭资源勘查程度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保证全省煤炭工业稳定发展。采用多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对彬长矿区、麟游勘探区、旬耀矿区、府谷矿区、子长矿区、榆横矿区、吴堡矿区实施普、详查和规划建设新井的精查勘探,为矿区规划和新井建设提供可靠的资源保证。 三、抓好结构调整,实施三个转化。一是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实现煤向电转化;二是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和转化项目,以煤炭洗选和型煤加工为主,推广洁净煤的应用。以炼焦和煤焦油加工为重点,发展第一代化工产品。以煤汽化、液化为重点,生产第二代化工产品,带动后续加工业的发展,实现煤向化工产品转化的重大突破。 四、加大煤炭资源管理力度,提高资源回收率。完善煤炭资源管理办法,用法律法规和市场调节机制约束和规范煤炭开采企业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实现保护性开采煤炭资源。一是严格资源审批管理制度,市级以下政府和部门无权处置煤炭资源。二是提高办矿准入条件,使煤炭企业建立在较高的办矿技术水平上,达不到规范标准,不准建矿。三是改变资源补偿费按产量征收为按资源消耗量征收。四是调整资源税征收办法,制定资源回收率评价标准,按资源回收率确定相应的收税标准,资源回收率越低,资源税越高,或用回收率除税率计算收税标准,五是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制定储量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和储量损失审批办法。彻底改变严重浪费煤炭资源现象,逐步使陕西省煤炭资源回收率的整体水平提高到50%以上。 五、实施规模开发,提高办矿水平。加快小煤矿联合改造步伐,除薄煤层、残采和回收边角煤炭资源的矿井外,2005年以后,榆林地区新建矿井规模必须在60万吨以上,逐步淘汰年产30万吨以下矿井;关中和延安地区新建矿井规模必须在30万吨以上,逐步淘汰年产15万吨以下矿井。 六、积极开展矿井安全质量达标工作,促进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发展。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开展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和信息化达标工作,建立煤炭信息平台,实现矿矿通网络,全面提高全省各类煤矿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发展。 七、实施综合开发和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煤炭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推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补偿性建设。发展矿区煤矸石电厂,对煤矸石进行综合治理,对开采区进行复垦、塌陷治理、绿化,改变矿区环境,使煤炭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白宏介绍,陕西省煤炭工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产业、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为满足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为完成这一任务,陕西省确定了新的煤炭开发原则和开发重点。 据介绍,陕西省已明确煤炭工业开发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开发原则;坚持高起点、大规模、新机制、多转化的办矿原则;坚持优化资源配置,综合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开采原则;坚持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根据这些原则,陕西省确定了煤炭开发的五大重点 一是加大侏罗纪和三迭纪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尽快建成黄陵矿区,积极开发建设榆神、彬长和子长矿区,提高省属煤矿对优质资源的占有量。2010年以前,重点开发建设黄陵、彬长、榆神和子长矿区,将建成彬长大佛寺、黄陵二号井、榆神大保当、榆树湾、锦界、韩城王峰等12处大型和特大型生产矿井,新增规模6600万吨,总投资132亿元。 二是对一些资源可靠、煤质优良、具有发展潜力的生产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提高矿井生产能力。主要有下石节、玉华、崔家沟、下沟、恒远、戚家坡等矿井,新增能力约700万吨。 三是积极开展煤炭深加工,加大煤炭入洗比例,提高洗精煤产量,坚持煤炭液化、坑口电站、炼焦和化工产品综合发展。到2010年力争煤炭转化量达到煤炭产量的1/4,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四是对中小煤矿进行联合改造。逐步消灭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走规模经济发展之路。 五是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在开发优质煤炭资源、生产优质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展优质煤炭品牌的商标注册和宣传工作,打响陕西省“环保煤”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出口份额。 陕西确定煤炭工业发展思路和战略布局 为全面推进煤炭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陕西省制定了煤炭工业发展的新规划,进一步确定了其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 据介绍,目前陕西煤炭工业的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创建煤炭强省为目标,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有利时机,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一手抓新区开发,一手抓老区改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推进煤向电、化工产品和载能工业的转化,拓宽用煤领域,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施科教和人才兴煤战略,用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方式和现代化设备装备矿井,提高煤矿整体技术与装备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对煤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煤炭出口;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和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矿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陕西煤炭工业的发展目标是结合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根据省内外煤炭市场情况,规划2005年全省煤炭产量12500万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产量7500万吨,地方国有煤矿产量2000万吨,乡镇煤矿产量3000万吨;出口完成200万吨。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为18000万吨,出口完成400万吨。2020年全省煤炭产量为25000万吨,出口完成1000万吨。 陕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稳定渭北两头,收缩渭北中部,重点向西、向北转移,形成两大煤炭生产基地。 一、稳定渭北矿区,主要是对资源条件较好的铜川、韩城两个矿区进行挖潜和技术改造,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对于中部蒲白、澄合两个资源条件较差的矿区,在维持现有生产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是发展电力、建材等非煤产业,走煤与非煤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向西转移是开发建设彬长矿区,向北转移是开发建设黄陵、榆神和子长矿区。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设一批高起点、大规模、现代化的矿井和煤炭转化项目。 三、两个基地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关中商品煤基地。一方面,围绕三个转化,推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到2010年,形成以神府矿区为主的商品煤生产园区、以黄河沿岸为主的火电工业园区、榆神、榆横煤化工及载能工业园区和子长煤焦化工业园区。配套煤矿生产能力1亿吨,发电能力1080万千瓦,煤炭液化500万吨,以及一定能力的醋酸、甲醇、二甲醚、焦炭、煤焦油生产能力,使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另一方面,加强关中商品煤基地建设。到2010年建成以黄陵矿区1500万吨、彬长矿区2000万吨、铜川矿区1000万吨、韩城矿区1000万吨四个千万吨级主力生产矿区,生产能力5500万吨,保证市场供应。 陕西煤炭工业发展面临六大难题 陕西煤炭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在现阶段仍面临着诸多难题。陕西省煤炭工业局调研认为,六个方面的问题成为目前陕西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矿井数量多、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去年全省生产矿井平均单井产量只有8.5万吨,特别是乡镇煤矿,平均只有5.23万吨;技术装备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去年全省国有重点煤矿机械化水平为66.7%,比全国的85.4%低18.7个百分点。 二是产品结构单一。去年全省洗精煤产量不到煤炭产量的10%,九成以上销售的是未经加工的原煤,煤炭产业链短,煤-化工产品转化基本是空白,高附加值产品少,经济效益差。 三是环境保护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地面塌陷、山体裂缝、滑坡、地面沙化、植被破坏、水源污染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有效资源供给量不足,资源回收率低,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地质勘探和新井建设前期工作滞后,影响新区开发进度;资源储量管理责任不落实,采煤方法落后,部分煤矿不惜以牺牲煤炭资源为代价来降低生产成本,进行掠夺式开采,回收率不到30%;煤炭资源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无偿划拨,廉价占有,非法转让、出租等变相炒卖煤炭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 五是安全生产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安全欠帐多。虽经两年的专项治理整顿,加大了投入,改善了安全条件,但多数地方煤矿仍达不到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受利益驱动,部分煤矿不按正规设计进行开采,加上管理和技术人员短缺,很难正规组织生产,安全隐患较多,事故频繁。 六是运距远,价格低,困难多。陕西距煤炭消费中心较远,煤炭售价偏低,部分煤炭企业仍在亏损经营,目前还有西安煤机厂和陕西煤炭建设公司两大特困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职工生活欠帐多,工资收入低,矿区生活环境差,留不住人才,管理和技术人员流失严重,严重影响煤炭行业整体发展。 陕西煤炭资源优势凸现发展潜力巨大 陕西是我国煤炭资源大省,被国家列为煤炭生产基地建设的重点省和煤炭调出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国家能源战略重点的西移,陕西煤炭工业发展潜力巨大。据陕西省煤炭工业局人士介绍,未来的十年将是陕西煤炭工业结构大调整、新区大开发、产业大发展的十年,陕西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装备煤炭工业,大力推进煤炭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把陕西建设成我国煤炭工业强省。 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白宏说,建国50多年来,陕西煤炭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地质勘探、煤炭生产、装备制造、科研教育等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煤炭工业体系。现有榆林、延安、铜川、咸阳、渭南五个重点产煤地市和神木、府谷等16个重点产煤县,共有生产矿井912个,在职全民职工14万人左右,生产能力约6300万吨。 陕西省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截止到去年底,全省累计探明储量1663亿吨,居全国第三位。在全国煤炭资源中,灰分小于10%、硫分小于1%的探明资源有1700亿吨,陕西省就占811亿吨,占全国的47%以上,优质动力煤储量居全国之首。特别是陕北侏罗纪煤田特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和化工用煤在煤制油、甲醇、醋酸、二甲醚等化工产品中,具有生产成本低、原料充足、煤种对路的优越条件,煤炭加工转化前景广阔。另外,陕西省煤炭资源条件优越,煤层赋存稳定,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技术条件优越,具备建设大型现代化矿井的条件,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中,陕西就有三个。 陕西省煤炭工业科技力量雄厚,在全国名列前茅,专门从事煤炭生产、勘探、设计研究的科研人员近千人,“八五”以来共有6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生产水平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据了解,陕西省委、省政府对煤炭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视,把能源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陕西省已制定了煤向电转化、向煤化工产品转化和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综合利用的开发方针和高起点、大规模、新机制、促转化、多元投资的办矿原则。同时提出要形成技术装备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产业集中度高,资源优化配置,规模化、集约化、大型化、市场化的开放型开发格局。按设想,陕西准备用5-10年时间,建成全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随着西(安)-安(康)、西(安)-合(肥)、神(木)-黄(骅港)和西(安)-包(头)铁路的相继建成投运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陇海高速客运专线、西(安)-平(凉)、太(原)-中(卫)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制约陕西煤炭外运的瓶颈问题将得到解决。 对加快陕西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一、陕西煤炭资源的优势与不足 陕西煤炭资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资源总量丰富,煤质优势突出,煤类相对齐全,深加工前景广阔,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条件优越。不足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北部煤水矛盾突出,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南部瓦斯水害并存,安全生产任重道远。 全省煤炭资源总量居全国第四。探明煤炭资源居全国第三。低灰、低硫煤炭资源居全国第一。国家确定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陕西有3个,国家规划矿区陕西有10个。全省煤类有低煤化程度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气煤,也有中高煤化程度的焦煤、瘦煤、贫煤和少量无烟煤。低煤化程度的煤约占全省探明储量80%,具有三低(低灰、低硫、低磷)、四高(高热值、高发挥分、高含油率、高机械强度)、两好(化学反应性好、热稳定性好)的特点,通过低温干馏可同时获取焦油和煤气,具有广阔的深加工前景。中高煤化程度的煤,具有中-强粘结性的特点。经洗选加工后,既可用于配焦炼焦,也可用于钢铁工业高炉喷吹,属中国短缺煤种。全省主要煤田均位于秦岭以北。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深度大部分在500米以浅。特别是陕北侏罗纪煤田,主要可采煤层以厚度大、平面变化小为突出特点,适合大型机械化开采。 陕北侏罗纪煤田煤层厚、埋藏浅、区域性含水层位于煤层之上。煤层开采后形成的冒裂带会切穿含水层甚至到达地表,形成塌陷及开裂,不仅会导致煤矿井下突水溃沙,而且会形成地下水渗漏和区域性潜水面下降,造成地表植被枯死和土地沙化。渭北韩城矿区瓦斯突出与奥灰水害并存。煤层瓦斯含量高,渗透性差,具有突出危险性。安全风险极大。澄合矿区煤层底板之下的奥灰水水量丰富,导水构造发育,突水淹井危险性大,水害防治任务十分艰巨。铜川北区属高瓦斯矿区,煤油共生,煤层自燃发火严重。从地表抽放技术上可行,但由于地表地形复杂且大部分为林区,抽放成本极高。黄陵、彬长矿区瓦斯含量平面变化大,规律性不明显,治理难度极大。 二、陕西省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及问题 大型煤矿少,生产集中度低。截至2008年年底,省属生产矿井共650处,其中大型煤矿29处,中型煤矿67处,小型煤矿534处。小煤矿普遍建设标准低,开采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安全保障能力很差。大矿少,小矿多的现状与煤炭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配。洗选加工少,原煤出省多。目前,省属煤矿的洗选煤能力仅1809万吨/年。原煤入洗选率10%左右,远远低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煤炭企业绝大多数以销售原煤为主,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综合效益差。省属煤炭企业每年通过铁路销往外省的煤炭约4000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未经洗选,含矸石至少300万吨左右。铁路运力不足,生产规模受限。目前省属煤矿产量已达1.5亿吨以上,而且还有一大批新建和改扩建矿井将陆续投产,到2010年将形成2.5亿吨以上产能,但煤炭外运的铁路运力仅4000万吨左右。铁路运力不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制约我省煤炭工业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生产一线职工文化素质下降。煤炭生产属地下作业,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加之煤炭行业职工平均收入偏低,目前尽管在逐年改善,但仍然很难吸引并留住人才。据统计,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中中专以上煤矿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人数的3.4%。生产一线煤矿职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且呈逐步下降趋势,国有重点煤矿采掘一线工人中初中以下文化占20%,地方国有和乡镇煤矿采掘一线工人中初中以下占58.1%。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和生产一线职工文化素质下降已成为制约我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行业管理体制不顺,严重影响工作效能。受国家煤炭管理体制的影响,煤炭行业管理分别由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经济运行、国有资产管理、安全监察、环境保护、工商及煤炭管理部门共同承担。煤炭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产运销互相衔接,采矿、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密不可分,安全生产贯穿于煤炭生产全过程。在现行体制下,煤炭管理部门承担着安全监管的重要责任,但没有能有效管理企业的行政手段。这种权责不对等、多头管理的现状,已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三、对促进陕西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认识及思考 煤炭工业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巨大优势,要促进陕西煤炭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把全省发展煤炭工业的认识和积极性引导到持续、健康发展上来。具体来讲,当前主要应当做好统筹规划、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环境保护、安全监管及理顺体制6项工作。 统筹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发挥煤质优势,减少采动损害和环境污染,做大煤炭经济总量。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把原煤生产、煤炭洗选、矸石利用、低温干馏、煤焦油加工等工作作为系统工程统一按排。使其规模配套,有序衔接,煤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固体 、液体 、气体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原煤生产规划包括矿区功能规划和开采条件分区规划。矿区功能规划主要依据煤质特点和水资源丰富程度编制,突出对煤质优势的合理利用。灰分硫分较高,发热量较低,水资源丰富的矿区应设定为煤电基地;低灰、低硫、高发热量,水资源贫乏、交通条件较好的矿区应设定为商品煤基地;低灰、低硫、高发热量、高化学活性、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矿区应设定为煤化工基地。开采条件分区规划主要依据煤水共生的地质特点编制,突出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目的是根据煤层、含水层、隔水层的空间共生特点选择采煤方法,将采动损害减到最小程度,确保矿区生态水位不发生明显下降。对煤层开采后不影响含水层的地区,应设定为综合机械化开采区,以高产高效和高回采率为追求目标。对煤层开采后对含水层有一定影响的地区,应设定为控制采高综合机械化开采区,以分层开采和限制单层采高的方式减小采动损害对含水层的影响,确保生态水位不明显下降。对煤层开采后会对含水层造成破坏的地区,应设定为特殊开采区,以间隙式开采或充填式开采方式,避免采动损害对含水层的破坏。煤炭洗选规划主要依据煤矿生产规模编制,大矿配套洗选厂,小矿分区建设群矿洗选厂。洗选方式及工艺根据煤质特点确定,但必须做到精煤出矿。矸石利用规划要与洗煤厂配套,洗选煤产生的矸石、煤泥必须全部用于发电,发电产生的粉煤灰用于制作建筑材料,做到煤矿开采固体废弃物全部利用。低温干馏与焦油加工规划是发挥陕西煤炭资源比较优势的核心所在,其布点要与煤矿布局相配套,规模要与可用作干馏煤炭产量相一致,1.5亿吨原煤低温干馏可获得1000万吨左右焦油,相当于再造一个延长。如果干馏和催化结合技术取得突破,到2015年全省生产3000万吨焦油是有可能实现的。相当于建设了一个大型油田。届时全省用45亿吨原煤产量,可以做到10亿吨原煤的经济总量,煤炭资源大省到煤炭经济强省的转变将变成现实。 结构调整。包括产能及产品调整两个主要方面。产能结整以减少煤矿数量,提高生产集中度为主要内容。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一个矿区由一个主体开发的要求,引导煤矿企业按以大并小,以优并劣,以强并弱的原则进行兼并重组。二是把好新建矿井生产规模关,国家规划矿区内必须大于120万吨,其它矿区必须大于30万吨。三是加快现有矿井技术改造步伐,对现有小型煤矿,应在核实保有储量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扩能技术改造和安全技改。扩能技术改造依其保有储量和能大则大的原则确定改造规模,一般不应小于30万吨。安全技改矿井按安全高效要求进行改造,应达到淘汰落后采煤方法的基本要求。通过上述工作,力争在近期内使全省煤矿总数控制在600处左右,单井平均产能达到50万吨。到2015年,使全省煤矿总数控制在400处左右,单井平均产能超过100万吨。产品结构调整以发展循环经济,做大经济总量,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一是加大洗选煤能力建设,到2010年,形成1.2亿吨洗选能力,原煤入洗选率达到40%左右,入洗选总量达到1亿吨以上。二是发展煤矸石、煤泥发电、粉煤灰制建材一体化项目,做到固体废弃物全部利用。三是发展以低温干馏、配煤炼焦、焦油加工、焦炉气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 人才培养。我省煤炭工业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全省从业人数约20万人。要实现陕西煤炭工业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着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从长远着眼,主要解决后继有人问题,由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根据全省煤炭工业发展规划,按照大型煤矿矿长及副矿长达到大学本科层次,区队长达到大专层次,班组长达到中专层次的要求,制定煤矿专业招生计划,比照师范类大专院校的做法,免收煤矿专业就读学生的全部学费,毕业后分配到煤矿工作。立足当前主要解决急需用人问题,由煤炭企业选派具有3年以上井下工作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到煤矿大专院校脱产学习1-2年,学完必修课程考试合格者由就读学校和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共同颁发毕业文凭,省内煤炭企业按大专院校毕业生对待,以便在较短时间内改善目前煤矿企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 环境保护。我省煤炭开发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工作可概括为两句话,即北部保水,南部减排。陕北侏罗纪煤田含水层位于煤层之上,煤层开采后往往形成地表开裂塌陷,导致地下水渗漏,引发矿区水位下降及地表生态环境退化。开采实践表明,陕北榆林地区植被与地下水位埋深敏感性强,煤炭开采不仅要避免地下水大量漏失,而且必须做到维持地表植被正常生长的生态水位不明显下降,才能有效保护矿区环境。借鉴国内外同类地质条件煤矿开采经验,必须从采煤方法规划入手,根据煤层、含水层、隔水层三者共生关系,采用充填 、房柱、长壁式等不同采煤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小采动损害。渭北韩城、铜川及黄陵、彬长矿区均为高瓦斯矿区,目前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瓦斯主要以通风方式向空中排放。而瓦斯空排的主要原因是抽采出来的瓦斯甲烷含量低,变化幅度大,满足不了瓦斯发电和生产化工产品的含量要求。因此,实现减排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矿井抽放瓦斯浓度,并将其有效利用,而提高浓度的有效途径就是采前抽放。采前抽放必须打破以矿井为单元的采矿权分割现状,对适应地表抽放的地区,应以矿区为单元,统一规划,统一布井,先采气,后采煤。对不具备地表抽放条件的地区,要以矿井工作面为单元,按照掘进,预抽,生产三步走的方式实施井下瓦斯抽放,做到既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又减少风排瓦斯对大气污染,增加清洁能源。 安全监管。安全生产贯穿于煤矿生产全过程,按照杜绝重特大事故抓高瓦斯大矿,减少一般事故总量抓小煤矿的思路,主要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瓦斯治理督导工作,由省市两级政府向18处高瓦斯和5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派驻瓦斯督导员,对煤矿瓦斯治理工作实施不间断现场监督,并赋予瓦斯督导员在瓦斯超限时停产撤人的权利,确保不发生群死群伤的瓦斯事故。二是市县政府向所属煤矿派驻安全监督员,赋予安全监督员在发现危及矿工生命安全隐患时有权停止矿井生产的权利,把政府对企业的安全监管落实到煤炭生产全过程。三是探索煤矿安全监管方式,充分发挥经济手段在煤矿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对非公有制煤矿加大安全事故经济处罚款力度,提高事故成本,促使矿主加大安全投入,重视安全生产。对国有矿矿长实行任期安全奖罚制度,按矿井规模、安全管理难易程度设定任期安全控制目标及标准,促使矿长增强安全责任心。 体制改革。煤矿生产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煤炭行业管理是以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开采技术为支撑的行政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开采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煤炭行业管理的任务和难度越来越大,要做好煤炭行业管理工作,首先要自省到县建立起技术力量雄厚的行业管理机构,将其作为政府组成部门或直属机构,承担政府监管职能。二是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煤炭管理职能进行梳理,凡能整合的全部进行整合,赋予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凡受法律、法规限制不能进行整合的职能,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的要求,明确由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牵头办理,形成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 陕煤年产量近3亿吨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12 日前,记者从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和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获悉,2009年,陕西省生产煤炭2.83亿吨,仅次于山西、内蒙古,居全国第三,与此同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12,同比下降77.4。 据了解,2005年至2009年,陕西省煤炭产量由1.32亿吨增加到2.83亿吨,年平均增加3020万吨。陕西省2009年的煤炭产量中,神华集团占0.71亿吨,同比增长8;陕西省属煤矿占2.12亿吨,增长33,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占0.68亿吨,增长58,地方煤矿占1.44亿吨,同比增长38。 与此同时,陕西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2.3降到2009年的0.12,年平均下降39.68,比2008年下降77.4。这是自2005年以来,该省连续第5年实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杜绝了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事故。 据了解,陕西省煤炭产量增长的原因,一是该省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矿井数量由2005年的921座减少到现在的670座,在数量减少的同时,单井产量提高,每年增加产量5000万吨;二是建设了一批大型矿井,新增产量8000多万吨;三是对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大力提升采掘机械化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